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湯唯當初為什麼會被封殺
電影《色·戒》主角湯唯,成為朝日新聞社出版發行的1月14日日周刊《AERA》的封面人物。據悉,日文版《色·戒》將於2月份開始在日本上映。《AERA》是日本著名的新聞周刊,讀者層次也非常高。 中新社發 段躍中 攝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眾人猜測已久的湯唯被封殺終於得到了證實,在日前舉行的政協會議上,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一句「對事不對人」,首次用官方的態度證實了湯唯被封殺的事實。湯唯被封殺已成事實,但是關於湯唯為什麼被封殺,卻仍然成為眾人猜測的迷。昨日,有娛樂圈人士分析了湯唯被封殺的四點原因。 一、《色·戒》美化漢奸形象? 從《色·戒》上映伊始,就一直飽受觀眾的議論,尤其是《色·戒》對梁朝偉所飾演的漢奸的「美化」,一直遭到各界的抨擊。雖然導演李安不止一次表示純粹只為電影,但是站在中國人的情感立場,很多人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人物形象的。很顯然,李安對中國的歷史以及國情了解不夠,就算是站在張愛玲的角度,李安的想法也是背道而馳的。但是由於李安在中國台灣,而且已經入了美籍,加上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廣電總局不可能對他做出什麼懲罰,於是飾演王佳芝的湯唯便很自然成為代罪羊。 二、《色·戒》過於暴露的情節畫面 雖然中國電影沒有分級,因此《色·戒》在國內上映時,也將充滿著暴力和色情的畫面刪得一干二凈。但是盡管如此,國內很多觀眾仍然通過不同的途徑幾乎都看過那些被廣電總局刪掉的畫面。在《蘋果》因涉及色情畫面而被廣電總局通報批評且最後被禁,更傳言演員也需寫檢查時,《色·戒》似乎與這次事件毫無關系。讓所有人都不禁猜測,為什麼《蘋果》挨批,而《色·戒》卻逃過一劫呢?現今湯唯被封殺,如此看來,不是廣電總局不處罰,而是時候未到而已。 三、「艷照門」事件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最讓娛樂圈頭痛的莫過於艷照門事件了。自從艷照門事件曝出以後,娛樂圈就沒有一天好日子可過。無論是香港娛樂圈,還是內地娛樂圈,都被一層不光彩的陰影籠罩著。這個時候,廣電總局需要一個事件來證明自身的態度,說明對艷照門事件的強硬以及強烈糾正的意願。湯唯在《色·戒》里的全裸出鏡,無疑成為廣電總局重點打擊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廣電總局會說出「對事不對人」的原因。 四、糾正娛樂圈的不正之風 「艷照門」事件曝出之後,娛樂圈的天空頓時籠罩著一股歪風邪氣,所有人都難免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娛樂圈。這當然讓廣電總局十分頭痛,畢竟廣電總局起著指引性作用。其實在此之前,廣電總局就已經十分頭痛。《色·戒》熱映正火時,湯唯一炮而紅,紅得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很多明星都對湯唯投去羨慕的眼光,更有很多明星公開表示,如果有好的機會,他們也願意一脫。說這樣的話包括了很多大牌男明星和女明星。廣電總局怎麼能夠容忍眾多明星准備在娛樂圈一脫不可收拾呢
❷ 名偵探柯南大電影有哪些全部的,謝謝。
截止2021年8月《名偵探柯南》大電影一共有24部。具體詳情如下:
1、《名偵探柯南:計時引爆摩天樓》
根據青山剛昌創作的漫畫《名偵探柯南》改編的動畫電影。影片講述了身體縮小的工藤新一化名江戶川柯南,默默展開名推理的故事。影片於1997年4月19日在日本首映。
2、《名偵探柯南:第14個目標》
由日本東寶電影公司於1998年4月18日發行的一部動畫電影。該作是《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的第二部。由兒玉兼嗣執導。高山南、山崎和佳奈、神谷明等人擔任主要配音。
影片主要講述了名偵探毛利小五郎其身邊的人陸續遭到歹徒襲擊,柯南與兇手展開智力與體力的爭奪戰,並最終結局案件的故事。
22、《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
作品由立川讓擔任導演,櫻井武晴擔任編劇。影片以針對東京峰會會場的大規模爆炸案為開端,講述了身為偵探的柯南與公安警察從正面發生沖突的故事。
23、《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
由永岡智佳擔任導演,大倉崇裕擔任編劇。作品以新加坡為舞台,圍繞在19世紀末沉入海底的世界最大藍寶石——紺青之拳展開故事。
24、《名偵探柯南:緋色的子彈》
影片以在即將舉行四年一度的世界最大體育盛典「WSG-世界體育大會-」的東京,發生知名大會贊助商們被綁架的大案為起點展開。
❸ 電影《新宿事件》劇情詳細介紹
新宿事件2009故事發生於九十年代,拖拉機工人鐵頭(成龍飾)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前往日本,決定找他那位到了日本留學的女朋友秀秀(徐靜蕾飾)。他在日本投靠同村好友阿傑(吳彥祖飾),與其餘偷渡客共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過著發達社會的下流生活、干著粗活,但生活所迫人令他們的挖泥工作難以趕上物價急速通脹的生活。
正當鐵頭放棄找尋秀秀之際,赫然發現她已改名為結子,成為日本黑幫「三合會」副會長江口利成(加藤雅也飾)的妻子。鐵頭遂決定在日本落地生根並改善生活,往後更於夜店相識了從事媽媽桑的麗麗(范冰冰飾)。
他們於當地無法從事正當職業,鐵頭說服阿傑一同開始違法勾當,令生活素質得以改善,並學習日語為求融入社會,讓自己成為有文化的人。他們的一群人勢力越來越強,生活漸見起色,所有兄弟也視鐵頭為他們的領袖。
可惜一天膽小的阿傑在盜取售賣機里的錢時顯得慌張,被一向受江口保護的外來黑幫老大高捷(高捷飾)識破,並把他打至殘廢,自此阿傑亦性情大變。鐵頭決定替阿傑報仇,恰巧發現高捷想取江口性命,遂把江口救出。江口縱然知道鐵頭與結子是舊情人,但仍與鐵頭惺惺相惜,並讓鐵頭替他教訓高捷並把他趕走,完事後江口便替他弄一張日本身份證作回報,鐵頭遂把高捷打至殘廢。
鐵頭取得身份證後便打算離開眾人並於其它地區開小店做生意,讓阿傑及其餘人繼續他之前的業務。但他的寧靜生活卻被他曾救其一命的警察北野(竹中直人飾)打破,北野警告鐵頭他的同鄉已觸犯不少嚴重罪案,阿傑殘廢後變得大膽兇狠,警方已成立檔案「新宿事件」來調查華人犯罪紀錄,並把從前與鐵頭為伍的一幫人視為日本最大的華人犯罪組織。
鐵頭查明真相後決定與北野合作,他希望所有的兄弟回頭是岸,但眾人見鐵頭帶了北野前來,誤認為他要出賣一眾兄弟。而江口此時只一心成為日本幫會的領袖,欲把掌握了他罪證的北野及鐵頭殺死。另一面,江口的敵人挾持了結子,她性命危在旦夕……
江口、阿傑、鐵頭、北野四人再次碰面。另外,高捷亦帶來一批殺手打算幹掉江口,五路人馬聚首要把舊賬一次算清,一場腥風血雨的廝殺局面一觸即發……
電影花絮:《新宿事件》是爾冬升用十年時間搜集資料籌備的電影,描寫了華人在東京的一段曲折驚險經歷。
根據片方在戛納所述,成龍在片中角色上遭遇很大挑戰,其中的一個看點是:成龍將會在影片最後「死去」,為整部影片畫上悲慘句號。
而作為影片配角、被成龍帶入行的吳彥祖從日本拍完該片回來時透露,一直趕拍新片《新宿事件》很累,為這部戲瘦了5公斤,「我比以前瘦了很多」。在場的人描述,「從吳彥祖眼中清晰的血絲可以看出來,這部戲讓他沒少受罪」。而范冰冰、徐靜蕾兩位女演員,則出演了她們職業生涯中少有的負面角色,其中以在片中飾演「媽媽桑」角色的范演員為甚。
鏈接:https://pan..com/s/1xGjvZANx4CKe3_3rlkvQ5w
❹ 求這部電影名字
《新宿事件》,爾冬升,2008
另外阿傑的臉上還被劃了一刀
❺ 成龍演的一部電影叫新什麼事件啊 情節里有人本黑社會拜託各位了 3Q
《新宿事件》 追問: 哦謝謝啊 ! 採納你 給個QQ吧 加你 回答: 不客氣,如滿意請採納 補充: http://ke..com/view/1388202.htm 劇情介紹 http://video..com/v?fr=bk&ct=301989888&rn=20&pn=0&db=0&s=24&word=%D0%C2%CB%DE%CA%C2%BC%FE 觀看地址
❻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
第1章 中國紀錄電影的開端(1905—1921)
電影在發明不久就傳到了中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放映了《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影片,這一天是世人公認的電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開始,盧米埃爾陸續派遣了近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這些攝影師涉足過南極洲之外的各個大陸,拍攝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國拍攝的影片,電影正是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的。
根據記載,1896年8月11日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日子。這一天,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放映了多部外國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現了電影放映活動,一個美國電影放映商在前門打磨廠福壽堂放映電影。1904年,電影放映活動由民間進入宮廷。在慈禧太後70壽辰之際,英國駐北京公使向宮廷進獻放映機一架和影片數套祝壽,放映過程中由於摩電機突然炸裂,慈禧認為此物不吉祥,清宮內從此不準放電影。然而,此事並未阻止電影在中國的傳播。
最早在中國放電影的是外國人,最早在中國拍電影的也是外國人。自電影傳入中國到辛亥革命,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的紀錄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期間,不少外國攝影記者來到北京拍攝紀錄片。1904年,在發生於中國滿洲旅順口的日俄戰爭期間,也有外國攝影記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國長期從事拍片活動的是義大利人阿歷克·勞羅,他於1907年來到中國經營電影放映,後來從事拍片活動,拍過《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強行剪辮》、《上海風景》等短片。
盡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確鑿的證據,但大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國人拍攝電影的活動開始於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開設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的豐泰照相館拍攝了記錄京劇名角譚鑫培表演京劇《定軍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軍山》。稍後,譚鑫培表演《長板坡》等劇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據說,直到1909年遭到火災之前,豐泰照相館的拍片活動一直沒有中斷,而且為了適應無聲電影的特點,這些影片選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動作較多或富於表情的場面。
中國人較早攝制的新聞片是《武漢戰爭》(1911)和《上海戰爭》(1913)。前者記錄了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的幾次重大戰役,而且不久即再現於銀幕,深受歡迎;後者記錄了上海各界為聲討竊國大盜袁世凱而進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場面,於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與故事片《難夫難妻》(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時映出,被稱為「空前絕後的活動影戲」,連映數天。這兩部影片是中國人藉助外國影片公司的設備拍攝的,中國電紀錄電影的發展有還待於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作為資產階級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務印書館開始關注電影,於1918年設立活動影戲部,攝制的影片分為5類:風景片、時事片、教育片、古劇片、新劇片,其中前4類均可歸入新聞紀錄片的范疇。風景片如《上海龍華》、《浙江潮》、《普陀風景》、《北京名勝》介紹了祖國的風景名勝,新聞片如《歐戰祝勝遊行》、《東方六大學運動會》、《第五次遠東運動會》報道了新聞事件,教育片如《女子體育觀》、《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嚴肅的內容,古劇片《春香鬧學》、《天女散花》、《琵琶記》記錄了梅蘭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劇片段。1926年,商務印書館影戲部改組為國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動持續到1927年。
1919年,幾位民族資本家集資興辦了專營電影的公司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飯桶》,該公司拍攝的均為紀錄片,包括戲曲片、新聞片、風景片。戲曲片《四傑村》是該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後不僅在國內放映而且運往美國放映。此後,它還拍攝了新聞片《周扶九大出喪》、《張季直先生的風采》、《聖約翰與南洋球賽》、《南京的警政》,風景片《矮子墳》(南通古跡)、《南京風景》。這些影片均攝於1921年,總體來說沒有引起很大關注,但它拍攝於1923年的新聞片《國民外交遊行大會》受到廣泛歡迎,該公司在拍完此片後宣告停業。
電影與資本密切相關,沒有資本就沒有電影,資本的狀況決定著電影的狀況。20世紀初,中國電影的製作主體是民族資本家,由於當時的中國民族資本薄弱,攝制影片的數量有限,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國在1905年到1921年攝制的新聞紀錄片僅30多部。「紀錄片」這個用語是後世對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籠統稱謂,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都被稱為「影戲」,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現「新聞影片」的說法,「紀錄影片」的說法大約出現於30年代初期(較早見於1931年出版的梁實秋主編的《實用英漢詞典》)。電影在誕生之後的很長時間內被當作「新奇的玩意」對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統人士和統治者的關注
*
第2章 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1921—1931)
20年代,隨著民族資本紛紛投資電影業,中國電影獲得了較大發展。盡管這種發展是混亂、艱難甚至畸形的,但對30年代民族電影的繁榮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這個時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進了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新聞紀錄片的數量比過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現了大型文獻紀錄片,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的來華拍片改變了西方列強統治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格局,對國外新聞紀錄電影發展狀況的介紹和討論促使中國電影工作者開始關注新聞紀錄電影,人類學紀錄片初現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資本投資的影片公司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而且這些公司往往是從拍攝新聞紀錄片開始的。20年代,約有20多家公司拍過100多部新聞紀錄片。與以前相比,不僅影片數量有所增加,而且許多影片已不只是對旅途風光或新奇景觀的掃描,還將鏡頭對准重大社會事件,使新聞紀錄電影擺脫了卑微地位,獲得了上層人士的關注。這個時期,拍攝新聞紀錄片最多的幾家影片公司分別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對20年代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貢獻最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創始人黎民偉可謂中國紀錄電影史上第一個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創建和主持人我鏡劇社期間拍攝了故事片《莊子試妻》,由於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與當時大多數把電影當作娛樂或賺錢工具的電影商人不同,黎民偉認為電影不僅能供人娛樂,而且能移風易俗,輔助教育,改良社會,明確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並在當時中國電影業遠離中國革命的情況下,拍攝了大量表現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新聞紀錄片。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黎民偉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就任大總統》。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親自擔任攝影師拍攝了有關的新聞片。此後,他又相繼拍攝了《孫中山為滇軍幹部學校舉行開幕禮》、《孫中山先生北上》、《孫大元帥檢閱廣東全省警衛軍武裝警察及商團》、《孫大元帥出巡廣東北江記》等。孫中山去世之後,他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先生出殯及追悼之典禮》(1925)和《孫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記》(1926)。後來,他將以往拍攝的影片匯編成大型文獻紀錄片《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並於1941年重新編輯了此片的有聲版,名為《勛業千秋》。黎民偉在20年代拍攝的其他新聞紀錄片還有:《世界婦女節》(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國葬禮》(1924)、《廣東全省運動會》(1925)。
由於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北伐戰爭在當時產生的重要影響,還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攝了相關的新聞紀錄片,如長城畫片公司的《孫中山陵墓奠基記》(1926),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記》(1927)、《總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戰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軍北伐記》(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軍戰史》(1927),上海影戲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總理奉安紀念》(1929)。
與從前相比,20年代新聞紀錄片的內容豐富了許多。除了北伐戰爭,還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新聞片《五卅滬潮》、《上海五卅市民大會》、《滿天紅時事展》,以及反映當時其他重大社會事件的新聞紀錄片,如復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濟南慘案》(1928)、《張作霖慘案》(1928)。有些影片記錄了知名人士的活動,如《孫傳芳》、《盧香亭》、《吳佩孚》、《馮玉祥》、《張學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當年拍攝了多部新聞紀錄片,如《滬太長途汽車遊行大會》、《愛國東亞兩校運動會》、《徐國梁出殯》、《江蘇童子軍聯合會》、《萬國商團會操》。
早期來華拍電影的外國人幾乎全部來自資本主義國家,20年代中期兩位蘇聯電影工作者的到來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先後來到中國拍攝了兩部新聞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國內戰爭》(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編導)反映了蘇聯自製飛機考察隊首次從莫斯科途經蒙古到中國的飛行,《上海紀事》(1927,雅科夫·布里奧赫編導)表現了第一次國內戰爭後期上海的生活和斗爭。
20年代,人類學紀錄片在中國初現端倪。據說,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是首次來到中國拍攝人類學紀錄片的外國人,他從1927年開始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對中國西北部進行了8年的考察活動,拍攝了大量活動影像資料。瑞典考古學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來到中國,利用電影記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見所聞,對塞外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戰紀錄電影的繁榮(1931—1945)
經過20多年的實踐,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獲得了初步發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聲電影的問世使新聞紀錄電影的表現手段趨於完善。國民黨政府越來越重視新聞紀錄電影的作用,不僅加強對民營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營影片公司。進入30年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到了新聞紀錄片的重大影響,在艱苦的條件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機構,開始拍攝新聞紀錄片。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配合侵略中國,由派人到中國拍攝新聞紀錄片發展到在中國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圖控制中國的電影業。這個時期,其他一些國家的電影機構也派人來到中國拍片,這些影片向世界報道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活動。
1931年到1937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體是民營影片公司。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許多影片公司都認識到了拍攝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意義,紛紛派出攝制組奔赴戰場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戰》、《十九路軍血戰抗日》、《上海之戰》,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暴日禍滬記》、《凇滬抗日將士追悼會》,天一的《上海浩劫記》。中小公司也拍攝了抗日新聞紀錄片,如《十九路軍光榮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敵血戰史》(亞細亞影片公司)、《淞滬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戰史》(慧沖影片公司)、《中國鐵血軍戰史》(錫藩影片公司)。這些影片均拍攝於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戰》和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是兩部內容豐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滬戰爭結束後,一些影片公司和個人趕赴北方戰場,繼續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反映東北戰場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戰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血戰史》(1932)和遼吉黑後援會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記》(1933);反映熱河戰場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戰史》(1934)、慧沖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淚史》(1934)以及張漢忱的《榆關大血戰》(1934)和《長城血戰史》(1934);反映綏遠戰場的有西北影業公司的《綏蒙前線》(1937)、新華影業公司的《綏遠前線新聞》(1937)。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方面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要機構是兩個官營電影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和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制」),以及一家半官營性質的影片公司,即國民黨的地方行政長官閻錫山設在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1938年拍攝了《風雪太行》和《華北是我們的》兩部抗戰紀錄片)。
「中電」從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變之前,總共出品了53期雜志片《中國新聞》和幾本軍事教育片。這些影片主要報道了國民黨政府的官方活動,其中不少是以反共為內容的宣傳片,如《「青年」與紅軍作戰經過》、《中央剿匪宣傳大隊》。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戰,「中電」暫時改變拍攝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攝《中國新聞》的同時也開始拍攝以抗戰為內容的雜志片《抗戰實錄》,前者主要報道後方動態及國民黨政要的活動,後者主要記錄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前線作戰的情況。八一三事變後,「中電」從南京遷往蕪湖,1938年初又遷往重慶,主要拍攝新聞片,如表現我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抵抗日寇的《東戰場》、《克復台兒庄》、《抗戰第九月》、《活躍的西線》。1939年,「中電」拍攝了《勝利的前奏》和兩部記錄「重慶大轟炸」的影片。
「中制」於1938年在武漢成立,前身是1935年國民黨設在江西的「剿共」軍事機構「南昌行營政訓處」下轄的電影股,主要拍攝反共新聞紀錄片,編輯在《電影新聞》中,抗戰前已出品30多號。電影股移至武漢後改稱「漢口攝影場」,經過改組擴充之後改稱中國電影製片廠。武漢時期的「中制」,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成了製作抗戰新聞紀錄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編輯成《抗戰特輯》。在1938年9月武漢失守之前,「中制」從武漢遷至重慶,自1939年起增設新聞影片部,由鄭君里負責。他在主持新聞影片部期間,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報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區各族人民支援抗戰的事跡以及他們的風俗人情、宗教活動,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為前方將士捐獻糧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嶺中開山修路的場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後,由於蔣介石多次發動反共高潮,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攝制遭到種種阻撓,「中制」和「中電」的進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戰勝利前夕,羅靜予將「中制」抗戰以來拍攝的新聞紀錄片素材帶到美國,與美國導演費蘭克·卡普拉合作編輯了紀錄片《中國之戰》(卡普拉編導的七部系列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的一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電影界也開始攝制抗戰新聞紀錄片。在香港拍攝的近百部抗戰電影中,新聞紀錄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長超過8000尺。香港拍攝的第一部大型抗戰新聞紀錄片是大觀影片公司的《廣州抗戰記》(1937),記述了廣州各階層人民動員起來共同抗戰的情形。後來,又出現了大中華影片公司的《保衛華南》,愛群影業公司的《西北江血戰》,中國新聞社的《華南烽火》,建華影業公司的《廈門血戰記》,華北新聞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戰史》,國際影片公司編輯上映的《抗日戰績》、《八路軍攻打平型關》,以及香港「青年攝影團」在延安拍攝的《延安內貌》(又名《西北線上》)。
從1931年至1945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是多數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共識,成為新聞紀錄片的主流,許多機構或個人都拍過以此為主題的影片。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這個時期表現其他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如風光片(《萬里長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體育片(《中外足球比賽》,1931;《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1935),戲曲紀錄片(《四郎探母》,1933;《斬經堂》,1937),社會新聞片(《楊虎城閱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聞》,1935;《魯迅先生逝世》,1936),企業紀錄片(《中華之絲綢》,1932;《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1935;《膠濟路客貨運輸設備及沿線風景》,1935),家庭紀錄片(《持攝影機的人》,1934,劉吶鷗編導)。以上所列僅為30年代拍攝的部分影片,進入40年代之後這幾類影片的數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務印書館影戲部的五大片種之一,在三四十年代獲得了很大的發展。30年代,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南京金陵大學、上海教育電影推廣處等機構熱心於教育電影的製作,內容多為地理風光、國防常識、自然科學、工業生產、農事活動,其中的大多數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學理學院的孫明經教授拍攝。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經江蘇、山東、河北到達北平,又隨西北考察團赴山西、察哈爾、綏遠,沿途拍攝了數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攝的《農人之春》,此片參加了1937年的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並且獲得國際農村影片競賽三等獎,這是中國紀錄片首次參加國際影賽並獲獎。
*
第4章 人民紀錄電影的興起(1938—1949)
在中國當代史上,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涵。抗日戰爭時期,一切主張抗日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解放戰爭時期,一切主張反對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及其代表國民黨反動派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人民電影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立和成長起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密切配合了黨的中心任務。人民電影開始於新聞紀錄電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製作的影片絕大多數是新聞紀錄片。
人民紀錄電影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世人矚目之地,大批滿懷抗日救亡熱情的文藝工作者來到這里。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電影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紅軍長征途中,由於缺乏必要的條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電影機構,直到1938年才創辦延安電影團。起初,袁牧之主持了電影團的創作活動,他在人力不足和設備簡陋的情況下開始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拍攝工作。雖然此片未能完成,但從當時的拍攝情況和編導的總體構思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影片。
在吳印咸主持工作期間,延安電影團拍攝了新聞素材《晉察冀軍區三分區精神總動員大會》、《聶榮臻司令員檢閱自衛隊》、《晉察冀軍區歡送參軍》、《敵後報紙〈新長城報〉》、《敵後織布廠》、《唐縣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另一部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即《南泥灣》),反映了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和生產的情況。此後,電影團還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拍攝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1942)、《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等新聞素材。這些新聞片和素材雖然數量不多,但發揮了新聞片的宣傳鼓動作用。
在延安電影團進行拍攝活動的前後,多位外國記者來到陝北,拍攝了表現延安生活的新聞紀錄片和素材,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訪問延安時拍過一些新聞電影素材,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漢姆在這里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還擊》(1938),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和《在中國》(1938)也拍攝了延安的場面。荷蘭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國拍攝《四萬萬人民》(1938)期間,由於未能實現去延安拍攝的願望,便將一台攝影機和數千英尺膠片通過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贈送給延安電影團。
1945年,拍攝新聞紀錄電影的活動也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開展起來。新四軍拍攝了新聞片《彭雪楓師長追悼會》,紀錄片《新四軍騎兵團》、《新四軍的部隊生活》。新四軍在拍片活動的同時還開展了電影放映活動,為戰士和群眾服務。新四軍的電影活動,再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電影工作的重視和關懷。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這些活動的規模還很小,但取得的成績是極其寶貴的。
人民紀錄電影成長於解放戰爭的洗禮中。解放戰爭開始之後,人民紀錄電影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標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電影製片廠和東北電影製片廠。由於延安電影團的所有人員已前往東北接收敵偽電影機構,延安電影製片廠的全部人員是重新配備的,他們在嘗試製作故事片《邊區勞動英雄》(未完成)之後,很快轉入新聞紀錄片的製作,拍攝了新聞素材《保衛延安和保衛陝甘寧邊區》。1947年10月,延安電影製片廠結束之後成立的西北電影工學隊,繼續為人民電影事業輸送新鮮血。
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時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發展到983人。建國前後,由於全國各地陸續建立電影廠時都從東影抽調幹部,故東影有「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之稱。東影在成立之初確定了以生產新聞紀錄片為主的方針,從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東北各地派出32支攝影隊,拍攝了30多萬英尺關於東北解放戰爭的新聞紀錄電影素材,這些素材被編入17輯雜志片《民主東北》(其中的13輯全部為新聞紀錄片),第17輯《東北三年解放戰爭》全面記錄了東北解放的過程。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以及建國初期收復國土的戰役中,東影和北影向全國派出的攝影隊有70多個(另一說法為101個),記錄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各大戰役。有些攝影師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攝錦州外圍的義縣戰斗和攻克錦州的巷戰中以及11月拍攝沈陽西區李普屯的戰斗中,優秀攝影師張紹柯、楊蔭萱和王靜安先後壯烈犧牲。
1949年春,錢筱璋帶領東影新聞片組的40餘人於4月初進關,參加了建立北平電影製片廠的工作。此後,東影和華北電影隊的新聞紀錄片攝制工作轉移到了北影。華北電影隊是1946年成立的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電影隊的簡稱,被譽為馳騁在冀中平原的「大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1號。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後,華北電影隊在石家莊有了固定廠址,成立了石家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3號。隨著北影的成立,石家莊電影製片廠完成了歷史任務,多數人員參加了北影的建設。
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先拍新聞紀錄片,以後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攝新聞紀錄片的熱潮,從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製作完成了5部短紀錄片(《毛主席朱總司令蒞平閱兵》、《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戰報》),1部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以及《簡報》1至4號。其中,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戰、解放寧滬杭、國民黨海軍起義、人民解放軍繼續向南方進軍等內容,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和輿論的高度贊揚。1949年8月,隨著「新聞電影工作總結會」召開,人民新聞紀錄電影即將進入新時代。
❼ 《1921》學生陣容官宣,這電影主要講述什麼事件
最近《1921》官宣了青年演員的陣容,海報中出現了歐陽娜娜,劉昊然等人。
《1921》這部電影是用來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紀念電影,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1921》這部電影從選角到導演陣容就備受矚目,演員陣容都是由一線大明星們出演,戲份較多的黃軒和倪妮首次合作。除此之外,《1921》的參演演員大大小小的角色各個是大咖,李晨將會飾演電影中的李大釗的角色,陳坤將會特別出演陳獨秀等等,可見《1921》電影的配置是相當豪華了,很多粉絲非常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
《1921》作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電影,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不管是還原歷史細節,還是帶領現代的觀眾們穿越到1921年,看曾經的青年們唱想百年之歌,與他們跨時代握手,共赴百年之約。
預計,《1921》這部電影將會在7月1日正式在院線上映。
❽ super junior 都拍過哪些反轉劇,短劇或電影
2008年電視劇《雙城少年》(中)——韓庚
2007年電視劇《黃金新娘》(韓)——金希澈
2007年電影《花美男連鎖恐怖襲擊事件》(韓)--(SJ除奎賢外全體)
2006年電影《墨攻》(中韓)——崔始源
2005年電視劇《玉琳的成長日記》——金希澈、金基范
2005年短劇《彩虹羅曼史》——金希澈、金基范 (韓庚 恩赫客串過)
******年短劇《宮T》——super junior-T
希澈出演《不良家族》
崔時元出演過《18,29》、《春天華爾茲》以及中日韓合作電影《墨攻》
晟敏出演過《姐妹海》和神起反轉劇《尋找丟失的時間》
同時李特,強仁等還有出演現代版《王的男朋友》
我還找到《四月之吻》里有基范是演的小時侯.
《與百萬富翁結婚》裡面也有金基范,他客串男主角小時侯,跟玉林里的形象差不多,不過就出來了一下
希澈在《玉琳的成長日記2》之前就客串過《玉琳的成長日記1》了,基范的電視劇《雪花》話說這部可是基范的第一部正劇...
李特客串過《愛上女主播》也就露了個臉...
《SJ自製劇》(全體成員除韓庚、希澈)
第一章 恐怖
第二章 危險的友情
第三章 初戀
第四章 NG篇
第五章 頒獎
其他:《Hey hey hey短劇-花美男的話沒關系》(希澈)
《Mnet.MCD搞笑新聞》(李特、強仁、神童)
《Mnet.MCD TOP10短劇》(李特、恩赫、神童)
A.兔子和大米的《尋找丟失的時間》
B.SJ自製劇
恐怖篇:
特賢兔藝童《11點4分》 強赫海旭《男高怪談》
王道篇:
賢兔藝旭童《roommate》 強特赫海《happy toghter》
初戀篇:
賢兔藝旭童《last concert》 強特赫海《love game》
C.強特赫海童《王的男人》
D.Super Jonior-T的《宮-T》
E.公主的《花美男的話沒關系》和《新進社員》(或《隱秘的株式會社2》是《HeyHeyHey》中的一集)
F.《花美男連環恐怖事件》也算是,因為結局也是反轉的
基范:2004 4月之吻(KBS2)
百萬富翁的婚事(演小時候)
2005 玉琳的成長日記(KBS2)
彩虹羅曼史(MBC新上檔的每日劇,接檔NONSTOP5)
雪花
花美男恐怖事件(07年電影)
2008 春子家有喜事了(MBC日日劇)
希澈:《彩虹羅曼史》(198-240集因06年8月10號的車禍沒有出 演) ' 希澈大多脫離台詞的搞笑演出
《玉琳成長日記2》 ' 非常正經的學長呀
《不良家族》 『澈的造型很COOL呢,話不多
《愛情中毒》-(客串)
《花美男連環恐怖事件》SM首播劇
《黃金新娘》
始源:電視劇作品:
2005年03月:KBS"18歲,29歲"配角 (扮演18歲 江峰萬)
2005年05月:KBS"Family"又名"父母見上書"客串 (扮演大學生 勛燮)
2005年09月:KBS"Dramacity"靈骨塔少年"客串 (扮演拳擊練習生 正民)
2006年03月:KBS"春天華爾滋" 配角{扮演女主角的弟弟 朴相宇}
2007年07月:SM"花美男連環恐怖事件'主角{扮演學生會會長 始源}
2007年09月: KBS "香丹傳" 主角{扮演男主角 李夢龍}
電影作品:
2005.10 中韓日合作電影 「墨攻」(梁城王子梁適)
❾ 電影《新宿事件》是否由真實事件改編求故事原型
受到邀請後,又回頭看了一遍《新宿事件》,覺得秀秀是真的悲慘。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成龍電影,完全超出了我對成龍電影的刻板印象,裡面的成龍既不會功夫也不會把傢具當雜耍的超能力,在自己的地頭幾個小混混就能把他鉗制住,大多時候他處於一種無可奈何的境地。
影片借男主角鐵頭的經歷和視角,反映了90年代華人偷渡日本尋求發展的生存狀況,的確是一部值得人思考的好電影。
它是一部悲劇味道十足的黑色電影。影片不遺餘力地表現了一些血腥、殘忍的鏡頭。
最後,成龍死了,麗麗走了。唯獨秀秀,導演留下了懸疑,沒有給出結局,讓觀眾自己猜。最後一大群鬼子圍著她,估計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因為根本沒有人去救她,最有可能去救她的成龍最後都自身難保死了。哪裡又會出現什麼轉折呢,那麼秀秀最後的下場應該也是死了。
胖子在最後說: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嘛!。說完被香港仔一刀割斷了脖子。
在最後,香港仔對成龍說:你斷了我的財路,我就要你死、
影片沒有一個人的是真正的好人,每個人都被利益蒙蔽。在利益面前,每個人都是自私的。
總之,這部片絕對是好片!
❿ 找一部電影
電影名:《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
電影英文名: Beijing Bicycle 出品單位: 吉光公司(Arc Light Films) 北京電影製片廠 導演:王小帥 編劇: 徐小明 Siu Ming Tsui 焦雄屏 Peggy Chiao 徐小明 Hsiao-ming Hsu 唐大年 Danian Tang 王小帥 Xiaoshuai Wang 音樂:汪峰
編輯本段主要演員
小貴--- 崔 林飾 小堅--- 李 濱飾 紅琴--- 周 迅飾 瀟瀟----高圓圓飾
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獲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銀柏林熊-評審團大獎。 獲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新天才獎-男演員 崔林。 獲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新天才獎-男演員 李濱。 第三十八屆台北金馬影展11項提名。
編輯本段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德國 Germany 2001年2月17日......(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2001年4月25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1年7月4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1年7月5日......(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2001年9月8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2001年9月27日......(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西班牙 Spain 2001年10月31日 義大利 Italy 2001年12月7日 希臘 Greece 2001年12月21日 美國 USA 2002年1月25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美國 USA 2002年1月25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2月7日 德國 Germany 2002年3月28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3月28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英國 UK 2002年6月28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7月29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6年1月30日......(TV premiere)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入圍2001年第51屆柏林影展競賽,青年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被認為是影展中
的一匹黑馬,雖未獲得正式競賽獎項,但一座評審團大獎卻透露出大家對它的喜愛。 剛離開家鄉到北京打工掙錢的十七歲少年小貴,找到一份快遞工作,騎著公司提供的銀色變速越野車在市區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遞可以掙十塊錢,當賺到六百塊元時,他就能擁有這輛銀色山地自行車。小貴為能早日擁有這輛漂亮的單車而努力工作。但就在小貴快要賺足六百塊錢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自行車不見了。幾乎絕望的小貴親眼看到一個年齡相仿的少年騎著自己的自行車,這個人是小堅。他雖然生活在城裡,家中卻非常貧寒,在父親屢次三番沒有履行給他買單車的承諾後,他偷了家裡的錢去買了輛便宜的二手車。而這輛車正被他表現單車車技的車正是小貴被盜的那輛車。小貴不顧一切地想向小堅討回他賴以維生的愛車,兩人只好設法共用這輛自行車……
編輯本段影片背景
本片為台灣著名電影學者、影評人焦雄屏經營的吉光電影公司的「三城記」系列電影之一,。「三城記」系列電影結合兩岸三地新銳導演,希望為二十一世紀華人新社會樹立新形象,以別於上一代華人電影注重悲情及歷史回顧。另五部影片為台灣導演林正盛《愛你愛我》、易智言《藍色大門》、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陸導演賈樟柯《上海寶貝》以及香港導演餘力為《人民找換》。本片及林正盛的《愛你愛我》為以完成作品並於2月雙雙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競賽片單元,本片更獲得最佳故事片評審團大獎即銀熊獎。
編輯本段影片簡評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編輯本段主演簡介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娶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
編輯本段精彩影評
權力壓制下的殘酷青春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的主題 講述成長的故事幾乎已近習成一個創作母題,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導演都在用自己獨到的目光演繹成長的故事。而影片《十七歲的單車》正是王小帥用自己獨特的目光對成長故事這個創作母題新的演繹。表現了一種被權力壓制下的殘酷的青春。 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講述了外來務工人員小貴和城市居民小堅因一輛山地車而引來的諸多青春瑣事以及他們為解決這些事情而做出的種種舉動。在影片中,王小帥借飛達快遞公司經理的話講出了山地車不再是一種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種資本和權力,是農民小貴融入城市生活,為公司贏得良好信譽的資本,更是小堅在同學們面前表現炫耀自己的權力。 小貴作為一個農民工,似乎已經註定了他與城市的格格不入以及他的殘酷的青春。而王小帥添加了一個具有城市戶口的主人公小堅,更是講述了小堅的殘酷的青春,這顯而易見地指明了主題:無論你在哪裡,你的身份有何不同,你的青春都是殘酷的。在影片里王小帥更是對造成這種殘酷青春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索,但是這個原因不再是《青紅》中表現的不同文化的悲劇,而是一種權利壓制下的必然結果。在小貴的世界裡,公司、工作。山地車,城市人儼然成了權利或者制度的隱喻,它們壓制著小貴的一切,稍出差錯他們都可以使小貴的生活遭受沉重的打擊。影片中強調的一個事件讓我記憶猶新:小貴在找張先生的時候被服務員糊里糊塗地洗了澡,洗完之後聲嘶力竭的哭喊著:「我沒錢」,這完全可以說是一個黑色幽默,導演用一種無奈嘲諷的態度表現了農民工與城市的格格不入,表達了小貴的殘酷的青春。在小堅的世界裡,山地車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資本,有了山地車他才可以融入同學們的生活,他才擁有了自己心儀的女朋友。父親這個作為正直人物代表的形象一再的改變自己的承諾激起了小堅內心深處的叛逆,他開始懷疑整個世界,他拿走了父親的500元錢去二手市場買了山地車,他想用自己的行動實現諾言,殊不知,他是在挑戰這個規范著社會的制度。在制度面前,小貴和小堅都曾努力過,都在掙扎,但帶給他們的卻是權利對於他們的嚴歷的懲罰。 影片中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女人這個道具的恰當運用。導演把瀟瀟的戀情依附於權利作的恰當的轉移,更突出了權利與制度在青少年的心中的地位,也突出的強調了權力作為形成殘酷的青春的原因的重要性。影片中與小堅產生矛盾的瀟瀟毅然選擇了車技高超的男孩作為自己的伴侶確切的體現了這一點。 在觀看影片的《青紅》的時候就已經很佩服王小帥的台詞功夫,《青紅》的內向性格更是表現文化沖擊下的青春悲劇的重要選擇,外向性格的人在遭遇青春曲折的時候會悉數傾訴於他人,而內向性格的人們的選擇更會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處。《十七歲的單車》中王小帥相同的採用了這個選擇。本人認為此處是王小帥導演一個細心卻又極其重要的意圖體現。 也許王導的青春經歷了太多的殘酷,遭受了過多的曲折,能拍出如此振奮人心、勾人回憶的電影,鏡頭與構圖以及音樂的嫻熟運用以足可以證明王導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