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二戰片,記不清片名,炸葯藏在一修道院里,要去炸德軍的什麼...情節曲折.請問片名.
無恥混蛋 2008
導演: 昆汀·塔倫蒂諾
編劇: 昆汀·塔倫蒂諾
主演: 布拉德·皮特 / 梅拉尼·羅蘭 / 克里斯托弗·沃爾茲 / 丹尼爾·布魯赫 / 西爾維斯特·格羅斯 / 馬丁·烏特克 / 黛安·克魯格 / 奧古斯特·迪赫 / 蒂爾·施威格 / 邁克爾·法斯賓德
類型: 劇情 / 戰爭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 德語 / 法語 /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 2009-08-20(德國)
② 介紹一下英國病人這部片子
大致內容如下——
一架英國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被德軍擊落,飛機上的機師面部被全部燒傷,當地的人將他救活後送往了盟軍戰地醫院。這個機師由於受傷,不能想起自己是誰,因此只被叫做″英國病人″。
護士漢娜是戰地醫院的一名護士,戰爭使她失去了男友麥根,在傷員轉移途中由於誤入雷區,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這使她身心交瘁。於是她決定獨身留下來照顧那個″英國病人″。這是義大利的一個廢棄的修道院,遠離戰爭的喧囂,顯得寧靜而閑逸,″英國病人″靜靜的躺在房間的木床上,窗頭的一本舊書漸漸喚起了他的思緒……
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艾馬殊伯爵跟隨探險家馬鐸深入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在那裡,他結識了″皇家地理學會″推薦來幫助繪制地圖的″飛機師″傑佛和他美麗的妻子嘉芙蓮。嘉芙蓮的風韻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馬殊,並對她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慕之情。傑佛由於回開羅籌集資金,留下嘉芙蓮和考察隊一同進行考察,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共同發現了沙漠深處的繪有原始繪畫的洞穴,同時,嘉芙蓮對機警、智慧、幽默的艾馬殊也產生了好感。終於,一場激情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嘉芙蓮倒入了艾馬殊的懷抱,不盡的溫存使艾馬殊深陷情網而不能自拔。然而,身為有夫之婦的嘉芙蓮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盡管她深愛艾馬殊,但她無法逾越道德的屏障,最終,她決定與艾馬殊分手,這深深地傷害了艾馬殊。
由於英國對德宣戰,馬鐸也要回國,留下艾馬殊在沙漠繼續他在原始人山洞的考察。在一次傑佛駕駛飛機來接艾馬殊時,飛機降落出了事,傑佛當場死去。而同機的嘉芙蓮也受了重傷,艾馬殊抱起嘉芙蓮將她送往山洞,嘉芙蓮此時向艾馬殊道出了自己一直都在深愛著他。
艾馬殊要拯救嘉芙蓮,可是那裡沒有人煙,他必須步行走出沙漠求救。他將嘉芙蓮安置在山洞裡後,對他許諾一定會回來救她。
然而,當走出沙漠的艾馬殊焦急地向盟軍駐地的士兵求救時,卻因為他的態度和名字被當作德國人抓了起來,並送上了押往歐洲的戰俘車。
時間在一點點地流逝,心掛嘉芙蓮的艾馬殊焦急萬分。他終於找機會逃了出來,此時,對他來說,沒有比救嘉芙蓮更重要的事了,情急之中,他用馬鐸繪制的非洲地圖換取了德國人的幫助,用德國人給的汽油駕駛著馬鐸離開時留下的英國飛機返回山洞。他沒有違背諾言,可是,時間已過去太多,嘉芙蓮已在寒冷中永遠地離開了他……
在照顧″英國病人″的日子裡,漢娜結識了印度籍的拆彈手基普,並產生了愛情,在戰爭的陰影下,他們的愛情顯得謹慎而剋制。就在此時,戰爭結束了,然而,死亡並沒有結束,身為拆彈手的基普,註定還要無數次地面對死亡。漢娜理智地和奔赴雷場的基普分手了。
由於艾馬殊將地圖交給了德軍,使德軍長驅直入開羅城,直搗盟軍總部。馬鐸得知後深感愧對祖國,飲彈自殺。為盟軍效力的間諜″會友″被切去了手指,使他對艾馬殊充滿憎恨,他通過打聽找到這座修道院,想復仇殺死艾馬殊,可當他聽了艾馬殊的故事後,卻又無從下手。
艾馬殊決定了結自己的生命,漢娜深深地理解他,協助他離開了這個世界,追隨他的愛人去了。
漢娜也要離開修道院了,她懷抱著艾馬殊留下的那本舊書,回望綠蔭影中的修道院,心中無比的平靜...
③ 這是什麼電影詳細點
《英國病人》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根據著名作家邁克爾·翁達傑的獲獎同名小說改編,拉爾夫·費因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朱麗葉·比諾什等聯袂主演,以戰爭和沙漠為背景,演繹一搭兄場跨越時空的愛情悲劇。影片耗資2700萬美元。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德國、突尼西亞以及聯合國的200人參加了影片的攝制工作。
劇情:二戰期間,一架英國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被德軍擊落,飛機上的機師全身嚴重燒傷,當地的人將他救活後送往了盟軍戰地醫院。由於受傷,這個機師喪失了記憶,不能想起自己是誰,因此只被叫做「英國病人」。
法國和加拿大血統的漢娜是戰地醫院的一名護士,戰爭使她失去了男友麥根,在傷員轉移途中由於誤入雷區,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於是善良的漢娜決定獨自留下來照顧這個「英國病人」。
這是義大利托斯卡納的一個廢棄的修道院,遠離戰爭的喧囂,顯得寧靜而閑逸,「英國病人「靜靜的躺在房間的木床上,窗頭的一本舊書漸漸喚起了他的思緒……
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拉茲羅·德·艾馬殊伯爵跟隨探險家馬鐸深入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在那裡,他結識了「皇家地理學會」推薦來幫助繪制地圖的「飛機師」傑佛和他美麗的妻子凱瑟琳·嘉芙蓮。嘉芙蓮的風韻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馬殊,並對她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慕之情。傑佛由於回開羅籌集資金,留下嘉芙蓮和考察隊一同進行考察,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共同發現了沙漠深處的繪有原始繪畫的洞穴,同時,嘉芙蓮對機警、智慧、幽默的艾馬殊也產生了好感。
終於,嘉芙蓮倒入了艾馬殊的懷抱,不盡的溫存使艾馬殊深陷情網而不能自拔。然而,身為有夫之婦的嘉芙蓮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盡管她深愛艾馬殊,但她無法逾越道德的屏障,最終,她決定與艾馬殊分手,這深深地傷害了艾馬殊。
英國對德宣戰,馬鐸也要回國了,留下艾馬殊在沙漠繼續他在原始人山洞的考察。已經察覺的傑佛一直保持著著絕對的沉知搭襲默,當他駕駛飛機來接艾馬殊時,傷心的傑佛欲駕機撞向艾馬殊……傑佛當場死去,同機的嘉芙蓮也受了重傷,艾馬殊抱起嘉芙蓮將她送往山洞,嘉芙蓮此時向艾馬殊道出了自己一直都在深愛著他。
艾馬殊要挽救嘉芙蓮,必須步行走出沙漠求救。他將嘉芙蓮安置在山洞裡,對他許諾一定會回來救她。然而,當走出沙漠的艾馬殊焦急地向盟軍駐地的士兵求救時,卻因為他的態度和名字被當作德國人抓了起來,並送上了押往歐洲的戰俘車。
時間在一點點地流逝,心掛嘉芙蓮的艾馬殊焦急萬分。他終於找機會逃了出來,此時,對他來說枝碧,沒有比救嘉芙蓮更重要的事了,情急之中,他用馬鐸繪制的非洲地圖換取了德國人的幫助,用德國人給的汽油駕駛著馬鐸離開時留下的英國飛機返回山洞。他沒有違背諾言,可是,時間已過去太多,嘉芙蓮已在寒冷中永遠地離開了他……
在照顧「英國病人」的日子裡,漢娜結識了印度籍的拆彈手基普,並產生了愛情,在戰爭的陰影下,他們的愛情顯得謹慎而剋制。就在此時,戰爭結束了,然而,死亡並沒有結束,身為拆彈手的基普,註定還要無數次地面對死亡。
由於艾馬殊將地圖交給了德軍,使德軍長驅直入開羅城,直搗盟軍總部。馬鐸得知後深感愧對祖國,飲彈自殺。為盟軍效力的間諜「會友」被切去了手指,使他對艾馬殊充滿憎恨,他通過打聽找到這座修道院,想復仇殺死艾馬殊,可當他聽了艾馬殊的故事後,卻又無從下手。
艾馬殊決定了結自己的生命,將全部的嗎啡推到漢娜面前,請她幫助自己死去以追尋早已逝去的愛人。漢娜深深地理解他,協助他離開了這個世界,追隨他的愛人去了。
漢娜也要離開修道院了,她懷抱著艾馬殊留下的那本舊書,回望綠蔭影中的修道院,在陽光的照耀下去追尋未來。
④ 求電影《英國病人》的簡介
內容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刻,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北部山區的聖吉洛拉莫別墅廢墟中,躺著一位從北非運來的燒的面目全非的被稱為「英國病人」的神秘男子,他從一家燃燒墜毀的飛機中被貝都因牧人救活。誰也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哈納是一位加拿大籍女護士,戰爭中失去了情人、父親和腹中的孩子。
戰爭結束了,當大批英國軍隊撤走時,兩人拒絕與別人一起返回比薩的醫院,哈納留下來照顧他。這個神秘的傷員成了她的精神寄託。和他們一起留下來的還有卡拉瓦焦,印度錫克族工兵基普。在卡拉瓦焦的不斷引誘下,「英國病人」漸漸道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奧地利人,叫奧爾馬西。
在30年代,一直在研究勘探北非沙漠,尋找澤祖拉綠洲。一次,一位叫傑弗里·克利夫頓的年輕英國貴族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凱瑟琳飛到了開羅,加入了沙漠勘探的行列。一個月里,奧爾馬西成了她的情人。為報復奧爾馬西,凱瑟琳的丈夫設計了一起自殺飛行,要他們三人同歸於盡。
凱瑟琳的丈夫死了,奧爾馬西和凱瑟琳倖存下來,奧爾馬西穿越沙漠,去尋求幫助。這時,戰爭爆發了,他被英軍逮捕。為了能夠返回凱瑟琳藏身之地,奧爾馬西成了德國間諜的向導。三年後,他回到凱瑟琳的藏身洞穴,帶著凱瑟琳的身體,駕著飛機飛離沙漠。飛機年久失修,空中爆炸,奧爾馬西成了火人掉下地面。原子彈打破了他們的別墅生活,最終幾人各奔前程。
(4)戰爭修道院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翁達傑之所以把小說命名為《英國病人》是因為英國做為英聯邦的核心國,她曾經也有著非凡的凝聚力。雖然這種凝聚力在小說創作之時雖已大不如前,但她的影響還會繼續存在下去,在前廣大殖民地地區發揮重要作用。獨立後的英帝國成員如印度、加拿大等,由於歷史原因,在移民組成、文化背景和發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統治的烙印。
這些國家的人對於前宗主的感情是愛恨交加、難以言喻的,正如小說中的卡拉瓦喬和基普:當自己的猜測最終得到證實時,卡拉瓦喬決定對過注不予追究,基普則舉槍對准他所敬重的「英國」病人。
《英國病人》從構思至完稿歷時近六年,其創作之時正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出台之際。為了緩和各移民民族之間的矛盾、支持各族裔群體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保護其在文化習俗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加零大政府積極推行「多元文化」政策。
⑤ 求一部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名字忘了
《奪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實從波斯灣戰爭結束才開始。四名美軍因為從伊拉克戰俘的屁眼中發現了一張薩達姆秘密碉堡的地圖,決定偷偷到碉堡奪取一批搶奪自科威特的黃金,只要此舉得手,退伍回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他們本來以為此行輕而易舉,不料各種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諷的口吻和奪寶冒險動作片的包裝來檢討波斯灣戰爭,把好萊塢主流片拍出了另類趣味。本片對美伊雙方在這場戰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當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個性亦塑造得鮮明有趣。在鏡頭和音響處理上本片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將「子彈穿腸過」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現在銀幕上。
這個故事原可拍成主題嚴肅的戰爭冒險片,但導演戴維羅素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以不露痕跡的高明手法,讓觀眾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運用大量動作場面、尖銳的嘲諷笑點、誇張的橋段,創造出一種屬於新世代的動作喜劇。羅素的劇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國家作戰,歷經深入沙漠尋寶的冒險過程,才讓他們了解到每隻槍管的背後都存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進而尊重這場戰爭對當地人民的意義。戴維的故事透過這四個人的觀點,粉碎美軍的戰爭的態度,並闡述了他們在旅程中,對戰爭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轉為了解的過程。
導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節幾乎都是真實故事改編,海珊從科虧特手中偷得黃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讓這些在戰場上沒機會表現的軍人,自辟戰場,只為尋寶回家過好日子。同時發展出令人省思、娛樂效果並重,劇情十足的動作戰爭片。
《鍋蓋頭》
講述的是一場沒機會開槍的戰爭,主角和隊友們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射擊的目標,於是,戰場這種適宜大肆宣洩荷爾蒙的場合,變成了強制禁慾的修道院。片子的氣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燒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煙一般,壓抑、沉重、枯燥。不過,這一切的背後,戰爭的殘酷仍舊可見。士兵們不期然地闖進一條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靜無人,但堆滿了汽車殘骸。士兵們漫步其間,好像撞進一個荒唐的地獄。說地獄,因為那裡顯然經歷了猛烈的炮火襲擊;說荒唐,因為那裡太安靜了,看起來就像一個遠古戰爭的化石場。
如果給第一次海灣戰爭找一個象徵物,大概沒有比這條公路更合適的了。
現實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連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號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間,美軍從空中和地面對沿著這條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車隊進行了猛烈的轟炸。轟炸的結果,便如《鍋蓋頭》中陸戰隊員所見,把這條公路變成了人間地獄。轟炸造成的傷亡數字,至今仍眾說紛紜,從數百到十萬,都有人主張。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戰場正是如此———交戰的雙方很少能面對對方,一方的攻擊全靠遠程火力甚至精確制導火力來解決,另一方處處被動挨打;一方盡力避免傷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無處逃生;最終,一方以陣亡126人的代價結束戰斗,另一方的傷亡數字,大概永遠都無人知曉。戰場外的善惡,歷史自有公論;戰場上的情形,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戰爭方式的演變會改變許多東西,改變的關鍵則在於距離。無人機、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以及衛星電視、網路,這些都是戰爭中利用距離的手段。距離給士兵們帶來安全,也給旁觀者帶來安慰,當然,只是漠然和錯覺式的安慰。兩次海灣戰爭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戰爭的殘酷程度,至少,公眾所能見到的殘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別是第二次海灣戰爭,幾乎是一場全程電視直播的戰役,電視這邊,觀眾看見美國大兵散步或者飆車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實,一切又都如此虛假。戰爭仍舊殘酷,只不過你不大看得到罷了。
《拆彈部隊》
電影的主角是個有些瘋狂的傢伙。本來,拆彈部隊配備有機器人,雖然不是所有場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創造出一些安全距離,而這個傢伙從來不屑於使用機器人,每次都是親自上陣的。
拆彈是一個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術,也需要賭運。即便能夠辨清每一個起爆器的走線,你也不能保證周圍沒有窺伺的敵人正在按下按鈕。電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夠從鬼門關全身而退,現實中,我記得早先看過一則新聞,稱英軍在阿富汗的頭號拆彈手不幸殉職,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記錄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傢伙早已罹難。
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電影為主角塑造了一種深不可測的心理,雖然這是好萊塢戰爭片的慣常手法,但此時此人的心理狀態,已經全無———譬如,《戰爭啟示錄》中庫爾茲上校那種殘酷的崇高感。拆彈手的心理,只是讓人覺得悲涼、苦澀、無可奈何。戰爭形式的改變,早晚也會影響到人心。
埋設炸彈與拆除炸彈,這場博弈,已經不是典型的戰場行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經常需要拆彈部隊的地方,是巴以和北愛爾蘭。在那裡,「佔領者」,他們的敵人,還有中立的人民,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炸彈會造成不分敵我的殺傷,而爆炸產生的影響,則波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已經不再是軍事斗爭,而是事關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戰爭。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的狀況也正是如此。在這種戰爭中,沒有比直面炸彈更短的距離了,因此,這大概最適宜用來象徵美國在後海灣戰爭時期的處境。
從沙漠風暴到如今,從《鍋蓋頭》到《拆彈部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循環:當時以為能夠遙遙操縱來解決的問題,最終發現,還是得直接面對。
而在今天,他們要從那裡撤出了。
⑥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台灣拍得戰爭片,最好的肯定是《賽德克·巴萊》,首先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台灣經歷的現代戰爭太少,本身就限制了他們戰爭片的拍攝。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盪氣回腸的史詩級戰爭片,導演魏德聖此前最有名的電影是《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光籌劃就有十二年之久,參與演出的演員超過2萬人。
那麼,《賽德克·巴萊》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部電影分上下兩部,上部叫《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下部叫《賽德克·巴萊:彩虹橋》,大陸上映的時候合二為一。個人感覺上部最好看,第二部有些拖沓,大陸上映版挺好,時間短了,節奏更加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