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東海村核臨界事故-治療核輻射83天的記錄好看嗎
好看,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日本東海村核臨界事故發生在1999年9月30日上午10點35分,日本東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鈾轉換廠工人違反操作程序,把富集度18.8%的鈾溶液(相當於含16公斤鈾)直接倒入沉澱槽中。
由於鈾量超過其臨界質量的2.9倍,當即產生藍白色的閃光,現場產生了γ和中子輻射。此次臨界事故使現場93名工作人員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輻射,其中2人先後不治身亡。
事故中第一個死亡的大內久先生,所受到的核輻射劑量為普通人年上限的2萬倍。醫療小組投入了最新醫療技術來治療這個前所未有的患者,結果卻無法戰勝核輻射的威力。
83日的治療皆詳細記錄在案。
只要核能未被人類完全控制,這樣的事故便還會發生吧。希望他不白白死去,通過家屬的請求,此次得以公開。
通過醫療記錄和筆錄,追蹤大內先生的83天。
(1)日本放核燃料的電影擴展閱讀:
事故原因與教訓:
從東海村核燃料加工廠的這次臨界事故,發現了包括事故發生時的應急處理問題與事故發生後的救援疏散等問題上均存在不少缺陷。
由於事故發生單位和日本原子能安全管理部門事先都認為不會發生臨界事故,因而都沒有制定相應的核事故應急預案,從而造成整個事故後的救援行動相當遲緩,各種指揮部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臨時匆匆成立,關於對本次事故的原因與應吸收的教訓剖析如下:
人員不遵守操作規程
為防止臨界事故的發生,避免鈾的聚集量超過臨界量,必須嚴格執行「臨界管理」。日本東海村核燃料加工廠曾有質量控制規定以嚴格控制鈾的加工處理或使用量。
而本次臨界事故就是由於操作人員沒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為了所謂縮短工作時間,向沉澱槽中一下投入了超過鈾臨界量的大量鈾溶液而發生。據事故調查,這起事故中的操作人員不僅違反了國家認可的正規操作規程,而且還違反了本單位內部編制的操作規程。
從本次事故可以看出,雖有非常完善的設計與設施,也不能保證不會發生事故。可見,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安全管理機制,避免違反操作規程的現象再次發生是何等重要。
忽略對中子輻射的防護
鈾臨界事故時會發出中子輻射,中子輻射能穿透混凝土牆,而事故發生單位在事先卻根本沒有考慮對中子輻射的監測和防護;
廠內沒有配備必需的監測中子輻射的專門儀器,也沒有配備應付中子輻射的防護器材和用品,也給現場救援工作帶來困難,導致不少搶救人員不得不在現場外待命,延誤了搶救時間。當然,安全有效的中子輻射防護服,當今世界上幾乎還沒有,這也將是今後研究的課題。
事故報警不規范
東海村消防隊接到報警的時間是9月30日上午10時43分,報警內容只講有急病人,請派救護車,卻沒有說明是發生了核輻射事故。從而造成搶救人員在不知實情,在毫無輻射防護裝備的情況下進入事故現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線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