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德國電影的藝術特色
擴展閱讀
最新電影完整在線觀看 2025-05-25 10:38:50
10年代經典電影內地 2025-05-25 10:37:52

新德國電影的藝術特色

發布時間: 2025-05-25 07:42:45

A. 表現主義電影【簡介】

德國表現主義是藝術領域中極具特色的一派,它對電影、戲劇、音樂、美術等諸多藝術領域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學派尤為突出,將對真實的探索從外部推向了人的內心深處,進而通過個體的視角發現社會現實,這一過程持續了大約5年,從1919年到1924年。



表現主義藝術家們在擴展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深度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認為藝術應當超越對現實的描摹,藝術的價值和力量來自於對內在實質的揭露。藝術家們應該穿透日常經驗和外在世界的表象,直接觸及靈魂的核心。他們認為,一切外在的表象都是暫時的、偶然的且不重要的。基於這樣的觀點,表現主義作家反對印象主義僅停留在現象層面的膚淺,同樣也反對自然主義對生活現象的陳舊摹寫。他們的中心思想在於,透過具體可感的表象,把握抽象的永恆內在本質。



表現主義在電影領域中極大地拓展了表現手段,其造型風格化以及對環境、氣氛的渲染技巧後來被廣泛應用於主流電影製作中,尤其是恐怖片、犯罪片等類型。這表明,表現主義手法已經成為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現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繪畫,1901年巴黎舉辦的一場畫展上,法國畫家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的一系列作品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組油畫作品的總題名就是《表現主義》。同時,攝影術的出現使得繪畫走向抽象主義道路,而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形式,迫切需要得到藝術界的認可。此外,表現主義還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追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表現主義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裝飾性的美,通過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極端的純精神世界,這進一步推動了超現實主義的發展。



表現主義的哲學淵源可追溯至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斯特納的神秘主義。這些哲學思想對表現主義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社會背景方面,表現主義電影反映了戰敗後的德國社會現實,以及工業社會對人的異化。面對暴力、謀殺和死亡的主題,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傾向於創造出一種迷幻、扭曲和陰冷的世界,這反映了全人類對恐懼的共性以及對精神安慰的渴望。中產階級對現實的不滿、自由意志論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反叛成為表現主義發展的推動力。參加表現主義運動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上存在較大差異,包括無政府主義者、虛無主義者以及社會主義者,這表明表現主義運動並未形成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且很少存在始終如一的「純粹」表現主義者。然而,這些藝術家共同關注社會現狀、倡導改革和革命。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主義經歷了衰落。從1924年起,隨著德國經濟的暫時好轉和社會的相對穩定,表現主義戲劇逐漸走向衰落。然而,它在探索與創新方面的成果得以保留,並繼續被運用。表現主義的地位曾受到爭議,盧卡奇將其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頹廢流派而予以否定,而布萊希特則認為它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和矛盾,盡管不能揭示產生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但能夠引起人震驚,啟發人思考。在藝術方面,表現主義也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與創新。



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深遠,從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風格特徵甚至影響了希區柯克與奧遜·威爾斯等電影大師。時至今日,我們的電影中仍然能看到表現主義手法的運用,表現主義已經成為電影藝術中常用的手法或風格。這一藝術形式不僅在電影領域,也在其他藝術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新德國電影的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表現主義電影通常通過恐怖、災難、犯罪等題材,運用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的素材,採用傾斜、顛倒的影像和常規電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攝角度,以誇張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

B.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藝術特色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它融合了多種藝術門類的精髓,跨越時空的界限,通過巧妙運用蒙太奇等表現手法來構建畫面,增強藝術形象的吸引力。盡管電影製作過程中涉及許多物質因素,但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精神層面的影響觸動觀眾的心靈。

每部電影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各不相同,主要體現在生命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個領域。無論是高雅的藝術作品還是通俗的娛樂電影,都擁有自己的擁躉,成為大眾文化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電影不僅具備藝術價值,還具備商業吸引力,同時反映了高科技的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復制價值。

電影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從主題上來看,電影可以探討人性、社會問題、歷史事件等廣泛的主題,滿足不同觀眾的多樣化需求。其次,從表現手法上來看,電影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如敘事結構、鏡頭語言、色彩運用等,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再次,從文化背景上來看,電影往往植根於特定的文化土壤,通過講述故事傳遞特定的文化價值觀。

電影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僅體現在藝術表現上,還體現在其社會功能上。電影不僅是娛樂和審美的工具,更是教育和傳播的媒介。優秀的電影作品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引發人們對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從而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此外,電影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通過票房收入、衍生產品等方式為創作者和製片方帶來收益。

綜上所述,電影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它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一種社會現象。通過深入分析一部電影的藝術特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從而提高對電影藝術的認識和欣賞水平。

C. 世界電影流派的劃分

電影流派,指電影根據獨特風格而進行分類的派別。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五種:

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等。

(3)新德國電影的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流派的分類:

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

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

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

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

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

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

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

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

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

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逕庭。

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

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他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D. 新好萊塢電影在電影語言和敘事方面的新舊對比

新舊好萊塢電影特徵之比較

好萊塢可劃分為新舊兩個時期。舊好萊塢(也稱經典好萊塢)階段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後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上,舊好萊塢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MPPC)到大製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這一模式直到新好萊塢階段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新好萊塢階段是指從60年代至今的電影時期,在這個階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彈」策略使類型片在表達方式上發生改變,社會意義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萊塢是舊好萊塢的延伸和發展,它是電影藝術內部和社會文化環境變化的結果。而在本質上,好萊塢的「夢幻」功能並沒有改變。

由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是一個緩慢發展漸進的過程,為了便於比較,這里先把舊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總結如下:

(一)舊好萊塢的戲劇電影美學特徵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

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1.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2.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3.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4. 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二)關於舊好萊塢的類型片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2.人物定性化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三)新好萊塢電影

(1)好萊塢運動

新好萊塢運動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是美國社會的多事之秋,黑人爭取平等自由的民權斗爭風起雲涌,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是國內反戰情緒不斷高漲,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盡管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已經復甦,但60年代的美國電影也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冬。大的製片公司紛紛倒閉或轉產,有的製片廠因財政困難放棄了使用知名導演和演員,而是大膽起用新人,還有的藝術家以較少的資金獨立製片或合資經營電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願拍攝電影,這些電影人由於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度和較少的傳統桎梏而使好萊塢電影開始呈現出新的面貌。興起於60年代的新好萊塢運動為美國影壇奉獻了一大批傑出的導演,他們有卡薩斯特,佩恩.佩金帕,科波拉,丹尼爾.霍佩爾,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他們為7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電影再輝煌作出了積極貢獻。

(2) 新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對照於舊好萊塢)

1。 在影片主題與題材上:舊好萊塢電影由於受製片廠制度和政治的影響(美國當時有個《海斯法典》禁止拍攝接觸社會的影片)因而在主題和題材上多為遠離現實和政治的消遣娛樂內容,在創作上體現中產階級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價值觀,現實主義傾向的影片在這一時期所佔的比重很極少。而新好萊塢電影卻表現出對舊好萊塢電影的反叛,其電影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暴露,批評和抗議,對現實生活直面的廣度和力度都給人以極深的震撼。如阿瑟.佩帕金於1967年拍攝的被稱為新好萊塢誕生的標志性影片《邦尼和克萊》,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美國鄉村,是某種意義上的「警匪片」,但卻體現出當代青年反抗的主題:直接反抗社會不公平和禁錮個性的暴力的正當性。受越南戰爭的影響,新好萊塢產生了一批反思越戰的優秀影片,這些影片通過戰爭的生死際遇拷問人性的本真,揭露越戰帶給美國人民的肉體和心靈的創傷,這些影片被稱為「越戰片」。如《獵鹿人》(1978)《現代啟示錄》(1979)《野戰排》(1987)等。70年代,由於受「水門事件」等政治丑聞的影響,美國好萊塢還出現了政治電影,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審判制度的黑暗,指責政府腐敗,反映社會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則以青年人為對象,表現他們在物質生活高度富足的狀態下心靈的空虛,價值的失落,以及對傳統的徹底反叛。

2. 從影片表現手法上看,新好萊塢電影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與舊好萊塢比較起來,新好萊塢電影在美學特徵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① 在情節結構上,新好萊塢電影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徑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情節的發展實際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瘋狂的歷程。影片給人的震撼不是情節是否具有懸念性,而是殘酷戰爭環境下人的異化和異化的人:奉命殺死一個戰爭狂人的中尉卻在經歷了種種事件之後變成了另一個狂人。

③ 新好萊塢電影更加重視包括鏡頭語言在內的電影技巧的開拓。新好萊塢電影不追求銀幕上的真實而是運用各種電影技巧是其產生一定的間離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萊塢電影中,各種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鏡頭,定格,跳接等十分豐富。新的影像語言強化了視覺上的沖擊力,使畫面更具藝術效果,而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則從另一個方面為電影增加了哲理內涵,從而也使影片更具導演個人風格特徵。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實際上是把一個美國電影中頗為傳統的「家庭故事」放大為一個家庭的神話,是傳統強盜片中的個人英雄融化在一個無所不在的家族勢力之中,而這個家族則成為當代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縮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萊塢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旨在追求影片視覺效果的商業電影開始出現,其代表為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攝影和數字製作幾乎成為了取代情節的法寶。這些影片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視覺經驗乃至夢幻,從而給觀者以極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3)好萊塢類型片的復興

70年代中期以後以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為代表,一批帶有驚險,恐怖,科幻色彩的電影將觀眾重新吸引到影院里來,這些片子的賣座是好萊塢人重新認識到類型片所蘊涵的巨大的商業價值。於是,各種類型電影在好萊塢再次受到青睞。復興時期的類型片在原有模式上又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迎合年輕人的欣賞心理。影片大都描繪青年心理特徵,吸納現代派思想,創造前衛的銀幕形象和時尚內容。二是大量加入現代科技成分,特技攝影和數字技術是銀幕更具視覺效果。三是在原有類型片基礎上發展出新的類型片,如倫理片,災難片等。

總之,新好萊塢電影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功再度顯示了美國電影強大的生命力,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好萊塢依然是不倒的「電影王國」

這是別人回答的一個關於好萊塢式電影的答案,我貼在這了,樓主可以參照一下。本來是想好好回答的,但是樓主的這個問題實在是有些籠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