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印度電影劇本

印度電影劇本

發布時間: 2023-09-13 12:13:38

『壹』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故事情節分析

我覺得這部電影用「鋼琴師」更合適,因為整個情節與「調音師」關系不大。但這只是小細節,並不影響該電影的優秀品質。

毫無疑問,《調音師》的劇本寫得非常棒,故事情節緊湊,結構嚴謹,沖突和懸念跌出,在長達兩個小時里,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調音師》的主情節是假扮盲人的男主角阿卡什無意之中目睹了一場兇殺案:一對偷情男女殺死了女方西米的丈夫。他本想報警,卻發現警察局長竟然是兇手之一。此後,故事圍繞主角躲避兇手追殺展開情節,揭示了人性的兇殘與醜陋。

由於主情節的轉折點(激勵事件)發生在電影播放進度的大約四分之一處(開頭三十分鍾後),為了避免觀眾感覺拖沓或失去興趣,故事還安排了一個次情節,既男主角愛上一家音樂酒吧老闆的女兒蘇菲。此外,導演把整個電影高潮的一部分作為開頭:一名獵人在曠野中槍擊一隻兔子,但沒有打中,留下一個沒有結果的畫面。這個懸念像一個鉤子,吊起了觀眾的胃口,讓他們保持繼續觀看的興趣。

電影在最後十分鍾左右的地方達到高潮,女主角西米在汽車後備箱中掙脫束縛,將准備出賣其眼角膜的狠毒醫生殺死,並把變盲的男主角趕下汽車;在她將車掉回頭,准備加速撞死鋼琴師時,影片開頭出現的那名獵人,在射擊兔子時,子彈意外擊中了開車路過的女主角,導致車毀人亡。這一事件揭示了惡人有惡報的主題思想。

影片達到高潮後急轉直下,把鏡頭轉向兩年後的英國倫敦。鋼琴師曾經熱戀過的酒吧老闆女兒蘇菲出現在一個廣場,與男友告別後,意外發現一家酒吧的門口有阿卡什表演的海報,原來鋼琴師如願來到了倫敦。女孩上前相認,鋼琴師認出了她,並告訴他倆分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情。

結尾鏡頭是鋼琴師告訴蘇菲自己真瞎了,但分手後,卻用拐杖打飛地上一個被人踩扁的易拉罐,明顯表示他並沒有瞎,只是無法原諒在他遇到麻煩時,蘇菲不施援手的冷漠行為。

『貳』 《印度之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印度之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74 彩色片 120分鍾

法國阿莫里阿爾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瑪格麗特·杜拉 攝影:布魯諾·努伊唐 主要演員:德爾芬·塞立格(飾安娜—瑪麗·斯特萊泰) 米歇爾·隆斯達爾(飾副領事) 克洛德·芒(飾邁克爾·理查森)




【劇情簡介】

30年代的加爾各答。一個貧賤的、無名無姓的東方女乞丐和一個高貴的白種女人、法國駐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瑪麗·斯特萊泰,都在這里結束了她們的生命。

伴隨著片頭字幕的背景聲音是一個尖利的女聲在用東方語唱一首單調的歌曲。這是一個女乞丐在唱沙灣拿吉的曲調。歌聲停止,又尖聲大笑起來。然後用切分節奏說話,說得既快又多,最後沉默下來。隨之,有兩個聲音開始對話。畫面上,飛鳥掠過天空,落日漸沉。

影片就這樣開始了它的敘事的第一個層面:這是一個瘋女人、女乞丐在唱歌,在說話,在笑。她出生於寮國的沙灣拿吉。10年前,她17歲時就懷了孕,被母親趕出了家門,從此她到處漂泊,想使自己銷聲匿跡。她生了一大群孩子,有的死了,有的賣掉了、丟掉了,她全都忘得一干二凈。她終於孑然一身,來到了恆河邊激乎上,來到了孟加拉灣。

影片隨即進入了第二個敘事層面。畫面上出現了法國駐印度大使館內的一個場景:黑色的鋼琴,優雅的台燈,少女的照片,印度僕人在焚香、點蠟、供花……照片上的少女是安娜—瑪麗·瓜爾迪。她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威尼斯人,她保留了母親的姓氏。她現已長眠在加爾各答的英國墓地,墓碑上刻的是:「安娜—瑪麗·斯特萊泰」。

她曾在威尼斯度過了她的青春年華。她愛好音樂,經常彈奏鋼琴,寄託自己的情懷。但後來,她再不彈奏了,因為音樂與她生活中的某種痛苦聯系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舞會上。已經與洛拉小姐訂婚的邁克爾·理查森邂逅安娜—瑪麗,一見鍾情,愛之欲狂。理查森拋開了一切去追隨她,一直到了印度,而且為了留在印度,他創辦了一個孟加拉灣海上保險公司。但在她去世後,他也離開了印度。

她18歲時,第一次結婚,嫁給了在寮國沙灣拿吉的法國殖民地行政長官。她忍受不了那個環境:她周圍的柵欄、行政總署的花園、哨兵、官員……面對著湄公河,她沉默、哭泣……

那麼年輕,她已瀕臨死亡的邊緣。有一天,部里的斯特萊泰先生來巡視湄公河沿岸的各駐地機構,遇見了她,就帶她出遊。來到了亞太各國首都:北京、曼德勒、仰光、悉尼,後來又來到拉合爾,倏忽之間過了17年,最後來到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這個恆河邊上喧嘩的、人口過剩的城市,塵土飛揚;季風期光照刺眼;空氣中彌漫著麻瘋病的氣息,焚屍爐終日在燃燒著死於明陵悉飢餓的人們……一切都令人難以忍受。

即便在半夜還是如此悶熱,安娜—瑪麗感到真是受不了。她有時久久注視著自己的相片,緬懷自己的少女時代;有時哭泣,有時卻不再痛苦,彷彿心靈得了麻瘋病。天一入黑,她身著黑衣,來到公園散步。她也經常出現在使館的招待會上,和她的情人們跳舞,其中有邁克爾·理查森,年青的隨員,她和斯特萊泰先生的過去朋友。她屬於任何一個想要她的人,幾乎有求必應。

幾個月前,人們曾發現她和邁克爾·理查森在昌德納戈爾的一家 *** 出入的旅館里,想要一起自殺,後來被人用救護汪團車送回了加爾各答。

在熱鬧的招待會上,時時傳來女乞丐的歌聲,哨兵得到命令放她進花園。斯特萊泰夫人見到她感到十分驚訝:這個沙灣拿吉的女乞丐怎麼可能跋涉數千里,翻山越嶺,來到加爾各答?很可能她在追尋某個白人。

招待會上有個不受寵幸的人:法國駐拉合爾的副領事,一個微胖的中年男子。他生於法國的納伊,父母早就離異。在讀中學時他多次被開除,後來被送進一個校規很嚴的學校,只有一位姑母有時給他寫寫信。生活沒有垂愛過他,他在拉合爾孑然一身,也沒有任何女人和他親近過。他就這樣孤獨地過著日子。

有一天,在去辦公室的路上,他在公園里遇見了安娜—瑪麗,他們之間似乎發生某種曖昧的事。他對別人說,對斯特萊泰夫人,他有關心她、愛她的權利,就像她在加爾各答的情人們一樣。這些話後來傳到了大使耳中。

副領事在拉合爾的一些作為令人難以理解。最糟糕的是他殺了人。夜裡,他在陽台上對著夏利馬爾公園開槍,對著麻瘋病人、對著狗開槍,他對鏡子里的自己也開了槍。這些瘋狂行為引起了人們的議論,官方宣稱他「神經錯亂」。由於大使的干預,才使他倖免於撤職。但他得調動工作。

副領事終於也來到招待會,和安娜—瑪麗一起跳舞,並向她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情。他說自己在拉合爾自殺未成,要求在招待會結束後,能夠和她的一些密友一起留下來。大使夫人加以拒絕。副領事執意要求留下來,並且大聲喊叫,終於被人趕了出來。他又哭又笑,叫喊著「安娜—瑪麗·瓜爾迪」這個名字。這事成了一椿丑聞。

大使邀請一些人陪他的妻子去島上遊玩,而他本人將到尼泊爾去打獵。大使知道她的情人都是些英國人。他們一行五人住在豪華的威爾士親王國際大旅館。她只是到了晚上才回官邸睡覺。那天傍晚,副領事也搭乘最後一班小艇趕到了島上,尋找他們的蹤跡。

這是1937年9月的一個夜晚,夏季季風時期在中國,戰爭正在進行;西班牙共和國已被扼殺;在恆河三角洲,寮國的女乞丐在溫水中捕魚充飢,受到季風期強光的 *** ,她雙目失明,終於倒斃在恆河的一個河灣的石頭下邊。安娜—瑪麗對朋友們說了一些關於威尼斯的冬天的事情之後,獨自一人從小路回到官邸,拉合爾的副領事跟隨著她,一直跟到公園里……

夜裡,法國官邸周圍,響起了音樂聲。

一個朋友夜裡又回到法國官邸。他看見她躺在公園里,臂肘支在地上,臉放在胳臂上……拉合爾的副領事在離她十米遠的地方,他們彼此沒有說話。早晨,人們在海灘上,發現了她的晨衣。



【鑒賞】

《印度之歌》是一部十分獨特的影片,屬於難度很高的「智力電影」的范疇,也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藝術精品。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講了一個意蘊深邃的故事,而更在於它運用了特異的聲畫錯位、套層結構等敘事手段。

影片敘述的兩個故事,實際上是表現了兩種社會的生存狀況:西方殖民者和苦難的殖民地人民。以大使夫人安娜—瑪麗·斯特萊泰和拉合爾的副領事為代表的那些不能適應殖民地環境的白人,他們雖然生活優裕,但各有各的精神痛苦。百無聊賴的大使夫人,精神空虛,陷於紛繁的愛情糾葛中,最後投海自殺,一死了之。而那個無名無姓的亞洲女乞丐,在影片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她對自己的不幸,毫無意識,好賴活著,還快樂地唱歌,放聲大笑。她死於物質的貧困。在這個飢饉和麻瘋病蔓延的亞洲大陸上,乞丐和麻瘋病人比比皆是。片中的女乞丐正是這樣一個殖民地人民苦難的象徵。

作者把這兩條通往死亡的歷程置於1937年9月、二次大戰前夕的時代背景上,用以說明在世界政治形勢充滿絕望的時代,人類的生存危機帶有一種普遍性。

影片採用了聲畫錯位的套層機構的手法。畫面上表現的是法國駐印度大使館的場景和人物,寧靜、高雅、舞姿翩躚。而畫外音則以時序顛倒、兩個故事交錯穿插的方法敘述和渲染著精神的痛苦和物質的貧乏:塵土飛揚的加爾各答;難以忍受的季節風;飢荒、乞丐、麻瘋病和焚屍爐;還有大使夫人和副領事各自的精神痛苦……這種聲畫錯位和雙層結構的藝術手法產生了雙重的對比效果:一重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對比;另一重是燈影舞姿、優閑舒適與精神和心靈的痛苦相對比。這種藝術處理顯然比一般的寫實手法更耐人尋味。

影片的劇情不是靠人物的戲劇性動作和語言來展開的,而是靠畫外的朗誦和對白來構成敘事。畫面上的動作緩慢的人物和攝影機緩慢移動所展現的景物,只是營造了 一種意境、一種情緒和環境氣氛。

整部影片由七十幾個長鏡頭和500句畫外音構成。由於鏡頭移動和人物動作都極緩慢,因此形成的畫面往往處於半靜止狀態,影片構圖十分講究並大量攝入鏡中反映的映像,色彩美如油畫。

它的畫外音非常奇特:有畫外人們的交談,構成客觀的敘事;也有劇中人物在畫外進行對話,但畫面上的人物並不張嘴;另外還有一些嘈雜的交談聲,是為使館招待會上賓客們的交談和議論烘托氣氛的,畫面並無表現;此外,還有一個女乞丐的歌聲、笑語聲、風聲、雨聲、濤聲、鳥鳴、犬吠及音樂聲……這些在畫面上全無實體的表現。

影片的敘事也充分體現出作者瑪格麗特·杜拉的新小說派的手法,即不是線性的,而是時序顛倒、跳躍式的。影片一會兒講女乞丐,一會兒講大使夫人;一會兒講大使夫人和這個人的關系,一會兒又講和另一個人的關系;顛來倒去,而且往往不指名道姓,只用「他」或「她」或「他們」來指示,加上裡面的人物關系很復雜,因此,很難一下子就抓住具體何所指。例如在進入敘事的第二個層面時,有兩個聲音在對話:聲音1:「在加爾各答時,她們是在一起的。」聲音2:「那個白種女人和另一個?」聲音1:「是的,那是在同一個年代……」

觀眾當時肯定不會知道,「她們」指誰?「白種女人」又是誰?因為,此時畫面上「落日、飛鳥」的景色與此毫無關系。一直要等到五分鍾以後,才出現「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名字,七分鍾以後,才出現她在鏡中的映像。而對她的故事的敘述,卻是從這樣一句話開始的:聲音1:「他曾追隨她來到了印度」。聲音2:「是的……為了她,他離開了一切,在一個夜晚」。此刻,畫面上是一塊黑色的料子隨著鏡頭的緩慢移動而展現出白色的閃光片……觀眾知道,一個愛情故事要開始了,但卻不知道發生在誰與誰之間。

還有關於女乞丐的故事的敘述。畫面上從未出現過她的形象,往往是在出現了她的聲音之後,人們對她發表議論。其中有我們不知道的男男女女的聲音,也還有年輕的隨員和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聲音,談得很熱鬧。但畫面上所表現的卻與此毫不相關,反而是斯特萊泰的朋友注視著剛剛走出畫面的安娜—瑪麗和年輕的隨員。隨後,鏡頭又轉向外景的樹叢、白色建築物等等。

總之,這些畫外音與畫面並不互相依賴。但也有一些畫外音多少與畫面有些關聯。例如,安娜—瑪麗和副領事之間有一段談話。副領事的聲音:「我以前不知道你的存在……」安娜—瑪麗的聲音:「我愛邁克爾·理查森,我擺脫不了這種愛情……」這段談話歷時頗久,畫面上確實先後出現了安娜—瑪麗和副領事。他向她走去,她低垂雙眼,他在她面前站住,摟住她跳舞……僅此而已,他們並沒有交談。後來,鏡頭又搖到邁克爾·理查森,他在向他們跳舞的方向注視。在這樣一些段落中,聲音和畫面似乎有了某種聯系。但是,確切地說,彼此仍然是獨立的,在這部影片中,就聲畫關系而言,聲音占居敘事的主導地位。由此而產生了電影製片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就是有兩部影片共同使用這一條聲帶。一部就是《印度之歌》,另一部是《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涼的加爾各答》。

聲音起敘事的主導作用,而畫面起營造氣氛、情緒的作用。例如「聲音」談了許多關於加爾各答如何炎熱、如何令人受不了的話;畫面則在節奏上突出「緩慢」:人物懶洋洋地躺著,有的赤膊,有的敞懷;連電扇都是有氣無力地緩緩轉動。從聲音到畫面營造了一個「熱—賴—慢」的氛圍。因此,畫面絕不是無關重要的。它和聲音同時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使觀眾獲得一種綜合的藝術感受。

《印度之歌》突破了「電影是動態的視覺形象藝術」這一傳統觀念。這是一部「文學化的電影」,或者說是「電影化的文學」。這是一部突破了電影和文學的傳統界線的現代派作品。本片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所追求的,正是運用電影這種直觀藝術的手段來加強她的文學的表述。因此,她獨立拍攝的一系列電影,也被有些人稱之為「非電影」。

瑪格麗特·杜拉對中國的知識界來說,並不陌生。她是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好多部文學作品都已譯成中文出版,如《琴聲如訴》、《情人》等。這部《印度之歌》的電影劇本也曾翻譯出版過。至於由她編劇的電影作品《廣島之戀》和《長別離》,更是被廣泛地介紹和研究。

從「新小說」到「非電影」,杜拉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這位現代派藝術家,在鍥而不舍地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印度之歌》中所運用的語言,也體現了她的特色。一如在《廣島之戀》中運用大段的內心獨白,禱文式的疊句,詠嘆式的朗誦那樣,在《印度之歌》中,一脈相承地運用了疊句、朗誦,並用片語、短語代替完整的句子,詞義不相關聯而富有強烈對比的片語相聯並列,如花香和麻瘋病,鐵銹色和炎熱……

法國影評家克洛德—瑪麗·特萊莫阿稱《印度之歌》是一首「咒語般的詩」。

這部影片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上映出時,曾轟動一時。片中的主題曲,充滿30年代懷舊情調的鋼琴曲《印度之歌》也曾風靡法國。飾演片中女主角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是氣質高雅的德爾芬·塞立格,她曾在《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扮演那神秘女人,她的美麗、風度和氣質使安娜—瑪麗·斯特萊泰活在銀幕上,彌留在觀眾的腦際。

『叄』 印度電影心血大作《阿辛正傳》改編自《阿甘正傳》,為什麼票房卻撲街了

印度電影心血大作《阿辛正傳》改編自經典的電影《阿甘正傳》,之所以票房會撲街,是因為翻拍永遠都很難超越經典。該部電影比較勵志,讓人們更好面對生活。即使生活有太多不如意,要學會知足和感恩,認真對待每一天,就總能有光明未來。本來是一部誠意滿滿的電影,投資接近2.56個億,主演們演技也備受認可,票房卻令人大失所望,那麼就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這樣的大製作結果卻不盡人意,不免令人感到可惜。更多的時候不是缺少經費,而是缺少好的編劇。

『肆』 印度之行的劇情簡介

20世紀20年代,住在倫敦的穆爾夫人帶著少女阿德拉前往印度去看望她的兒子、阿德拉的未婚夫羅尼。二人都渴望通過此行能加深對印度的了解。

然而,抵達後,她們才發現當地的種族歧視十分嚴重,一切並非心中所想。穆爾夫人感覺到兒子已變得官氣十足,完全不把印度人放在眼裡,這使她很反感。

所幸她們遇到熱心的印度穆斯林醫生阿齊茲。出於熱情和友誼,阿齊茲組織了不少人陪同兩位客人前往當地名勝馬拉巴山洞游覽。但是,滿身傷痕的阿德拉突然惶恐地從洞內逃出來,將這個愉快的旅程完全扭轉。

(4)印度電影劇本擴展閱讀:

《印度之行》的角色介紹:

1、阿德拉·奎斯特:

阿德拉·奎斯特天真純潔、富於幻想和好奇心而又優柔寡斷的英國少女,對異國風情頗為好奇。到印度後,她見未婚夫已變得官氣十足。

不由得對於自己的婚約產生了動搖。與此同時,與英國文化迥然不同的印度文化亦使她在心理上受到影響,以至於在山洞中產生幻覺。

2、阿齊茲:

阿齊茲熱情善良的穆斯林醫生。他受過西式教育,篤信愛與平等,對於代表先進文明的英國人表示友好與崇敬,非常努力地跨越信仰和文化差異。試圖與英國人交朋友。但是,在和同胞在一起時,他也會吐露對那些傲慢的英國人的不滿。

3、穆爾夫人:

穆爾夫人是英國老婦人,年過七旬卻思想開明,對印度不抱偏見,渴望了解真正的印度。她認為上帝是博愛的,對全人類有著完全平等的熱愛,對所有信仰都表示尊重和敬畏。然而,馬拉巴山洞之旅讓她對以往的信仰產生了懷疑和不確定感。

『伍』 印度懸疑電影《誤殺瞞天記2》 -

誤失殺瞞天記》非常燒腦的懸疑電影。《誤殺瞞天記2》高智商來襲,每個畫面都不想錯過的好電影。

檢察官找到維傑,他說:「我知道我的兒子已經不再了,我不會再追究這個事情,你能告訴我他在哪兒嗎?」

維傑低下頭說:「我也幫不了你!」

六年過去了。

維傑和他的家人過著平靜的生活,男主經營一家電影院,也住上了大房子。他正在籌拍一部電影,維傑寫了一個劇本,一直不滿意結局。他特意找了一個編劇,商討劇本的結局。

維傑家不遠處的房子,前幾年搬來了一對夫妻,這夫妻天天吵架,經常動手打架。維傑的老婆經常去勸架,一來二去,兩個女人成了好朋友。

村子裡的人看到維傑越來越富,很多無所事事的人對她家的案子說三道四。甚至有人說案發時維傑的女兒勾引檢察官的兒子。

檢察官沒有停止找自己的兒子,警方一直沒有放棄這個案子。隔壁的夫妻其實是兩個警察卧底,在維傑的家裡裝了很多竊聽器,女警察接近維傑的老婆就是查明案子的真相。

有一天,警局釋放了一名殺人犯,這個傢伙出獄後就聽到維傑家的案子。他想起入獄的那個晚上他親眼看到維傑抗一具屍體來到警局,所有的事情就他就想通了。他威脅警察局長要50萬的報酬,馬上說出檢察長兒子的下落。

檢察長答應了這個要求。

警察把維傑一家帶到警局,打開地板的時候,挖出了一具年輕男性的屍體,維傑的老婆和女兒都嚇呆了,她們也不知道維傑會把屍體藏在警察局的辦公室。

維傑為了保護家人,當時就認了所有的事情是他本人乾的。

就在這個時候維傑的編劇來到警察局,他向檢察長展示維傑電影的劇本。檢察官看到這個劇本的內容和現在的案情一模一樣,都驚呆了。案件正在審理,維傑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認罪,法醫鑒定那個屍骨並不是檢察官的兒子,所有的人都震驚了,法官只能釋放維傑一家。

原來維傑在這六年裡,一直覺得這個案件遲早會被發現,每天關注殺人案件。當他看到一個少年頭部擊中致死的案件,維傑買通了守墓人,等屍骨腐爛後,維傑把屍骨取回來。

法醫鑒定警局屍骨時,他買通法醫部的保安,換走了高官兒子的屍骨,並用化學試劑腐爛了所有的屍骨。

警察和維傑的這次較量,維傑又勝出了,只是維傑不敢對視檢察官的眼神離開了警局。

《誤殺瞞天記2》也非常燒腦,沒有超出《誤殺瞞天記1》精彩。第二部人物都換了,有些不適應,還是一部不錯的懸疑電影。

『陸』 意外來客的故事劇情

在迷霧中,倒霉的斯達韋德把車開進了溝里,他只能徒步來到附近的一所住宅求救。沒想到卻踏入了一個謀殺現場——勞拉·沃爾克正站在已經身亡的丈夫身旁,手中緊握著一把槍……她承認是她殺了丈夫。看著這位美麗而無措的妻子,斯達韋德答應盡力幫助她。
可是,勞拉為什麼要承認罪行?是在掩護什麼人——丈夫心智不全的弟弟,或是來日無多的母親,還是她自己的情人?而管家貝尼特小姐、男僕安傑爾的行為似乎也都別有用心,而勞拉自己看上去也搖擺不定。似乎人人都有嫌疑,當然真相只有一個,但這一次,謀殺背後隱藏的究竟是什麼?
舞台上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個被譽為「舉世公認的偵探小說女王」的英國小說家與劇作家。她一生所獲得的榮譽有: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英女王欽點的「偵探女王」;「不列顛帝國勛章」獲得者;埃克賽特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不列顛帝國女爵士勛章」獲得者。她因偵探小說成名,而一生所獲殊榮卻遠遠超過其他偵探小說家。她的作品被譯成103種文字,在157個國家出版,總印量僅次於《聖經》,並與《聖經》、《莎士比亞戲劇集》同列世界暢銷書前三名。在她的作品中,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並重,所講述的不僅僅是謀殺與被殺,她以女性特有的視角,關注著社會。她創造出了一個名聲比她還大的小個子比利時偵探「波洛」,從而使偵探小說正式步入正統文學的殿堂。在克里斯蒂數以萬計的仰慕者中不乏顯赫人物,其中包括英女王伊麗莎白和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中國讀者所熟悉的金庸、三毛、王安憶也都是她忠實的擁護者。《尼羅河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等電影作品讓中國觀眾接觸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而近幾年她的劇作《捕鼠器》、《無人生還》的上演也在話劇觀眾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推理迷們來說,《意外來客》的上演又可以讓大家大飽眼福。《意外來客》原創劇本創作於1958年,並在該年8月12日於倫敦公爵夫人劇院(Duchess Theatre)首演。它雖然是一部舞台劇,卻因為它離奇的故事,扣人的情節被多次引用於電影電視中。1973年印度Studio Diwakar公司出品了由該劇改編的電影《迷霧》,1980年被日本YTV電視改編為電視電影:《霜降山莊殺人事件》,同年被改編為義大利電視電影《L』Ospite inatteso》,2001時日本BS衛星電視台出品了又一改編電視電影《富士山簏連環殺人事件》。1999年時被英國作家Charles Osborne改編為同名小說出版。
這次被搬上上海舞台,該劇導演表示這次沒有接連不斷的死亡、沒有風雪或暴雨的折磨,有的是觀眾們精彩的腦力激盪、演員們精緻的舞台表演,而最關鍵的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關心的,就是沖突的背後究竟是什麼?是善與惡、美與丑的抗衡和人性的光芒。

『柒』 求一個印度電影:世界存在於一個佛的夢里,只要這個夢一直繼續做,世界也就一直繼續.如果佛醒了,夢斷了,

你說的很像一部香港電影《喜馬拉亞星》,你看看是不是這個

『捌』 印度電影詳細資料大全

印度電影指印度的電影及印度的電影產業,其開始於19世紀末。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語是最普及的語言,所以印度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印度電影
  • 開始於 :19世紀末
  • 地位 :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
  • 補充 :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
簡介,語言,特色,

簡介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2002年出產1200套電影),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絕大部分印度本地製作的電影利潤可觀,因為電視和外來電影的競爭較少。但隨著電視機和有視頻道普及、外國電影大量湧入,很多印度電影都慘澹收場。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則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舊稱Bombay)為基地的印度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Bollywood(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著名導演薩雅吉·雷Satyajit Ray就是出身自印度的孟加拉語電影業。他於1992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倫敦電影節的薩雅吉雷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 1960年代到1980年代,印度的藝術電影主要由 *** 資助。導演可向 *** 申請撥款拍攝印度主題的非商業電影。這些導演主要從 *** 的電影學校畢業。 印度電影中演得較成功的有沙魯克·罕和阿米爾汗,他們基本上代表了印度電影。

語言

由於印度種族及語言眾多,為求各種族間的順暢對話,印度官方大力推廣的英語是不可或缺的,近年來的印度劇本中必有大量的英語對白;而電影製作單位會在後制時加入英語與其他方言(視上映地區而定)的字幕。

特色

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橋段。 營造華麗的氣氛,多以慶典為主,拍攝場景大多為棚內景。 各種不同的民族特色夾雜在電影片段中。

『玖』 前面都是伏筆,後面全是驚喜,印度電影為何能如此有神韻

如今越來越多的印度電影進入國內市場,人們在看印度電影的同時,也體會了一番印度文化,在印度電影中有很多細節不能被大眾所理解,因為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很大的差異。評價印度電影前面都是伏筆,後面全是驚喜,自然說的是不錯的。印度電影的這種風格與他們印度文化、印度審美、市場接受度有關。

就在印度電影越來越火爆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中國電影擅長用一種平鋪直敘的手法,而印度電影則會採用大量的伏筆,從根本上來說是兩國文化的差異。

三、市場接受度

如果把一個國家的文化生搬硬套在另一個國家中,那麼必然不會被大家所接受,印度電影採取了先埋下伏筆後揭示驚喜因為這樣的手法會獲得印度民眾的喜愛,有較高的市場接受度,這便是原因了。

在印度電影走入國內市場的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了不同於中國文化的印度文化,因為兩國文化的不同,所以才造就了兩國在敘述電影情節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