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克里米亞戰爭電影
擴展閱讀
泰國恐怖電影頭發 2025-05-08 08:17:11
喜劇電影叫什麼老師 2025-05-08 08:16:34
神馬電影美國床戲 2025-05-08 08:15:24

克里米亞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13 00:44:45

㈠ 有啥關於美國內戰或獨立戰爭、拿破崙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愛國者》;內戰的《葛底斯堡戰役》《飄》《冷山》;英法百年戰爭的《聖女貞德》
日俄戰爭的《坂上之雲》(日劇,不是電影)拿破崙戰爭的《滑鐵盧戰役》;《戰爭與和平》(分美國版蘇聯版,美國版的女主角是奧黛麗赫本。蘇聯版拍博羅季諾戰役拿的是正規軍當群眾演員,戰爭場面很震撼)
英布戰爭《祖魯戰爭》
以上電影都是我看過的。克里米亞戰爭、美西戰爭的沒看過。

㈡ 在古代戰爭中,有哪些戰役使用了動物一起作戰

「書上說古代戰爭不是放獅子就是放老虎」恰好,我手頭就有類似的玩意兒。


第五是它的負重。全套裝備騎士可以超過一百千克,加上馬甲更重,能扛著它們沖鋒的,還是得靠馬。

第六是它的適應性強,分布廣泛。馬的足跡遍布歐亞大陸,來到新大陸也活得很好,這使得它不像駱駝那樣限於沙漠,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坐騎。就連穆斯林的主力騎兵如馬木留克,也是騎著阿拉伯馬(而非駱駝)征討四方的。

而事實上,在托爾金的世界裡,馬也是頭號的坐騎。且不說人類是騎馬好手,洛汗騎兵威名遠揚,精靈也十分喜歡馬匹——電影里的萊戈拉斯展現出了非人的騎乘技巧,書里的萊戈拉斯也能不需馬鞍和韁繩就操控戰馬;電影中在瑞文戴爾邊境拯救佛羅多的是騎馬的艾爾溫,而書中的是騎馬的精靈領主格洛芬戴爾。霍比特人和神秘人物龐巴迪騎的是矮種馬,而九戒靈則騎著黑馬;甘道夫從洛汗王那裡借來了影疾,就連主狩獵的梵拉歐羅米都有自己的專屬坐騎納哈爾。馬的地位,的確實至名歸。

㈢ 有關克里米亞戰爭的電影

戰場上的布穀鳥 戰場上的布穀鳥/春天的杜鵑( Кукушка/Cuckoo)是在2002年由Александр Рогожкин/Aleksandr Rogozhkin執導。 主演的演員有:
Анни Кристина Юусо/Anni-Christina Juuso
Вилле Хаапасало/Ville Haapasalo
Виктор Бычков/Viktor Bychkov
電影簡介
一個蘇聯士兵,一個芬蘭士兵(芬蘭在二戰時被迫成為德軍盟國),一個拉普族(lapp)女人,在二次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雞同鴨講的構成了一部電影,影片相當有個性,攝影構圖色調明暗十分講究,該年捧回俄羅斯國內及歐洲的眾多獎項。
這部片子與克里米亞戰爭有關。

㈣ 請問有沒有反映克里米亞戰爭的電影

《特洛伊》

㈤ 克里米亞戰爭與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關系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它從軍事上和從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系。在19世紀的歐洲歷史中,它與隨後的巴黎條約是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蒸汽動力的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天氣預報,戰地醫院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鐵路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戰地記者首次參加並可以在同日將戰況報告給家鄉的報紙。由於一個英國軍官的錯誤,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鍾的攻擊行動中,就造成了約900名英國騎兵的喪生(之後有學者專家指出,當時英軍騎兵的死傷並不若外界所想像的多,事實上有八成左右的士兵最後安然抵返家園,九百多名的傷亡人數全是英國報紙渲染誇大後的數字)。當晚《泰晤士報》就報導了這個損失,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危機。英國政府為了安撫後方對戰士死傷的不安情緒,派出攝影師羅傑·芬頓前往克里米亞拍攝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記者羅傑·芬頓還第一次使用了攝影技術來記載戰爭實況。這些照片被轉換成木刻版和出版在不太重要的《倫敦新聞畫報》。

野戰醫院條件改善
在這場戰爭中共約50多萬人死亡,其中法軍的病死占總死亡人數比例最高。大多數士兵不是陣亡,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和野戰醫院的條件差而死於其戰傷。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條件,僅此一項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傷戰士的生存率。戰後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香煙得到大范圍生產
煙草被用來做香煙產生於近代,大量生產出現在克里米亞戰爭。這次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香煙的大量泛濫。而在一戰和二戰間,各國的軍方將香煙大量分發給官兵。

英國設立維多利亞勛章
克里米亞戰爭同時催生了在1856年設立維多利亞十字勛章,這是英國軍隊首次為英勇作戰者設立的國際獎項。

俄國的農奴制與軍事改革
通過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看到了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俄國軍隊的訓練與武器與英法也有很大差距,這促使俄國進行農奴制與軍事改革。

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果也促使俄國認識到農奴制需要改革。

此戰爭對軍事更大的意義是促成了憲兵的設置:因戰況膠著,上至軍官、士官長,下至兵卒開始酗酒、抽煙甚至服食成癮性葯物,導致煙酒商前至軍營兜售此些物品,直到高階軍官發現苗頭不對,乃自組巡邏哨兵、糾察隊,防止非相幹人等進入兵營等地,成為了憲兵的濫觴。

㈥ 憑啥說克里米亞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戰爭呢

克里米亞戰爭,又名克里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為爭奪克里米亞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最終以俄羅斯失敗而告終,沙皇尼古拉一世羞憤自殺,引發國內革命斗爭。

由於這些諸多的「第一次」,讓軍事家們都不適應這些技術的進步。這也是軍事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戰術總是落後於技術。後來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悲劇也都跟這個問題有關,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也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客觀實在決定主觀意識,而技術屬於客觀范疇,戰術則是主觀上的東西。因此戰術落後於技術也是正常的。

㈦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與英法的關系有什麼不同

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沒有參戰。克里米亞戰爭,俄國與英法是敵對關系。
克里米亞戰爭(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義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
"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列寧語)。沙皇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危機加深並走向崩潰。
克里米亞戰爭是兵力與兵器、軍事學術與海軍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國女護士南丁格爾(1820—1910年)在戰爭中赴前線護理傷員,使傷病員死亡率下降,由此導致戰場醫療的改善和南丁格爾護理制度的誕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是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俄羅斯帝國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㈧ 通過觀看《南丁格爾》電影,找找南丁格爾人文素質,人文關懷體現在哪些方面

本書是人物傳記讀物,記述了近代護理事業創始人南丁格爾的一生。南丁格爾青年時代毅然主和棄婚姻和豪華舒適生活,沖破家庭和傳統勢力的重重阻撓去學習護理知識。在戰爭爭中,她率領救護隊奔赴前線,與天災、人禍、病魔頑強搏鬥,拯救了成千上萬傷病士兵的生命,贏得了崇高的聲譽。戰後,她推動軍醫制度與貧民醫院改革,創辦護士學校,為改善衛生保健狀況不懈努務,並促進了國際紅十字會的誕生。她在護理工作中,提倡科學管理與人道主義,奠定了護士制度在醫療體制中的應有地位,被譽為「近代護理學這母」。

南丁格爾簡介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 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 - 1910 ),英國女護士,歐美近代護理學和護士教育創始人之一。

1820 年 5 月 12 日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其父是旅意英僑,家庭十分富有,內閣大臣們是她家的常客。南丁格爾本人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可以用英、意、法、德語自如交談。她自童年開始,即對護理工作深感興趣,鄉間度假時,常常跑去看護生病的村民。在青年時期,她已不滿足於貴族生活,決心從事一項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做一名護士的願望在她的心目中日趨成熟。她不顧世俗的偏見和父母的反對,毅然投身於當時只有最低層婦女和教會修女才擔任的護理工作。無論到哪個國家旅行,她都去訪問醫院。 1850 年和 1851 年,到德國凱斯韋爾黎醫院,與基督教女執事一同學習護理。 1853 年,到巴黎「慈善事業修女會」參觀考察護理組織和設施,歸國後,擔任倫敦患病婦女護理會監督。

1854 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代》雜志記者威廉·羅莎的戰地快訊,揭示了英國傷病員「缺乏最普通的病房簡易用具」,震動了英國社會,喚起公眾對護理工作的注意。當時的首相西德尼·赫伯特,自然想起邀請他的朋友南丁格爾去做好這件事,這正與南丁格爾的願望不謀而合。南丁格爾立即率領 38 名護士,奔赴前線斯庫塔里醫院,參加傷病員的護理工作。當時用品缺乏,水源不足,衛生條件極差。她克服種種困難,改善醫院後勤服務和環境衛生,建立醫院管理制度,提高護理質量,使傷病員死亡率從 42% ,急劇下降到 2% 。南丁格爾不僅表現出非凡的組織才能,而且對傷病員的關懷愛護感人至深。她協助醫生進行手術,減輕病人的痛苦;清洗包紮傷口,護理傷員;替士兵寫信,給以慰藉;掩埋不幸的死者,祭祀亡靈……,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個小時。夜幕降臨時,她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沿著崎嶇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遙的營區里,逐床查看傷病員。士兵們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士」、「克里米亞的天使」。傷病員寫道:「燈光搖曳著飄過來了,寒夜似乎也充滿了溫暖……我們幾百個傷員躺在那,當她來臨時,我們掙扎著親吻她那浮動在牆壁上的修長身影,然後再滿足地躺回枕頭上。」這就是所謂的「壁影之吻」。因此,「舉燈護士」和「護士大學生燃燭戴帽儀式」,也成為南丁格爾紀念郵票和護士專題郵票的常用題材。

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國公眾的贊揚。護士工作的重要性為人們所承認,護理工作從此受到社會的重視。

1856 年戰爭結束後,南丁格爾才抱著病弱的身體,最後離開戰地醫院回到倫敦。英國公眾捐贈巨款,以表彰她的功勛。南丁格爾用此資金作為「南丁格爾基金」, 1860 年在倫敦聖托馬斯醫院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後又開創了助產士和濟貧院護士的培訓工作,推動了西歐各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護理工作和護士教育的發展。她強調護理工作是一門非宗教性的專業,必須由受過科學訓練和品質優秀的護士,負責護理教育和行政管理。她以病弱的身軀充滿激情地工作,為培養護理人材,傾注了畢生精力,確立了護理工作的社會地位和近代護理學的科學地位,使護理學科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工作成為受人敬重的職業。現代護理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職業性護士的出現,是現代化進程中專業化不斷提高的結果,也是婦女自立運動的重要勝利。職業護士的資格,由護士教育標准限定,並堅持注冊和許可證制度。南丁格爾有不少論著,她的名著《護理工作記錄》( 1858 年出版)成為當時的暢銷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是為現代護理學的經典著作。

1867 年,在倫敦滑鐵盧廣場,建立了克里米亞紀念碑,並為南丁格爾鑄造提燈銅像,和西德尼·赫伯特的銅像並列在一起。

1907 年,英國政府授予南丁格爾最高榮譽勛章,這是首次將該勛章授予女性。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在文稿中,也曾兩次充滿感情色彩地稱贊這位既溫柔又堅強的女性:「在當地找不到一個男人有足夠的毅力去打破這套陳規陋習,能夠根據情況的需要,不顧規章地去負責採取行動。只有一個人敢於這樣做,那是一個女人,南丁格爾小姐。她確信必須的物品都在倉庫里,於是帶領幾個大膽的人,真的撬開了鎖,盜竊了女王陛下的倉庫,並且向嚇得呆若木雞的軍需官們聲稱:我終於有了我需要的一切。現在請你們把你們所看到的去告訴英國吧!全部責任由我來負!」

1910 年的一個晚上,南丁格爾這位 90 歲的疲憊老人,在睡夢中安然長逝。為了永遠紀念她,國際護士協會和國際紅十字會,把她的誕生日定為國際護士節,並決定以南丁格爾的名字命名最高護士名譽獎,即南丁格爾獎。自 1912 年以來,每兩年對各國卓有成就的護士頒發南丁格爾獎一次。中國你出卓越貢獻的優秀護士有許多獲得了南丁格爾獎。南丁格爾使傷病員們心中感到無比溫暖的那盞燈,將永遠照耀護理事業的道路

㈨ 提燈女神資料

南丁格爾

1820年5月12日,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在父母旅行於歐洲的途中生於托斯卡納大公國(Grand Duchy of Tuscany)佛羅倫薩市的一個英國上流社會家庭,且跟她的姊姊帕耳忒諾珀(Parthenope)一樣,她的名字也是取自她的出生地:佛羅倫薩。
她的父親是威廉·愛德華·南丁格爾(William Edward Nightingale,1794年-1875年),而母親是法蘭西斯·芬妮·南丁格爾·史密斯(Frances Fanny Nightingalenée Smith,1789年-1880年)。威廉·南丁格爾生於William Edward Shore,他的母親瑪麗·艾凡斯(Marynée Evans)是彼得·南丁格爾一世的侄女,而她的父親(南丁格爾的外祖父)是一名廢奴主義者威爾·史密斯。
她一直照顧著窮人。在1844年12月,一個窮人在倫敦的一所工廠醫院死去,引起了公眾對該醫院的責備,這時,南丁格爾成了促進醫院改善醫療環境的倡導者。
南丁格爾生於一個名門富有之家,家境優裕,她的父親威廉·愛德華是一個博學、有文化教養的人,是一名統計師。母親芬妮·史密斯,也出身於英國望族,不但家道富裕,更是世代行善,名重鄉里。南丁格爾的父親畢業於劍橋大學,諳熟數學,精通英、法、德、意四門語言,除古典文學外,還精於自然科學、歷史和哲學,擅長音樂與繪畫。南丁格爾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她母親對她很不滿意,因為她無意於婚姻。她在當主婦、文學家、護士三者之中游移不定,最後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了當護士。她的父親每年給她500英鎊(現在約為100,000人民幣元),讓她能在工作之餘,過著舒適的生活。
南丁格爾年輕時,過著十分優越的上流社會生活,隨時有人服侍,活在舞會、沙龍,以及與貴族們的周旋之中。雖然表面看來是令人稱羨之生活,但南丁格爾內心卻一直感到十分空虛,覺得自己生命活得毫無意義。一直到她決心選擇為人服務的護士,當作自己一生的天職後,她才強烈感受充實的生命意義。傳說南丁格爾曾聽到上帝對她說話,要她成為護士,才選擇這條道路。
19世紀50年代,英國、法國、土耳其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英國的戰地戰士死亡率高達42%。南丁格爾主動申請,自願擔任戰地護士。她率領38名護士抵達前線,在戰地醫院服務。有一次,南丁格爾一邊給傷員換葯,一邊安慰他,傷員感動得流下了淚水。這時候,一位少校軍官進來把南丁格爾叫了出去,帶著滿臉不屑說:「小姐,你還是回倫敦去吧!你就是治好了傷員,他們也不可能再上戰場了。」「為什麼?」南丁格爾不解的問。「你想,一個動不動就流淚的人,能沖鋒陷陣嗎?你和你的同伴把他們嬌寵壞了!」「不!」南丁格爾說,「在我眼中,他們是人,是兄弟,他們受傷了,應該得到護理和安慰。」她竭盡全力排除各種困難,為傷員解決必須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對他們進行認真的護理。僅僅半年左右的時間傷病員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2%。每個夜晚,她都手執風燈巡視,傷病員們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神」。戰爭結束後,南丁格爾回到英國,被人們推崇為民族英雄。

家境富裕的弗洛倫斯·南丁格爾
1860年,南丁格爾用政府獎勵的4000多英鎊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規的護士學校。隨後,她又創辦了助產士及經濟貧困的醫院護士學校,被人們譽為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1901年,南丁格爾因操勞過度,雙目失明。1907年,南丁格爾獲得英王授予的功績勛章,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個接受這一最高榮譽的婦女,其後還發起組織國際紅十字會。1908年3月16日,南丁格爾被授予倫敦城自由獎。南丁格爾終身未嫁,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爾在睡眠中溘然長逝,享年90歲。
她的一生,歷經整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對開創護理事業做出了超人的貢獻。她畢生致力於護理的改革與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一切使她成為19世紀出類拔萃、世人敬仰和贊頌的偉大女性。
南丁格爾逝世後,遵照她的遺囑,未舉行國葬。後人贊譽她為「傷員的天使」和「提燈女士(神)」「提燈天使」。北京師大版教材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白衣天使》、重慶西師版教材第十二冊第六單元第四課《提燈女神》、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提燈女神》講述了她的故事。
在中外歷史上,能以堅持的信念,排除一切困難並建立特殊功業的人物向來不多,尤其女性人物更為鮮見。現代護理的鼻祖及現代護理專業的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偉大女性。
為了紀念她的成就,1912年,國際護士會(ICN)倡議各國醫院和護士學校在每年5月12日南丁格爾誕辰日舉行紀念活動,並將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以緬懷和紀念這位偉大的女性。
她的故事被翻拍成了電影,電影名稱依然以她的名字為名。她是護理事業的先驅、奠基人,為了醫學界中重要的護理事業做出了無比巨大的貢獻!
以上來自網路文庫

㈩ 世界著名女性事跡

瑪麗·居里(1867-1934年)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1867年11月7日生於華沙。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 ,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拓展資料: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後世將其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王昭君(約前52年—約8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