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一首印度舞曲,開頭是:阿巴拉古…… 把歌名告訴我, 非常感謝!!!
是印度老電影《流浪者》的插曲,歌名叫「拉茲之歌」。
QQ音樂,網路,酷狗上都能找到。
歌詞翻譯:
我是流浪兒,命運領著我向前奔。我是流浪兒,我不瞞你,我是流浪兒。
街頭大道是我的家,塵土暑氣陪伴著我。這樣的命運我也能活,沒有人疼我也沒有人愛,也沒有房屋給我住,天底下沒有我的安身處。我是流浪兒,我不瞞你,我是什麼人,我是流浪兒。 我改變不了我的生活,哪管一切倒塌崩毀,我還是輕松愉快地唱著歌。我胸懷寬廣快樂,天下的事也不發愁。噢,人間呀,我到哪裡去尋找我的愛情?我是流浪兒,命運領著我向前奔。
Ⅱ 拉茲之歌原唱
《拉茲之歌》是印度老電影《流浪者》裡面的歌曲,由群星演唱。
這首歌曲《拉茲之歌》的歌曲總時長為3分53秒,歌手發行的《中國人最喜愛的印度-巴基斯坦歌曲》專輯之中收納了這首歌曲,專輯於2004年1月1日開始發行,專輯包含了十八首歌曲。
《拉茲之歌》這首歌曲也是歌手演唱的眾多優秀作品之一,這首歌曲發行之後,深受歌迷的追捧。歌手黑鴨子演唱這首歌曲,收納於其專輯《流行組歌9》之中,專輯收納了十三首歌曲。專輯於2011年1月1日開始發行。
直譯版歌詞
我是流浪兒
命運領著我向前奔
我是流浪兒
我不瞞你
我是流浪兒
街頭大道是我的家
塵土暑氣陪伴著我
這樣的命運我也能活
沒有人疼我也沒有人愛
也沒有房屋給我住
天底下沒有我的安身處
我是流浪兒
我不瞞你
我是什麼人
我是流浪兒
我改變不了我的生活
哪管一切倒塌崩毀
我還是輕松愉快地唱著歌
我胸懷寬廣快樂
天下的事也不發愁
噢,人間呀
我到哪裡去尋找我的愛情
我是流浪兒
命運領著我向前奔
Ⅲ 拉茲之歌表達的是什麼感情
《拉茲之歌》是印度老電影《流浪者》裡面的歌曲。描述了流浪者的悲慘生活、引起人們的同情。
Ⅳ 電影《流浪者》觀後感
[電影《流浪者》觀後感]沒有偏見的法律制度是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的道德底線--電影《流浪者》觀後感"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電影《流浪者》觀後感。"這種偏見存在於當時剛剛脫離等級制度的印度社會還是可以理解的,但當這種觀念根植於執法者、法律捍衛者腦中時,社會悲劇也就此誕生。拉貢納特作為大法官,作為社會秩序的終極審判者,持有這種謬論,本身已經違背了其應具有的職業操守;當這種錯誤的思想運用到其辦案、行事中時,社會矛盾被進一步激化。可以說,正是拉貢納特的偏見造成了扎卡的悲劇,拉貢納特作為法律執行者的宣判,讓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扎卡徹底絕望,其仇恨又集中體現在對大法官的極端報復。另一方面拉貢納特本身也是受害者,如堅持趕走拉貢納特妻子的大嫂信奉的真理是女人失去貞操會讓整個家族蒙羞,而拉貢納特的妻子自己也堅持著想要實現"法官生的孩子也會是法官",可見這種偏見不僅存在於拉貢納特個人心中,等級觀念是存在一個群體中的,拉貢納特本人成為這種觀念的受害者,讓他失去了妻子和兒子,讓他受到一輩子良心的譴責,觀後感《電影《流浪者》觀後感》。當群體中的對立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偏見時,社會矛盾最終會轉變成極端(暴力)事件。電影雖然講述上世紀中葉的印度社會的事,但即使在當今社會,在中國,也不乏有像拉貢納特先生這樣等級觀念的人,不乏這樣的事情發生。比如現在大眾還是會對社會最底層(如農民工),或是某些邊緣群體(如流浪人群、坐台小姐等)持有偏見。雖然大部分人不再堅持流浪兒一定是壞人,但因為許多人被流浪兒偷過,許多社會問題被流浪人群帶來,所以人們難免會帶著怨恨,更多的人被告知遠離這些人,是保護自己利益不受損害的最好方式。當盜竊等犯罪事件發生時,人們總會首先聯想到這些群體的人,也不會有人願意為他們出面辯護。當執法者和審判者也帶有這種偏見時,審判不公不可避免。應該看到,我們的社會並不完善,許多人仍舊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沒有得到國家應有的保障,他們沒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好的工作,可是卻努力的生活著,他們屬於弱勢群體,需要這個社會的人文關懷,這些我們沒有做到、沒有做好。在這種背景下,一旦法律制度也不能維護他們的權利,甚至要受到有偏見的審判,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公平正義可言。其實,處於社會底層人們是沒有什麼發言權,正如拉茲所說,他有生以來頭一次得到的發言權,卻是在其成為罪犯之後。面對法律時,有權勢的人犯罪後,會得到很好的辯護;如果社會底層的人連基本的辯護權都沒有,還要受到"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謬論的責難,其對社會的怨恨必然會爆發。值得慶幸的是拉茲得到辯護,得到有良知(雖然更多是愛)的人的同情和保護。但在現實中,我們不能期待這種個體案例普遍化,不能期待每一個流浪兒像拉茲一樣幸運。我們必須寄託於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應該成為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的底線。法律不是萬能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公正,我們沒辦法要求法律給我們提供一個公平的社會制度,但起碼我們應該構建一個沒有偏見的法律體系,能夠避免個體或小群體的偏見,甚至要傾向於弱勢群體的法律審判制度。這是我們社會的道德底線;也是我們對當今社會法律制定者、執行者、捍衛者所要求的基本的職業操守。MSN()〔電影《流浪者》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求印度電影《流浪者》影評 1500字左右 急!!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的是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害了不少好人.一天法院正在審理一件謀殺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貢納特,被告是流浪者拉茲,罪行是拉茲闖進拉貢納特的住宅,企圖刺死拉貢納特.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要想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親生的兒子...
印度電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進人中國.《流浪者》和其主題曲"拉茲之歌",在中國最轟動的時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難經歷之後.
《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級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這當然是影片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影片引起十年浩劫之後中國人的共鳴,自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
《流浪漢》開始於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的 「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過程是一個孩子如何成長為一個賊以及一場和富家女的戀愛,高潮在法律和良心的對決,結束在拉茲要在監獄服刑三年,但是有愛情陪伴。
「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是拉貢納特信奉的真理,堅持趕走拉貢納特妻子的大嫂信奉的真理是女人失去貞操會讓整個家族蒙羞,拉貢納特的妻子堅持著想要實現「法官生的孩子也會是法官」,拉茲的信仰是麗達,是美和愛,麗達的信仰是愛,是拯救拉茲。拉貢納特的偏見造成了扎卡的悲劇,扎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反駁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 拉貢納特的堅持造成了扎卡妻子兒子自己四個人的悲劇,麗達的堅持卻讓拉茲重獲了新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有時候這堅持是固執的偏見,可能傷害到了最親的人,也傷害到了自己,而有些堅持卻讓黑夜不那麼冷,有溫暖的慰藉。
沒有誰一出生就是小偷,就是流浪兒。但是大部分人都堅持小偷流浪兒一定是壞人,因為被偷過的人帶著怨恨,而更多的人被告知遠離這些人,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的方式。這樣的偏見讓人們不敢不願去接近流浪兒,這樣的孤立讓流浪兒更加墮落,讓原有僅剩的美好與愛也一點點在人們的冷漠和殘忍中消耗殆盡。那麼到底要怎麼辦呢?不是每個人都是拉茲,可以被拯救,不是每個人都是麗達,有資本去拯救別人。那麼為了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法律這個時候是相當必要的。沒有絕對的公正,只能說有法律比沒有法律要好得多。法律很多時候能夠避免個體或小群體的偏見,雖然我們知道法律並不是萬能的,並不能完全絕對的公平,並不能夠照顧到每個個體的利益。愛如陽光,能緩和法律的冰冷,讓個體得到關愛。
雖然最後拉茲還是要在監獄里度過三年,但是因為有麗達愛的陪伴,三年不是苦痛,而變成了重生的機會。用三年的服役償還之前犯下的錯誤,三年後拉茲才可能真正的重新做人。這樣的結尾是相當明智的,如果麗達的辯護讓拉茲完全免去法律懲罰,未免太不理智,太煽情,畢竟拉茲也確實有偷有做過壞事,不能因為感情原因就完全將法律無視,良心最後要讓步於法律,因為法律的實現後才會有良心的實現,最後法律和良心本來相沖突的二者因為愛達成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