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推薦幾個類似於《兵臨城下》的戰爭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孟非斯美女號》都是比較經典的二戰片。
此外久遠一點的經典還有:
《巴頓將軍》:兩部回憶錄描述出的傳奇英雄《巴頓將軍》
英文片名:《Patton: Lust for Glory》
出品時間:1970年
導演: 富蘭克林·J·沙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編劇:弗朗西斯·科波拉
主演:喬治·C·斯科特
影片簡介:
《巴頓將軍》根據《巴頓:磨難與勝利》和《一個士兵的故事》兩部回憶錄改編,影片以傳記的形式描繪了巴頓將軍的傳奇經歷。
該編劇是當時年僅30歲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並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在二戰期間曾以海軍中隊長的身份參加了巴頓指揮的西西里島登陸戰,這種特殊經歷使他在影片處理上顯得游刃有餘。
扮演巴頓的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稱經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這位桀驁不遜、威嚴傲慢的傳奇將軍。盡管奧斯卡將影帝桂冠授予了喬治·斯科特,可這位性格古怪的「銀幕巴頓」卻毫不買帳,不但拒絕到場領獎(他是奧斯卡歷史第一個拒絕領獎的人),還特別發表聲明以表達自己對奧斯卡的蔑視:「奧斯卡頒獎典禮是一場兩小時的肉食動物的表演……讓演員們彼此競爭,實乃墮落的表現。」
該片曾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
《中途島戰役》 片 類:經典戰爭
對 白:英文原音/中文字幕
主演:奧斯卡影帝 查爾頓.赫斯頓 (Charlton Heston)
奧斯卡影帝 亨利.方達(Henry Fonda)
導演:傑克.斯米特
本片是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之一,劇情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在當年的一批同類電影之中,以傳統戰爭片風格處理的本片不算是很突出之作,編劇刻意加入美國將軍之子愛上日本女孩的通俗劇情節也相對比較平庸,但超級明星陣容卻可以令今天的觀眾重睹上一代巨星風采,而海戰的場面也實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942年5月5日,日本城鄉到處是成群結隊的人群。他們舉著色彩鮮艷的鯉魚旗和風箏,在慶祝一年一度的「男孩節」。東京帝國參謀本部選擇這個吉日,頒布了海軍第十八號命令,批准了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進攻中途島的計劃。
中途島是太平洋中一個環狀的珊瑚島,距東京2500英里,距美國夏威夷群島不到1000英里,是美國重要的航空基地。山本主張進攻並佔領中途島,是想把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殘存的太平洋艦隊,引誘到中途島,然後一舉加以殲滅。
日本聯合艦隊有近200艘艦只,其中戰列艦11艘,航空母艦8艘,航空母艦上載有700架飛機。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由於5個月前在珍珠港戰役中受到重創,只能集中3艘航空母艦、7艘重巡洋艦和17艘驅逐艦。
但是山本在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有些得意忘形,在這次進攻中途島戰役部署中,忘記了海軍應集中力量的原則,把他的艦隊,分成了6支小艦隊,這就削弱了自己的優勢。特別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作戰情報處事先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對日本這次進攻的目標、時間、戰斗部署的細節,早已了如指掌。
早在5月中旬,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作戰情報處,在截獲日本的電報中,發現了「AF」一詞,引起了情報人員的注意。到了5月20日,他們又截收到一份電報,內容是日本聯合艦隊給各部隊下達的作戰計劃。裡面多次提到「AF」,看來「AF」好像指的是一個地方。經過分析,作戰情報處認為可能是指中途島。但這個情報到底准確不準確呢?
作戰情報處的羅徹福特海軍中校苦思苦想,最後想出了一個能證明「AF」指的就是中途島的計策。他通過潛艇電報系統向中途島發出指示,要守島的指揮官用普通英文發出緊急無線電報,說中途島上的供水蒸餾塔壞了。又由第十四海區司令官布洛克海軍少將立即回電說,有一艘供水船正前往該島緊急供水。這個計策果然很靈,不出24小時,作戰情報處就截獲日本從威台島的電台發出的密電,上面說「AF」顯然缺水。
接著日方又在密電中發出命令,要部隊多帶水。
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立即制訂了對付山本五十六的作戰計劃。要求避免同優勢之敵進行正面對抗,必須以消耗戰來削弱敵人的兵力,用潛艇和轟炸機襲擊各個孤立之敵。尼米茲下令,利用情報優勢來彌補數量上的劣勢,以便集中力量挫敗日本突擊進攻部隊。為了保證美國的航空母艦在合適的時間到達合適的地點,尼米茲命令作戰情報處必須提供「AF」行動的准確時間。可是經過三天三夜緊張的破譯,隱藏在這些密碼中的關鍵的日期還是沒有解開。5月24日,在尼米茲召集的作戰會議上,頭天晚上忙了一個通宵,為破譯日軍難以對付的5位數密碼絞盡了腦汁的羅徹福特,雙眼布滿血絲,精疲力盡但又神氣十足地報告:6月4日,日本艦載機攻擊部隊將襲擊中途島。他們將從西北方向來,方位325°。在離中途島175英里處,他們將被我方發現,時間是中途島時間6時。
1942年6月1日,日本聯合艦隊全部出動了。這天,陰雲密布,掩護著日艦向東駛去。從塞班島起航的士兵,深信他們一定會佔領中途島。
他們囑咐留在島上的人,如果收到他們的家信,就請轉寄「日出之島」——這是日本給即將佔領的中途島起的新名字。而山本五十六在出發前,曾經寫信給他的情婦說:「現在已經到了關鍵時刻。」至於他一手策劃的這場決戰,他在信中卻含糊其詞地說:「我對它並不抱多大的期望。」這同他在部下面前那種信心十足的勁頭形成鮮明的對照。
山本的決戰計劃一開始就亂了套。前往珍珠港攔截美國艦隊的13艘潛艇晚到了一天,而兩支美國特快艦隊,根據日方密電中進攻的時間表,早已從珍珠港出動,正悄悄駛往中途島海域,進入有利的位置。
6月3日,日本各艦隊進入進攻位置,山本等人這時所得的情報是,在這個海域里沒有美國航空母艦,它們都遠在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
其實,這是中了美國人假情報的計。
4日清晨,負責主攻的日本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命令「赤誠」、「加賀」、「飛龍」、「蒼龍」四艘航空母艦上的108架飛機立即出動,去襲擊中途島。這時島上的119架美國飛機,由於事先得到了情報,都升空迎戰和逃避轟炸。
在第一批飛機離開母艦後,南雲忠一又命令第二批飛機升到甲板,裝上魚雷,准備去襲擊美軍軍艦。這時候,第一批轟炸中途島的日機指揮官返航,報告要求對中途島進行第二次轟炸。於是,南雲忠一又命令士兵卸下魚雷,換上炸彈。頓時,甲板上忙得不可開交。就在此刻,日本偵察機報告,發現10艘美艦正位於東北200英里處。這個消息,使南雲忠一大吃一驚,因為他知道,這么大的艦隊,至少擁有一艘航空母艦。
於是南雲忠一又下令甲板上的飛機,改去襲擊美艦。這樣又要卸下炸彈,裝上魚雷。恰巧又碰上第一批轟炸中途島的飛機歸來,而第二批飛機又停在甲板上,使它們無處降落。南雲忠一又下令把飛行甲板騰出,讓返航的飛機降落。
戰機貽誤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從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直撲「赤誠」、「加賀」和「蒼龍」,炸彈呼嘯而下。這8艘大型航空母艦中彈後,立即引起艦上飛機起火和堆在甲板上的炸彈連續爆炸。霎時間,彈片橫飛,穿過甲板,又在艦體深處引起爆炸,機艙破壞,艦舵失靈。甲板上許多飛機不是燒毀,就是落海。不久,這三隻龐然大物就變成一堆堆廢鐵,沉入到太平洋中。
南雲忠一正在旗艦「赤誠號」上指揮,眼前這一切使他呆若木雞。在部下的催促下,他離開正在燃燒的旗艦,轉移到一艘巡洋艦上,向山本五十六報告。這時候,山本正威風凜凜地坐在他的旗艦「大和號」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慘敗的消息,使他的胃劇烈地疼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棍,命令所有的艦隊向他集中,企圖誘使美國艦隊繼續西進,想用他的艦隊猛烈的炮火摧毀美國艦隊。但是美艦指揮官識破了山本的計劃,沒有上當。
6月4日中午,倖存的「飛龍號」航空母艦,派出飛機,把美國航空母艦「約克頓號」炸成重傷,而美國艦隊飛機很快又報了仇,把「飛龍號」炸沉。
日方敗局已定。5日凌晨,山本發出命令:「取消佔領中途島的行動!」
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的慘敗,使它喪失了4艘航空母艦、一艘重巡洋艦、234架飛機、幾百名海軍飛行員和2200名水兵。東京參謀本部為了掩蓋他們慘重的失敗,6月10日在電台播放響亮的海軍進行曲之後,宣稱這次戰斗後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的最強國」。4天之後,當聯合艦隊返回駐地時,東京還舉行了燈籠遊行,慶祝這次「勝利」。
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慶祝會上,尼米茲海軍上將派自己的車去接作戰情報處羅徹福特海軍中校。這位平時不修邊幅的青年軍官,由於換衣服的時間太長,當他趕到會場的時候,香檳酒都喝光了。尼米茲當著他的全體部下的面,誇獎羅徹福特,說:「中途島的勝利主要功勞應歸於這位軍官。」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個轉折點。美國海軍總司令金海軍上將說:「中途島戰斗是日本海軍三百五十年以來的第一次決定性的敗仗。它結束了日本的長期攻勢,恢復了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均勢。」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就每況愈下了。
《大不列顛之戰》 英文片名:《Battle Of Britain》
出品時間:1969年
導演:Guy Hamilton
主演:邁克爾·凱恩 肯尼思·莫爾 勞倫斯·奧立弗
影片簡介:
影片以紀實的風格展現了二戰中盟軍自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德軍空襲英國的戰爭場面。片中戰機空襲漫天陰霾的場景拍攝得壯觀而逼真,加之英國影壇群英紛紛加盟此片,使影片的故事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1944年6月6日,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下令執行諾曼底登陸。聯軍的反攻,標志著德國納粹對歐洲統治的結束。由超過三百萬人力、一萬一千部飛機及四千艘船隻組成全規模最強大的艦隊向諾曼底進軍…… 該影片來源於263mov.com
這部電影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桂河大橋》 英文標題:《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導演:戴維·里恩 (David Lean)
出品時間:1957年
影片簡介:
劇情描述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上校尼柯遜率領的六百官兵在新加坡被俘,日軍將他們運往緬甸叢林中的戰俘營囚禁,並逼令他們在該營所在的桂河建築一座橋梁,藉以接通曼谷與仰光之間的鐵路運輸。尼柯遜根據日內瓦條約堅拒軍官從事勞動工作,被單獨囚禁在暗室仍不屈服。營長齋藤大佐逼於無奈退了一步,讓尼柯遜取回對手下的指揮權,豈料當英國士兵將橋築好時,從戰俘營逃出的美軍少校希斯卻奉命回來突擊炸橋……
此片是極為出色的反戰影片之一,更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七項大獎
《虎!虎!虎!》 英文片名:《Tora! Tora! Tora!》
出品時間:1970年
導演:理查德·弗萊舍 (Richard Fleischer)
影片簡介:
本片由美國與日本電影界合拍,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與其它大型戰爭片不同,本片並沒有強大的戲劇性和視覺沖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了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拍得宏大逼真,更因此榮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隆美爾傳》 英文標題:《The Desert Fox》<br />
導演:亨利·哈撒韋(Henry Hathaway<br />
<br />
主演:詹姆斯·梅森<br />
出品時間:1951年<br />
影片簡介:<br />
有「沙漠之狐」稱號的艾爾溫·隆美爾(Rommel)將軍,是軸心國北非軍團的主帥,他所率領的北非軍團令同盟國備感困擾。1942年6月的利比亞圖卜魯克(Tobruk)戰役,德軍以15000名的弱勢俘虜了33000名英軍,更使隆美爾聲名大噪。英美同意聯合進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Montgomery)率領比德軍多五倍的坦克車於1943年5月在大沙漠進行摧毀性的決戰。此時,隆美爾知道希特勒(Hilter)的氣數已盡,個人無力可回天,返回德國,在聯軍保證其家人生命安全之下自殺。但由於影片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頗受爭議。
《戰場》 英文片名:《Battleground》
導演:威廉·A·韋爾曼 (William·A·Wellman)
出品時間:1949年
影片簡介:
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 (Bastogne)發生遭遇戰的故事。當時,德軍元帥馮德倫斯特企圖在歐洲的西部戰線進行最後一次大反撲,不料在巴斯涅鎮被美國空降步兵師奮勇阻截下來。德軍包圍小鎮,脅逼美軍投降,但美軍寧死不屈,終於獲得最後勝利。
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坦克大決戰》 英文片名:《Battle Of The Bulge》
出品時間:1965年
導演:肯·安納金 (Ken Annakin)
主演:羅伯特·肖 亨利·方達
影片簡介:
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與德軍的一場坦克大戰,德軍企圖在聖誕前夕對盟軍作全面反擊,但計劃功敗垂成,被盟軍的凱晨將軍發現,因而雙方發生殊死戰。影片具有很強的戰爭氣勢,同時又保留了相當的娛樂性。
《最漫長的一日》: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最漫長的一日》
英文片名:《The Longest Day》
出品時間:1962年
導演:安德魯·馬頓 (Andrew Marton)
主演:約翰·韋恩 亨利·方達
影片簡介:
《最漫長的一天》以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不同的視角,展現了諾曼底登陸戰時盟軍對盤踞歐洲的納粹發起進攻的情形,不但大事件敘述平實逼真,而且從將軍到士兵一系列人物也刻畫得栩栩如生。由此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影片也讓人們認識到戰爭不是簡單的武力征服,不是僥幸的死亡游戲,而是殘酷無比的智與勇的搏鬥。
《辛德勒名單》:用閃光的人性震撼全世界《辛德勒名單》
英文片名:《Schindler's List》
出品時間:1993年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
本·金斯基
拉爾夫·芬尼斯
影片簡介:
奧地利人辛德勒是一個堅定的納粹黨人,也是一個投機商人,他看到了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受到了震動,引發了他的良知。為了保護猶太人,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的名單,賄賂納粹軍官,最後使1000多名猶太人倖存了下來。按猶太人的傳統,辛德勒死後被作為「36名正義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該片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原著音樂七項大獎。以其強大的人文氣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觀眾,成為電影史上反法西斯題材經典之作。
人性是如此醜陋罪惡,難怪西方不斷有傳說詛咒人類滅亡。但《辛德勒的名單》在暴露人性醜陋的同時,卻給了人們希望和光明。 虎口脫險 Grande vadrouille, La (1966)
導 演: Gérard Oury
主 演: Louis de Funès Pierre Bastien Pierre Bertin Jacques Bodoin Bourvil Claudio Brook Colette Brosset Helmuth Schneider
上 映: 1966年12月08日
地 區: 英國 法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法語 德語
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三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所逼,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而在巴黎的熱情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
《虎口脫險》可謂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這部在輕松幽默中殲滅敵人的影片的確是讓人痛快,如果說虎口脫險是件好事,那《虎口脫險》則是天大的好事。這部法國國寶級的電影,一手抓藝術,一手抓抵抗,兩手都硬。
戰爭中的暴力、血腥也隨著這部電影而淡化,歷史雖不能忘記,但痛苦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來表現。
油漆匠:「戰爭時期,有一位油漆匠,長得一表人材!他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戰爭結束了,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姑娘:「戰爭還沒結束呢!」
倫敦上空的鷹 Battaglia d'Inghilterra, La (1969)
導 演: Enzo G. Castellari
主 演: Van Johnson Ugo Adinolfi Jacques Berthier Edy Biagetti Umberto Di Grazia Luis Dávila Eardo Fajardo Ida Galli
上 映: 1969年09月20日 ( 義大利 )
主要演員:
弗朗西斯科 雷保 范 約翰遜 路依吉 皮斯泰利
弗雷德里克 斯塔福德
劇情簡介:
二戰爆發不久,希特勒妄圖與英國媾和的建議得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斷然拒絕。於是,德國決定對英國實施「海獅行動計劃",即入侵英國本土。然而,英國研究發明的雷達系統使德國空軍惶恐不安。要進攻英國,必須掌握制空權,摧毀英國的雷達系統和空軍基地指揮部。為此,德國趁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敦刻爾克撤退的混亂之際,派遣了一個特工隊打入英國部隊。
英軍陸軍上尉保爾接到上級的撤退命令後,便吩咐手下一部分人先撤出陣地前往約定地點匯合。但他趕到地點時,卻不見自己人。於是,他焦急地返回查明情況,原來自己的部下均已遭遇不測,他們的身份證件全部被人取走。保爾斷定,德國特工人員可能冒充英國士兵,隨撤退人馬去英國了。回到英國後,他奉命搜捕已經潛入英國的德國特工。為了迅速捕獲這些德國人,英軍立即更換了證件。
德國特工人員在克魯格率領下,在英國展開了秘密活動。他們主要的目標是掌握英軍的雷達站及空軍基地指揮部情況。為得到新證件,德國特工開始動手謀殺一個又一個英軍士兵。保爾終於在朴茨茅斯雷達站與這伙德國人短兵相接,並將其殲滅,為皇家空軍贏得空戰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原 名:Stalingrad
譯 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導 演:Joseph Vilsmaier
編 劇:Jürgen Büscher
Christoph Fromm
演 員:Dominique Horwitz .... Obergefreiter Fritz Reiser
托馬斯·克蘭特曼恩 Thomas Kretschmann .... Lt. Hans von Witzland
Jochen Nickel .... Unteroffizier Manfred Rohleder
Sebastian Rudolph .... GeGe Müller
Dana Vávrová .... Irina
Martin Benrath .... Gen. Hentz
Sylvester Groth .... Otto
Karel Hermánek .... Capt. Hermann Musk
Heinz Emigholz .... Edgar Emigholz
Ferdinand Schuster .... Double Edgar
Oliver Broumis .... HGM
Dieter Okras .... Capt. Haller
Zdenek Vencl .... W?lk
Mark Kuhn .... Sgt. P***er
Thorsten Bolloff .... Feldmann
類 型:劇情/戰爭
片 長:137 分鍾
上 映:1993年
前蘇聯經典戰爭影片。
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蘇、德軍隊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進行了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會戰。莫斯科戰役以後,受到重大損失的德軍無力再對蘇聯發動全面攻勢。希特勒決定集中力量進攻南線,企圖佔領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的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1942年夏,德軍集中150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進攻。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從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阿勃加涅羅沃西部地區突破了蘇軍防禦,29日,進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9月13日,市區爭奪戰全面展開,德第6集團軍組成兩個突擊團向市區中部和南部進攻。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繼續向北部工廠區突擊。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
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於在斯大林格勒發動全面反攻行動,以圍殲該地域的德國重兵。反攻前,蘇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開了三個方面軍,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外,還有頓河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三個方面軍總兵力達1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
1942年11月,蘇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東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和市內進行的防禦戰中英勇抵抗,成功阻止了法西斯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的進攻。11月中旬,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轉入全線反攻,並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了22個敵軍師(33萬人)。12月蘇聯紅軍在粉碎了德軍突圍的企圖後全殲該部。1月31日到2月2日,德軍第6集團軍殘部(91000人)投降,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聯紅軍的巨大勝利而宣告結束。
斯大林格勒戰役具有巨大的政治、戰略和國際意義,是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根本轉折點,對發展歐洲敵戰區各國的抵抗運動具有重大影響。
《哈特戰爭》中德軍指揮官菲瑟爾有一句話:我的兒子已經死在俄羅斯前線,那真是一個令人恐怖的地方!
空前慘烈的二次大戰中,蘇德戰場最為血腥。整個二戰中,蘇德戰場戰死的人數最多。
相信任何一個德國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心靈上都會受到震憾,戰爭不是游戲,戰爭會給國家人民帶來無窮的?/ca>
❷ 求一部關於北非戰役的老電影
北非沙漠行動
該美國電視劇原名TheRatPatrol,1966年9月12日首播於ABC,1968年3月18日結束,全長58集(2季),每集30分鍾,每集一個故事。故事是來源於二戰中真實的事件,只不過是史實上英國特種部隊特別空勤旅(LongRangeDesertGroup遠程沙漠兵團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輕裝高機動部隊,不斷騷擾德軍補給線和孤立居點,讓德國人非常頭疼。SAS的前身),而電視劇的主角換成了美國人。我國引進後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配音。辛敏航配主角,韓力、劉喜瑞、方樹橋等參配。
1941年,年輕的英軍上尉戴維·斯特林在北非組建了一支新的特種部隊——特別空勤旅(即後來的特別空勤團),然而這支著名部隊的誕生卻悄無聲息,外界對他們幾乎一無所知,一切有關特種空勤團的問題都被「無可奉告」擋了回來。證明這支部隊切實存在的只有德軍一次又一次地遇襲。特種空勤團像一柄靈巧而鋒利的外科手術刀,在納粹北非軍團後方執行暗殺、爆破和營救任務。一年多的時間里,德軍二百五十架飛機被摧毀,數十個軍火庫被夷為平地,就連素有「沙漠之狐」美譽的隆美爾元帥也不得不下令:對抓到的特種空勤團俘虜就地槍決!命令透出恐懼與無奈。
其實,這支部隊最初只有66名成員,叫「特別空勤旅」只是為了迷惑德軍情報部門。1942年初,特別空勤旅的日子並不好過。此時,這支部隊正為獲得盟軍中東總部多數參謀人員的正視而奮斗。由於特別空勤旅在1941年11月的行動中出師不利,因此被認為是「庸人的救濟會」。這年12月,特別空勤旅的創辦人之一——布萊爾·梅耐帶領手下弟兄兩次突襲塔米特機場,摧毀了51架敵機。但梅耐的行動並未從根本上改變高層的看法。參謀們看不上特別空勤旅,還因為它「浪費時間和資源」。由於特別空勤旅給人的印象不甚好,和梅耐共同創建這支部隊的戴維·斯特林必須採取行動,證明它具有非凡的戰鬥力。1942年1月初,戴維·斯特林在開羅用了好幾天時間向盟軍中東地區總司令奧金萊克將軍「推銷」一系列攻擊計劃。位於利比亞的博瑞特成為了他的第一個目標。
「閃電戰馬車」
博瑞特位於利比亞班家西地區以西400公里處,是個小海港。特別空勤旅同英軍遠程沙漠部隊在敵後建立了立足點,之後徒步滲透到目標區域。選定目標,布設好定時炸彈後,行動小組就撤回到與遠程沙漠部隊約定好的集結地點。當遠方傳來閃雷般的爆炸聲時,小夥子們已經悠閑地喝起了茶。
人們發現,奇襲博瑞特使用的一些武器裝備將成為戰爭期間特別空勤旅行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原配備在格羅斯特「鬥士」戰斗機上的維克斯「K」型機槍就被裝在福特V8卡車後部作為車載武器使用。
60多年後,當年在特別空勤旅服役的隊員只有5人仍然健在,約翰尼·庫柏是其中之一。他於1941年加人特別空勤旅時只有18歲,是二戰中年齡最小的特別空勤旅成員,曾在突襲博瑞特行動中率先展示維克斯機槍的威力。他回憶說:『當我們的卡車加速下坡時,敵軍的伏兵赫然出現。我打開保險,射出一串串致命的曳光彈和燃燒彈。子彈像潑水一樣掃向目標,敵人的伏擊徹底失敗了。」
從表面上看,襲擊博瑞特港的行動並不成功。因為隆美爾此時已發起反攻,這個港日事實上被放棄了。不過,這次行動卻使斯特林看到了滲透敵軍其他設施的可能性。
斯特林想到了一個目標——在德國非洲軍反攻時失守的班加西港,這個海港當時已成為德軍水面艦艇的天堂。1942年3月,特別空勤旅首次襲擊了班加西港,凱旋而歸。這次行動成為了特別空勤旅戰術發展的標志。維克斯機槍強大的火力給斯特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他還出了點「血」——將一輛福特V8參謀車作為其搭乘的戰斗車輛使用。庫柏說:「我們把頂棚放到與車門平行的位置,懸掛系統也經過改造,以適應沙漠地區的路況。武器系統包括一挺位於車尾部的雙聯裝維克斯機槍和一挺架設在車前部乘員一側的單管維克斯機槍。」此外,隊員們還將車身塗裝為深橄欖綠色,上面繪有標識——一把刺過德軍機徽的匕首。斯特林把他的「新玩具」稱為「閃電戰馬車」。幾個月後,他接收的一輛MB吉普也得到了「閃電戰馬車」的綽號。
從特別空勤旅駐地到班加西港的距離約500公里,而在擁有自己的「閃電戰馬車」之前,他們幾乎要靠遠程沙漠部隊的護送才能走完全程。對班加西的襲擊似乎差強人意:打開折疊式舟艇時才發現它們全都壞了;哪兒都沒有值得攻擊的目標。不過,小夥子們並沒感到沮喪。事實證明,滲透到敵人控制的城鎮搞破壞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久,斯特林開始醞釀對班加西港的第二次襲擊。
班加西歷險
1942年5月,斯特林離開基地,准備對班加西港實施第二次攻擊。與他同行的有5名特別空勤旅的精英,其中包括蘭多夫·丘吉爾(丘吉爾首相的兒子)、外語最棒的麥克雷恩以及每次行動都必參加的庫柏。
奔赴班加西的路上,6個人都身著便裝並貼上大鬍子,偽裝成義大利人。到達港口後,斯特林、庫柏及麥克雷恩帶著充氣小艇准備進人海港。然而,所有小艇都漏氣,就連備用的也不例外。就在這時,幾名駁船上的義大利水手注意到了防波堤這邊的動靜。危急時刻,麥克雷恩用流利的義大利語破口大罵,終於沒讓義大利人靠近他們。天將破曉,義大利人仍對斯特林他們的身份表示懷疑。不能再等了。斯特林決定立即撤回基地。他認為,離開碼頭最便捷的一條路線就是從正門出去。
據庫柏回憶,當時他們穿著怪模怪樣的破爛衣服,大搖大擺地在敵人的碼頭上漫步。通過碼頭人口的警衛室時,麥克雷恩的外語天賦又派上了用場。當時他異常鎮靜,用德語質問哨兵為什麼聽到動靜後還磨磨蹭蹭不搬開路障。麥克雷恩告訴這個睡眼惺松的倒霉蛋,這幾個人都是進行敵後破壞訓練的德國軍官,他最好馬上搬開路障。最後,6名特別空勤旅成員在敵人眼皮底下排著隊離開了班加西港。避開敵軍的視線後,他們立刻跑到藏匿「閃電戰馬車」的地方,一溜煙駛回了基地。
安全抵達位於錫瓦綠洲的基地後,斯特林開始制訂新計劃,准備襲擊位於貝尼勒的德軍維修設備。
按照計劃,隊員們將在遠程沙漠部隊的護送下,駕車抵達目標區域,之後徒步走完最後一段路程。不幸的是,特別空勤旅的車在奔赴貝尼勒的途中被一顆義大利地雷炸壞了。斯特林、庫柏和其他隊員只好在遠程沙漠部隊掩護下走完餘下的行程。不久,皇家空軍空襲了貝尼勒城和班加西周邊。這為特別空勤旅的襲擊者們創造了機會。他們趁亂溜進機場,等待發起攻擊的命令。
幾分鍾後,斯特林帶著手下潛入德軍修理中心的主樓。他們在航空油料泵中放了2枚炸彈,然後拉開機庫的大門。裡面的情景讓隊員們目瞪口呆:漆著鐵十字的德國飛機一架挨一架排列著,就像罐頭盒中的沙丁魚。斯特林示意庫柏去右側,自己則到左側行動。幾個人匆匆忙忙在待修的JU88「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和Me109戰斗機上布設好定時炸彈,然後悄然撤離到安全地帶。不久,遠方傳來一聲巨響,橙紅色的火光映紅了漆黑的天幕。猛烈的爆炸聲中,納粹的鐵鷹變成了一堆扭曲的金屬垃圾。
斯特林組織的每次襲擊似乎都能為日後的行動提供新穎而令人振奮的創意。
這年6月,「沙漠之狐」隆美爾展開攻勢,奪取了托卜魯克,將英國第8軍趕回到阿拉曼一線。特別空勤旅的日子也不好過,被迫從錫瓦綠洲撤到了基卜利特。斯特林在開羅他兄弟那裡悶了好幾天,在大地圖前研究德軍奪取的地盤。他發現,非洲軍因高速推進而拉長了交通線,這使其極易遭到盟軍的打擊。
「威利斯矮腳雞」
斯特林等待已久的機會來了。好幾個星期以來,他都在說服盟軍中東總部運來物資,好讓特別空勤旅像自給自足的作戰單位一樣行動,可在野外堅持3個星期。雖然斯特林非常感謝遠程沙漠部隊對其下屬做的一切,但他認為,得到補給後特別空勤旅從沿岸平原地區實施的攻擊將更有成效。
中東總部內,有些人堅決支持斯特林,有些人則是斯特林死磨硬泡後才投了贊成票。但無論怎樣,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1942年7月初,特別空勤旅離開基卜利特。這是一支由35輛車組成的車隊,包括運送補給的3噸卡車和一些4輪驅動,綽號「威利斯矮腳雞」的美國MB吉普。出於偽裝目的,所有車輛都塗裝為沙黃色。
在特別空勤旅服役的MB吉普均經過特殊改造,車身前後裝有雙聯維克斯K型機槍,一般還配備一挺12.7毫米勃郎寧M2機槍。由於氣候炎熱,這些MB吉普的散熱器格柵前都加裝了外置式水冷器。此外,為適應沙漠地帶作戰的需要,車上配備了電台、彈葯、水箱及備用油箱等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這些東西幾乎占據了「威利斯矮腳雞」上的每一寸空間,僅給3名乘員留下一點點容身之地。
雖然每輛吉普上都塞了好幾個水箱,但隊員們仍不敢肆意揮霍寶貴的淡水。為了省下剃須用的淡水,不少人乾脆蓄起了大鬍子。
斯特林(右一)和他的「閃電戰馬車」
車身前後清晰可見的雙聯維克斯K型機槍
吉普車的勝利
擁有MB吉普後,特別空勤旅的機動能力大大增強,斯特林以前的一些攻擊方案也有機會實施了。在海岸主路以南60公里處建立基地後不久,斯特林宣布,他將首次和梅耐共同作戰。庫柏(此時已是斯特林信賴的導航員)則將再次參加襲擊。在攻擊巴古什機場的行動中,英國人動用了3輛經過特殊改裝的MB吉普,其中包括斯特林那輛綽號「閃電戰馬車」的吉普。
「我們決定橫穿機場,沿著主跑道向前猛沖,用機槍火力盡量破壞那些飛機。」庫柏回憶說。
除維克斯機槍出了些問題外,這次突擊行動幾乎無可挑剔。斯特林開著全副武裝的吉普,以24公里時速沿著跑道一路行駛,庫柏則用前置的雙聯維克斯機槍掃射義大利CR42戰斗機。斯特林在駕駛席上鼓舞士氣,異常興奮。顯然,他對這種新戰術非常滿意。
庫柏發現了一個小麻煩:維克斯機槍採用了風冷式設計,以配備在飛機上使用,其射速則高達每分鍾1200發。但安裝在吉普車上,庫柏就無法正常射擊了。
在庫柏設法克服維克斯機槍帶來的問題時,機場上已是一片混亂。衛兵們驚得目瞪口呆,都沒有還擊。庫柏認為,行動中特別空勤旅一路暢通無阻,敵人甚至沒開一槍。不久,義大利人回過味來,伺機進行報復。
在返回基地的途中,特別空勤旅遭到2架CR42戰斗機攻擊。除庫柏、斯特林和梅耐乘坐的「閃電戰馬車」不那麼走運外,其他吉普都倖免於難。斯特林3人跳車逃生幾秒鍾後,吉普就中彈爆炸,變成了一個大火球。斯特林因失去他的「小寶貝」而傷心不已,但也為特別空勤旅戰斗生涯中的又一次進步而感到振奮。
皇家空軍稍後進行偵察,確定此次襲擊行動共摧毀了24架敵機。但斯特林並不知足。他知道,敵人將逐步加強機場的保衛工作。於是,他決定用任何防禦都無法抵擋的優勢火力進一步打擊敵軍。這次,斯特林將動用更多的吉普。
西迪-艾尼奇機場不幸中選,成了攻擊目標。這次攻擊行動將由多人完成,主要靠前導車內的庫柏和斯特林。其他人則搭乘10輛吉普(編為2個小組),尾隨其後。在斯特林後面行駛時,隊員們必須前後保持50碼距離,確保能夠攻擊停在跑道任何一側的敵機。斯特林和庫柏將確定攻擊目標,並用紅、綠光束向後面的車隊發信號。
7月26日晚,吉普車隊浩浩盪盪地奔向西迪一艾尼奇機場。抵達機場邊緣後,他們開始搜尋跑道燈。此時,一架飛機正准備著陸。斯特林和旁邊的庫柏把車開到跑道上,准備進行破壞。在跑道盡頭,兩個小組分別沖向左右兩側兜圈子,掃射跑道上的目標,之後沿另一條路線返回,繼續攻擊。
整個襲擊過程中,英國人的吉普在跑道上橫沖直撞,而義大利守衛僅看到敵人一閃而過的身影。由於伯萊達15毫米航空機槍位於飛機的另一側,因此義大利人只好瞅著在機群中竄來竄去的吉普車乾瞪眼。
盡管如此,一名特別空勤旅成員還是陣亡了。而一枚15毫米的彈頭則在斯特林座車的汽缸蓋上開了個洞,差一點就打到斯特林的膝蓋。
當庫柏探出頭時,另一輛吉普停了下來,請他和斯特林「搭順風車」。此時,跑道上已是火光沖天,一片狼藉,幾十架飛機熊熊燃燒的場景蔚為壯觀。
「那種毀滅的感覺真是太奇妙了!我們周圍的飛機全都炸了。」庫柏說。
事後,皇家空軍的偵察機確認對巴古什機場的這次襲擊相當成功,跑道上的37架敵機均被摧毀。特別空勤旅僅損失一名隊員和一輛吉普。
除襲擊軸心國的機場外,特別空勤旅還曾搭乘MB吉普晝伏夜出,橫穿沙漠向德軍防線滲透。一天深夜,潛伏在大漠中的特別空勤旅得到情報,幾公里外有一個補給車隊正向德軍陣地駛去,車上都是非洲軍裝甲車輛急需的寶貴燃料。很快,數輛吉普以大約70公里的時速撲向了德國人的車隊。不久,補給車隊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10萬加侖汽油在熊熊烈焰中化為烏有。根據英國人的說法,正是這次襲擊最終導致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中一敗塗地。
一名特別空勤旅隊員曾這樣評論:「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那些簡陋卻相當皮實的吉普,我們根本無法打敗德國人。這是吉普車的勝利。」
不可否認,那些在沙漠中馳騁的特別空勤旅成員是一群無畏的勇士。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們今天看到的戰爭也許會失去許多傳奇的色彩。
❸ 求一部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名字忘了
《奪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實從波斯灣戰爭結束才開始。四名美軍因為從伊拉克戰俘的屁眼中發現了一張薩達姆秘密碉堡的地圖,決定偷偷到碉堡奪取一批搶奪自科威特的黃金,只要此舉得手,退伍回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他們本來以為此行輕而易舉,不料各種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諷的口吻和奪寶冒險動作片的包裝來檢討波斯灣戰爭,把好萊塢主流片拍出了另類趣味。本片對美伊雙方在這場戰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當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個性亦塑造得鮮明有趣。在鏡頭和音響處理上本片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將「子彈穿腸過」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現在銀幕上。
這個故事原可拍成主題嚴肅的戰爭冒險片,但導演戴維羅素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以不露痕跡的高明手法,讓觀眾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運用大量動作場面、尖銳的嘲諷笑點、誇張的橋段,創造出一種屬於新世代的動作喜劇。羅素的劇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國家作戰,歷經深入沙漠尋寶的冒險過程,才讓他們了解到每隻槍管的背後都存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進而尊重這場戰爭對當地人民的意義。戴維的故事透過這四個人的觀點,粉碎美軍的戰爭的態度,並闡述了他們在旅程中,對戰爭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轉為了解的過程。
導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節幾乎都是真實故事改編,海珊從科虧特手中偷得黃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讓這些在戰場上沒機會表現的軍人,自辟戰場,只為尋寶回家過好日子。同時發展出令人省思、娛樂效果並重,劇情十足的動作戰爭片。
《鍋蓋頭》
講述的是一場沒機會開槍的戰爭,主角和隊友們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射擊的目標,於是,戰場這種適宜大肆宣洩荷爾蒙的場合,變成了強制禁慾的修道院。片子的氣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燒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煙一般,壓抑、沉重、枯燥。不過,這一切的背後,戰爭的殘酷仍舊可見。士兵們不期然地闖進一條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靜無人,但堆滿了汽車殘骸。士兵們漫步其間,好像撞進一個荒唐的地獄。說地獄,因為那裡顯然經歷了猛烈的炮火襲擊;說荒唐,因為那裡太安靜了,看起來就像一個遠古戰爭的化石場。
如果給第一次海灣戰爭找一個象徵物,大概沒有比這條公路更合適的了。
現實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連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號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間,美軍從空中和地面對沿著這條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車隊進行了猛烈的轟炸。轟炸的結果,便如《鍋蓋頭》中陸戰隊員所見,把這條公路變成了人間地獄。轟炸造成的傷亡數字,至今仍眾說紛紜,從數百到十萬,都有人主張。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戰場正是如此———交戰的雙方很少能面對對方,一方的攻擊全靠遠程火力甚至精確制導火力來解決,另一方處處被動挨打;一方盡力避免傷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無處逃生;最終,一方以陣亡126人的代價結束戰斗,另一方的傷亡數字,大概永遠都無人知曉。戰場外的善惡,歷史自有公論;戰場上的情形,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戰爭方式的演變會改變許多東西,改變的關鍵則在於距離。無人機、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以及衛星電視、網路,這些都是戰爭中利用距離的手段。距離給士兵們帶來安全,也給旁觀者帶來安慰,當然,只是漠然和錯覺式的安慰。兩次海灣戰爭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戰爭的殘酷程度,至少,公眾所能見到的殘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別是第二次海灣戰爭,幾乎是一場全程電視直播的戰役,電視這邊,觀眾看見美國大兵散步或者飆車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實,一切又都如此虛假。戰爭仍舊殘酷,只不過你不大看得到罷了。
《拆彈部隊》
電影的主角是個有些瘋狂的傢伙。本來,拆彈部隊配備有機器人,雖然不是所有場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創造出一些安全距離,而這個傢伙從來不屑於使用機器人,每次都是親自上陣的。
拆彈是一個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術,也需要賭運。即便能夠辨清每一個起爆器的走線,你也不能保證周圍沒有窺伺的敵人正在按下按鈕。電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夠從鬼門關全身而退,現實中,我記得早先看過一則新聞,稱英軍在阿富汗的頭號拆彈手不幸殉職,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記錄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傢伙早已罹難。
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電影為主角塑造了一種深不可測的心理,雖然這是好萊塢戰爭片的慣常手法,但此時此人的心理狀態,已經全無———譬如,《戰爭啟示錄》中庫爾茲上校那種殘酷的崇高感。拆彈手的心理,只是讓人覺得悲涼、苦澀、無可奈何。戰爭形式的改變,早晚也會影響到人心。
埋設炸彈與拆除炸彈,這場博弈,已經不是典型的戰場行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經常需要拆彈部隊的地方,是巴以和北愛爾蘭。在那裡,「佔領者」,他們的敵人,還有中立的人民,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炸彈會造成不分敵我的殺傷,而爆炸產生的影響,則波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已經不再是軍事斗爭,而是事關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戰爭。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的狀況也正是如此。在這種戰爭中,沒有比直面炸彈更短的距離了,因此,這大概最適宜用來象徵美國在後海灣戰爭時期的處境。
從沙漠風暴到如今,從《鍋蓋頭》到《拆彈部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循環:當時以為能夠遙遙操縱來解決的問題,最終發現,還是得直接面對。
而在今天,他們要從那裡撤出了。
❹ 找一部二戰老電影,似乎是英國的,表現在沙漠里和德軍爭奪水源。。。
片 名: Sahara
譯 名: 撒哈拉 | 撒哈拉保衛戰 | 撒哈拉阻擊戰 | 撒哈拉1943
導 演: ( Brian Trenchard-Smith )
主 演: (詹姆斯·布魯斯 James Belushi) ( Alan David Lee) ( Simon Westaway) ( Mark Lee) ( Michael Massee) (大衛·維斯頓 Robert Wisdom)
上 映: 1995年04月25日
劇情介紹:
根據四十年代經典戰爭片《撒哈拉》重拍而成的電視電影,由詹姆斯.貝魯西取代漢弗萊.博加特,飾演美國陸軍中士喬甘特。他帶領一輛坦克,突破德軍隆米爾的部隊包圍,終於跟英國的盟軍會合。他們九個人在穿越撒哈拉沙漠時,第一要務是尋找水源補給,否則將會渴死。幾經艱苦,終於尋獲一口古井,不料德軍的大批人馬亦以這口古井為目標。甘特中士不顧雙方的兵力懸殊,決定憑著機智和鬥志跟敵軍周旋,從而幫助聯軍順利攻佔了非洲的戰略重地吐布克。導演布賴恩.特倫查德-史密斯成功地掌握住小兵立大功的緊湊氣氛,戰爭場面也拍出高度娛樂效果。
❺ 求某個戰爭電影的名字
奪命撒哈拉
1942年6月北非作戰一小股美軍坦克縱隊奉命撤退這時只剩下一名中士岡恩、兩名士兵和一輛坦克們路上遇到了等待援軍英軍醫療小分隊由於三面受敵向南走們惟一出路而那將利比亞最酷熱沙漠地帶但每個人身上水壺里水已經堅持不了幾天
乘坦克向南撤退途中們遇到了一名當地僱傭軍托貝爾和押解一名義大利俘虜托貝爾帶領下一行人前去尋找沙漠里水井但令人失望們找到第一口水井早已被黃沙覆蓋已經成了枯井沙漠中沒有水就等於死亡們不得不繼續尋找但第二口井只井底有一個地方能滴出水來們手捧杯接這時水已經顯得分外珍貴就們接水時候遠十幾英里之外、早已斷了水500多人德國軍隊也派來了先遣隊岡恩中士抓獲了其中兩名德國兵用水引誘其中一人說出了德軍實情然後又把們放回去報信這時水井已枯們決定用少量水和僅剩9人拖住德軍……最終們取得了這場以少勝多戰斗勝利
❻ <血戰阿拉曼》講的是什麼
1942年10月23日到11月4日,十萬名義大利和德國組成的聯軍士兵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帶領下,與由英國陸軍元帥「獅子」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第八軍的二十萬盟軍士兵在非洲北部的阿拉曼沙漠地區進行了世界戰爭史上參戰人數最多、參戰坦克數量最多的「阿拉曼戰役」,史稱「裝甲戰役」或「世界最大局部戰役」。戰況慘烈,血染大漠。
細節折射歷史 場面再現真實
這場發生在二戰期間北非的阿拉曼戰役,是一場舉世聞名的坦克大戰,其戰爭場面宏偉開闊、氣勢波瀾磅礴、戰略捭闔縱橫、戰術波詭雲密。而由斯皮爾伯格親自監制、恩佐.蒙特里尼編劇執導的影片《血戰阿拉曼》,從一名義大利士兵的角度對這場經典戰役做出了獨到的解構。再現了戰場上的血腥殘酷、雙方最高指揮官的戰術交鋒、以及淹沒在黃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種種人性……殺戳、友誼、信仰、背叛、愛情、生命、忠義、和平充斥在影片中,令人不禁動容。
《血戰阿拉曼》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作為一部義大利人拍攝的二戰題材影片,對於英國和其盟國來說,這是他們當年的敵人、現在的朋友在回顧歷史,如同我們看過的韓國著名影片《太極旗飄揚》一樣,都體現了對戰爭正義尺度的把握。在本片中不難看出,導演在剋制地展現戰爭本身,因此選取了從義大利士兵的個人角度對這場經典戰役做出獨到的解構,通過對戰場上的士兵和戰場上最基本的行動單元——連隊的心理刻畫和思想再現,折射出戰爭的殘酷。
邱吉爾有句名言這樣說:「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戰無不勝」。當然,誇張是演說家邱吉爾最慣用的修辭手法,但這話確實也點出了阿拉曼戰役的關鍵作用。起碼,在心理上是對英國人民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巨大鼓舞。
《血戰阿拉曼》對戰爭的殘酷性做了真實的表露,並沒有刻意的醜化德國士兵,在這部影片里,可以看到編導對那些充當炮灰的德國軍人也是滿含同情之心的。事實上,在現在的阿拉曼,還保留著非常完好的德軍墓地,對當地人來說,德國人幫助他們打井、修路、架橋,做了不少好事,他們對德國人還是很尊敬的。看來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確實軍紀嚴明,跟黨衛軍之流有著天壤之別。但這也正是戰爭的悲劇所在吧,雙方都是心地善良的青年人,如果在和平時代,他們本應該成為朋友,在球場上一較高下,而由於這場戰爭,他們中的許多都只能葬身在這黃沙下。
戰爭勝利難道都要靠運氣
在《血戰阿拉曼》里,中尉和他連隊里每個士兵的個人目標都非常明確——打完仗後活著回家,而整個義大利軍隊的目標也是打贏阿拉曼這場戰斗。然而,在當時的戰爭背景下,打贏戰斗是以很多的士兵的死去為代價的,也就意味著很多的士兵不能實現「活著回家」的目標。士兵們並非作戰不勇敢,而贏得戰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許這其中就由運氣。反觀英國軍隊,他們最終打贏了這場戰斗,但還是有上萬名的士兵死去了。義大利軍隊在招募士兵的時候,並不會要求士兵們,包括年輕的大學志願軍塞拉在內,必須打贏戰斗,只會要求他們能服從指揮,願意參加戰斗或者作戰勇敢就可以了。因此,每個到戰場上來的人,都希望能活著回家。
《血戰阿拉曼》顯得比其他戰爭題材影片更具浪漫氣息,「義大利新兵的種種運氣」是導演為突出戰爭殘酷主題的一種手法。影片中展現了年輕的大學志願軍(義大利新兵)塞拉在戰場上的幾次好運:
第一次運氣,那是在他剛進兵營報到時,戰壕被英軍飛機炸彈轟炸,一個經驗老道的軍士只留下了一個耳朵,但他卻活了下來;
第二次運氣,塞拉和軍士們進入地雷區收繳戰利品,經驗不足的他采上了地雷,然而那卻是一個只對付300公斤以上目標的地雷表殼,又是虛驚一場;
第三次運氣,英軍坦克勢如破竹,眼看義大利人寡不敵眾,小鋼炮的轟擊僥幸暫時逼退了英軍,小夥子幸運在這一刻沒有被碾碎;
第四次運氣,德意聯軍大勢已去,英軍大范圍搜尋殘餘力量,有三個士兵要求在夜裡去放哨,因此而躲過了英軍的抓捕,其中就有他;
第五次運氣,躲過英軍的抓捕的三個人繼續艱難地在沙漠中逃亡,其中的兩個終因體力不支而倒下,而小夥子卻成功啟動了一輛廢棄的摩托,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其實,戰爭中是沒有一點運氣可言的,而富有同情心的導演們卻把心底里那一份對和平自由世界的美好嚮往都眷顧給了年輕人。也因此成就了影片中幾個浪漫得讓人流淚得情景:
1. 當四個士兵裸體著欣喜若狂地奔向大海時,他們那一刻的感覺就像是上了天堂;
2. 當中尉要槍殺那匹所謂墨索里尼的戰馬時,馬似乎明白自己得處境般暗傷地低
下了頭,中尉放下了手中的槍;
3.當軍士們看到夜空升起的照明彈,彷彿煙花般的場景,對故鄉的思念達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
4. 當行進在酷熱的大漠里,因為沒有飲用的水源,大家難以為繼的時候,突然天
降大雨,一個老兵立刻眼淚縱橫;
編劇:恩佐·蒙特里尼
導演:恩佐·蒙特里尼
主演:保羅·布里加亞、皮爾弗朗斯科·法維諾、路西阿諾·斯卡帕
播出時間:10月14日 21:57 10月15日 10:17 CCTV-6重播
塞拉是一名來自義大利某大學校園的志願兵,他滿懷愛國熱情來到前線,卻無法與戰友分享他的激情。因為他的戰友在沙漠戰場嚴酷的生存環境下戰鬥了2年,已經磨去了所有激情,僅有的只是對個人生活的嚮往、對家庭的思念。長期遊走在生死之間,使他們不再對傷痛敏感,不再畏懼戰火紛飛的前線,他們不相信有人出於激情自願前來經受磨難。與戰斗戰術比較,他們更相信命運。
一天,天空中飛來一枚英軍的流彈,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戰友作為老兵卻站在原地不動,躲也不躲,他們認為被炸死了算倒霉。戰友死在了自己的身邊,塞拉卻沒事,這是他的幸運。
然而,在無情的戰場上,幸運必定是有限的,一般會有三次,三次過後就作好准備吧,倒霉的事要來的時候,你會怎麼都無處躲避,這一次,塞拉用掉了第一個運氣。
連長告訴塞拉如果得了痢疾那不算生病,因為他們都得了痢疾。廁所是在地上挖一個小坑,然後蹲在那裡等英國人的炮彈扔過來。他們為什麼在晚上吃飯呢?因為晚上看不見飯里的蒼蠅。在一次行動中,塞拉踩到了地雷,然而那卻是一個只對付300公斤以上目標的反坦克地雷,他用掉了第二個運氣。
部隊缺醫少葯、缺吃少喝,但很多傷員偏偏要靠葯物才能維持體力。一個士兵需要截肢卻沒有麻葯,醫生就把他的腿活生生地鋸了下來。
他們要面對傷亡、肉搏、無休止的殺戮。事實就是他們是否被俘都不重要,因為與他們現在的情況相比較,也許到英軍那裡做俘虜會生活得更好一些。他們一直守在那裡等著被殺死,戰爭過去以後,沒人會記得他們,他們就像被遺忘的石頭埋在無邊無際的沙漠。
一陣炮擊過後,英國人開始進攻,義大利人看來快完了,然而他們卻奇跡般地守住了陣地。可他們明白,這是最後一次幸運,防線已無法阻擋敵人的再次沖擊。
果然,在這之後不久,軍團徹底戰敗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們碰到了一個義大利將軍,將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但他不想回去了,他要和他的勤務兵一起死在戰場。最終,連隊里活著離開戰場回到家鄉的竟只有塞拉一個人。
精彩視點:
這部由斯皮爾伯格操刀監制的影片從一名義大利士兵的視角對二戰期間,發生在北非的一場舉世聞名的坦克大戰——阿拉曼戰役做出獨到的解構。再現了戰場的血腥殘酷、雙方最高指揮官的戰術交鋒、以及淹沒在黃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種種人性……
影片是一部耗資達兩億美元精良打造的史詩巨制,1000輛真實坦克的大戰場面可謂空前絕後,40000名群眾演員同時出現的鏡頭彷彿要將電影銀幕擠爆,3000平方公里原始沙漠戰場實地拍攝。也因此被稱為史上參與戰爭人數最多、出現坦克數量最多的一部影片。加之導演在光線的處理、色澤的運用和高度的畫面還原效果上都實現了令人驚嘆的突破,作為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本片堪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