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鋼琴老師電影在幾分鍾
擴展閱讀
只知道人名怎麼搜電影 2025-08-24 23:07:08
不用字幕看英文電影 2025-08-24 23:07:06
搞笑電影免費大全國語 2025-08-24 23:05:29

鋼琴老師電影在幾分鍾

發布時間: 2022-05-17 03:47:29

1. 求電影《鋼琴教師》完整版百度雲

網路看不了,我可以給你一個地址,迅雷下載

2. 電影鋼琴教師結局什麼意思

她從層層格格的幾扇門中沖出,好像過了好久才從裡面走出來。扭曲的心理在掙扎,高潮與快感已經過去,最終她走出了這棟壓抑的大樓,從畫面的角落裡倉皇離開。

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樣的內心,而崩潰過後還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後一刀的慾望釋放後她繼續保持著冷峻的面孔,日後會發生什麼誰都不知道,導演只是呈現了她這次的這一過程。

(2)鋼琴老師電影在幾分鍾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鋼琴家的心與腦的陰暗面,冷靜又不失悲憫的刻劃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變態(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瘡暗疤),奇詭辛辣生動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關系,因為編劇、導演掌握觀眾心理的技巧老練,而更顯挑釁,使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彿劇情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

而《鋼琴教師》最令人驚懾的莫過於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導演顯然將愛莉卡極端的性格歸咎於母親高壓的控制與過分的期望,也因此愛莉卡對於那位資質聰穎的女學生,心裡賞識,但口頭上仍以貶抑辱罵的方式教導,最後竟因妒火燃燒毀滅其鋼琴生命;這種對下一代兼具認同與嫉妒的微妙情結,亦為角色深度的來源。

在場面調度上,更是導演與演員結合下的傑作。白色的布景基調充分象徵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蕪與蒼涼,也對比出在聖潔的形象下隱藏著狂亂荒唐的畸想。除了愛莉卡的家中,諸如琴室、演奏廳,皆以鏡頭創造出空曠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簡約,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構圖式的景框設計尤為一絕,中景或全景的平視鏡頭固定不動,在同一個鏡頭裡面,無論距離鏡頭深淺每個人的表情反應都充滿敘事張力。

「冷」是《鋼琴教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導演對題材對拍攝手法的「冷」、愛莉卡對情人對母親對學生對自己的「冷」、於佩爾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讓人不知應該給予憐憫還是給予鄙夷。結尾教師想刺殺少年,卻因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這再次的自殘向觀眾證明了她在受到打擊和侮辱的同時仍有女性最溫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報》評)

3. 求電影 《鋼琴教師》法國的 導演: 米高漢尼克 Michael Haneke

下載地址:CD1:
ftp://61.153.215.204:87/f/[2005.02.17]鋼琴教師[法國劇情,教室別戀姐妹篇](帝國出品)/影視帝國(bbs.cnxp.com)-鋼琴教師cd1.rmvb

CD2:
ftp://61.153.215.204:87/f/[2005.02.17]鋼琴教師[法國劇情,教室別戀姐妹篇](帝國出品)/影視帝國(bbs.cnxp.com)-鋼琴教師cd2.rmvb

打開迅雷,復制CD1和CD2,下面的所有(ftp一直到rmvb)然後點迅雷新建就可以了,親測可下

4. 《鋼琴課》《鋼琴教師》

《鋼琴課》女主角 霍利·亨特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小時候一直在遼闊的牧場里長大。田原曠野造就了霍利豪爽、大方、開朗的性格。早在幼年時期,她的父母就注重開發她的天賦,於是她得以在一部影片中飾演了海倫·凱勒(Helen Keller)這個角色,不過這一時期的她還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霍利前往匹滋堡的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學習戲劇並獲得了學位。1980年從學校畢業後,霍利來到紐約尋求事業上的發展。霍利在貝思·亨利的一系列南方哥特式作品中出演了角色,其中包括《心之罪》(Crimes of the Heart)和《爆竹皇後》(The Miss Firecracker Contest)。1982年,霍利又來到了洛杉磯,首度在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執導的《寶貝夢驚魂》(Raising Arizona)中出任主角,據說當初片中的角色正是為她構思的。1987年,她因在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執導的《廣播新聞》(Broadcast News)中飾演了電視台新聞製作人簡·克雷格(Jane Craig)的角色而名聲大噪,從此她邁上了一個明星的成長之路。片中她將那位古板、脆弱、可笑還有點自以為是的女記者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這是她演藝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此後她開始真正走向舞台的中央。1993年,霍利主演了《鋼琴課》(The Piano),在片中成功飾演了一位紐西蘭農場主的啞巴少婦,通過對眼神及肢體語言的刻畫,充分展示了霍利那含蓄而富有暗示性的表演才能,強化了電影的思想深度。她也因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並從此蜚聲國際影壇。1995年,霍利改變風格,與動作片明星西格妮·韋弗(Sigourney Weaver)合作出演驚險片《疊影謀殺案》中,片中她飾演一個走出恐懼的陰影,面對現實,並與兇手作斗爭的心理學家。之後她又出演了朱迪·福斯特導演的《冤家一族》等幾部影片。2003年霍利主演了《芳齡十三》(Thirteen),這是一部真實得令你不得不信的影片,講述了一個姑娘陷於毒品、性和暴力而不能自拔的故事。她也因出演此片而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Carnegie Mellon大學戲劇系畢業。15歲登上美國紐約的舞台,1981年在《The Burning》中獲得一個小角色而進入影壇,1987年以《撫養亞利桑那》成為主角,稍後以《收播新聞》成為紐約、洛杉磯、全美影評人協會以及柏林影展影後。1993年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獲得坎城影展以及奧斯卡最佳女演員。

《鋼琴教師》女主角伊莎貝拉·於佩爾誕生自一個典型的法國巴黎中產家庭,在五個孩子中,她是最小的那一個。13歲那年,她已經決定投身演藝事業。1968年,她參演了Versailles Conservatory一片,1971年出演了她第一個電影角色,即Nina Companeez的「Faustine Et Le Bel Ete」。1973年,她又在Claude Sautet的電影「Caesar and Rosalie」中扮演了Romy Schneider(羅蜜·斯耐德)的妹妹。第二年,在Bertrand Blier偉大的作品「Going Places」最後一幕中,與Gerard Depardieu(傑拉爾·德帕迪約爾)合作,塑造了一個滑稽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70年代逐漸走紅,成為享譽歐洲的女明星。1977年以《編織的女孩》打開國際知名度,1978年憑《維奧萊特·諾齊埃爾》獲戛納最佳女演員獎。赴美主演大製作《天國之門》,可惜影片在市場上挫敗,也影響了她進軍好萊塢的星運。但迅速重新崛起。2001年因《鋼琴教師》再度榮獲戛納影後獎。戲路寬廣,非常多產,從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劇型,無所不包。把表演視作「發泄內心的瘋狂」。法國頂級明星,和凱瑟琳·德納芙、伊莎貝爾·阿佳妮一起,成為影壇最耀眼也最具影響力的女演員。

5. 電影《鋼琴教師》二十分鍾時那段鋼琴協奏曲的名字

法國影片《鋼琴教師》原聲唱片,古典音樂。

曲目:
01 Rachmaninov-- Prelude Opus 23 N° 5 -Lugansky
02 Schubert-- Sonate En La Majeur D.959 -- Andantino -Dalberto
03 Schubert-- Im Dorfe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04 Schubert-- Trio En Mi Bemol Majeur Opus 100 D. 929 -- Andante Con Moto -Trio Fontenay
05 Chopin-- Fantaisie En Fa Mineur, Opus 49 -Lubimov
06 Schubert-- Der Wegweiser -Lubimov (Piano), Pregardien (Voix)
07 Schubert-- Sonate En La Majeur D. 959 -- Scherzo-Allegro-Vivace -Dalberto
08 Bach-- Concerto Brandebourgeois N° 4 En Sol Majeur -- Allegro -Il Giardino Armonico
09 Bach-- Le Clavier Bien Tempere. Livre 1- Prelud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0 Bach-- Le Clavier Bien Tempere. Livre 1- Fugu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1 Beethoven-- Sonata N° 3 En Ut Majeur, Opus 2 N° 3 -- Scherzo (Allegro) -Dalberto
12 Bach-- Concerto N° 2 Pour 2 Claviers BWV 1061. Fugue -Richter
13 Schubert-- Der Sturmische Morgen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6. 女主角是鋼琴老師一個人逼她教琴電影名字美國的

《鋼琴教師》
《鋼琴教師》是耶利內克的代表作,發表於1983年,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後來又被法國拍成電影,榮獲了夏納電影節的多個獎項。小說敘述的是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的鉗制下心靈如何被扭曲和情愛如何被變異的痛苦歷程。小說的心理描寫非常成功, 常有十分令人驚奇的描繪,對人性的觀察可謂洞燭幽微。女作家天才另類的筆觸、產生了驚才絕艷的美學效果。

7. 鋼琴教師是哪國的電影說的什麼意思

法國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Michael Haneke
劇情:年屆四十姿色漸衰的未婚老女人的女鋼琴教師艾麗卡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她與專橫霸道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這個封閉保守、幾乎與世隔絕的殘缺家庭中,沒有男人的位置,甚至影子都沒有。艾麗卡感到異常的壓抑苦悶,這種畸形的環境導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窺和自我虐待來發泄性慾望。導致了她嚴重的變態性心理,有意無意的自虐、施虐、受虐已經成了她內心綳的最緊的一根弦,連變態都變的那麼變態,人性的陰性的張力可見之大,令人不寒而慄。她的人生因為一個學生的引誘而改變了……

8. 鋼琴教師完整版電影

影視帝國(bbs.cnxp.com)-鋼琴教師cd1.rmvb

9. 鋼琴教師的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幾部最好的電影之一。因為它是改編自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茲·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傳式的原著小說,使這部著重細膩的心理、人性刻畫的電影更具震撼力。
女教授的行為符合醫學上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症」(CompulsiveObsessiveDisorder)的臨床解釋:(病患)不斷地為了重復的想法與行為所苦,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或行為是過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無法有效地抗拒它們的出現…。常見的症狀包括:…一再出現無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竊、偷窺行為,強制性地秉持特殊規則及儀式、過度講究對稱及准確、強迫性的搜集等。…患者還有一些特殊的焦慮,其中包括擔心自己重復的想法及行為被旁人察覺,…對於是否能做到「准確」的不確定性焦慮,…這個病症的患者在「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s)和受過最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以及貴族中有很大的比例。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觀賞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並嗅著別人用過的、充滿精液的衛生紙、蹲在車旁偷窺車內人做愛、割裂自己的私處…都是重復自己認知的可以得到慾望滿足(或者出口)的「儀式」。而她嚴苛要求學生彈鋼琴時表現出她認為的、對舒伯特音樂表達的准確性和感覺,則可看成是「過度講究准確」的明證。艾莉卡強迫咀嚼著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秩序和理性。當男學生華特闖入她的世界,她更試圖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規則」,企圖控制他,在女生公廁里,命令熱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時看著自己、要求他照著她信中的規則內容對她施暴。直到這位勢均力敵、操縱伎倆上甚至更勝一籌的男學生逐漸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慾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跟隨著攝影機,我們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親情的血緣暴力所驅騁,也被愛情的慾望暴力所激動,本是人與人的針鋒相鬥,過了理性的臨界點便成了人性的殘酷劇場,就是這個好看,影片喚醒了我們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許淺睡也許沉睡的那隻野獸。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電影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平時你不欲面對的黑暗面,在一間黑暗的映演廳里讓你親眼面對,你很難不被這股沉重的力量所壓迫、吞噬。更深一層的是,導演並沒有因為著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賦予男主角華特應有的深度和復雜性。在片中公廁的那場戲中,華特求愛受挫後,說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游戲規則」。而在最後音樂廳里華特詭異的笑,和他走出公廁時則如出一轍。這樣曖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勝利?愉悅的挫敗?還是寡情的不屑?艾莉卡怪異的性癖好和傷害女學生安娜的行為固然讓人錯愕,但是華特用」游戲」的態度處理這段關系似乎也違背了一個真誠愛慕者的形象,讓人非常懷疑他當初的追求是否只是為了征服一個「不可征服」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早已經發出了緊急得求救呼聲。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確了,甚至互換了位置。華特也不再單純是誤入」歧途」的羔羊。在《鋼》片的結尾,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經(也許依然)愛著的老師的整個理性世界分崩離析之後、眼神渙散、倉皇失措的模樣,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伊莎貝Huppert不愧是傑出的演員。艾莉卡這樣受爭議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膚淺的反派。在細節上,她禁慾的著裝帶著極強烈的自虐象徵。其他細微的零碎動作,比如說,在與人群不經意的擦撞後,深怕被細菌傳染般、趕緊不屑地撥撥肩頭的肢體語言,或是在自己房間里被自己心愛學生擁抱時僵硬的手部動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臉部表情,精細地傳達了艾莉卡割裂的內心世界,以及猥瑣與高貴、冷漠與熱情、失落與滿足、騷動與安詳並存的狀態,讓人嘆為觀止。也因為這樣充滿層次的演出,觀眾也加入了這個受虐和施虐的集團。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並沒有淪為Huppert的個人秀。如果導演在其他方面著墨不夠,或者力有未逮,電影的整體成績就會大打折扣。難得的是,《鋼琴教師》不但是Huppert的電影,也是導演麥克漢內克的電影。因為導演一方面讓觀眾見識到了Huppert的超水準演出,一方面卻也兼顧了電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緻肌理,比如說,角色方面的平行對照(母女間的操縱、男女間的操縱、師生間的操縱),男主角心理層面的復雜曖昧。最好檢視《鋼》片導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籠「來象徵劇中人面臨的困境。《鋼》片從頭至尾十分一致地以空間呈現和構圖強調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禮教、以及周遭環境局限所產生的無形牢籠。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蹤華特至球場的戲中,我們看到艾莉卡停在圍桿前看著他遠去;最後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樂廳,一個遠景,觀眾猛然察覺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欄桿之內。她是否想掙脫這個封閉的牢籠?因為影片中沒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觀眾一眼似乎看不出來。但是仔細回想,影片前半部,每當艾莉卡教琴時,窗外陽光異常地刺眼,她卻總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嘔吐後,艾莉卡更急著奔出門外,導演掌握了用影像說話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掙脫的慾望。這些主題沉重得讓人透不過來氣,但影片在描述性沖突時,也有超然的幽默。對比所謂正常人與變態者之間的意外沖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在一個從未有過性生活的老處女的封閉的意識里,所有的性概念是從粗俗色情映像里獲得的,她為男人進行口交,雖然是個「愛的表現」但用的卻是命令的語言。她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性行為。當然相對於她視為正常的行為,則剛好等於男主角的反常,因為男主角所謂的正常應該是先有接吻,愛撫,性交,而後才是更富變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這就是一種沖突,認知沖突……沖突的劇烈程度不亞於當年的西班牙人見到了崇拜異教的印第安人。

10. 求一部關於老師的電影 很感人的

叫我第一名 Hallmark Hall of Fame(2008)

這片子挺勵志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敘述患有妥瑞症的男孩努力達到成為老師的夢想,並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主角在小學時,因為沒辦法克制的發出怪聲,而被學校認為是不受管教的壞小孩,不僅老師們不諒解,同學之間更是會取笑他這種行為。 到了國中,幸好碰到了一位好的校長,因緣際會下讓他上台發表自己的這種症狀,並且也讓主角說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讓大家了解他並不是故意作怪,之後,他對自己就比較有信心了。
大學畢業後,他秉持著每個學生都值得被教導而很想當老師的想法,去各個學校面試尋求教職,但是,校方人員總因為他的症狀而對他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甚至還要求他上課中不能發出聲音才會聘請他,這些種種原因讓他感到挫折,但幸好有母親一直支持他鼓勵他,讓他勇敢的面對生活,克服困難,在這過程中他也收獲了愛情。
最後,經過了大約25間學校的面試後,終於有一間小學願意聘請他擔任有一年合約的二年級導師!而他也印證了他非常適合當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都想處的很融洽,最後甚至獲選為那年度的優秀新進教師。
他的一生很艱難,一直都在跟妥瑞症抗爭,媽媽在旁邊一直為他打氣,鼓勵他不要向妥瑞症妥協。痛苦之後依然是樂觀的心態,依然勇敢的面對殘酷的現實打擊。他克服了很多困難和阻撓,頑強的戰勝了妥瑞症。父親永遠無法理解他怪異的行為,他與父親之間永遠隔著一層無法跨越的溝,是無法彌補的傷痕。可是當學期末時,父親幫助他到學校修書架,他也在盡力幫助他。通過他的努力,被評為年度最佳教師,全班的孩子和教師都為他 歡呼雀躍。正像所說的,他此刻的心情就像這些孩子一樣,面對難題不是說,我不行,而是說我可以。在頒獎晚會上,他說的一番話深深打動了我:我也要感謝我這輩子最難搞也最執著的老師——妥瑞症。此時全場投來詫異的目光,大家都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感謝一種疾病。他說道:我從疾病中學到了什麼?沒等回答,幾個孩子舉手回答出他們理解的答案:堅持到底、不被困難打敗,樸素的答案讓人感動。他說:這種病讓我學會世界上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千萬不要別讓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夢想,阻止你去工作或玩耍或戀愛,最後布萊德實現了他的夢想,快樂的教書,快樂的生活,並實現了在亞特蘭大勇士隊扮演吉祥物「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