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美國老師雙手可以寫字電影
擴展閱讀
遼沈戰役電影土豆全集 2025-07-01 15:47:14
香港引狼入室大有電影 2025-07-01 15:34:18
2020年韓國喪屍電影結局 2025-07-01 15:20:53

美國老師雙手可以寫字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01 10:27:44

Ⅰ 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認為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兩·莎莉文的女老師來到她的身邊,此後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跡,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莉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莉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復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游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唇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這是溫暖的」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莉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劃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唇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她喜歡信馬由韁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歡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蓮散發出的芬芳來辨別方向。她還喜歡騎著雙人自行車兜風,在飛馳中體會力量和速度,並像男孩子一樣喜歡在國際象棋的較量中鬥智斗勇……她還愛大自然,站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前雖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間勝景,聽不到那震耳欲聾的轟鳴,卻可以從空氣的震顫中領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壯觀。 在博物館和藝術品商店裡,海倫就像用手指去「觀察」寫在人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一樣,可以用靈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臘雕塑之美,從那些變幻的線條中「看到」月亮女神黛安娜的清新和維納斯的秀美。1937年,海倫訪問日本時受到特殊禮遇,被允許用手撫摸皇室的藝術珍藏和被視為日本國寶的中國鑒真和尚塑像。 海倫師從莎莉文學習三個月後,就開始嘗試用稚嫩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寫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封信。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結集出版後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許多人不相信,如此優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個聾盲人之手。雖有馬克·吐溫為此作證,還是平息不了懷疑。不過海倫平生的成就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專著14部。一個世紀以來,《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曾有專家稱其「就文學成就來說,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如果說海倫那種緊緊扼住命運喉嚨的頑強毅力令人鼓舞的話,那麼她的愛心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剛開始跟莎莉文老師學習的時候,聰穎的小海倫很容易就學會了拼寫身邊許多物品的名稱,可是卻理解不了「愛」這種非常抽象的名詞。年輕的莎利文把她的愛心化作無比的耐心,使得海倫越過了盲聾學生學習中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小海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莎莉文老師的愛心。憑著這份愛心,10歲的海倫為一個5歲聾盲兒童成功地募集到了兩年的教育費用。也許從那時起,她就已經立志要幫助世界上所有像她這樣需要幫助的人。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從海倫童年時起,每一任美國總統都邀請她到白宮做客,還被政府稱為全美三十名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之一,榮獲過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的 「自由獎」,並被譽為美國的高級公民。1959年,聯合國在全球發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倫·凱勒」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1960年,描寫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跡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並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在海倫八十歲生日那天,宣布頒發「國際海倫·凱勒獎金」,以獎勵那些為盲人公共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1968年6月1日,89歲高齡的海倫走完了傳奇般的一生。 人類在發展的歷程中,有著許多寶貴的共同點。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制度下的人們都能從海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勵鬥志,這是因為那種不畏困難勇於同自身弱點拼搏的精神,始終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6月27日 海倫·凱勒(1880-1968):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美國《時代周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在海倫·凱勒一生的88年中,她僅在生命的頭19個月中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光明和聲音,之後她就跌入了黑暗與寂靜。然崦,就是這樣一個又盲又啞的殘障人,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不但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說話,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3)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猩紅熱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莎莉文老師。莎莉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莎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八十九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莉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4)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莎莉文簡介: 安妮1866年4月14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西部的一個小村裡。她的父母於1860年初從20多年一直五穀不收的故鄉愛爾蘭逃荒到美洲的。依靠父親給附近農場打短工的工作,糊口問題總算解決。但是,不幸一直盤旋在這個家的周圍。安妮2歲多的時候,罹患了很嚴重的沙眼。貧窮耽誤了治療,安妮的視力惡化,脾氣也因此變得較為暴戾。1874年,安妮的母親因肺結核去世,酗酒的父親狠心拋棄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瑪麗。後來,在父親家族其他成員的「臨時收養」及「張羅策劃」下,3歲的妹妹瑪麗被其姑媽收養,而10歲的安妮和7歲的吉米則在1876年2月 送進了離家千里的德士堡貧民救濟院--一所容納了900多位老弱病殘人士的大雜院。 噩夢才剛剛開始。3個月後,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帶來的臀部結核瘤病在救濟院離開人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個世界沒有幾個人關心小安妮的悲傷和孤單,直到救濟院新來的、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禱告和星期天彌撒儀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現。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說:「安妮,你不應該再呆在這兒,我要帶你離開。」 巴巴拉神父有一個朋友在馬薩諸塞州羅威郡的天主教慈善醫院當醫生。其時,安妮的視力已經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帶安妮去看眼疾。 就這樣,11歲的安妮離開了救濟院,住院治療眼疾。但不幸的是,手術很失敗,安妮的視力甚至比術前更糟糕:僅剩下光感,近似於失明。盡管後來又施行了幾次補救手術,但均以失敗告終,醫生宣告:盡力了,且無能為力了。 安妮必須出院。而此時巴巴拉神父已奉教團之命,遠赴他鄉傳教。失明的安妮無依無靠,又被送回救濟院--這個她深惡痛絕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孤單、黑暗。她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運的轉機。 這個轉機在1880年來到了。一次,安妮打聽到,救濟院將迎來一個考察團,團長叫法郎·香邦。安妮決定好好利用這個有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日子。那天,安妮終於放下膽怯,對考察團喊出了心底蓄存已久的聲音:香邦先生!我要上學!請讓我上學吧! 來自上帝的憐憫 上帝給了安妮憐憫。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著馬車進入了伯金斯盲人學校的校園。 14歲的安妮與一幫5、6歲的幼兒同班,因為從沒有進過校園的安妮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更毋論任何閱讀的能力了。可憐的孩子因此被同學戲稱為「老安妮」。 經過漫長的盲校磨礪,在老師的幫助下,安妮長大了。在學校假期來臨的時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後來學校幫安妮在波士頓南邊找到一份整理、清掃旅店的工作。安妮在整理房間時,常和房客聊天,並由此有機會認識了一位給安妮熱心推薦醫生治療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來福醫生帶給了安妮。兩次手術後,安妮的視力恢復了!盡管視力所及,依然模糊,屬「半盲」狀態,但安妮已經很知足了! 這一年,安妮16歲。 1886年8月,安妮從盲校畢業了。 接下來何去何從?正在安妮為出路煩惱的時候,8月底的一天,安妮在義母霍布金太太家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長的來信-- 親愛的安妮:別來無恙?寄上凱勒先生的來信,請仔細看一看。凱勒先生為他又聾又啞又盲的小女兒尋求一位女家庭教師。你有興趣應征嗎只手莎莉文老師的初衷。 (4)關於「愛」的解釋,對於一個視聽健全的人來說,都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莎莉文不僅極其藝術地解釋了愛,而且讓海倫體驗了愛,懂得了愛,喚醒了愛。當「我」在花園里摘了幾朵早開的紫羅蘭送給莎莉文老師,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報;當我不願意接受別人親吻的表達時,莎莉文則用骼膊輕輕地摟著「我」,並在「我」手上拼寫出了「我愛海倫」幾個字。由此進行著關於「愛」字的問答和探討。當「我」問「愛是什麼」,莎莉文並沒有直接回答,我們試想一下,對於一個感官健全的人也難以回答吧,但莎莉文並沒迴避,而是「把我摟得更緊了」,「用手指著我的心說:『愛就在這里。』」莎莉文老師先要讓海倫感受到「愛」,表明「愛」是發自心靈的情感。盡管這種解釋並沒有讓海倫完全明白,但實際上已引導海倫對「愛」字有所感悟,所以,海倫才相繼問道:「愛就是花的香味嗎?」「愛是不是太陽?」一般看來,海倫能對「愛」有這樣的感受已經很可貴了,但是莎莉文並沒有給予認同。從下文我們才得知,這正是莎莉文的教育藝術。她要引導海倫從「能觸摸的東西」中獲得思維的提升,「領悟到抽象的概念」。她不希望對「愛」理解得太具體,她想通過對「愛」的探討,進一步開發海倫的思維、智慧和心靈世界。所以,當海倫再一次問到「愛是不是太陽」,莎莉文老師在海倫的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給予升華:「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你摸不到雲彩,但你能感覺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經過一天酷熱日曬之後,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會是多麼高興呀!愛也是摸不著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沒有愛,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莎莉文對「愛」作了多麼絕妙的解釋,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形象,深刻的內涵又與孩子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而且莎莉文能做到循循善誘。在海倫略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時,給予解釋和引導,不愧為傑出的教育家。作者最後寫道:「剎那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覺到有無數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靈中間。」此時,作者已感受到了「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靈中間」的那種美好的情感——這便是海倫嚮往的「愛」。
編輯本段堅持記憶法
美國著名盲聾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小時候患上了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由於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正誤,她說話也含糊不清。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為了能清楚地發音,用一根小繩拴在一個金屬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練習手口一心,寫一個字,念一聲。為了使寫出來的字不至於歪歪扭扭,她還自製了一個木框,裝配了一個滑輪練習寫字,當然莎莉文老師也付出了很大的貢獻,她讓海倫將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讓海倫感受發聲的震動來練習說話。海倫把自己的學習分成四個步驟: 每天用三個小時自學。用兩個小時默記所學的知識。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將自己用三個小時所學的知識默寫下來。剩下的時間她運用學過的知識練習寫作。在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她只有一個信念:她一定能夠把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記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她每天堅持學習10個小時以上,經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還有不屈不撓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識,能熟練地背誦大量的詩詞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後來,一本20萬字的書,她用9個小時就能讀完,並能記憶下來,說出每章每節的大意,還能把書中精彩的句、段、章節和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在2小時之內寫出來。海倫的記憶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據說,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一個博士生聽到海倫·凱勒的事跡後,很不服氣,決定要和她比試比試。在嚴格的時間規定和教員的監督之下,他們進行了3輪比賽,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倫的頭上。經過學習,海倫突破了識字關、語言關、寫作關,先後學會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會各界的贊揚與褒獎。 馬克·吐溫說:「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1959年,聯合國發起了「海倫·凱勒」運動,號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學習。
編輯本段名言
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 因為在我生活的漫長黑夜裡,我讀過的書以及別人讀給我聽的書,已經變成一座偉大光明的燈塔,向我揭示出人類生活和人類精神的最深泉源。 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 愛是摸不著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 僅僅靠觸覺就能感受到這么多的幸福,那麼,如果能看見,我會發現多少更美好的東西啊! 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 不懷希望,不論什麼事情都做不出來。 我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是振動儀。通過房屋到處感覺到的振動,我能猜出每天都在發生什麼事情。 像明天就要失去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 死亡只是從這個房間搬遷到那個房間,可是我可能跟別的人不太一樣,因為我在那個新的房間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東西了。 我們分明是不一樣,能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互相不一樣。不是感覺不一樣,而是使用感覺的方法不一樣。只是為了找到超越感覺的智慧而展開的想像力和勇氣不一樣而已。 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 我努力求取知識,目的在於希望日後能使用,為社會貢獻一點力量。 只要是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而又是我能做的,我都將全力以赴。 我的任務是練習,練習,不斷地練習。失敗和疲勞常常將我絆倒,但一想到再堅持一會兒就能讓我所愛的人看到我的進步,我就有了勇氣。 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 我用整個身心來感受世界萬物,一刻也閑不住。我的生命充滿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蟲,把一生擠到一天之內,生命或是一種大膽的冒險,或是一無是處。 我只看我擁有,不看我沒有的。 忘卻自我中有著快樂。--因而,我要努力把別人眼中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把別人耳中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把別人唇上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 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就讓我的心超脫我的軀體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悅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殘忍的命運擋住了入口,我會不甘願地質問命運為何作這樣專橫的宣判,因為我的心尚未馴服,仍是狂熱的;但刻薄無情的話到口裡,我的舌頭卻沒有說出來,像還未落下的淚,又流回我的心中。 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 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這就可能顯出生命的價值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東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們只能被心靈感受到。 補充: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海倫凱勒誕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water」(水)等幾個單字,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么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 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羅!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采烈的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時候,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的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蘇利文老師。 莎莉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莉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莎莉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 不過,莎莉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莎莉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器官功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編輯本段海倫凱勒眼鏡
品牌簡介

Helen Keller(海倫•凱勒),1880~1968,感動世界傳奇女性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被《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以她命名的眼鏡品牌,傳承了自強、樂觀、慈愛的海倫精神,旨在向Helen Keller(海倫•凱勒)女士積極樂觀、不畏困難、永不言棄的生活態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