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七武士的電影全篇翻譯
擴展閱讀
拿什麼軟體能看vip電影 2025-08-30 03:04:03
影咖里的電影新嗎 2025-08-30 03:01:43

日本七武士的電影全篇翻譯

發布時間: 2023-09-23 23:24:26

A. 幾個武士保護一個女人的日本電影

黑澤明的《七武士》

B. 《七武士》講述了什麼

這是日本武士電影史上的一部巨作,也是正派武士的巔峰代表作。
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宏大的歷史背景,一切都顯得十分樸素。
在影片的開頭,某個村莊的農民在快要收成的時候愁眉苦臉起來,因為處在整個社會最底層的他們不僅要應付官府的重稅,還要面對山賊的打劫。
當然,官府自然不會管這些農民的死活。
於是,被逼走投無路的農民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僱傭武士來打擊那些山賊。
僱傭武士來打山賊,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如果你對這段歷史背景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發現,這群山賊其實就是沒有藩主的浪人武士。
當時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主張中央集權,不斷削弱各地諸侯的勢力。失去藩主的武士們紛紛成為浪人,有些甚至成為山賊,就好比影片中那四十騎山賊,身穿盔甲,腳胯駿馬,手持各種長短武器,完全是以前諸侯軍的打扮。
這些農民窮的一塌糊塗,他們沒有錢,只有一點米作為酬勞。
那個時代的武士都是高傲的,即便成為浪人餓著肚子也不願意接受農民的施捨。不過,最終農民還是盼來了七名願意維護正義的武士。
勘兵衛,是七人中的領袖,是武士優秀精神的集中體現。面對底層的農民,他沒有端架子,直言自己目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境。為了救出一名被小偷劫持的幼童,他甘願剃光頭發扮和尚。在打敗山賊後他並未得意忘形,而是坦言農民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菊千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出身農民,受過武士的欺凌,所以一心想要成為武士。他偷武士的家譜,卻被人點破家譜上的那個名字只有十三歲;他拿著一把幾乎有一人高的野太刀,卻不會使用,只是為了嚇唬別人,因為野太刀的特殊形制決定了能使用它的是武士中的高手。然而他真的一無是處么?在村民與武士陷入互不信任的僵硬局面時,是他打破了僵局。在抵禦山賊的戰斗中他奮勇殺敵,比真正的武士還要英勇。他最終戰死,卻沒有得到武士的榮譽禮葬。這不禁使人陷入了深思:決定一名武士的究竟是他的出身背景?還是內心的靈魂和品德?影片給出了答案。

C. 七武士 名詞解釋

《七武士》是由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志村喬、津島惠子等參與演出的一部動作片。
該片描寫了日本戰國時代,一小山村面臨著山賊的威脅,為了保護秋天的收成,村中長老決定讓去請武士來保護村子安全,但只能拿出的報酬是一天三頓的白米飯。在城裡,他們遭到了武士白眼甚至被打。直到勘兵衛(志村喬飾)的出現,他現今已淪為浪人,幾經考慮最後答應了。他對農民說至少需要七名武士,於是久藏(宮口精二飾)、勝四郎(木村功飾)、五郎(稻葉義男飾)、七郎(加東大介飾)、平八(千秋實飾)和菊千代(三船敏郎飾)等六人也加入了隊伍,七個人肩負保衛村子的任務。 整個防禦准備的過程中,武士與農民間發生許多摩擦也鬧出不少笑話。而在一次偷襲行動中,有武士為救農民被火槍打死,很快山賊的反撲隨之而來,一場惡戰即將開始。

D. 求一部日本武士電影的名稱,偏喜劇 河邊用木棒比武 其中一個不停被擊中頭和四肢

電影《七武士》是由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志村喬、津島惠子等參與演出的一部動作片,該片上映於1954年,雖然是上世紀的作品但得獎甚多,日本的《電影旬報》評選的日本百部電影中本片位於第一名。
前兩天分享菌為大家介紹了黑澤明執導的另一部電影《羅生門》,這兩部電影對於武士的形象都一改平常的印象,真實而又充滿了人性,讓人看到了武士們各自的特點。
本片中的七位武士不是日本傳統文化中那種為了主公而奮勇殺敵的那種武士,而是悲天憐人為了一個農村而去阻擋山賊的善人,他們中有善於統領的勘兵衛、劍道大師久藏、代表友誼和忠誠的七郎次、睿智的五郎兵衛、樂觀的下等武士平八、年輕但沒有經驗的勝四郎以及出身農民的假武士菊千代。
他們受到農民的僱傭,在僅有伙食的僱傭下為村莊出謀劃策甚至戰死沙場,讓人看到了武士的勇猛,但他們這種行為不屬於傳統的武士形象,傳統的武士不屑於接受農民的施捨反而覺得丟人,但他們為了這些窮困的農民而挺身出擊,讓人看到了閃光的人性。
但在電影的結局中,這幾位武士的領袖勘兵衛卻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因為武士們從頭到尾沒有獲得什麼利益,反而在盡心盡力保護村子之後死了四人,但農民們卻因此獲得了發展的生機。
電影雖然名為《七武士》,但其核心卻是那些平凡的農民,本片里的農民並非是正面形象,他們無禮、懦弱、自私、愚昧,明明請來了諸多武士卻又擔心武士騷擾村中的婦女,明明之前殘害過沒落的武士存有精良的兵器卻一直害怕山賊而不敢反抗,只能跪求山賊留些糧食。
但在武士們的領導下,他們才逐漸敢反抗敵人,也是在武士們真正為他們犧牲之後,才有人在大戰的前一夜拿出了私藏的美酒與肉食。
上圖中這位假武士菊千代就出身於農民,他知道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是面對強敵,即使身邊有強力的援助,這些藏有財富的人都不會將自己所擁有的全部送出,每個人都保留著自己最珍貴的物品,這就是那些村民無法挺直腰桿對抗山賊的原因。
影片最終是以武士的悲哀為結尾,農民再獲得了生機,愉快地進行新一年的種植,而這些為此付出生命的武士卻無人問津,很現實,讓人想到了生活中很多真實的事跡。
雖然本片長達三個半小時,長度驚人,但影片充斥著諸多閃光點,演員的演技都十分精彩而且電影的配樂非常恰當,讓人在不知不覺間就看完了這三個半小時的鴻篇巨作,喜歡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E. 請介紹一下日本電影《七武士》

《七武士》闡釋了在那個混亂危險的年代社會等級觀念的崩潰和落後傳統的不合理性,也質疑了武士與土匪以及善與惡的區分。

&n

這是一部相當於上中下三集的一部長篇巨制。日本某影評家認為這部影片宣揚的是中國古老的哲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然,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七武士》在武打片中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力作,它的成功不在於武打,而在於描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一人一面。

影片大致可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據伍作的親耳所聞,表收之後,山村將無可避免地遭到山賊們襲擊,村民驚恐萬狀,主戰主和各有利弊與困難,儀作老人堅決主張誓死抵抗,而辦法是雇武士。第二部分是從四位代表了發到七個武士一個一個地湊足來到山村。第三部分是此後戰斗的布署與訓練,以及經過激戰時付出犧牲之後獲得勝利。第四部分就是尾聲了。

相對地說來,前兩部分更精彩,尤其是第二部分,即描寫七個武士場,可以說,七個武士是一個一個"走"出來的,都是從自己的道路"走"上銀幕""向觀眾的。

影片一開頭就把觀眾吸引住了:40餘騎山賊,人強馬壯,頂盔貫甲,武器良。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農民等於赤手空拳。與之抗衡,猶如以卵擊石,如果要戰,怎第才能獲勝?觀眾不能不弄不明白。

實行這個決心的辦法是派人出去雇幾個光供吃就行的武士。這樣的武士能僱到么?這樣最低條件都肯來的武士頂用么?這也是觀眾無論如何都要看個水落石出的。

緊接著,影片把觀眾帶進了一個疑竇叢生而又似與雇武士根本無關的情節上去了。這四位農民代表隨腔唱曲地跟著別人看熱鬧呢?賊把一個富裕的農家的獨生孩子抓去作人質,怎麼救出這個孩子成了看熱鬧的人們最關心的事,也是四位農民要看出個結果的事。至於觀眾,本來是想看這四位代表怎樣雇武士的。此刻也被吸引著要看個究竟。一個和尚,一個中年武士,雙是落發又是換穿袈裟當然使觀眾大惑不解,最後明白了,因為那武士的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開藝制服了強盜,救出了孩子,等他辭別主人就道時,那年輕的武士非要拜師不可的時候,這位武士說他叫勘兵衛,吃了上頓悉下頓,無力收徒。這時觀眾才意識到,可以"雇"到第一武士了。編導描寫勘兵衛的出場,純粹是讓觀眾疑竇叢生之後才恍然大悟的。對於勘兵衛的機智(化裝在和尚靠近強盜)、勇敢(空手奪白刃)、謙虛(無收徒之能,打過的全是敗仗)、誠實(承認吃了上頓悉下頓)等估良秉性,編導沒有用一句語言表白,而是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來證實的。

描寫得最成功的是武士之一,本片的主角菊千代。他是個冒牌武士,是農民,他的父親就死一強盜之手。他渴望的真正武士的誘掖提攜。他第一次出場是在農家院子里,坐個大木桶看珍衛怎樣救出孩子,孩子救出來了,他服了勘兵衛,一心想追隨其後。但是他為人木訥,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思。後來知道昌牌貨低人一等,便弄了個別人家譜,結果鬧出笑話。那些真武士瞧不起他,奚落他,然而他寬宏大度,決不計較。他機智勇敢而且幽默,特別值得稱贊的是那鍥而不舍的精神。那些真武士不理他,他是"跟"來的。他看問題實事求是,而且見解新穎。使他嶄露頭角的是敲報警梆子那場戲。農民是沒有武士想找武士。平八做的旗上,六個圓圈代表六個武士,而代表他的地是三角,但他對平八孤墳,沉痛哀悼。他作戰英勇,而且謀略過人。殺山賊探子有他,偷襲山賊山寨有他,隻身深入敵方繳火銃的也是他。正是大功即將告成之際,他仍不惜性命和拿大銃的敵人硬拚,倒下之前還劈死敵人,但是他犧牲之後,人們依然囿於傳統陋習,不把他看作武士,他的墳頭上不能像別的武士那樣插上刀。多虧勝四郎主持公道,說他是個"出色的武士",把自己那把刀給他插上。

菊千是個地道的農民,當他自覺已是像樣的武士時,回過頭來看農民的缺點或局限,自然瞭若指掌。是他說服了那些農民,把殺了打敗伏的武士的撈到手中的鎧甲、武器貢獻出來,並且始終在村民的立場上替他們辯解。他認為農民就是這樣,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農民本來就狡猾、吝嗇,有東西就藏起來,話鋒一轉,慷慨激昂地指出,這種性格完全是武士造成的,也就是官府造成的。對於武士,他絲毫也沒留情。

如果說勘兵衛的出場是從武士必血的品德這個角度描寫的,那第,久藏的同場則是從武士必備精湛武藝這個角度來描寫的。那個大個子流浪武士是個流氓,他逼著久藏用真傢伙較量,只兩個回合就被久藏砍翻。

不願給農民出力的那個武士的出場一一人了精心細致的構思與設計,而片些人物傾注了全部的愛。

影片對於武打的安排恰到好處,不是一打到底,也沒有令人厭其多餘的"打"。與眾不同的是這種武打是騎馬的山賊與步行的農民交戰,困難很多,黑澤明是用在架攝影機拍攝這些場面的。馬上與腳下的激烈動作,一架攝影機很難拍出好的效果。許多影片拍攝馬隊的戰斗都是橫向移動拍攝,難度大但真實中殊死決斗。用廣角鏡頭拍攝山賊縱馬向村裡狂奔,並且讓武士和農民突然從猛沖過來的馬群前方出一,使馬隊在在雨中陷於進退維谷的場面,都別具一格。

令人惋惜的是影片把農民描定得愚味、膽小,彷彿總是提心吊擔地過日子。知道敵人麥收之後必來洗劫時,驚慌失措,一籌莫展,磕頭作揖地要求武士保護。這顯然貶低了農民有和敵人一決雌雄的氣慨。世界的歷史不是這樣的,日本的歷史也不是這樣,日本戰國時代的農民更不是窩襄廢。如果表現農民開頭怯懦,但後來在武士們的訓練與培養之下,變得堅強和聰明了,農民有了一兩位自己的領袖人物,這倒符合歷史的實際。遺憾的是編導沒有給予注意。

貶低農民必然誇大武士作用,把武士描寫成農民的救星。勘兵衛說的"這個仗我們畢竟是打敗了"這句話,具有非邏輯的深刻意義。戰爭獲勝的明明是武士,勝利帶來的利益卻與武士克關,武士有的,只是一點點的精神上的滿足。正因為武士們沒有得到絲毫實際利益,才證明武士們的精神高尚,這就是編導的著意之處。英國《畫面與音響》於1982年秤該片為電影誕生以來的10部"最佳影片"的第3名。

F.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七武士》

1952年,在日本熱海的一座小旅館中,3個人正在埋頭寫著一個電影劇本,他們冥思苦想,希望寫出一部真正反映武士題材的影片,在經歷了45天的嘔心瀝血,一部被後世稱為「有如神助」的電影劇本在這個小小的旅館房間中完成了。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盜賊橫行,在當時,落魄的武士會游宿在劍道學校和寺廟,保護他們和教導劍術,而作為報酬,當地會提供武士一天的食宿,而偶爾,武士也會放下身段,到村子去,晚上巡視過後,也會得到一頓伙食,三人當機立辦,就以此為切入點,寫出了劇本大綱

而這部最終完成影片,影響了後世幾代導演,同時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它的導演黑澤明被盛譽為電影皇帝。

它就是《七武士》

(黑澤明為電影所編寫的六本劇本)

在七武士中,黑澤明塑造了七位不是因為名利或貪婪趨勢的,而是理想中的武士。

七個武士特色鮮明

堪兵衛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和組織者,他雖然武藝高強,膽識過人,但也無法憑借一己之力去改變整個戰場的敗勢,他樂於助人,當得知村民的孩子被盜匪綁架當作人質時,他冒險剃掉自己的長發,裝扮成一個僧人,後趁盜匪不備,奪回孩子。當他得知村民為了尋找武士而不得不以稗米充飢,而給武士們最好的白米飯時,他深受感動,答應了村民們的請求,並盡心竭力,尋找最好的武士。他在到達村莊後,立刻開始部署和規劃戰術,他一方面和村民們打好關系,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自己當即立斷的武士風采,當得知需要放棄渠溝對面的草房時,他立刻做出判斷,並嚴斥執行,而最後,當付出巨大的代價打退山賊後,他功成弗居,道破了農民才是這次戰爭的受益者的真相,也可以說,他象徵的就是日本最正統的武士精神本身。

勝四郎在所有角色中,勝四郎是最稚嫩的,他甚至一開始被排除在了七位武士的行列之中,他的身上也缺乏武士的兇狠和果決的勇氣,他某種意義上是個不合格的武士。但同時,他也是最沒有武士的架子的,他在看到村民的米被偷時,他悄悄將米錢給他們,並知會不要聲張,他同農民的女兒墜入愛河,並將每日的白米偷偷帶給她,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對於心目中正義的追求,都讓他富有了年輕人的獨特魅力。

久藏則是七位武士中的武藝最高強的人,他劍術高超,為了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武學至境而獨自踏上旅途,黑澤明在電影劇本中,將久藏的原型定為宮本武藏,而他的確沒有辜負這個期望,他一招就能將挑釁的武士劈砍刀下,一人就可直闖敵營,於萬軍中搶到一把火槍,為之後的戰役的順利結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自己,只是在眾人崇拜目光中回去小酣了,他傲慢,冷酷,但又古道熱腸,極富正義感。

七郎次雖然著筆不多,但他看淡生死,身為武士,平日里卻以賣貨為生的平常心深深打動了我們,當昔日好友堪兵衛既高興於久別重逢,又不忍心將自己往斗爭的泥坑中拉,不好意思地說出要去打一場沒有好處的仗時,善於體會他人的七郎次立馬明白了堪兵衛的苦衷,以一副真摯的笑臉回應了好友的請求,他身上對於友誼的忠誠和誠摯讓他成為了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員。

平八則是整個情緒的基調,他的樂觀深深感動了周圍的人,他率直積極,在別的武士即使餓著肚子也不願屈尊於平民時,他已經在旅店老闆的客棧後開始劈柴了,而且樂在其中,雖然他武藝並不能算精湛,但是平和謙遜的態度為整個陰暗的基調畫上了一些彩色的光影。

初識五郎,你會被他的機警和信賴所打動,他甚至沒進門,就一眼看破了堪兵衛對於自己的試探,不僅不惱,反而對堪兵衛的高尚人品所打動,將自己的生死和榮譽都置之事外,而無選擇一個值得自己相信的人,這樣的精神不能不為之動容。

菊千代這個角色恐怕是整部電影中最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他影片是不完整的,他也是最代表一個時代切片的,從他的遭遇中,我們不難猜出,他出身於農民,但身處兵荒馬亂的年代,父母死在了山賊手中,年幼的他也因此遭受了無數的白眼,就像黑澤明對這個角色的定位是:被生活所拋棄的人。他假扮武士,他多次向堪兵衛吹噓自己的家世正統,並因為被一眼道破而惱羞成怒,認為對方羞辱了自己,他嚮往武士道的高貴和受到的尊重,但他又是反傳統的,他對武士對於農民的壓迫和歧視感到深惡痛絕,他熱血,大膽,幽默,也在武士和村民之間構起了一道相互理解的橋梁。

可能是由於日本的地理關系的緣故,對於中國人來說,不是很怕動盪,大不了逃亡而已,但日本人就沒有這種奢望,狹隘的島國意味著他們無處可逃,於是,在日本的文化中,只有勝者和負者,強者和弱者。

當時的日本社會,正處於巨大的動盪中,武士被驅逐成浪人,而武士們除了對領主忠誠之外,多數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道德准則可言,他們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高貴感,根本不認為對方和自己是同一個世界的人,所以也經常欺壓和剝削農民,而農民也對其怕之又深,也恨之入骨,彼此之間的階級幾乎是牢不可破的壁壘。

而在影片中,武士和村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關系。他們答應了村民的請求,與其說是為了幾頓果腹之餐,不如說是因為同情和武士的正義。他們雖然試圖和村民們打好關系。

但除了出身農戶的菊千代和初出茅廬的勝四郎願意真正和村民產生溝通和連接外,其他武士依舊只是和相同的武士階層來往,他們在潛意識中仍然覺得自己和村民不是同一路人,只是為了一個武士的責任和對正義的追求才與村民合作,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這些村民。

而村民們呢,一邊需要武士保護自己,將其當作自己的拯救者,但另一邊,則恐懼著武士,將其視作有著正當身份的山賊,這種矛盾最突出的表現在兩個場景中。

第一次是在剛進村時,由於害怕武士的到來,村民們不僅把糧食藏的嚴嚴實實的,還各自躲進了屋中,不敢露面,完全將武士的存在和山賊劃上了等號,這種狀況,直到菊千代謊報山賊來襲才逐漸打破僵局,但農民們依舊沒有信任武士,他們所有年輕女性都藏了起來,害怕武士糟踐。

第二次是發現落魄武士的盔甲

當武士們得知村民們有大量落魄武士的盔甲和配刀時,怒火中燒,幾乎成了整個故事的矛盾爆發點

黑澤明則借農民出身的菊千代之口,說出了武士和農民之間這種激烈的矛盾的由來:「你們把農民當作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笑話,農民最狡猾,要米不給米,要麥又說沒有,其實他們都有,什麼都有,掀開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儲物室,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米、鹽、豆、酒……到山谷深處去看看,有隱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會說謊,不管什麼他們都會說謊!一打仗就去殺落敗的武士搶武器,聽著,所謂農民最吝嗇、最狡猾,懦弱,壞心腸,低能,是殺人鬼。但是……是誰令他們變成這樣的?是你們,是你們武士,你們都去死!為打仗而燒村,蹂躪田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應該怎麼辦?」

也正是這段話直接改變了整個故事的基調,賦予了整個故事的二重矛盾性。

第一重矛盾,當然是武士和村民為集體來對抗意味著外來勢力的山賊,也是故事的核心矛盾,所有劇情的展開都以此為基調,但一旦外來勢力消失,被消滅,隱藏於其下的第二重矛盾就開始暴露了,所謂的武士就是一把被使用的刀,一旦敵人被消滅了,這把刀也就沒有價值了,所謂狡兔死走狗烹。

原先,菊千代是溝通武士和村民的橋梁,他既認可於武士的身份但是又紮根於農民的價值觀,所以大家可以和睦的相處,但他一死,就代表著武士和村民之間無法再相互理解,於是,交集消失了,平行產生了。

本質上來說,武士和村民追求的就不是同一個東西。

武士是為了名,村民是為了生存,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理想主義之間的矛盾,那麼,最終的勝利者是誰呢?隨著戰斗的結束,三人看著小山似的墳豕,勘兵衛默默說道:「我們又失敗了,贏的是那些農民。

而這其實也可以看作是武士階級沒落的必然,武士是無根的風,從大地上漫卷而過,但即使再猛烈也會有過去的一天,但農民卻是堅實的大地,即使被屢屢吹掉了一層層的沙,露出下面裸露的石塊,依舊會頑強地活下去。

最後,四位武士都被火槍擊殺,沒有一人是死在刀劍的決斗中,更為武士們的沒落彌上了一層灰色的透紗,在火槍逐漸取代武士刀的時候,武士們所堅持的那些對武道的追求,那些孤傲的理想,顯得那麼無力和蒼白,他們像風一樣追逐著遠方,嚮往著遠方,最後,也就成了遠方

黑澤明可以說是罕有的被世界影壇真正認可的亞裔導演,有人嘆息說,隨著他的逝去,一個電影時代也就此落幕了。

他的電影羅生門的成功可謂標識著非西方電影開始進入西方電影主流中去的一個標志性代表。

黑澤明對鏡頭的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喬治盧卡斯,科波拉的教父系列中都有對黑澤明的借鑒,他被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隨便拿幾個鏡頭舉例

在羅生門中的樵夫走路片段一共由16個鏡頭組成,除了對主體的運動跟拍外,還採用了大仰拍,大俯拍,近景,全景等等不同的位移視角,威尼斯電影節稱它為:第一次把攝影機搬到了森林中

黑澤明非常擅長用對比闡釋動作的象徵意義,他會經常以並制的靜止視覺元素,伴隨著情緒漩渦來製造戲劇性的張力。

他的長鏡頭沉穩,冷靜,又富有千鈞一發般的張力,並且,他極其擅長利用天氣,光影等元素進行多層次的演繹,可以說,在他的電影中,不需要語言,光是鏡頭本身,就足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敘述節奏

除了鏡頭形象,黑澤明的電影中更有著塔可夫斯基口中所說的電影的純凈,不是表現於其影像之富於象徵,而是在於這些影像表現的具體獨特和真實事件的能力

在七武士中,武士們正在打鬥,追趕著四散的山賊,而這時天正下著大雨,到處泥濘不堪,武士們身著日本的傳統服裝。露出一大截光溜溜的大腿,腿上則沾滿了泥巴,而當其中的一名武士倒地死亡的時候,雨水沖走了他腿上的泥巴,使他的腿變得如大理石一般潔白,一個人死了,這就是一個事實的影像,沒有任何象徵意味,純粹是個影像

電影的真正文本不是故事而是畫面,如何用畫面去言言外之意,去讓觀眾認同並參與進來,才是一個導演的功底所在,在這個意義上說,恐怕,鮮有導演能比黑澤明做得更出色了。

他不僅在電影藝術上極具造詣,在拍攝現場也以身作則,全情投入,在拍攝七武士時,因為延期的緣故,拍攝時間不得不延長到二月,眾人需要在雨天中穿著被浸濕的草鞋,冰冷刺骨,而黑澤明也和演員一起在雨中浸泡,最後腳生了凍瘡,甚至腳趾甲也被泡爛了,在後來的回憶中也感到後怕,說到:即使有人求我,我也不會做第二次了。

包括他對於環境的運用也到了極致的追求,據說,在拍攝《戰國英豪》時,他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足足等了100天。

在積極向外表達自己情感和價值觀的同時,他也向內探索自我,保持著一個藝術家自覺的自我反思。

就像他在自己的自傳蛤蟆的油裡面說,深山的蛤蟆,比其他蛤蟆還多了幾條腿,外表很醜而不自知,當人們抓住它時,就把它放在鏡子前,它看到鏡子裡面的自我,不禁嚇出一身油,一種民間用來治療燒傷燙傷的珍貴葯材。

是啊,在這個世界中,又有幾人能直視自己的內心而不嚇出一身油呢?

當人每一次看著自己的鏡像,就如同面對另一個「我」,一個是別人眼中的我,一個是我自己眼中的我,當兩者被固定在同一時空中時,你會看到昨日之「我」,今日之「我」,甚至還會聯想到明日之「我」。

如果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麼,以己為鏡,方知始終。

一個自省的人會反思自己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於是常常感慨萬端,會自省、會自勉、會自警,也會自嘲。

我想,只有做到既能向外以一種痴狂的信念去傳達表達自己所堅信的,又有勇氣向內去直視自己的內心,去逼仄那些陰暗的角落,這樣的人,這樣的作品才會有感染力吧

就像《世說新語》中有一段桓溫與殷浩的對話,桓溫問殷浩:「卿何如我?」殷浩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