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美國電影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擴展閱讀
老電影海報日本的黎明 2025-05-20 02:46:19

美國電影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發布時間: 2024-10-26 21:30:21

❶ 《斯坦福監獄實驗》:集體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實發生的 斯坦福監獄 實驗改編的同名電影,觀影的每一秒都很難受,是一次極不舒服的觀影體驗,卻又是一次極其震撼的思想沖擊。

最開始我只是抱著一種了解這個實驗的心態去看這部電影,看到電影後面我卻開始害怕了。這不是一次實驗,不是模擬監獄,這就是真實的監獄,是心理學教授的監獄。看完後去搜了下,發現豆瓣上把這部電影劃分為驚悚類,不是內容有多可怕,只是最後的結果會讓很多人心寒。

這部電影講的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群斯坦福的大學生,隨機地被分成獄警和囚犯。或許是電影細節刻畫的比較好的緣故,很接近真實實驗場景,沒有了太多的藝術加工,卻也更加震撼人心。

囚犯跟獄警的區別在於,囚犯統一服裝、統一發型、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還有一點就是囚犯相比獄警來說更沒有自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影響一個人發展主要有三個因素:遺傳因素、個人努力、社會環境。賦予兩撥完全一樣的人不同的角色,一個十八人的模擬監獄只用了6天的時間,從平等—掌握權力—確立權威—濫用權力—走向瘋狂,而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這是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感受。

最開始,沒有人告訴扮演獄警的那部分人該怎麼做,要如何管理那些囚犯,可是他們沒有迷茫過,從被賦予獄警的身份開始,他們就一下子真的看起來就像獄警了,學著電影裡面自己看到的那個獄警也像模像樣的當起一個獄警。從最開始讓別人脫衣服都會有點不適應角色的尷尬到打囚犯、讓他們蹲跳、大聲報數、主動認錯、甚至關小黑屋,這些並不是實驗製作者告訴他們的,在那個環境下他們自己就學會了那副嘴臉。

如溫水煮青蛙般,習慣一種環境然後你會不知不覺的被環境改變卻不自知。同樣的,那些囚犯們也在實驗中迷失了自己,最開始他們知道這是實驗,也只覺得好玩的配合那些獄警,到後來獄警們一點點變本加厲,他們開始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要那麼對待他們,然後有的人試著去反抗獄警,反抗—被打壓—再反抗,然後有一部分人退卻了,也不反抗或者是在獄警的打壓下慢慢接受他們囚犯的身份。然後囚犯真的越來越像囚犯,獄警在權力的渲染下更加厲害。

而這樣,我只想說真的是環境對人的同化。獄警們都那麼囂張,雖然也有一個獄警覺得這樣做不好,他從頭到尾沒有打人,但是他也沒有吭聲。還要好幾個囚犯也是很具有反抗精神的,但是在獄警的打壓下以及更多囚犯的沉默接受下,他們也慢慢選擇了接受。環境就那樣悄無聲息的改變我們每個人,而我們不自知。

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在一個又一個集體中長大,你會看到似曾相識的嘴臉和自己的妥協。

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如果你看到你身邊的小夥伴每天都無目的墮落著,本來你是要去看書、跑步、做計劃的,突然覺得別人都沒有進步,你自己幹嘛那麼拼,於是去跟一起每天除了打游戲就是打游戲,這就是你自己跟自己的妥協,也只是生活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集體對一個人的發展真的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要提升自己的朋友圈,要去認識更多優秀的人,要保證身邊都是優秀的朋友。在保證你進入一個好的圈子之前,請一定要堅持自己,也要時刻謹記:保持一定的疏離感,不要被周圍的人同化了!

這是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更加積極的一個意義。

環境帶給我們的影響很大,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 只有我們才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 影片裡面有一個很像獄警的獄警,也有一個很叛逆的囚犯,最終也通過他自己的各種方式「越獄」成功了,我覺得他是囚犯里最具反抗精神最酷的人。

他,一個cosplay的囚犯,就是從側面來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有行動力改變此刻的情況,只要你願意改變,只要你肯行動,結果肯定會不一樣的。

如同每一個你,也許你們對此刻自己的狀態不那麼滿意,你們被同化過,但是也別覺得沒有希望,要記得是環境把你們帶到這里並將持續影響你的,你只需要換一種生活方式,以前十一點起來打游戲,那現在就八點起來看書,用你的行動力去打破這種環境。還是要記得只有我們自己才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

微博上有句話評論這個實驗的,很喜歡,分享跟你們: 常拿這個實驗提醒自己,心中擺正四個字「生而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