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一部日本怪獸電影名字
片 名: Gojira: Fainaru uôzu
譯 名: 哥斯拉:最終戰役
導 演: ( 北村龍平 Ryuhei Kitamura )
主 演: ( Masahiro Matsuoka) (菊川伶 Rei Kikukawa) (北村一輝 Kazuki Kitamura) ( Don Frye) ( Akira Takarada) ( Kane Kosugi)
上 映: 2004年11月29日
劇情介紹:
電影敘述,未來世界因為核戰污染,導致人類出現了基因突變的變種人。同時地球也因為污染過度,造成許多怪獸橫行肆虐。於是保衛地球免於怪獸蹂躪的辦法,就是讓變種人組成的地球防衛軍,出馬對抗怪獸。然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天空出現了巨大的不明飛行物體,原來是「X星人」。他們帶來征服怪物的法寶,卻把人類逐一洗腦。唯一不被他們洗腦的就只有「哥斯拉」,變成怪物大戰外星人。
趁著哥斯拉誕生50周年,日本東寶公司決定斥巨資拍攝完結篇《哥斯拉最後決戰》。在終結篇里,因為哥斯拉的孩子被誤殺,它獸性大發開始報復。哥斯拉四處搗亂,包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中國等,每一個國家都會選擇最富特色的城市,中國選中了上海。面對哥斯拉瘋狂的進攻,人類害怕逃難,索性出現了能夠對付它的火龍,經過多場激戰,哥斯拉最終被消滅。據日本導演高津介紹,影片的主角松岡昌弘和菊川憐均是日本當紅的影星。
② 天使的膽量:赤色教室的電影評價
《紅色教室》:情慾里的華麗憂傷
在一堆廢棄的垃圾邊,女人走過來,將男人遺落的風衣丟給他,然後繼續向前走。
「一直走,然後轉右,你會看見一個寺院,在那裡可以搭到計程車。」
女人停下腳步,平靜的道,並不去看男人。
這是一句平淡的對白,就像隨口回答街邊迷惘的問路人,彼此只是不經意的擦肩而過,不留回憶,不留痕跡。但接下來的對白卻帶出些瑣碎的往事,暴露出存在的過去,於是情感就像被剪接在一起的蒙太奇,瞬間就有冷暖在其中迸散開來。
「我等過你,但只有三小時。就這樣。」
說完這句後,女人轉身就走,不理會男人的拉扯以及表白。在路邊的一塘積水旁,她停下腳步,略為低頭,臉頰邊似有亮光閃動。清冷的光將她的身影投射在污穢的水面上,倒映出一個依然美麗的輪廓。她躊躇起來,隨即又踏進去,影子劇烈搖晃起來,在漣漪中分裂成碎片……
這是曾根中生1979年作品《紅色教室》(天使のはらわた赤い教室)中的最後一幕,分離中包含著難以排遣的悲傷與愁緒。多情而脆弱的人也許需要一段濃烈的音樂一抒胸臆,但曾根中生對此卻只是輕然的嘆謂。在那段擦肩而過的寂靜里,背景有淡淡的音樂聲響起,來不及去到高潮又黯淡下去。在《紅色教室》中曾根中生所敘述的這段交錯的愛,憂傷一如這段悄然出現的音樂,輕撩心弦,只是數秒,卻歷久不息。
這部入選了《電影旬報》所評選的日本二十世紀百大名片的經典電影,意外的有一個粉紅電影(PINKEIGA)的表層。與其他粉紅電影具有同樣的賣點,《紅色教室》中也充斥著裸露的女體與情慾中沉淪的愉悅畫面,處處流淌出官能的美。但這顯然不是曾根中生的意旨所在,那些掩藏在肉體與情慾之下的人物命運,才是他所關注的焦點。
在《紅色教室》里,曾根中生以粗放的筆觸敘述了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色情雜志編輯村木與粉紅電影女演員名美,彼此吸引卻又無緣相愛,雖然一再相遇卻只能一再錯過。藉著表層粉紅電影的官能吸引,曾根中生得以深入人物內心,展示其中隱秘的情慾與情感,將之與時代背景結合,為粉紅電影賦予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
有別於那些巨細靡遺描繪人物點點滴滴的作品,《紅色教室》中曾根中生用了一種極其簡潔的處理,避開對人物的刻畫,而是集中描寫人物在不同時空里的生活狀態,突出其中細微的重復與變異,以對比來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與之對應的,是線性敘述的三幕時空。在第一幕中,村木在觀看一部類似的《女教師》電影時,對女主角產生了一種復雜的情感,但卻找不到有關她的線索。第二幕發生在數年後,村木偶然中得知女主角名美的下落,於是約她見面,向她表白那份在一個不合適的時刻里產生的情感;由於彼此還需要時間及空間來接受彼此,村木決定第二天再見面;誰知第二天村木意外被警察抓走,名美在約定的地方等了許久,最後黯然離開。第三幕是三年後,村木在一次外出拍攝結束後,重遇名美,但她已經不再是從前的名美……
在電影里,曾根中生塑造了一群在日常生活被磨平了稜角的男人與女人們,在日復一日盲目的奔走中沉默的生存著,偶然中重拾生活的意義,卻在追求的道路上一再碰壁,雖然外表看上去完好如初,但內心早已裂成碎片。這群人物的焦點,無疑集中在水原ゆう紀所扮演名美這一人物之上。正是通過她的遭遇,曾根中生塑造出一個被摧殘、被追逐、被毀滅的女人形象,某種意義上也代表著真善美。而蟹江敬三所扮演的色情從業者村木,他對名美真摯而執著的愛,正是拯救這個沉淪慾海的女人的最有效武器。
這種等待被拯救的女人及其形象,正是情節劇中最常用的模式,但曾根中生卻在電影中賦予了它更多的內容以及含義。作為被摧殘的名美的拯救者,村木自身也是一個待拯救者。他為了生存投身色情出版業,在隨手可得的「性」里早已迷失了對「愛」與「美」的感受,「喪失了被感動的能力」。直到他戀上電影中的名美,那些消失的情感,又再次復活。正是在對名美的拯救中,對愛與美的追求同時也在拯救他自己。這種雙向的、互動的拯救在沿襲情節劇模式的同時,又打破了情節劇中因文化背景所產生的意識形態限制,改變了情節劇結尾慣常的社會妥協與自我犧牲含義,從而將主題提升到一個全新的表現層面。
在《紅色教室》的三幕時空中,故事看似是起承轉合的三段式結構,但略過作為引子的第一部分,把注意力放置到故事的後兩幕之上,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精巧的對照式結構,其中的情節、細節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演變、對立與統一,就像是事物本身與倒影,其間的介質是時間。
在第二幕中,村木處於莫名的失落狀態;主編著一份色情雜志,小且處於地下狀態;裕子是他的固定情人,村木是與她發生性關系的第一個男人,倆人之間的關系更多地依靠性來維系;因為拍攝需要場地,村木在情人旅館的預約電話里聽見完全陌生卻異常熟悉的聲音;在情人旅館他找到名美,她有著干凈的、純真的面容;在第一次約會中,兩人在明亮的公園見面;其後在旅館里,名美主動以性來誘惑並試探他,村木沖動的打了她;離開時得知她的名字叫名美;第二天,在瓢潑大雨中,名美沒有等來村木;在被遺棄的失落中,名美用性來填充空虛,一個男人成為她的性俘虜……
在第三幕中,村木處於一種更現實的失落狀態;雜志已經頗具規模;裕子已經成了他的太太;有一個名叫名美的女兒,顯然寄託著村木不為人知的情感;兩人之間已經沒有了性;同樣是工作原因,村木來到情人旅館,服務生卻是一個老太太;在其後,下著雨的骯臟街頭,村木偶然中邂逅名美,她主動招徠著路邊行人,化著濃妝,美麗依然卻有了太多改變;在村木的糾纏中,名美現在的情人正人毆打了他;第二天,村木再次來見名美,再次被毆打;正人依然是名美的性奴隸;最後在閣樓上,在一場混亂的性表演里,名美沉浸高潮之中,但性已經無法填補空虛……
這種結構上的鏡像意象或者「二」的意象,是《紅色教室》中曾根中生最具創造力的運用,也是故事最內化最具表現力的基礎結構。除了上述一再重復的細節外,在主要角色以外的人物設置上,同樣體現著類似的結構。在第二幕中,裕子與村木是情人關系,在第三幕成為婚姻關系,由不穩定到成為社會體系裡一種穩定的結構。正人與名美最初是基於偶然的性吸引,最後兩人之間產生一種特殊的性關系,不僅都成為性的俘虜,還將性轉化為商品。雖然沒有明確交代兩人之間是否存在婚姻關系,但這種相互需要的關系顯然也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意義上的關系對比,同樣構成了鏡像意象。在更外一層的人物上,色情雜志的攝影師、助手、女模特等,都是這種鏡像中用於對比的元素。
在這個鏡像結構里,不僅存在著線性時空上的縱向對比,同樣也存在著時空內的橫向對比。比如兩個女人的比較:名美與村木有著心靈上的聯系,裕子與村木有著肉體上的聯系;在時空變化後,名美與村木還存在著某些精神上的聯系,裕子卻與村木有了事實上的婚姻聯系。當我們來審視他們之間的糾葛關系,在兩種不同的聯系裡,同樣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兩個男人的比較同樣的屬於這種范疇。以名美為中心,村木與名美有著心靈上的聯系,但卻無法走到一起;正人與名美只有肉體上的關系,但兩人卻能夠在一起。對於拯救的主題來說,兩人都無法拯救名美,同時也因為拯救這一行為的失敗而導致自身的沉淪。對應他們各自所屬的關系,對名美這個待拯救者而言,又是一個雙向的雙重拯救,不同時空的兩次拯救,不同方式的兩個拯救人。
由鏡像的兩幕結構再回到整體的三幕結構上,看結構如何決定強有力的悲劇結局。在第一幕中,村木對名美產生了情感,對名美的拯救由此開始,但兩人之間沒有現實的聯系,拯救只存在於構想之中,這一幕最終的價值包含了失落;在第二幕中,村木與名美見面、表白,有了情與欲的糾纏,這是第二次拯救,意外的失約導致反諷的效果;在第三幕中,一切已是滄海桑田,拯救只是無力的掙扎,名美拒絕了拯救,任由自身的沉淪,這是無可更改的失敗。對於村木的自我救贖來說,在第一幕中他找到了方法;第二幕他有了行動,但行動失敗;到了第三幕中,他的境況已經決定了拯救變得毫無意義,無力的自我救贖變成了對社會結構(婚姻)的沖擊,這就註定了悲情的結局。而有著鏡像效果的外部拯救內部拯救的雙重失敗,又賦予了故事最大的悲劇意義。
這只是起點。我們知道最大的悲劇歸結於宿命,而宿命的最大意義在於一再重復,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一再上演。一部傑作,必須在已經完成表述的基礎上繼續向外擴展;同時在形式上,最好還有一個封閉的圓環結構,而無論結局是否開放與閉合。這一切,曾根中生都在《紅色教室》中巧妙而自然地完成。在第三幕的最後部分,名美在村木的窺視下與男人做愛,一個無處發泄慾望的男人拉住離開的正人,詢問是否有第二個女人。意外的,正人打開地板,從裡面拉出一個女學生裝扮的少女,飢渴的男人頓時圍攏過來,將她團團包圍。背景里,村木在一個男人的沖擊中上下顛簸著,表情木然;前景里,少女的手伸在空中,無目的的無力抓取,燈光來回搖晃,將兩者交替閃現;而村木在另一間屋子裡,目睹著這一切發生……這一刻,女學生與女教師、誤入歧途的人與待拯救的命運、被摧殘的女性與無力的旁觀者等諸多形象重疊在一起,營造出一個令人震驚的高潮。形式上,不僅首尾呼應同時也呼應了鏡像意象;在內容上,成功地將悲劇擴展到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營造出一個周而復始的宿命主題。
《紅色教室》改編自石井隆的系列漫畫《天使的膽量》之一,石井隆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用許多大雨場景用來烘托環境與氣氛。由於無緣一睹石井隆的原作,無法確定《紅色教室》的漫畫中是否存在類似場面。在電影中,雨的意象被曾根中生部分的沿襲進來。在村木與名美無緣相見的場景里,下著瓢潑大雨,將名美渾身淋透;在兩人重逢的夜裡,也下著絲絲小雨,被淋濕的人是村木,在這些場景中,雨的意象某種程度上外現著人物內心。但縱觀全片,雨的意象其實被曾根中生納入了水的意象之中。在電影中,純潔的水、被污染的水、潮濕的曖昧與性、體液、水與紅色的花、紅色與情慾、白色等等元素,構成了一套復雜但含混的的象徵系統。其中最重要的意義,是水所構成的鏡子意象,對時間之河的隱喻,與故事的鏡像結構之間形成關聯映像,在形式與內容兩個層面上強化著這套表意系統。
這套系統中另一獨立且直接可見的元素,是曾根中生對色彩(紅)的運用,同樣的復雜、含混且包含了諸多層面。這一元素最先應用於戲中戲的電影里,是一種黯淡的紅,包括了紅色的花、紅唇、紅色走廊、紅色圍欄等等;當它沿用到現在的故事中,則包括了場景中的紅色道具、紅色衣物、紅色燈光等等;在情節中,紅花作為敘事元素,對應著村木與名美的數次相遇;在色彩上則部分運用了紅色色調,與其作為濃烈的情感象徵對應出現。
在這種綜合的運用中,曾根中生與他的合作者們創造出了許多具有令人驚嘆的表現力的場面,其中最精彩的一場戲也許就是村木與名美在旅館里的見面。這是一場復雜的戲,它包含著極多的細節。內容上,這一場戲將讓兩人在對抗的前提下完成心靈上的第一次契合,這個過程包括了誤會、表白、說服、試探、辯解、憤怒、自嘲、觸動、接受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通過這些脈絡清晰的細節,人物將在內心完成一次艱難的轉變;同時為了保持敘事的進度和節奏,這場戲必須在一個受控的時間內。最後的銀幕時間長約八分鍾,在這個段落里,曾根中生以一個中景作為主鏡頭,以這個鏡頭的出現為界限把整個段落劃分為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曾根中生以頻繁的切換強調兩人的沖突;在第二部分,這種切換相對變緩,但曾根中生加強人物動作使對抗到達一個小高潮,然後通過人物的動靜變換表現其中所包含的轉折;在第三部分中,曾根中生只用了一個鏡頭來交待情節,以緩慢的進度來擴展銀幕時間,從而使觀眾得以深入人物內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細膩情感。
在這場戲里,曾根中生對節奏的掌控、場面調度等都表現出極高的水準,但最令人欣賞的,卻是曾根中生對這場戲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時間的表現。與受控的銀幕時間不同,這里的時間是指故事時間,是場景中不可見的但不停流逝的時間,它與敘事節奏相互作用,額外製造出強大的張力。在這里曾根中生化不可見為可見,將情節所包含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結構上,它與第三幕尾聲中的污水塘鏡時間意象形成對照,成為整體鏡像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間這一元素巧妙存在於作為界限的中景鏡頭中。在這三個主鏡頭里,背景都是窗紙,而場景的主光源則是來自窗紙外所斜射進來的光線(可能是模擬陽光的強光源)。在開篇的第一個鏡頭里,光線由右上至左下在窗紙上投射出一個屋頂的陰影,灰色陰影占據了窗紙的一半,另一部分則是白色的強光,側面暗示出情節所發生的時間。這種白色、白與灰的對比也構成這個場景的主色調。到第二個鏡頭出現時,窗紙上的陰影已變小了,分界處有明顯的紅色調,暗示時間已變化,場景整體的色調也變為白與紅的對比。這里顏色的變化也象徵著人物內心的某些變化,與情節的發展是嚴格對應的。第三個鏡頭同時是一個完整的部分,雖然這部分只有一個鏡頭,但內部也是有分段的。在這個鏡頭的開始,窗紙上的光線快速移動,然後消失;房間里一片黑暗;緊接著外面有一盞紅色的燈在左方亮起來,將窗紙的左邊映紅,紅色成為場景的主色調;過了一會兒,又有一盞白色的燈在右方亮起來,在窗紙的右邊形成一塊白色光暈,與左邊的紅色形成強烈對比。這個白色出現的時機,正對應著名美內心改變的一瞬,她此時背對著鏡頭,默默無言,但光線的變化卻將她的內心世界表露無遺。由這些變化,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場戲中灰色、紅色、白色所代表的情感象徵。在這一段落中,聲音和配樂的運用具有類似的效果,只是不如前者來得明晰。
照明不僅在這場戲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整部電影中都有突出的表現。在現實主義的題材中,這種照明與舞美結合,在某些場景營造出一種詭異幽玄的基調,正是宿命主題不可缺少的表意空間。這部電影的照明師是熊谷秀夫,他的合作者雖然沒有那些名聞遐邇的大師級導演,但卻是日本電影史上一位極重要的電影人,日活七十年代粉紅浪潮中最主要的創作者之一。他參與了一百多部電影的攝制,職業生涯由五十年代延伸至今,其代表作品除了眾多的粉紅名作外,還包括了《戰爭與人間》(三)、《人證》(人間の證明)、《魚群之影》、《青春之殺人者》等名作,最新作品是2006年根岸吉太郎導演的《透光的樹》。他在《紅色教室》所使用的照明手法,與許多日本電影尤其是鬼怪片(怪談、恐怖)的用法極其相似。
在這一場景之中,電影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形象,就是由日本建築特有的水平線條、垂直線條等構成的內部景框。除了構圖方面的考量外,主要原因應該是曾根中生藉此營造出一種囚禁的意象,不僅是人的囚禁,也包括了更深一層的被囚禁的情感、情慾。在攝影上,曾根中生使用了許多的低機位角度,以此製造出一種壓迫的感覺,這與囚禁的意象是相通的。另一部分攝影角度是較多的俯與仰,這種用法可能是藉此表現性別在性中處於屬或者支配的地位。在以官能吸引為主打的粉紅電影中,這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作為一個紅粉電影導演,曾根中生在電影中塑造的村木這一角色,無疑具有較多的自況色彩。藉著《紅色教室》中的突出表現,曾根中生突破了粉紅電影的藝術局限。同時,曾根中生也保留了粉紅電影一貫的思考,即靈與欲中的重合與分離。在故事中,村木對名美情感的萌芽,源於那部被觀看的情色電影,而觀看本身就具有較多的色情意味,情感的內部多少也包含著情慾。這種粉紅電影對情與欲的探討,本身具有隨意與含混的特徵,但與《紅色教室》的宿命主題結合,意外的具有了嚴肅的思想性,遠遠超出普通粉紅電影的境界。結構上,這種分離又重合的兩面,同樣包含進了整體的鏡像意象中。
前面我們說起過《紅色教室》具有的情節劇特徵,也說過《紅色教室》超越情節劇的悲劇意義。這類情節劇通常有一些固定的套路:把壓抑的性慾作為起點,情慾解放是敘事的焦點,適當的性行為是常見的結尾等等。以此對照《紅色教室》,我們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更多的相似之處,尤其是《紅色教室》的粉紅表層。有趣的是,情節劇中情感與情慾多半是一體的,而《紅色教室》中情感與情慾的關系卻復雜得多,尤其在後半部分,情與欲完全處於對立的分離狀態,這與絕大多數粉紅電影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另一個可以把《紅色教室》從粉紅電影超脫出來的,是電影中的情色場面。大部分粉紅電影中,類似的場面完全是基於官能賣點而誕生的(《女教師》),或者是完全處於支配地位的主要敘事內容(SM類型),《紅色教室》中,類似的場面則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其它情節具有同等的地位。
跳出故事內容,回頭再看《紅色教室》,或多或少也包含了對電影本體的一些不自覺思考。色情創作者對於曾根中生的自況意義是其中一部分,村木對名美的情感源於看電影這一行為是另外一部分。這種行為中包含了許多本體的意味,例如儀式、移情、代入、認同、凝視、濫情與聚情等等。總的來說,《紅色教室》具有一切藝術電影的特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傑作。它不但講述了緣分的陰差陽錯,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的永遠的傷;也講述了日復一日里,被生活磨掉了稜角的每一個普通人。它是對時間的嘆謂,人終歸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也是對命運的終極憂慮,即使你脫開人生的一個凶兆,也避不開命運接踵而至的兩個大波……
③ 外國經典電影
1、《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的主人公。在他的生命中,他明明可以擁有足夠的財富與名氣,但是為了可以在船上生活,他放棄了,最後,也正是不願離開這艘船,他放棄了寶貴的生命。有的人把音樂當成一種比賽,在意虛名和輸贏。在他卻把音樂當成了自己的生命去呵護它。
4、《機器人總動員》
影片講述了一個有關友誼,孤獨,愛情,冒險,英雄,反抗的故事,宣揚了環保的理念,播撒著理想主義的綠色種子,童真而美好,驚險又浪漫。不得不說,這部電影之下的熱土孕育了它的成長。看著外表破舊的機器人瓦力獨自守護在已經荒廢的地球,萌萌的大眼睛,畫麵塑造出來那種蒼涼的孤獨感讓人心疼不已。
5、《放牛班的春天》
該影片不同於美國電影的那種豪放,他在平淡中積蓄積累著感情,在未處讓一切升華,在落幕後尚能令人氣息不平,令你久久回味影片的意義。每當看完這部影片,都有一股溫暖久久繞於心間,讓偶你發現那部分似乎曾經就在你的生活中擦肩而過,就好像也遇見了一個可以改變自己一生的老師。
④ 我睡了我媽的男朋友,這部毀三觀片污到下巴掉下來
一部挑戰三觀的電影:《少女日記》,揭開青春的迷霧
讓我們踏入這片充滿矛盾與情感交織的領域,探索一部深刻揭示青少年性啟蒙的影片——《少女日記》。這部豆瓣評分7.1分的作品,講述的是一個15歲、略顯早熟的微胖少女,如何在復雜情感中找尋自我,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心靈之旅。
主角敏妮,她的形象並不華麗,水桶腰、金魚眼,帶著土土的齊劉海,衣著樸素。然而,正是這樣的平凡,讓她以磁帶錄音的方式,記錄下內心深處的秘密,她的世界在藝術與慾望的邊界搖擺。
敏妮的母親是個魅力四溢的女人,盡管離異仍不乏追求者。家庭的裂痕使敏妮孤獨而渴望愛,而媽媽的男友門羅,這個看似完美的陌生人,卻意外地闖入她的生活,成為了她渴望探索的神秘領域。
門羅的出現,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敏妮對性的幻想與憧憬。她勇敢地嘗試,用含住手指的舉動暗示,那是一種試探,也是一次懵懂的覺醒。然而,門羅並未顧及她的年齡和身份,他們的關系逐漸偏離了常軌。
每一次的親密接觸,敏妮都在磁帶中記錄,她天真地認為這是被愛的證明。然而,這股慾望的洪流讓她迷失,甚至陷入與母親男友、同齡人、陌生人的情感糾葛中。她的激情,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傷害了他人,也刺痛了自己。
在門羅的掙扎與敏妮的覺醒之間,電影展現了青春的矛盾與成長。當門羅說出「我愛你」的那一刻,敏妮選擇離開,她明白,這不是她想要的愛情。最終,母女間的秘密曝光,引發了一場家庭風暴。
然而,經過這一系列的洗禮,敏妮學會了面對和原諒。她的回歸,象徵著成長的疼痛與救贖,影片在沖突與和解中,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純凈力量。《少女日記》挑戰了我們的道德邊界,卻又以藝術的筆觸,讓人深思青少年成長的復雜與真實。
這部影片不同於常規的青春片,它以細膩的情感描繪,挑戰了觀眾對性的刻板印象,揭示了青春的困惑與成長。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污穢的表象之下,也可能隱藏著純真的情感和深刻的自我探索。
如果你對這樣的故事感興趣,不妨找來一睹其獨特魅力。它或許會讓你對青春有更深的理解,對愛有更豐富的解讀。讓我們在《少女日記》中,一同見證青春的洗禮,感受成長的力量。
⑤ 都說這部華語片污力十足,我卻只記住了盛世美顏
說到Cult Movie(邪典電影),不少愛好此口味的影迷都能列出一籮筐。
比如,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性、暴力、血腥、洗腦······Cult元素一個都不少,
他因其絮絮叨叨、臟話連篇、黑色幽默、血腥暴力的作品,被許多影迷奉為「鬼才」導演。
《殺死比爾》
那麼,華語電影里就沒有好看的Cult片嗎? 當然有。
其實,痞子導演昆汀在音像店增加閱片量的時候就看過不少港產Cult片,
借鑒也好,模仿也罷,他玩的東西,港片早就已經玩過了。
今天,鋪子就為大家介紹一部 Cult味兒十足的香港科幻片 ——
《妖獸都市》
說實話,海報設計的蠻丑的,而且大家也應該能從中感覺出片子的年代感。
電影上映於1992年,麥大傑導演,編劇和監制由徐克擔任。
說到徐老怪,不得不提他的兩大特點。
一個是開腦洞。
比如,前一秒還在和男主激情擁吻的美女突然就變成了蜘蛛人,
鍾表可以從牆上飛下來成為殺人機器,
還有人體摩托車和彈珠機等突然就上演一段不可描述的畫面······
另一個,自然就是拍美人了。
好像女神們在他的作品裡都能最大限度的展現自己最美最迷人的一面。
《青蛇》王祖賢 張曼玉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林青霞
《倩女幽魂》王祖賢
長得美,再搭上一個會拍的導演,觀眾算是有眼福了。
本片由大美女李嘉欣主演,她風雨中抬眸的那一瞬間,
不知道擊中了多少男人的心臟,估計女人也把持不住。
女配李若彤,在出演「姑姑」之前,她就已經在這部作品裡引人注意了。
除了兩大女神,本片還有黎明和張學友兩大天王坐鎮,
再加上「天下第一武指」袁八爺(袁和平)客串,
和日本大師級演員仲代達矢(黑澤明御用男演員)加盟,
在卡司上,本片可以說是非常強大了。
故事發生在未來世界,這個世界除了人類,還有妖獸存在。
人類與妖獸的戰爭從未停止過,為此,人類還專門成立了對付妖獸的特警隊。
阿龍(黎明 飾)與阿郢(張學友 飾)是特警隊的兩名優秀成員,
他們接到上頭派來的任務——抓捕妖獸元大宗(仲代達矢 飾)。
在一次執行任務中,阿龍遇到了自己三年前曾經放棄的愛人幻姬(李嘉欣 飾)。
放棄幻姬,是因為他們種族有別。
雖然他們有幸重逢,但早已經物是人非了——幻姬已經成了元大宗的女人。
因此,幻姬成為了阿龍完成任務的最大障礙。
但事實上,妖獸也分好壞。
元大宗一直在倡導妖獸與人類和平共處,一直在背後搞鬼的,是他的兒子鬼眾道(張耀揚 飾)。
鬼眾道研究了一種讓人上癮的毒葯,命名為「快樂」,他企圖用「快樂」消滅人類,控制地球。
不僅如此,他還想利用幻姬傷害阿龍和元大宗,最終取代元大宗的位置。
同時,特警隊方面懷疑有內奸,有人在泄露特警隊的秘密。
隊長(袁和平 飾)認為是半人半獸的阿郢(他的母親就是妖獸)乾的,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人類、元大宗一派、鬼眾道一派,三方勢力開始了混戰,世界一片混亂······
坦白說,在上個世紀末期眾多的港產cult片中,這部電影並不出彩。
硬傷主要在於單薄以及略顯混亂的劇情。
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菊地秀行的同名小說,早在1987年,日本導演川尻善昭就曾執導過同名動畫。
而真人版將故事背景直接轉移到香港,
雖然也做了許多改編,但故事發展還是缺乏鋪墊,動作剪輯也略顯生硬。
至於特效,沒看過的小夥伴也不要抱有期望了,畢竟,要考慮到這是1992年的電影啊!
非常好奇,這是塑料布嗎?
當然電影好不好看,不能只聽一家之言。
就網友來看,本片的評價也是呈兩極化分布。
有踩的,
也有贊的。
鋪子以為,這片雖然談不上經典,但也不至於是大爛片。
比如,在攝影上,電影就讓觀眾小小的驚艷了一把。
當時還是攝影師的劉偉強(《無間道》導演)擔任了本片的攝影工作,
在他的鏡頭下,冷暖色調交替出現,黃、綠、紅、藍各種撞色,竟然還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
除此之外,這部光怪陸離的科幻片還有不少經典台詞。
「時間本來就是人製造出來的說法,但人為什麼要受制於時間,用時間來證明呢?」
鬼眾道想靠一種名為「快樂」的毒葯毀滅人類,這個葯的名字本身就能說明某些人的世界觀: 縱然要忍受一世的罪過,也要貪戀一時的快樂。
在這里,時間可以倒流,也可以殺人,快樂卻是以犧牲生命換取的。
換句話說,時間是殺手,快樂是毒葯。
這樣的言論,不可謂不經典。
回顧那個年代的港片,大家的身上好像總是籠罩著一種對自身身份認知的焦慮感,就像本片的人類與妖獸。
「她的身體充滿五光十色,她的內臟是鋼鐵混合水泥,這就是我們的都市,我們人類都是她身上的寄生動物,每天都要跟自己的同類斗爭,同時也要跟妖獸戰斗。」
多年被英國統治,港人的心態就是處於矛盾中的。
一方面堅持自己心中的大中華,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來自西方文化的改變,那種對自身身份的迷茫感一直在影響著每一個香港人。
其實,從本質上看,人類與妖獸並沒有什麼不同:妖獸渴望和平共處,人類也會冷酷無情。
不管是人類還是妖獸,大家都是這個城市裡孤獨的產物。
「你看這城市多寂寞,希望人類以後不再需要妖獸的快樂。」
最後,想看的,B站有汁源。
⑥ 《哥斯拉》系列電影觀看順序是什麼
順序:《哥斯拉》、《金剛:骷髏島》→《哥斯拉2014》→《哥斯拉2:怪獸之王》→《哥斯拉大戰金剛》。
1、《哥斯拉》
《哥斯拉》是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製作發行的怪獸電影,由本多豬四郎執導,寶田明、河內桃子、平田昭彥、志村喬共同主演,於1954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香山滋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受到核輻射污染的巨形怪獸哥斯拉,對人類展開瘋狂反擊,以及人類對抗哥斯拉的故事。
2、《金剛:骷髏島》
《金剛:骷髏島》是由喬丹·沃格-羅伯茨執導,湯姆·希德勒斯頓、塞繆爾·傑克遜、約翰·古德曼、布麗·拉爾森、景甜、托比·凱貝爾、托馬斯·曼、泰瑞·諾塔里、約翰·C·賴利領銜主演。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講述了一支集結了科考隊員、探險家、戰地攝影記者、軍人的探險隊,冒險前往南太平洋上的神秘島嶼的故事。
3、《哥斯拉2014》
《哥斯拉2014》是「哥斯拉系列」的重啟、美國拍攝的第二部有關「哥斯拉」的影片,上一部同名影片在1998年上映。
電影由亞倫·泰勒-約翰遜、渡邊謙、伊麗莎白·奧爾森、朱麗葉·比諾什、莎莉·霍金斯、大衛·斯特雷澤恩、布萊恩·克蘭斯頓等主演。
電影重塑日本哥斯拉「可怕的自然力量」形象,2014年5月16日以2D/3D/IMAX 3D格式在北美上映。
4、《哥斯拉2:怪獸之王》
《哥斯拉2:怪獸之王》是由邁克爾·道赫蒂執導,凱爾·錢德勒、維拉·法梅加、米莉·博比·布朗、渡邊謙、章子怡、布萊德利·惠特福德、莎莉·霍金斯聯袂主演的科幻電影,於2019年5月31日在中國和北美地區同步上映。
該片是《哥斯拉》的續集,承接《金剛:骷髏島》,講述了哥斯拉、拉頓、魔斯拉、以及基多拉等這些被人類認為是神話中的史前巨獸再次崛起,它們再度上演王者爭霸的故事。
5、《哥斯拉大戰金剛》
《哥斯拉大戰金剛》是由美國傳奇影業公司出品,亞當·溫佳德執導,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米莉·博比·布朗、麗貝卡·豪爾、凱莉·霍特爾、布萊恩·泰里·亨利、小栗旬聯合主演的動作科幻片,於2021於3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人類計劃將所有巨獸從地球上抹去,而傳說中哥斯拉和金剛兩個王者被設計進行了對決,最終兩大巨獸聯手破壞人類計劃的故事。
⑦ 你情有獨鍾的「爛片」大盤點,讓人印象深刻的爛片有哪些
情有獨鍾的幾部「爛片
一、《香腸派對》,重口味R級動畫喜劇
看這個海報都覺得不簡單了吧。當你在主演裡面看到塞斯羅根、喬納希爾、弗蘭克,你就清楚電影大概是個什麼格式了(他們還順便帶上了諾頓)。徹徹底底的污片,惡搞藝術的極致,卻很有內涵(想想看怎樣用食物做出限制級的成人畫面),黃暴只是其一,其他還融合了宗教、種族、歷史、同志、殺戮、反烏托邦、政治隱喻等因素,使得電影高級惡趣味大大增加。
沒想到我人生中看過的尺度最大的電影竟然是一部動畫片.....
四、《聲之形》,國內上映足足被刪減18分鍾
當時看完電影後看到豆瓣評分的第一反應是:啊啊啊竟然沒上八分!第二反應是:哦里謝特竟然沒上七分!然後又去逛imdb,看到8.2分就舒服了。很多人喜歡拿它和《君名》作比較,因為它們是同一時期出品,也都在中國上映過。據了解,國內刪減的十八分鍾很重要,多少都影響了劇情,這可能是它被構置為爛片的一個原因。在我看來,《聲形》和《君名》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動,《君名》算是滿足了我所有對日漫的幻想吧,而《聲形》這樣比較現實的主題,更能戳中我的淚點我的心。
至於也喜歡被人拿去和《君名》作比較,也在中國上映過的的《煙花》......
五、《世界末日》,美式無厘頭的節操無下限
當你在海報上看到塞斯羅根、喬納希爾,弗蘭克等人的時候,你一定又大致明白電影的基調了吧(這次他們帶上了艾瑪沃森)。大家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就一定不能太認真,放鬆心情,看那幫傢伙二逼就行了,電影中還客串了一些大牌歌手和演員,當高潮部分伴隨I will always love you配樂響起的時候,竟然還有點小感動。彩蛋還有大驚喜。
當你以為他們節操已經到底的時候,他們又會挖個洞,繼續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