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中國國戰戰爭電影
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全集獵人 2025-07-26 22:28:18
經典好看災難電影排行榜 2025-07-26 22:21:24
100部經典電影推薦 2025-07-26 22:02:07

中國國戰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26 14:28:25

1. 表面上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其實是悲劇收場的影視作品有哪些

你好,不請自來,若有打擾還請見諒。

而在眾多影視劇當中,結局以喜襯悲的不在少數,基於此,推薦兩部與題相關的電影。

1、《喜劇之王》

周星馳當數「無厘頭」電影的創始人,而《喜劇之王》這部電影則是他人生的一種寫照:即從跑龍套到成為一名演員的不斷前進與奮斗。

回顧影片的結局,尹天仇和柳飄飄重歸於好,並和朋友組建了一個劇場,專門演《雷雨》等話劇,曾經的熟人也都前來捧場。多麼皆大歡喜的結局,可對於尹天仇而言,真的是喜嗎?在我看來,他的背後是悲。尹天仇對成為一名演員有很強的執念,在電影中很多次別人問他是誰時,他總會說一句「我是一個演員」,他一直鑽研演戲的理論,但自身卻沒有太大的天分,頻頻遭到拒絕和冷嘲熱諷,直到最後,也沒能圓他一個做主角的夢。

其實對於《喜劇之王》這部電影,看一遍你會笑,看兩遍你不會笑,看三遍你卻會哭,一部真正好的電影,是戲中人與戲外人的 情感 反差,而周星馳的很多部電影都做到了。

如果深析這部電影的結尾,其實還會發現,那樣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不過是一個夢境,在匪徒向尹天仇開槍起,後面的部分其實只是尹天仇所希望的,是一種虛構和幻想,回到影片最後《雷雨》的舞台,燈光的暈染和天仇穿的干凈的衣服,以及明明已經決裂的娟姐的出現,更加證實了這只是一種想像,尹天仇其實已經死了。

2、《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這是一部由英國導演根據印度作家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影片以一檔電視節目《百萬富翁》為主線,通過主人公賈馬爾回憶自己的往事來獲得答案,從而推動劇情的發展。是不是覺得和《愛情公寓》第二季的結尾很像?的確,好的作品是可以借鑒的。

作為一部印度電影,無論從影片風格還是音樂上來看,都極具印度特色,影片中大量運用印度的民族音樂,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基礎上又營造出異域風情十足的氛圍。這也就不難帶出電影的結尾。

影片的結尾:賈馬爾的哥哥幡然醒悟,放走了拉提卡,賈馬爾獲得了大獎,和拉提卡在火車站重逢,兩人相擁在一起,緊接著一大群人歡快的跳起了印度舞。這個結尾自然是皆大歡喜的,是相對圓滿的結局。但是歡喜背後實則是悲。

賈馬爾母親的離去,以及哥哥在灑滿鈔票的浴缸中死去,這些是親人離去的悲,而在那樣一個 社會 里,賈馬爾雖然贏得了金錢,但支撐起他獲獎的原動力卻是貧窮階層生活的細節,夢幻中的美好與現實中的醜陋形成強烈的對比,歡笑與苦難卻矛盾的存在,喜劇式的結局更增添一份控訴與心酸。

以上,僅為個人的見解,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雪花女神龍》

這部電視是大批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我上學時總能聽到小夥伴們哼唱著"孤燈提單刀,漂泊我自傲…"這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當年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當時年紀小沒什麼感覺,等長大後再回味,發現這部劇對裡面的主人公太不友好了。

如玉的歐陽明日醫術卓絕,精通音律、棋藝、陣法、天象,智慧過人,為人古道熱腸,見義勇為。可偏偏這位要顏值有顏值,要本領有本領的白月光般的男子卻始終收獲不了上官燕的芳心,後者始終對泡麵頭鬼見愁死心塌地。

在大結局時,歐陽明日死了,上官燕百分之99也死了。編劇沒有成全一對情侶,死者慷慨赴義,生者飽受折磨。

《上海灘》

馮敬堯倒了後,許文強和丁力兩兄弟終於稱霸了上海灘。時值國難來臨,日本人佔領了上海,丁力為了榮華富貴,開始與日本人合作,兩兄弟立場不同,最終決裂。

老版里的許文強最終慘死在亂槍之下,兇手引起了觀眾廣泛討論,有的說是丁力,有的說是日本人,還有人說是法國人,總之眾說紛紜。(有各自見解的讀者朋友,可以在評論區討論。)

但總之,許文強的死是必然的,他象徵了一個時代,身上附著的是那個時代核心的英雄主義,他的死,是上海灘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

日寇想征服這片土地,想拉攏的是控製得住的莽漢,而不是一個刺頭。

即便我知道這個角色一定會死,但他倒下的那一刻,我還是揪心不已。

英雄本色

周潤發的哥被一槍爆頭,面對這么凄慘的結局,一定會有觀眾感到驚訝和難過。

這部電影充分體現了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快意恩仇的現代江湖,有情有義,有危險。電影除了敘述兄弟間的生死友情外,還有一個明顯思想就是,別混黑 社會 。

哥殺了那麼多人,導演很難讓他活下來,哥曾說最討厭別人拿槍指著他的頭,可結果卻是頭部中彈,這種打臉場景無不反諷著黑 社會 的凄慘下場。

結局似乎在說,兄弟間的有情有義是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上的,一入歧途英雄也會隕命。

《琅琊榜》

梅長蘇為赤焰軍翻案後,藺晨想帶他回琅琊山,歸隱山林,怡情山水,再加上他高明的醫術,可以讓梅長蘇活得更久點。

可這時國戰爆發,梅長蘇將最後三個月的生命獻給慘烈的、燦爛的戰場。

結局雖未點明,但實際上戰爭勝利了,梅長蘇也未能歸來。

林殊霓凰與世長辭,梁國生起了長林之風。

《仙劍奇俠傳1》

這部電視是許多演員的成名之作,影響深遠,為觀眾廣泛稱贊,相信不少讀者還能想起裡面的劇情,還會哼唱出《殺破狼》、《嘆》、《六月的雨》、《一直很安靜》等插曲。

直入主題,咱們繼續說它的結局。

慘!All kill!

李終於成長成了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俠。

林月如,死了。

阿七(劉晉元),死了。

唐鈺義父,死了。

酒劍仙,死了。

唐鈺、阿奴,化成比翼鳥飛向南國。

趙靈兒,死了。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這些人死得其所,或為情,或為義,為家國,為蒼生。

生,是為了證明愛存在的痕跡,火,燃燒後更偉大的生命。

只剩下李抱著孩子繼續生活,愛人、兄弟、親人均離他而去,世上又多了一個孤苦伶仃的俠客。

《精衛填海》

這部電視劇也是我小時候看的,劇情忘得差不多,還記得舒暢飾演的精衛冰清玉潔,明艷動人。

再有就是令人難受的大結局了,後羿獻出聖靈石後成為一個凡人,沒有神力將聖靈石投入大海,此時精衛為了拯救蒼生,將自己的元靈附入青鳥體內,自己化成了一隻青鳥。

精衛與後羿深深相愛,但真到了做抉擇的時候,她毅然化成青鳥穿過迷霧,將聖靈石投入大海換得世間光明,從此生生世世銜石填海。

一對情侶終不成眷屬,最後後羿餵食青鳥的時候,引得許多觀眾淚目。

感謝提問。表面上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其實是悲劇收場的影視作品我認為有這些。

1.《平凡的世界》

原因:《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雖然結局大家看似都過上了更好更幸福的生活,但其實也充滿了很多悲劇。孫少安的媳婦賀秀蓮為孫家忙碌操勞了大半輩子,生活剛好轉就得了癌症不幸去世!潤葉最後還是和斷了腿的李向前生活在了一起,但潤葉的內心充滿了無奈,痛苦,憐憫,她最後還是沒有和自己最愛的人走到一起!孫少平在煤礦的生活剛有起色,他最愛的人,最愛他的人田曉霞就不幸遇難!整部電視劇,這幾個最重要的人物,最後的生活還是寫滿了悲劇!

2.《雍正王朝》

原因:《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最後的結局雖然圓滿,但也寫滿了悲劇。雍正作為皇帝,為了國家江山社稷,不得不親自逼死自己的其中一個兒子!雍正為了江山權利穩固,不得不圈禁自己的親生兄弟,不得不流放抄家自己幾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劉墨林和蘇瞬卿雖然彼此相愛,但最後也由於種種原因沒能修成正果!蘇瞬卿跳河而亡,劉墨林遺憾終身!還有很多愛國的大臣,忠臣不得善終,比如說孫嘉誠,曾靜,田文鏡!所以整部電視劇結尾看似圓滿,實際卻有很多悲劇!

3.《天龍八部》

原因:《天龍八部》最後的結局雖然還算圓滿,雖然各種真相大白!但結尾還是有很多悲劇!首先喬峰最愛的阿嬌,不幸被自己誤傷而死!喬峰為了查明自己的身份,間接導致離自己最親近的人,不斷莫名其妙的遇害!喬峰最後為了遼國和大宋兩國的安穩和平,選擇揮刀自盡而死!段譽苦苦追尋的王語嫣,最後卻得知她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而遺憾終身,兩個人不能在一起!影片最後雖然整個中原武林平靜了,真相大白了,但很多人都一一去世,整部劇集最後還是充滿了悲劇色彩。

綜上所述,所以我認為這幾部影視劇,表面上結局皆大歡喜,但其實還是以悲劇收場!

表面上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其實是悲劇收場的影視作品我推薦以下3部,分別是:《永不磨滅的番號》、《仙劍奇俠傳》、《諜戰深海之驚蟄》。

永不磨滅的番號

這部劇必須安利,該劇豆瓣評分:8.7分。該劇是由華錄百納出品的一部抗戰劇,黃海波、王雷、姚芊羽、倪大紅主演,講述了「李大本事」帶領著被他忽悠來的戰友們組成了一支沒有正規建制番號的縣大隊,在敵占區浴血抗擊日寇的悲壯故事。本以為這是一部抗戰神劇,因為抗戰最終勝利,所以想著這部劇應該最後是所有人都能活下來,前期一直氣氛比較歡快,直到姚芊羽飾演的賽貂蟬因為掩護李大本事死去了,畫風開始變了,直到最後一集,李大本事身邊的弟兄,一個接著一個的離去。雖然獨立團殲滅了大半個師團,但是最終獨立團的官兵奉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無一人生還,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悲劇。

仙劍奇俠傳

仙劍奇俠傳,豆瓣評分:8.8分。由胡歌、劉亦菲、安以軒、劉品言、彭於晏等主演的一部古裝仙俠玄幻電視劇。正所謂無胡歌不仙劍的說法,李逍遙也成了一代人的偶像。前期畫風偏喜劇,各種歡快場面。無論是李逍遙和靈兒月如之前、還是唐鈺小寶和阿奴之前,就是一種非常愉快的劇,但是後期聯手消滅拜月教的時候基本上所有李逍遙的朋友都死了,靈兒和月如、晉元、唐鈺小寶和阿奴、酒劍仙等,最後只剩下李逍遙和他的女兒。

諜戰深海之驚蟄

諜戰深海之驚蟄,豆瓣評分:6.3分。由張若昀、王鷗、孫藝洲、闞清子領銜主演的諜戰劇。該劇講述了1941年上海淪陷時期,以陳山與張離為代表的民族英雄,為了保家衛國,在重慶、上海等城市的隱蔽戰線上堅持與敵人斗爭的故事。這部劇前期陳山和張離、余小晚的劇情都是那種比較美好的故事,但是後期為了完成抗戰任務,陳山所有的朋友,包括張離、唐曼晴、哥哥陳河、自己的父親、妹妹陳夏、菜刀、宋大皮鞋等等一系列的人都死了,這應該算是一個悲劇收場,好在余小晚還活著,應該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以上這三部劇就是我給出的答案,希望符合要求。

《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

2011年上映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台灣青春愛情片的經典。不但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形成了一時文化風潮,掀起當年大量從學校出來的年輕人,對於曾經感情的記念。

作為90後,小的時候想給喜歡的人打電話,但是因為只有對方家裡的電話,於是就不好意思打過去,經常是撥完號碼就臉紅心跳地掛掉。後來有了IC電話亭,會在電話亭徘徊很久很久。想說什麼又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就會寫日記,還有寫信,每周都跑到學校的木頭信箱那裡去翻自己的信件。

《那些年》中,雖然柯景騰似乎很幼稚,但是,不論是一場表現自己強大的格鬥比賽,還是一個關於長高三公分的小小誓言,或是希望等到最完美告白時機的心願,都令我動容。小說中在阿里山沒有等到日出而錯過表白的柯景騰想,「告白的方式僅僅是表象,也許告白的結果不會因此而改變,但是『如何在驚喜中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卻也絕不是愚蠢的把戲,而應該格外珍貴。」所以他希望有這樣有把握、完美的時刻,讓那個女生每每回想起來,都會難忘的時刻,他可以多努力一點,多等一陣,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

在我看來,這不但不幼稚,反而很美妙。這實在是個人人都很迅捷的時代,希望盡快追到喜歡的姑娘,希望盡快跟姑娘上床,希望男朋友盡快賺到一套房子,很久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慢,即使是中學生,恐怕也已經不會再做傳字條、寫信、放學後一起溫書、或是等在ta家路口這樣的事情。

這就是《那些年》最觸動我的地方,「請讓我繼續喜歡你」,請讓我為你多做一點事情,請讓我變成更配得上你的人,請你等到我最終有把握,有勇氣,敢於向你表白的時候,請你在看到其他男生的時候,想到我,還在因你而發光。

《那些年》的動人,不是為那些錯過的、遺憾的、抓不住的青春惋惜,而是因為,整個電影又真正屬於那個年代的慢慢的節奏。

現在的我們,大概很難再為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等待,比如梳一個他誇過好看的發型假裝不在意地走過,比如去聽他喜歡的唱片為了能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比如努力做一些自己可能並不真正喜歡的事情,比如變成一個更加優秀更加與眾不同的人……這不簡單地是「為了感情改變自己」,而是難能可貴的緩慢的心意,想要一起前進的感覺,讓人心裡酸酸的,也暖暖的。

所以《那些年》另一個打動我的地方,就是「謝謝你曾經這么喜歡我」「我也很喜歡,喜歡你的我自己」。通篇並沒有執念,沒有傷感,而是真心感激沈佳儀在他生命中扮演過的角色,反之亦然。因為互相的理解和信任,始終保有著一分真誠的感情。我也一樣,感激他們曾經讓我有如此緩慢而綿長的、屬於青春的悸動,如此積極地認真地生活,讓我的生命都發光。

更多的我們,不會像柯景騰一樣,有機會買一個最貴的夢想,製造一架時光機讓男生與女生重逢,不會讓曾經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留下痕跡的人知道,曾經為ta做出的一點點所謂付出,和自己得到的一點點改變。

前陣子上映的黑色幽默喜劇《驢得水》。

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2. 泰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戰爭片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分享電影的樂趣。

4、《烈血暹士》

十八世紀暹羅軍壓境進犯,大城王朝岌岌可危。小小村莊的Bangrajan人民螳臂擋車,多番力抗強敵大軍……

很原始的國戰,不過倒也拍得真實……好多血肉橫飛,擺酷倒也可以接受。

5、《泰王納黎萱》

泰國出品的歷史/戰爭史詩片,該片在泰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已經拍到第六部了。Naresuan國王是泰國人最尊敬的偉大國王,他的事跡流傳廣泛,這是泰國最好的史詩素材,也是增強泰國民眾民族自尊心與愛國精神的最佳歷史人物。

3.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在我軍戰史中,長津湖戰役是為改變戰爭進程而在酷寒之地進行的廝殺,是「鋼鐵軍人」與「鋼鐵部隊」的較量,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1

國慶期間,電影《長津湖》熱映,重現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長津湖血戰的一幕。

這場與上甘嶺戰事齊名的戰役,矗立著新中國軍史的若干豐碑:新中國第一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血灑長津湖畔1071.1高地東南側小高嶺;三個志願軍「冰雕連」成建製冰凍於阻擊美軍南逃沿途,至犧牲仍保持著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我軍史上首次成建制殲滅美軍加強團的戰例發生於長津湖新興里戰場……

歷時28天的長津湖戰役,被公認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的會戰之一。這場戰役之後, 「聯合國軍」再也沒有踏過三八線半步,戰爭走向完全改變。

長津湖之戰,是新中國「立國之戰」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是新生中國精神的鑄造之地,也是冷戰初期世界形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全貌,志願軍英烈的風貌,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截圖。圖/CCTV-6《電影頻道》截圖

「美帝野心狼」的野心因何而起

美國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上提到了朝鮮半島的戰後主權問題。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告訴斯大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他們至少應該經過40年的監護。」會上決定由美、英、中三國「在適當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

到1945年,美國為促使蘇聯對日宣戰,於是在雅爾塔會議上向蘇聯做出讓步,同意由美、英、中、蘇四國戰後「共同託管」朝鮮。

但「二戰」剛結束不久,冷戰接踵而至,加之1949年新中國成立,美國認為朝鮮半島的戰略價值凸顯,開始積極介入朝鮮半島事務。杜魯門在回憶錄里坦承:「從美國的本意上講,最後是美國單獨佔領全部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以後,27日,美國組建「聯合國軍」介入朝鮮事務,派美海軍第7艦隊侵入我國台灣海峽——此前,美國已決定退出台島,留守的最高級別武官只是一名中校。美軍第24陸軍師進入朝鮮,成為首支參加朝鮮戰爭的美軍地面部隊。該師師長威廉·費舍·迪安後被俘虜,在中朝戰俘營待了3年。

美國在朝鮮展開軍事行動時,一直盯著中國的動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並非政治話術,而是當時新中國面臨的真實的安全挑戰。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截圖。圖/CCTV-6《電影頻道》截圖

長津湖戰役在第一階段戰役時已經部署

長津湖戰役發生於1950年11月26日——12月13日。

此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後,至11月6日完成第一次戰役,殲敵1.5萬人。與志願軍對陣的南朝鮮軍第一、六、八師和美軍騎兵一師兩個團,雙方人數基本相當,但敵軍在接陣速敗之時驚慌失措,覺得到處是中國軍人,認定中國軍隊採取的是「人海戰術」。

其實剛經歷解放戰爭的中國軍隊無論戰斗意志還是戰術素養,均處於中國軍史最高峰,在難以展開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朝鮮戰場,通常部署V型包圍圈,發起沖鋒的兵力為300-500人。

麥克阿瑟誤判了形勢,認定中國最多隻能派出6個師,且裝備落後,不可能抵擋「聯合國軍」攻勢。所以決定從11月9日起,東西兩線並進,在聖誕節前完成總攻回家過節。

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發起時, 「聯合國軍」約40萬人,各種飛機1000多架,軍艦300多艘。但第二次戰役僅發起一天,南朝鮮軍三個師負責的「聯合國軍」右翼即告崩潰。「聯合國軍」被迫全面撤退。

在「聯合國軍」撤退線路上,到處爆發阻擊與突圍的血戰,其中的松骨峰戰斗被著名作家魏巍寫成了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

在長津湖一線,阻敵的志願軍主力是第九兵團。此前,第九兵團一直在做解放 台灣島的戰斗准備,官兵身著單衣。

長津湖地區往年11月-12月初的氣候並不寒冷,通常在零下3攝氏度到零下5攝氏度。

但1950年受西伯利亞寒潮影響,在第九兵團11月25日前後抵達預伏陣地後,氣溫驟然降到了零下30攝氏度以下。雖然第九兵團已經收到大批棉衣,但不足以抵禦寒潮。與第九兵團對陣的是美軍陸軍一師。

其實早在11月5日第一階段戰役沒結束時,毛澤東已致電彭德懷,命令「宋兵團」(宋時輪指揮的第九兵團)一個軍直開長津,尋機殲敵。

波瀾壯闊的長津湖戰役至此展開。

戰役主要在長津湖東西兩岸的新興里、柳潭裡和南邊的下碣隅里展開——下碣隅里是美軍南撤並獲得補給的中樞。其外圍東面高地,由一位中國連長駐守,他就是楊根思。楊根思帶領的一個連,只有三顆土豆,士兵們的其他口袋均裝滿了手榴彈。在美軍飛機和大炮轟擊下,楊根思打退美軍8次反撲,最後抱著炸葯包與敵同歸於盡。

在新興里,從無敗績的美軍陸軍第七師「北極熊團」被全殲。

美軍殘部從下碣隅里突圍到古土裡時,約有1.4萬人。這段距離是18公里,美軍用了38小時,其中每小時只能前進500米,平均每公里傷亡34人。美國最精銳的海軍陸戰隊騎兵一師遭到毀滅性打擊。美國軍人此再也不提「聖誕節回家」了。

中國志願軍也付出了重大犧牲。除英勇戰死的英烈外,大量戰士凍死凍傷,三個「冰雕連」僅有兩人生還。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截圖。圖/CCTV-6《電影頻道》截圖

長津湖戰役如何改變了歷史走向

長津湖戰役是新中國軍人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全面對陣的戰役。

這場戰役洗刷了1840年以來中國軍隊的恥辱,讓新中國軍人贏得了世界尊重。美英軍事史家認為,中國軍人的設伏、紀律和戰斗精神都是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跡。

長津湖戰役中的一些戰斗被列入一些國家的軍事教材,參加長津湖戰役的美國老兵後來說,假如碰到中國老兵,一定會擁抱對方。這是老兵之間的尊重。

長津湖戰役打開了新中國走向國際舞台的大門,迫使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其盟友第一次正視新中國。

以長津湖戰役、上甘嶺戰役為代表的抗美援朝,使新中國第一次以大國形象呈現在世界面前,在戰略上確保了新中國的國土安全不再被覬覦。

長津湖戰役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數百年積淀的腐朽氣息被一掃而空,新的精神風貌注入了新中國億萬民眾心中,為今天中國的全方位崛起奠定了精神基礎。以先烈精神對應現實挑戰,這是我們在70餘年後,紀念緬懷志願軍英烈們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2

國慶期間,全國各地影院憑借幾部主旋律大片,著實火了一把。據貓眼榜單顯示,截至10月6日18時,國慶檔新片票房已突破40億元大關,國慶長假雖然只剩最後一天,但影市熱度依然不減。

其中,《長津湖》毫無懸念拔得頭籌,貢獻了近30億元票房。《長津湖》上映7天來,影片票房日冠、綜合票房、票房佔比、排片佔比、觀影人次、上座率均為同檔期第一名。打破中國影史國慶檔影片單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國慶檔影片首映日場次紀錄、中國影史戰爭片首映日票房紀錄等11項紀錄。助吳京主演作品票房突破200億,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第二位200億主演票房影人,第一位是沈騰。

另一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上映7天,票房也快突破10億元。

從題材上看,《長津湖》的確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可以算是國產片中第一部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的商業大片 。第一次把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在大銀幕上講清楚:美軍是怎麼仁川登陸的、中國是怎麼做出抗美援朝這一重大決定的、志願軍是怎麼集結赴朝作戰的……無論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有比較全面清晰的交代。

在我軍戰史中,長津湖戰役是為改變戰爭進程而在酷寒之地進行的廝殺,是「鋼鐵軍人」與「鋼鐵部隊」的較量,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

山河無恙,軍魂不朽。怎樣才能理解這場戰役的殘酷性?了解來龍去脈,了解戰爭背後那些政治較量,是客觀評價的基礎。讓我們通過孫文曄原載於《北京日報》紀事的一篇文章,感受真實的長津湖戰役,同時銘記長眠於長津湖的英烈,向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

緊急入朝

長津湖,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周邊層巒疊嶂,一條「Y」字形的羊腸小道是唯一通路。

1950年11月23日,正在向鴨綠江挺進的美陸戰1師,在小路邊安營紮寨,慶祝西方傳統的感恩節。驕傲的「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揚言,要在感恩節前結束戰爭。

作為第10軍的先頭部隊,美陸戰1師堪稱王牌中的王牌。在美國人的眼裡,這齊裝滿員的2.5萬人是不可戰勝的。不過,世界上偏有敢摸老虎屁股的人。1950年10月24日,毛澤東主席急召宋時輪進京,明確給出了9兵團入朝作戰的具體目標——打掉美陸戰1師。

9兵團司令兼政委宋時輪,是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他剃光頭,愛吃辣,能喝烈酒,脾氣也特別火爆,是什麼硬仗都打過的百戰將星。

他帶到朝鮮的這支部隊,下轄20、26、27三個加強軍。入朝前,他們一直在東南沿海厲兵秣馬,隨時准備收復台灣。

收到毛主席急電後,9兵團3個軍12個師15萬大軍,連同全套武器裝備,長驅北上2000餘公里,成功地完成這次規模宏大的遠距離機動。11月7日,開始從輯安、臨江等地渡過鴨綠江,隱蔽開進朝鮮。

機不可失,但一切都是匆忙的。一道緊似一道的電報,徹底打亂了之前先到東北整訓、換裝,然後再擇機入朝的計劃。

20軍是在列車開進山海關時,由總參謀部派高級參謀攔住列車,宣讀了中央軍委「緊急入朝」的命令。十幾列火車在沈陽只稍停片刻,就繼續火速開進。

入朝第一周,他們就遭遇了朝鮮50年不遇的寒流——那些剛剛從南方過來的戰士,頭一次看見雪,就立刻感受到了-20℃的冷酷。

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後勤僅能滿足一個師的需求,但是9兵團一共有12個師。復盤這場戰役,最令人扼腕的,不是該不該打,而是後勤保障本可以更好。

「原木在移動」

即便山高雪深,缺衣少糧,我軍仍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了戰場。

11月27日,大雪紛飛,氣溫下降到-30℃。上午,東線美軍首先發難,卻一拳打在棉花上,連對手在何方都摸不清。黃昏時分,輪到志願軍吹響號角,戰後倖存的美軍回憶起那個恐怖的夜晚,都不寒而慄:刺耳的軍號聲突然響起,霎時間滿天的信號彈升空,伴隨著四面八方傳來的「沙沙」聲(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志願軍戰士的膠鞋踩在雪地里的聲音),無數披著白布的戰士,怒吼著向自己沖來。

眼前的平原,本是白雪皚皚的一片,軍號聲一響,士兵就從隱蔽處躍出來,他們的腿被凍得無法彎曲,跑起來就像是「原木在移動」。坦克、火炮和機槍一齊射向他們,他們像原木一樣一排排倒下去,後面的又像原木一樣一排排湧上來。

經過一夜血戰,史密斯驚愕地發現,從天而降的十萬神兵,已經在40英里長的山區道路上,把美軍從北向南分成五塊。

志願軍圍得容易,殲滅卻很難。被圍美軍立即用200餘輛坦克在三個被圍地域組成環形防線,志願軍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槍、機槍去沖擊敵人的「鐵桶陣」,付出的犧牲難以想像。

從11月30日晚起,27軍集中兩個師從四個方向向新興里發動猛攻,在不計傷亡的情況下突破了火炮和坦克陣地,與美軍展開巷戰。

沒有炮火支援下的短兵相接,美軍完全不是志願軍的對手。戰士們攻進一座指揮所時還不知道,他們殲滅的正是美第7師31團——「北極熊團」,該團3191人被我軍全殲,團長麥克里安被擊斃,接任團長職務的弗斯重傷後落水而死,團旗也被繳獲。

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次全殲團級建制美軍。在戰爭中,圍殲王牌部隊總能在政治上震懾敵人。陸戰1師遭受重創後,世界上再沒人敢輕視這支「農民軍隊」了。

其實,這場戰役對雙方來說都是煉獄。很多志願軍戰士是在極度飢餓、疲乏、被凍得神志不清的情況下,仍拖著凍壞的腿頑強追擊著機械化的美軍。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只剩10多人的志願軍步兵,卻狂追有坦克和汽車的上千美軍跑路的奇觀。

為了避免美軍潰逃,20軍早在11月28日,就向下碣隅里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無奈這里環形防禦工事極其堅固,經過一夜的激戰,只是搶下了下碣隅里東面的高地。守衛這塊高地的,是58師的一個排,親自帶隊上陣地的,是20軍的戰斗英雄、連長楊根思。

美軍的8次反擊都被打退了,而高地上,也只剩下楊根思、一個排長,還有一個負傷的戰士。楊根思命令排長和傷員帶著唯一的一挺重機槍撤下高地,自己則扛起了炸葯包。當40多個美軍沖上來時,楊根思突然從屍體堆里站起來,點燃引線,沖向了舉著海軍陸戰隊隊旗的士兵。

扼腕水門橋

從柳潭裡到下碣隅里的公路,成了中美兩軍絞殺的修羅場。美軍用3天時間才走完這22公里,傷亡1500多人。戰斗最激烈的一天,美軍一整天只撤退了500米。從下碣隅里撤退到18公里外的古土裡,美軍又用了38個小時,這支世界上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隊平均每小時走500米,每公里傷亡34人。

由古土裡撤退時,美軍總人數不過14000人,各種車輛卻高達1400輛。宋時輪只好使出土八路的老法寶:斷橋破路。美軍南逃的最後一關,是水門橋。這座橋跨度8.8米,兩端都是懸崖,周圍沒有任何可以繞行的道路。過了水門橋,再往南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那時志願軍的「鐵腳板」將再也無法追上美軍的車輪子。

美軍深知水門橋的重要,派了一個坦克營40輛坦克一字排開守橋。志願軍兩次炸橋,兩次都被美軍修復。第三次被炸後,60師一名副師長親自到懸崖邊視察了一番,以中國人對科技與工業的了解,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半年的時間,美軍休想在此處重新架設橋梁。

此時,拿著重裝備的26軍88師已接近戰場,即將對陸戰1師發起更加凌厲的攻擊。宋時輪認為,煮熟的鴨子就算插上翅膀也不可能飛走了。

美軍幾乎陷入絕境時,工兵營營長帕特里奇中校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請求總部空投橋梁組件,然後再架橋。日本三菱重工連夜製作了8套M-2型鋼木標准橋梁,8架C-119運輸機用巨型降落傘直接空投到美軍狹窄的環形陣地里,其中6套落地後完好無損。

經過一天的緊張施工,工兵部隊在懸崖上架起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所有型號的坦克和車輛的鋼制橋梁。12月8日晚,減員萬餘人的陸戰1師通過水門橋,倉皇逃向興南港。

橋邊高地上埋伏的連隊竟一槍沒放,這也太不可思議了。20軍軍長張翼翔派人到俯瞰水門橋的陣地上去看看,只見戰士們一個個在雪坑裡,槍都朝公路擺著,無一人後退。走近那些戰士,他們一動不動——都凍成了冰雕。

長津湖戰役中,「冰雕連」在多地多處出現過。12月8日,宋時輪向彭德懷、毛澤東主席匯報傷亡:「第9兵團經近半月激戰,部隊已經極度疲勞,特別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80師239團3營6連在攻擊新興里之敵時,受敵火力壓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除一個掉隊戰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餘200多名幹部戰士呈戰斗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察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毛主席收報時北京天色已晚。身邊工作人員回憶,他默立良久,黯然神傷,獨自走至院內,向著東方脫帽致敬。

「氣多」戰勝「鋼多」

1950年12月24日平安夜,美軍撤離。陸戰1師把長津湖一戰視為驕傲的資本,美國軍方為長津湖作戰共頒發了17枚榮譽勛章、70枚海軍十字勛章,是美軍戰史上頒發勛章最多的一次。

1952年9月,9兵團從朝鮮回國,行至鴨綠江邊,宋時輪面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不能自持。

戰後復盤,人們才知道,1950年是朝鮮有記錄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戰士們在水門橋旁高地埋伏的那一夜,溫度低至-54℃;人們也才知道,交戰雙方火力上的天差地別:美一個陸軍師就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我軍一個師僅有12門山炮;美師擁有電台1600部,我一個軍才有數十部電台;美一個軍擁有汽車7000輛,而27軍入朝時只有45輛汽車。美軍對志願軍的手榴彈心有餘悸,其實,手榴彈是很多志願軍僅有的重武器。

在這種差距下贏得戰爭,放眼全世界,都難以找到類似的「戰例」。總結長津湖血戰時,有一個說法,叫做「氣多」戰勝了「鋼多」,什麼意思?「氣多」的「氣」,就是中國軍人的氣概!「鋼多」的「鋼」,說的就是美軍的鋼制武器裝備。

戰後,美方公布第10軍損失數為陣亡1029人,失蹤4894人,傷4582人,非戰斗減員7338人,總計17843人,占第10軍總數的五分之一。志願軍9兵團的損失數目,傷亡失蹤為21300人,非戰斗減員28954人,總計約50254人,佔9兵團總數的三分之一,可以說,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70年後再回頭,長津湖戰役的犧牲是慘烈的,但也意義非凡。英國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評價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指清川江、長津湖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如今,在長津湖畔的烈士陵園里,安葬著9867名9兵團英烈。

正是他們無可比擬的堅忍和勇氣,為十幾億人贏來了70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