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電影《調音師》適合情侶看嗎
大家好,我是電影愛好者,下面我們一起談談這個問題。
《調音師》是由斯里蘭姆·拉格萬執導,阿尤斯曼·庫拉納、塔布 拉迪卡·艾普特、安爾·德霍萬聯合主演的懸疑犯罪喜劇電影。於2018年10月5日在印度上映,2019年4月3日中國大陸上映
印度影片《調音師》故事靈感來自於2010年的同名法國短片。該片講述了滿懷抱負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Akash),為了獲取音樂靈感一直假裝盲人,在被邀請參加一場私人音樂會時卻意外「目睹」一起兇殺案,成為現場唯一「目擊證人」。
一個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飾),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西米(塔布飾)和其情夫曼諾拉(馬納夫·維吉飾)清理男主人普拉默(阿尼爾·達萬飾)屍體,離開兇案現場後的阿卡什,在「盲」和「不盲」之間猶豫,卻沒想到蛇蠍主婦西米和她的情夫早已先人一步。西米先是來到阿卡什打工的餐廳,當著阿卡什和餐廳老闆的面扮演了一出「老公居然在結婚紀念日放我鴿子」的戲碼,後更是直接來到阿卡什家中,對他百般試探,尖叫面具、當面下毒,甚至直接掏出手槍,阿卡什不堪折磨舉雙手投降,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
看過的懸疑類電影其實不多,但自認為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故事結構,短小精悍的調音師絕對算得上上乘之作。
濃縮的13分鍾可以說盡顯世間百態。泰姬陵的故事也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種可能,失敗的鋼琴家說不定是成功的調音師;表面微笑的服務員或許疲於應付內心骯臟無比;帶著面具的人類在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備;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高明。
影片的開頭就在設局,雙眼無神的老者,穿著褲衩的彈琴者,只留出輪廓的暗中人,由琴聲串連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聲忽然戛然而止,終結聲不知是射釘聲還是關門聲。這是最妙的地方,因為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斷。
附帶提示說,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還有人說這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開頭了,就必須得繼續,即便是不喜歡也要裝下去,這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印度影片《調音師》改編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
這部短片只有14分鍾,講述一個調音師通過假扮盲人迎來事業春天。然而在某天他來到一位客戶家中調試鋼琴不料目睹了兇殺案。
短片的節奏快而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就把觀眾帶入兇殺現場,與兇手鬥智斗勇的過程很精彩,戲劇張力完爆多數懸疑驚悚題材長片。
短片最後給了一個戛然而止的結局,兇手拿槍指著調音師,電影結束。之後的意猶未盡則完全交給沒有跳出劇情的觀眾們自己去想像了。
現在印度版的《調音師》終於給了我們一個結局。
故事講述了一直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Akash),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影片故事波折驚奇,反轉不斷,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一部好的電影,定是要能震撼人心的。《調音師》無疑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而且,不到最後一秒你永遠都猜不到結局!可以情侶一起看的,看完可以互相交流一些感受,增加話題。
不好意思,本人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無法回答你的問題,謝謝!
這部電影的真實性很強,故事情節能深入人心。
《調音師》是懸疑喜劇電影,既不黃暴,也不無聊,具體相對爆滿,小情緒覺得老少皆宜。重點是這個選擇主體--情侶。小情緒不禁要問一句,什麼階段的情侶呢?
1、剛剛牽手的情侶,這個片無坑選它選它選它
《調音師》整體基調是喜劇,兩個剛剛牽手的情侶,多半還沒有那麼熟悉,這種基調,既不會讓兩個人尷尬,還可以對情節來點小互動小耳語,男女主 情感 線是非常清晰的,前期相識、曖昧、在一起,有詼諧有粉紅,借他們的感情催化你們的感情,就問你賺不賺。
2、熱戀小情侶,有情飲水飽無所謂了
《調音師》一部懸疑電影,幾個維度的故事線索都不無聊,男女主的愛情故事,男主裝瞎的動機,配角的婚外情謀殺故事。這 娛樂 這八卦,還不夠兩個膩歪的么。高級一點的聊人性,聊器官買賣,聊電影結構,保證有說不完的觀後互動
調音師准確的說的一步懸疑片,適合任何人去看,如果你說的為了追求愛情的氣氛,這一部電影並不適合這種心態去看,如果是抱著看一步好電影的心態,那這部電影我毫不猶豫的推薦你去看!
印度電影《調音師》是改編自法國同名短片《調音師》,講述的是一個落魄天才鋼琴家,為了得到更多同情和生活中的便利而選擇裝瞎,生活來源專門做調音。某一天他來到一戶人家調音時,發現女主人夥同情夫殺了男主人,捲入了這場殺人案件,不斷受到迫害,甚至被毒瞎,變成了真正的盲人,想通自己處境後反擊最後用女主人的眼睛復明,整部電影探討的都是人性之惡,有大惡也有小惡,在劇情的反轉反轉再反轉中穿插了一些幽默,引發笑點的同時也會引發深思,還會有一些暴力血腥的情節,總的來說是一部較為優秀的懸疑片。
如果你們倆都是喜歡這種類型的電影的話,你們在觀影過程中,可以一起按照看到的劇情猜測下一步走向,吊足她的胃口,甚至不斷驚呼「原來還可以這樣!可以增強你們的溝通,促進交流,讓倆人的關系更加緊密。
如果你們不是很喜歡這種懸疑風,或者覺得裡面的一些情節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這種探討人性的電影感覺略沉重,想要情侶之間更輕松歡快一點,建議選一些愛情類電影或者 搞笑 幽默的。
我是先看的印度版的《調音師》,後來才知道它是法國短片《調音師》的衍生品。故事新穎,但不是單純的愛情片,不太推薦給熱戀的情侶看,話題會比較沉重。
這里只對印度版的發表一下看法。本片講得是一個想要出名的鋼琴家,突發奇想,假裝成盲人來騙取大家的同情心,卻意外目睹了一處兇案現場,從此被殺人犯追殺,最後僥倖存活下來的故事。
印度版《調音師》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裡面反轉太多,最後還有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當你發現男主逃脫不了醫生黑手的時候,黑心商販又站到他這一邊了,因為他們想要得到更多的錢;當你發現商販快得手的時候,警察出現,把商販給殺了;當你發現男主最後快要死於醫生之手時,殺人的女主出現了,把醫生給殺了!不得不對印度電影這種直接、暴力的表現方式所震撼。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為了求生存的商販,誰給錢多就跟誰走,他們完全沒有立場可言;貪心的醫生,最後想獨吞巨款,萌生想殺男主的心思;歹毒的殺人女主最後已經活了下來,卻還是想把男主給撞死,黑心至極。
生而為人,有的人過得平凡,有的人過得閃耀。在平凡中尋找生活的意義,會使你更加成熟睿智,那些沉澱下來的養分會慢慢滋養你,讓你變得更加百毒不侵;生命短暫,想在一生中追名逐利也無可厚非,畢竟我們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不同的,我們也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別人。
那就要看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看沒看進去 永遠不要考驗人性,因為沒有人能經受得起。
在這個故事中,不管是高官、明星還是底層的小販,當危險、誘惑擺在面前時,他們都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而這就是人性里讓人回味的地方。
這劇情真的非常的不錯,喜歡有故事、有情節的盆友真的有福了。單從劇情上來看,這部電影還是很不錯的,劇情的鋪墊和劇情結合得很流暢。個人認為挺適合的!
2.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結局是什麼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結局是:男主阿卡什殺了醫生斯瓦米,賣了惡女西米,得到足夠的金錢逃去了歐洲參加比賽。
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飾演)一個窮困潦倒的鋼琴「大師」,為了籌得20萬去倫敦參加比賽,阿卡什進行了一場「瘋狂的實驗」——假裝盲人。
本以為「無害」的這場實驗,給阿卡什帶來了意外的殺機。偶然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西米和曼諾拉清理普拉默的屍體,阿卡什陷入了是報警還是裝瞎的困境。
蘇菲(拉迪卡·艾普特飾演)是餐廳老闆的女兒蘇菲,因為騎車不小心撞倒過馬路阿卡什,與阿卡什相識相知。
單純善良的蘇菲,以為阿卡什是一個滿腹才華的「盲人鋼琴師」,於是介紹他到自家的餐廳表演鋼琴。傾心於阿卡什才華的蘇菲,不久便愛上了阿卡什。基於謊言之上的這段愛情,前途未知。
(2)印度瞎子目睹殺人案叫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雙目失明的鋼琴家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 Ayushmann Khurrana 飾)為了參加國際大賽,平日里通過私人授課賺取經費。事實上他的眼睛完全正常,只不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感受不同的生活。
因為一場意外,阿卡什結識了美麗的姑娘蘇菲(拉迪卡·艾普特 Radhika Apte 飾)。憑借出色的演奏技巧,阿卡什在蘇菲父親經營的西餐館謀得兼職。他的演奏不僅令食客們傾倒,更虜獲了蘇菲的心。
某天,阿卡什接受過氣的影星普拉默(安爾·德霍萬 Anil Dhawan 飾)的邀請,登門為對方的妻子西米(塔布 Tabu 飾)演奏慶生,誰知卻親眼目睹了倒在血泊中的普拉默的屍體。驚慌失措的阿卡什假裝鎮定,雖然暫時騙過了西米及其情夫,但是他的秘密還是慢慢被人戳穿。
3. 電影《消失的兇手》講了什麼故事
《消失的兇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8OT0KJj577CnfU45MIVtSA
簡介:神探松東路此次來到一個名叫「香城」的地方去探尋一宗連環自殺案的真相的故事。銀行相繼倒閉,大批失業遊民流落街頭。一連串離奇自殺案件彷彿指引著松東路去探究隱藏在其背後更大的黑幕。十年前被掩埋的屠村案件被揭開、疑犯通過文字游戲傳遞著口令,接踵而至的案件掀起了巨大的恐慌,城中風雲攢動,人人自危,富商、警察、教授、學生。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充滿疑點,而每個人都在猜測下一個離奇自殺的會不會是自己。究竟是誰密謀了這一切,讓這個原本美好的地方變成了絕望之城,尋找真相迫在眉睫。
4. 請問有人看過《12 angry men》這部影片沒有呢中文譯名是什麼呀講的什麼故事呢非常感謝!
中文名《十二怒漢》
【片名】:12 Angry Men
【譯名】:十二怒漢
【年代】:1957
【類別】:劇情/懸疑/罪案/驚悚
【導演】:悉尼·呂美特(Sidney Lumet)
【編劇】:Reginald Rose
【主演】:亨利·方達(Henry Fonda) .... Juror #8 (Mr. Davis)
Lee J. Cobb .... Juror #3
Ed Begley .... Juror #10
E.G. Marshall .... Juror #4
Jack Warden .... Juror #7
Martin Balsam .... Juror #1
John Fiedler .... Juror #2
Jack Klugman .... Juror #5
Ed Binns .... Juror #6 (as Edward Binns)
Joseph Sweeney .... Juror #9 (Mr. McCardle)
George Voskovec .... Juror #11
Robert Webber .... Juror #12
【片長】:96分鍾
【國家】:美國
【語言】:英語
【評分】:8.6/10 (22,284 votes)
【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格式】:Div3+MP3
【尺寸】:688x416
【大小】:1CD(690.28M)
【字幕】:點我
【簡介】:
五十年代是好萊塢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集中地涌現出了一大批在電影史上不朽的優秀演員和導演。亨利·方達無疑是這一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男影星之一,悉尼·呂美特也是這一時期最有才華的年輕導演之一。
悉尼·呂美特(Sidney Lumet)的處女作《十二怒漢》雖然請來了牛氣十足的亨利·方達(Henry Fonda)擔當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筆的電影。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人認為影片開頭和結尾還有法院大門的鏡頭,實際上剪掉這些鏡頭都不會對整部影片有任何影響。)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
悉尼·呂美特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讓這間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一個在平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與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並要一直通過討論結果,才能正式結案。
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也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工程師、毫無見地的富家子、歧視平民的新貴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工程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在第一次投票表決的時候,由於工程師的一票「無罪」票,使得大家要進入討論;經過一番爭吵,有一個老者開始站到了工程師的一邊;沒有達成一致就要繼續討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爭論和思維斗爭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本案有著諸多的疑點,如果大家都不負責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話,將會白白的斷送一個年輕人的性命。最終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
十二個大男人在炎熱的夏天擠在一間小房子里,爭得面紅耳赤,時不時地有人要掄起胳膊扁人,那場面好不熱鬧。電影觀眾在看這十二個憤怒的男人爭論的時候也會反思如果自己被賦予了這種神聖的權利,自己會不會負責任地對待它呢。劇情我就不提示得太多了,或許還有一些沒有看過該片的朋友正要體會這個故事呢。
《十二怒漢》的節奏安排很巧妙。要知道,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只有一個房間的場景,要讓觀眾坐得住,不分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明顯的分段又會有機會讓觀眾分批地溜走。所以本片採用了兩種分段的方式:一種是演員的身體活動狀況,另一種是整個案件的思維活動狀況。思維活動狀況是指陪審團成員們對這個案件的思考、推理的進程,這個進程是時時受阻的,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會被卡住,所有的人都沒有主意了。此時需要一段時間來等待新的案情突破點在某個人物的腦子里蹦出來,但是這需要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就插入一些演員的身體活動狀況的變化,比如中場休息上廁所的時候,不同的人在廁所中的互相嘲諷;被說到傷心處的人暴跳如雷,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關窗子等等。交錯出現的這兩種狀況變化使劇情層層遞進,而又渾然一體。
最難得的是片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每個演員都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更絕的是在第一次表決中唯一提出異議的工程師,自己也沒有清晰的為男孩洗脫冤屈的思路,它只是提出了一種會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所以每一個角色不但有自己的性格,而且他們自己的內心都是矛盾的。在整部影片過程中大多數角色都反復地思考著自己的立場,自己跟自己的思想斗爭,直到最後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樣行使自己神聖的權利。
《十二怒漢》是亨利·方達鼎盛時期的代表作,也是悉尼·呂美特的基石。眾演員出色的表演,和導演對電影節奏的准確把握使本片成為了電影史上的不敗經典。
陪審團醒了——評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以前素不相識,以後可能也沒有什麼打交道的機會。為了一樁殺人案件,他們坐在了一起。
就是這十二個人,被這個司法制度挑選了出來,組成了一個名叫「陪審團」的神聖組織,要開始決定另外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他是有罪還是無罪,是活著還是死亡。他們本來不懂法律,似乎也沒必要懂得法律,因為他們不過是在法律強加的義務之下而被迫來到法庭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經過六天冗長枯燥的聽審之後,法官終於對陪審團發布裁決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僅18歲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法庭上提供的證據也極具說服力:居住在對面的婦女透過卧室及飛駛的火車窗戶,看到被告舉刀殺人;樓下的老人聽到被告高喊「我要殺了你」及身體倒地聲音,並發現被告跑下樓梯;刺進父親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經購買的彈簧刀一模一樣。而被告聲稱從午夜11點到凌晨3點之間在看電影的證詞極不可信,因為他連剛看過的電影名字也說不出來。
對於這個鐵證如山的案件,裁決有罪應該是板上釘釘。根據法律,他們只要一致表決通過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驅使他們盡快作出裁決的更重要的理由是:這些陪審員實在已受夠這拖沓的審判了;他們被鎖在這間悶熱的小屋裡,汗流浹背,焦躁不安;有人還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賽。總之,這些更重要的理由歸結到一點就是,這時的他們還沒有真正進入「陪審員」的角色,所謂以公正法律的名義、所謂根據證據,不過是他們只想例行公事,然後趕快回家的托辭。
他們的確不知如何進入自己的角色:電影開初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散亂嘈雜的會議室場景,上洗手間的、抽煙的、閑聊的、坐在桌上的、看財經版報紙的、感冒擤鼻涕的、看著窗外風景的、羨慕對面富人大廈的;對此無比厭倦的、因第一次參加陪審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動的。這給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但程序畢竟是要走的。所以他們按號入座,開始舉手錶決:11票有罪對1票無罪,結果有一人異議,這意味著必須討論下去、給出懷疑無罪的理由。其他人當然不願意,爭論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憤怒。亨利•方達主演的這個持反對意見的陪審員,拋出了自己的疑惑。隨著辯論深入,控方證據的混亂和矛盾之處不斷揭示出來,比如同樣的刀子不止一把;樓下老人不可能在列車噪音中聽到被告喊叫;老弱殘疾的他也不可能在15秒內趕到門口看到被告逃走;聲稱看見殺人的婦女鼻子兩邊有凹痕,證明她長期戴眼鏡,而晚上她不可能戴著眼鏡睡覺,所以她在床上看到殺人的證詞不可靠;甚至 「我要殺了你」這話也並不意味著被告真的殺了人,因為這也許只是一句氣話,況且在辯論中,也有陪審員氣急敗壞地說過這句話;被告記不住看過的電影也正常,因為經過質問,一位陪審員在清醒的時候也無法記得看過的電影,等等。
整個過程跌宕起伏,中間經歷了六次表決,表決方式有寫紙條、舉手、口頭表示,其結果分別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終於放棄立場。被告終於被宣判無罪。
這就是整個故事的情節,真實似乎得到揭示;正義好像得以伸張。但是,誤讀就在這里:我們千萬不要因為這樣的結果就以為上述辯論所指向的就是所謂的事實和真相,或者易言之,不要以為辯論的過程乃是廓清迷霧、顯現真理的過程。即使我們有了上面那麼多所謂的「事實」,但從影片的結局來看,這些事實反映的不過是「矛盾的事實」、是一種矛盾的狀態,是以證據本身的撲朔迷離來表現客觀事實本身的不確定性。被告之所以被判無罪,是因為這種矛盾的無法解決,而不是因為他事實上沒有殺人。即使被告被宣判無罪,被告本身是否殺人仍然是一個謎,導演仍然沒有、而且是故意沒有給我們一個關於事實和真相的可靠答案。
這是為什麼?這是制度的邏輯。且讓我們再回到電影的一些具體細節當中。其實,在這樣的司法制度中,真正能使被告有罪的理由就是排除合理懷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也就是說,只要一個正常的、謹慎的人對案件的證據產生一個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無罪。所以,我們發現,在影片中,一直堅持被告無罪的陪審員說得最多的詞就是「不知道」:「你認為他是無辜的?」「不知道」;「那你想怎樣?」「不知道」;「你到底想拖多長時間?」「不知道」。他承認自己不能肯定案件的真相,他只是有些疑問,只是不想輕易表決,因為「事關人命,假如我們都判斷錯呢?」他知道自己判斷力的不足,所以他不輕易判斷。不僅如此,除了在前面的辯論中揭示出來的那些證據混亂的理由之外,他還有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比如這孩子出生貧寒、童年悲慘,這種理由其實與案件本身無關,因為對方也可以用孩子曾有前科的所謂「品格證據」作為反駁。
但是,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的東西往往會成為雙方辯論的焦點。既然事實問題大家都無法肯定,所以大家就有理由尋找一切合乎自己判斷的論據。正如最先改變立場、支持無罪的老者所說:「這位先生有異議,並不表明他認為男孩無罪,他只是不能肯定。這是他的立場。我們能打賭我們的判斷一定正確嗎?我相信要有動機。男孩可能有罪,但我希望了解更多。」
所以,在真相無法明晰的情況下,作為有自己感情和個性的普通人,認為被告有罪的陪審員們照樣可以提出自己認為是充分的理由。這些理由更是無關事實,例如其他陪審員用的最多的短語是「浪費時間和金錢」,所以他們想快點表決;還有人是因為自己對被告這個少數族裔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他們認為這樣的人就是天生罪犯;另一個最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曾經的痛苦記憶,自己的孩子也因為和自己爭吵而離家出走兩年。
面對這樣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讓這些決定別人命運的陪審員們真正運用法律的理性來思考和判斷?這時,還是要依賴普通人的常識(common sense),一種大家在生活經驗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人類社會維持的紐帶。在這個時候,大家心目中的正義和良知起作用了。這種正義和良知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實際上,自從雙方開始對立、辯論開始進行,局勢就已經向理性的方面扭轉,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嚴肅的態度來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戲」、「聽故事」。在這個時候,你的情感偏見必須受到別人的質問,因為他們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現在在履行著與你同樣的陪審員的職責。所以,當你說無論事實如何那個男孩就是該殺,你敢承認自己是劊子手嗎?當你說窮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時,別忘了陪審員中就有做清潔工的人;當你把別人的命運當成兒戲,你必須面對旁人逼視的眼睛。
這是一個拷問的過程。還是我們曾經說過的那個命題:審判別人的同時也在審判自己。論辯的緊張、交鋒的激烈,恰好說明他們在鄭重其事地擔當法律的角色,他們雖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現在不再為了自己的事而隨大流;他們開始認真對待而不是應付差事;他們需要說服別人和被別人所說服,而不是草率作出決定,他們是經過長時間「憤怒的」爭吵後才表決的。這也許是一個兩難。我們當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於人類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顯現,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這時候怎麼辦?我們只有選擇,作出在一種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選擇。正如那個堅決質疑的陪審員所說:「排除偏見並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並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許沒有人知道,我只想為清白者辯護。我們所討論的各種可能,也許是錯誤的;也許我們使有罪的人逍遙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許有人可以做到。但我們有合理的質疑,這對法律十分重要。」
的確,這對法律十分重要,特別是當法律讓他們成為法律的守護神之時。在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一個陪審員終於道出了自己對此的心聲:「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擁有偉大的民主。我們被認可和信任為真正無辜的人洗脫嫌疑。我們擁有權力。這是我們強大的原因。」由此,我們才有可能審視這個制度所具有的好處和缺陷。正如那個堅強的陪審員所說,「普通人也會犯錯誤。」所以這個制度也許是比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但這個制度無疑也是強大的,因為它是人類為了更好保衛自身、為了延續自己生命而創造出來的,它捍衛了人類基本的自由和權利、捍衛了神聖的尊嚴和價值。
如果非要我用一個詞來描述《十二怒漢》,我將不吝自己的贊譽,用「精彩絕倫」一詞來形容它。這種精彩並不是建立在對法律、對制度、對人們展開表演的具體背景的誇大之上,相反,它是在認識到法律、制度和人類內在外在條件的制約之後的精彩。這種精彩我們甚至可以從劇情的展開談起:導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間小屋之內,中間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間的對話。這也可以說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局限有多大,人類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人類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現無遺。但同時,我要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容易讓人誤解的影片:有研習法律的人在看了這部影片之後,反而因為影片中真相的不明和可以辯論而覺得法律太不確定;有研究哲學的人又認為將它理解成「法律片」而不是「政治哲學片」意味著一種膚淺,認為它展示的主題是「通過相互說理,各種意見最終可以指向對真理的認知」。這些看法的誤會之處就在於他們忽視了決定這些陪審員人論辯的制度背景,並且固執於所謂的真理,而不知道法律問題本身其實並不是真理問題。相反,這部電影的關注點是對這個制度的優勢和缺陷的細微深描,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反思。它的目的可能恰恰是在讓人們認識到一種制度之不足的時候增強對這種法律制度的確信。
讓「普通人來裁判普通人」,這就是這種陪審制度的安排。它與真理無關,但與真理無關並不意味與人們的幸福生活無關,也不意味著人類的生活沒有建立起基本的確定性。這種制度的確是有很大缺陷的。記得有一本書叫《陪審團睡了》,該書分析了造成陪審團作出不公正裁判的許多潛在因素及制度漏洞。其中有一句話,「謊言如此地被輕信,法庭辯論猶如娛樂圈的一場鬧劇,司法尊嚴已不復存在」。對陪審團制度的批判可謂淋漓。是的,陪審制度效率低下,方式笨拙,甚至常常上當受騙,使真正的罪犯逍遙法外。但是,正因為如此,我更願意說「陪審團醒了」。醒著的陪審團當然會在生命的活動中暴露自己的缺點,但是,這種充滿活力的制度有著其更大的好處。它的功能是用一種平等對待的立場,避免處於弱勢地位的個人生命受到威脅。它相信法律制度的構建需要有大量法律專家的存在,但它更願意相信外行的、普通人的常識和判斷。它是社會正義的良心,其核心的原則是:社會和強權不能因為認定一個人是「壞人」就對其任意處罰;否則有一天喪鍾同樣會為我們這些不是壞人的人響起。它是避免每一個置於法律弱勢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對待的最後的安全閥。
在這個意義上,《十二怒漢》讓我們更加相信保留陪審團制度的必要性,讓我們對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當然,至於中國陪審員制度建立,還需要許多配套的制度條件,因為一個運作良好的陪審團制度,其基本的前提是必須是獨立於任何機構和強權。當然,任何制度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以承認人類的不足、承認這個制度本身並不可能完美為前提的。
在一場驚心動魄的辯論之後,案件結束了。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審員走出法院大門,分道揚鑣,各謀自己以後的平靜生活。他們彼此仍然不知道對方什麼名字。影片的最後才依次現出每個人的臉部特寫以及他們各自的名字。這真正讓人感覺到,他們的確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但他們無疑又是這個制度最偉大最堅實的支撐者。他們是一批醒著的人。
附註:關於我所批判的那種認為《十二怒漢》是「政治哲學片」,是「通過相互說理,各種意見最終可以指向對真理的認知」的觀點,可參見倪梁康先生的「《十二怒漢》VS《羅生門》——政治哲學中的政治-哲學關系」一文(載於《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這篇文章整體運思當然是不錯的,可惜的是作者顯然以自己對哲學的理解代替了對法律本身之復雜深刻性的理解。
5. 如何評價調琴師值得一看麽
《調音師》是2018年的印度電影,於2019年在中國上映,講述了一個假扮盲人的鋼琴演奏者意外目擊殺人現場從而引發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該片在宣傳期間的主打賣點是超過50次的反轉,但是這些反轉僅僅是錦上添花,故事本身就是值得一看並且深思的。下面講一下這部電影的看點。
這部電影真的很精彩,再過多劇透的話就會影響觀影體驗。我希望你能去好好看這部電影,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呢?
6. 突襲這部電影是哪個國家的
《突襲》電影製片方國家:印度尼西亞
基本信息
《突襲》是由加雷斯·埃文斯執導的動作片,伊科·烏艾斯、唐尼·阿蘭西亞等人參加演出,該影片於2012年3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亞上映。該片講述了一支特警部隊在黎明前突襲毒販據點的故事。
劇情簡介
深入到位於雅加達的貧民窟的腹地,坐落著一座難以滲透和攻破的安全的藏身之處,是專門為這個世界上最危險、最兇殘的殺人兇手、強奸犯或土匪歹徒暫避風頭准備的。直到現在,雖然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和情報,可即使是這里最勇敢的警察,也沒辦法抵達和走進這座看似破敗、實際密不透風的公寓樓。
在黎明前的那段讓人透不過氣的黑暗的籠罩下,一個特警小分隊正在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接近這處藏身之所,他們的任務就是展開一場突襲,然後一舉拿下為這里提供庇護的臭名昭著的毒品頭子——作為這個團隊中的新人,拉瑪剛剛收到指令從一個秘密的卧底任務中退了出來,正好趕上參與這次圍剿行動。
但是,特警小心翼翼的推進還是被一個哨兵無意中發現了,而且最新的消息傳來,他們已經成功地控制了目標人物。就在這個時候,這幢有15層高的大樓的電源突然被全部切斷,所有的出口也都被封死了,被困在6樓的特警隊員很快就發現他們現在已經無路可退。尤其是拉瑪,當他親眼目睹了隊長的隕落之後,他也不得不逼迫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原地殺出一條血路,以保證能夠活著出去——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為了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踏上的是這座城市裡的一條最艱難、最糟糕的荊棘之路
更多詳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