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攝影有哪些必看電影的推薦
學攝影推薦十部電影
10. 《One Hour Photo》
中文片名《一小時快相》。主演羅賓-威廉姆在影片中飾演一個擁有反社會人格的照片沖印店老闆,平時生活孤僻。客人常會拿著家庭內的生活照片來西摩店裡沖洗,通過觀看這些生活照,西摩對一個擁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日益了解,並幻想成為其中一員,但隨後發現了這個家庭背後的驚天秘密,而西摩接下來的舉動更是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9. 《High Art》
中文片名《高潮藝術》。Lucy曾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在她事業的頂峰階段因為吸毒而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另一位女主角Syd瘋狂地迷上了她的攝影作品,並鼓勵她為自己的雜志拍攝照片。而Lucy也彷彿在Syd的幫助下重新找回了創作的靈感。於是兩人在逐漸接近的過程中產生了微妙的感情。
8. 《Rear Window》
中文片名《後窗》,由懸疑電影大師希區柯克執導。影片講述攝影記者傑弗瑞因傷療養,療養期間傑奇傑弗瑞經常偷窺後窗,卻意外發現一宗分屍命案。影片展現出了人性最深層的恐怖和最異常的思想。
7. 《Closer》
美國版《偷心》。影片講述人像攝影師安娜(朱莉婭·羅伯茨飾)等四人復雜的男女關系,戲中關於攝影的戲份並不多,但敘事精彩,而且畫面也非常精美。
6. 《Pecker》
中文片名《派克》或《啄木鳥》。影片由約翰-沃特斯執導,整部電影充滿了諷刺意味。影片主角Edward Furlong來自一所藝術學校,自認為是新一代傑出攝影師,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現代藝術進行了諷刺。
5. 《Blow Up》
中文片名《放大》。這是一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經典老電影,主角攝影師托馬斯在公園意外拍到一具屍體和一個拿著槍的人。影片用一個攝影師的故事,鋪開了一系列哲學、心理學的問號.
4.《Proof》
中文譯名《情如物證》。影片中盲人攝影師馬丁因為對周遭的世界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所以不斷拍照,用照片作為他的人生的一項證物。整部影片傳達了一個理念:「當你是盲人時,你無法看清周圍的世界。而當你即是個盲人同時又是攝影師時,你就更需要向世人證明你顫抖的目光中並不扭曲的無限視界。」
3. 《Under Fire》
中文片名《戰火下》。上世紀70-80年代,中美洲爆發大規模戰亂,而此時有很多所謂的戰地記者其實只是坐在大酒店裡依據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發新聞,根本無法發掘到真相。
影片講述駐尼加拉瓜新聞攝影記者RussellPrice不肯與這類同事同流合污,在另一名記者克的激勵下,主動涉入革命陣營的活動中,並且發布一張反抗軍領袖尚在生的偽造照片,由此引發了一連串事件。本片對這種現象做出了深入反思,使觀眾對「戰爭新聞」的生產內幕多了一番了解。
2. 《Born Into Brothels》
《生於妓院》——這是一部紀錄片,曾獲得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在影片里,攝影成為改變命運的可能。
導演進入印度加爾各答紅燈區,贈送給當地孩子20台相機,教予他們基本的拍攝技法,鼓勵他們用相機記錄真實的生活。影片以獨特視角呈現了紅燈區的擁擠人潮以及流光異彩背後不為人知的瞬間,藉此告訴人們,再醜陋的角落也有美的存在。
1. 《City Of God》
中文片名《上帝之城》。該片曾獲2004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多項提名。影片主角之一——阿炮,擁有一雙善於發掘生活的藝術家的眼睛,其觀察、探索社會的方式也很特別,機緣巧合下成為雜志社的見習攝影師。他用相機拍下的是孩子們荷槍實彈的猙獰,和幫派間無休無止的仇殺。
㈡ 如何評價電影《教室里的一頭氂牛》
本片是一部2019年的不丹電影,不丹原本提交本片參加2021年的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項。
但由於不符合規定,直到第二年才獲得提名,成為角逐2022年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五部電影之一。本片也成為不丹電影首次角逐奧斯卡獎項。
有意思的是,影片一開始就給烏金印有「國民幸福指數」的襯衫拍了一個特寫。
國民幸福指數是誰提出來的呢?正是不丹國國王在197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他表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他提出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指標。
㈢ 一部韓國電影是金館長當攝影老師
《烈性摔跤》
2014年最新韓國喜劇影片,內容講述韓國某高校一名風流教授和女學生的故事
㈣ 小時候看過的一電影,講的是希望工程的「大眼睛」以及那個攝影師什麼的,不知道是記錄片還是什麼
蘇明娟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母親鍾業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朴的鄉村生活。
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後來到大別山的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讀書》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1991年冬天,8歲的蘇明娟和她的5個同學像往常一樣走在去往學校的路上。天蒙蒙亮,遠處的炊煙從很遠的山那邊升起來——還有一個小時的山路。
對於這條羊腸小道,這些孩子已經再熟悉不過了。蘇明娟挎著媽媽為她縫制的小書包,手裡拎著一個碳爐,這是她在上課時用來取暖的,因為所謂的課堂不過是舊時的土地廟,年久失修,別說窗戶,連土牆都殘缺不全,如果沒有這個小爐子,她的小手就會被凍僵,但即使這樣,上學對這幾個孩子來說,還是一件最快樂的事。
上課鈴響了,蘇明娟把碳爐擱在右邊的小木凳上,暖了暖手之後,拿出了書本和只剩下一小截的鉛筆。這時,他看見幾個幹部模樣的人走了進來,其中一人還拿著一個她從來沒有見過的奇怪的機器,很多年以後,她才知道那是照相機,而拿相機的人就是《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解海龍。課繼續上著,但蘇明娟「溜號」了,她的大眼睛總是好奇地追隨著這個拿著奇怪的機器在教室里走來走去的「不速之客」。她看見他一會將它對准黑板,一會對准老師,一會對准其他同學……慢慢的,那個人似乎也察覺到有雙眼睛一直在看著他。終於,他發現了她,那是一雙不可錯過的眼睛,純真、好奇、甚至一點驚恐,他舉起了相機……在那隻有零點幾秒的時間里,蘇明娟突然感到有點害怕,她不知道此刻發生了什麼。當然,她更無從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
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圖報!
2007年4月26日,因為采訪蘇明娟,我和攝影師、化妝師、助理一同來到合肥。在我們下榻的希爾頓酒店,我驚訝地看見服務櫃台上就擺著那幅「大眼睛」照片,上面用中英文寫著:用你們的愛心支持希望工程。拿行李的侍應生告訴我們,這幅海報在合肥隨處可見。當他得知我們這次就是來采訪她時,他幾乎是用興奮的語氣問道:「她叫什麼名啊?現在是不是挺大了?」我告訴他,她叫蘇明娟,今年24歲,就在你們當地的省工商銀行工作。
在解海龍離開蘇明娟所在的金寨鄉桃李小學之後,那張「我要上學」的照片開始在各種媒體傳播開來,並迅速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然而此時,照片中的主人公蘇明娟卻對這一切一無所知。直到3年後,湖南長沙某軍校一位名叫李萬的學員將一份《解放軍日報》和一封信寄給了蘇明娟的校長,報紙上登載的正是這張照片。他在信里對校長說,如果你們學校還能找到這個小姑娘的話,我願意資助她到小學畢業。校長不知道這個小姑娘是誰,但根據報道中的線索,他將所有四年級的女孩叫到了辦公室,然後指著照片問道:「這個人是你們當中的誰啊?認一下!」這是蘇明娟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當時唯一的感受是這個漂亮的小姑娘是誰啊?再仔細看,還是認不出來,只是隱約覺得那件紅色格子衣服很熟悉,然後舉手說:「老師,那件衣服好像是我的。」「那你下午回家把那件衣服拿來吧,證明是你。」回到家,媽媽把那件衣服找了出來,照片里那個小女孩的身份也由此確認了。後來,李萬每個學期都會寄一筆錢給她。蘇明娟的家人也知道那錢是從為數不多的軍隊補貼里一點一點省出來的。
因為山多地少,金寨鄉歷來非常貧困。而蘇明娟家每年的收成也僅僅夠全家吃三個月,更多時候,她的父親蘇良友只能依靠每天起早貪黑上山砍柴、抓鱔魚換來的錢買點口糧維持生計,因此蘇明娟每個學期100多元的學費,就成為這個家最大的負擔,而李萬的資助,也讓這個瀕臨崩潰的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但對於蘇明娟來說,最大的精神支柱不是錢,而是李萬叔叔寫給她的一封封信。那些飽蘸著愛的筆墨的文字,直到現在都珍藏在她的小箱子里,雖然我沒有目睹,但我相信,那些信里所傳達出來的「愛」已經深深扎進蘇明娟幼小的心裡了。
後來,來自大連的一對退休老夫婦也加入了資助蘇明娟的行列,他們拿出了僅有的退休金,還在信中安慰道:別為我們的生活而擔心。善良忠厚的父親對蘇明娟說:「這錢我們不能要,因為我們已經有別人的幫助了。你爸你媽還能幹活,還能養活你和弟弟。」蘇明娟將錢還給老人,老人不要,後來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後,蘇明娟將這筆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這的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蘇明娟至今還記得當年父親對她說的話:「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圖報。」
每到過年,蘇明娟的母親鍾業臻都會用這個家特有的方式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將自己納縫的一雙雙布鞋,腌制的一塊塊臘肉寄給解海東、李萬、退休老夫婦,還有湊了100塊錢捐助她的9個大學生。
一個特殊的名人
蘇明娟也許是中國最特殊的名人,幾乎每個人都見過她的照片,但卻鮮有人知道她的名字。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傳工作,已經上初中的她開始頻繁參加各種活動。有一天,老村長來到她家對正在做飯的鍾業臻說道:「你姑娘要去北京開會了,趕緊給她准備准備,過兩天就走。」什麼會蘇明娟不知道,去了才知道是中國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那時的她14歲,整個人民大會堂里的予會代表,屬她最小。會後,她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回到家後,鄰居來看她,問:「你一個月拿多少工資啊?」在他們眼裡,她已經是中央來的大領導了。當然,工資是沒有的。蘇明娟也明白,這只是國家給她的一個榮譽。
2003年,蘇明娟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雖然只是專科,但她終於實現了從小「我要上大學」的夢想。入學兩個月後她宣布:請求終止"希望工程"對自己的資助,因為她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可以憑自己的能力完成學業.大一時,她就開始勤工儉學來解決自己的生活費,不僅當過售樓員,還曾在北京摩托羅拉總部的人力部和財務部實習工作過。此外,她還是學生會組織部部長。在一次暑假,她還組織過幾個同學去金寨縣另一個貧困村做義務支教工作。談起這段經歷,蘇明娟依然很感觸。「孩子們上課的條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學的時候差不多,四面通風,只有一個破屋頂。孩子們的家庭也都非常貧苦。」蘇明娟和她的同學們就在那給孩子們上了幾天課,後來她知道班級里也有一個小女孩,她和母親被父親拋棄了,因為沒有錢也沒有戶口,母女倆只能在別人家的屋檐下搭個草棚過日子。每天,母親下河去抓黃鱔用來養家。當蘇明娟和她的同學去看她們的時候,竟發現這個家連口鍋都沒有。那天,學生們自己掏錢買了鍋,買了菜,為她們做了一頓飯,臨走時,還湊了1000多塊錢交給她們,這筆錢足以砌個水池用來養抓到的鱔魚了。在回去的路上,蘇明娟覺得自己是那麼幸運,因為一張照片,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她得到了那麼多人的幫助。而在這個世界上,依然有人還在為了生存而掙扎,夢想對他們來說,還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每個人都有勇氣做點什麼,那麼那些瀕臨絕望的人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而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在合肥市中心,有一處讓合肥人引以為傲的古跡——包公祠。對面,就是安徽省工商銀行的大樓。蘇明娟的辦公室就在這棟大樓的17層。從落地窗向外看出去,綠樹成蔭的包公祠和合肥的繁華街景盡收眼底。單位給員工提供的待遇除了優厚的工資以外,還有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和一套兩居室的公寓。蘇明娟和這個城市裡的其他人一樣,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有時會和朋友一起去吃麻辣小龍蝦,逛街買衣服,每到周五,還會守在電視機前看「快樂男生」。這樣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算不上什麼,甚至有點乏味和平淡,但對她來說,這簡直是上帝最好的恩賜。
每個月,蘇明娟都會寄錢給家裡。父母已經年近半百,因為女兒,他們的日子已經改善了很多。去年,他們將家裡的黑白電視換成了彩色的,欠的債還清了,5間青磚瓦房也重新翻修了一遍。她現在最大的牽掛是正在上高中的弟弟,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以前無話不談的姐弟倆,現在卻有了「代溝」。這讓她有點著急,因為她比誰都清楚「上學」意味著什麼。現在,蘇明娟一年會回家一次,400公里的路程要翻山涉水整整走上一天。我不知道在路,她透過車窗看到外面的世界會想到什麼。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條路的兩頭,卻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2007年6月23日,安徽合肥,受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組委會邀請,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形象大使。據介紹,截止6月22日12點,全國范圍內京外省(區、市)奧運志願者報名總人數達196973人,其中安徽省共有11271人。
蘇明娟長大後被朋友稱為:「大眼睛」等。
08年7月,蘇明娟從安徽大學畢業,被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錄用,將於11月24日正式上班。
采訪中,她一邊翻閱著《楚天金報》,一邊說:「是『希望工程』救了我,救了千千萬萬貧困孩子。」她認為,全國各級新聞單位在推動「希望工程」實施中,功不可沒。並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幫助貧困的孩子。
㈤ 找一部美國老電影,劇中男主角叫羅伯是個攝影師,女主角叫法蘭,不知道電影名字是什麼,主導的親給告知一下
你好樓主,你說的可能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男女主角英文名分別是Robert和Francesca(Fran是昵稱可以音譯成法蘭)
劇情簡介
弗朗西斯卡(Meryl Streep 飾)的子女翻看母親的舊信,揭開了母親生前不為人知的一段動人感情。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獨自在家,最後一個牛仔——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Clint Eastwood 飾)把車停在她門口,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她帶他來到橋邊,完成工作 後他送她一把野菊花表示謝意。她的心中盪漾起難以言喻的滋味。她將一張紙條訂在橋頭,邀請他共進晚餐。欣然前來的他與她度過了美妙的一晚。此後2天二人整天廝守。
但是弗朗西斯卡割捨不下孩子和世俗的幸福,羅伯特最終獨自上路。幾年後二人在超市門口有過短暫的一瞥,當時弗朗西斯卡強忍奔上前去的沖動,漫天的雨成了他們訣別的淚。
1982年3月,她知道了羅伯特的死訊。在生命的最後旅程,她立下遺囑:要子女們將自己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生前她把所有的時光都留給了家庭,但求死後能永遠依偎在愛人的身邊
㈥ 詢問電影的名稱
這片子叫《老師不是人》
一群令學校頭痛不已的問題學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有一種不明的生物體出現在校園中,他們拿去做化驗時,發現那是非常奇怪的物種,遇水就會產生旺盛的活動力,並且會不斷的分化。
接著校園中不斷地出現怪事,老師們的行徑都跟以往大不相同,最後他們發現許多老師和所謂的乖乖牌學生都被異形寄身。這樣的理論當然被其他的人嗤之以鼻,他們只好自己去求證,同時這群學生也必須躲避異形老師的追殺。
危機步步逼近,被異形寄生的人已蔓延到全校,而最恐怖的是他們搞不清楚身邊最親近的同學,究竟還是不是人類?最後他們發現對付異形的致命武器,就是他們自製的毒品,他們要如何才能消滅這些入侵人類並計畫控制地球的恐怖異形?
《老師不是人》的導演羅勃特羅里葛茲曾經導過《英雄不流淚》、《惡夜追殺令》 兩部膾炙人口的動作片,這次和《驚聲尖叫1、2》的編劇凱文威廉森兩人攜手合作,創作了這部結合了驚悚、科幻再加上動作元素的新類型電影。將驚悚電影推向極致的凱文威廉森相斷推出《驚聲尖叫》系列、《是誰搞的鬼》和《H20抓鬼節》等驚悚電影,幾乎部部賣座,讓凱文威廉森的身價暴漲,成為好萊塢最具影響力的年輕編劇,而視覺影像風格十分張烈的羅勃羅里葛茲,在拿到《老師不是人》的劇本之後感到十分興奮,立刻決定接下導演的工作。而米拉麥克斯公司旗下的方寸影片公司曾經拍《驚聲尖叫1、2》及《秘密客》、《地心駭客》等片,對於這類科幻驚悚電影的題材並不陌生。
在《老師不是人》中,他們為了創造出外星人的原型怪物傷透腦筋,除了將怪物塑造出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同時他們也參考了經典科幻電影如《突變第三型》、 《異形基地》等片,並且加入許多特效場面,讓整部電影更具說服力。
在拍攝《老師不是人》里極重要的幾場戲中,他們利用學校的足球場做為場景,同時動員了超過1000以上人數的臨時演員,最酷的是導演羅勃羅里茲不論在場面調度和運境上都非常專業,而拍戲的進度更是又迅速又精確,讓現場工作人員十分佩服,更有趣的是他雖然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攝影機後面掌鏡,但是他還能抽出時間為許多影迷簽名。
其實導演羅勃羅里葛茲一開始就很希望和凱文威廉森合作,他說:「我曾經看過《驚聲尖叫》的劇本,我立刻就變成他的影迷,因為我非常喜歡這種類型的電影,尤其他將所有的類型電影融會貫通,然後再自創成另一類型,而《老師不是人》則是將科幻驚悚類型的電影整合,並且再加上凱文威廉森式的幽默。」
雖然《老師不是人》是一部驚悚科幻片,但是有時候人類比異形還恐怖,因為在這部電影中,有許多敵友難辨的情況,你根本無法推測出誰才是你真正的朋友或誰才是異形,而且即使現在是你的朋友,也不能確定明天他還是不是你的朋友。
除了編導功力一流之外,有許多年輕的演員都在這部電影中大展身手,像《彗星撞地球》里的伊利亞伍德和《H20抓鬼節》喬許哈納特等人。而在《老師不是人》中飾演老師的演員,包括在《魔鬼終結者2》演出液態金屬人的羅勃派屈克,《黃金眼》的芬卡珍森和《惡夜追殺令》的莎曼海耶克,陣容十分堅強。
像伊利亞伍德在《老師不是人》里,演一個經常被同學欺負的傢伙,在實際情況中他就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念中學時,我真的就像電影中的凱西一樣,只是因為我長得還算高大,所以沒有經常被揍。但是有趣的是,我真的覺得在我們學校中有外星人,我甚至還懷疑
自己也是外星人。」
《老師不是人》啟用了一些新面孔來飾演高中學生,而這部電影的製片依莉莎白艾芙隆就非常贊許這些年輕新星的表現:「他們不僅聰明而且用功,不只是有漂亮的面孔而已。」
羅勃特羅里葛茲也說:「雖然許多人說新人會讓進度變得更慢,因為他們可能連走位都不會,但是我卻覺得這些新人為這部電影注入令人振奮的力量。」
㈦ 有一位大學生在學校給自己老師上課的啊 最後還發明了四百多項專利啊 這部電影名字叫什麼
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由拉庫馬·希拉尼導演、由阿米爾·汗,卡琳娜·卡普,馬德哈萬等主演的喜劇片,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法蘭(馬德哈萬 R Madhavan 飾)、拉杜(沙曼·喬希 Sharman Joshi 飾)與蘭喬(阿米爾·汗 Aamir Khan 飾)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三人共居一室,結為好友。在以嚴格著稱的學院里,蘭喬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學生,他不死記硬背,甚至還公然頂撞校長「病毒」(波曼·伊拉尼 Boman Irani 飾),質疑他的教學方法的故事
角色介紹:
蘭徹 真名叫法撒克·旺度。是印度一個富人家的個小傭人,從小愛讀書,這個富人約定讓小傭人用自己兒子的名字「蘭徹」去讀書,富人出錢,條件是冒名頂替拿到畢業證書後,小傭人就得消失。蘭徹去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做了個簡易的導電裝置,捉弄學長,讓大家瞠目結舌,與眾不同的他徹始終靈活學習,不拘小節,不會死記硬背、像完成任務般學習,雖然老師、院長不喜歡他,但他的成績始終排第一。畢業典禮之後蘭徹按照最初約定消失並且成為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學校當老師,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導學生。
拉朱萊俱 是蘭徹的兄弟之一。想當工程師,但是沒自信,迷信神佛。家裡很窮,父親原來是郵局副局長,現癱瘓在家,母親是一個極度嘮叨的歐巴桑,還有個姐姐因為沒有嫁妝變成剩女。後來經歷一次自殺,摔斷了16根肋骨,從此開始思考人生。終在畢業前面試成功,致使院長刮掉鬍子。後來成為一名大工程師。
法涵 也是三人幫之一,從小理想做一名攝影師,但迫於家裡壓力而上工程學校,一直是蘭徹的忠實死黨。為了拉朱一起和蘭徹去院長辦公室偷卷子。最終放棄面試的機會和父親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父親認可成為著名動物攝影師,最後還和拉朱為蘭徹搶走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