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公映後曾轟動一時,獲得了1953年戛納電影節大獎。《流浪者》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一部力作,創作背景是印度現代社會在廢除種姓制後暗烙在人民身體的階級印記。
主要劇情是: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即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通過擄走法官的妻子進行報復。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認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並將妻子趕出家門,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墮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扎卡繼續逼迫他,工廠辭退他,親生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絕望。最後,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法官荒謬的理論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過插敘的方式,以法庭審判拉茲謀殺為開始和結束,拉茲的辯護律師麗達向世人講述了拉茲可憐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影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拉茲擺脫罪惡的環境和據說是其父母遺傳下來的影響的過程,以及法官父親和為他所遺棄而成為流浪者的兒子之間尖銳的沖突,向世人證明了:人的性格和習慣是受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所影響的,並不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生活中的好的影響也是可以使一個所謂的潛在的罪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影片還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的「血統論」,辛辣地抨擊了當時印度社會的黑暗和等級制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而且,事實上整個影片都是圍繞批判「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謬論展開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畫比較突出,人物心理描寫很細致,能讓觀眾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很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激起觀眾的義憤。影片《流浪者》中刻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內心善良卻為生活所迫而做賊的拉茲,美麗高貴、忠於愛情、能言善辯的律師麗達,善良的母親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卻到最後才醒悟的法官拉貢納特,可惡的強盜扎卡。再加上演員成功的表演,使得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頓時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中,並停留了下來。其中,法官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給人印象很深,讓人深感氣憤,最後對這一謬論淋漓盡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特徵:關於愛情和苦難,而且很感人。一個被所謂「上流社會」家庭所遺棄的男孩子的命運,博得了觀眾無限的激動與同情。拉茲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幸福,拉茲的命運本來可以很順利。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信奉「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將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強盜,使得扎卡為報復他父親而綁架了他母親,最終也改變他和他母親的命運,使得他們陷於貧困。當拉茲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並與麗達真摯相愛時,本來觀眾是高興的。然而,又是他固執的父親,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並面臨著被判死刑。雖然如此,麗達還是不離不棄,並為他辯護,也使得他父親醒悟了。拉茲和他母親的遭遇使觀眾流出了同情的眼淚,那麼拉茲和麗達的愛情則使觀眾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還一個很大的特徵——很多印度民間歌舞,也正是這一特徵讓它被很多觀眾記住了,給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國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與它成功的配樂是分不開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渲染烘托氣氛、表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意思、為故事的發展做鋪墊,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例如:影片開始時,在法庭上,拉貢納特和麗達的出場,都配有強烈而緊張的音樂,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倆聯系起來;當麗達和拉茲相認之後,麗達的歌舞和音樂給人非常愉悅的感覺,表現了麗達的喜悅和高興;還有麗達和拉茲在沙灘約會時的歌曲和音樂,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還有麗達生日宴會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樂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歡快的音樂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也沉浸其中並有隨著音樂起舞的沖動;同樣,那悲傷地音樂也使觀眾為劇中人物傷心、感嘆。
雖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黑暗面的老電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為陳舊的觀念所束縛,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嚴謹、插曲動聽、製作質朴、影像親切,在內容和拍攝上都比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電影。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女主角麗達則由印度最著名女星納爾吉司·杜特扮演。該片堪稱印度影片經典之作。
《流浪者》(Awara)
編導: 拉茲·卡普爾
主演 :拉茲·卡普爾,納爾吉司·杜特,普里·特維拉茲
上映 :1955年中國上映
譯制 :長春電影譯制廠
配音:
小拉茲:蘇庭石
小麗達:張桂蘭
拉茲:從連文
麗達:向雋殊
拉貢納特:白景晟
⑵ 印度電影流浪者是家族性質拍的嗎
印度電影流浪者是家族性質。《流浪者》是印度著名電影世家——卡普爾家族最引以為豪、譽滿影壇的不朽傑作。卡普爾家族第二代傳人拉傑·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拉傑·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傑·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的是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才9歲。扮演麗達的是當時印度最有才華的女明星納爾吉絲。《流浪者》一經公映,即在全球引起轟動,並於1953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
⑶ 流浪者影評
黑白影片,更具有情懷,中老年觀眾更喜歡懷舊的這種片子,口口相傳,包裝成為經典,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
戀母的瀟灑獨立的窮小子,小鳥依人的富家女(哪怕是女律師),青梅竹馬,囚禁女主的邪惡上層社會油膩男,母親的犧牲引發窮小子的最後一波反抗,大團圓結局,唱唱跳跳:自己自處快活的時候唱,表示樂觀,表明身份,戀愛的時候唱,被分離的時候唱,歌廳之類特定場合也唱 底層自由小青年的設定提高觀眾的認同感,無處不在的男權為中心,女性始終是男性的陪襯。
結尾很好,沒有大團圓,略有遺憾而帶有希望,電影的內容是很滿的,結尾沒有封閉,留了一個口,口指向社會,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等級偏見下,千千萬萬個拉茲的出路怎麼樣呢?問題到底還是沒有解決。法律形同虛設,道德的作用在片中被過分拔高,一廂情願的意味過重,不過結尾總算沒有掩蓋社會矛盾。
(3)印度電影流浪者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執導,Khwaja Ahmad Abbas編劇,納爾吉絲、普利特維拉·卡浦爾、拉茲·卡普爾等主演的家庭愛情片,於1951年12月14日在印度上映。
影片講述了法院審理拉茲闖進大法官拉貢納特住宅的謀殺案件時,意外發現了拉貢納特在24年前拋妻棄子的故事。
⑷ 印度電影《流浪者》
#記憶中的經典台詞#
這部電影還是我兒時的記憶,是當時最紅火的電影,還有這個電影的插曲特別好聽,當時大街小巷都在傳唱這首歌曲。
印度上流 社會 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一直信奉著一個觀念,「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靠血緣關系來判定一個人的德行觀念製造了很多冤家錯案,害了很多好人。
影片描述男主人公拉茲本是一個雖然貧窮,但熱愛學習的孩子,最終卻走上犯罪之路的過程。拉茲在流浪與盜竊的生活中遇到了童年的玩伴麗達,兩人墜入愛河,拉茲決定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拉特拉貢為了讓拉茲離開麗達,最終將拉茲告上法庭,卻不知道自己告的是自己分別多年的親生兒子。當拉特拉貢知道事情真相時,令人不禁感到惋惜與悲哀。
拉茲走上犯罪的道路, 也是和當時的 社會 原因和環境分不開的。拉茲在成長過程中飽受屈辱和岐視,想脫離犯罪卻得不到信任。
嘆息之餘不絕讓人對「好人的兒子是好人,賊的兒子永遠是賊」這種觀念深惡痛絕!只願這種階級等級隔閡所致的悲劇不再發生,讓這個世界少些陰暗,多一片光明。
⑸ 拉茲的印度電影《流浪者》的男主人公
印度電影《流浪者》的男主人公(拉傑·卡普爾扮演)。大法官拉貢納特素來相信「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理論,並以此為據錯給扎卡判了罪。無辜的扎卡設法越獄後,成了真正的罪犯,並決心對拉貢納特進行報復,他先用計使拉貢納特拋棄了正要分娩的妻子。於是,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法官的兒子拉茲降生在大街上。從小與母親生活在貧困屈辱之中的拉茲,在強盜扎卡的威脅利誘下,成了一個到處流浪的小偷。長大後,在一次行竊中,拉茲意外地遇見了童年時的女友,楚楚動人的貴族小姐麗達,他們真誠地相愛了,皎潔的月光下,他們在平靜的海面上盪起小舟,享受著愛的滋潤,愛情給拉茲帶來了新生的渴望,他決心痛改前非,要用勞動來養活自己和母親。然而,工廠卻因為拉茲曾經是賊而開除了他,扎卡也在脅迫他。一天,拉茲回家,正遇上扎卡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而想扼死自己的母親,他為保護母親,殺死了扎卡並被捕。當他知道法官拉貢納特就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便設法從獄中逃了出來,結果行刺拉貢納特未遂再度被捕。在法庭上,已成為律師的麗達為拉茲做了精彩的辯護。拉茲的悲慘經歷證明了法官拉貢納特血統論的荒謬。
⑹ 印度電影《流浪者》結局
《流浪者》結局:男主人公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
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
官拉貢納特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他荒謬的理論「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也不攻自破。
《流浪者》劇情簡介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普利特維拉·卡浦爾飾)信奉的是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害了不少好人。
一天,法院正在審理一件謀殺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貢納特,被告是流浪者拉茲(拉茲·卡普爾飾),罪行是拉茲闖進拉貢納特的住宅,企圖刺死拉貢納特。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要想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親生的兒子。
⑺ 求印度電影《流浪者》影評 1500字左右 急!!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的是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害了不少好人.一天法院正在審理一件謀殺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貢納特,被告是流浪者拉茲,罪行是拉茲闖進拉貢納特的住宅,企圖刺死拉貢納特.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要想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親生的兒子...
印度電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進人中國.《流浪者》和其主題曲"拉茲之歌",在中國最轟動的時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難經歷之後.
《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級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這當然是影片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影片引起十年浩劫之後中國人的共鳴,自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
《流浪漢》開始於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的 「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過程是一個孩子如何成長為一個賊以及一場和富家女的戀愛,高潮在法律和良心的對決,結束在拉茲要在監獄服刑三年,但是有愛情陪伴。
「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是拉貢納特信奉的真理,堅持趕走拉貢納特妻子的大嫂信奉的真理是女人失去貞操會讓整個家族蒙羞,拉貢納特的妻子堅持著想要實現「法官生的孩子也會是法官」,拉茲的信仰是麗達,是美和愛,麗達的信仰是愛,是拯救拉茲。拉貢納特的偏見造成了扎卡的悲劇,扎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反駁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 拉貢納特的堅持造成了扎卡妻子兒子自己四個人的悲劇,麗達的堅持卻讓拉茲重獲了新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有時候這堅持是固執的偏見,可能傷害到了最親的人,也傷害到了自己,而有些堅持卻讓黑夜不那麼冷,有溫暖的慰藉。
沒有誰一出生就是小偷,就是流浪兒。但是大部分人都堅持小偷流浪兒一定是壞人,因為被偷過的人帶著怨恨,而更多的人被告知遠離這些人,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的方式。這樣的偏見讓人們不敢不願去接近流浪兒,這樣的孤立讓流浪兒更加墮落,讓原有僅剩的美好與愛也一點點在人們的冷漠和殘忍中消耗殆盡。那麼到底要怎麼辦呢?不是每個人都是拉茲,可以被拯救,不是每個人都是麗達,有資本去拯救別人。那麼為了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法律這個時候是相當必要的。沒有絕對的公正,只能說有法律比沒有法律要好得多。法律很多時候能夠避免個體或小群體的偏見,雖然我們知道法律並不是萬能的,並不能完全絕對的公平,並不能夠照顧到每個個體的利益。愛如陽光,能緩和法律的冰冷,讓個體得到關愛。
雖然最後拉茲還是要在監獄里度過三年,但是因為有麗達愛的陪伴,三年不是苦痛,而變成了重生的機會。用三年的服役償還之前犯下的錯誤,三年後拉茲才可能真正的重新做人。這樣的結尾是相當明智的,如果麗達的辯護讓拉茲完全免去法律懲罰,未免太不理智,太煽情,畢竟拉茲也確實有偷有做過壞事,不能因為感情原因就完全將法律無視,良心最後要讓步於法律,因為法律的實現後才會有良心的實現,最後法律和良心本來相沖突的二者因為愛達成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