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小森林的文藝片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老百合也有春天 2025-09-12 19:51:23
日本售賣機系列電影 2025-09-12 19:46:50

日本電影小森林的文藝片

發布時間: 2023-08-14 11:21:23

㈠ 怎麼評價電影《小森林》

《小森林》。這部電影的名字聽起來很小清新,跟整部電影的基調還是滿符合的,因為影片要表達的就是惠媛治療自己的傷害的治癒類型片。

整個故事要說情節,其中之一就是主人公和母親的故事,由食物這條線串起來。母親曾經精心做的食物,郵遞員送來她的信。第一封沒說什麼,只是些大道理,後來那封說明了離開的原因,具體是什麼,電影里沒說,也沒必要去追問,就像和朋友交往或者和來訪者咨詢一樣,一些情況,等他們准備好了,自然會說,不必勉強。

主人公就這樣陪伴著自己,只是去做就好了,不必逼著自己去想太多,允許自己暫時的停頓。

㈡ 治癒系電影《小森林》—孤獨即生活

最近看了一部2015年的日本電影《小森林》(Little Forest),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愛情,沒有起承轉合,淡如白水,卻特別喜歡。

影片開始是年輕的女孩子穿著工裝騎著自行車沿著綿延的小路前行,路兩側是滴翠的綠樹,偶爾有飛鳥斜斜掠過,留下撲啦啦翅膀扇動的聲音。

伴著背景音樂響起旁白:小森是位於東北地區某個村莊中的小村落,這里沒有商鋪,只是購買必需品的話,可以去村公所所在的村中心……

萬籟俱寂,第一次看電影在開始的數分鍾就完全沉浸。

如果要用簡單的詞語形容它,我想最適合的詞是「清淡」,電影分為夏秋篇和冬春篇,講了女主人公市子在高中畢業後,媽媽不辭而別,市子去城市呆了一段時間適應不了那裡的喧囂,最終「逃」回故鄉,在劈柴,耕種,收獲,飲食中度過的一年。

看過的電影不多,也不是很懂各種鏡頭和劇情設置,只是從將近4小時的電影中,簡單描述一下,這部電影如何成為心頭好,願意一刷再刷。

1. 四季分明的桃花源 自然的一切都是美

小森是一個和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鄉村,在電影拍攝地,日本岩手縣奧州市,鄉村至今沒有wifi,許多地方連3G網信號都覆蓋不到,阻絕了和外界最便捷的聯系通道,人們過著晴耕雨讀,日落而息的生活。

彷彿桃花源一般。

桃花源是東方人的文化情結,代表了一切未被破壞未被污染的幸福之鄉。在社會快速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城市一座一座拔地而起,農耕文明像橫亘在人們心中那座承底的堡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慢悠悠的把生活浪費在生存必須的勞作上,無論魏晉,不知有漢,怪不得知乎上有個姑娘說看完《小森林》之後,也想試著過過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WIFI的生活。

樹上的果實熟了,市子心疼紅紅的果實好不容易成熟卻只能寂寞的掉落腐爛,於是摘下果實做成果醬,一晃神猶瞎皮豫要不要多放點糖,果醬已經做好了。

吃著偏酸的果醬在家門口曬太陽,也很好。

2. 每寸一蔬一飯的食光 都是一點一滴的修行

「做菜能看出一個人的心」,市子的媽媽說。

刀工,火候,耐心,創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做菜是在有限的食材和烹調方法之中,生出無限創意的事情。

市子割稻時的午餐是核桃飯團,將山核桃撿回,埋在土中,去掉發黑的外皮,晾在太陽下,等全都曬干後,敲開外殼,撥出果肉,放入淘好的米中,加醬油蒸熟,捏成飯團,就可以放入便當盒中了。

看著市子和吉子在門口吃剛摘下來的果子的時候,想起小時候在奶奶家度過的時光。

每年夏天收了新麥子磨成麵粉後,用開水燙著和成面團,趁醒面團的時間,從門前的地里割一小把韭菜,細細切碎,打散剛從雞窩里摸出的溫溫熱雞蛋,一起炒熟。

面團揉開,切成大小相等的劑子,擀成薄餅,將韭菜雞蛋碎在面餅上鋪一層,再蓋一層薄餅,邊緣捏緊,鍋中刷薄油,小火慢慢慢慢烙。

院子里的樹蔭下放著矮矮的小桌子,大家圍坐四周吃飯,黃澄澄的杏和紫瑩瑩的李子垂在枝頭,蘋果還是青綠色,廚房裡的香氣漸漸飄出來,一邊哈著熱氣一邊咬著餅,回想前一年秋天播種的時候,種下麥子到製成一張軟嫩酥香的餅,一晃神,一年就過去了。

那是真正的自給自足,計算好每一寸土地種什麼莊稼種什麼菜種多少什麼時候收獲,怎樣才能將蔬菜保存到天寒地凍的冬天食用,彷彿千百年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

我小時候吃過的滋味最好的西紅柿,是鄰家小姐姐給我的,她帶我偷偷鑽入她家菜地,告訴我最大橋橡最紅的那幾個不能碰,要留作來年的種子,看了許久,挑了一個摘下來給我,說:「你吃,絕對甜」。

那是我吃過最甜最好磨消差吃的西紅柿了。騙人是小狗。

所以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那種熟悉的感覺又湧上來。

大概只有深深紮根在土地里,曬著火辣辣的太陽,被風刮過也被雨打過的莊稼才能結出這樣讓人吃出幸福感的果實。 汁水天真赤誠張揚,它們看過寒暑,甘心成熟,而大棚中的蔬菜,總有一股被過度揠苗助長後不灑脫的綿軟。

3.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並不容易

市子的爸爸從沒有出現過,市子的媽媽大約也不是從小就生活在小森(從沒做過納豆年糕可以看出),小時候,有個似乎是媽媽曾經戀人的外國人叔叔每年都會來小森過聖誕節,而市子高中畢業後,媽媽就不辭而別,市子曾在工廠做工搬運沉重的貨物,她喜歡的男生還未及開口說喜歡,就已經看到了結局。

這其中的曲折足夠拍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了。

但所有與此相關的鏡頭都十分克制,媽媽只出現在回憶和寄來的信里,而市子從未寫信問起媽媽在哪裡,做什麼,為何走,媽媽也很有默契的沒有提及,只是說,想在努力一下,又說,種了很大的蘋果園。

日本人在面對生活的挫折時,表現出來的韌性常常令人訝異。他們的情感深沉壓抑,不是不在意,而是什麼都不說。

沒有爭吵,沒有哭鬧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也許我們執著尋找的許多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

市子想學習媽媽做的那種雙色聖誕蛋糕,媽媽答應她等她二十歲了就教給市子,然而市子二十歲的時候,媽媽已經離開了。她沒有執著於回憶里的那種味道,而是按自己的想法做出了南瓜黑米雙色蛋糕,邀來好友一起品嘗,也是別樣的好滋味。

媽媽做的聖誕蛋糕

市子做的蛋糕

4. 選擇與被迫選擇 是雲泥殊途的事情

初看時我希望結局類似沈從文的《邊城》,翠翠等儺送,然而「那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了」。市子離開小森,也不知何時歸來。

然而結尾確是:身世惆悵的少女在祭祀活動中做領舞,面色紅潤,眼神堅定。還攜男友一起,看花了眼我也沒找出那位男朋友是誰,長啥樣。

第一次市子回小森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逃回來的,是在城市生活不下去,總疑心自己要離開,所以不肯給西紅柿搭溫室。

第二次市子回小森,整個狀態都不一樣了,她領舞的眼神堅定又明亮。這次,應該是主動選擇下定決心要在小森生活下去了吧。

主動選擇和被迫選擇是兩回事。

主動選擇的人會更早的明白一生所愛所求,不會走一步看一步,過的那樣苦。 譬如市子,去過更遠更好的地方,卻選擇堅守故鄉,她沒有逃避,只是更喜歡而已。

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里寫到: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有的人什麼都不想要,而只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暝時的片刻小憩。

分享兩句最喜歡的影評。

那些靜得只能聽見呼吸的日子裡,你明白孤獨即生活。

——南笙

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土地,有的土地在書架,有的土地在廚房……這些土地上,往往只有我們一個人忙碌的身影,天地漠漠,孑然無朋。

——Zts

㈢ 說說《小森林》

這是一部食物與生活的電影。日本版分冬春和夏秋兩部,韓國版就只是一部,適合吃貨安安靜靜地看。食物不見得都喜歡,但是看著植物從土裡一點點生長出來,開花結果最後被做成食物的過程是一種享受,是對生活對生命的尊重。

兩部電影雖然不是一個國家拍的,但畢竟內容一樣。女主對城市生活感到迷茫後回到鄉下的村裡,整個人回到了最原始的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原版日本拍的電影里女主家鄉的名字叫做小森,這大概就是電影名字的來源了。

兩個電影比較一下,韓版的感情戲更多,相比於日本原版的電影中多了更多的人情味。像很多韓劇慣用的感情路線都很清晰。親情主線為支柱,愛情友情路線則比之日版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想主要說說韓版的那部。

關於電影主角,可能更多的是每一種帶有生命的植物。從演員主角來說,顏值是沒得說,演技也基本在線,柳俊烈一笑感覺整個人就化了,雖然有些造型算肆尺不上賊帥,但用萌丑帥萌丑帥的來形容不為過吧。

女主回鄉一年,耕種、收獲、吃。食物的製作過程以及女主的吃相讓人感到心裡很安寧,比網上泛濫的吃播真是好太多。天或欺人,地不欺農,四季變化,細心對待土地就會有土地的饋贈,「等到春天的時候全都會發芽」,人最原本的生活不就依賴於此么。

電影的親情線是女主和春脊女主母親的,女主在烹飪食物的時候經常就會有小時在同一個屋子裡女主母親做食物的片段。食物將貫穿時間,將母女兩人連接起來。許久未聯系的母女因為一張土豆麵包的製作方法又變得親近,這就是食物的魔法吧。

女主有兩個一起長大的朋友。隱約的愛情線展現出來,主要的還是友情。女主剛回來的時候男主送來一隻小狗。一句「帶有溫度的生命都能成為依靠」不知道溫暖了多少人,給孤單的女主帶來了陪伴。男主和女主有相似經歷,男主經歷城市的迷茫後回到了鄉下,選擇了田園生活。沉甸甸的蘋果,看上去就酸酸甜甜的西紅柿,這樣的生活看起來也不錯。女主回家後,三個朋友經常一起吃飯,有一段男主到女主家吃飯,經典台詞又一度出現(圖七到九)。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小微妙,瞬間的心裡感受到的美好真是妙不可言,像是山泉一樣涼柔。

女主還有一個女朋友,兩人之間吵架和好也與食物有關。食物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僅是滿足人的味蕾和胃,更與人的內心,人的精神相聯系了,這是食物給人的另一種感動。

電扒雹滲影的結局女主處理好了在城市的生活,最後准備回到鄉下的家裡長住了,關於女主母親和女主與男主之間的關系沒有明顯表明,但也給了提示,結局溫和。

整部電影畫風清涼,美到呼吸一口都好像能感受到那種清新的空氣。畫面更像是動漫里的場景,美感真是不用說。適合找個安靜的午後看,挖著冰鎮西瓜,或者就著什麼涼快的水果看這部電影。電影很下水果,水果也很下電影。

㈣ 《小森林》:這種極致生活在現代意義如何

《小森林》傳達出的的生活理念 ,就像它電影的節奏一樣,生活需要過的慢。然而這個慢,是讓我們靜下來,體驗我們的生活,感受我們生活中的細節,點點滴滴。市子也是因為想要躲避城市的生活,才回到鄉下的生活。看完影片我們不禁反思,我們現在的追求的那種生活,在高速的工作學習節奏之中,我們變得忙碌,卻忘了在追求著什麼。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拚命的嗎,那在這拚命的工作之中,又拋棄掉了什麼呢。很多充滿熱血的年輕人,想在職場創出自己的一片天,掙夠許多的錢,提高自己的生活,住大房子,買好車,以此來找一位自己心儀的伴侶。但往往在長期的快節奏之中,人們總是希望何時能夠慢下來,他們假期出遊去到郊外,想讓自己的身心都得以放鬆,讓自己能夠慢下來,欣賞著美麗的風景,慢慢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人們在爬高山的時候,很多人想完成那一覽眾山小的壯舉,一門心思地向上爬。而有些人則會停下來,欣賞沿路的風景,哪種過的更加的充實呢,哪種又對我們的人生更加有意義呢。每天的種種事情都是我們的人生,或於你該在合適的時候,慢下來。慢慢的體會著有限的人生吧。

㈤ 《小森林》式的日本鄉下,為何吸引了那麼多年輕人移居

小森林是治癒的小清新電影,農村生活的愜意感和現實度還原很高。四季融化在兩小時內,很成功的快中顯慢,平常心看會很治癒。小森林式的鄉下滿足了了城市年輕人對鄉下理想化的期待。理想鄉下生活的安靜,閑適,愜意,與城市中生活的忙碌,急躁,空虛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讓在光怪陸離城市中打拚的人們有一種想要會到鄉村的沖動

但深入了解,我們會發現我們憧憬這樣的生活,但是大部分的我們都過不了這樣的生活。當我們真的復制這樣的生活,也可能是乏味可陳。電影中的女主其實是一個柔弱卻堅強的少女,努力生活,熱愛生活,在寂靜中觀察生活之美,在生活中向內重塑自己身心的故事。我們只是旁觀她生活美好的一面。我們不管身在何處只要努力生活,熱愛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也如電影般那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