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之味
擴展閱讀
新上映的電影酒店 2025-09-12 21:56:20
電影負重前行什麼意思 2025-09-12 21:49:11
手指當槍的電影叫什麼 2025-09-12 21:48:17

日本電影之味

發布時間: 2023-08-14 04:04:42

A. 吃到美味的東西就微笑吧。日本電影《澄沙之味》觀余

文/荊棘鳥

電影《澄沙之味》是一部讓我回味良久的電影。裡面的對話簡短卻雋永,耐人尋味。

「我們要好好招待,它們大老遠從地里過來」

」店長,吃到好的東西,就微笑吧。」

「當我做豆餡的時候,總會傾聽豆子們講述的故事,想像豆子們見過的晴天和雨天,微風把豆子們談話的內容吹拂過來,頃聽他們的旅途故事。

我認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有可以訴說的故事,即使陽光和風,也可以聽到他們的故事。」

就是這些親切的對話讓我頓時喜歡這部電影。

街頭有一家做銅鑼燒的專賣店,光顧的常客以中學女生為主,影片講述一位76歲的

老奶奶德江女士,女生若菜,店長千太郎之間短暫而簡單的故事,觸動心靈。

千太郎曾經因阻止一場斗毆,致人傷殘入獄,朋友幫他清了賠償債務,出獄後他在朋友的專賣店打工還債,日復一日忙中有閑的工作,雖了無牽掛也了無生趣,自從遇到來找工作的老奶奶,千太郎做銅鑼燒的活計轉眼變得活色生香,富有情趣了。

奶奶會做豆餡,求職成功。「我要在這里工作了呢太好了,非常感謝你。」老奶奶激動地拭去眼角淚水。

店鋪通常在11點開門9點准備。

豆餡製作很難拿捏,店長試過很多次,要麼焦糊味要麼就是太粘稠,所以以前店裡豆餡都是採用大宗外訂,材料不足就打電話馬上送來。

老奶奶認真的說:銅鑼燒的豆餡兒是靈魂,為什麼要這么隨意用外面采購來的?你得自己製作豆餡兒,得在太陽先生露臉之前就開始准備。

你沒聽錯,她說的是「太陽先生」,在老奶奶眼裡,一切都正好,一切都富有人情味。其實仔細感悟,我們也會留意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若隱若現美的細微痕跡。

影片並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讓觀眾在平淡敘事中體悟感受。

讓我們觀賞做豆餡那一幕場景。

第二天一大早,店長去開店門,德江女士已經在那了,「有一棵樹上有一顆小小的櫻桃。」老奶奶喜出忘外地告訴店長。看得出她早已等候多時,在店門外。

看到這里我驚訝這位年邁的德江女士,她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總能於生活的細枝末節尋覓到各種有趣的事物伴隨度過,所以獨自等待的日子也就並不感覺漫長難捱,她純凈的心地並不荒蕪。

泡豆子之前你要看,比如這個,看到沒?有的豆子不太好要挑出來,把挑好的紅豆倒進銅鍋里泡上,看這水泡出來不少臟東西,這么渾濁。紅豆煮開後直接倒進濾網把水瀝干,要小心一些倒,把濾網中的紅豆放在水管子下面沖洗,濾網下面套一個盆,仔細沖洗,老奶奶一邊耐心地說,一邊用手幫忙把水管子的水均勻的灑遍每個角落,照顧到那部分水柱沖不到的豆子,否則豆子會變苦。把它們再次倒進銅鍋里,加干凈的水再煮開。老奶奶仔細叮囑:加水的時候也是慢慢的加,不要倒得太快,讓豆子慢慢的適應水的沖擊。

這是在對待豆子嗎?

尤其喜歡日本電影中關於料理烹飪的描述,尊重食材,像對待人一樣了解和珍視、善待。這一段豆餡的製作部分看得很仔細,特別感動,這樣細致入微的心緒料理出來的食物,具備特別不一樣的味道也就理所應當了。

美食的魔力並非與生俱來,得益於烹飪者的用心呵護與培養,歸於人的柔軟內心,人心與食材的深刻認識與交流,人與食材達到「惺惺相惜」,「天」人合一,最後人的烹飪功夫放能夠充分發揮到極致,與原料食材水乳交融。這才是美食的魅力所在。

其實,擴而大之,所謂匠人精神,匠心獨運與烹飪的絕妙何其相似,可以說一脈相承,異曲同工。

兩個人在煮豆的銅鍋旁邊慢慢等待,差不多了,蒸汽的香味已經有變化了,揭開木製鍋蓋,豆子在鍋里撲騰,讓觀眾感受到生命力酣暢的跳動,老奶奶揭開鍋蓋讓水汽冒出來一些再重新蓋上,活脫脫像在對待一位新生兒,讓他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一樣。

真是好復雜呀

因為我們在招待它們呢。

招待我們的客人嗎?

不,是這些豆子。它們大老遠從地里過來。

為什麼把臉湊那麼近看,你在這些豆子上看到了什麼?店長不明白老奶奶奇怪的舉止。電影呈現給觀眾的畫面是,鍋里慢慢咕嘟咕嘟冒小泡的安安靜靜的豆子,就像看著搖籃里香甜入眠的小寶寶。

老奶奶隔著鍋蓋聽豆子在鍋里滋滋的聲音,活像隔著門縫聽一群小孩子的心聲,她特別能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這些溫熱的豆子很容易破掉,輕柔一點輕柔一點,水管子調到最小的水量沖,苦澀的汁水會浮在最上面,白色的浮沫會在流水的作用下順勢流到容器外面,直到整個容器的水變得很清很清,真是要花很多時間。

好漂亮啊。給它們加工後的樣子好漂亮。還有要加糖、加其他東西,看電影的時候,我感覺老奶奶像用心打扮她的孩子一樣對待手裡的豆子。

我們還要再等嗎?

「馬上煮的話就很失禮。我們要讓豆子適應這些糖,就好比第一次約會一樣,年輕人要花時間親近一下。」豆子碰上如此用心伺候的烹飪大師,也心安的享受壽終正寢吧。

我們要守多久呢?

大概兩個小時。

可是已經快到9點,就是說,要一直等到11點鍾開門之前。這些豆沙餡兒里添加的所有成分才算充分融合好了。

店長在外面抽了很多煙才熬過這段時光。

到煮豆子關鍵的時候,用木鏟子在鍋底上攪動,如果燒糊了就糟糕了,保持鏟子豎直,速度快一些別太用力攪拌,你攪拌的越多就越能碾碎這些豆子,小心地移動鏟子,不要把豆子壓碎,一點點來,不要揉豆餡,要小火慢慢燉,讓溫度降下來,現在加凝膠,捧起一捧凝膠輕輕搖一搖,然後讓它滑溜進入豆沙餡,勺子來回推動劃圈,讓它們融入在一起,這感覺很好。

做豆餡的工序真是不厭其煩,但是在奶奶的解說下,變得那麼饒有趣味,普普通通的食材加工,頃注了主人的心血和感情之後,讓人躍躍欲試,拭目以待,一睹芳澤。

「我終於遇到能吃得下去的銅鑼燒了」。店長發自內心的贊嘆剛剛趁熱包好的銅鑼燒,美味無比:」我從沒吃完一整個銅鑼燒,因為我不喜歡吃甜食,但德江女士的銅鑼燒豆餡真好吃。」

「太好吃了,有什麼東西不一樣了,是不是豆餡不一樣了,這紅豆嚼起來更加緊實,你能感到在吃豆子,以前搭配的不太好,現在簡直太好吃了。」

吃到美味開心無比的女生們打趣千太郎:是不是剛剛升級了?

有一點點。千太郎也一掃平時陰郁的臉龐,難得一見露出了笑容。那是因為做食物付出心思又贏得到真心回報,滿滿幸福感爆棚才會自然煥發的炫目表情吧。

聽聽早早排隊的顧客如何評價新的銅鑼燒:實在太好吃了,大家都這么說,好吃到讓人就像飛起來一樣。

一位烹飪者,對到手的食材習性瞭然於心,深深地懂得,努力地給於食材足夠的慢養與調理,提供到位的火候,最後烹飪者技術日臻完美,食物味道也就不難「渾然天成」了。

以上是我的部分觀影感悟。多謝閱讀。

那麼,千太郎如何讓不堪回首的回憶深藏心底,不做店長,只安心做個街頭叫賣銅鑼燒的小販呢?

欲知詳情,不要錯過電影《澄沙之味》,當然它會帶給你意境優美的電影畫面,讓你隨時捕捉身邊尋常之物的獨到之美,感受隨處可見的日常之美。至少,你會變得感情更細膩,更願意用心咀嚼尋常食物的不一樣的味道呢。總之,會有所收獲。

裡面的人物台詞也富涵哲理,回味無窮哦。

「我想要你看得到,所以我在發光。

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你的眼中很是悲傷,我不禁要問,你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眼神,我曾經也有那樣的表情,當我以為再也沒辦法到圍欄外面去,臉上就是那樣的表情,所以我被吸引過去了。」

每個人會或多或少從電影人物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我們都是普通渺小微不足道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一生都需要背負的東西,都不免有不堪回首的辛酸過往,都是有故事的人,不容易的人,只因不如意昨日的我,成為今時今日的我,所以人要把持本心。

如同電影結尾,吉井德江奶奶給千太郎的留言:

「店長,我們被生在這個世界上,用心去聽去看去珍惜,正因如此,我們不必去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我的觀影體會,好比人對待食材,人與人互相得到悉心關照,足夠珍視,充分理解,足以讓人忘懷往昔不足不幸,卸載掉身體種種不堪的負累和心靈的疲憊,輕松踏新程。

試著用對待料理的態度,善待自己的心,善待身邊的人,善待周圍的物件,善待自己手頭的工作,善待一切,不為難別人做好自己。抖落心的塵埃,普通人的平凡人生也能夠發散獨特動人的閃光點,盡管微弱;渺小微弱者同樣也能呈現美好的真滋真味,也品嘗得了最甘醇的真滋美味。

吃到美味,你就笑吧。你努力過,這是你應該品嘗到的,你吃到了,就忘掉往事煩憂,不在意昨日不快吧,今日美味補償你的付出,慰藉你的辛酸,吃到美味你就笑啊。

《澄沙之味》河瀨直美2015年執導,由樹木希林、永瀨正敏主演,該片獲得第68屆戛納電影節關注單元大獎提名。

B. 以告知日本電影大師作品有電影東京物語一刀魚之味道

職業生涯


從1927年的《懺悔之刀》到1963年的《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一共導演了54部作品,其中,《晚春》是他的電影生涯的一個重要的分界線--他的前期作品雖然不乏個性特點但缺乏佳作,而他後期作品有多部當選為日本影響最大的影片評選獎項《電影旬報》的年度10大佳片之列,甚至《東京物語》在八十年代後被盛譽為世界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小津安二郎的大部分作品出現於《晚春》之前--《晚春》後幾乎是一年一部電影的速度拍攝,而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之際,甚至一年五六部的速度。早期作品中,他影響比較大的是二三十年代之際的小市民電影。當時,純映畫劇運動的風潮之後,在松竹映畫公司,隨著年輕的製作人城戶四郎的崛起,風格明快、活潑的城市現代劇的製作蔚然成風,其不像之前的新派劇那樣挑選俊男靚女充當男女主角,而是要求以寫實的風格描寫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和小職員的喜怒哀樂,如當時的《他與東京》、《村裡的新娘子》、《伊豆的舞女》等。這時期的小津安二郎,已經悠緩地變換主題和敘事風格,以大學生、公司職員甚至是老城的平民百姓為主人公,描寫他們對人生的參悟以及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我落地了,但……》、《我出生了,但……》、《東京合唱》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另一方面,小津安二郎還受到不少來自好萊塢的影響,如他的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刀》是改編自1923年喬治·菲茨莫里斯的《破門而入》,《我畢業了,但……》則是受到派拉蒙公司的《四分位》、《校園風騷者》、環球公司的《大學生們》系列影片,米高梅公司的《哈佛大學的布朗》等的影響,而《非常線之女》則明顯的是威廉·韋爾曼的《下層人淑女》的翻版。


此外,小津安二郎還受到好萊塢的喜劇明星恩斯特·劉別謙和金·維多的影響,推出了《浮草》系列等作品。日本學者福井桂一曾如此的評論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如果瀏覽一下以上的作品馬上就會感到:小津氏的最大特徵是在所有作品中顯現的'明快'。每個人接受的最強有力的超越困境線的東西就是美國電影的'明快',並且在以前的日本電影中最欠缺的是'明快'。往如此缺乏'明快'的日本電影中送進'明快'的人就是蒲田的新星小津安二郎。"


(戰爭時期由於日本的電影政策,很多導演不得不拍攝政治宣傳的作品,而小津安二郎還是側重於那種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

家庭情節劇。)


1949年《晚春》的出現,標志著小津安二郎電影的成熟,他將故事的舞台移至鐮倉或者山手一帶的資產階級家庭,以更加凝練的手法表現他從前一直所主張的隨遇而安。如論者所說,"小津把自己對生命的態度融進了影片,使影片具有著濃厚的個人氣質。他仰拍鏡頭中畫面的人物飽滿圓潤,固定機位下記錄的是平靜生活下的塵埃落定,他把鏡頭、把自己當成人物最好的觀眾,在沉靜中有了寫意畫般的美感"。而最優秀的作品是1953年的《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運用正面切換畫面、嚴密調整構圖中的人物大小、簡約利落的對白等手法,直言不諱的展示了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在無可挽回的走向緩慢解體的過程,就如其本人所說,"我要表現的是,透過子女的成長來窺探日本家族制度瓦解的過程。《東京物語》是我所有作品中最為戲劇化的一部"。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秋刀魚之味》也是同樣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C. 日本電影《澄沙之味》,銅鑼燒里有人生

「我在煮紅豆餡的時候,會仔細地傾聽紅豆的低語,就是想像著紅豆經歷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樣的風將紅豆帶到了這里呢?我會一一聽它們訴說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細聆聽,因為我相信世上存在著的東西,都能說話,側耳傾聽的話,連照射的陽光,刮過的風都會和你說話呢。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每當傍晚的時候,風呼嘯而過,捲起冬樹的葉子築起一道圍牆,我都會覺得它好像是在說:去跟店長打聲招呼吧!」

再次讀起這段文字,當初看電影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動仍舊盪氣回腸,德江太太勉強地彎下腰去聽油鍋中的紅豆沸騰的聲音,用那雙滿是創傷的手輕輕撲扇著蔓延開來的霧氣,那種心滿意足的享受讓我至今都無法忘懷。是要經歷到什麼樣的階段,才會對一花一草甚至是一顆豆子都如此百般呵護?

《澄沙之味》是繼《幸福的麵包》之後第二部讓我這樣眷戀的日本治癒系電影,看完之後我覺得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出現另外一部能夠代替它在我心中地位的電影了。

都市一隅,櫻花盛開的公園內,經營著名為「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擁有不堪回首過去的千太郎因緣際會成為專賣店的僱傭店長,他和作為常客的初中生若菜日復一日打發這無聊單調的時光。這一天,一位老太太不期而至。她名叫德江,想留在在這家店打工,可惜再三請求都被拒絕。後來德江帶來了自己熬制的豆餡兒,意外地打動了千太郎。之後,這家原本門庭冷落的小店彷彿重寫了自己的篇章。

電影前面有一幕是櫻花樹下,德江太太抬著頭沐浴在從花瓣間隙灑下的陽光,畫面很短,沒有任何語言,卻很奇怪地直接給了我第一印象,「電影想要塑造的這個形象,應該是一個很愛生活的人。」那些會去在意生活中這些小而美事物或場景的人,一定不會讓自己生活隨隨便便將就。她確實是。

有誰會去慰問到公園里一棵如此常見的櫻花樹,但她會問,「這棵櫻花樹,是誰種下的?」當櫻花都已凋落了,她像孩子般擺動自己的手臂,跟那些風中搖曳的葉子打著招呼。後來凌晨時分,她在等店長的時候,一直觀賞著樹上的一顆櫻桃。

張德芬在《我心溫柔,自由力量》中寫到,「生活中打動我們的,往往是那些小而美的事物:一個深情的擁抱,一束蓬勃的鮮花,一張充滿生氣的笑臉......正是這些美好的瞬間,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幸福感。如何能夠讓這樣的瞬間越來越豐厚,讓它閃耀的光芒穿透每一個平凡的日常,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們做了這一本主題的書:詩意而有力量的生活。「

記得上次走在CBD的道路上,雖然帶著滿心的不愉悅,但當看到草叢上盛開的花,陽光照射得一半陰影一半璀璨,真的會感嘆,「活在這個世界上真好。」前幾天匆忙出門前,發現一束陽光傾瀉在我的書桌上,剛好照影在了我的手鞠瓶子上,竟然慢下來拿出手機拍了張照片。還有那天上班期間,寫稿寫到到思緒混亂,無意扭頭看到了窗外那一角的景色,立刻把自己代入到了北歐的鄉村田野小愜意之中。

在生活美學里,我們強調美,並不是匆忙地去趕藝術的機會,而是能夠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嘗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不強求,不造作,生活本來如是。

這只是電影穿插的極小幀畫面,但我卻好喜歡。

整部電影最動人心弦的部分,大概就是製作豆餡兒的過程了。像開頭引入的那一段話所說的,德江太太簡直是把做豆餡兒當作了藝術品在創作。記得在這之前她得知千太郎用的是罐裝的豆餡,非常難以接受地說出了一句話,「銅鑼燒的豆餡是靈魂,為什麼要這么隨意對待。」好像別人糟蹋了自己什麼心愛之物一樣心疼不已。而其實這之中,是可以看到我們對待一件事物的不同態度會帶來多麼不同的結果。可以說是儀式感,但本來就是這樣。

劇片中的銅鑼燒豆餡兒製作過程是這樣的:豆子浸泡干凈,倒進銅鍋里煮熟後倒入過濾器,用冷水一直沖洗,否則豆子會變苦。

沖洗完之後再次倒進銅鍋里,再加水,慢一點,慢一點。

等到蒸汽的味道有變化了,再蓋上去讓水汽冒出來多一些。

把銅鍋放在水池裡再沖洗,因為這些溫熱的豆子很容易破掉,所以德江一直呢喃著「輕柔一點,輕柔一點」。

苦澀的汁水會浮在水面,直到水變清為止,加糖。用鏟子在鍋底上攪動,保持豎直,速度快一些,不能太用力。她一直囑咐千太郎小心地移動鏟子,不要壓碎豆餡了,而是靠小火慢慢燉。

溫度降下來後加入凝膠,輕輕搖一下,然後讓它滑進鍋里,再等2個小時。從德江太太說的在太陽先生露臉之前開始製作,到11點鍾開店,整個過程至少要6個小時。

「真是很復雜啊。」

「因為我們在招待它們啊。」

「招待嗎?招待我們的客人嗎?」

「不,是這些豆子。它們大老遠地從地里過來。「

「我們還要再煮嗎?」

「立刻就煮的話就太失禮了。我們要讓豆子適應這些糖。好比說,就像是第一次約會一樣,年輕人要花時間親近一下。」

雖然我不知道現實中的銅鑼燒豆餡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繁雜的步驟,但就是僅僅看這樣的過程,都會覺得是一種色香味俱全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大概因為自己一直在手工的圈子裡,很容易被一份匠心所觸動,德江太太製作豆餡兒的過程,就是讓我看到了匠心。

中國古人崇尚格物致知,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會做出靈魂。一個銅鑼燒而已,卻可以做到這樣,可以讓一個從來不喜歡吃甜食的人贊不絕口,甚至改變了他做一件事情的態度。最後不只是德江的豆餡兒改變了「銅鑼之春」的經營狀況,德江太太對生活的熱愛和那份匠心追求,更是讓千太郎不再去逃避,不再因往事背負著罪孽活下去,而是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去選擇喜歡的樣子活下去。不喜歡吃甜食,那就做鹹的銅鑼燒,把它做到最好,未必不可。

「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看,去聽,因為如此,我們不用去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德江太太臨終前留給千太郎的錄音里,說盡了人生。就算是不被世人接受的麻風病患者,一直生活在被隔離的世界裡,懷過孩子卻沒能生下來,遭遇了這么多的不幸,她依然如此樂觀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看完這部電影,我回味了好長時間。看完這部電影,我回味了好長時間。

2天之後,我去了巷子里那家經常經過卻不曾駐足的銅鑼燒店,買了一個紅豆銅鑼燒。雖然不知道味道是不是電影里的那般,但那份感動卻是一樣無法自拔。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能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D. 請介紹一下日本電影《秋刀魚的味道》

《秋刀魚之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pADc6KGgpHbmDmwluTx9g

提取碼:eojg

《秋刀魚之味》是由小津安二郎執導,笠智眾、岩下志麻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老人平山的家庭生活和嫁女的過程。該片於1962年11月18日在日本上映。

E. 電影《澄沙之味》的觀後感

周末一個人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電影打發時光。我喜歡看流淌人性光輝和溫暖的電影,也喜歡看一些色彩和光影都比較有沖擊力的畫面。《澄沙之味》這部電影能夠打動我的就是裡面的人情味和自然風光,它以銅鑼燒為借物,而引發出了一段有關人間冷暖的故事,其間不僅涉及到人性關懷,還有社會認同以及生命意義。

影片講述了三個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年邁的麻X病患者德江,自小就被隔離治療而與社會脫節,卻萬分渴望與人交往;千太郎年輕時在居酒屋工作,與人爭執,致人重傷,而有過一段牢獄經歷,並因此欠下巨額負債,不得已在銅鑼燒做起了代理店長,這些經歷使得他憂郁的眼神里,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初中生若菜,是單親家庭,因為經濟原因而選擇輟學。三個人因為銅鑼燒而走到了一起,機緣巧合而共同度過了一段對生活有著啟迪意義的經歷。德江是一個對甜品製作有著深厚積累的老人,她認為紅豆沙是銅鑼燒的靈魂所在,而這一點不曾被千太郎重視過,作為一個討厭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選擇罷了。影片藉助紅豆沙的製作過程來展現德江的生活態度,對生命的尊重,對年輕的嚮往,對快樂生活本質的追求,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千太郎,讓他學到了對生活的耐心和熱愛。雖然知道社會對麻X病固有的偏見,卻一直堅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默默承受老闆娘給予的壓力,店裡的生意由好變壞,這一切德江看在眼裡,卻彼此都不言明,人性的溫暖就這樣悄悄彌漫開來。

我覺得感人的情節還是故事中途,若菜去書店查找了麻X病的資料。那本書里記錄了很多麻X病人的影像,她在書的最後一頁上見到一句話:「我們也想生活在明媚的世間」,因此使得她拋開了對麻X病的偏見,還帶領店長一起走進德江太太孤獨終老的療養院全生園。

故事的最後,德江太太因為肺炎去世了。她給店長和小姑娘留了一卷錄音帶,講述了因為她在店長身上看到了,同她曾經一樣的仿若被困籠中不得自由的眼神,所以才鬼使神差地去了店裡,還提到了她那沒有運氣出生的孩子,如果出生的話,應該是店長這個年紀了。「我們的出生,是為了去親眼見識這個世界,去傾聽這個世界。所以啊,就算沒有成為什麼,在我們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義喲。」她的話語滿溢著對生活的敬意和對人性的信任,彷彿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間盛開的花,都應該認真地開花,認真地接受雨露、陽光、微風,認真地衰敗,正如那些銅鑼燒也成為了生活中最踏實的存在,它不僅解決著一些人的生計,也慰藉著一些人的心靈,在煙火人間遍布苦澀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軟糯的味道,或許是給予經受人情冷暖的生命的最好救贖。

《澄沙之味》安寧而靜謐,這部電影是一部以美食為主線的電影,但是它不僅僅述說美食,說的更多還是精神層面的一些東西。德江對櫻花的喜愛,對紅豆生命經歷的闡述,以及她出於本能的仰首微笑,對著搖曳的`櫻樹枝輕輕招手,這一切都透露著一個老人對美的嚮往和生活的熱愛。同時,影片在人物年齡的設置上,選擇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個階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許是對生命歷程的某種暗示;此外,影片在時間上按照季節的循回拍攝,春、夏、秋,對應著人物的年齡,由始至終,從繁花似錦走到秋葉飄飄,以自然的轉變照應人生的四季,或許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來卻處處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感悟。

喜歡《澄沙之味》透視出來的美好,這一切都來源於德江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尊崇,感動於她在熬制紅豆沙的過程當中,對紅豆百般關愛的細致,猶如對人的關愛。感慨於她說的話:「我在煮紅豆餡的時候,會仔細地傾聽紅豆的低語,就是想像著紅豆經歷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樣的風將紅豆帶到了這里呢?我會一一聽它們訴說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細聆聽,就能聽見紅豆開始散發靈魂的香味,靜靜地,靜靜地,紅豆在水中浸泡的過程就像兩個年輕人在相親,在相互熟悉對方,我溫柔地傾聽紅豆在鍋里咕咕叫的聲音,彷彿對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寵愛和呵護。因為我相信世上存在著的東西,都能說話,側耳傾聽的話,連照射的陽光,刮過的風都會和你說話呢。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每當傍晚的時候,風呼嘯而過,捲起冬樹的葉子築起一道圍牆,我都會覺得它好像是在說:去跟店長打聲招呼吧!」特別令我驚訝的是,透過畫面,簌簌的風聲、滴答滴答的雨聲、沙沙的樹葉聲,這些聲音讓紅豆擁有著飽滿的生命,她熬制紅豆沙,將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進那些溫暖而美好的東西中去,經過十個多小時的熬制,紅豆沙出爐,中年男人用這個豆沙餡做了一個銅鑼燒,感動地露出笑容說:「終於做出了自己也可以吃的銅鑼燒了」,彷彿我也聞到了紅豆沙的香味。

在《澄沙之味》這部電影中,從表面看上體現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似乎將所有東西都做到了極致,包括食物。導演河瀨直美將曾經被強制隔離的麻X病患者和曾經入獄服刑的喪母男子放在一起,德江太太覺得店長繼承了自己的悲傷和絕望,通過熬制紅豆,她想讓店長將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所以,影片用了櫻花墜落的殘忍來隱喻強韌而美好的生命。年復一年,它們盛開又凋零,只要凝視著它們,就可以看見它們強勁的生命力,就像每一個不完整的生命。在櫻花盛開的接到,他們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著彼此的秘密,相互撐持,將社會的殘酷,生命的堅毅描述的淋漓盡致;關於最後的死亡,河瀨直美並沒有用很直觀的鏡頭去表示,而是用樹木的生長,德江婆婆的「全生園」院子里種了很多不同的數目,因為這里的園民去世之後不能下葬,只能種一棵樹,因此院子里的每一棵樹,都代表了一個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記憶。死者生存的印記用樹的生長來代替,將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數目來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將人和自然緊密的接連在一起。當德江望著櫻花的時候,我似乎感受到了花朵的香味和暖風吹過身體的顫動,構出一則生命流轉不息的美麗故事,總能讓我在其間找到一種溫潤的美感。

F. 《澄沙之味》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日本電影《澄沙之味》,故事內容簡單,敘事手法也比較單一,主要人物不多,矛盾沖突也不激烈,但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平淡無奇的電影卻讓人觀後感覺非常溫暖感動,給我帶來心靈的觸動,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電影的主人公千太郞在城市一角經營著一家名為「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不過他並不是這家店的老闆,只是老闆僱傭經營這家店的店長,他本身也不喜歡吃甜食, 為了償還老闆的債務經營這家銅鑼燒專賣店,他每天只是機械的工作,面無表情甚至有些冷漠。若菜是常來這里買銅鑼燒的中學生,她的媽媽不讓她考高中,希望她早點工作補貼家用,她也是生活是不開心的。德江太太則是一名麻風病患者,她雖經歷不幸,便依舊保存對生活的熱愛,幾經周折她來到千太郎的銅鑼燒專賣店,教千太郞做最地道正宗銅鑼燒最核心靈魂-紅豆餡。德江太太不單教千太郞做紅豆餡的技藝,更用她自己的經歷和死後留給千太郎和若菜的錄音告訴他們生命的意義。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德江太太家的一生非常不幸,她從小患麻風病,被家人送到與世隔絕的麻風院後,一生無兒無女,受人歧視,但她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她熱愛一樹一葉一花一鳥,她在櫻花樹下駐足觀賞,面帶微笑;她在風中擺動手臂,與搖曳的樹葉對話;她臨終前傾聽到小鳥心聲,放飛小鳥還它自由。她對待工作更是認真負責,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注重做紅豆餡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把紅豆餡的味道做到極致。其實德江太太來銅鑼之春工作主要還是因為她看到了千太郞內心的孤獨封閉,對工作對生活的消極應對,她把千太郞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她想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來影響改變千太郞對工作對生活的態度。

千太郞因為打架坐牢,媽媽去世,又借人一大筆錢無力償還,只能靠替人打工償還債務。他的經歷不堪回首,封閉了內心,早已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只是為了活著而機械的工作。是德江太太的言行影響改變了他,他重新燃起工作的熱情和生活希望。最後影片在公園的一角,千太郞面帶微笑,大聲吆喝讓人們品嘗他做的銅鑼燒,那一刻,他是快樂的自信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一朵花兒有自己的世界,一片葉子有自己的追求,一首曲子有人為之感嘆,我們人這一生不為別人活著,要為自己好好活著。不管我們遭遇了多少坎坷,經歷了多少不幸,我們要做到依然能夠面帶微笑生活。好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放慢腳步,親吻花兒,傾聽風聲、欣賞落葉、擁抱陽光.......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那麼糟糕。

熱愛工作,工作不單是為了生存,而是我們本身在從事這個工作過程中感受快樂,感受創造、感受幸福。 哪怕是我們從事的是最微不足道的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熱情投入工作,慢慢地你會發現你會喜歡上這份工作。一樣的工作不同的心態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對工作心不在焉、消極應付,那你不僅工作是痛苦的,你的工作也不會有起色,如果積極認真、全力以赴的對待工作,不僅你工作時是快樂的,而且工作會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

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看,去聽,因為如此,我們不用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這是德江太太死後留給千太郞和若菜的錄音,也是影片告訴我們每個人活著意義和價值。

G. 【影評】關於尊重、關於自尊:日本文藝電影《澄沙之味》賞析

引言:日本文藝電影《澄沙之味》於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公映。這部影片繼承了日本文藝電影一貫的唯美簡約、悠揚舒緩的風格,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尊重和自尊,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文/彭少君

       在種滿櫻花樹的街道一隅,有一家銅鑼燒小店。店主千太郎是一個中年男性,為了生計也為了償還屋主的借款,他每天在這里出售銅鑼燒,顧客不算多隻能勉強經營。對於生活,他有些迷茫和消沉。這份工作對他而言,也不過是營生手段,他像是被無形的手向前推著一般,只是順勢機械地運轉身體而已。

        櫻花爛漫的一天,一個名叫德江的76歲老奶奶來到店裡,說自己想在這家銅鑼燒小店裡打工。考慮到她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千太郎自然拒絕了她,不過在她臨走的時候,千太郎送給她一個自己做的銅鑼燒。幾天之後,德江老奶奶又來到店中,希望千太郎能雇她在店裡打工,這一次千太郎又拒絕了她,臨走的時候她對千太郎說,他做的銅鑼燒皮還不錯,但是豆沙餡的味道卻還有欠缺,另外,她還留下了自己做的一盒豆沙餡。一段時間後,德江老奶奶再次來到銅鑼燒小店,這一次千太郎主動請求德江老奶奶在店裡幫忙,因為之前他吃了德江老奶奶做的豆沙餡,品嘗到一種未曾體驗過的美味。於是,德江老奶奶開始在店裡幫忙,由於銅鑼燒的味道得到提升,顧客不斷增加,千太郎的生活也愈發變得積極快樂。

        但是,好景不長,一段時間之後,沒有顧客再到店裡買銅鑼燒。因為大家慢慢發覺德江老奶奶曾患過麻風病,雖然已經康復,但是因為後遺症,她的手腕彎曲變形,並留下可怕的疤痕。屋主也因為這個原因,逼迫千太郎辭退德江老奶奶。在內心的糾結和掙扎中,千太郎不得不辭掉了德江老奶奶。這一番遭際也讓千太郎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故事梗概大致如此。導演河瀨直美藉助一個曾患過麻風病的老奶奶的痛苦遭遇,為我們揭示了蟄伏在社會中的歧視與無情。當然,本片不僅僅是讓人關注到社會對麻風病人的歧視,它讓我們聯想到更多種類的歧視:或是因為傳染疾病,或是因為家庭出身,或是因為後天犯過的錯誤……總之,歧視像頑疾一般一直潛伏在社會中。有時我們也成了這種歧視的無情施加者。

        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我們都或多或少有欠缺(比如出身、外貌、健康、才能等方面),而這樣的欠缺就成了引起他人歧視的火種。很多時候,我們在歧視他人的缺陷的時候,他人也在歧視我們的缺陷。所以說得極端點,我們都是被歧視者。一部影片不會徹底改變社會結構中沉積的歧視,但是它提醒我們:在可能施加歧視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想一想自己所遭受到的歧視,將心比心,盡量將尊重和溫暖給予被歧視者。片中,一個女孩在翻看有關麻風病人的畫冊時,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我們也想生活在陽光明媚的社會中」。其實不僅僅是麻風病人,我們都希望生活在陽光明媚的社會中,而這樣的陽光明媚的社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積極創造。

        讓被歧視者得到尊重和同情,似乎並不是導演的最終目的。她想要告訴我們,自尊自立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真正尊重。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是,德江老奶奶第一次在店裡用紅豆做豆沙餡。她慢慢地清洗、煮熟、蜜漬紅豆,就如同對待一群孩子或者說是一群小精靈一般小心翼翼、飽含關愛。一旁的千太郎著急地說道:「這也太麻煩了」。但是,德江老奶奶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節奏,她回復道:「是啊,因為要盛情款待她們」。千太郎立馬問道:「款待顧客嗎?」德江老奶奶回答道:「是盛情款待紅豆們,她們好不容易才從地里長出來。」用紅豆做豆沙餡的過程,對於德江老奶奶而言,已經不再是一種手工作業,而是一種款待、一種致禮。從她專注的眼神、嫻熟而又恭敬的動作中,我感受到她對這份工作的喜歡,她對於生命的尊重,以及她對於人生的達觀。我想無論過去遭受了怎樣的痛苦,卻依然認真、積極地對待人生的人才能真正獲得別人的尊重吧。一個人所表現出的自尊自立,就如同影片中時常出現的意象「櫻花」一般,如此唯美如此絢爛。

        如何評價一部文藝電影的好壞呢?我覺得一部好的文藝電影,不在於故事內容的新奇,不在於拍攝手法的獨特,而在於它是否具有「洗禮精神」的作用。一部好的文藝電影,讓我們的內心像在清澈的尼連禪河中洗滌過似的,變得凈潔無塵。就像世界瞬間發生了改變一樣,它讓我們看到世界的新的一面,也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珍惜人生。從「洗禮精神」的角度來看,本片算是一部不錯的文藝電影。這部影片也繼承了日本文藝電影一貫的唯美簡約、悠揚舒緩的風格,當然,除了櫻花、電車以及鐵路岔口「咣咣咣」的警示聲之外,還有什麼美好的意象呢,還是請您自己從影片中尋覓吧。

         好吃的銅鑼燒,您要來一塊嗎?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