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關於美伊戰爭電影
擴展閱讀
電影加彩蛋怎麼做 2025-05-19 15:23:01

關於美伊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0-30 20:11:34

㈠ 求一部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名字忘了

《奪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實從波斯灣戰爭結束才開始。四名美軍因為從伊拉克戰俘的屁眼中發現了一張薩達姆秘密碉堡的地圖,決定偷偷到碉堡奪取一批搶奪自科威特的黃金,只要此舉得手,退伍回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他們本來以為此行輕而易舉,不料各種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諷的口吻和奪寶冒險動作片的包裝來檢討波斯灣戰爭,把好萊塢主流片拍出了另類趣味。本片對美伊雙方在這場戰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當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個性亦塑造得鮮明有趣。在鏡頭和音響處理上本片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將「子彈穿腸過」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現在銀幕上。
這個故事原可拍成主題嚴肅的戰爭冒險片,但導演戴維羅素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以不露痕跡的高明手法,讓觀眾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運用大量動作場面、尖銳的嘲諷笑點、誇張的橋段,創造出一種屬於新世代的動作喜劇。羅素的劇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國家作戰,歷經深入沙漠尋寶的冒險過程,才讓他們了解到每隻槍管的背後都存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進而尊重這場戰爭對當地人民的意義。戴維的故事透過這四個人的觀點,粉碎美軍的戰爭的態度,並闡述了他們在旅程中,對戰爭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轉為了解的過程。
導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節幾乎都是真實故事改編,海珊從科虧特手中偷得黃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讓這些在戰場上沒機會表現的軍人,自辟戰場,只為尋寶回家過好日子。同時發展出令人省思、娛樂效果並重,劇情十足的動作戰爭片。

《鍋蓋頭》

講述的是一場沒機會開槍的戰爭,主角和隊友們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射擊的目標,於是,戰場這種適宜大肆宣洩荷爾蒙的場合,變成了強制禁慾的修道院。片子的氣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燒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煙一般,壓抑、沉重、枯燥。不過,這一切的背後,戰爭的殘酷仍舊可見。士兵們不期然地闖進一條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靜無人,但堆滿了汽車殘骸。士兵們漫步其間,好像撞進一個荒唐的地獄。說地獄,因為那裡顯然經歷了猛烈的炮火襲擊;說荒唐,因為那裡太安靜了,看起來就像一個遠古戰爭的化石場。

如果給第一次海灣戰爭找一個象徵物,大概沒有比這條公路更合適的了。

現實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連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號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間,美軍從空中和地面對沿著這條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車隊進行了猛烈的轟炸。轟炸的結果,便如《鍋蓋頭》中陸戰隊員所見,把這條公路變成了人間地獄。轟炸造成的傷亡數字,至今仍眾說紛紜,從數百到十萬,都有人主張。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戰場正是如此———交戰的雙方很少能面對對方,一方的攻擊全靠遠程火力甚至精確制導火力來解決,另一方處處被動挨打;一方盡力避免傷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無處逃生;最終,一方以陣亡126人的代價結束戰斗,另一方的傷亡數字,大概永遠都無人知曉。戰場外的善惡,歷史自有公論;戰場上的情形,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戰爭方式的演變會改變許多東西,改變的關鍵則在於距離。無人機、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以及衛星電視、網路,這些都是戰爭中利用距離的手段。距離給士兵們帶來安全,也給旁觀者帶來安慰,當然,只是漠然和錯覺式的安慰。兩次海灣戰爭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戰爭的殘酷程度,至少,公眾所能見到的殘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別是第二次海灣戰爭,幾乎是一場全程電視直播的戰役,電視這邊,觀眾看見美國大兵散步或者飆車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實,一切又都如此虛假。戰爭仍舊殘酷,只不過你不大看得到罷了。

《拆彈部隊》

電影的主角是個有些瘋狂的傢伙。本來,拆彈部隊配備有機器人,雖然不是所有場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創造出一些安全距離,而這個傢伙從來不屑於使用機器人,每次都是親自上陣的。

拆彈是一個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術,也需要賭運。即便能夠辨清每一個起爆器的走線,你也不能保證周圍沒有窺伺的敵人正在按下按鈕。電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夠從鬼門關全身而退,現實中,我記得早先看過一則新聞,稱英軍在阿富汗的頭號拆彈手不幸殉職,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記錄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傢伙早已罹難。

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電影為主角塑造了一種深不可測的心理,雖然這是好萊塢戰爭片的慣常手法,但此時此人的心理狀態,已經全無———譬如,《戰爭啟示錄》中庫爾茲上校那種殘酷的崇高感。拆彈手的心理,只是讓人覺得悲涼、苦澀、無可奈何。戰爭形式的改變,早晚也會影響到人心。

埋設炸彈與拆除炸彈,這場博弈,已經不是典型的戰場行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經常需要拆彈部隊的地方,是巴以和北愛爾蘭。在那裡,「佔領者」,他們的敵人,還有中立的人民,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炸彈會造成不分敵我的殺傷,而爆炸產生的影響,則波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已經不再是軍事斗爭,而是事關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戰爭。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的狀況也正是如此。在這種戰爭中,沒有比直面炸彈更短的距離了,因此,這大概最適宜用來象徵美國在後海灣戰爭時期的處境。

從沙漠風暴到如今,從《鍋蓋頭》到《拆彈部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循環:當時以為能夠遙遙操縱來解決的問題,最終發現,還是得直接面對。

而在今天,他們要從那裡撤出了。

㈡ 尋找一款電影,美國戰爭題材,描述戰後士兵的後遺症

中文名:《星條旗永不落》

本片真實的反應了美國的現實,講述了關於3名從伊拉克戰爭中執行任務回國的軍人的故事。傑克遜飾演一名醫生,為他們進行戰後治療,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後,士兵們回到家,他們的妻子卻發現自己的丈夫好像變了一個人,她們的心理難以承受這種改變。事實證明這些人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治療。
本片不但是好萊塢首部以美伊戰爭為故事背景的片子,同時也是好萊塢電影工作者首度嘗試以幾位從伊拉克戰場回國後適應不良的士兵為主角的大銀幕作品。

㈢ 美伊戰爭大片電影有哪些

前進巴格達,拆彈部隊,黑鷹墜落,鍋蓋頭,反恐王國/改朝換代 ,節選修訂/潔版伊拉克/波灣陰謀 ,綠色地帶 .關鍵指令,,軍天十二小時 ,哈迪塞鎮之戰

㈣ 有哪些戰爭電影推薦

有些電影只配充當茶餘飯後的消遣,有些電影則註定成為記憶的里程碑。《拯救大兵瑞恩》無疑屬於後者。

「為什麼要讓我們八個人去救一個人呢?」 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組面臨的抉擇。置身於瞬間萬千生命消逝的戰場,他們卻要冒生命危險讓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脫離危險。



一部失敗的戰爭片,主題很容易陷入到兩個極點,一是進入到一種永遠正確的沒有立場的反戰主義,二是被渲染成一種單薄虛假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斯皮爾伯格小心的沒有陷入到任何一極。他保持了對戰爭的冷酷殘忍的描述,誠實的表達了暴力對人的傷害,但他也同樣贊頌了士兵們在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努力。

㈤ 有什麼關於美軍近代戰爭的電影

1.《黑鷹墜落》

影片忠實還原了1993年索馬里戰事。 1993年,一組受過專業訓練近百人的美軍突擊隊,在非洲執行一項人道救援任務時,因誤判情報,兩架黑鷹直升機被敵軍擊落迫降至索馬里,秘密任務衍生成戰爭事件。

2.《拆彈部隊》: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3.《鍋蓋頭》:

該片改編自安東尼·斯沃福德所著《海灣戰爭回憶錄》,講述了一隊海軍在第一次美伊大沖突中的遭遇。

4.《全金屬外殼》:

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亞當鮑德溫、馬修摩丁等主演,於1987年6月17日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講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越南戰爭中的故事。

5.《兵臨城下》: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㈥ 十部必看的特戰片

十部必看的特戰片:《勇者行動》《太陽之淚》《黑鷹墜落》《孤獨的倖存者》《鍋蓋頭》《生死狙擊》《敢死隊》《第一滴血》《巴爾干邊界》《山2》。

1、《勇者行動》

是一部戰爭大片,一部青年勵志片,一部展示美國精神的愛國影片。勇者,沒有華麗的動作,沒有吸引人的劇情,只有託付生死的信任、心有靈犀的默契,還有無所畏懼的勇氣。

2、《太陽之淚》

講述了一支精乾的「海豹」分隊前往奈及利亞的叢林,營救一位支援當地醫護工作的美國醫生期間發生的故事。典型的好萊塢式的戰爭片,主題、劇情、人物、槍戰、語言等電影的一切元素都是我們熟悉的套路。

㈦ 六部氣勢磅礴的戰爭電影 帶我們回到曾經戰火紛飛的年代

戰爭帶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傷痛、死亡、慘烈……

戰爭令人望而生畏,我們討厭戰爭。

從腐敗的清朝最先領略到戰爭的痛苦,廣袤的國土被各國列強啃掉了一口又一口,這就是畏懼戰爭的結果。

面對強敵無所畏懼,勇敢迎戰,才造就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

就讓這六部氣勢磅礴的戰爭電影,再次帶我們回到曾經戰火紛飛的年代。

《集結號》

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帶領47名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死守陣地,多次擊退敵人進攻。

沒有集結號的指令,他們無法撤退,除了穀子地,其他47名戰士全部壯烈0犧牲。

解放後,戰士們由於找不到遺體,被定為失蹤。穀子地開始了艱辛的尋找遺體之路,他要為他的戰士證明,他要為自己的兄弟討個說法。

《兵臨城下》

瓦西里是一個農村小伙,從小就打獵的他,練就了一手的好槍法。當德國入侵斯大林格勒時,小伙義無反顧的參軍,要守護好自己的家鄉。

此時的斯大林格勒已經淪陷,小伙精準的暗殺,讓德軍頭痛不已。於是緊急調來了自己的神槍手,與瓦西里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比拼。

《拆彈部隊》

美伊戰爭期間,詹姆斯接替剛剛犧牲同事的工作。

任務中意氣用事,無視上級的指揮,卻總能化險為夷。一次詹姆斯結識了一名伊拉克小孩,可沒幾天,小孩被用做了屍體炸彈。這讓詹姆斯異常憤怒,隻身一人要為孩子討回公道。

《珍珠港》

本片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大事件為背景,三個年輕人的 情感 糾葛。

戰爭無疑是殘酷的,浪漫的愛情和兄弟間的友情,為影片帶來些許溫暖,人生就是由不完美組成的,酸甜苦辣,細細品味個中滋味。

《硫磺島的來信》

看了太多的抗日影視作品,以至於看到日本軍帽都會有心理陰影。

但這是一部把日本軍人描寫成「人」的作品。

本片雖然描寫的日本軍人抗擊美軍的故事,啟用的也都是日本知名演員,但製片、導演乃至編劇可都是美國人哦。

日本戰敗的大局已定,但此時卻在一個不起眼的硫磺島上,上演著二戰時期最為慘烈的戰爭。

栗林中將率領兩萬官兵,迎擊裝備精良的四萬美軍,他明白這是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在最後一場戰役即將打響之際,栗林寫下了一封家書。

《血戰鋼鋸嶺》

同樣是二戰臨近尾聲,美軍和日軍在沖繩島展開激戰。

作為軍醫的戴斯蒙德,相比拿槍戰斗,他更加喜歡救死扶傷。

槍林彈雨中,他挽救了數十名瀕死的年輕生命。

老道的導演梅爾吉布森,將二戰時慘烈的人間煉獄,真實的再現。

很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很感謝,這些精彩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慘烈。我們只需在影院里,走進那硝煙彌漫的戰場,看到那些曾經真實存在的人或事。

只作為 歷史 就好,我們的生活,真的不需要戰爭來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