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掀起香港電影新武俠世紀
擴展閱讀
dc最新的電影 2025-08-07 21:27:12
日本電影小柒 2025-08-07 21:27:03
劉德華演技最好的電影 2025-08-07 21:22:07

掀起香港電影新武俠世紀

發布時間: 2025-08-07 18:45:01

❶ 獨臂刀簡介及詳細資料

劇情簡介

大俠齊如風收留了為救自己獻身的僕人方誠之子方剛,並傳授其

武藝,且欲立為掌門。如風女兒齊佩因愛慕方剛不成,聯合師兄與方比武,並施暗算;方右臂被砍斷,負傷逃走,為少女小蠻所救,並依小蠻父所遺《左手圖譜》練成了左手神刀。後來,如風遭仇家笑面二郎和長臂神魔復仇,弟子被殺,齊佩被囚。危難之中,方剛不計前嫌,與小蠻救出齊佩,又殺笑面二郎、長臂神魔及其黨羽,並救出師父。隨後,兩人攜手遠走天涯。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注 方剛 王羽 小蠻 焦姣 齊如風 田豐 齊佩 潘迎紫 齊夫人 陳輪滑畝燕燕 長臂神魔 楊志卿 魏師兄 黃宗迅 郭師弟 樊梅生 方成 谷峰

簡介:方剛父親

巴雙 劉家良 丁鵬 唐佳 唐迪 鄭天壽 小二 曾楚霖 王大爺 郝履仁 孫師弟 張佩山 七師兄 鄭雷 火星 廟會兒童 趙雄 順兒 九師弟 王光裕 齊如風徒弟 袁和平 齊如風徒弟 袁祥仁 齊如風徒弟 劉家榮 齊如風徒弟 劉剛 客串 倉田保昭 客串 張百爽 任世官 客串 陳全 客串 客串 周小來

職員表

製作人 邵仁枚 導演 張徹 副導演(助理) 黃源盛 編劇 張徹,倪匡 攝影 阮曾三 配樂 王福齡 剪輯 姜興隆 美術設計 陳景森

(演職員參考資料 )

幕後製作

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對泛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張徹在1967年拍攝傳世之作《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這部影片奠定了張徹在影壇的重要地位,被人稱為新派武俠電影。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只是陪襯。張徹的電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剛烈的俠客,個性獨立,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標准,看重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是陪襯。

邵氏於1967年憑藉此片的緊張劇情及緊湊鏡頭,奠定武俠片王江山。張徹因此樹立「新派武俠電影」典範,倪匡亦寫出劇力萬鈞的劇本。而片中演員全是一時之選,如王羽飾方剛,焦姣飾小蠻,潘迎紫飾齊佩,楊志卿飾長臂神魔。故事描述,方成長中飽客群師兄妹歧視侮蔑;一次比武,方更誤被師妹齊佩斷臂,帶傷逃跑。後方為農家女小蠻所救活,原想隱居山野,卻遇師門有難,方為了恩仇,遂用亡父斷刀及蠻父刀法斗長臂神魔…

由武俠作家倪匡編劇,但內容經張徹讓汪修改甚多,倪匡笑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屬於他寫的。劇情講述僕人方誠為救大俠齊如風身亡,齊臘森收留其子方剛,傳授武藝並欲立為掌門。女兒齊佩因愛方不成,與師兄以比武為名暗算方,致其右臂被砍斷。方剛為少女小蠻所救,並以其父所留《左手圖譜》練成左手神刀。齊家遭到仇人笑面三郎和長臂神魔等的攻擊,危難時刻,方不計前嫌,與小蠻合力救出師傅及齊佩,並身背代表師門的金刀,挑戰長臂神魔,最後用亡父斷刀及蠻父刀法戰勝長臂神魔。本片為陽剛導演張徹的成名經典作,也是首部票房超過百萬港幣的賣座片,因而掀起港台兩地的"新武俠世紀",具有影史上的重要意義,同時使得王羽成為第一位武俠巨星,其後延伸了多部續集,亦使"獨臂俠"掀起了殘障武林高手的新風潮。

影片評價

無可否認,由張徹、倪匡聯合編劇的《獨臂刀》有借鑒金庸《神鵰俠侶》楊過斷臂情節之嫌,刁蠻師妹齊佩(潘迎紫)雖對同門方剛(王羽)暗懷情愫,卻因他天性孤傲落寞反生怨恨之心,遂與兩位師兄對他百般欺凌挑釁。後來雪夜較技,齊佩不敵,竟施偷襲,斬去方剛右臂泄憤......影片至此,似乎還未盡脫大家熟悉的"神鵰"橋段,但從整體來看,《獨臂刀》卻是劇情獨特曲折,盡顯陽剛慘烈之美,方剛斷臂後得村姑小蠻相救,本想退出江湖、與她歸隱山林,然現實殘酷,小蠻遭人欺負調戲,方剛卻無能為力,心下不甘,便常在半夜起來練武,小蠻不忍,拿出父親遺留之殘缺刀譜,終令方剛練成"獨臂神刀",一雪前恥。

盡管《獨臂刀》主要以功夫打鬥吸引觀眾視線,主人公以殘疾之身反練成偏門奇功的遭遇亦扣人心弦,但該片顯然並未僅停留於表面的功夫噱頭,對方剛這一悲劇英雄的刻畫是《獨臂刀》的最成功處。--獨臂、斷刀、殘譜,構成了方剛的復雜感情世界。"獨臂"令他愈發孤憤;斷刀代表父情師恩,生父臨死留下斷刀,恩師待他若親子,方剛重情重義,師門有難自會赴湯蹈火、義無反顧。而殘譜既是小蠻情思所系,又是江湖仇殺象徵。待學得殘譜功夫,是繼續好勇鬥狠,還是攜愛侶匿名歸隱,師門榮辱難道從此便不聞不問?種種心理矛盾、情感沖突彼此交織,相互激盪,令《獨臂刀》盈溢著飽滿熱烈的浪漫情懷,強烈感染著每位觀者。再者,即便今日看來,《獨臂刀》體現出的獨特節奏和故事張力,不僅不會讓人覺得過時,反而歷久彌新,更顯經典魅力無限!

影評一

看完《獨臂刀》,重溫完張徹的青春夢,回頭再看花絮里那些業已作古或是衰老的當事人,想起前幾日在電視上看到中年王羽耍刀(不知道是不是那把獨臂刀),真要叫人生出物是人非的恍惚。惟有電影還在,如同片中那柄斷刀,數碼修復之後,熠熠生輝,完好如初。

影評二

評論張徹導演陽剛武俠的開山之作《獨臂刀》很難,因為此片不論業內業外評價都很高,評論也特別多,難出新意,甚至連題目都難擬定。

張徹的第一部武俠片是《邊城三俠》 ,不過,張氏武俠的奠基之作當是這部《獨臂刀》。本片在當年放映時票房過了百萬,好評如潮,可謂邵氏武俠電影的風雲第一刀,張徹從此也有了個綽號--百萬導演,此片也與胡金銓的《大醉俠》一起,被業內譽為"新派武俠電影"兩面旗幟。

這《獨臂刀》叫好又賣座,究竟好在何處?

劇本偷招,巧妙。很多人以為是倪匡所編,據八卦小道訊息,其實張徹在編劇方面多有干涉,這一點看電影就知道,編劇為二人,張徹在先。故事主線和主要人物設定靈感來於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主人公方剛、齊佩、小蠻疑似楊過、郭芙和小龍女。在《神鵰俠侶》的某一段落上另起爐灶,看似冒險,實則是妙招。金庸武俠小說最打動人的地方是什麼? 乃英雄落魄而後東山再起,其中便以楊過斷臂為例,因為一落一起之間必有矛盾、沖突、掙扎、釋放,就是看點,我想張徹導演當是於我心有戚戚焉。不論是否看過《神鵰俠侶》,《獨臂刀》的故事一定會打動你,因為它夠意外,夠合理,也夠 *** ,夠痛快。談到編劇,提一下劇本的台詞,我覺得不論張徹還是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台詞都比較考究,文白處理得比較自然,有古意,又不生澀,這一細微之處,值得玩武俠的大導演們好好研究,免得總鬧"蹬被子"的笑話。故事敘述,老道。一個好故事還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這涉及到多方面,情節的繁簡設定、節奏的舒緩掌控、文戲武戲的合理搭配、鏡頭的遠近調度、動靜結合等等,都是考究導演功力的地方。雖然只是第二部武俠電影,但張徹拿捏得異常老道。這部《獨臂刀》看似劍走偏鋒,其實卻在偏中求正,可稱張徹幾十部武俠片中各方面最為平衡之作。就算時隔四十年,依舊可成為武俠電影敘事典範,內地武俠新銳導演在玩畫面弄 *** 之餘,實在應該好好向這部《獨臂刀》學一下怎麼講故事。演員選定,恰當。王羽是張徹陽剛武俠男主角的第一代,其外型雖不如其後的狄龍、姜大衛英俊、瀟灑,但氣質很特別,古裝扮相樸拙之中暗含一股凜人的殺氣,眉宇間又常有抑鬱之色,實乃演繹悲情豪俠的絕佳人選,這一特點在隨後的《金燕子》、《大刺客》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張徹的武俠片重男兒義氣,輕兒女情長,《獨臂刀》是個意外,情義兼顧,兩位女演員焦姣、潘迎紫戲份不少,皆有不俗表現,可圈可點。動作編排,濃重。今天的武俠影迷看獨臂刀的動作或許會覺得,不夠飄逸,不夠花哨,不過,少了幾分花哨和飄逸,反倒多了幾分濃重,這似乎更與此片凝重慘烈的風格想扣。本片的武指為劉家良,在六十年代,能把動作設計到這樣的程度實屬難得。此片在武戲方面確實花費了不少心思。場景多轉換快,武館、酒肆、客棧、山路、暗室、集市、鄉野皆見拳來腳往刀光劍影,道具方面不僅兵器多,還設計成彼此相生相剋,頗有趣味。在動作的拍攝方面,張徹大膽創新,運用大量手提跟拍運動式鏡頭,突出了動感和張力。雖然此片看不到張徹後期作品中常見的血色慢鏡翻滾的招牌鏡頭,卻已顯些許端倪,方剛斷臂後的逃脫,以及奇門弟子被截殺等橋段,都是不惜膠片濃墨重彩著力渲染,暴力美學已露崢嶸。主題意旨,頗可玩味。一部好作品當是令人視聽過癮之餘,還可玩味。你可以把《獨臂刀》看作簡單的父仇子報的故事,卻也可以從簡單中,琢磨出一些不簡單的東西。孤苦一人,獨留一臂,殘存一譜,斷刃一刀,這四個意象設定絕非無意,每個都扣了一個字--缺,而缺的反面是圓。張徹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文人,在編劇時必有所思。人在江湖走總會遭遇逆境,所謂造化弄人,但萬事無絕對,陰晴圓缺自有轉換化。方剛如果不是孤兒,或許也無緣師從齊如風;如果沒被斷臂,或許以後只是個護院、保鏢或者教頭;如果未遇殘譜,或許刀法平平;如果不是獨臂,或許決戰時反丟了性命……正是這一路的缺,反倒最終成圓--情義兩全。命運的改變或許是老天安排的,但意識中的改變卻屬於自己,方剛最後一戰其實並非報父仇,而是報恩,除卻這個牽掛,他才得以解脫。人在江湖為何身不由己?就是恩怨纏身。方剛一路偏偏偏,最後偏偏得了個正果,於殺戮中得悟不殺的道理,也不再附庸於誰,成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一場慘殺之後,還能全身而退,如此結局在張徹同類作品中鳳毛麟角。查其因果,不由得想起禪宗流傳的慧可斷臂求佛的公案,慧可立雪求佛,達摩祖師得知後對他說:諸佛無上之妙道,於長劫中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可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而希求無上乘?此唯徒勞而已。慧可聞此教誨,遂取利刀,斬斷左臂,置於師前。由此又想到太白《俠客行》詩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劍走偏鋒以求中正,或許這正是張徹心中構思,所以他會想借用楊過作外殼,以殘障武功為手段。細微之處,用心良苦。有個細節似乎被很多人放過,那便是主人公的名字。方剛,血氣方剛也,語出《論語·季氏》之"君子三戒"的第二戒: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張徹是文人拍武俠,以他的文學素養,肯定曉得這個典故,"方剛"一名絕非隨意取之,當是張徹用心良苦的細微表現。這部陽剛血色的武俠電影看似好勇鬥狠,其意旨正相反,恰恰是在提醒血氣方剛的男兒:止戈為武,戒之在斗。如此看來,《獨臂刀》作為張徹陽剛武俠之奠基極其恰當,這塊石頭宛如斷刀不成規矩,偏狹奇詭,斜插入地。但這一偏一斜,恰好成了中正平和,落一個異常穩固。其後張徹拍攝了大量充斥血腥暴力的電影,竭力渲染英雄人物的悲情慘死場面,引起極大爭議,但有了這塊奇石奠基,自有人會讀懂暴力血色背後的用意,以及張徹那一聲悲天憫人的嘆息……《獨臂刀》一刀祭出,名動江湖,其後張徹又拍了續集《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再後來嘉禾挖走了王羽和日本合拍了《盲俠大戰獨臂刀》,到了九十年代,徐克再次翻拍成《刀》,可謂餘毒無數。縱觀下來,號令武林的還是這口《獨臂刀》,時至今日,依舊鋒芒耀眼。憑欄處細想從前,真個是;滿堂驚艷三千客,一刀霜寒四十年。

影評三

《獨臂刀》是張徹的成名作,在香港影史上首創百萬票房,首創用手提攝影機拍攝的先例。其動作的節奏感與美感,處理暴力的手法,也都是後世談論不休的話題。據說昆汀.塔倫蒂諾因為喜歡片中獨特的節奏感與故事的張力,很想重拍《獨臂刀》。其實他應該在《殺死比爾》中早已致敬過,比方說烏瑪.瑟曼一刀削掉劉玉玲天靈蓋的那一幕,就很有此片里王羽在酒肆打鬥時同樣動作的風范。

影評四

之所以講《獨臂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因為此片一出居然可以扭轉乾坤。原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壇陰盛陽衰,以女星擔綱的言情文藝(加歌唱)片最受歡迎,反而男演員的地位一直不高。即便是1966年的《大醉俠》,一舉成名、當紅得令的亦是扮演女俠"金燕子"的鄭佩佩,而非"大醉俠"岳華。直至1967年的《獨臂刀》上映後,冷竣落寞的陽剛男主角王羽成為觀眾心目中的新偶像,不僅一掃香江銀幕的陰柔之氣,更成功令男性陽剛武俠片取代言情文藝片,成為港台影壇的絕對主流。

作為陽剛武俠片的開創者,張徹早在台北《聯合晚報》的"沉思隨筆"專欄里便提出"挽救中國電影應以陽剛破陰柔"的理論主張,他亦是這一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他在邵氏拍電影二十餘年間,帶出王羽、羅烈、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戚冠軍、李修賢等大批成為當紅明星的契仔弟子,他們亦是香港武俠功夫片的骨幹力量。另外,張徹又與許多新銳導演有過合作,包括鮑學禮、桂治洪等,同時提攜午馬、吳宇森等幕後新人,將他自《獨臂刀》始創立的陽剛武俠、暴力美學發揚光大,對後世影響尤為廣泛。

而今,王羽、袁和平甚至於美國的昆汀·塔倫蒂諾都有計畫重拍《獨臂刀》,如若拍成,未必不會是佳作,但時下觀眾無論怎樣喜歡那些重拍之作,也不能取代《獨臂刀》在華語武俠電影史的至尊地位,因為,經典就是經典!

影片借用金庸《神鵰俠侶》中楊過斷臂的創意,張徹將西部英雄的心理安排進方剛這個角色中,田園生活和江湖的腥風血雨成了方剛的道德困境,"歸隱山野"類似"大俠完成"的象徵--像所有的西部英雄,完成救贖後選擇離去,因為他代表了殺戮,當他位於此地,未來必將腥風血雨,只有完成對自己的驅趕,和平才會降臨。在方剛身上,有西部英雄的悲情,也有中國傳統男兒的俠義豪情,可以說,這部電影是最貫徹"俠之精神"的武俠片。張徹的陽剛美學在《獨臂刀》中成型,給人酣暢淋漓之感,開啟了香港武俠電影的新紀元。(中國社會科學網評)

該片除豐富的鏡頭感外,更將傳統中國的尚武俠義精神賦予現代的生命力,還把現代青年的反叛形象投射在古之俠者身上,與時代毫不脫節。(1905電影網評)

❷ 新獨臂刀的影片評價

該片是張徹導演的代表作,拍得很唯美,展現了暴力和男性的陽剛之美。之前,香港女主角地位比男主角高很多,張徹扭轉了這個情況。張徹的武俠電影無論是他的《獨臂刀》,《新獨臂刀》,還有《獨臂刀王》最終訴諸的是一種男性之間的情誼,是男人陽剛的武俠電影,這後來深刻影響到了吳宇森對江湖的整個看法。
香港史上首部揚威國際沖破百萬票房巨獻,張徹大導演的《獨臂刀》乃改編自倪匡武俠小說,由劉家良擔任武術指導,影片系列不但創造了票房佳績,也同時捧紅了王羽、狄龍、姜大衛等一幫陽剛男兒。 《獨臂刀》 、《獨臂刀王》及《新獨臂刀》這三部由邵氏兄弟公司在六、七十年代間出品的武俠影片,是掀起香港電影「新武俠世紀」的作品,也是將中華武學帶進大銀幕並從此影響世界影壇的力作。
張徹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掀起香港電影「新武俠世紀」的旗手,他影片主旨就是反弱為強,復興尚武精神,重振男性英雄;武俠道義是為自己、為朋友、為國族血戰到底;作風則粗硬陽剛,從而開創了以男星為首的港片主流趨向。

❸ 香港電影的類型

香港電影最偉大的成就是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在李小龍成名之前,香港影壇就有關德興、石堅等人出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這套系列關德興拍攝了99部,有資格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說起武俠片,就是古裝動作片,《雲海玉弓緣》(1965)、《大醉俠》(1966)、《獨臂刀》(1967)三部影片開創了香港新派武俠時代,古裝武俠電影也成為香港影壇一個最賺錢的類型影片。 武俠片為了要展示俠客們驚世駭俗神乎其神的蓋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樣都要拿出來,吊鋼絲、噴火、炸葯、噴氣、碎石……武俠片是虛實結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電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電影主要是文藝片和黃梅調影片最賣座,這一切都因為武俠時代的到來而改變了,
武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張徹、劉家良、胡金銓,三位大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對俠義和武術的理解。劉家良在邵氏時期大多拍攝古裝片,但是他的電影中都是真功夫,這時的武俠片已經開始向功夫片轉變。
所謂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時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攝最多的還是張徹,《馬永貞》、《報仇》、《大決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裝武俠片的最大區別在於武功的表現形式不同,功夫片極少數要吊鋼絲,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觀眾喝彩。
武俠片和功夫片齊頭並進到了80年代,成龍雖然靠著《醉拳》揚名立萬,但是在已經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經是日漸式微,他果斷地決定開拍時裝動作片《警察故事》,這是成龍動作電影生涯的一個轉折,也是香港動作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從《警察故事》之後,時裝動作片就在電影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不斷引領潮流,風靡全球。
時裝動作片不僅在時代背景上與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攝手法上也有眾多創新,最顯著的特點,動作片的危險系數要遠遠超出了功夫片。現代都市中發生的激烈爭斗,少不了槍支、飛機、汽車、輪船的參與,場面和動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許多,動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點和更富有時代氣息,它成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
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
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它與警匪片的區別在於黑幫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種符號象徵。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總要一物降一物。 黑幫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講述黑幫內部中的爭權奪利,或是與敵對幫派搶地盤火拚。 邵氏時代的反映香港黑幫的影片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龍虎武師》、《成記茶樓》、《大哥成》、《憤怒青年》等幾部。
到了80年代以後,香港的黑幫電影逐漸有風起雲涌之勢。較為著名的有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麥當雄製作的《跛豪》、林嶺東的《學校風雲》、羅烈執導的《沖擊!天子門生》、劉偉強執導的《古惑仔》系列和《O記三合會檔案》、杜琪峰的《龍城歲月》系列等等,這些黑幫電影幾乎折射出香港黑幫的一段發展歷史,誇張虛構的成分佔去不少,只有個別事件可能是真實的。電影只是一種表現形式,香港也絕不是像黑幫片中描寫得那樣險象環生。早期的黑幫片只是為了吸引觀眾走入電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絕大多數都是動作影片,情節驚心動魄,警匪之間的沖突不斷為劇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電影中的歷史源遠流長了,香港電影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幫片著重刻畫的是黑幫的兇殘。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龍城歲月》就會對二者的區別一目瞭然。
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樣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的位置。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雙雄》,林嶺東的《龍虎風雲》、黃志強的《重案組》、劉偉強的《無間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來的經典之作。
警匪片強調的是二元對立,兵與賊之間的鬥智斗勇,善惡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動作場面招徠觀眾,所以也可以稱其為警匪動作片。單純像《無間道》系列那樣用劇情撐起一部電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來的影史上並不多見,這也就是為什麼《無間道》系列會在香港引起這么大轟動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業電影之都,文藝片鼎盛時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興起之後,大量的商業愛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藝片遂逐漸走向沒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晉導演發起了一場新浪潮運動,他們旨在拍攝有藝術品味的電影,以抗衡充斥市場的大量商業影片。香港文藝片終於在20年之後,迎來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時期,所有新浪潮的導演都貢獻出自己的文藝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邊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嚴浩的《似水流年》、張之亮的《籠民》等等,這些作品都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獎的殊榮,也成為經久不衰的文藝港片。
90年代以後,新浪潮運動已經漸漸沒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藝大旗的導演,只有許鞍華、王家衛、關錦鵬、陳果等少數幾位導演。
香港文藝片導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衛,他獲得過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7),這是香港導演贏得的最高國際榮譽。杜琪峰近兩年也異軍突起,頻繁亮相各大國際電影節,作品也時常被選中入圍。
香港的文藝片主要是關注底層社會人的生活狀況,寫實有之,寫意亦有之。王家衛關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過他鏡頭娓娓道來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類型電影,鬼片中照樣分為眾多類型:僵屍片、幽靈鬼魂片、喜劇鬼片、功夫鬼片、愛情鬼片等等,真讓人對香港電影人的創造力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奇怪這樣強悍的想像力。
鬼片在香港影壇也沒落了,輝煌的時代同樣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屍先生》系列、洪金寶的《人嚇人》系列,還有諸如《猛鬼差館》、《猛鬼舞廳》、《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類型片種一樣,能走向沒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風拍攝是最大惡習,不斷地粗製濫造毀壞了一個原本很好的創意。鬼片至今已經鮮有佳作問世,倒是一些裝神弄鬼的恐怖片還在銀幕上驚聲尖叫,可是遠遠不及鬼片來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稱之為三級片,但是三級片並不都是情色片,過多的血腥鏡頭也會被劃為三級片一類。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電影中出現較多的裸露鏡頭的話,這部電影就是三級片。
香港電影情色片的源頭大體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攝的大量風月片成為後來三級片的濫觴,李翰祥拍攝低俗的風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電影生意大賠,回到邵氏以後就只好聽從老闆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電影。李翰祥就算是龍游淺水,再不濟也是華語影壇一號響當當的人物,他深厚的國學功底不會就此荒廢,他拍攝的風月片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今天的香港導演無法復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電影檢查條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電影的名詞條目中也從此多了一個「三級片」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