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剛看完了 電影《模仿游戲》 很震驚 是真實故事嗎 如果是真的 那麼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
是真實的,講的就是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事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召到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從事軍事工作,主要是破譯敵方密碼的工作。由於破譯工作的需要,他參與了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有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
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
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
創作背景:
影片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
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
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
㈡ 如何理解 模擬游戲 這篇電影被稱為是互聯網產品經理人必看的經典
標題很好地捕捉了整個電影表層上的很多情節,以及深層次的哲學思考。
先說游戲,這個比較好理解。turing多次在電影里講到自己很擅長游戲。而游戲在這部電影里得到了狹義和廣義的定義。狹義的比如crossword以及各種用來測試的puzzle。
而廣義上的游戲--我先試圖定義什麼是游戲:我覺得游戲應該需要一系列規則,需要玩家學習這個規則並且playby規則,需要一個衡量游戲成功與否的標准。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認為語言是一種游戲,規則包括語法,單詞,以及各種文化潛規則,游戲的過程就是和別人交流,衡量的標準是你能不能准確表達自己想說的和理解別人表達的。turing很明顯並不擅長這個游戲,因為他只懂語法,不懂文化潛規則(參見電影里各種開玩笑,flirting,還有問他要不要吃午飯,他都玩不起來)。encryption(加密解密)也是一種游戲,跟語言非常類似,這個游戲turing就非常擅長,因為規則(對於他來說)比語言的規則要簡單明了的多。解密enigma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游戲。
這個電影(尤其是turing和警察叔叔對話那一段)更進一步push的一個問題是,是否真的應該兩極分化機器和語言。人與人都是不一樣的。怎麼定義出一個標準的人,然後其他人都要向這個標准看齊呢?或者說,是否應該以大多數人的狀態為標准來衡量minority人群呢?這個問題適用於機器模仿人類,也適用於更廣泛的模仿游戲,比如人類模仿人類。。由此引出這個電影里提到的第二種游戲:模仿直男。如果說語言模仿游戲還比較積極向上的話,那麼性取向模仿就是個很可悲的游戲了。
㈢ 如何評價電影《模仿游戲》
是一部帶有歷史色彩的電影,其實看電影的慾望很簡單,悲傷難過時想看煽情的,無聊時想看搞笑的,而浮躁時,就要選劇情片讓自己沉澱下來。我是看卷福才一定要看的,這種身懷絕技卻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怪人對我有著無限的吸引力。一部神探夏洛克,讓他成為了無人不愛的怪咖。
㈣ 電影《虛擬游戲》結局是什麼
一個個被折磨到死。
電影《虛擬游戲》講述卡爾是一位資深游戲玩家,在女友離世之後他的生活變得枯燥且無聊,他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守在游戲機前打游戲。
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游戲卡,上面是關於讓他參加虛擬現實槍戰」游戲的邀請,他根據邀請卡上的定位功能找到了目的地,並且見到了同樣受邀而來的其他玩家,面對他們的是數不盡的殘忍的穆斯林殺手,而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不是在玩游戲,而是一個個被折磨到死。
(4)模以游戲電影簡介擴展閱讀:
游戲的結尾很快結束毫不拖泥帶水,很有可能是想讓觀者自己解讀吧,自由解讀的好處在於給觀者留下較深影響以及對影片的提供多種可能的解讀,至於電影背後的深意我也摸不透,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想抨擊正在發展的游戲產業,因為受害者全因游戲而聚,不過劇中反叛者和男主角的設定倒是直接體現的人性的復雜——受外力侵蝕和壓力而喪失道德,也包括最後的男主舍棄自己救助女主,體現人性光輝的一面。
㈤ 模仿游戲的影片評價
模仿游戲的影片評價是:《模仿游戲》有著厚重歷史背景的人物故事,破解英格瑪的傳奇被精彩呈現。節奏緊張,三條時間線反復穿插,沒有一個浪費的鏡頭。
《模仿游戲》真實地再現了艾倫·圖靈,表現了他對英國歷史的貢獻和短暫的一生。無論是圖靈的人物視角、心理活動及生活經歷,還是圖靈對英國歷史和當代社會的持久影響力,《模仿游戲》都正確地塑造出了這兩個方面的人物形象。
這是一部令人全神貫注的影片,細節豐富。強大,激動人心,既帶有勝利感又充滿悲劇性。《模仿游戲》中,一個人改變了世界,同時世界也毀掉了這個人。這是一部具有娛樂性,手法高超的電影,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電影能夠更加尖銳和勇敢些
㈥ 電影《虛擬游戲》結局是
在經歷重重難關之後,他們來到了一層,見到了恐怖分子的頭領,與其大戰一番,同時隊員不斷犧牲,經過密切的配合,隊友前仆後繼,敢於去犧牲,最後才得以擊殺全部恐怖分子。但剩下來的也只剩卡爾一個人,其他人都犧牲了,只有卡爾走出這棟大樓,帶著所有人的希望,繼續活下去。
本影片以非常真實的虛擬技術講述了一個生命爭奪的游戲,科技感十足,游戲體驗真實,並體現了隊員們在生死存亡之即的互相幫助與信任,看後讓人感慨萬分,人們對於生死的看法。
影片評價:
導演大衛柯南伯格在《感官游戲》中,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精神被干擾,分不清楚現實與虛擬會是什麼狀況?整體影片氛圍陰暗,雖然作為一部科幻片,影片只用到了很少的特效場面。但是在場景的製作變異生物和各類武器的設計都非常的由創意,盡管影片的劇情本身很簡單,不過通過導演不按常規的講述。
套娃式的情節設定和不停反轉的故事,加上那個細思極恐的結局,都使得影片顯得晦澀難懂、很多影迷看完後都是懵懂一片,讓人想起諾蘭的《盜夢空間》。
不過本片顯然更為深奧,最終影片入圍1999年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導演也因此收獲了傑出藝術成就,不過影片超過2300萬美元的投資,只拿下了285萬美元的票房,虧損嚴重,對於喜歡科幻懸疑片的影迷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
㈦ 模仿游戲的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盟軍苦於德國的密碼系統「英格瑪」無法破譯,政府召集了一批數學家、邏輯學家進行秘密破解工作,艾倫·圖靈(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就是其中之一。破解計劃剛開始,圖靈遭到了以休·亞歷山大(馬修·古迪飾)為首的組員和領導的排斥,幸而軍情六局局長斯圖爾特·孟席斯(馬克·斯特朗飾)幫助他立項研究破譯密碼的機器,而圖靈則變成了負責人,並招收了新的成員瓊·克拉克(凱拉·奈特莉飾)開始艱難的工作。瓊很快就迷上了圖靈,由於她的幫助所有組員空前的團結,並於兩年後成功破解了德軍密碼。圖靈一度與瓊訂婚,但卻隱瞞了一個秘密,因為這個秘密他最終遭受到非人的待遇……
㈧ 哪部電影講述的是小孩參加虛擬游戲如果游戲失敗就死亡
《模擬游戲》電影講述的是小孩參加虛擬游戲如果游戲失敗就死亡。
《虛擬游戲》是黃平編劇的一部科幻電影。該片講述了一群熱愛游戲的玩家在游戲中迷失與自我解救的故事。
看完《模仿游戲》,感觸最深的有三點:1.現在是最好的時代,2.我們不能只做感覺好的事情,而是要做符合邏輯的事情,3選對方向很重要。
㈨ 模仿游戲的介紹
《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12。該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內的7項提名。於2015年7月2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3。
㈩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先前看過《模仿游戲》超贊預告片時,就曾為工整復古的英倫精美製作折服過,加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凱拉·奈特莉兩大實力派紅星壓陣,自然提早成為個人年度必看。目睹廬山真面目後,我發現《模仿游戲》雖然改編自Andrew Hodges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更像《暗算》和《美麗心靈》混合體。誰曾想到堂堂的二戰解碼英雄與電腦之父,卻是一個心靈脆弱的同性戀,等待他不是功勛表彰,而是殘酷非人道迫害,因此是被閹割英雄且聽風吟!
以前看麥家編寫《暗算》《風聲》時,我為黃依依與顧曉夢而嘆息,盡管她們都是天賦異稟的解碼奇才,擁有「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反遭命運戲弄,落得身首異處、香消玉殞。同樣在《模仿游戲》中,艾倫·圖靈依舊是這樣悲劇天才,破解過納粹最牛的密碼,研製出人工智慧機器,卻逃不過恐怖的宿命。影片聰明地用三線敘事,將被敘述者的傳奇人生一段段呈現出來,然後加入導演本人主觀看法,渾然天成地完美展現驚世奇才的悲劇人生。
片中,由於二戰中破解密碼的故事成為了主幹,因此如何破解納粹密碼,如何查到英蘇雙重卧底間諜,如何解決困擾主人翁的情慾糾葛,都讓《模仿游戲》更像一部驚心動魄的偵破情節戲。而憑借《福爾摩斯》被國人叫成為「卷福」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無論是阿蘭的傲慢、激情、智慧,還是避世、痛苦、失落,都生動表現精準。他那雙睿智憂郁眼睛,讓人猜不透角色心靈想什麼。這是一個很難把握角色,因為他是數學與物理天才,還是戰爭背後無名英雄,還是曾被萬眾唾棄的爭議「基佬」,我們看到圖靈幼年時就萌生同性戀情結,還有他深情對女主角說道自己曾和男人上過床,進而想方設法轟走對方,那種眼神與舉止是有震撼力的。
當圖靈在酒吧里閑談,無意聽到一個微不足道的信息,瞬間腦洞大開,領悟到了解碼真諦,卻不願立即告訴軍方。大家望到的是一個犧牲。因為不能暴露目標,必須犧牲小吾成全大我,而在戰爭歷史歲月里,這樣殘忍又有多少呢?當他發現雙重間諜是誰後,不想領導居然以一個自私的政治理由,就這樣掩蓋了過去,那麼身處水深火熱的戰爭中,又有多少人貪婪為自己留下後路呢?當阿蘭·圖靈為了保住自己設計的機器被命名為戀人的名字(這與史實不符),選擇化學閹割而非監獄生活,我們彷彿望到了他另類而孤獨的脆弱心靈。這就是一個曠世奇才、戰爭英雄的悲劇傳奇,盡管有些杜撰,卻足夠給力。從《我愛貝克漢姆》到《加勒比海盜》,英倫女孩凱拉·奈特莉成為全球當紅偶像。接著,她在《贖罪》《傲慢與偏見》《愛的邊緣》等片中展現了極富激情的精湛表演,甚至提名過奧斯卡影後,卻是命運多坎,每每同各大重要獎項無緣。我至今難以容忍與相信的是《別讓我走》得到小影後是凱瑞·穆里根,反而表演最精彩的凱拉卻顆粒無收,還有濫殺無辜的《老無所依》莫名其妙並「眾望所歸」擊敗了《贖罪》。在90後女生詹妮弗·勞倫斯隨便奧斯卡封後的時代里,在斯嘉麗·約翰遜、娜塔莉·波特曼、安妮·海瑟薇等好萊塢女星豐收的時代里,凱拉·奈特莉選擇了《歌曲改變人生》《模仿游戲》,堅韌不拔走向文藝道路。其實她某些張揚的表演方式,很像前輩凱特·溫斯萊特,但平胸身材,讓她難以達到那個境界。閑話了那麼多,回到《模仿游戲》結尾,我又一次望見凱拉·奈特莉對著鏡頭,聲淚俱下念著「無人所念之人,方能成就無人感想之事」的煽情台詞,還有眾人燒毀文件的狂歡鏡頭,依舊有種巨大的感動!聽說奧斯卡獎早被各大公關公司壟斷霸佔了,因此《霸王別姬》《喜宴》稀里糊塗輸給了《四千金的情人》,因此斯皮爾伯格巔峰力作《拯救大兵瑞恩》掛給了《莎翁情史》,因此《肖申克救贖》《對話尼克松》《無敵破壞王》註定在奧斯卡全軍覆沒,因此《英雄》才會比《寶萊塢生死戀》《太極旗飄揚》《歲月神偷》更有機會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少年時代》《布達佩斯大飯店》《鳥人》才更有機會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那些傳聞是否都是真?大概只有局內人才知曉,一場游戲勝負何必太在乎?感謝莫滕·泰杜姆、卷福、凱拉等《模仿游戲》主創,無論拿不拿得到任何一座奧斯卡獎,你們都貢獻了一部令人心碎的傳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