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關於地震老師和學生的電影
擴展閱讀
搞笑的電影2021排行前10名 2025-07-23 00:52:08
畫什麼有什麼電影全集 2025-07-23 00:36:03
匿愛電影完整版 2025-07-23 00:24:07

關於地震老師和學生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22 19:39:23

『壹』 譚千秋 <<最後一課>>電影講了什麼

紅網長沙5月12日訊(記者 湯紅輝)今日是汶川地震一周年,由湖南省教育報刊社、湖南大學等單位聯合攝制的電影故事片《最後一課》在湖南大劇院舉行看片會,用這一種特殊的方式紀念汶川抗震英雄譚千秋,這也是全國第一部教師題材的抗震主題影片。

《最後一課》是根據全國「雙百」任務譚千秋的事跡創作的一部師德教育影片。影片以譚千秋不惜犧牲的英雄壯舉為線索,給觀眾講述了一名普通教師一串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謳歌了人民教師傾心育才、愛生如子和無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崇高品德。電影用倒敘和插敘相結合的手法真實再現了譚千秋老師在危機關頭的生死抉擇。為了護住四名學生的生命,譚千秋毅然的俯下身去,趴在桌子上,任由坍塌的牆壁和房頂砸在身上,扯斷的鋼筋刺進肉里。他毫無懼色,依然深情的鼓勵學生「不放棄」「堅持下去就有希望」。他俯下的身軀為學生撐起了生命的保護傘。影片還通過穿插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具體而細膩的刻畫了譚老師的無疆大愛、格盡職守和勇於擔當的精神。

「孩子們,有我在你們不要怕,要保持體力,會有人來救我們的。」譚千秋用雙臂將來不及逃生的4名學生緊緊地掩護在身下。在被厚厚的水泥板壓住時,他一直給學生們鼓勵,俯下的身軀為學生撐起了生命的保護傘,他以實際行動給學生們上好了人生的最後一課。觀影時,在看到影片中高中生的惡作劇,現場會有輕微短促的笑聲;在看到譚千秋老師對學生關懷備至,寬容包含,循循善誘的教導,大家倍感親切與激動;在看到地震那一刻地動山搖的畫面,學生們流露出緊張的神情;當看到譚千秋捨身護住學生的情景,很多人眼中都飽含著淚水。86歲高齡的著名童話家鄔朝祝說,他數十年沒流淚了,但看了這部影片卻淚流滿面。著名作家謝璞評價影片《最後一課》從思想感人的深度,社會價值的厚度等各方面來講,都是為建設湖南教育強省立了一塊豐碑。

《最後一課》近期將在全省公映,教育部門決定在廣大師生中認真組織觀看電影《最後一課》及舉辦「學英模、樹新風」觀影心得徵文活動。

『貳』 請介紹幾部與汶川地震有關的電影和電視劇

《汶川時間》是一部聚焦於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電影,它真實再現了災難發生時的驚心動魄場景,以及救援與重建的過程。影片通過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現了人性中的溫暖與堅韌。其中,一個年輕的教師在廢墟中奮力救出被困的學生,展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對夫妻在災難面前重拾對生活的希望,體現了家的溫暖與力量。電影不僅記錄了災難帶來的傷痛,更傳遞了希望與愛的信息。

影片中,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演技,生動地刻畫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導演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將觀眾帶入那個特殊的時刻。電影中的每一幕都讓人感到震撼,尤其是那些救援人員不眠不休地工作,以及受災群眾相互扶持的畫面,都讓人感動不已。

除了《汶川時間》,還有另一部作品《大地震》也值得一看。它以汶川地震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志願者在災難中展現出的勇氣與奉獻精神。影片不僅展現了救援人員的英勇事跡,還描繪了普通人在災難中的堅韌與互助。電影中,志願者們為了救人不顧個人安危,展現了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影片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人感受到在災難面前,人們相互扶持的力量。

這兩部作品,不僅是對汶川大地震這一歷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光輝的頌揚。它們以真實的故事,觸動了無數人的心靈,讓人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感恩與奉獻。通過觀看這些作品,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災難面前的人性光輝,以及人們在災難中的堅強與互助。

『叄』 描述5.12汶川大地震的電影

驚天動地
全國上映日期:2009年9月24日
台灣上映日期:2009年7月9日
香港上映日期:2009年7月2日
備註: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電影、四川地震題材影片

劇情介紹

《驚天動地》是八一廠重大現實題材「三驚」系列(《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1])的最後一部。
《驚天動地》講述了我軍某旅旅長唐新生於演習途中突遇特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在通訊中斷、與上級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以災情為最高命令,毅然帶領部隊,沖破重重險阻,趕赴災情最重的映川縣進行生死救援的故事。不同於傳統災難救援片的是,《驚天動地》始終聚焦災難中的救援者,通過對人民解放軍的描寫和刻畫,展示了子弟兵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豐富細膩的心靈世界。
故事情節感人,一部優秀的影片。突出中華兒女的那份堅強!

『肆』 《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後感

周五活動課我們觀看了電影《5·12汶川不相信眼淚》。電影講述了地震中一所學校的故事:地震當天是九年級三班娥曼老師的「生日」,為了能讓老師有一個特殊的生日派對,全班每名同學都出了6毛錢,准備為老師買一個蛋糕。然而,剛上課不久,大地便開始顫動起來,整個校園彌漫在惶恐、緊張的氣氛當中。很快教學樓便倒塌了,有上百名學生都被壓在了廢墟當中。他們在廢墟下面互相鼓舞,為自己加油,想盡一切辦法努力活下去。雖然同學們漸漸的一個一個的倒下了,但每個人都沒有放棄希望。上面的救援人員、孩子們的家長、同學都一直默默地鼓勵著他們。學校的鼓樂隊還不斷的演奏著樂曲為他們加油打氣。這一幕幕場景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這部電影為我們講述了許多,其中有師生間的愛,家長對孩子的愛,同學間的愛,人們的堅強、團結,這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這其中的每一個片斷、每一個場景都飽含了真愛、真情。隨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的離去,這份愛、這份情又顯得如此寶貴、無價。

「我本以為死亡對我來說是八十、九十歲時候的事,可我現在才十五歲啊!」是啊,這一切來得都太突然,太快、太快……好像這是一場噩夢。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汶川人表現出來的是無比的堅強、團結和智慧。其中有一段情節讓我印象深刻:被埋在廢墟下第三天的時候,大家都是極度的乾渴,有一位同學發現了一杯水,便用石塊把水杯砸開,再用毛巾、書包撕成小條,用鐵絲鉤住布條,在水窪中蘸足水分,掛在一根木條上。就這樣一個一個往下傳,像接力棒一樣,傳給每一個人,誰都沒有掉「棒」一直傳到了最後…… 靠著這樣的勇氣、信心,他們活了下來。

在危難中、在死亡的邊緣,也許一個信念能引導你一直走到最後,一點希望能幫你照亮道路,一個樂觀的心態能讓你遠離死亡……在黑暗中,它們能帶你走出迷惘。不僅僅是在巨大的災難當中我們要做到這些,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也能夠引導你,取得成功。這些就是我從中學到的吧。

2.5.12汶川不相信眼淚——觀後感
今天下午的活動課,我們安排的是看電影「汶川不相信眼淚」。大家都知道,在五月十二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情,汶川地區發生了里氏8.0級地震。當時坐在教室上課的我們忽然感到有點震動的感覺,抬頭一看,燈在搖晃,但顯然我們不是震中,確定這一點懸著的心落了下來,但是也有一個想法,避免不了的事實沖入腦中,這次地震又要造成一定的破壞。果然如此,汶川的人民們遭受了一場很大的災難。

事情過去好久了,近七個月了,甚至有些淡忘,但是還有一些隱隱約約的痛,這像回憶,對於回憶,再見永遠解決不了。因為那是烙印,烙在心裡。被冷風吹著。這次電影又在我內心中翻江倒海,提醒我不許忘記這次地震!故事講的是九年級三班,正在給他們的峨眉老師湊錢買生日蛋糕的時候,忽然發生了地震,大家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慢慢大家才知道。整個樓的同學才往下跑,已經晚了,大家開始往課桌下面鑽。這時,樓開始倒塌,他們被埋在了廢墟地下。他們在下面度過了好幾天。大家都被石頭壓著。峨眉老師每天都要點名,但是每次點名都會少幾個同學,他們都乘黃鶴西去了,他們還老唱歌,說真的歌聲有的時候是很起作用的,就是因為他們用歌聲互相鼓勵。他們很聰明,急中生智,為了解渴,把偶然發現的小雅的水瓶弄倒,裡面的水就流了出來,他們把毛巾撕成條了,去沾水,分給大家,大家就用它來解點渴。就這樣時間在過去,他們等待被救出。雖然有人死,但是他們都還堅持著。知道他們被救起,他們才知道,很多人已經離他們而去。有人死了,有人活著,這是多恐怖的事。

有的時候發現,死亡在圍繞你,包圍你,不經意間他就會給你一個吻。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珍惜。即使遇到了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也要樂觀的面對,不要放棄一絲求生的機會。要知道如果你死了,也是一種不負責,要知道那麼多人愛你的。加油吧!為了自己的生命·~

『伍』 譚千秋最後一課電影觀後感 急急急!!! 長500字呀!

電影《最後一課》觀後感

2008年5月12日,我們記住了汶川!在地動山搖時,有的老師為了學生而忘記了個人的安危: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磚瓦、灰塵、石塊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涌而出;他咬著牙,拚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隻護衛小雞的母雞,他的身下蜷伏著四個倖存的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恆……這個老師就是譚千秋,為了4個學生的生命,譚老師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壯舉,詮釋了什麼是為人之師;他那在突發災難來臨時的瞬間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們心中永不倒塌的豐碑!他以師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以自己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如今,譚千秋老師離我們遠去了,他張開愛的羽翼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姿勢」,已定格為一種言簡意賅但威力無窮的符號——無私無畏!這種感人的壯舉,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捨生取義偉大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愛學生勝過自己生命的崇高師德的生動寫照。譚千秋老師用生命捍衛為人師表的道德准則,完全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多麼神聖的職業。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北川教師劉寧在地震時先救出學生卻永遠失去女兒;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都江堰聚源鎮教師在地震時為疏散學生而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廣安的特崗老師為救一個被絆倒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平通中學的化學老師喬廣平在地震時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卻跑到了最後。還有向倩、袁文婷……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是師德,什麼是愛!
今年教師節時,溫總理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見愛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多麼重要!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愛的前提首先是自愛——懷著虔誠的心情愛自己的職業、懷著敬畏的心情愛自己的名聲、懷著崇敬的心情愛自己的責任。沒有自愛,就談不上去道德的自律,更談不上真心去愛自己的學生。自愛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約束,要求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個人內涵,豐富知識儲備,追求思想境界。只有我們真正做到甘願為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自覺投身這種平凡工作,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拼搏奮斗的動力。教師的勞動是平凡的,教師的生活是清苦、清貧的。但教師在知識結構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實感,在精神寄託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獨立感。人的一生應該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雖苦但樂在其中。珍視為人師表這份榮耀,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賴和領導的認可。
熱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寶貴的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不是來源於血緣關系,也不是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是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滿腔熱情和無限期望。因此,我們說,師愛是一種充滿科學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愛。教師越是滿懷深情地去愛學生,就越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愛,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確立起來並得到健康的發展。這種愛的交流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它可以有力的把學生吸引到教育過程中來,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動力,推動學生朝著培養目標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為教師在培植和處理師生關系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熱愛學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範的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古人雲:「慧於心而秀於言。」教師語言美,則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養。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具有現代人的素質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識淵博的學者形象,要有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要有堪為師表的高尚品德。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德的核心是什麼?千百年來,千言萬語凝成一個字——「愛」!
我不是詩人,不能用動人的詩句來謳歌教師的職業;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動聽的歌喉來贊美教師的崗位,但是,我要用我滿腔的熱愛寫下我一生的承諾:做一個自愛然後對學生充滿愛的老師!
風雨飄搖,日月如梭。十年燦爛如花的教學歲月,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人生就是實實在在,就是默默無聞,就是不求索取。她沒有驚天動地之舉,只有從瑣碎的工作中細細地理出一些的思路;她沒有驚險的飛躍,只有歲歲年年、朝朝暮暮與學生的風雨兼程。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亘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一燈如豆,四壁青輝。物慾橫飛與我無關。盡管我們的門外就是繁華,盡管我身邊就是喧囂,但我還是會固守一方的寧靜與安詳,在瑣碎和平凡中慢慢變老。這是一種堅定的守望,守望著鹿邑教育的明天,守望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和輝煌,守望著心靈深處的那方凈土,用愛寫好「師德」。

『陸』 關於汶川地震老師保護學生的電影

不是一部關於汶川地震的電影,而是好幾部!比如《5·12北川不相信眼淚》《汶川時間》《震撼世界的七日》《為了生命》我知道的就有這好幾個不說的是哪個,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柒』 汶川大地震的電影

以下是一些關於汶川大地震的電影:

  1. 《大震撼》:2011年上映,由崔立新導演,石小群、宮哲等主演。影片以5·12汶川地震為背景,講述女軍官、女警官、小學生、女犯人及女教師等人乘坐的中巴車拋錨後,在路過隧道時遭遇地震,相互救贖的故事。不過豆瓣評分較低。
  2. 《人民至上》:汶川地震一周年時上映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全景式回顧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發生、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全過程,記錄了大災面前中國人民的堅強信心和無私大愛,獲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
  3. 《驚天動地》:由李幼斌、侯勇等主演,講述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旅旅長唐新生在演習途中突遇特大地震,帶領部隊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救援,化解堰塞湖險情和化工廠次生災害危機,獲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秀故事片。
  4. 《大太陽》:2011年上映,倪萍、劉佩琦和蔣勤勤主演。講述汶川大地震後一個破碎家庭在兩年內重獲幸福的故事,女主角銀杏震中失子後酗酒逃避,在丈夫和心理醫生幫助下擺脫心理重負並再次懷孕生子,劇本曾獲“夏衍杯劇本獎”。
  5. 《破門》:2018年上映,以安州區迎新鄉小學留守兒童足球隊為原型,講述山區留守孩子通過足球訓練和比賽克服困難、走出災難陰霾的故事。
  6. 《川流不息》:由四川廣播電視台紀錄電影導演焦波通過長達十年跟蹤拍攝,記錄六個汶川孤兒的成長歷程。
  7. 《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根據汶川地震親歷者董蕭楊的愛情故事改編,2018年5月12日上映,由覃傑執導,保劍鋒、戚硯笛等主演,展現地震前後人們的感受,體現災難面前中國人萬眾一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