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西昌彝族戰爭電影
擴展閱讀
籌備新冠肺炎電影 2025-07-29 21:21:21

西昌彝族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29 11:47:36

① 大渡河電影故事梗概

電影講述了1935年5月,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

黃團長率領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越過天險,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為石達開第二的陰謀。從而打開了北上抗日的通道。

(1)西昌彝族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大渡河》電影詳述——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地。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

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

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丁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

紅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追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②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的哪部電影

影片名:《大渡河》

外文名:Cross The DADU River

出品公司:中國長春電影製品廠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 演:林農,王亞彪

類 型:戰爭

主 演:傅學誠,韓適,劉懷正,趙申秋,陳寶國,趙恆多

上映時間:1980年

劇情簡介: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

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

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命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

(2)西昌彝族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伯承 演員傅學誠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繼而指揮所部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打開紅軍北上的通路。

2、黃開湘 演員李東學

紅四團團長,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力量,是大家心中沉穩內斂的主心骨。他率領隊友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於驚濤駭浪之中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一頁篇章。

3、廖大強 演員於小偉

紅四團戰士,是一名武將,有著硬漢魅力和英勇善戰的殺氣,還有著過人的膽識且性格粗狂,作戰生猛、殺敵無數,身手敏捷而矯健,懷有勇士精神,鐵索橋上迎著槍林彈雨奮而前進。

③ 求一些老的南方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片名。

1. 《諾瑪的十七歲》:講述了一個南方少數民族女孩成長的故事。
2. 《花腰新娘》:展現了紅河地區花腰彝族的風情和婚嫁習俗。
3. 《咬指》:描述了紅河瑤族的獨特文化和社會現象。
4. 《石月亮》:反映了僳僳族和傣族在英殖民統治下的抗爭歷史。
5. 《山間鈴響馬幫來》:描繪了苗族和哈尼族生活的自然環境和日常習俗。
6. 《蘆笙戀歌》:講述了拉祜族的愛情故事和民族特色。
7. 《邊寨烽火》:展示了景頗族的生活狀態和戰亂中的堅持。
8. 《五朵金花》:以傣族為背景,講述了五個女孩的不同命運。
9. 《摩雅傣》:深入描繪了傣族的社會文化和人物性格。
10. 《劉三姐》:講述了壯族女英雄劉三姐的傳奇故事。
11. 《阿詩瑪》:以彝族為背景,講述了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12. 《青春祭》:通過傣族青年的成長故事,展現了傣族文化。
13. 《鼓樓情話》:以侗族文化為背景,講述了一段溫馨的愛情故事。
14. 《苗家兒女》:聚焦苗族的生活現狀和民族精神。
15. 《神秘的伴侶》:描繪了瑤族和彝族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斗爭。
16. 《土家族》:展示了土家族獨特的文化和生活場景。
17. 《布依族》:反映了布依族的社會生活和民族特色。
18. 《瑤山春》:描述了瑤族山寨的春天和瑤族人民的熱情。
19. 《苗家兒女》:講述了苗族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生活變遷。
20. 《火娃》:以壯族為背景,展現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
21. 《拔哥的故事》:描述了壯族英雄拔哥的傳奇故事。
22. 《綠海天涯》:講述了獨龍族和基諾族的生活環境和民族風情。
23. 《傲蕾•一蘭》:以達翰爾族為背景,展現了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
24. 《青春祭》:再次提及傣族的青春祭祀儀式,突顯傣族文化的重要性。
25. 《孔雀公主》:講述了傣族公主與王子之間的愛情傳說。
26. 《奇異的婚配》:描繪了彝族獨特的社會習俗和婚配方式。
27. 《六盤山》:反映了姿衫回族的生活環境和歷史背景。
28. 《孔雀飛來阿佤山》:以佤族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山寨的愛情故事。
29. 《拔哥的故事》:再次提及壯族英雄拔哥的動人故事。
30. 《傲蕾•一蘭》:再次描述達翰爾族女孩的成長歷程和民族精神。

④ 了解一下這部電影

1989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確認了毛澤東、朱德等33位軍事家,羅炳輝名列其中。

1897年,羅炳輝出生於雲南滇東北的彝良。家境的貧寒,羅炳輝只讀過兩年私塾便被迫輟學。而社會的不公,造就了羅炳輝倔強的性格。而改變羅炳輝的命運的,還是11歲那年發生的事。那年,一個鄉村惡霸從他家門口走過,恰巧被他向外潑的臟水弄濕了衣服,惡霸乘機刁難,少年羅炳輝上前論理,惡霸不由分說,揪住羅炳輝父子大打出手,從此,羅家便與鄉村惡霸結下了仇。次年,一名惡霸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敲詐羅家,羅炳輝氣 不過,一紙訴狀將惡霸告上法庭。然而,那是一個有理無處說的年代,縣衙一紙判令,判羅家敗訴,血氣方剛的羅炳輝想要伸理,向惡霸討回公道,於是,他萌發了當兵的念頭。

就這樣,他以驚人的毅力,用12天時間,徒步數百公里走到省會昆明,尋求發展。在昆明的那段日子,他先後做過木匠、伙夫、馬夫,一次偶然的機遇,羅炳輝終於在當時的雲南王唐繼堯部當了兵,實現了他多年來的從軍報仇的願望。由於他吃苦耐勞,不久就被提升為三等中土。

1920年,羅炳輝當上了唐繼堯的隨行軍士。次年,滇軍軍長顧品珍發表通電,逼靖國軍總司令唐繼堯下野,已身為副官的羅炳輝,跟隨唐繼堯來到了香港。此時的羅炳輝對軍閥割據,塗炭百姓的軍人生涯早已厭惡,他開始接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影響。於是,他留下一封信,悄悄離開了香港。第二年參加了朱培德的討逆軍,前往廣州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斗。北伐戰爭中,已身為營長的羅炳輝,總是沖鋒在前,愛兵如子,深得官兵的擁護。

1927年,可以說是羅炳輝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這年3月,他參加在南昌舉行的被國民黨殺害的贛州總工會領導人成贊堅的追悼會上,聽到了曾為滇軍高級將領,現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朱德的講話,羅炳輝第一次聽到"工農革命"這個新名詞,他多年郁悶的心胸一下子豁然開朗。朱德語重心長的對他講,工農兵要聯合起來,才能打倒軍閥、土豪劣紳。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種,有飯吃,中國才有希望。這時的羅炳輝才真正看到了光明和前途。

1929年4月,羅炳輝任江西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中共中央派滇籍中共黨員趙醒吾到吉安對他做教育爭取工作。

隨後的日子,羅炳輝開始利用靖衛大隊長的特殊身份,在"剿匪"中暗中幫助共產黨人。十多年的血雨腥風,使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有希望的黨,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幫助中國廣大的窮苦百姓脫離苦海,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將中國引向和平與富強。1929年7月,羅炳輝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個為尋求真理而走遍天涯的農民兒子,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實現了由三民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偉大轉變。

1929年秋,遵照黨的指示,羅炳輝指揮了以吉安為中心的贛西數縣武裝起義,隨後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第五團團長。之後,他同紅軍將士-道打下萬安,又在富田地區,殲滅前來圍剿的國民黨唐雲山部,轉戰湘贛,指揮戰斗數百次,對贛西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立了大功。由於羅炳輝卓越的指揮才能,1930年的長汀會議後,被任命為紅十二軍的代理軍長、軍長,後又被任命為紅九軍團軍團長。

1933年,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對新生蘇區紅軍進行了第五次"圍剿"。連續幾個月的封鎖,使中央蘇區和紅軍吃不上鹽,兵工廠沒有黑色火葯,面臨彈盡糧絕的危險境地。這時,紅軍在尤溪繳獲了4000箱炸葯和食鹽。軍委急令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一部火速將這批物資搶運回蘇區,羅炳輝臨危受命,親自挑擔上路,途中遇上敵軍就打,敵軍一敗,挑上擔子就走,半個月的時間,紅軍將士每人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走了300多公里山路,終於將軍需物資安全運回蘇區。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羅炳輝率紅九軍團突出重圍,搶渡湘江,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進入西南地區。當時的《雲南民國日報》上刊登消息,提高所謂捉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賞格",對羅煩輝的"賞格"由原來在江西中央蘇區的三萬元,猛增到"生擒者八萬元,獻首級者獎五萬元"。

1935年,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渡過金沙江,從西昌進入涼山彝區,由此徹底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賂意圖。在彝區,羅炳輝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同胞交朋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彝族兄弟抬來羊肉、牛肉和酒,送給紅軍,在彝區,彝族同胞連稱"紅軍瓦瓦古" (意思是紅軍萬歲)。 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積極參加紅軍,就這樣,在彝族同胞的帶領下,羅炳輝率領的紅九軍團順利地通過了涼山彝族地區,與中央紅軍主力勝利會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羅炳輝告別延安,奔赴華中抗日前線。1938年,羅炳輝被任命為皖南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與司令員陳毅並肩戰斗,打擊日寇。

1939年5月,隨葉挺北渡長江。7月,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副指揮。皖南事變後,為了打擊日軍對根據地的掃盪,羅炳輝根據多年游擊戰的經驗,制定了伏擊與運動游擊為特色的包括伏擊、糾纏、阻擊、擾亂、殲滅等內容的所謂"梅花樁戰術"。這一戰術的特點是:一方面,部隊宿營時按三角形的駐地部署,以分散敵人的火力,減少我方傷亡,還可對敵實施反包圍。另一方面,一旦敵人進入梅花樁式陣地,則可從多個側面極大地殺傷敵人。1941年4月,日偽軍掃盪儀征,羅炳輝在儀征以北12公里按梅花樁式設伏。15日拂曉,敵人進入設伏圈,羅炳輝指揮部隊,不到30分鍾解決戰斗。以後,擁有重型裝備的700多人的日軍又在金牛山再 次嘗到了梅花樁式戰法的苦頭。此次戰斗,新四軍以劣勢裝備斃傷日偽軍500多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葯,創造了梅花樁戰法以少勝多的成功範例。

然而,多年艱苦的戰斗環境,使羅炳輝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病。當抗戰勝利的消息傳遍全中國的時候,羅炳輝卻因高血壓而處於昏迷狀態。直到第二天神志清醒時,人們才把這一喜訊告訴了他。當聽到毛澤東發表的《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時,病魔纏身的羅煩輝再一次振奮了。他堅決要求重返前線,參加受降工作。於是,羅炳輝抱病,坐著擔架繼續向前進發。

1946年4月,羅炳輝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

1946年6月9日,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我軍向盤踞棗庄的敵軍發起進攻,全殲敵軍,解放了棗庄。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46年的6月21日,羅炳輝卻因腦溢血而猝然長逝。棗庄戰役由此成為這位將軍32年軍旅生涯的最後一仗。

"戎馬三十載,將軍滇之雄。"陳毅軍長親筆揮豪,痛悼與自己出生入死的戰友,總司令朱德也為這位當年從雲南走出來的戰友題詞:革命到底死而後已,精神不死萬古長存。

的確,羅炳輝將軍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他對黨的最後誓言:"我受黨長期的培養和愛護,這次重上前線為黨為人民捐軀,也是完全值得的……我畢生沒有打過敗仗,在我犧牲前,我還要再打一次勝戰,作為我對黨的最後一次獻禮

⑤ 那裡有巜從奴隸到將軍》的電影

電影內容介紹

1915年,逃亡的彝族奴隸娃子小籮筐被滇軍收留,當了馬夫。在討袁戰爭中,他立下赫赫戰功。10年後被提升為副連長,改名蕭羅。不久,他娶了賣身葬母的女奴隸索瑪為妻。長期的軍閥混戰使他厭倦,1926年他告別妻兒,毅然投身北伐大軍。1927年大革命失敗,蕭羅被國民黨收編,受命率部剿共。在紅軍政委郝軍的啟發教育下,蕭羅率部起義,被委任為紅軍師長,並改名羅霄。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連環畫封面

1933年,羅霄因為堅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堅決抵制當時黨內出現的「左」傾路線,而被免職,又當了馬夫。但他毫不動搖,帶著傷痛,跟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在陳毅的領導下,他出任新四軍挺進江北部隊司令員,揮師北上抗日。其百戰百勝,常勝將軍赫赫有名,傳遍中外。

1940年,他與分散了六年之久的三個兒女團聚。後來大兒子羅干參軍 ,在戰斗中犧牲。他接著又送小兒子和女兒加入了革命隊伍。

抗戰勝利後,身經百戰的羅霄不幸身患癱瘓,但他身殘志堅,在解放戰爭中,堅持坐 在板車上指揮戰斗,立下不朽功勛,最後在戰斗中溘然長逝。


我有怎麼給你,昨天看完的 ~~或者去56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