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二戰電影《雷瑪根大橋》老片新看
在時光流轉中,經典老片《雷瑪根大橋》以限量藍光版的形式重煥生機,2017年的發行附帶了珍貴的預告片和原聲音樂。這部電影曾在80年代通過電視節目的魅力吸引觀眾,導演John Guillermin的才華在《尼羅河上的慘案》等作品中展露無遺。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引發過爭議,德軍軍官克魯格少校雖被設計成元帥之子,但這種刻意平衡缺乏歷史依據。影片中,盟軍角色的塑造也存在著矛盾,克魯格少校的名字在網路上的解讀與原著存在差異,而斯密特上尉卻有其真實的歷史背景。
電影中的虛構德軍元帥von Sturmer並非歷史人物,哈特曼這一角色的原型Karl Heinrich Timmermann與美軍將領和士兵的真實原型形成鮮明對比,盡管他們缺乏個人照片,但電影通過生動的描繪展示了戰爭的復雜性。盡管60年代的特效技術在戰爭場面中留下了它的痕跡,但《雷瑪根大橋》的製作精良度不容小覷。然而,影片中的場景選擇在捷克的Davle而非雷瑪根大橋,劇組用山寨橋巧妙地還原了戰爭的緊張氛圍,兩地之間跨越了500多公里的距離。
捷克達夫萊鎮的Davelsky橋雖不是原址,但它為電影貢獻了絕佳的畫面效果。電影中的道具,如德軍地圖,與現實中的一一對照,細節的精確度令人贊嘆。如今,雷瑪根大橋只剩下斷橋遺跡,已成為博物館,而影片中的火炮和歷史細節雖有出入,但並不影響影片的真實感。美軍轟炸機未投彈,可能是出於對觀眾觀影體驗的考量。M24霞飛坦克在片中的表現令人難忘,劇組使用減光鏡和實拍的爆炸場景,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戲劇性。
《雷瑪根大橋》的拍攝不僅推動了當地的市政工程,尤其是盟軍轟炸大橋的鏡頭,更是歷史瞬間的生動重現。這座大橋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希特勒曾親口提及。即使在大橋被佔領期間,盟軍已經架設浮橋,但其軍事價值不容忽視。美第九裝甲師在此刻留下了「踏過萊茵河」的印記,電影中的橋牌細節雖然微小,但卻是對歷史的精準捕捉。盡管大橋的坍塌在戰役中是正常事件,但《雷瑪根大橋》與《遙遠的橋》的命運截然不同,前者象徵著勝利,後者則象徵著挫折。
電影的配樂由埃爾默·伯恩斯坦創作,充滿了激情,最終以大橋的坍塌為電影畫上了句號。關於劇組提前回美國的原因,有猜測與布拉格之春事件有關,可能是為了避險。不論怎樣,《雷瑪根大橋》以其細膩的刻畫和鮮明的歷史印記,成為了一部值得回味的經典之作。
B. 雷瑪根大橋的劇情介紹
這是發生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戰爭故事。一隊盟軍敢死隊奉命守衛雷瑪根鐵橋,此橋位於德國萊茵河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德軍眼看戰事發展對己方不利,企圖炸毀鐵橋阻止盟軍的進攻,但盟軍則盡全力攻佔並保護此橋,雙方因此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類似故事的戰爭動作片甚多,本片之所以仍讓人感到興趣,是因為導演約翰.吉爾勒明處理劇情發展相當緊湊俐落,爆破場面亦精彩刺激。加上一群動作派男星喬治.西格爾、羅伯特.沃恩、本.蓋扎拉等均有不俗的演出,使人看來仍感過癮。
三月六日,美第六軍攻佔科隆,從而在荷蘭的涅米根到科隆之間一百多英里的區域形成了盟軍首尾呼應的連續戰線。科隆以南,德第五裝甲集團軍面對的是美第一和第三軍,後者正快速突破德軍陣地。當攻佔科隆以後,美軍沒有滿足已有的勝利。擊潰德第五裝甲集團軍後,如果繼續窮追猛打,很可能在德軍休整前就將它們包圍。目前這是可行的。三月七日,美第七軍從科隆出發向波恩發起進攻,美第三軍,則去奪取艾爾河上的橋梁。當天中午,美第七裝甲師〔隸屬美第三軍〕的B戰斗團聽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雷馬根地區萊茵河上的魯登道夫鐵橋還未被德軍炸毀。要完整地奪取該橋,這可是天賜良機。因此,美第七裝甲師向雷馬根撲去。下午,當美第七裝甲師准備過橋時,對面的德軍正要引爆炸橋,但未能成功,這樣美第七裝甲師成功的渡過了萊茵河,並建立了穩固的橋頭堡。巨大的橋頭碉堡扼守著大橋兩側此時,希特勒怒火中燒,開始對魯登道夫鐵橋實施轟炸,用火炮猛擊,還從波恩調來德第十一裝甲師及五一二獨立重驅逐坦克營〔恩斯特和奧托·卡利歐斯指揮〕的「獵虎」,甚至動用了V-2火箭。直到三月十七日,該橋才被炸毀。但美軍包括一個裝甲師在內的六個師已在河東岸站穩了腳……
C. 好看的美國戰爭片有哪些啊
謝邀!
5、《血戰鋼鋸嶺》
豆瓣8.7分,超36萬人標記,不願拿槍的士兵,卻成為了救人最多的士兵。
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