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戰爭與和平電影觀後感300字
擴展閱讀
劉德華同根生完整電影 2025-05-29 05:09:53

戰爭與和平電影觀後感300字

發布時間: 2025-05-27 23:34:24

㈠ 一篇關於戰爭的讀後感或觀後感。350字以上

67年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的第一槍在盧溝橋畔打響。1937年7月7日夜,徑自在中國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這、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本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在日軍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時,竟向中國駐軍開始攻擊,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郊盧溝橋附近又舉行挑畔性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這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由日本主義者發起,八年裡在中華故土遍地燃戰火,飽盡滄桑的中華民族再一次傷痕累累,這一場戰爭因而也成為中國億萬人民長期揮之不去的沉痛記憶。如今回顧這場戰爭,我們並不是為了懷念它,我們只是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緬懷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無數無辜生靈,緬懷那些為了正義和解放事業奉獻了熱血和生命的戰士。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滲明靜明禪。因為,在此之前,關於
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叢槐告地學習
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
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
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
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慾望。

㈡ 求戰爭與和平美國版觀後感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朴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他可以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說:「您可知道,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裡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么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局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么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盡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㈢ 戰爭與和平《安德的游戲》觀後感

當我對敵人了解到足以讓我打敗他,那個時候我也愛他。     

                                            ——安德·維京

        安德的游戲是一耐轎場與敵人之間因恨而生愛,因愛而生憐的游戲。在這場游戲里有戰爭,有殺戮,有輸贏,有滅亡卻也有希望。整個故事以戰爭為主線,從個人到個人的戰爭,到團隊與團隊的戰爭,再到種族敬友之間的戰爭。在這一場場充滿硝煙的戰爭中,熊熊的戰火是那麼的殘忍,生靈塗炭,卻在廢墟中匍匐著一縷溫情,正如劇中所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為了防止未來的戰爭」。

        在影片的開始,安德通過個人戰爭,贏得了戰術能力、抗壓能力、情緒控制、暴力測試等一系列考核,並最終被國際艦隊選中去外太空戰斗學校就讀。在就讀中,安德面對挑戰勇敢反擊伯納德,意外得到了團隊其他人的認可。後又通過換位思考,挑戰規則,不拘一格的戰術,一舉在心理游戲中獲勝,因此受到提拔被分配到火蜥蜴戰隊。在這個隊伍中,他受到了上司幫佐的不公平對待。幫佐是一個狂妄自大,好勝心強,好面子,心胸狹隘,不喜歡下屬有不同意見的人,在這里,幫佐想將安德趕出火蜥蜴戰隊,安德於是將計就計,說服幫佐同意自己參加比賽,並幫助團隊獲亮畝槐勝,也因此爭取到了帶團隊的機會。飛龍隊在安德的帶領下作戰能力穩步上升,在一次與幫佐的團隊對戰中,面對十分不利的局勢,運用出色的領導力,在最短的時間里贏得了戰爭,從而名聲大噪。也因此再次得罪了心胸狹隘的幫佐,幫佐帶人圍堵正在沐浴的安德,正當防衛中失手打傷幫佐,這給安德留下了戰爭的創傷——對戰爭失敗的恐懼,傷愈之後,他來到指揮學校進入正式模擬訓練,再被隱瞞實情的情況下,通過出色的戰略戰術,果斷無畏的指揮能力,贏得了與蟲族的大戰,摧毀了整個蟲族母星,卻為戰後狼藉的現場,種族的滅絕流下了悔恨的眼淚。後來他找到蟲族女王,幫助蟲族重新開始繁衍。

      這是一部有關戰略天才安德的成長史,更是一場戰爭與人性的較量,戰爭是殘酷的,是不允許失誤的。在這部影片中,有戰爭,有和平,有創傷,還有希望,是一部值得反復斟酌的劇。點睛之筆:戰爭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人物角色】

安德的扮演者將一個聰明,外表瘦弱卻內心沉著冷靜,胸懷寬廣的孩子表演的十分到位,尤其是「面部微相學」,他那張平靜的臉上,藏匿的那股不服輸的勁頭,綿里帶針,柔軟卻又不可侵犯。偶爾對失敗的恐懼,顯得是那麼無助,彷徨卻不放任,有一種不符合年齡的堅強。他那瘦弱的肩膀挑起的是拯救人類的重擔,成熟的決策與不相符合的年齡看起來是那麼的違和,卻是挑戰也是希望。

㈣ 《戰爭與和平》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戰爭與和平》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該電影是改編列夫·托爾斯泰長編巨著小說《戰爭與和平》,共有四個版本,一是美國版的;二是蘇聯版的;三是多國合拍;四是英國BBC六集連續劇。我選擇的是美國版本奧黛麗·赫本主演,該版本的故事內容比較充滿趣味性。

該部影片主要圍繞著發生俄法兩次戰爭,主人公皮埃爾、尼古拉和娜塔莎兄妹、安德烈和瑪麗亞兄妹等五個人的家庭、信仰、感情而展開。

皮埃爾是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所有的財產,成為當時莫斯科最有錢的資本家之一,而他的監護人庫拉金公爵看中了皮埃爾繼承的財產,從中撮合將美貌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而婚後發現了妻子與勃赫夫之間有曖昧關系,並最終與勃赫夫決斗與愛倫分居。

安德烈在參加奧斯特里茨戰役時,將懷有身孕的妻子送給父親和妹妹照顧,在這場戰役中他帶著軍旗獨自沖入敵陣,不幸受了重傷,後來回到家中的當晚妻子產下一名男嬰後去世,安德烈感到痛苦萬分、鬱郁寡歡,直到碰到充滿活力的娜塔沙,又重燃了希望與愛。

娜塔莎天真浪漫充滿生命力,遇上安德烈後墜入愛河,但安德烈父親覺得娜塔沙家族一般,同時年齡較小,要求安德烈在一年後才能娶她,安德烈再次加入第二次俄法戰爭,而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皮埃爾知道後進行阻止,而娜塔沙也解除了與安德烈的婚約。

安德烈因二次戰爭而重傷,娜塔莎在傷員中發現了安德烈,並一直細心照料和守護,彼此舊情重燃,但不久後安德烈因傷勢過重而離世;而皮埃爾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後來碰到了淘洛霍夫,知道了愛倫的消息,俄國人民團結一氣,最後擊垮了拿破崙軍隊取得勝利,娜塔莎一家重回莫斯科,與皮埃爾相遇相擁,而安德烈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影片展現了當時俄國在面對戰爭時,人民生活的狀態和精神層面的社會風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外以庫拉金家族為首的上流貴族的貪婪虛偽墮落;羅斯托夫家族的熱情淳樸好客,為保衛國土而貢獻自己的崇高品質;保爾康斯基家族正直愛國情懷,體現了軍人的的榮譽感和愛國責任感;別祖霍夫家族雖是最富有的家族,但面對外敵侵略,皮埃爾一改柔軟個性想刺殺拿破崙,體現當時各階層人民在外敵侵略時的'正義抵抗;通過對這幾大家族的感情生活,家庭倫理與愛國情懷的描寫,雖然寫的是戰爭與和平,卻涵蓋著權利與慾望、感性與理性、背判與寬容等思想內容。戰爭如同一面鏡子,人性中的美與丑、善與惡都能照見,所有人無論是富貴還是貧窮、在戰場和炮彈面前身軀都是平等的,充分體現了作者的主題思想"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戰爭年代時水深火熱的人民群眾的恐懼和絕望,戰爭是殘酷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先輩們用流血和犧牲換來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