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沼澤地
娛樂《沼澤地》在敘事細節上的鋪墊其實非常的迅速精確,大社會背景是這個黑暗的犯罪故事的成因,而在偵破案件的過程中,劇本利用道具簡單有效地設置劇情反轉的伏筆,這有效地誤導了閱片量豐富的聰明觀眾,還在旁敲側擊地與案件本身及當事人形成因果關系,也讓整個案件線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整部電影始終在試圖用鳥瞰式的上帝視角來製造宿命感和儀式感,也插入了火烈鳥和意象中被困在房間內的翠鳥,但影片在視覺上還是欠缺了能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格化影像。
編劇在警察胡安身上花了不少心思,關於他法西斯警察的身份,這個角色在欺騙同伴佩德羅的同時也一度欺騙過觀眾,在這個故事裡,政局新舊交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更好的生存環境,他們每個人似乎都可以不惜一切,變得虛偽冷漠,整個社會都是灰色的,正義和善惡在這里是被打壓和侵害的,就像這個故事的結局。
㈡ 有哪些好看的日本電影
給大家推薦三部超級好看的日本電影。
第一部:《千與千尋》網路評分9.1,這是2001年上映的一部動畫片,描述的是一個奇妙的故事。千尋只有十歲,在魔女老闆的奇特世界裡,小千尋非常的勇敢,為了拯救父母她歷經無數的磨難,最後終於成功的救出自己的父母,而且小千尋還找到了自己的「小白龍」。
㈢ 文青藝術片《羅曼蒂克消亡史》| 程耳導演拍盡了這個世紀所有溫柔_百度...
現在是北京時間凌晨1點,我想自己又喝多了。連著工作好些天想著放慢一個晚上,去鞭撻下咸魚身:點開手機上的日歷,好些飄紅,發現去年年底的電影計劃還沒有做完(可能是作者太懶,連用ipad看電影都懶得排期)。准備了《羅曼蒂克消亡史》、《驢得水》、《房間》等一系列片子,捉摸著看完片子寫個觀後感,於是稿子又來了。
電影里充滿了歷史的戰爭、叛變、仇恨、罪惡... 人性的各種骯臟、扭曲、變態、倫理、正義、回歸、尋找...無不耐人深省。《羅曼蒂克消亡史》時間發生順序與李圓歷史載入錯綜復雜,人物轉場極具戲劇性,在視覺上也是端莊考究的,構圖與敘事,足矣說明這是一部水準很高的藝術片。如果你看過一遍雲里霧去不曉得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主題和意圖,也沒多大利害,我總宏慶覺得這種劇本需要反復嚼幾遍,才能品嘗文明和屠場的羅曼蒂克。
所以第一遍看完《羅曼蒂克消亡史》你不懵逼還是很不可思議的。
這註定是一部口碑兩極,會引起極大爭議的電影。其實這個也還算好,華語片最大的問題不是製作不夠精良(當然這個問題也挺要命的),而是有想法的太少。《羅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一部充滿了想法的電影。
至於想法是好是壞,這一次主要聊敘事和演員。
《羅曼蒂克消亡史》原來的片名叫《舊社會》,其實整個電影說的事情並不復雜,就是講一個時代、一群人的變化,時過境遷之後的一聲嘆息。但是程耳這個導演太不老實了,他不單是在挑戰觀眾,甚至是在挑釁觀眾。為什麼這么說呢?
首先普及一下,程耳是昆汀·塔倫蒂諾的鐵粉,基本上昆汀的元素,程耳都用上了。
你看杜江演得童子雞殺趙寶剛那段,先是兩個人閑扯,然後暴力場面突然出現,中間還有一兩下節奏停頓,最後達到暴力高潮,這是昆汀慣常的套路。還有就是一些細節的致敬,比如俯拍的上帝視角,比如死屍視角。也有一些惡趣味,比如對腳的迷戀(昆汀是大名鼎鼎的戀足癖),對暴力形式感的迷戀。這部電影的一些音樂是梅林茂的,但也有一些就是瞄著昆汀最喜歡的配樂大師莫里康內做的。
昆汀非常喜歡把電影的敘事打亂,也就是咱們老百姓平時說的倒敘、插敘,最典型的就是《低俗小說》和《殺死比爾》,昆汀利用這種方式調整故事高潮出現的時間和觀眾的心理預期,特別是《低俗小說》,違背時間線的敘事達到了反諷的效果。電影結尾約翰特拉沃爾塔迎著夕陽走出大門,看起來是好萊塢Happy Ending的俗套,但是其實在電影里,他後來的遭遇已經提前交代了,他被布魯斯·威利斯亂槍打死在了廁所里。
《低俗小說》的反諷片尾
結構要起到幫助內容的作用才有意義。華語片里,《心花路放》做得很好,他通過敘事詭計,說明了愛情的荒謬,一開始你以為是黃渤新感情的開始,但後來發現那個所謂的新感情其實指向的結尾就是電影不堪的蔽擾握開頭。我覺得這個電影是被評論界大大低估的,很多人看到了喜劇和段子,但是沒看到寧浩骨子裡對愛情的不信任。
程耳的《邊境風雲》和《羅曼蒂克消亡史》都打亂了故事順序,《邊境風雲》還加上了小標題,而「羅曼」的粗剪版同樣有小標題。這也是昆汀電影慣用的套路。
《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分三部分,抗戰爆發前五年,抗戰爆發前夕,抗戰結束後,1、2、3。電影的故事線是2、1、3,先把矛盾最尖銳的抗戰前展現出來,然後回溯這些人之前的狀態,最後講結果。
這個順序的調整其實是會帶來很大爭議的,是先看結果還是先看過程,兩方面的支持者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理由。不知道大家怎麼看,也歡迎告訴我。
還有一個很值得玩味的敘事策略,所有人物都是因為一場戰爭而發生了改變,而這個電影獨獨沒有講戰爭。打仗的時候,淺野忠信和章子怡在密室里啪啪啪,章子怡成了淺野忠信的性奴,然後故事就到了菲律賓的日軍戰俘營。對了,這個電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Wasted Times,至於哪些時光是被浪費的,不說其實你們也應該知道。這一點,程耳的膽子真的很大。
程耳還有一個小花招,就是讓不同的人,演實際上的同一個角色。最典型的就是杜江飾演的童子雞,實際上就是年輕時候的陸先生,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可能讀解起來就沒那麼難了。特別說一下杜江,這個人物又狠又萌,有一種有趣的反差,特別是杜江殺人那段,節奏把握的很好,這個演員有前途的。不過砸的次數少了一些,估計也是審查不讓。
還有,章子怡和淺野忠信啪啪啪,不就是杜江和霍思燕那段沒有展現的部分嗎?(我承認這段有點過度解讀)
再來說說演員。
這部電影算是群戲,有名有姓的演員十多個,而且像鍾漢良、韓庚這樣的明星,基本上就是跑了個龍套。那麼誰是這個電影的主角呢?
不是葛優、也不是章子怡,是那個日本人淺野忠信。一個講抗日的華語電影,主角是個日本人,有意思,任性。
淺野忠信不光是因為戲份多,而且這個人物的描寫最為全面立體。電影里有他在日料店做飯,在浴池洗澡,陪貓玩耍,在戰壕等死等各種各樣的細節,在一個角色這么多的電影里,只有淺野忠信擁有那麼多獨處的機會,這些戲份強調了人物的內心,再配合他殺人、啪啪啪、執行任務這些外化的動作。一個有里有面,豐滿立體的人物就出現了。你看看淺爺對貓的態度,再看看他對其他人的態度,就清楚這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葛大爺在首映的時候吐槽,自己和章子怡的戲不夠多,「導演給剪的比較碎。」
這句話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因為人太多,電影片長有限。其實每個人的故事拿出來,都會是一個很好的電影,但是放在了一起,導演不得已就要做取捨。最後淺野忠信這個日本人基本上是從電影里自己長出來的,他的生命力最旺盛,以至於壓倒了葛優和章子怡。
其實這么處理無所謂好壞,導演任性嘛。但是這部電影的人物那麼多,是不是每一個都是有必要的,都是完全不可或缺的,有一些是否可以合並或者省略,個人覺得,是有這個餘地的。有一些人物是不是一定要保留,也是有討論空間的。
程耳這樣的導演,堅持且任性,努力且強硬,我不知道為了這樣的一部電影可以在大銀幕上出現,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我也不知道他的各種堅持,最後是給這個電影加分,還是減分,因為這個電影最好的樣子是什麼樣,恐怕我們都無法得知。
作者也很好奇,這樣一個獨特、各色的電影,是怎麼通過華誼、英皇的綠燈系統,進入到商業片范疇製作發行的,這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個電影我最喜歡的鏡頭,是戰俘營里那群光著上身,臟兮兮的日本士兵,轉著頭對著畫面看。
我覺得這個畫面摸到了歷史的影子。
勿忘國恥,勿失人心。
電影資料和部分評論來自新浪閱讀和豆瓣電影
作者既興所作,看歷史,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