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人喜歡中國電影嗎
擴展閱讀
郵差電影1995劇情 2025-08-23 23:29:38
香港電影地方方言 2025-08-23 23:24:35
大學生教育題材電影 2025-08-23 23:11:38

日本人喜歡中國電影嗎

發布時間: 2024-02-07 09:02:22

Ⅰ 《八佰》將在日本上映,你覺得這部電影在日本的收視率能有多少

由管虎導演執導,黃志中,歐豪,姜武等演員共同主演的電影《八佰》,上映之後獲得了觀眾的喜愛。並且這部電影也獲得了很高的票房,在國內也引起了很高的熱度。《八佰》這部電影在2020年上映之後,由於一直被贊賞,所以,這部電影也打算在日本進行上映。不過,至於這部電影在日本會不會受歡迎,會不會有一個高的收視率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那麼關於《八佰》將在日本上映,你覺得這部電影在日本的收視率能有多少?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不過,還是希望《八佰》這部電影能夠收獲好的收視率

雖然《八佰》這部電影可能不會在日本獲得一個好的成績,但是,《八佰》畢竟是中國影視劇,中國文化的代表。所以還是希望《八佰》這部電影能夠在日本獲得一個好的收視率,讓更多的日本觀眾也對我國的文化有一個更深的了解。

關於《八佰》將在日本上映,你覺得這部電影在日本的收視率能有多少?以上是我的看法。你覺得《八佰》能夠在日本獲得高收視率嗎?歡迎留言交流。

Ⅱ 日本人喜歡中國的明星嗎例如成龍、李連傑等等;他們喜歡看中國的電視劇和電影嗎

日本對偶像的崇拜心理劃分是十分精細的
在日本 最萬眾矚目的偶像應當是國民級的偶像
這樣的人相當的少

而絕大部分的偶像被劃歸為發燒友偶像 就是那種只受到一部分特定人群喜愛的偶像 並且有很多瘋狂粉絲專門收集偶像的資料,商品,甚至生活用品

而對於能夠在日本有影響力的中國明星 大多數屬於發燒友偶像
例如成龍 李連傑 他們在日本就有一個很龐大的發燒友隊伍迷戀他

事實上進十幾年來 中國(包括台灣香港等不同製作地點)的電視劇與電影一直有受到日本的關注 台灣八十年代的瓊瑤劇就曾經留下很多粉絲 很多中國電影(尤其是張藝謀與陳凱歌等人)也在日本開拓出一片市場 而近幾年來 中國大陸向日本輸入了央視的武俠劇 而台灣卻主要向輸入本土的偶像劇

其實有一個數字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張藝謀的 英雄 據報道稱在日本收回了2000萬美元的票房
倘若我們的明星與影視製品真的有過人之處 是不會找不到異國知音的

Ⅲ 中國香港拍的頭文字D日本人怎樣看待這本片

從一個從小看熱血漫畫的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應該不會喜歡。因為除了劇中角色不夠貼切原著外,這部電影根本沒有抓到原著精髓,絲毫沒有原來看動畫時的暢快和熱血。另外,電影對賽車時一些特效處理也一般般,因此,也不會吸引太多人去看,市場也局限在港台和內地。如果你看過了一遍,就絕對沒有要看第二遍的感覺。個人覺得是純粹的賣錢,簡直是玷污頭文字D。從一個從小看熱血漫畫的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應該不會喜歡。因為除了劇中角色不夠貼切原著外,這部電影根本沒有抓到原著精髓,絲毫沒有原來看動畫時的暢快和熱血。另外,電影對賽車時一些特效處理也一般般,因此,也不會吸引太多人去看,市場也局限在港台和內地。如果你看過了一遍,就絕對沒有要看第二遍的感覺。個人覺得是純粹的賣錢,簡直是玷污頭文字D。從一個從小看熱血漫畫的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應該不會喜歡。因為除了劇中角色不夠貼切原著外,這部電影根本沒有抓到原著精髓,絲毫沒有原來看動畫時的暢快和熱血。另外,電影對賽車時一些特效處理也一般般,因此,也不會吸引太多人去看,市場也局限在港台和內地。如果你看過了一遍,就絕對沒有要看第二遍的感覺。個人覺得是純粹的賣錢,簡直是玷污頭文字D。

Ⅳ 日本人怎樣看待中國抗日電影的

他們當然不怎麼高興啦,但是,他們以前就是這么打我們的,這是事實。但是,日本人吧,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讓日本的演員來演抗日片,有些日本人自然不高興,我覺得,讓日本人來演抗日片更加真實感吧。

Ⅳ 日本人看到中國拍攝的《血戰鋼鋸嶺》之後會是什麼心情

身為日本人這電影能看嗎?

主角救助夥伴,但是救助的夥伴可是殺了數十萬的日本軍人和百姓啊。他作為美國人很偉大,但是作為犧牲一方的同一民族,我無法冷靜地觀看。這是美國人特有的獨善和自我陶醉的極致。大家啊,你們有好好理解歷史這個東西嗎

至少從我看來,日本兵頑強到讓美國士兵心驚膽戰。這種敘述方式很平衡沒有偏向。

作為和主人公對比而加入的切腹的情節,和當時日本的思想很接近。雖然多少有些誇張,但是這種瘋狂的戰斗方式我覺得很貼近事實。



Ⅵ 日本人是怎麼看待中國人的電影特別是戰爭片

在日本上映的中國戰爭片根本就沒有多少部。會去看的人就不會漠視,只有少數右翼才覺得中國電影歪曲了歷史。一般的日本人看中國電影,最喜歡看香港動作片,對於戰爭片,因為不了解所以沒有體會。

順便說一句,最近在日本上映的赤壁,宣傳的很大,但在日本人普遍市民看來,拍的太愛情,缺乏歷史劇的感覺。

Ⅶ 日本人看不看中國電影

會看的,只是人少人多,商人是沒有國界的,有利可圖就會引進,所以都會看的

Ⅷ 日本人為什麼熱衷中國電影赤壁

日本人有很深的三國情節。 眾所周知,日本的「三國文化」來自中國,那是「中學東漸」。
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沒有傳到日本,此前沒有紀錄。日本真正第一個與中國的「三國」故事有關的作品,據邱嶺與吳芳齡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一書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記》的作品。它的誕生,大約也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
《太平記》是講述日本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小說,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國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講,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達」結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但是在《太平記》中,諸葛亮的主要表現是「忠誠」與「仁義」。他對主人公劉備的鞠躬盡瘁,一直延續到他死後,還可嚇退敵人,給蜀國做貢獻。還有,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人悲劇,也都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不過,《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還不是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戶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和上層武士是可以直接讀漢語原文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們可以看中文的《三國演義》。但庶民階層卻不行。所以說,湖南文山的這個《通俗三國志》,很大的意義是使「三國」在日本全社會各階層中,尤其是中小學生中普及。不過,從那個時候起,日本譯家們已經在搞「編譯」,按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開始對原著改編。120回的小說變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說唱套話也都抹去,實現了由說唱故事到讀本的轉換。
日本人對於三國的執著熱情與認真,簡直近乎自虐。至今,他們仍會寫出無數本書來,考查三國里的史實,三國里的謎團,收集三國名言,繪制三國地圖,編制三國大詞典。有一個日本職員,就是因為喜歡三國,利用假期到中國來考察三國故地,已經堅持了20多年。至今,到網上搜索,關於三國的購書網頁有30多頁,每頁都包含十幾本書。僅就三國人物評價而言,在光榮公司做三國的電腦游戲的同時,日本一家「新人物往來社」推出《三國英雄資料編》,對169個三國人物的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打分,買了書的人都可參與進去,花樣無窮。
而日本的文學,從最早接受三國故事時起,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道路。邱嶺與吳芳齡為日本文學總結的三大特點是:追求真實;非社會化而強調個人;悲美。所謂「悲美」,一代日本動畫迷和游戲迷恐怕早已在日本動漫中領教。那種滿天飛著血紅的箭雨的悲愴與凄美,英雄人物經歷生離死別時,心碎之處的典雅傷感,都隱隱地在打動著一代年輕的游戲迷們。這些來自東瀛的「三國」,千百年前曾經從中國傳過去,不知充盈了多少日本人的內心,現在它們又轉回到發源地母國,又會在這邊釀出什麼樣的果實?
日本大手前大學校長川本皓嗣,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日本,以前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國人沒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為學習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到近代以後這種錯覺仍然存在著。
另一方面,中國人雖然一點也不認為自己像日本人,但就像美國人多覺得加拿大是美國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准州』似的,中國人不也覺得日本文化像是中國文化浮淺的模仿或者派生物嗎?
當然,這兩方面都是很大的錯覺。」
觀察日本的「三國文化」與中國的「三國文化」之不同,似乎讓我們突然得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