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母親「無恥」要生子的故事,挑戰人性倫理極限,刺破愛無底線
大概是2006年,或許是終於「意識」到自己人到中年了,於是在聽聞了一個發生在兩個家庭里「生子」故事時,會引發無限感觸,以及突如其來的創作慾望。
隨之而來的「成果」就是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通過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講述的一個光簡單描述,就可以把人壓抑到喘不過氣的,一個母親「無恥」要生子的「扭曲」故事——《左右》。
其實我更喜歡,或者說更覺得另一個名字 《In Love We Trust》 更好。
因為這個名字其實更能表達出王小帥的初衷,那個取自《聖經》,在他理解里可以解釋為—— 因為愛,所以相信 的,他想表達的故事內涵:
只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故事,太過「刺激」,以至於到後來在國內、外,被發酵為幾乎冰火兩重天的理解與口碑。
而在國內,卻因為種種原因,在上映之初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其中有關於尺度的,有關於演員美醜的,有關於劇本的,甚至還有關於「三觀敗壞」的抨擊,卻很少關於他想表達的「愛與相信」的內涵。
說到底,還是因為這個講述了兩個家庭的兩對夫妻,因為女兒的絕症,需要配型,而引發的故事,其中的無奈與巧合,以及「愛」,太過離奇,或者說源於現實的生活,遠比被拍成電影更讓人難以接受。
而更有甚者,王小帥為了突出其中的「深度」,去盡情放大的種種「尺度」,更是一種對大眾關於人性倫理極限的挑戰。
以至於不出意外,僅在拍攝前後,就因為這個問題, 斷斷續續重拍了六次,才勉強過審,得以被搬上大銀幕,接受大眾的審視。
意外看過另一個版本,大概是比較前面的一版。
雖然也承認這種讓人臉紅心跳的「戲」,被放在大銀幕上,有點過。
但不可否認的是, 越是直白的赤裸,反而不會讓人感到低俗,而是會感到一種似靈魂深處湧上來的,更加壓抑的窒息感。
那種撲面而來的,對人性倫理底線的「踩踏」,以及一個人對「愛」理解的道德挑戰,真的太過讓人喘不過氣。
更別提試圖去換位思考: 「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這種為難自己的問題。
於是,我想在這里想為大家帶來的,就是隱藏在故事裡,或許是王小帥真正想說的 「因為愛,所以相信」 的一點理解。
肖路與枚竹離婚了,女兒禾禾跟著媽媽。
然後枚竹與老謝再婚了,一家三口生活著。
肖路和董帆也再婚了。
原本,這就是最平常的中年夫妻婚姻不合,離婚各自重新組成家庭的平常故事。
可惜,就在一次女兒禾禾高燒不退中,慢慢滑向不可控的「深淵」。
一次小小的高燒入院,禾禾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
母親枚竹立刻做了配型,失敗了,於是去找禾禾的父親肖路配型。
肖路與妻子董帆結婚兩年,至今沒有孩子,所以在得知女兒禾禾生病,十分焦急,馬上就去做了配型,卻很可惜,失敗了。
接下來他們該怎麼辦?
這是王小帥為大家擺出來的第一個,也是最輕的一個「救命」難題。
白血病,一種治癒率不算低的癌症,基本只要找到合適的配型,就可以有大概率治好的病。
前提是,找到配型。
然而,如果親生父母都不行的話,留給患者的,就只有兩條路,要麼與死神賽跑,大海撈針去尋找配型,要麼有個同胞兄弟姐妹的配型。
可想而知,當枚竹知道這個「最好」辦法時,是多麼慶幸。
但對於老實的丈夫老謝來說,又是多麼抓狂,自己的妻子要和別人再生個孩子,為了救喊他「叔叔」的繼女。
另一邊,被前妻告知,這是「唯一可以救女兒」方法的肖路,內心也是復雜而震驚的。
是,他也只有這么一個女兒,能救當然要救。
可是,要和前妻生個孩子出來,才能救女兒這件事,他是強烈反對的。
因為這種挑戰人性倫理底線的事,不是一個「人」能做出的事。
何況,他已經再婚了,就必須要對自己的「家」,妻子負責,為了博「大概率」,就生個孩子出來,不說他不同意,妻子董帆也不可能會接受。
由此,兩個家庭的兩對夫妻,都陷入了一個幾乎不能解的「死結」。
也是 王小帥為大眾設置的第二個倫理困境,一個似乎只有唯一「結果」—— 生子 的,反復試探人性倫理底線的表達。
而這重困境,也是大眾在上映時,最富爭議的情節,因為王小帥「刻意」地忽略「三觀」,而讓大眾直面人命和道德二選一的絕對選擇,是很挑戰人性的。
就像這部片漢語的直白片名《左右》一樣,生而為人,人性總是會左、右掙扎的。
於是,故事開始走向那個看起來「唯一」的結果,也是王小帥最想拋開一切倫理,選擇突出「愛與相信」的表達——生子。
因為在他看來,生命的「等級」應該是最高,一定會高於所謂的「倫理」。
就像原本陷入掙扎、委屈和痛苦抉擇中的董帆,在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小禾禾的時候,突然的軟化一樣。
那種不由自主涌現的「母愛」,以及看到看到丈夫的心疼,她似乎突然被擊潰了,因為「愛」,所以相信,所以她妥協了......
故事進行到此,很顯然以王小帥的「別扭」個性,絕不會如此輕易放過大眾,於是第三重,也是最具爭議,甚至飽受抨擊的倫理困境——必須的自然受孕,來了。
當初因為考慮到女兒禾禾還小,於是枚竹再婚後的第一個孩子沒有要。
然而,正是那次流產,讓枚竹患上了習慣性流產的後遺症。
於是,兩個人連續三次的人工受孕都沒能成功。
可是,女兒禾禾的病情在一天天在惡化,該怎麼辦?
為了救命,枚竹試圖抓住最後的救命稻草——自然受孕。
這一次,他和她,挑戰的就不止是人性倫理的極限,而是真正的「愛」的懸崖......
當王小帥把兩個家庭,兩對夫妻四個人,以這種決絕的方式拖入「絕境」時,他其實就是在拷問關於「愛」的底線為何?
此時的四個人,已經不單純會站在各自的家庭立場,而是被放置在生命與愛的天平上。
左、右掙扎的,也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倫理問題,而是一種人性本能里,「愛」的珍貴序列問題。
王小帥甩出的是「人性」的拷問。
答案,或許每個人都不同,有愛情高於親情的,有親情高於愛情的,有倫理高於生命的,有......
而他,他選的是生命高於一切,憑借愛,人們可以走出任何困境。
2006年,王小帥邁入四十歲大關,一個不得不承認「人到中年」的人生階段。
而此前,他的沉浸與狀態,或許是一直在《十七歲的單車》里的。
於是,對於他來說,這部幾乎可以「感同身受」的《左右》,就是他對自己這個階段感受的一部分釋放。
所以在影片里,他幾乎沒有去試圖迎合大眾,日益「流量化」到「顏值為王」的市場審美,而是盡量把「人」還給角色。
除了把董帆交給稍微「好」一點的余男演之外,會選擇柔弱可憐的劉威葳演枚竹,選滄桑又絕望的成泰燊演老謝,選天生帶著「老實臉」的張嘉譯演肖路。
且完全不給他們帶上任何亮麗的「修飾」,甚至畫面都是發灰,到看起來就無比壓抑的程度。
試圖用這種「普通人」的真正視覺角度,來講這個故事。
因為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但越是普通,就越會在細水長流一般的生活里,在面對巨大困難時,越發堅強,那是一種屬於普通人平凡的動容。
就像故事裡,那個看起來「瘋狂」的枚竹一樣。
在我看來,她是「錯」的,不過是作為妻子是錯的,而不是母親。
因為屬於妻子的「愛」,應該對丈夫和自己家庭負責,它是有至少一夫一妻的底線的,所以她錯了。
然而,當她是母親身份的時候,她就站在這份「愛」的反面了。
雖然,王小帥在這一塊的處理上,過於粗糙了,只「任性」地去順勢而為,於是很自然,枚竹在作為母親身份的層面上,在大眾看來,是別扭的,是有點「強盜邏輯」的。
就算前面設置好的「倫理困境」為生命高於一切。
但問題在於,這個行為實際上忽略了另一個生命,那個即將為救姐姐而被生下來的孩子的自由人生權。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書《姐姐的守護者》,裡面的妹妹也是作為美化的「守護者「身份出生,實際上她的誕生只是一件可以挽救姐姐生命的」工具「而已,於是,當妹妹真的被生下來時,她在母親的眼裡就成為了它,一件被可以忽略」人性「的,沒有未來的」救命葯「。
而這,就是枚竹,也是此時把母親身份擺在前面而活的」母親的邏輯「—— 只要我的孩子活著,我可以做一切,其它我不管。
所以,
當一個妻子在用一個母親身份活著的時候,她是「戰士」,可以為孩子不惜一切,沖鋒陷陣的英雄,盡管會有犧牲。
此時其實對於她來說,哪有什麼左、右為難,不管走哪條,她都希望那條路的終點是救活女兒。
於是,在大眾看來,枚竹的要求,才如此挑戰倫理極限,「三觀不正」。
因為大家看到的只是一個妻子的「出軌」,一個女人的背叛,以及一個可以忽略掉的倫理的「唯一選擇」。
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會有人性的痼疾——偏見,同情弱者,忽略強者,比如明明更剛強的枚竹的勇氣罷了。
最後的最後,他們拉開「蒼白」,躺在紅色的床上,陷入大紅的被子里,極盡大汗淋漓。
那一刻琴音響起,他們似乎突然解脫,希望的神色開始爬上臉......
近年來,越發喜歡找老電影看,因為很多時候,在一部電影新上映的時候,身邊會出現太多「聲音」,不止影響個人的獨立判斷,還會掩蓋很多東西,比如這部《左右》的深意。
誠然,王小帥在《左右》里,遠沒有後來的《地久天長》處理的成熟,因為他也是「第一次步入中年」。
但至少,他在這里「看」到了母親的形象,即使處理地很生硬,但在一片男性視角為主導的「電影界」里,是很難得的。
就像他的初衷——因為愛,所以相信。
相信我,《左右》值得一看。
❷ 如何評價中島哲也的最新電影《渴望》
這是一部cult片,是一部完全不讓人產生任何愉悅快感的片子。
先理清一下故事。從混雜在父親、母親、朋友、同學、醫生回憶中的加奈子的故事。(全部基於我的理解)
事情的開頭是美少年緒方跳樓自殺。
父親躁鬱症,母親出軌,被忽視的加奈子和有點陰暗的緒方相識,並喜歡上他。
然而緒方被松永設計,加入了嗑葯派對,被賣給色老頭爆菊且不止一次,最終受不了跳樓自殺。
葬禮上,加奈子吻了緒方的遺體,並決定為他復仇。她明目張膽的進入松永的派對勾引松永,松永一夥知道她是來報復的,但最後還是心甘情願淪陷。
加奈子把自己當做獵物勾引那些猥瑣的高官,並開始物色更多的獵物棋子。他們幾乎都是被人家人忽視,與周圍同學格格不入,長得可愛的人。她將他們引入松永的派對,讓他們染上毒癮,引誘甚至強迫他們賣身,並拍下照片(緒方的是松永拍的)。
這些照片成了加奈子最重要的籌碼,她的目的也成了催命符,黑道要追殺她,但最後她死在她的棋子的母親手裡。
加奈子為了復仇自己跳入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兔子洞,成為另外一個人,變成一個女魔頭,毀滅了自我,毀滅著其他所有人,並享受這個過程。
後面便是父親藤島昭和接到桐子電話說女兒失蹤,開始尋找女兒的故事。
藤島是個躁鬱症患者,有著嚴重暴力傾向以及很深的葯癮。他對和加奈子失蹤先關人員都採取暴力手段。隨著女兒真是面目一步步揭露,他的暴力指數也開始升級。
他其實一直清楚加奈子很扭曲,加奈子在復仇過程中迷失,面對暴躁的父親,她作出勾引他的行為。然而作為父親的解決辦法直接暴力毆打,甚至下了殺手。
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加奈子比他了解的還要扭曲。一方面心痛,加奈子曾經是個乖乖女,桐子曾經很溫柔,美好的家庭分崩離析,是他一手作的。一方面暗自興奮,加奈子嗑葯濫交犯罪,玩弄人心,她比自己更加禽獸。
女兒是個垃圾,因為他自己就是個垃圾禽獸。他自己也是個三觀不正,沒有心沒有靈魂的空殼,唯一的執念把那個流淌著自己血脈的禽獸挖出來在殺死在埋掉掉。在他女兒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最醜陋的一面,他想殺掉的估計是他自己。
藤島最後威脅女老師,說綁了她女兒要她找加奈子屍體,其實並沒有的。晶子小妹妹在女老師和藤島對峙的時候快快樂樂回家去了。只要女老師跑掉回家,就會發現藤島在虛張聲勢而已。
片子分兩條線,拍攝剪輯手法都不一樣。父親線,從藤島這個精神病的視覺來看,時不時發生令人眩暈的閃回,真的如同嗑葯一般。女兒線從炮灰的視覺,從開始唯美小清新到迷亂到黑暗。非常有特色。個人覺得挺好的,我能接受這樣的手法,並不覺得亂,也沒覺得對理解造成影響。
片子里那些撒血漿的地方其實挺小兒科,並不惡心。讓我覺得惡心的,是男主談話時無差別暴力對待所有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黑社會、普通人、老婆、女兒對他來說都是沒差別的,可以隨意動手,可以任意欺凌。他毆打松永的母親,毆打加奈子同學,強奸自己前妻,幾乎殺死前妻的外遇對象,幾乎殺死女兒,後面又強奸別人的老婆,綁架他人。他似乎很厲害,但是他自己在真的暴力黑社會面前卻是懦弱不堪而可笑的。為了自保說出加奈子和他無關的話,為了自保破壞去殺人。在警察後輩面前完全是一個被擺弄的棋子,雖然屢次逃跑,但始終被人戲弄。
這樣一個人居然怎麼也打不死,實在堵得慌。受了再重的傷也能原地復活,太不公平了!!最後女老師刺中他的時候,我就差叫好,可他不死,女老師用鐵鍬敲他的頭,最後還是不死。到結局,對男主的厭惡都無法宣洩,全片看完累積了太多負能量,對這片子完全喜歡不起來。
❸ 天氣之子為什麼三觀不正
《天氣之子》的劇情中,為了成全兩個主人公的愛情,整個東京的大多數人的利益被犧牲,將國際化的繁華都市東京淹沒成大海,這種行為如同小孩子過家家一般自私且幼稚。《天氣之子》是由新海誠執導,ComixWaveFilms製作的原創動畫電影,故事講述了少年帆高與擁有控制天氣超能力的少女陽菜之間的奇幻愛情故事。
作品沿革:2018年8月2日,新海誠在他的個人社交媒體上宣布了他的下一部長篇動畫電影將在2019年上映;12月13日在日本東京千代田區的帝國酒店舉辦了製作發表會,會上公布了電影的名稱為「天気の子」,並發布了劇情概要、首張主視覺圖和主要製作團隊名單,同時宣布電影將於2019年7月19日上映。田中將賀再次擔任新海誠作品的人物設計,田村篤擔任作畫監督,瀧口比呂志擔任美術監督,新海誠所屬的製作公司CoMixWaveFilms負責該片的製作,東寶的川村元氣和CoMixWaveFilms的川口典孝擔任監制,帆高與陽菜分別由醍醐虎汰朗和森七菜配音。2022年11月7日,Netflix宣布新海誠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正式上線Netflix。
放映信息:2019年9月6日15:00,北京彩條屋科技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宣布《天氣之子》確認引進,並即將定檔,同時發布了引進海報。9月29日18:00,《天氣之子》的官方微博宣布定檔11月1日,並發布了定檔海報。10月22日,片方發布了一組與《你的名字。》的對比圖。10月24日,官方發布了主題曲《愛能做到的還有什麼》的MV,並宣布了預售的開始。10月26日,官方公布了一組歌詞海報。10月27日,導演新海誠和RADWIMPS來到中國傳媒大學參加《天氣之子》的中國發布會和首映禮。10月29日,電影官方發布了終極海報和預告,並再次發布了一組與《你的名字。》的聯動圖。10月30日,IMAX官方發布了IMAX版終極預告,電影官方公布了新海誠給中國觀眾的手寫信,並發布了「加油吧!少年」版預告。10月31日,電影官方宣布火箭少女101的楊超越為宣傳大使,並發布了視頻和由梅遠貴拍攝的主題海報。11月1日,電影上映,片方公布了一部與《你的名字。》的聯合短片。
作品評價:這部電影的配樂同樣令人感到驚喜。憂郁的鋼琴曲貫穿整部電影,不僅渲染了電影中較為辛酸和凄美的場景,讓觀眾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感受到有一束光在閃耀。在一些奇幻而空靈的鏡頭中,鋼琴曲與光線扭曲的特效畫面相結合,為配樂增添了必要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