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電影評價體系
擴展閱讀
劉德華電影倆字 2025-05-11 04:03:11
哪個軟體看電影新 2025-05-11 04:03:11

新電影評價體系

發布時間: 2025-05-11 01:16:14

『壹』 論述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電影思想體系、藝術形象、人物形象、主題、演員、導演構思。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2、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3、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5、評演員。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6、分析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1)新電影評價體系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

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貳』 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2)新電影評價體系擴展閱讀

電影的起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叄』 如何評價新上映的電影《斷·橋》呢,可以用犯罪片的評價體系進行評價嗎

一、犯罪片的評價體系 我看犯罪片,一般會從三個層次、五個角度來評價它。

第一個層次是主題,具體的角度是現實批判。一般能成為社會熱點的犯罪,通常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兒,可能會是整個社會在其中推波助瀾。所以好的犯罪片,能夠揭示出犯罪背後的社會因素。

第二個層次是故事,故事有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相應的三個具體的角度為情節懸念、人物情感、環境氛圍。犯罪天然地帶有隱蔽性,所以犯罪故事情節上天然地應該帶有懸念。犯罪通常是人物情感強烈釋放的結果,並還會持續地對相關人物情感造成劇烈影響。犯罪帶有明顯的環境特徵,世界各國人民在犯罪的動機、工具、組織度方面都有獨特的個性。所以好的犯罪片,應該能恰當地展現這些方面的內容。  

第三個層次是娛樂,具體的角度是感官刺激。無須諱言,犯罪本身充滿了負能量,但是在大銀幕上卻也能給觀眾帶來快感,色情、暴力、驚悚,都是觀眾們喜聞樂見的元素。所以好的犯罪片,也能娛樂到觀眾。  當然,沒有哪部犯罪片能兼顧到所有的角度。有的可能重批判而輕懸念,比如日本的《白夜行》;有的可能重娛樂而輕批判,比如韓國的《犯罪都市》系列。但一部犯罪片,一定是某兩三個角度十分突出,其他角度及格,才能稱之為好的犯罪片。  下面我們可以用這個評價體系來看看《斷·橋》。  二、主題

(三)環境

最後,環境方面沒什麼好說的。連綿陰雨賦予了本片晦暗的基調,重慶方言、江橋給本片提供了地域背景。但是濕漉漉且講川渝方言的犯罪片實在是太多了。

四、娛樂

本片的平淡也表現在娛樂性比較弱。印象比較深的只有兩個驚悚段落:

一是預告片中,朱方正關掉大燈,因為心中有鬼,被聞亮的雕像投影嚇得心驚肉跳。可惜正片中這段被剪掉了。

二是正片中,朱方正失手推落聞亮,先是失魂落魄宛如喪屍,然後猛地澆築了水泥掩蓋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