❶ 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觀《紫日》有感《紫日》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時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戰時期,殺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國大肆屠殺,無數的生命在他們的屠刀下變成了冤魂。許多仁人奮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後垂死的掙扎。一次巧合,一個堅強剛烈的俄國軍官,一個敦厚朴實的中國人和一個日本女孩秋葉子在戰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無人煙的白樺林中,只有這個日本女孩可以把他們帶出茫茫無邊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國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這個日本女孩卻時時刻刻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們帶到地雷區,帶他們繞回日本軍營……秋葉子不斷地迫害他們,但他們卻用純真和善良感化著她。後來,他們走出了森林,戰爭也結束了,日本人因為戰爭的失利而自相殘殺。秋葉子就成了日本自殺的犧牲品。看了這部電影,我十分震驚:這個原本純潔無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蝕下已變得邪惡醜陋。一個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原本該多少爛漫,這本不該是她有的狠毒啊!當秋葉子在沼澤中絕望地陷入時,那是怎樣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還是……是不是只有當生命消逝的時候,在戰爭中的人們才會想到一絲絲溫情?無數次的背叛與拯救,一次又一次撞擊著她的靈魂,當秋葉子想起中國人不計前嫌地幫助自己,當秋葉子看到俄國女兵把她當作親妹妹,她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根,終於戰勝了駕馭她的殘忍與冷酷,盡管溫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誠和友愛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點一滴地找了回來,這讓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戰爭後的希望。然而秋葉子離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槍口下,至死也睜大著雙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對這個世界的控訴還是對自己人生的質問?她的離去,是不是對她所犯過錯的懲罰與彌補?出乎意料的結局,讓我難過不已。和平就是快樂,和平就是幸福!可秋葉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這也許就是日本的悲哀吧?!
❷ 請大家介紹幾部美國電影
1.這個殺手不太冷,我看片無數,這是最經典的,我看過很多很多很多遍,非常的棒!!!!會被感動的!由娜塔莉波特曼、加里奧德曼、讓雷諾演。我第一眼看這部片子就愛上它了。最打動我的是劇情本身:瑪蒂爾達是個成長在問題家庭的問題少女,十二歲,父親靠幫黑社會的人轉手一些毒品之類的東西養活一家大小。家裡還有她的繼母和一些同父不同母或同母不同父的兄弟姐妹。她暗戀隔壁住的一個獨居男人,而她並不知道他是個殺手,每天在他回家必經的樓梯口等著,見他來了,就開始搔首弄姿,想引起他的注意。殺手是JEAN.RENO演的。他不象我想像的殺手那樣高大威猛,但是我見了他,不得不承認他比我想像的殺手更象殺手,他有一股子的殺氣彌漫全身。象所有的殺手一樣,他又是孤獨的,沒生意的時候,除了鍛煉身體,和把一盆他喜歡的盆栽擦得一塵不染,他還喜歡一個人去看老電影,空盪盪的電影院,黑白的鏡頭,他傻笑的樣子,讓人有些心酸。
改變他們生活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中午。瑪蒂爾達的父親惹來了滅門之禍。而這一刻,瑪蒂爾達為了逃避惡姐姐的欺負,也為討殺手的歡心,去超市買東西。小姑娘抱著購物袋回來的時候,在門口看見了家裡血流成河的慘狀,好在她有點急智,直接就去敲隔壁殺手的門。殺手其實聽見了隔壁的動靜,一直拿著槍在門後面靜觀其變,小姑娘敲門,他遲疑了二十秒左右,而這二十秒對瑪蒂爾達和觀眾來講,有一生那麼長。門開啟了,本來不怎麼相乾的兩個人的生命交織了。也不是沒有抗拒:殺手問了瑪蒂爾達有去處沒有,他也想過在夜深人靜時一槍結束她的生命,可是他都無法決絕地做到。
十二歲的瑪蒂爾達宣布她愛上了殺手。殺手卻只當她是女兒。不過,短短的時間里,殺手那顆曾堅冰一樣拒絕融化的內心也是滄海桑田:有一種叫牽袢的東西慢慢潛入,還有一種柔情也漸漸侵淫著他心裡的堅冰。也不知為什麼,他們之間的那種唇齒相依,讓我感到的生命的暖意,勝過很多正常的親情和愛情。為了逃避仇人,也為了逃避周圍人的冷眼,他們搬過兩次家。除了一些換洗衣物,他們總隨身帶著那盆栽。他們搬家的畫面都差不多,一大一小兩個人提著隨身衣物,抱著那盆栽,伴著背景音樂,行色匆匆又很快樂地走在大街上。
後來,瑪蒂爾達無意中發現了殺死她全家的兇手——緝毒署的一名警察。對這名警察的描繪也是很精到的。他也許是個天生殺人狂,可又是個唯美主義者。殺人之前要來一段巴赫或者莫扎特的音樂。瑪蒂爾達莽撞地孤身一人潛進了緝毒署的大樓要找那個人報仇雪恨,殺手回家後看見瑪蒂爾達的遺書,義無返顧地就趕去了,救瑪蒂爾達於水火,卻讓自己萬劫不復——與那惡警察拼了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最後,瑪蒂爾達傷心地把象徵殺手生命的盆栽埋到了土裡,「這樣你就有了根。」她說。特別是最後的音樂響起,感動死了!!劇中雖然沒有一點情愛鏡頭,甚至男女主角連親吻都沒有過。女主角對男主角說我愛你的時候,那是來自心裡的感動
2.斷臂山我已經看了,非常不錯
看《斷背山》的原著小說時,覺得電影一定會拍得很感人,看預告片和評論時,覺得電影一定是顆超級催淚彈,可是,直到看電影,才知道,原來,一段泣血的愛情也可以這樣平淡自然。
不用過多的去描述情節,已經有太多精彩的影評,已經有太多詳細的介紹。故事太簡單了,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個關於渴望愛,卻不能愛;渴望逃離愛,卻不得不愛的悲劇。
於是,在二十年無望的期待、無奈的躲避後,在兩個人都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解脫這段永無結果的愛情時,上帝為他們做了決定。
只有死亡才能解脫,只有死亡才能分離。
——在那天那時那地方,我們遇過一些人,然後錯過。
3.《夢想家》(戲夢巴黎),它既緊張又鬆弛,既粗礪又夢幻,既性感又傻氣,既哀傷又深刻,你可能覺得它說教,但它同時又是開放性的,所有這一切加起來,是一部極度性感的、毫不掩飾地寫給1968年巴黎的舊式情書。要完全地享受該片,你就必須容忍那些做作的部分,因為這是這部令人愉快的電影的成分之一。我看了以後非常喜歡,就是那種浪漫情調。這是貝托魯奇幾年來帶給我們的最好的電影。多部經典電影被明確地引用,這或許會令部分觀眾感到不耐煩,但這些細節強調了在那個沒有錄像帶、沒有DVD的時代里,像席奧和伊莎貝這樣的電影狂熱者的不幸與絕望。或許不具備原著小說那種伏爾泰或王爾德式的格言式指揮,但這是一部有趣的、深邃的電影,它忠實於時代,情色而不色情,三位年輕演員的表演充滿了自信,且毫不做作……三者都深入探討了在一個私密世界中發生了異變的性愛歡愉,在三部電影里,主角在道德上與肉體上的墮落都直直指向死亡
4.還有一部就是<Helen of troy>(不是Troy),它比布拉德彼特的特洛伊好看很多,但在國內沒有名氣,但是非常非常地好看,什麼叫史詩片,就是它這種,畫質很美的愛琴海,非常棒的片子
❸ 9部高分有意義有內涵的電影
1《千鈞一發》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他的題材思想即使在今天來看也很新鮮,很深刻的講述了基因技術是給人類帶來的倫理,精神上的雙刃劍。
主角是一位基因不良的人,出生以來就決定他近視和心臟缺陷,他只能活到30歲。長大後飽受基因歧視,所以他千方百計 隱藏自己的基因信息。ps;人的靈魂是沒有基因的。你還有夢嗎?那就去是實現它!
2《恐怖直播》
主播拿起了引爆器,看著前來抓捕自己的特警,按下了引爆大樓的按鈕。 沒有投降沒有爭辯,在這短短幾個小時經歷了一次次被出賣被忽悠和生離死別之後,他按下了按鈕。
沒有好人,沒有壞人,沒有輸贏,沒有正義邪惡,有的只是一幕幕政府的高傲和丑惡,人性的卑劣和骯臟,有的只是從恐怖分子到主播這些小人物的抗爭,用自己的生命。 ps;這是對國家的絕望。
3《精英部隊2:大敵當前》
這是巴西影史票房最高的影片,主題比第一部更宏大更深刻了,直接著眼於」政府--自衛隊--精英部隊--毒販「一條線的黑暗體制;政府與自衛隊相互勾結互惠互利,精英部隊成了一枚棋子,而毒販反而成為了犧牲品。
續集延續了巴西電影的狂野寫實彪悍風格,立意上更深入上層建築系統的軀體和骨髓,無情的剝落各種假面和仁義道德。男主角等以個人之軀對抗無邊黑暗的舉措,是時代的諷刺還是悲歌呢
4《黑鷹墜落》
影片本身是戰爭片歷史上一個不朽的經典,把一場真實的小型戰斗,在改編的富有戲劇性的前提下搬上了銀幕,在戰爭電影的歷史上,創造了此類影片迄今為止的巔峰。
真實又恐怖的戰爭,彈殼如雨點般飛落。所向披靡的美帝特種兵總算打了場敗仗了,情節簡單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殘酷;沒有節外生枝,回到戰爭的本原可能是本片最打動人的地方。
5《辛德勒的名單》
採用了老舊的黑白電影手法,卻呈現了最為斑斕輝煌的人性,電影的勝利不僅在於劇情,鏡頭,演員,更在於這本自真實的故事,這個關乎辛德勒先生挽救猶太人標桿性的故事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執導,共同營造了這部電影史上瑰寶級的電影。「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這既是電影最美的光。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與他源於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和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
6《芭薩提的顏色》
為了自由為了信仰,這片很長,大部分時候在笑在被感動到最後卻忍不住哭起來。當我們認命而又帶有怨言地活著的時候,不是應該去習慣而是要試著去改變,哪怕要付出所有。沒有行動去改變這一切總歸是扯淡。我知道,暴力、和平的方式都無法從體制外去改變,我們要堅定信心,勇敢地走進體制內,去當公務員、當法官、當警察,成為體制內的一部分,去改變它。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的,只能讓她變得更好。要相信,國家會變好的,我們會改變她的。
ps;國家腐朽,國難當頭。不應該是 沉默 抱怨 逃離 隨波逐流。我們要堅定信念融入社會的, 管理,法律,政治,醫療,去改變這個烏雲籠罩的國家。
7《V字仇殺隊》
一部現實主義的科幻片,它從另一個角度向人們闡釋了什麼是正義,以及除了合法的手段反抗邪惡以外,還有其他方式。「人民不應該害怕他們的政府,政府應該害怕它的人民」,這世上所有的革命都大同小異,所有的獨裁都定製嘴臉,為什麼明明是車輪般的歷史,卻還是能一次次讓人血脈噴張?因為你要記住的不是一次事件,不是一場游戲,不是一個節日,不是一部電影,更不是面具下的一副血肉之軀,而是一個永遠要人信仰自由的理念。
ps;人民不應該怕自己的政府,政府需要怕人民。
8《我的個神啊》
這部片子其實如果從宗教意義上探討的話可以擼個萬字長評,但是哪怕拋開這些,也依然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各種元素都有,有標志性的歌舞、有動人的愛情、有搞笑的喜劇元素、有充滿曲折的故事,所以哪怕僅僅從商業片的角度評價都是一部好電影,何況還有辛辣的諷刺。
ps;被片名毀系列。
9《三傻大鬧寶萊塢》
一部諷刺社會現象的電影都可以拍的這么輕松,喜劇里還可以有這么多閃光的慧言慧語。情節確實太過隨意,下一秒的誇張總是來的讓人啼笑皆非,無可奈何中卻仍舊樂呵呵的接著看下去。 末了的那段風光讓我無比鍾情!
觀影過程中,不禁感慨自己原來就是那種被社會被教育體制化,唯利是圖,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麼的人。我試圖努力回憶起那一個時間點,那個曾經還未被體制化的孩子的雄心壯志,卻發現怎麼也想不起來。我感到很悲哀。
❹ 盤點被央視叫停的六部抗日神劇,每部都在侮辱觀眾的智商,是哪六部
抗戰題材的劇,一直都是大家很喜歡的劇,這些劇情發生的時期,都發生在抗戰年代。這些故事,讓我們了解了,在當時那個時期,真實發生的事情,但是,也有那麼一些抗戰題材的劇,真的讓人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以下的這六部劇,被點名停掉的這六部劇,分別是《抗日奇俠》《向著炮火前進》《一個鬼子都不留》《槍神傳奇》《箭在弦上》《正者無敵》。
無數的抗戰前輩,都不是我們能夠取笑的對象,抗戰劇應該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讓我們正視那一段血與淚的歷史,讓我們明白如今的一切來之不易,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❺ 如何評價電影《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的真實事件是什麼
《絕殺慕尼黑》是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上,前蘇聯隊在最後的三秒鍾憑借一記投籃絕殺,以51:50戰勝36年未嘗敗績的美國隊,是一部表達堅忍不拔精神的劇作。
(5)近視士兵的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絕殺慕尼黑》(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是由安東·梅格迪契夫執導,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約翰·沙維奇、馬拉特·巴沙羅夫、謝爾蓋·加爾邁什、伊萬·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傳記類劇情電影。於2017年12月28日在俄羅斯上映,於2019年6月13日在中國上映。
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籃球錦標賽的決賽中,在比賽結束前三秒鍾,美國隊以一分優勢領先,已經開始提前慶祝比賽的勝利了,因為他們相信比賽結果已成定局。然而,蘇聯國家隊在最後的三秒里拼盡全力,最終使比賽結果發生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