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部老的二戰電影,裡面有5個人一直打完二站都沒死,有個人隨時都含著跟雪茄,這是拿部電影啊有書賣嗎
是《光榮歲月》
長期遭受歧視的殖民地後裔,雖有宗主國國籍,卻從未真正享受過法蘭西公民的權益。但在二戰戰場上,卻有這樣一批來自非洲大陸的戰士,將激情、力量、鮮血、甚至生命奉獻給地中海對岸的法國。身為北非阿裔後代的導演波查雷伯,以全新的視點,將這段被忽視的歷史搬上銀幕,既討論了民族關系的敏感話題,又是對先輩英靈的絕佳告慰。順便一提,想必《光榮歲月》的五位男主角攜手登上戛納影帝寶座的頭條新聞,會在申奧的公關攻勢中被發行公司的哈維·韋恩斯坦Boss大肆宣揚一番。
迅雷地址:
http://xunlei.zlvod.com/?hallid=2540&id=27&pt=wmv
2. 想找一部韓國電影
magnet:?xt=urn:btih:
復制上面一行文字到迅雷新建下載框~會下載磁鏈種子~裡面有你要的電影~
歡迎採納~~
3. 求一部韓國電影 名我忘了..
共同警備區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南北朝鮮(韓國和朝鮮)士兵之間的友誼。共同警備區JSA位於板門店附近,它的兩側分別由南北朝鮮雙方共同警戒,設有哨崗,僅以一座小橋相隔。某日,槍聲劃破寂靜的夜空,一名南韓的士兵在北朝警戒哨崗內造成兩名朝鮮官兵死亡,一人受傷,事件最終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槍戰。南北朝鮮之間的關系登時變得非常緊張,一觸即發。 由瑞士、瑞典的國組成的中立國監督委員會,派出瑞士少尉軍官索菲調查此事始末。調查進行得並不順利,南北雙方各持一詞,南韓倖存者稱遭到朝鮮兵綁架,才開槍射殺兩名朝兵;朝鮮倖存者稱是南韓兵的入侵,雙方各執一辭。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南韓兵長李秀赫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幸踩到地雷,在沒有同伴支援的無助時刻,幸得北朝中士吳敬必救助才得以活命,從此應該敵對的兩個人結下了生死之交。後來,吳敬必、李秀赫以及他們各自的戰友鄭於真、南升植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雖然邁出第一步對於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異常困難的。他們在夜深,在朝鮮的哨崗里一起喝酒一起談心一起游戲……雖然戰爭的陰雲籠罩在共同警備區上方,子彈的暴雨隨時可能被射向對方的陣地,但是在四個好朋友的眼中,它儼然成為一個世外桃源。但好景不長,鄭於真的生日的那天晚上,他們正在互贈禮物分享喜悅的時候,北朝的一位軍官剛巧進入看到這一幕。五個人愣在當場,當他們意識到面對的不是朋友而是戰場上的敵人時,隨即拔槍相向。鮮血飛濺得到處都是,轉眼之間天堂變地獄。朝鮮軍官和鄭於真在這一槍擊事件中死亡……當片尾看到那些包含雙方士兵戰爭的真實的歷史照片和鏡頭時,更是令人感到戰爭的震憾
本片採用了現實和過去的兩條敘事脈絡。通過瑞士少尉索菲調查案件的真相,由當事人進行回憶,逐漸揭示出事實的真相,這是倒敘的方式。在故事的推進方面導演處理的相當好,結構緊湊,引人入勝,保留了韓國導演特有的節奏掌控能力,但又不向文藝片那樣節奏緩慢,有一種戰爭片的大氣。 戰爭是殘酷的,當戰爭發生在同一民族之間那就是雙倍的殘酷,這一點中國人民是深有體會的。當韓國兵長李秀赫說:我們的見面是半個世紀以來首次的握手。我笑了,是的,一種情誼是戰爭和任何權勢都泯滅不了的,它甚至超過友誼和愛情,那就是民族同胞之情。電影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如果你單純把它當作男人和男人之間的友誼是不夠的。在共同警備區一個小小的哨所里,在一夜之間,發生了三種不同的感情。一是敵人和敵人之間的仇恨,這種仇恨沿延了半個世紀;一是男人和男人之間的友誼,這種友誼女人不懂,戰爭不懂,但是它有著友誼不可避免的罪惡,就是背叛。當朝鮮軍官出現在他們四人面前的時候,鄭於真,南升植背叛他們之間的友誼,用槍指向自己的朋友,因為他們有所求,求的是自己的是生命。余秋雨說:友情的錯位,來自於自身的混亂。所以我們可以不相信友情。但是,電影要表達的絕不止於友情。李秀赫在遭遇地雷的時候得到了敵對方吳敬必的相救,他們並不相識,且是戰爭一觸即發的敵對方,為什麼,就因為是說著一樣的話,有著共同的歷史;在槍擊的夜晚,吳敬必在戰友被槍殺(非攻擊性)的情況下,毅然放走了李秀赫,在面對瑞士少尉調查的時候,不說出真相,但當說出真相後,南韓兵長李秀赫卻選擇了自殺,他的自殺可以看作是一種解脫,一種贖罪,罪來自於對國家,來自於對朋友,但卻履行了對吳敬必的承諾。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國家與國家或者說民族與民族的對立中,個人的友誼和親請變的那麼渺小,微不足道,但確實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凝聚了同一民族的生生不息,同胞之間的骨肉親請。但願和平能夠屬於愛好和平的人,只可惜美好的理想總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低頭。
4. 《冷山》觀後感
[《冷山》觀後感]
冷山,一座美麗的山峰,一處美麗的風景,《冷山》觀後感。卻不知為何這樣的美景要叫這么一個冰冷的名字。
「冷山」,從名字里透出的荒涼,沿散至終。所有擁有著美好回憶與希冀的地方仍然冰冷,即使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滅,卻還是因為信仰和希冀所存在。
我們所失去的將一去不復返,大地滿目瘡痍,鮮血流滿成河,心靈飽受創傷,唯有讓往事在心中沉寂。雲散終會日出,戰爭會結束,那些記憶也會跟著戰爭結束——所有人都必須為不得不開始的戰爭勇敢站起來。
《冷山》,一部野心勃勃的電影。影片的歷史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這是一段令美國人始終難以抒懷的歲月。內戰,總是會從各個方面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留下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但與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不同,好萊塢影片極少對南北戰爭交戰雙方進行道德、正義上的評判,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殘酷性本身、戰爭對人性中「惡」的張揚進行展現,甚至很多影片在情感上傾向於貴族氣更重的南方,這種反思情結到也算是個有趣的現象。
《冷山》是根據美國作家查爾斯·弗雷澤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用史詩般羅曼蒂克的拍攝手法,造就了這部描寫南北戰爭作品的磅礴大氣而又悲天憫人的風格。
《冷山》的風格是帶有詩意的悲天憫人,展現了戰爭中人性的美醜,於傳奇經歷中體現人生真知:一種對生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批判與反思,並沒有刻意表現的痕跡,它更多地是藉助於不動聲色地敘述,但正是在這種看似平靜的不動聲色,讓觀眾更強烈地體會到冷靜的鏡頭與駭人心魄的畫面之間的巨大反差,在心靈上產生駭人的震駭力量,讓觀眾久久沉浸在白色的重山壓迫之下的巨大傷痛之中。
這到底是純粹的愛情還是通過所謂的愛情展現更深更隱晦的一層東西。必竟愛情比較顯性,用之來說事比較容易引起受眾的注意和共鳴。我認為:個人感覺,信念,才是影片的真正主旨。
是什麼支持妮可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是什麼支持裘德洛拔山涉水。是一種信念,是沒有實體、無法觸摸的信念,它雖然無形卻無比強大,它支撐著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生活。看起來好象是那深深一吻、深深的思念、深深的愛情,支撐了兩個人渡過幾年的艱辛和痛苦。其實這不是親吻的力量,親吻僅僅是一個儀式、一種符號,背後彌漫著宗教般的堅定信仰。這種信仰並不是針對愛情本身,而成了一種生存的必需品。說到底,是為了給自己活下去找到一個理由。人也必須為自己找到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哪怕這個理由僅僅是象葛優在《活著》中所說的活著的理由就活著。片中保安隊變態般積極地到處捕殺逃兵,與其說是邪惡,不如說是敬業,那也是對他自己生命意義的一種追求。
無可否認,影片帶有一種強烈的反戰情緒,一種基於人性,基於作者對戰爭以及戰爭的創傷的深入思索和理性批判的情緒。但與其他反戰影片不同的是,《冷山》的反戰主題並沒有通過眾多的血腥戰場與傷員來闡釋,雖然《冷山》的一開場就讓我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破壞力與巨大震撼力,但《冷山》的戰爭意蘊,並不是通過反復的無止境的戰爭鏡頭的重復運用與血腥的視覺刺激來實現,而是使每一個鏡頭都留下戰爭的痕跡,使戰爭的創傷滲透到生活的每一處角落,令人無法呼吸,令人時刻都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悲傷與痛苦——一切的美好在戰爭的鐵蹄下破碎,人性的丑惡,毫無忌憚的張揚在陽光下,陰暗而刺眼;是以一種詩意般的悲傷與憂愁,於簡單的生活中去展現人性的善與惡,於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反戰的主題通過受戰爭影響的人以及因戰爭而改變了的人生來集中展現,使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因戰爭的爆發,而徹底激發出的人性的殘忍、虛偽,這樣的沖擊更為深刻而震撼,觀後感《《冷山》觀後感》。而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看,《冷山》向觀眾展示的,是戰爭狀態下普通人的絕望與無助、對他人生命的漠視,以及自我命運的無從把握。
毫無疑問,本片的反戰意圖非常明顯,以人物的情感和命運的轉折來表現戰爭的殘酷,這在男主角的戲份上表現的比較直接,開篇,戰場的慘烈,士兵生命的渺小無常,主人公逃亡中經歷的事件,導演表達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和回歸,對命運的抗爭和屈服。從牧師這個角色設定,可以看出:信仰遇到生死抉擇,人性更容易顯示出自我保護的本能,信仰的作用瞬間消失。另一方面,牧師對於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有一個調和緩沖的作用,不僅僅是對比。愛和信念比虛幻的信仰更具有使人堅守的力量,而牧師也不是一個反面角色,只是芸芸眾生像的一個反映,在某種角度上,可以是他有一種樂觀面對的行為意識,但更多的是迷失和沉淪,至少我們在有他的段落不會感到壓抑。與之相對的是救助英曼的印第安老太太,她所居住的地方被描繪成世外桃源般的一方凈土,令人心生嚮往,她的與世無爭象徵著人類心靈中與暴力共存的和平願望。同樣,設計陷害英曼的一家人和波曼飾演的年輕媽媽也帶有明顯的對比之意。
艾達方面,體現的是堅守和轉變,為了生存的轉變,為了堅守的轉變。露比的出現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她是一個外表粗疏,內心感性而且聰明可愛的角色,她的到來為艾達帶來了繼續守望的信心與希望,是導演褒揚的。兩人互相扶持慰藉,露比堅強樂觀面對殘酷現實的抗爭精神感染激勵了艾達。艾達也在悄然改變著露比,將其埋藏於心底的善良喚醒,兩人的溝通是心靈層面的。如果說英曼體現了男性的執著勇敢,女性特有的隱忍豁達屬於艾達。
在人物刻畫上,英曼是內向和稍顯被動的,在經過刻骨相思和百般磨難和艾達重逢一刻,見對方沒有認出自己,黯然轉身。我
感覺這是感情表達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一個細節,英曼一直不敢奢望艾達對自己的用情之深,患得患失。艾達更加主動,如果不是這樣,恐怕這段美麗的一見鍾情會無疾而終。
影片通過開場英曼戰場上的回憶,用倒敘的手法,再現他與艾達之間的唯美愛情,而以英曼回家途中的種種歷險和艾達的所見所聞的兩條明線,相互交錯補充,把人性中獸性的一面暴露出來:瘋狂洗劫普通百姓的聯邦騎兵,血腥追殺逃兵的南方土匪,如土匪一般無惡不作、燒殺搶掠、濫殺無辜,漠視普通人生命的南方兵。
影片的節奏舒緩悠揚,悠閑的長鏡頭,似乎並不急於將所有情節都推向高潮,情節的發展平淡而有意味,將發生在英曼與艾達身上的,一點一滴娓娓道來。而英曼與艾達之間的聯系,永遠只是靠彼此眼神流露的深情來維系,獨自承受著生活的重壓。
英曼與艾達的愛情,這是怎樣一份含蓄而美好的相戀:局限於他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向旁人打聽起她來;局限於他為了她的一句話做了她想他做事;局限於她遠遠路過他時為他彈奏的那一支曲子;局限於聚會上她拿著盤子做借口到窗外跟他談話;局限於戰爭在他們還沒來得及相愛之前就開始;局限於他們互贈的照片和一個臨行時倉促的吻。
離別的吻痕,永久的纏繞在他們之間,也維系著他們的愛戀,在面對無法預知的命運,面對看不到盡頭的恐懼與孤獨時,他們,用彼此的愛來支掌自己——他獨自一人在這個世界上空虛落寞得太久,是她充實了他。
只是,故事開始的時候他們是分開的,愛情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是分開的,人性的異變從也這里開始。他的異變直接來源於戰爭,被殺戮、死亡、恐懼和本能促成,引致爆發的卻是無望中的一封思念的家書,他逃亡了;而她的異變也來源於戰爭,被窘迫、無依、飢餓、和守望促成,引致爆發的是一個干練潑辣的農家女,她自立了。
註定要守望,註定要逃亡,所有的一切,註定都無法圓滿——英曼必須面對死亡的現實而艾達的守望終無圓滿的現實。於是短暫的美好變成了永恆,即使只有那麼一次相擁而眠,即使她自那口井中早已看到了他和她的結局,都是永恆的。
但是我想當艾達看到古井中,慢慢走來的那抹堅定的身影時,此刻她是最幸福的。因為愛,因為對生命的眷戀,因為對和平的堅守,無論在怎樣艱難的歲月里,這份珍貴的信念,都將伴隨人類走過苦難的人生,指引我們穿越亂世的洪流,抵達幸福的彼岸,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安詳。
戰爭結束了,冷山恢復了平靜與美麗。失去的東西永遠不可能再回來,對於艾達來說,這里留給她的記憶是難以磨滅的,英曼成了她永遠的記憶。又是一年的復活節到了,在艾達沉靜的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到事實變遷給她帶來的那一絲滄桑和一份堅強。
冷山就像一篇優美的散文,戰爭的傷痛灼傷了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唯有愛與信仰才能使滿目瘡痍的冷山有一絲溫暖,這也是影片最後一幕溫馨的畫面,所傳達給我們的。
〔《冷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