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一句話概括電影嗝嗝老師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火車殺人 2025-05-19 21:13:43
香港粵語版電影苗翠花 2025-05-19 21:12:12

一句話概括電影嗝嗝老師

發布時間: 2024-10-28 08:33:22

① 印度喜劇片《嗝嗝老師》,捕捉生活最動人畫面,感動是最低限嗎

一直對印度喜劇電影充滿好感,這一部《嗝嗝老師》也不例外,不用看都知道會是什麼套路,但依舊打動人心,一個生理上有缺陷的老師,一群社會底層的青少年,感動無疑是最低限,也不要苛責故事的理想主義勵志和套路化的情節。一是事物沒有完美的,二是沒有了這些,影片也不大可能有趣好看,也不大可能讓你感動。最後的結尾是點睛之筆,讓觀眾的注意力從勵志回到了教育的主題,也同樣是對主人公的升華。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讓知識回歸生活並賦予趣味,受人學識也受人道德,這是影片通過一位嗝嗝老師喚醒了久違了的對老師基本責任的呼喚,影片通過f班的逆襲大膽的顛覆了這樣的階級堡壘,好像一面清澈的鏡子反射教育的問題拷問教師的職責,只是電影里帶給人希望,現實中卻寸步難行。回歸教育的初心,在唯利是圖的當代已是妄想。你是怎麼看待這部電影的呢?

② 嗝嗝老師講了什麼故事 嗝嗝老師是一部勵志電影嗎

最近幾年印度電影很火爆,滑伍幾乎每部影片都贏得很不俗的票房成績,信搭或而且還引來了許多的話題。目前又一部印度電影上映了,那就是《嗝嗝老師》,這部影片的熱度很高,相信不少觀眾都很好奇《嗝嗝老師》講了什麼故事?電影主要圍繞女主人公奈娜展開劇情,患有抽動穢語綜合征的她,在找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不少的麻煩,最後奈娜是怎麼克服困境的?一起了解一下!

《嗝嗝老師》劇照

奈娜的努力沒有白費,最後通過努力用正能量征服這些叛逆的學生,最後師生協力成功逆襲。奈娜經常在講課的時候嗝嗝,因此被學生們稱為嗝嗝老師;。《嗝嗝老師》是一部校園勵志題材的影片,奈娜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不光自己要克服病症,同時還要征服學生,這樣一部正能量影片值得觀看!

③ 為人師表,永不言棄——電影《嗝嗝老師》中的教育觀

寫在前面:

2021年3月12日,星期五,「教師成長營」稍作調整後組成的成員們如期迎來了2021年新學期的第一次的分享。

本次調整的宗旨是「寧缺毋濫」!減少5名、新增1名,共計14名成員。只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能真正去成長;只有真正用心的人才能真正去贏得。如果我把「教師成長營」當做是我的任務,大可不必。無意間「多事」地組建這個成長共同體並「營運」一個學期,帶來的更多的是快樂——發現眾多新教師該刮目相待的快樂、發現眾多新教師該令人欣慰的快樂。

但是,也有不少給我的感覺是「離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既然那麼忙、既然那麼累,每周不到一個小時的聆聽時間都沒有、每周不到一百字的打卡都做不到,既然這個共同體帶給你的是負擔,那就勇敢地選擇離開。

信不信我不重要,在不在這里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我對你尊重後的你尊重我。一個人起碼的尊重都不太懂,我想這樣是不好的。另外的一個尊重就是,既然我們一起成長和付出你都覺得沒必要,以後的以後別忘了「有難」才求於我,那時候可能我不會太對你熱情。

好吧,既然有14位積極上進的老師們選擇繼續行走,繼續向美好的教育夢前行,我就不會選擇放棄,我會更好、更用心地將這條「多事」的路走下去。

我們的「教師成長營」是個什麼樣的成長共同體呢?

答曰:以「教育教學故事分享和學生管理經驗交流」為主,旨在助推教師拔節式成長。主要以線上分享方式為主。分享的主題可以是作為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方面,也可以是作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方面,還可以是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觸和困惑。

活動分為「分享者分享」、「連麥交流點評」、「打卡圈打卡」三個部分。通過這樣的活動幫助教師們提升表達能力、應變能力,促進教師們收集日常教學經典案例,推動教師們構建切合實際的教育教學理念,督促教師們養成讀、寫、思、悟的良好習慣。為教師們的發展搭建一定的鍛煉平台,達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生命共同體。

精彩亮相:

本次活動由來自樹皮鄉馬恆小學的李珊珊老師給我們帶來精彩分享。

還真是該刮目相待這些積極上進的成員——新老師們,李珊珊老師今晚的分享又給我們的「教師成長營」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首先從主題上看

今晚李老師的分享歸屬於「電影課程」解讀。

通過解讀「電影」感悟「教育真諦」,從電影所蘊含的教育行徑中,尋找真教育、幸福教育的根本。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我,深深感受過「電影」在自身成長中極大促進作用。所以,我深信「電影課程」將會在未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這樣的分享點燃了老師的課程新思想。

其次從內容上看

李老師將電影《嗝嗝老師》中涉及兒童教育的理念分析的精準、透徹,並產出了自己精妙的感受和體驗。

李老師分享的主題就是《為人師表,永不言棄——電影<嗝嗝老師>中的教育觀》。

電影情節及解讀回顧:

電影里的女主人公叫奈娜,她患有妥瑞氏症(抽動症),嘴裡會不受控制地發出怪聲。她這種情況,任誰也絕不會覺得她適合當老師的。然而影片開頭,奈娜堅持到各個學校應聘老師,即使一次一次地被質疑、被否定,甚至被自己的父親否定,她也仍然要當老師。

這是為什麼?當老師這個信念是怎麼來的呢?奈娜在影片中講述了她小時候的故事:

小女孩奈娜因為自己的妥瑞氏症,不分場合地發出怪聲而被同學們嘲笑、模仿,老師也建議她轉到特殊學校去。媽媽帶著她輾轉了12個學校,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接收她,直到她來到聖諾特克斯中學。在迎新會上,奈娜的怪聲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汗校長把她叫到台上,本意應該是批評她吧,可在她上台的過程中觀察到她是無意的。於是,可汗校長詢問奈娜的問題,了解到奈娜的怪聲是因為妥瑞氏症。

這時,可汗校長和奈娜的一段對話讓奈娜銘記終生。

可汗校長:「同學們是怎麼對你的?」

奈娜:「他們嘲笑我,學我發出怪聲。」

可汗校長:「那老師呢?」

奈娜:「他們會把我從課堂里趕出來。」

可汗校長:「告訴我,我們能為你做些什麼?我們需要怎麼幫助你?」

奈娜:「我不需要任何幫助。我只要和其他同學一樣就行了。

」可汗校長沉默了一下,對奈娜說:「孩子,這里是學校,每個孩子都是來這里學習的。今天,你就教會了我們什麼是妥瑞氏症。我代表聖諾特克斯中學向你保證,你會得到和其他同學同樣的待遇、同樣的教育。」然後,可汗校長給了小奈娜一個非常溫暖的鼓勵的微笑和一個大大的、堅定的贊。奈娜那一刻的領悟也許是:我能教會大家什麼是妥瑞氏症,那我就能教給別人更多;像可汗校長這樣的老師能給我帶來改變,我也要像他一樣去改變別人。奈娜的一生,由此改變。

老師,是一個偉大的職業,但每個老師對這個職業的理解並不相同。影片里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普通的老師是教書;優秀的老師是教做人;而偉大的老師是讓學生明白教育的真諦。

李老師的最美領悟:

一、相信自己,默默努力,勇敢追夢

影片里奈娜的成長是充滿了挫折和委屈的,從小到大,不管怎麼努力,聽到的都是質疑、否定的聲音,但她從未懷疑過自己,而是把這些聲音變成白色噪音,化成自己前進的動力。成長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永遠都是鮮花和掌聲,我們會受到挫折,遇到委屈,但一定不能否定自己,只要我們永不停止前進的步伐,只要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就一定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就像《百合花開》里的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庄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奈娜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最差的F班發生了轉變,我想這不僅僅來自於她對學生的愛和包容,還有她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方式,而這一切都來自於她平時默默做出的努力,這讓我想到了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它是非洲大地上生長得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稱,但是它的生長過程十分怪異。在最初的半年裡,它幾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們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長,那段時間,草原上的任何一種野草,長得都要比它旺盛,沒有人能看出尖毛草會是今後的「草地之王」! 但在半年後,在雨水到來之際,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瘋長,三五天的時間,它便會長到一米六至兩米的高度。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尖毛草其實一直在生長,但它不是在長身體,而是在長根部。在長達六個月的時間里,尖毛草的根部長得超過了28米,無聲無息地為自己的將來做准備。一棵草,竟然有28米以上的根莖,這是多麼罕見的現象,當積蓄了足夠的營養和能量後,尖毛草便會一發不可收拾,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一下子長成草地之王。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這段時光可能是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日子,我們管它叫做紮根。因為奈娜老師有夢想,所以她願意花時間積蓄營養和能量,打好根基。就像普老師在群里帶著我們分享和打卡一樣,這都是在為我們打根基,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達到質變。當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合力助你一臂之力,所以讓我們勇敢追夢吧!

二、讓每個學生都感到你喜歡他

影片里的奈娜老師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她為了學生一次次去家訪,主動關心、幫助他們,學生能感受到奈娜老師對自己的喜歡。其實,每個學生,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師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為並不能說明你喜歡他們,那無論你多喜歡他們都沒用。其實,做出喜歡學生的樣子,很簡單,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句話,一件小事,一件小禮......漫畫家朱德庸曾經說自己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老師不喜歡,同學也排擠,所以他常常不願去上學,早晨起床時會和父親說自己感冒了,身體不舒服。於是父親拿來體溫計給他測體溫,等待的過程中,父親會出去一下,然後他趁機把溫度計放到溫水裡。朱德庸一度認為沒有人喜歡自己,只有家裡養的那條狗喜歡他,直到有一天,那條狗咬了他一口,他突然發現自己連最後一個朋友也沒有了。作家三毛小時候成績也不好,她的老師也不喜歡她,甚至說了很多傷害她的話,這讓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中,後期很長一段時間都很自卑。其實,成績並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准,比起成績,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我記得上初中時,我的物理老師幾乎沒有學生不喜歡,她一個人教4個班,每個班都有50人,但她卻能在開學第二周點出所有同學的名字,當她叫出我們的名字時,我很震驚,感覺到了老師的用心、重視。我的老師從來不會把情緒帶到課堂中,有一次,我正准備下樓梯,發現她在樓梯腳,只見她一隻手捂著肚子,臉色蒼白,好像很難受的樣子,我朝她走去,叫了一聲老師好,她立馬回我一個甜甜的、溫暖的微笑。課堂上,她很注意和學生的眼神交流,能夠明顯感覺到她對我們的喜歡,我很慶幸遇到錢老師,她是我學習的榜樣。

三、學會正確激勵學生

1、激勵要動情。輕描淡寫、面無表情的鼓勵與肯定,學生會不以為然,甚至不領情。什麼是真誠動情的表揚,什麼是隨便說說,學生能聽出來。學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現,我都視為可慶賀的大事,不但鄭重表揚,還要通知家長,把激勵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2、激勵要及時。表揚、激勵要及時,事情過去久了,再去贊揚就失去意義了。

3、激勵要當眾。當眾表揚,既有對個人的激勵作用,又有對全班的表率、鼓動、引領效果。

4、激勵要針對。所謂「針對」,就是說激勵要有的放矢,一是針對學生的特長加以「放大」,二是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放大」他的閃光點,使其日漸增長。要用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尤其是後進生。孩子的興趣是在激勵中產生的,是在不斷取得進步中鞏固的。激勵是偉大的教育法寶。因而,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激勵。

指導老師交流:

李老師分享結束後,我緊扣她的主題給老師們從以下四個熱門主題做了25分鍾的交流:

第一,電影課程的逐步推行及意義;

第二,關鍵對話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第三,翻轉課堂(微課程)的嘗試運用;

第四,項目化學習的理論建構及改進主題教學嘗試。

最美寄語:

行動就有收獲,堅持才有奇跡!

舞台雖小,但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④ 《嗝嗝老師》:印度特色商業大片,笑著讓你思考

昨日觀看了《嗝嗝老師》這部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夢想成為教師的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患者,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如願,帶領全校最差班級的學生們走上逆襲之路的感人故事。

電影是從一位身患圖雷特氏綜合症(多發性抽動症,患者會時常打嗝)的女老師奈娜拉開帷幕。開篇,就迅速點出了她異於常人之處和影片的幾個主要沖突點。

身揣教育學學士、理學碩士的她參加一場又一場面試,5年過去了,被18所學校拒絕無數次,光是被自己畢業的母校就拒絕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於這個時常抽動的病症。

這是一種無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緊張時症狀就會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盡了嘲諷,成年後也被不斷質疑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這些,都是她不斷碰壁的前史。

終於,母校還是給她送來了橄欖枝,卻不料這背後是更大的困境。因為她面對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學生,而是因為土地徵用,被並入聖蒂克這個「私立高端學校」的14位「貧民窟問題學生」。聖蒂克的學生和老師們幾乎來自於中產或富裕階層,時不時會對他們流露出歧視的傾向,而9F班的這些學生也各有各的家庭問題和性格問題。

所有問題的交加,很快在9F班的同學身上化為了叛逆,他們不但荒廢學業,還經常惡搞奈娜老師,與9A班的學生們發生沖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師」最苦心積慮的事。但大家面對她的善意並不太領情,還一再給她各種打擊,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嚴重發作。

可以說,《嗝嗝老師》和許多其他國家涉及教育觀念的電影們最大的不同點,還是在於它「印度電影」所特有的社會性探討。

這類電影的最大共同點,就在於——

它們通常能通過各自百轉千回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塑造和嚴格可控的高潮收尾,傳達出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和令人感動的人際情感,面向盡可能廣的全年齡段受眾群,從而在商業價值、社會價值與觀眾共鳴上做到平衡。

它在充滿喜劇類型元素的前提下,讓觀眾收獲期待中的歡笑和感動,同時帶出了大量社會性上的探討,事關階層與教育體制等。

在電影中,有一個如今我們在印度電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經會「見怪不怪」的鏡頭:在貧民窟眺望時,會發現離這片破敗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樓林立都市。

隨著嗝嗝老師挨家挨戶的家訪,這部電影再一次地,為我們展現了印度這樣典型的「格差社會」。

什麼叫「格差社會」?簡單而言,就是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有了明顯的分割,民眾間形成了嚴密的階層之分。在印度,1%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窮人階層只擁有全國財富的4%。

隨之,經濟、教育、社會地位差距甚大,階層區域固定不流動,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是極難的事。很多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就處於「再拚命,也無法逾越貧富的鴻溝」的狀況,日復一日,代復一代,形成循環。富人坐享豐厚的物質資源,貧民窟里的人卻連日常用水都要搶。

但其實,很多被人視而不見的貧窮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9F班的孩子們,在日常下課之餘,就各自過著在破敗的菜市場里賣菜、貧民窟聚眾賭博小嘍啰、貨車司機的子女、修自行車店打工的日子。甚至於,有個同學見到老師,還會因自卑而裝作不識。他們的父母,甚至迫於生計,沒有一人能來參加家長會。

有個家長對老師說道:「整個世界都在貧民窟外面,而我們僅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從未做到過的事情。」

這是底層樸素而真實的願望,自己的孩子也許並不會出人頭地,成長的路上也絕對不會一帆風順,但還是要寄希望於他們。

在學校里,貧民窟的孩子們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們發生沖突的同學不來自別的班,都是9A班。

一方面,這是因為階層不同、學習成績差異的摩擦所致。生活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彷彿在一個現實中,便能開辟出另一種現實的平行宇宙。學校與社會生活給予了9A班的「學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氣揚的資本,更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寬容與信任;而這一切,都是9F班的孩子們所不曾擁有過的。

但另一方面,電影並沒有刻意對9F班的孩子們進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產生沖突的更大責任方,是9F班。因為這些貧民窟出身的孩子們有著更為自卑、消極的人生態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們責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為身份的不同,放棄了和A班的同學進行更好地溝通與結交,反而選擇了抽煙、賭博、惡作劇等惡習,企圖用這些將內心裡向善的自我封閉起來,以滿身的獠牙和銳刺示人。但其實,這些不是他們的本來面貌。

有人說,「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愛。」嗝嗝老師顯然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她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勵孩子們直視自己的出身和天賦、缺點,擅用啟發式教學,將操場改造成了「另一種教室」,自由發散的思維讓學生們產生學習欲。

她知道該如何維護孩子們脆弱的自尊,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連自己的父親也會區別對待自己。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9F班的同學開始學會積極地處世,而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差距也在緩慢地彌合與冰釋。嗝嗝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對自我和對群體的雙重拯救。

但這些,也許還是不夠多。作為一個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這個無人問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時間;她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學生在考試前能在學校里學習,而這些學生們也差點就要被集體退學。

這絕對不是在刻意「賣苦」,社會便是如此。很多時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雞湯」就能順心如意,無可奈何也是常態。

在電影的最後,沒想到會是一直戴著反派臉譜的那位9A班的老頭老師,在台上進行了點睛式的一段演講。

他說道「二十年前,以為老師的教學難,如今發現原來做學生更難。因為老師教的不好,不會被人批評、不用承擔後果;而當學生,則要面對老師的批評、考試升學的壓力。」這既是他對自己一貫用「有色眼鏡」待人的行為所作的反思,也是對印度社會的教育體制現狀的反思。

《嗝嗝老師》講了很多主題,但電影的核心,其實就是展現出在遇到社會與人生的困境時,要如何選擇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迴避問題。

嗝嗝老師不僅破除教育的教條主義,給我們展示了即便在一個並不理想的社會里,也能擁有的理想化教育環境。同時,她也戰勝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飽受嘲笑與欺侮,面對再多、再大的質疑,也能堅信心中的善念,並憑此做出自我選擇,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近年來上映的大批量印度電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戲為主的,帶有鮮明女性視角的電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傾向於這一部的表達。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贖的客體,也不再是只有擁有巨大天賦才能成功逃離殘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能自由地為自己發聲。如《死亡詩社》中所言:

「只有你的內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也許,在經歷了眾多印度電影的大賣和《我不是葯神》的暑期轟炸之後,這類帶有深厚「印度電影印記」的作品,已經沒那麼讓我們的觀眾感到「新鮮」了。

但《嗝嗝老師》依舊有它的優勢——它融「春風化雨」的教育理念、戰勝自我的平民勵志和格差社會的探討為一爐。

⑤ 觀《嗝嗝老師》有感

1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

影片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奈娜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9F班的同學出身一般,由於在學校無法得到老師和尖子班級同學的肯定,他們各自養成了反叛的性格,刁難上課的老師。嗝嗝老師在家訪的過程中發現了他們身上的天賦,為了為大家爭取年級長的資格,老師讓大家在紙上寫出最恐懼和討厭的東西。

你的生活停留在寫滿你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能忍受他們,這些現實會成為你飛翔的翅膀。

於是老師帶學生放飛了恐懼的紙飛機。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之後學生狀態發生了本質改變, 努力學習,配合老師完成作業,等等。

具體故事情節大家可以觀看電影,目前貓眼評分9分以上。

2 今天我想說說恐懼這事。

恐懼原因有兩點:一是擔不起,二是未知。

恐懼是人的一種情緒反應,常常伴隨害怕和擔心事情負面結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說恐懼其實就是安全(個體有能力承擔某事所產生的負面後果)的反義詞。那麼,同樣一件事,對於不同的個體其反應是不同的。開車這件事對老司機來說就不會恐懼,對於剛剛拿到駕照的馬路殺手來說就是可怕的;公開演講對老師和公眾人物來說就是安全的,對沒有發過言的人來說就是恐懼的;跳傘對飛行員來說就是安全的,對飛機乘客來說就是危險的;電影中F9班的同學如果考試不及格,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退學,嘲笑,批評,這是青春起得孩子無法承受的,所以他們害怕,叛逆。一句話總結就是:恐懼是因為無法承擔後果。

人們的恐懼還來自未知和死亡。其實對死亡的恐懼,其本質也是未知,因為你不知道死後到底會發生什麼,親人怎麼過,自己怎麼過,只有等死了之後才知道。對於未知的恐懼,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看看網上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房價還會跌么?房價還會漲么?某某股票怎麼樣呀?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結婚?背後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由於自己無法確定房價,股票是漲還是跌,考研結果會怎樣,結婚之後會怎樣,所以恐懼,所以難受,最後只能問別人,通過外部給出一個確定交付。

3 這是事實。但是有趣的是面對恐懼,大家的態度有所不同。反正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那就先學了再說吧;反正不知道房價是漲是跌,那就先買了吧;反正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那就先做了再說吧;影片中,在大家都不相信他,都沒有信心的時候,嗝嗝老師提醒大家:現在重要的不是為什麼做,而是為什麼不做。因此,我們才看到了之後的大逆轉。

恐懼本身沒有對錯的,重要的是我們的面對方式。

當我們想要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時,潛意識里是不允許哪怕一絲不安全的存在的,我們最寶貴的注意力也會百分之百聚焦在恐懼上,那麼後果就是鎖住我們的行動,問題永遠在那裡,我們能做的就只剩下逃避和抱怨。

相反,只要我們不過分追求安全感,也就表明我們是允許問題存在的,此時,我們心裡已經接受了現在的自己和環境。接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放在如何改善現狀上,因此就有了行動。

當然,這里並不是要讓大家去冒險。成功其實不一定非要冒險,甚至更多的'成功都不是冒險,只不過在大多數人看來那時冒險罷了。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了一個例子:幾乎所有的低級動物的雙眼都是長在兩側的,這樣的好處是他們沒有視覺盲區,是極其安全的一種配置。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樣的配置使他們無法將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處,沒有辦法仔細,長期觀察一個點,於是他們不可能有深入的,長期的思考,於是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從未有機會發展處大腦皮層。其實也不需要,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生存,他們發展起來的強大的繁殖能力。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它們的注意力只能時時刻刻消耗在當下,所以他們沒有過去和將來,只有當下,一個沒有前後對比的現在。於是只能開在永恆的當下。

而我們人就是放棄了部分安全感,雙眼長在前方,放棄了部分安全感,於是進化出了大腦皮層,於是有了長期深入的思考,於是成了萬物之王。

提醒大家一句,很多時候當你恐懼,困惑的時候不防給自己一個新的維度——時間。放在時間的長河裡,看看自己現在面臨的問題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做或者不做。

4 前文主要分析了恐懼來源和自己面對恐懼應有的態度。但是,面對別人的恐懼,我們該如何處理或者如何利用呢?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作為下屬,應該及時給領導反饋工作進度,因為領導不知道項目情況會擔心,恐懼呀。

作為供應商,應該不遺餘力的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因為客戶擔心質量波動啊。

作為老師,應該努力提高交流水平,因為家長擔心孩子聽不懂啊。

作為老闆,應該及時給員工發工資,因為員工害怕公司欠賬啊。

讀到這里請閉上眼睛想一下,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來消除別人的恐懼?不防分享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⑥ 《嗝嗝老師》:世界上沒有壞學生,只有壞老師

《嗝嗝老師》是印度的一部喜劇電影,雖然是喜劇片,但是卻能讓人在看過,笑過之後有更多的思考,讓我對老師這一份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看法。

近幾年來,印度電影在中國的市場反響還是特別不錯的,尤其是一些高分電影本身所傳播的價值觀和思想都很正派,很值得一看。比如去年上映的亡靈題材的電影《尋夢環游記》,比如親情系列的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都是非常優秀的影片,看過之後許久依然還能耐人尋味,實屬不易。

什麼是好的電影,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答案,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非要是大製作,大手筆,大牌明星上陣,比起這些,我更注重的是電影所表達的內涵,以及要向觀眾傳達什麼,看完之後又能否使人產生思考。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或者說成功的電影一定要是一部能夠讓人有共鳴,有所思考的電影。

恰好《嗝嗝老師》這部影片就是如此,貌似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在老師這份職業上落腳,但其實不然,電影本身更深層次的東西還需要我們挖掘。它直擊的不是一個說話有所缺陷的老師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和不公平的待遇,而是教育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教育機會不公平的現狀,教師的差別對待,甚至是教育歧視貧窮現象的根深蒂固對貧民窟的孩子所造成的傷害。

可是,貧窮真的是一種錯嗎?貧窮是那些貧民窟的孩子能選擇的出身和命運嗎?為什麼他們從一出生就要忍受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們難道就該被教育者放棄嗎?

奈娜老師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這個世界上只有壞老師,沒有壞學生,一切好的教學都應該是從愛出發的。

記得電影中有一段台詞是這樣說的:你的生活一直停留在你寫滿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你能忍受它,它將會成為你飛翔的助力不是嗎?

這是奈娜老師告訴她的學生的,讓恐懼成為自己飛翔的助力,不斷努力地證明自己可以,甚至是更優秀,讓所有人都不會再去輕視你。

可是對貧民窟的孩子來說,得到一個受教育的機會的確已經足夠艱難,但是就算如此艱難,他們在主流社會中仍然不能被同齡孩子所接受納,她們渴望得到朋友,渴望得到夥伴,渴望得到老師同樣的對待和關懷,可僅僅因為貧民窟的出身,就足夠讓他們失去一切可以被公正對待的機會。

他們也曾努力過,也曾試圖去融入過那些所謂的主流價值觀的圈子,可是結果呢?被排擠,被侮辱,所以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不公平,去無聲的抗議,他們使壞,他們逼走老師,他們招搖過市,說到底就是為了引起所有人的關注,因為他們太缺少被矚目的條件,既然不能靠著優秀,那不如就一壞到底吧。

幸運地是,他們最終遇到了一個好老師,成為了他們迷惘的人生中的一座耀眼的燈塔,讓逐漸迷失在各自生活中的他們找到了方向,並且為之用盡全力的抵達岸邊。

奈娜老師的出現,使他們每一個人關於未來的命運在那一刻開始發生巨變,開始與之前既定的航道全然不同。

很多年後,他們終將走出了屬於他們每個人自己的路。

⑦ 超高口碑佳作《嗝嗝老師》,這部電影在印度片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嗝嗝老師》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在印度片中屬於比較高水準的作品。

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具體評析: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師帶領一群差生的逆襲,《嗝嗝老師》藉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雞湯雖然稍顯老套,但電影以喜劇手法對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信條中,其既有著感人肺腑的共鳴,也對現代教育體質所存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不單是印度,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也有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的俗語,對階級的偏見其實無處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師》雖然帶有著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這樣的電影仍舊能帶來足夠的感動,願所有學子的求學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這樣的老師。文/夢里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