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當年10萬日本關東軍到西伯利亞勞改是什麼電影
《登陸之日》
該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上映,講述了日本殖民朝鮮時期,日本將軍之孫長谷川辰雄與貧賤子弟金俊植因為奧運會選拔賽跑,卻被誣陷違規。
引發民眾與軍方發生沖突,最終金俊植被充軍,後因為金俊植與戰友不願做敢死隊,索性集體出逃。當俊植看到蘇軍壓境,決定跑回送信。結果,日軍慘敗,辰雄和俊植被俘。
一次騷亂之後,金俊植和好友(辰雄)角斗,結果金俊植寬容了對手。此後,德軍瘋狂反撲,金俊植和好友(辰雄)在敢死隊同歷生死。他們為了逃命,同甘共苦,翻山越嶺,來到德軍佔領地。兩人失散,再見竟是諾曼底的德軍陣營,辰雄再次見到了那個奔跑著的身影。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由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
(1)日本要開戰中國電影韓國拍的擴展閱讀:
1945年8月8日晚(亞洲東部時間已到8月9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遞交了宣戰書。此刻集結了150萬重兵的蘇遠東軍已利用夜幕掩護在邊境,天亮前便向滿洲、朝鮮北部和庫頁島南部同時了進攻。
在5500輛坦克(含自行火炮)的掩護下,乘著近10萬輛美製卡車的蘇軍在遼闊東北大地多方向開進,頭頂上有3000多架飛機掩護。
在煙塵滾滾、馬達轟鳴的地空協同交響曲中,蘇軍的遠東戰役成為其現代化閃擊戰最典型的樣板,在內蒙古方向突擊的裝甲集群6天內便開進了600公里而到達吉林西部。
基本由步兵構成的日軍除了少數依託永備工事頑抗外,其餘大都望風而潰而無法招架。關東軍總司令部在開戰第三天便由長春撤到通化的山中,准備放棄北滿,所屬各部隊陷入一片混亂。
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說,關東軍再打下去連兩個月也堅持不了。蘇聯出兵,使日本最後失去「媾和」希望,天皇裕仁從美國得到不追究他戰爭責任並保存國體的許諾後(由此而論日本投降並非完全無條件),於8月15日令電台播放了「終戰詔書」錄音。
② 韓國電影《鋼鐵雨》中的中國外交官,在劇中的表現怎麼樣
表現確實不錯,影片中駐韓大使「李老師」扮演的是中國立場的代言者。
堅守國家利益和道義,我是僑胞但我最先的身份是中國人,我愛我的國家!民族主義團結。在影片中,中國人一直對朝鮮產生強大影響力。外交官很正義,不危害國家利益。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值得敬佩。
大家覺得呢?
③ 有什麼抗日戰爭的電影推薦下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講述中國反抗日本入侵的故事。這些電影不僅提醒著我們歷史的慘痛,也展現了我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的精神。在抗日電影中,開場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個優秀的開場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為故事鋪墊二三。我今天就為大家選出了兩部抗日題材的電蠢橡影,來給大家分享:
推薦電影1:《大路朝天》
《大路朝天》講述了一個悲壯的抗日故事。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東北抗日戰爭的情況下,一班機槍連及其官兵,為了堅守崗位,不屈不撓地進行了英勇斗爭。主要角色中有張雲雷這個勇敢的機槍手,他不畏困難、不怕流血,發揮最大的勇氣,保衛祖國。電影將觀眾帶入了一幕幕的激戰場面,用最真實的形式展現了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語境和時代背景。影片通過歷史的視角呈現了這條英雄的大路,它既是歷史的真實章節,也是中國革命歷史上永恆的代表之一。
推薦理由:
1.引人入勝的劇情:
本片以官兵們臨危不懼、鋼鐵般堅韌的品質為主線,把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戰帶擾旁斗場面帶給了觀眾。電影主角張雲雷英質勇敢,能在戰爭的慘烈環境中心態穩定,保護戰友、抵禦日軍的攻擊,最終為祖國壯烈犧牲,觀影者能真切感受李稿抗戰時期的悲壯和困難。
2.人物性格鮮明:
電影中的人物性格塑造飽滿,功夫在此一役中,每個角色都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了對角色形象與性格的鮮明塑造,讓人印象深刻。如解放軍旅長趙超鵬,他是一個他在戰場上顯露出與頑固的精神,把他的腳已經燒傷的名字刻在鐵作逆得復仇一般的旗桿上,勇士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觀眾的腦海;另外還有演員李幼斌飾演的機槍手張雲雷,在戰斗中臨危不懼,成了觀眾心目中的英雄。
3.情感鋪陳恰到好處:
影片中不僅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還描繪了官兵之間的深情厚誼和他們與家鄉因戰爭相隔的遺憾。這種置身於生死一線時,牽掛家人、祖國的情感細膩表現,讓人心生感慨,使影片豁然開朗。
總結:
《大路朝天》是一部精彩的抗日主題電影,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慘烈時期的艱辛與困難。它不僅僅是一部表明我們對歷史回憶的影片,更是對人類內心專注於爭取自由、尊嚴的沉思。
推薦電影:《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講述了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一系列真實故事。影片以日本軍隊佔領南京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中國士兵和平民的遭受,同時也表現了一些日本士兵在這個時期的惡行和並非所有人民都渴望開戰的事實。影片氛圍更接近一種鐵血戰爭的震撼和壓迫感,通過大規模、龐雜的情節與多維的角色以及黑白畫面的特效營造出沉重的氣氛。
推薦理由2:
1.突出歷史的真實性:
《南京!南京!》讓觀眾直面歷史的殘忍和不堪,通過生動的畫面讓觀眾感受到日軍入侵之後的慘狀。片中交織眾多角色,有中國士兵、日軍士兵,還有許多無辜的民眾,讓人感受到戰爭難以言喻的失落。
2.情感敘事真摯感人:
影片通過感性的表現方式把觀眾帶入了戰爭中,讓人產生強烈的共情。其中的多位演員表現出色,出色地演繹了中日兩軍之間的生死無戀。一些場景使人感到異常沉重和觸動,猶如掉入了那個悲慘的年代,這種對歷史的反思和銘記是必要的。
3.良心之作,反思戰爭:
影片並不把日本軍隊簡單地塑造成反人類、反文明的形象,而是以日軍步兵組長——飛鷹為代表人物良心若存的形象展現出百姓間仍具有共情的人性。電影的另一側面,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軍民的堅韌和迎著戰爭而嘗試反抗的毅力,使影片更加具有思考的價值和被人們該當銘記的意義。
總結:
《南京!南京!》在演員陣容、劇情、畫面等多方面都十分出色,用最真實的方式重現了歷史,讓觀眾更加真實地了解抗日戰爭的慘痛與艱辛,反思歷史,隨之得出的生命的告誡是對這部電影的重要貢獻。
④ 這部日本電影叫什麼名字
《2009失去的記憶》
影片《2009失去的記憶》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009年以日韓政治為背景的故事,這個備受爭議的劇本歷時兩年才得以出爐,又花費三年時間進行籌備工作,橫跨韓日中三國取景,最終耗費高達50億的製作費才得以完成。
《2009 迷失記憶》是一部科幻片。採用的是現在西方流行的「虛構歷史」的體裁。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朝鮮就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朝鮮人民不斷地反抗日本統治。1909年12月26日,朝鮮義士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了日本的第一任朝鮮總督,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電影的故事就從這一刻切入。在電影中,安重根的刺殺行動完全失敗,伊藤博文躲過一劫。之後日本聯合美國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佔領了整個東亞。到2009年,朝鮮已經牢固地成為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漢城成了完全日本化的日本第三大城市。
但是朝鮮的反抗運動並未停止。一個名叫「朝鮮自由」的地下組織不斷發動恐怖主義行動襲擊。韓國裔的坂本是日本調查局的探員,著手調查「朝鮮自由」襲擊井上美術展的案件。結果他發現「朝鮮自由」犧牲了十幾個人只是為了搶奪一件來自石器時代,由朝鮮先民製造的新月形石刀。在進一步的調查中,他逐漸發現原來整個他所生活的歷史都被日本人篡改了。真正的歷史是日本在1945年戰敗,朝鮮獲得了獨立。但是朝鮮隨即陷入了內戰。到2008年,南北朝鮮同一,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朝鮮立刻對中國的東北提出了領土要求,理由是朝鮮的先民最早在此立國。於是中國,朝鮮和日本三方組織了考古隊,調查東北是否為朝鮮的故土。在考察中,日本人搶先在東北發現了由朝鮮先民製造的石刻,具有穿越時空一百年的能力。而那把新月形石刀就是打開時空之門的鑰匙。日本派人回到一百年前救下了伊藤博文,避免了與美國開戰,然後佔領了亞洲。在經歷了種種危險之後,坂本終於也穿過時空之門,回到了一百年前,殺死了日本派去的特務,把歷史重新導入了正軌。
這部電影的製作相當出色,反映的思想卻讓人不寒而慄。本來,南北朝鮮統一是朝鮮人民的夙願。但是從這部影片來看,朝鮮人對統一之後的發展有相當的野心。影片作者不但認為中國的東北是朝鮮的固有領土,連山東(東夷)都是朝鮮的固有領土。對照某些韓國「歷史學家」把古代朝鮮的疆域定為直到中國的長城,影片中的統一朝鮮對中國的東北提出領土要求也許只是第一步吧。
當然,如果我們現在到韓國做一個民意調查,未必所有的韓國人都會認同這部電影中的擴張思想。但是這部電影在韓國受到極大的歡迎,而且還得到第39屆大鍾獎中的最佳導演新人,最佳男配角,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像技術等四項大獎。說明影片所反映的這種擴張情結在韓國人中間是普遍的。現在回想世界盃上韓國人打出的「天下一統,大韓民國」的大幅標語。可見韓國人其志不小。
⑤ 韓國電影《新世界》,如果丁青沒有死的話,結局會是怎樣的
假如丁青不死,他要是還有點兄弟情分,會讓他本人選一條路,是繼續黑道還是警察。回到警察隊伍,不會說什麼,不過丁青手下人不會放過他的。也就是說默許幹掉李子成。回到黑道,他會做掉一切相關的人員就是這最後李子成做的那些,不過換成丁青來做而已。
李子成可能本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依照劇情人設,丁青在這個問題上是有本人的思索的!他對李子成有兄弟情,愈加再各方面需求李子成這個左膀右臂!在選擇把卧底材料放進保險櫃時分,其實結果曾經出來了!
⑥ 找一部9幾年看到的國外電影,電影名字好像有「高地」2字
二零三高地
該片拍攝於1980年,講述的是日俄戰爭時旅順戰役中決定性的203高地攻防戰(203 高地現名後石山,位於旅順石板橋村西北)。日本第3軍為爭奪該高地先後發動了三次總攻,損失1.7萬人。旅順口戰役的成敗是整個日俄戰爭的關鍵,而203高地之戰又是整個戰役的重中之重。203高地激戰過程中,俄國守軍拚死防守,把日本第3軍的攻擊部隊殺得屍橫遍野。203高地血戰被形容為:「這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戰斗,而是人與鋼鐵、燃燒的石油、炸葯與屍臭之間的斗爭。」當日軍以數萬人傷亡為代價攻佔了血染的203高地時,陣地上只剩一個活著的俄國人。
影片以兩線展開,背景是沙俄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大肆擴張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利益,產生了爭端。一線從日本決策層開始,圍繞是否發動戰爭,產生爭端。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以國力相差太大(按照影片中的描述沙俄年收入20億日元,日本2.5億;常備兵力沙俄300萬,日本20萬)日本戰不能勝為由,力主談判解決爭端;而以元帥山縣有朋為首的軍方則以戰爭不開避免為由,力主開戰,雙方爭執不下。後參謀本部次長兒玉源太郎中將夜訪伊藤,承認與俄作戰無勝算,勝利只有一種,就是以有限的國力達到最大效果,與俄打成平手,從而爭取國際干涉,以保證日本在東北和朝鮮利益,而且一語道出關鍵,指出若現在安於現狀,則俄國西伯利亞的鐵路支線將越來越多,百萬俄軍調到遠東,日本連戰爭跟勝算都不用談了。即今日不動手,他日就沒機會。伊藤最終被說服。明治天皇在召見伊藤後,同意了元老們的決議,以日本國運賭此一戰。
戰爭開始後,日本節節勝利,三個月後,碰上了有東亞第一軍港之稱的旅順難關。日本將俄國旅順艦隊封鎖在旅順,但是無法殲滅,俄國則從歐洲調波羅的海艦隊增援。因而拿下旅順,消滅旅順艦隊,使日本聯合艦隊獲得休整、補充的時間以應付波羅的海艦隊成為戰局勝敗的關鍵。日本第三軍的任務也臨時改為攻佔203高地,主角第3軍軍長乃木希典出場。
開戰伊始,日軍對攻佔旅順信心十足,但俄軍在旅順經營多年,構築無數碉堡、炮台,並採用了機關槍、手榴彈等新式武器。日軍兩次總攻均被擊退,士兵死傷慘重。其中一幕是俄軍在一個高地後面挖了一個巨大的壕溝,壕溝上下布滿尖刺、槍眼,日軍在夜晚沖上陣地後,不及停步,紛紛掉入壕溝中,被刺死、被射殺,簡直是人間地獄。隨著戰局的僵持,大本營和海軍的壓力越來越大,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先後戰死,士兵們怨聲載道,國內民眾紛紛要求追究其責任。最後在北方與俄軍作戰的乃木好友兒玉源太郎偷偷南下,對乃木曉以利害,接管第3軍的指揮權後調整部署,最終佔領了203高地,殲滅俄國旅順艦隊。日本聯合艦隊在休整後最終在對馬海戰中殲滅了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最終取得了兒玉所說的勝利。
二線則以仰慕托爾斯泰為代表的俄國文化的日本小學老師小賀為中心,他因搭救被激進分子攻擊的呼籲反戰的女孩佐知而相互產生愛慕之情。開戰後,小賀被徵召入伍,以後備軍官的身份任小隊長。其小隊下的官兵士兵有所描述。有擔心孩子而欲逃回國的,有想自傷以避戰的,當然更有浴血奮戰的。小賀開始對俄國充滿尊敬之情,後因在戰爭中目睹戰況之慘烈和戰友的先後死亡,而對俄國充滿了滿腹仇恨。最後在要塞白刃戰中親手掐死一名俄軍後傷重死去。佐知則以其未婚妻的身份前往小賀的學校擔任老師。
影片也對俄軍進行了一些正面描述。停戰期間雙方相互交換禮物,被旁白稱為武士道與騎士道的出現。中國人則都以日軍駐地的平民身份出現,基本無描述。最後,乃木在皇宮向明治述職,回憶官兵傷亡慘狀,泣不成聲,跪倒在地。片尾曲隨即響起,小隊倖存士兵的戰後生活一一呈現。
以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和俄國軍隊爭奪中國旅順口之軍事重地「二百三高地」為題材的日本戰爭巨片,耗資15億日元、歷時3年拍攝完成,1980年上映,日本著名導演舛田利雄執導,巨星三船敏郎、丹波哲郎和仲代達矢主演。
從明治37年2月開始到38年7月為止,大約長達一年半之久,日俄之間圍繞朝鮮和中國區域的控制權展開了「日俄戰爭」,展開決戰的人是乃木希典率領的第七師團,跟強大的俄軍對抗,雙方圍繞著「二百三高地」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攻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