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簡答日本電影新浪潮
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終身犯 2025-09-13 03:53:01
澳門電影院在什麼地方 2025-09-13 03:47:59
胡安主角是什麼電影 2025-09-13 03:47:57

簡答日本電影新浪潮

發布時間: 2023-08-09 01:33:38

A. 闡述日本新浪潮電影的主要特點。

強烈的政治批判精神 色情與暴力 在形式上不懈的致力於實驗創新

B. 日本新浪潮電影先鋒——大島渚

知曉日本導演大島渚的名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他的一部驚世駭俗的電影《感官世界》多年來盤踞世界影壇禁片前列,真人真事改編,日本人 稱之為「阿部定事件」。

去年元月11日,英國搖滾天王大衛·鮑伊因肝癌醫治無效逝世,幾天之後觀看了一部關於大衛·鮑伊的紀錄片《大衛·鮑伊:五年》,裡面提到了大島渚的另一部影片《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北野武與大衛·鮑伊飆戲的片段令人難忘。

隨著對日本電影的興趣漸濃,大島渚絕對是繞不開的名導之一,他的前期作品《青春殘酷物語》被「香港四才子」之一蔡瀾奉為經典,電影海報收錄於《日本電影——蔡瀾談日本》書中,蔡瀾青年時曾留學日本學習電影製作,1983年,香港金像獎邀請大島渚來香港擔任嘉賓,蔡瀾擔任翻譯,陪同大島渚與倪匡、黃沾等好友把酒言歡,評價大島渚是所見過的最有風度的日本導演之一。

大島渚的名字里「渚」是一個古漢字,讀音為zhǔ,《爾雅》曰:「小洲曰渚」。水中小塊陸地稱之為「渚」。1932年3月31日,大島渚出生於日本京鄭讓慶都,父親在漁場里任職,據說是武士之後,業余時間寫詩、繪畫。

大島渚六歲喪父,18歲進入京都大學法學部學習,並開始熱心學生運動,不久之後擔任京都大學學生聯盟主席,1951年,日本天皇訪問京都大學時,大島渚和他的同學們被禁止提出問題滑悄,一怒之下張貼大字報,指責日本天皇過於神化自己,隨後發生一系列的沖突,學生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引發了大島渚對社會、政治的思考。畢業之後,因學生運動經歷影響,四處碰壁,對電影一無所知的大島渚陰差陽錯地進入了松喊握竹電影公司,五年時間,只參與了十五部電影的拍攝,卻完成了十一部劇本的創作,27歲那年,大島渚被破格提拔為導演,開啟了電影創作生涯。

1959年,27歲的大島渚推出處女作《愛與希望的街》,1960年的作品《青春殘酷物語》引發了日本影壇震動,將大島渚推向日本新浪潮電影的最前沿,大島渚成為一顆日本影壇冉冉升起的新星。未料,短暫的喜悅之後迎來了巨大的打擊,當年10月9日大島渚的監督作品《日本之夜與霧》在日本上映,該片講述了以20世紀60年代日本「安保」斗爭為背景的一場婚宴上的回憶與爭論,因政治事件受到牽連,被松竹公司強行停止創作,大島渚一怒之下帶領團隊離開松竹公司,自立門戶,成立「創造社」開始獨立製片。

大島渚憑借大學時代顯露的個人威信和人格魅力,13年期間,拍攝了23部電影、電視作品,這一階段,大島渚靜下心來認真梳理了自己對社會、政治、革命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思路逐漸清晰。進入了20世紀70年代,他將目光轉向了女性,作為一檔著名的女性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了一些采訪節目,雖然大島渚的男性身份和直接、強硬、帶有侵略性的性格多少阻礙了他對於女性內心世界的探索,但是對於美好事物虔誠、執著、敏感、細致的大島渚將自己看到的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出來。1976年大島渚監督作品《感官世界》驚世駭俗,留名影壇。

1983年大島渚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上映,大牌雲集,經典之作,心目中大島渚作品之首。1986年《馬克斯,我的愛》技驚四座,腦洞大開。1991年大島渚帶病指導了《京都,母親之城》獻給故鄉。1999年的古裝戲《御法度》為大島渚的導演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13年大島渚病逝,影壇名宿隕落星辰。

一年之後,《青春殘酷物語》修復版完成,於當年(2014年)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映,賈樟柯出席,緬懷對大島渚的思念。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製片人傑瑞米·托馬斯參加首映,追憶與大島渚共事的時光。

C. 闡述日本新浪潮電影的主要特點

「菊花與劍」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點。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圖案,象徵溫柔與美麗,而劍是日本「武士道」的標志,象徵著戰斗。日本人認為菊花與劍的結合正是日本文化特色的最終表現,認為武士在死的那一瞬間是最壯烈,最美的一刻。同時,日本人也頗喜歡櫻花,因為櫻花來的快,凋落的也快,正象是武士拼搏至死的象徵。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誕生的大多導演,在拍片風格上迎和了這一特色,即暴力作為美學的評判。也對後來如北野武等一些導演的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

(3)簡答日本電影新浪潮擴展閱讀:

產生背景

「新浪潮」首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法國,用來描述當時一群新進的年輕導演帶動的電影風潮。

《電影手冊》(Cahiers Cinema)的影評人弗朗索瓦·特呂弗與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他們的處女作《四百擊》和《筋疲力盡》,從此一批反對體制、挑戰權威的年輕導演的作品相繼問世,電影記者弗朗索瓦·吉牢德在《快報》上將其命名為「新浪潮」。

這場沒有固定組織、沒有完整綱領的運動,是電影史上的一場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且影響延續至今。

當電影新浪潮席捲歐洲之時,日本電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反建製成了新的人生目標,日本新浪潮的年輕導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木下惠介等前輩巨匠,強烈涉指時政和現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義。

他們從一開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戰前大師們構築的「電影世界」,批判大師風格過時、觀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與當時日本主流電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電影手法中加入了嚴肅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電影進入一場電影藝術的高度噴發。

期間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作品,本貼著重介紹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這三位具有代表意義的導演及其作品。

D. 日本新浪潮的簡介

日本新浪潮,也被稱為「松竹新浪潮」。最早見於1960年6月5日號的《讀賣周刊》,記者長部日出雄和大沼正為配合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首映式所做的專題報道《日本電影的「新浪潮」》。文中採用了當時正在法國風起雲涌的「新浪潮運動」這一時髦詞彙,將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為代表的松竹新晉稱作「松竹新浪潮」和「日本的新浪潮」,此名詞因富有時代意義而立即被各大報章轉載。
大島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鈴木清順、今村昌平、增村保造構成了日本新浪潮的主力陣容,因為這些年輕導演大多來自日本的同一家電影公司——松竹電影公司,於是「日本新浪潮」也被稱為「松竹新浪潮」。
起始時間
狹義的日本新浪潮,以《愛與希望之街》公映為起點,以《日本的夜與霧》被松竹首腦停映,大島渚等人退出松竹,自組「創造社」為終點,壽命只有短短3年(1959~1961年),幾乎與轟轟烈烈的「安保斗爭運動」共存亡。
廣義的日本新浪潮,則歷經20世紀60年代的熾熱和70年代的嚴寒,苦撐到1983年,以寺山修司的死而結束。

E. 日本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新浪潮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為大島渚,他的作品《青春殘酷物語》(1960)、《太陽的墳地》(1960)、《日本的夜與霧》(1960),被認為系受法國新浪潮影響的日本新浪潮電影,大島被評論界稱為新浪潮派的旗手。日本的新浪潮在追求新的表現手法上與法國新浪潮有共同之處,但前者較之後者更側重於政治性。
與大島同時期的新人還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他們三人先後脫離松竹公司,同日本藝術劇院協會(創辦於1963年,簡稱ATG)合作,大島拍攝了《絞死刑》(1968)、《儀式》(1971),吉田拍攝了《愛神十虐殺》(1970),筱田拍攝了《情死天網島》(1969)、《沉默》(1971)。
評論家們將ATG作品的特點歸納為「拋棄古典的電影技巧,對現實明辨是非,探討人的精神,特別是探明日本人的精神構造」。這類影片在電影界內部雖受重視,但不為一般觀眾所歡迎。
新浪潮三傑: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並成為日本新浪潮三傑。

F. 日本新浪潮

指的是60年代前半期松竹出身的電影導演們。
大島渚是日本新浪潮發端的第一個關鍵人物。1960年他連續推出《青春殘酷物語》和《太陽的墓場》,之後拍攝了一部足以影響日本電影史的作品《日本的夜與霧》。這部影片並非技法如何高超,而是其主題之尖銳、影響之廣泛,都對日本電影有著深刻的推動力。該片以「安保斗爭」為背景,描寫了學運中失敗的年輕人,正好與當時日本與美國簽署安保條約呼應,引起大學生普遍高漲的反美情緒。
在《日本的夜與霧》上映期間,社會黨委員長淺沼遭右翼行刺,城戶四郎敏感地意識到「松竹」不該在此風口浪尖拋頭露面,所以四天後影片立即停映。大島渚大感憤怒,離開「松竹」,成立了一家獨立運作的電影公司「創造社」。受大島渚的魄力和獨立精神所感染,「日活」的今村昌平和「大映」的増村保造等大公司的導演,都積極開拍富有個人風格和時代烙印的新電影,力求與上一輩導演的作品拉開距離。
如今所謂的日本新浪潮,來源於「松竹新浪潮」。最早見於1960年6月5日號的《讀賣周刊》為配合《青春殘酷物語》首映所做的專題報道——《日本電影的「新浪潮」》一文將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視為「日本新浪潮」之「三傑」。這個富有時代感的名稱立即被各大報章轉載,廣為傳播。

特點 對性的描寫嚴肅而貫徹始終,甚至具有一種悲憫的色彩;對性愛本能的觀照,更是成為他獨特藝術思想的璀然綻放。
異化的情慾與情慾的儀式化
時政:流貫情慾的背景指涉
死亡傾向:情慾的反動與定格

依照存在主義的觀點,精神只有面臨死的照亮才能領悟自己的本真存在,才能明了世界賦予存在的意義。死常常被用來證明人應當如何活在世界上,以及活在世界上的意義。在大島渚的影片中,不管是狂熱的性愛,還是偷情帶來的緊張快感,最後都走向了寂滅。但或許是受到桃色電影大師神代辰巳的影響,這種或壯烈、或解脫的寂滅,遠遠不是悲劇的、無可奈何的被迫,不是肉體快感的終結和反動,而是主動抉擇的瘋狂結果,是供奉於情慾之前的香火,是對於肉體之樂的終極祭奠。
薩特曾經在對性慾的分析中指出,性慾是存在和虛無這一最中心主題的頂點。那麼,如果不能在電影中表現人的性本能,大島渚的故事片似乎就會從存在滑向虛無的境地。作為日本新浪潮電影的旗手,大島渚具有革傳統電影之命的意義。但是,另一方面,他卻在以性表露的手法,潛回「菊與刀」這種日本民族根性的扭曲情結——性之交融有如菊之怒放,性之終結有如刀之殘暴。

G. 日本新浪潮電影特點有哪些

「菊花與劍」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點。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圖案,象徵溫柔與美麗,而劍是日本「武士道」的標志,象徵著戰斗。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誕生的大多導演,在拍片風格上迎和了這一特色,即暴力作為美學的評判。也對後來如北野武等一些導演的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

(7)簡答日本電影新浪潮擴展閱讀:

起始時間:

狹義的日本新浪潮,以《愛與希望之街》公映為起點,以《日本的夜與霧》被松竹首腦停映,大島渚等人退出松竹,自組「創造社」為終點,壽命只有短短3年(1959~1961年),幾乎與轟轟烈烈的「安保斗爭運動」共存亡。

廣義的日本新浪潮,則歷經20世紀60年代的熾熱和70年代的嚴寒,苦撐到1983年,以寺山修司的死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