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時期
擴展閱讀
電影新上海灘海報 2025-05-08 04:48:24
日本電影的成功 2025-05-08 04:43:24
哈雷電影全集完整版 2025-05-08 04:42:37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時期

發布時間: 2025-05-07 13:55:41

Ⅰ 新好萊塢名詞解釋

新好萊塢(New Hollywood)是指1967年-1976年之間,美國的一群獨立製片人、導演和演員,通過他們的電影作品,展現出一種不同於以往好萊塢電影的新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態度。

新好萊塢的代表人物包括梅爾·布魯克斯、伍迪·艾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等。他們的電影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獨立性,打破了傳統好萊塢電影的規則和模式,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

總的來說,新好萊塢是電影史上一次重要的藝術運動,它不僅帶來了全新的電影風格和創作態度,也對於好萊塢電影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好萊塢的電影作品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它們對於後來的電影製作和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Ⅱ 1967年新好萊塢標志電影

那年是這樣的
1967年~
1、美國電影協會成立。
2、戈達爾拍攝了《周末》(法國/義大利)。該片為布萊希特式的風格提供了一種戲劇性。一場周末旅行變成了一場自相屠戮的殘殺。
3、諾爾曼·朱森拍攝了《炎熱的夜晚》(美國)。這部奧斯卡獲獎片通過一名黑人警官和一名白人警官共同執行一次偵破謀殺案的行動表現了種族偏見問題。
4、邁克·尼科爾斯拍攝了《畢業生》(美國)。這部備受歡迎的影片亦庄亦諧地表現了富足的美國社會中青年人的一些微暇。同時,影片在插曲的聲帶上還應用了密錄工藝。
5、阿瑟·潘恩拍攝了《邦妮和克萊德》(美國)。這部對於不合時宜的人物進行了浪漫化的描繪和對暴力給予了詩意處理的影片對其後的美國影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6、彭尼·貝克爾拍攝了《蒙特里流行樂》(美國)。這是搖滾樂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部。該片以開闊的外景把一系列著名的大眾流行音樂的演出搬上了銀幕。
7、布·維德伯格拍攝了《艾爾維姬·瑪蒂甘》(瑞典)。這部表現一對命運多塞的戀人的浪漫故事獲得了國際性的成功。

8、弗萊德里克·懷斯曼拍攝了《提提卡特活報劇》(美國)。這部非虛構的影片記錄了位於馬薩諸塞州的一家專門收容因精神病犯罪的機構中非人的生活條件。

但是我查到資料說:
1967年,《邦妮和克萊德》上映,美國電影史家將其描述為一個電影事件,本片與同年上映的《畢業生》一道,成為新好萊塢時代的開端。
該片導演阿瑟·佩恩被譽為「後古典好萊塢時期導演」和「新好萊塢導演」。

應該是這兩本一起成為新好萊塢的開端吧~

Ⅲ 什麼是新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Ⅳ 新好萊塢時的電影藝術特徵是什麼

1、體現對生命的反思。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金融危機對民眾造成了巨大影響,人們開始懷疑驕傲、自由的美國精神,經過越南戰爭對美國民眾內心的洗禮,民眾開始反思社會、人性、生命等問題。

此時新好萊塢電影將戰爭等題材的影片般上熒幕,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影射、隱喻、象徵,將戰爭的殘酷表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的反思。

2、關注邊緣人群。

在美國文化中,婦女、黑人以及癮君子、同性戀、精神病患者都是邊緣化的人群。新好萊塢電影開始關注這些邊緣人群。

如女性題材的《末路狂花》講的是主人公因失手打死一個試圖強奸的男子走向逃亡的兩名女性形象,影片中兩位女性在逃亡中與警察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

電影結構

1、沿襲傳統的敘事結構。好萊塢電影的敘述結構大多比較簡單,電影一般由一條或者兩條線索構成,這與美國文化中不被束縛的原則有關,往往復雜的敘述線索得不到較高的認可。

2、後現代的敘事方式。

新好萊塢的導演對電腦電腦特技的應用消弱了影片的敘事,新好萊塢電影大多採用多線索敘事的方式,這種敘述方式的產生讓觀眾感覺更新穎,能夠從多種角度表現事物本身,將觀眾帶入電影情節當中

外國電影史|新好萊塢

//

新好萊塢:從狹義上講,指的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好萊塢在舊有電影體制瓦解以後的變革轉型,確立了新的電影機制的階段。

//

美國電影受到了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等思想潮流的沖擊,電視業的發展給美國電影業帶來了重創,加上時局的動盪和政治上的危機,迫使他們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進行從主題到形式上的反思。

國電影的製作者觀念開始發生變化,70年代一批深受歐洲電影影響,在電影學院學習的導演順應時代出現了,他們被稱為好萊塢小鬼或是聰明的小夥子們,有點逆反心理,崇拜歐洲電影,貫徹法國新浪潮「作者論」是他們的主要標簽,他們的崛起標志著新好萊塢的誕生

「新好萊塢」在敘事觀念上帶來了深刻的變化:(1).受美國式的「作者論」的思想影響,強調突出個人風格;(2).對傳統不再採取經典的態度,即在敘事上突破了以線性的因果關系為基礎的結構方式,在人物處理上的非英雄化;(3).不是放棄類型片,而是出現了多種類型融合的傾向;(4).不是否定情節中外在行動的重要性,而是更注重對人物心理反映的刻畫;(5).不再追求對影片的內容和人物做單義的理解,而是以更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影片多義性的解讀。

1967年阿瑟·佩恩導演的《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其它代表作品還有《逍遙騎士》(丹尼斯·霍佩爾 1969年)、《畢業生》(1969年)、《計程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 1975年)、《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2年)、《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9年)等。

(源自筆記整理)更多內容請見公號自習室Share

Ⅵ 新好萊塢電影的介紹

新好萊塢電影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