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上帝的人徹底取消佛道一切禁忌
以下摘錄全國政協專職委員、我國著名學者何新(網路一下網路)的《何新:佛教的起源聖地尼泊爾(增訂版)》部分內容如下:
尼泊爾是佛教真正的起源地。可悲的是,中國佛教徒那麼多,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一點。以至於許多佛教徒把佛教母國當做印度。近代以來似是而非的偽學之流行,可悲可嘆,無過於此!
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於尼泊爾迦毗羅衛的藍毗尼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附近的洛明達。
迦毗羅衛國,是佛陀時代(公元前6-前4世紀)尼泊爾地區的一個小城邦,是佛經所述古代巴基斯坦以信德河(即印度河)為中心的五河流域的16佛國之一。迦毗羅衛城邦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故國,神的國度。
迦毗羅衛為梵文的漢地音譯,其它譯名包括:迦維羅衛國(《佛國記》)、劫比羅伐窣堵國(《大唐西域記》)、迦毗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意譯為:蒼城、黃赤城、妙德城等。巴利佛經又作舍夷國,意為「證得聖位者」之國。
根據佛典記錄和西方佛學界的考證,這個喜馬拉雅山地區的釋迦部族是來自克什米爾高原地區的黑頭族人,以馬為圖騰的游牧民族,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來到今尼泊爾與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帶定居。
這個部落的王就是釋迦牟尼之父凈飯王。凈飯王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意思是純凈的稻米,所以稱為凈飯王,釋迦族。王後叫摩訶摩耶,是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
據漢傳佛教推算,佛陀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565年,中國農歷的四月八日。中國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
佛陀之號釋迦牟尼是一個尊號,意思即釋迦族的聖人。佛陀的俗名是喬達摩·悉達多。他在迦毗羅衛城出生。
凈飯王曾百般努力,想使王子悉達多繼承他的王位,並曾試圖阻止太子出家,但都被佛陀拒絕。29歲時,佛陀離開故鄉,在克什米爾地區修行學道。
可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佛陀在克什米爾地區東南的摩揭陀國王舍城修行成道。
這時佛陀的父親凈飯王重病,思念佛陀。於是佛陀回到迦毗羅衛看望父親。凈飯王見到佛陀後皈依佛教。當凈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佛陀最後一次為他傳布佛法,證阿羅漢果,自我驗證了解脫之樂。七天後凈飯王圓寂,據推算當年佛陀40歲。
此後佛陀率領弟子在迦毗羅衛、尼泊爾、克什米爾、以及五河流域諸國等地巡遊說法。
而佛教最早的皈依者,就是佛陀自己的家族釋迦族人。在尼泊爾的中央溪谷地帶,佛陀建立寺院教化了釋迦族人一千多人。
至今尼泊爾還流傳著佛陀回歸後,受到凈飯王尊奉的故事,這也就是佛教的起源,佛教史的開始。
尼泊爾的加德滿都以東20英里有一所叫做「那牟啰」的寺廟,據說此寺廟是為紀念佛陀在此說《虎本生經》(南傳)而建立的。釋迦牟尼最早的大弟子阿難陀的故鄉,也在尼泊爾。
此後,佛教以尼泊爾為中心,逐漸傳布開來。
俄國貴族諾托維奇在1894年表示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拉達克的赫米斯寺院(法戒寺)里親自讀到兩卷西藏經書,記載著耶穌在14歲時因為逃婚而隨同商人來到印度地區學習6年,後來又到尼泊爾繼續學習佛法6年。
此後至少有七批基督教徒去法戒寺實地考察證實了「耶穌曾到印度西藏學習過六年佛法」。
維基網路中關於耶穌與佛法的關系記載:
耶穌與佛教 http://zh.wikipedia.org/zh-hans/耶穌
其中,實地考察發現「耶穌曾到印度西藏學習佛法」的都是基督教徒,而不是佛教徒。佛教徒馮馮居士記載了這個歷史如下。
「馮馮: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足跡的追尋 」 http://www.xinfajia.net/content/view/6202.page
詳細內容因為太豐富,在此不能一下闡明,請參閱以下資料:
1.書名:《耶穌在印度》(Jesus Lebte in Indien)
2.作者:[聯邦德國] 霍爾根·凱斯頓(Holger Kersten)
3.譯者:趙振權、王寬相
4.出版社和出版年月: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7年5月版
5.頁數:207 頁、字數:144 千字。
以上內容來源——2012年7月17日刊於何新網易博客
❷ 求幾部外國的古代電影、埃及 印度 之類 新老皆可 千萬不要帶恐怖的。。。
1、根據荷馬史詩拍攝的《奧德賽》,場景宏大,並包括了《伊利亞特》的一部分。自然老的《木馬屠城記》是《伊利亞特》的完全本。最新版本要數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片《特洛伊》,《指環王》中的精靈弓箭手飾演其中"天下第一美男子"帕里斯,應該很好看。
2、 希臘悲劇在六七十年代曾經批量搬上銀幕,《美狄亞》是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主演的,還有風格怪異的《俄底浦斯王》。
3、關於羅馬的電影不少。老片《賓虛傳》,表現羅馬賽車場面,至今仍然是經典之作。而反映羅馬後期文化歷史的《角鬥士》也一定要看,裡面的反面人物是根據歷史人物康茂德塑造的,電腦特技復原了羅馬城原貌。可以參照較早的大片《羅馬帝國淪亡史》。另外一部風格獨具的電影是《提圖斯:聖詩復仇》,霍普金斯主演。至於根據安東尼奧尼小說改編的《斯巴達克思》也還不錯。
4、 希臘化托勒密王朝及羅馬的復雜糾葛:《埃及艷後》,有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的影子。
5、 終於有人為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拍部電影了:《亞歷山大》。
6、 勿忘東方,匈奴英雄、西方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7、聖經中的舊約部分有一些可以看到音像製品:大洪水的故事搬上銀幕,名字自然是《諾亞方舟》;《出埃及記》有兩個版本:史詩巨片《十誡》和卡通片《埃及王子》。以宏大場面震撼人的《所羅門》(上、下),其實"上"是所羅門的故事,(下)是耶利米的故事。
8、 著名導演奇斯洛斯基的精心之作:《十誡》,對《舊約》十誡的現代闡釋,非常好。
9、聖經中的新約部分焦點集中在耶穌身上。根據希臘存在主義作家卡贊扎基斯同名作品改編的《基督的最後誘惑》,對救世主進行了全新闡釋,80年代引起軒然大波,至今仍在天主教國家遭禁,一定要看。而根據福音書改編的耶穌生平《神之子:耶穌傳》,是《新約》的入門。不過現在有了兩部更值得一看的耶穌傳記,一是梅里爾·吉布森導演的大片《受難》
10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特洛伊》,看布拉德·彼特演繹希臘英雄阿喀琉斯
11, 《斯巴達三百勇士》,展現古希臘的愛國精神。
樓主這些夠了么?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❸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印度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印度本土的戰爭片很少,《巴霍巴利王(上)》雖然不算很好看,但自己覺得卻是最好的印度戰爭片了
作為印度製作的史詩電影,《巴霍巴利王(上)》並沒能給出與史詩二字之相並論的邏輯構思,華麗特效的金玉其外下,其浮誇的演技,斷層的故事,不僅無從引人入勝,更虛化了電影的真實,確堪為一部印度特色的「神」片。
鮮明的印度特色,震撼的戰爭畫面,這樣的電影或許能以其神博取印度觀眾的鍾情,但空洞虛假的內在,卻無法如《勇敢的心》般真正觸人心房。文/夢里詩書
❹ 為什麼印度有那麼多諷刺宗教的電影,印度人對宗教、種姓依然盲目相信
印度網民表示,一旦你有了必需的信仰,相信宗教就簡單多了。我也這么認為,因為印度人基本上都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對自己在世界上,在宇宙中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科學不需要你的個人信仰。不管你信不信,它都是真理。有新的證據表明,真相是可以改變的。科學就是這樣靈活多變的。個人的信仰並不重要。我們想成為重要人物。我們喜歡簡單的,而科學是復雜的東西。但是,如果您想知道兩者中哪個更大,就需要重新構建您的問題。在印度,這種分化很明顯,有一部分相信科學,剩下的並沒有接觸科學的條件,他們就會相信宗教。而很少人可以超越科學去相信宗教。這是目前印度現狀造成的一種惡性循環。印度人需要擺脫這種束縛才能獲得發展
❺ 中印戰爭被印度拍成電影,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印度戰爭片是哪部,並說出理由
對峙 Kya Dilli Kya Lahore(2014)
了解印巴戰爭的都清楚,兩個國家之前為一個國家,中國有句古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們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戰?為何而分?為何而裂?
每次看這種戰爭電影 願望就只剩下盼世界和平,小人物在戰爭面前所展示出的渺小與悲哀,才是戰爭帶給人民最大的痛苦,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有情感有精神有主觀能動性。不反應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小人物之間的情感,來表達人性在戰爭裡面的重要性,這才是優秀的戰爭片。
❻ 印度電影-《釋迦牟尼傳奇》。哪位電影愛好者可以給我這部電影的詳細信息主演是誰很棒的影片。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足古印度釋迦族人,釋迦牟尼是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成道後,人們稱他為佛陀,略稱為佛。意思是「覺悟者」。釋迦牟幾三堪稱領悟了宇宙人生真諦的火學者。 美國聲名煊赫的大學者麥克哈特,是當代著名應用物理學家、數學家、法學家兼天文學家。他最著名的一部暢銷書叫《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作者在書中把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排名第四,置於耶穌基督之後,孔丘之前。
❼ 印度有部電影是不是叫黃金大劫案裡面有個叫蜘蛛的人物
《巴霍巴利王:開端》。
《巴霍巴利王:開端》是由印度阿卡媒體公司出品,S·S·拉賈穆里執導,帕拉巴斯、特曼娜·巴蒂亞、安努舒卡·謝蒂、納賽爾聯袂主演的動作冒險片。
影片改編自印度神話傳說,講述了巴霍巴利和兄弟巴拉迪瓦二人爭奪摩西施末底王國的王位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7月10日在印度上映,2016年7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劇情:
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個摩喜施末底王國。國王死後,王位的爭奪在兩個年輕人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飾)和巴拉迪瓦(拉納·達格巴帝飾)之間展開,巴霍巴利為人正直勇敢,而巴拉迪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巴霍巴利最終成為國王,但不久便遭到巴拉迪瓦刺殺和篡位。
他的孩子在母親的保護下,得以倖存,被一戶普通人家收養,取名為希瓦(帕拉巴斯飾),希瓦是個擁有神力的孩子,長大後他為了心愛的姑娘離開了家,來到了外面的世界闖盪。由此,他也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實身世。一段復仇與奪回王位的故事即將來臨。
❽ 誰是基督的妻子
自一部名叫《達芬奇密碼》的電影上映以來,各「基要主義」的基督教社團就炸開了鍋。他們的信仰似乎被這部「邪惡」的電影(包括小說)給「劫持」了,就象劇中提到的那位著名「妓女」抹大拉的瑪利亞「劫持」了救世主的生平事跡的「正確」版本一樣。他們紛紛行動起來,極力的抵抗著來自那個「妓女」的「訛詐」。他們或開始忙著寫文章替救世主作「親子鑒定」,或紛紛通過「開批鬥會」、發簡訊的形式極力地為救世主洗刷「不白之冤」。忙得不亦樂乎。 忙活了好一陣,不能說一點「功績」都沒有。我想,他們最大的功績就是,進一步把他們的救世主變成了一個凡夫俗子。這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但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凡夫俗子而言,才存在一個是否結婚、而結婚又是否合適的問題;對於凡夫俗子而言,其「履歷」是否「填寫」正確從而被公認,才是一個要緊的問題,因為這個人的「履歷」為很多人的社會身份的合法性,提供著依據。對於基要主義的基督徒而言,既然信仰是以一個外在的言說權威的確定性為基準的,那麼,這個言說權威的任何不確定性都會對他們的信仰產生顛覆性的影響。這是他們無論出於何種動機都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以至於上帝究竟給人類一個什麼樣的基督已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維護業已形成的關於基督的權威性解釋。所以,當自出土於埃及的那格·哈馬地文書令人尷尬地提供出關於「耶穌最喜愛的門徒」的另一種說法時,而這個說法又和耶穌妻子的傳說攪和在一起被寫成小說時,對於基要主義的基督徒來說,那個「抹大拉的瑪利亞」簡直就成了一個可詛咒的名字。 那麼,這個「妓女」瑪利亞真的如《達芬奇密碼》一書所說的是耶穌的妻子嗎? 其實,這是一個虛假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提出就已全然把耶穌置於了僅僅是一個人的境地。而真正的問題是,作為基督的耶穌有「妻子」嗎?而誰又是基督耶穌的「妻子」?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前,首先應澄清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什麼是基督。 很多基督徒認為,基督就是拿撒勒人耶穌,而他是神。但,這是個似是而非的說法。當耶穌說「我是真理、道路、生命」;「在亞伯拉罕之先,我就有了」時,「我」顯然不是指一個人。(更不存在結不結婚的問題。)而是指臨在於耶穌並吞沒了耶穌的基督。而這個基督就是上帝啟示給世人的「道成肉身」的信息。 那麼,基督有沒有「妻子」這個問題就應當更加准確地以另一個方式被提出:「道成肉身」的信息有沒有一個相應的載體?或者說,「道」如何成了誰的「肉身」? 如果,「道就是神」,而所謂「肉身」隱喻著被造物的話,那麼,道是怎麼達到肉身的呢?永恆的道和偶在的肉身簡直就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又象是居於不同維度的兩個全然相異的東西。就性質而言它們簡直勢同水火。如果它們有相遇的可能性的話,在它們之間,必有一不可或缺的中間環節,這個中間環節必滿足一個條件,即,它既非造物主,又非一般被造物。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偉大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愛留根納把上帝和被造物在時空中的展開分成四個層面: 1 創造而非被造 (造物主) 2 被造而創造 (原型。對人而言,就是每個人身上的亞當) 3 被造而非創造 (包括人類在內的被造物) 4 非被造而非創造 (回歸於自己的造物主) 在這四個層面上,上帝展開了他的行動。在這個行動中,我們看到了兩個相互對應的結構;上帝和原型、原型和所衍生的被造物。通過這兩相對應的結構,上帝藉由創造、衍生的過程走了一個大圈,完成了其自身存在的意義。愛留根納的關於上帝行動的表述和《周易》通過先天八卦(對待)和後天八卦(流行)所揭示的存在的奧秘何其神似!創造只能通過一個關系而得以展開,這就是「對待」。創造又是個創造者自我從否定到自我回歸的過程,這就是「流行」。在《周易》中,「資始」而「統天」的「乾元」和「資生」而「順天」的「坤元」的關系不正是愛留根納所說的造物主和原型的關系嗎?《周易》中所說的「帝出乎震,齊乎巽……成乎艮」的過程,不正是愛留根納所說的上帝通過創造行動而自我回歸的過程嗎? 這兩相對應的結構如果用「夫妻」來比喻的話,那麼,原型就是上帝的「妻子」。就是居於造物主與被造物之間的中介。在不同民族的神話系統中,這個「妻子」以不同的角色被表達著。 在中國文化中,它被叫做「坤元」、「女媧」、「王母」。 在希臘神話中,它被叫做「地母該亞」。 在印度神話中,它被叫做「杜爾迦女神」。 在埃及神話中,它被叫做「伊西斯女神」。 在猶太神話中,它被叫做耶和華的妻子「安瑟拉」。 在諾斯替神話中,它被認為是終極元一所「移涌」出的女神「索菲亞」。 在基督教象徵體系中,這個角色分配給了一個著名的形象———抱著聖嬰的聖母。 而在理性主義所主導的現代化語境中,我們把它叫做「生態環境」。(當然,這個詞通常被形而下地使用著。但對某些人而言,卻有著形而上的意義。) 盡管,不同的神話傳說都極力地通過一個女神形象來隱喻那個居於造物主與被造物之間的中介,但原型卻不是一個形象所能涵蓋得了的。因為它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出於上帝的抽象的結構性設計。對於基督教而言,這個設計就是「道成了肉身」的信息。在神學的層面,基督教用「道成肉身」的敘事代替了異教的女神形象,從而更加切近了抽象的原型的本質。在宗教象徵的層面,聖母與聖嬰的形象又豐富了隱喻所試圖揭示的存在。那麼,剛才所提的問題也就浮出了水面:什麼是基督?基督就是原型,基督就是那個抽象的「道成肉身」的信息本身。而基督的「妻子」,也就是這個信息在可見的現象世界的自我實現。 換句話說,基督的「妻子」就是現實層面上的耶穌的事跡,及其產生的果效;基督的「妻子」,也是任何一件發生在著地上的以任何形式彰顯著「道成肉身」的信息的事跡,無論它是發生在佛教徒的身上還是孔教徒的身上。總之,對於被造物而言,誰承載著那個信息,誰就是基督的「妻子」。 而承載那個信息的過程,對於中世紀的騎士而言,就是尋找聖杯;對於孔孟之徒而言,成仁取義;對佛教徒而言,就是發菩提心;對於基督徒而言,就是活出基督;而對於現代消費群體而言,就是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是指自然環境,更是之人文的生態環境。)從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群中,我們看到了對同一個來自上帝的信息的不同回應。 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樣,在歐美基督教文明的現代版中,一個古老的早已被以異端的名義壓制了的聲音又回響了起來,它在現代大眾消費文化的大背景中找到了它嶄新的表達途徑。也就是被各種媒體形式所重新包裝了一下的古代象徵,如巫師、吸血鬼、甚至以耶穌妻子身份出現的「瑪利亞」等等。那麼,這些曾被基督教以殘酷無情的手段加以消滅卻在當代大眾消費文化中又「陳渣泛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20 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兼思想家容格認為:這些就是人類在若干萬年的進化歷程中所積淀下來的至今仍以其巨大的力量決定著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集體無意識原型,它們以超時空的方式存在並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而宗教的作用就是把它們納入一個象徵的體系中,從而使其中所蘊涵著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種可控的方式被轉化為建設性力量。這一過程很象是水利工程起作用的過程。在世俗化實用主義站主導地位現代語境中,宗教的「水利工程」 漸漸不可逆轉地讓位給了政治意識形態的的「水利工程」。其直接後果就是一些集體無意識原型失去了它們傳統的表達形式而只能一破壞性的方式介入現代人的生活。而這正是種種現代病的最本質的原因! 因此,為古老的集體無意識原型尋找後現代語境中更具建設性的表達形式就成了擺在現代人跟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因為它關繫到現代人的靈魂問題。畢竟,古代宗教的「水利工程」已經不太適用了,是修補它還是重建它對現代人而言真是個兩難的選擇。持修補意見的人力圖通過維護傳統的宗教教義權威的方式來確立現代人的道德底線,其表現形式就是「基要主義」。而持重建意見的人則認為只有徹底打破傳統的教義權威,才能為後現代語境中的信仰找到一個絕對的無條件的終極基礎。在他們看來,那個「討厭」的抹大拉的瑪利亞簡直就是這一無條件基礎的試金石。因為只有耶穌的「結婚」與否對信仰而言不再是個問題時,信仰才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無條件的基礎,也就是說,信仰不再是個是否皈依基督教的問題,而是個如何讓無條件的個體靈魂遭遇無條件的上帝成為可能的問題。只有當這個無條件的信仰基礎得以確立,現代人才能開始他們在後現代語境中重建新的信仰體系的工作。在他們看來,上帝的創造行為既然是個階段性過程而在時間(卡洛斯)中展開,那麼,作為被造物的人類的回應也將是在不同階段中的時間性回應。 因為畢竟,上帝是通過基督而行動的上帝,那麼,作為「妻子」的被造物,也將是在歷史中行動地回應著的存在者。在時間中,人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應著上帝的作為。當未獲表達的無意識原型徘徊在意識的視野之外的時候,碰巧,人們找到了「抹大拉的瑪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