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像
擴展閱讀
怎麼找老小電影 2025-08-18 04:01:31
仿劉德華的電影系列 2025-08-18 03:38:30
先鋒中文字幕電影網 2025-08-18 03:26:14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像

發布時間: 2025-08-18 01:33:10

⑴ 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何以成為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

正如二十世紀60年代的「現代情感三部曲」讓安東尼奧尼聲名鵲起一樣,羅西里尼的「戰爭三部曲」也讓其在二戰後的義大利電影界名聲大噪。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正是「戰爭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同時也被視為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在觀看電影之前,首先應了解一個概念:不設防。

所謂 不設防城市就是戰時沒有軍隊防禦和軍事設施的城市 。

二戰時的羅馬就是這樣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二戰結束前夕,德軍佔領了羅馬,並以保護古跡為名,宣布羅馬為不設防城市: 即不允許義大利人在此城進行軍備,以便德國任意控制。

而《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講述的正是 1943年至1944年之間,在義大利留下來的部分地下黨員和普通民眾一起,同佔領了他們的國家並肆意妄為的德軍英勇抗爭的故事。

主角是一名地下反抗組織的領袖曼菲蒂,他的掩護身份是工程師,其他角色及事件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人物鋪展開的。

在曼菲蒂被德軍追捕期間,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和未婚妻皮娜為他提供了暫避之所及必要的幫助,另一位天主教神父唐·彼得羅則在曼菲蒂行動受限時作為曼菲蒂與其他游擊隊員的中間聯系人。

最終,在與德軍的對抗中,皮娜、曼菲蒂、神父都英勇的犧牲了。

這樣的故事情節放在今天來看,可能會比較老套,尤其是我們看過很多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後,更覺得這部影片無趣且畫質粗糙。

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新現實主義。

簡單的概括就是: 新現實主義是現代主義思潮在反法西斯過程中逐漸孕育出來的產物。新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指1945年~1951年崛起的義大利電影。

二十世紀30~40年代的義大利電影主要有兩種類型:浪漫情節劇和喜劇片, 消遣娛樂是當時義大利電影的常態。 這與當時的義大利政府為了應對經濟大蕭條而大力扶持電影產業脫不了干係。

一位義大利作家在1930年抱怨道:「為什麼這里沒有誕生那種由偉大的法西斯革命所啟發的電影?」

的確,消遣電影長期以來遮蔽了很多現實問題,尤其是在那個政局動盪的年代。

在政策的支持下自由發展的義大利電影,促使了一些年輕的、有思想的導演的加入,而這些受現代主義文學、藝術影響的年青一代,開始主張回歸傳統的義大利地區的自然主義。

同時評論家們也號召導演們 用電影表現普通人實際生活環境中的困苦。 而這些富有使命感的評論家後來有很多都親自拿起攝影機當起了導演。

於是,當1945年戰爭結束,義大利的春天到來,各行各業的人都渴望打破舊的方式時,作為一股 文化復興和社會變革力量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崛起了 。

那位義大利作家所期盼的電影由此誕生。

1945年戰爭剛剛結束,《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便投入拍攝。事實上,劇本在戰爭期間已經開始構思了。

但是由於戰爭的影響,羅馬這座歷史與藝術之城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曾經一度繁榮的義大利電影工業也受到了重挫,位於羅馬郊區的電影城也遭到了破壞。

沒有經濟支撐,沒有完善的設施,沒有大型的攝影棚,羅西里尼在拍攝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難,就連拍攝用的膠片都是在黑市上買到的。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逼迫下,導演們紛紛扛起攝像機走上了街頭,用最真實的影像記錄下戰後義大利普通民眾的悲慘生活。

實景拍攝,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

所以,你能在《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中看到如紀錄片風格一般的場景。

為了能更真實、客觀的反映現實,也或許因為找不到更多專業的演員,這部影片除了幾位主角以外,其他全部是非專業演員出演。

這些非專業演員,都是曾經飽受戰爭之苦的普通民眾 ,他們與納粹的對抗經歷還如同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所以,你能在《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中看到最真實的表演,這是不用刻意表演就能展現出來的真實的表情。

並且你會發現,這部影片很少使用特寫鏡頭,這是由於設施的不完善,使得拍出來的影像粗糙、有顆粒感,特寫鏡頭會更加使影片顯得不夠精緻。

所以導演盡量多的用了 中景和遠景 ,這也正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特點。

並且很多場景都是外景,部分內景則是羅西里尼在地下室搭建的攝影棚。

而恰恰是這種粗糙的、具有粒子感的影像,使得影片具有一種 新聞片的風格 。

隨著1948年義大利之春的結束,國家經濟形勢出現好轉,人民的生活也日趨穩定,人們對這種審視和批判現實意義的影片不再給更多的關注,又轉而追捧娛樂性強的好萊塢風格的影片。

於是,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勢頭也隨之越來越弱。

這之後,新現實主義電影慢慢退化、演變出各種類型,安東尼奧尼便是在新現實主義運動後逐漸成長起來的藝術電影的代表。

《世界電影史》對《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皮娜之死做過深度解析,以此來說明新現實主義對戰爭時期的批判性審視。

皮娜是主角曼菲蒂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她與曼菲蒂的交集僅僅是為他提供了躲避的地方。

如果說皮娜是本部影片的女主角,那麼你有見過女主角在影片進行到一大半時突然犧牲的嗎?如果說皮娜不是女主角,但是除了她,還有哪個女人的戲份及其存在的意義能夠與之匹敵的?

更何況,扮演皮娜的演員還是為數不多的職業演員。

在其未婚夫弗朗西斯科為了掩護主角曼菲蒂逃離而被德軍抓捕時,皮娜掙脫了德軍的阻攔追了上去,她一個人奔跑在大街上,一邊喊著未婚夫的名字,一邊情緒激動的追趕汽車。於是,不幸發生了:皮娜中槍倒地。

這一幕應該是影片進行到此最讓人動容的地方。

雖然影片一開始便營造出懸疑的氣氛,但也不乏幽默的喜劇細節, 直到我們目睹了作為普通民眾的皮娜因為戰爭而丟失了性命,我們才意識到這場可怕的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痛苦與災難!

或許我們會覺得皮娜太傻,丈夫被捕,她追上去又有何意義?到最後還不是白白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這里,皮娜已經不再是單單一個人了,她代表的是整個飽受戰爭摧殘的普通民眾,她的激烈的反抗正是被侵佔的羅馬的反抗。

羅西里尼的這種處理手法被後來的戰爭題材電影紛紛效仿。

而結尾的一個場景:以馬爾切洛為代表的小孩們親眼目睹了神父的英勇犧牲後,他們垂著頭,默默的沿著街道返回羅馬這座城市,這一場景被賦予了羅馬的光明未來與希望。

新現實主義沒有任何宣言或計劃,它只是一種對更強烈的現實主義的訴求,以及對當代題材和工人階級生活的強調。

羅西里尼曾說:「對我來說,新現實主義最重要的是從道德立場去看世界,然後才是美學。其開端是道德。」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上映後, 羅西里尼說:「當時情形即是如此」(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

而這句話後來即成為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座右銘!

⑵ 影史考點 |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新」體現在哪裡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內容上的革新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內容上摒棄了傳統電影中的幼稚、公式化和老調,取消了不談人類問題和人道觀點的荒誕可笑和生編硬造的內容,拒絕聽膩了的故事和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揚棄了硬說所有義大利人都為「同樣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調。這種內容上的革新,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更加貼近現實生活,關注人類問題和人道觀點,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社會的真實狀況。

二、表現手法的創新

  1. 紀實性:新現實主義電影導演對現實的密切關注,使得他們的作品中呈現出對真實事件和現實人物的高度忠實性。這種紀實性手法消解了傳統電影常有的文學敘事性,使得電影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呈現出如同新聞報道般的實際狀態。

  2. 實景拍攝:新現實主義電影強調實景拍攝,將攝影機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將真實社會環境同人物命運在視像中緊密結合起來。這種拍攝方式避免了使用舞台感很強的戲劇性打光,多採用自然光拍攝,使得電影畫面更加真實自然。

  3. 大量使用長鏡頭:受巴贊長鏡頭紀實美學的影響,新現實主義電影導演為了更為真實地體現時空的統一性,大量使用長鏡頭。這種視覺處理保持了鏡頭的完整性,既體現了創作者忠實於自然的客觀性,也賦予影片真實的透明性,最終消除主觀性。

  4. 非職業演員的選用:為了體現人物自然真實的生存狀態,新現實主義電影導演大多選用非職業演員來重現生活,而非演繹生活。這種選擇使得電影中的角色更加真實可信,增強了電影的感染力。

三、思想觀念的更新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思想觀念上進行了更新,強調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反思。這種思想觀念上的更新,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不僅關注個體的命運和情感,還關注社會問題和人類命運。這種關注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

四、藝術風格的獨特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藝術風格上呈現出獨特的特點。它們往往採用樸素自然的敘事方式,避免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表現手法。同時,新現實主義電影還注重細節的表現和情感的傳遞,通過細膩的畫面和真實的表演來打動觀眾的心靈。這種藝術風格上的獨特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綜上所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新」主要體現在內容上的革新、表現手法的創新、思想觀念的更新以及藝術風格的獨特等方面。這些新的特點使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成為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美學革命,對世界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⑶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的美學風格是甚麼

出現在上世紀40-50年代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開創了他獨特的風格
戰爭摧毀了大部分的製片廠和相關設備,新現實主義的場景調度主要依賴實和棗景拍攝,攝影膠片大多採用紀錄片的粗粒子膠片,或是不同品質的膠片拼湊。因為多是外景,所以也多用自然光,打破了舊式好萊塢盛行的「三點布光法」。另外,大量使用非職業演員,增加了演技和場景的即興自由度,同時也增加了攝影機運動和取景的自由發揮(打破了悔襲以前義大利電影後期配音的習慣)。
敘事的特點也很鮮明:傾向於淡化敘事關系,它拒絕全知全能的觀點,認為真實的生活是不確定的。主人公或是事件的結局多是零散和不確定的,有點搞笑的是,有時會插入一些跟主線發碧棚兄展沒有關系的突發事件(也跟在大街上拍有關系吧^^)

⑷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4)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像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⑸ 世界電影史: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哪些特點

特點:

1、滿懷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義;

2、鞭撻社會的不公正現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張勞動群眾的社會團結。

產生背景: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

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⑹ 巴贊認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首先是下面哪一項

人道主義。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紀錄性 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藝術家們,對於現實的密切關注,並在電影作品中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的再現,使文學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聞報道的實際生活的敘事狀態之中。《偷自行車的人》和《羅馬十一時》都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例子。而《羅馬十一時》一片由於有了新聞記者在敘事上的參與,而更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 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它與手和眼密不可分,幾乎與人體等同,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的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的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巴贊稱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紀錄性,具有極為特殊的美學價值。 二、實景拍攝 這是新現實主義「紀錄性」的一部分體現。這樣一種拍攝方法,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在視象上緊密地結合起來。新現實主義電影工作者的口號是:將攝影機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實際空間中進行拍攝。而在此之中,攝影機跟隨著人物在實際空間中的運動,正是電影在空間觀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傳統的場面調度的觀念隨之消失,而使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的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出來。同時,實景拍攝也避免了隸屬於舞台觀念的戲劇性用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攝影師更多地採用了自然光。 三、長鏡頭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長鏡頭的運用作為表現空間真實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與風格的獨特作用。這種沒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視覺處理,似乎使每一個鏡頭都成為完整的一段。這既體現了創作者忠實於自然的客觀性,又使影片獲得了現實真實的透明性,最終消失了自我的主觀性。巴贊曾提出:「電影的特性,暫就其純粹狀態而言,僅僅在於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現實主義對於長鏡頭的運用,在空間觀念上是符合巴贊所下的定義,是符合電影特性的。 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許多代表作品中,的確都運用了非職業演員的表演。然而,巴贊在進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並非是新現實主義的貢獻,早在《戰艦波將金號》中,群眾演員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時,巴贊還談到:「從電影史上看,不用職業演員這種作法不能說明社會現實主義電影的特徵,也不能說明當代義大利流派的特徵;對明星原則的否定,一視同仁地使用職業演員和臨時演員,這才確實是他們的特點。這里重要的是避免職業演員的角色類型固定化:他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不應當為觀眾造成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新現實主義將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使演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種結果才「必然能夠獲得義大利電影的絕妙的真實性」。 五、結構形式 勞遜曾談到:「由於新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是簡單的,因此最優秀的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結構也是簡單和動人的」。新現實主義電影製作者,追求一種朴實無華的結構形式。他們不使用什麼倒敘、閃回等,那樣一些令人費解的結構形式,而是選擇了一種最為簡單、最為鮮明、最為直觀的結構形式,其結果也是一種最為清晰、最為自然、最為充實的結構形式。這同樣是影片的紀錄風格所決定時,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導的那樣: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這一點在我們譯制出來的影片當中是聽不出來的。但這卻是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和寫實主義的一部分,是受到了愛德華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戲劇和維爾加的影響。同時,也是民族電影追求聲音效果表現的極為突出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方言的處理上,新現實主義製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們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點,又盡可能地使人們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