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豆瓣8.0《 漫長的告別》:一場長達七年的告別,一部溫情日式的家庭電影
《漫長的告別》這部影片由中島京子同名小說改編。這部電影溫情感人,彷彿就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的家庭。影片全長127分鍾,橫跨七個年度。
認知障礙症還有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漫長的告別「,意思是病人和家人,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用來告別。這部電影充滿了溫馨的橋段。就好像,我們回憶一個去世的親人,當初離別的撕心裂肺已經記不得,腦子里的回憶,都是各種溫馨的小細節。
影片中的父親退休前是中學的校長,非常嚴厲。那麼,在這樣一個不擅長表達自己情感的家庭中,如何體現家庭的溫馨和羈絆呢?這就要歸功於導演的精心安排和細節的鋪墊。
這篇文章將會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三個方面展開解讀,分析一下,溫情故事的背後,隱藏了多少導演的小心思:
· 敘事結構:以單線順敘展開劇情,同時穿插了一個「包袱」來增加故事性;
· 鏡頭語言: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去助推人物情緒的抒發,讓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
· 主題呈現:長達7年的告別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愛和羈絆。
這部電影從一個游樂場切入,然後以單條線性敘事結構展開劇情,從發現父親得了認知障礙症,到最後去世,時間上整整持續了7年。為了使劇情起伏波動,導演穿插了一個「包袱」:父親總是無緣無故失蹤,說自己「要回去」。用這種方式調動觀眾的情緒,不經意間為觀眾帶來感動。
影片時間的跨度長達7年,於是,被切割成4個小塊,每隔一兩年,導演給觀眾呈現這個家庭中的幾個片段。一直存在的一個元素是,得了認知障礙症的父親總是無緣無故消失,而且一直念叨著「要回去」。大家都不知道,他想要去哪裡。
(1)是要回以前的家嗎?
因為已經有過失蹤的經歷,所以,家人開始猜測,父親到底要去哪兒。是要回原來的家嗎?
於是,全家人一起,回到了以前曾經居住的老房子里。然而,外孫和父親一樣,兩人都嚷嚷著要回去——不是要回」老房子「。
在回去的火車上。父親對媽媽說,我要帶你回去,去見見我的父母。
在我看來,這是影片的一個伏筆。父親在意的東西,並不是原來的房子,不是一個物體。父親雖然失去了記憶,但是,過去的生活,念念不忘的經歷,其實都還在。
這里也把劇情往前推動,讓我們知道,父親,其實一直都是在尋找過去的經歷。他自己的時間線,停留在了過去,而不是現在。 父親也在告別,向自己的過去告別。
(2)父親要去給家人送傘!
時間又過去了兩年,父親又一次失蹤了。吸取以前的教訓,父親的手機被裝了GPS定位。母女三人發現,父親一個人去了一個游樂場。
父親在游樂場騎木馬。看到父親帶著三把傘,媽媽突然想明白,原來,父親這是要去給她們母女三個人送傘。
姐妹倆小的時候,父親曾經來游樂場給她們三個人送傘。姐姐說,不太可能,按照父親的性格怎麼會來?媽媽就說,因為當時妹妹感冒了,父親惦記著。
母女三人打著傘,對著騎木馬的父親揮手。此時此刻,過去和現在交織,他們一家人,終於活在了同一個時間點里。一家人終於恢復了之前的溫馨,以一種特殊的形式。
(3) 活在過去的爸爸
影片以單線敘事結構推進,劇中的人物都活在當下,爸爸卻活在過去。
在這場漫長的告別當中,有兩種形式的告別:家人和父親的告別,以及,父親和自己的告別。
外孫曾經說,爺爺因為不記得以前的事情了,所以不會傷感,活得很快樂。但是,父親也是在用這種奇特的方式,和自己進行告別。
雖然不記得現在的事情,但是,記憶帶著他,回到了過去,沉浸在以前的世界中,把以前的經歷再次走一遍,這,就是父親一直念叨的」過去「。
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中,跟隨著得了認知障礙症的父親,觀眾也窺探到,這個家庭原來是什麼樣子,家庭中的每個人的以往和現在。
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銜接,毫無生硬的感覺,一切行雲流水,自然而然發生。
劇情看起來平鋪直敘,然而,導演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和技巧,運用了豐富的鏡頭語言去助推人物情緒的抒發,表達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羈絆,讓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比如,父女之間的交談,大量運用側拍和45度側拍,用來展現父女之間有一定距離,但是父親值得信賴的感情;用俯角來表達母親的軟弱和無助。
(1)用中景和側拍表達可信賴的父女情
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中景鏡頭,展現兩個人之間深厚的感情。比如,有一場小女兒和父親的談心的場景,我最喜歡。
小女兒剛剛在感情中受到了傷害,然後接到媽媽的電話,讓女兒和父親談心。這場談心的地點,在自己家的後院。
從一塊餅干切入,用一個中景,把父女兩人放入同一個畫面。兩人開始寒暄,父親嫌棄餅干太干,小女兒說,嫌棄不好就別吃,父親一下子把餅干給吃了。
鏡頭切換為遠景,然後,轉為小女兒特寫,從45度側拍的視角,她開始向父親訴苦, 說自己搞砸了,越說越難過,開始哭泣。
這個時候,父親的手伸了過來,看女兒是不是感冒了。順勢鏡頭就給了父親, 父親則是側臉。 他說,不可以失望。
女兒接過話,說自己一直以來都特別努力,但是,還是比不過,男友對於前妻生的女兒的牽掛。
父親從側臉變成了正面面對鏡頭,對女兒說, 不可以失望。很多事情,」yo「一聲,就過去了。這樣的事情,在學校,或者其他地方,很常見。
從側臉變成正面鏡頭,表現出父親作為校長的權威,以及對於女兒的關心。用一句話,就結束了這場談話。 話一說完,站起來就回屋子裡去了,同時,媽媽走了過來。這個時候,中景變成了女兒和媽媽,寒暄了兩句,媽媽也走了。女兒的情緒得到了釋放。
這場戲中,鏡頭切換很少,但是女兒和父親的感情,鋪墊得很好。女兒和父親,很少正面面對。女兒是45度側顏,父親是整個側顏。說話的時候,會偶爾正面面對鏡頭。
在我看來,首先,父女之間的交流,沒有同齡人那麼親密,兩人的交流是有一定的距離感的。其次,父親曾經是一個校長,即使已經得病,失去了記憶,但是,在小女兒面前,他還是權威,是長輩。
不知不覺之間,女兒壓抑的感情,終於得到了釋放和療愈。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場景之一。雖然情緒的爆發很激烈,但是,一切鋪墊得合情合理。
(2)用正面和側面鏡頭的對比,來表現父女情
小女兒不隱藏自己情緒,傷心了哭,開心了笑。大女兒是另一種性格。為了推進大女兒情緒的爆發,導演也是做了一系列的鋪墊。
大女兒在美國,深夜,鏡頭是45度側面。而日本,是陽光燦爛的早上,視頻的畫面中,父親在中間,母親和小女兒在兩側,笑著說一些好消息。
突然,大女兒說,想和父親單獨聊聊。鏡頭切換為遠景,再切回來,女兒從45度側面,變成了正面,再次鋪墊,女兒喝了口水,然後,問父親: 我該怎麼做?兒子總是逃學,可能沒學校上了 。大女兒開始哭。
鏡頭給了父親,用的是45度側臉,父親一臉擔憂看著大女兒,一個字兒也沒說,也沒有走開。
鏡頭一轉,大女兒的兒子回來了,他看到,媽媽在攝像頭面前睡著了,而自己的外公,一直看著媽媽。
於是,外孫向外公致禮,外公回了外孫一個致禮。 爺孫倆的交流,兩人都是正面鏡頭。
這樣一場戲通過精心安排,從父女倆的交流,變成了三代人的羈絆。三個人之間,也是通過兩兩交流完成的。
這場戲中,雙方的交流,是通過用電腦視頻的方式完成的。為了區分,劇中的人物,拍了側臉,而視頻中的人物,拍了正面的特寫。用這種方式,隔開了一定的視覺上和心理上的距離。
可以看出,雖然都是父女感情,但是,大女兒和小女兒,因為性格不同,和父親的交流方式也不一樣。父親對待兩人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是,不變的,是關心。
(3)俯角鏡頭表現媽媽的脆弱
要照顧生病的父親並不容易,媽媽不但順利完成任務,而且總是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把家裡收拾得一塵不染。
後來,媽媽的眼睛出了問題,需要做手術,但是她最惦記的,還是父親。母親手術之後,必須低著頭,有利於恢復。這個時候,小女兒對媽媽說,自己沒照顧好父親,父親住院了,就在樓下。
這個時候,媽媽說了一句話, 請自行想像我的表情。 然後,導演給了一個俯角的鏡頭。
俯角能夠凸顯環境的作用,而吞噬角色,表現人物的卑微。導演用一種俯角的鏡頭表達方式,展現人物的無助和卑微。
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母親在劇中一直很冷靜和堅強,沒有哭過,這唯一的一場母親情緒的表達,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用這樣的鏡頭,表現一個偉大母親,剛強背後的弱小和無助。這個鏡頭當中,也許媽媽在哭,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是一個勇敢頑強,堅韌的人。
長達7年的溫情告別的背後,導演想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家庭的愛和羈絆,是家庭成員坦然面對失敗,永不放棄的精神。
1.家庭的愛和羈絆
認知障礙症,又被稱為最漫長的告別。父親這場和家人的告別,長達七年。
然而,很奇怪的是, 電影里竟然沒有父親去世的畫面, 沒有眾人和父親一一告別、痛哭流涕的畫面,也沒有追悼會。反而,觀眾從逃學的外孫和校長的談話了解到,父親去世了。
導演盡量減少病痛的折磨,家人的辛苦付出,以及愛恨別離的痛苦,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家人的溫馨和牽絆。當往事都已成風,我們記不得當初撕心裂肺的痛苦,回憶起的,反而是每一個溫馨而平凡的小事兒。
比如,父親即使誰也不認得,失去了記憶,還會拉著媽媽的手,說要帶她回家裡見父母。
比如,父親還會帶著三把傘,去游樂場接家人。
亞洲的家庭關系中,父親總是處於權威的地位,說一不二,很少會表達情感。沒有刻意的煽情,也略去了父親去世的悲痛,很克制地表達,家人之間的羈絆和關心。
一場漫長的告別,親人之間的羈絆。
2.努力
小女兒一直遭遇各種挫折,母親為了鼓勵學習,會偷偷給錢。父親對她寄予厚望,希望能夠成為一名老師。然而,小女兒功課不好,是一個打工小妹。
現實中的她,一次又一次,搞砸了。
夢想開一家自己的餐館,於是足了麵包車,找了雇員,一起賣盒飯。結果入不敷出,最後還是失敗了。
因為父親走失,意外碰到了以前的同學,兩人交往了一年多,卻還是敗給了親情。男人一直牽掛著前妻生的女兒。
她難過的時候哭,開心了笑,日子繼續過。影片並沒有給小女兒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許,這就是生活。
大女兒在美國,自己也是一堆煩心事兒。丈夫沉迷於科研,對家庭不聞不問。兒子會逃學,升學成為難題。大女兒語言不通,擔心兒子卻沒用。
最後,她開始學英語,緩和和丈夫之間的關系,事情總是會向好的方向而去。
影片最後,並沒有直接給出一個圓滿的結局,也沒有神秘的力量幫助劇中的人物實現事業和生活的飛越。比如,大女兒的兒子,依然在逃學。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努力,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失望之後,還是接著努力。
總之,《漫長的告白》以單線順敘展開劇情,同時穿插了一個父親的失蹤來增加故事性,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去助推人物情緒的抒發,讓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同時,長達7年的告別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愛和羈絆。
《漫長的告別》電影中沒有最後死亡的告別,然而,每一個鏡頭,都在訴說著和父親的告別。導演用單線敘事的方式,用一系列的鏡頭語言,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溫馨,暖心的日式家庭。原來,告別也可以變得這么溫馨。
❷ 周末催淚日本電影推薦 講述父與子的深情《背負春天》
又到周末了,忙碌了一周。
周末時光,雖有些許沉重,還是想給大家再分享一部日本電影《背負春天》。
這一部,講得更多是父與子的感情,人與自然不可割捨的聯系,還有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的互愛。細膩之上,更深沉,也更博大,依然很治癒,
特別適合這樣的時刻,溫一點青梅酒,點上香薰,窩在舒服的角落裡靜靜地欣賞,默默流流淚。
片中的男主角在日本知名三山之一的立山連峰長大,母親經營著一間溫暖的民宿,父親經營的山中驛站叫「山小屋」。山小屋經常給登山者送去溫暖,協助救援,所以男主的父親深受大家的喜愛。
男主長大後就去了大城市發展,工作繁忙,父親去世的前一天給他打了電話,或許是叫他也時不時回來山小屋看看,可是男主卻因為太忙,沒接到。
沒想到,這卻成了終身的遺憾——第二天父親就為了救人,發生了意外離開了。
日本電影有個特點,很多溫情片都會開頭就出現葬禮,葬禮上的親人們,通常又都非常的平靜,哭泣的畫面很少見。
表面平靜之下的情緒暗涌,都靠著人物的台詞和表情變化來傳達,不可不謂是一種對演員的挑戰。
我想,這也是日本文化精髓「不給別人添麻煩」的體現之一吧,情緒都要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來消化。
兒子一路趕著回來參加父親的葬禮。原本工作繁忙,很快可以晉升金融高管的他,在回到山小屋看到充滿著回憶的父親舊物以後,下定決心,接手父親畢生的心血,將「山小屋」經營下去。
片中從未出現過父親和男主在一起的畫面,僅通過他人之口,幾個鏡頭就把父親的形象塑造得豐滿立體,也描寫出了父親和兒子的關系。
中間有一段我印象深刻。
男主和舊時的夥伴表達,父親其實一直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稱之為「隨便挪一挪錢就賺了,算什麼男子漢。」
兒子覺得傷了自尊,不被理解,一怒之下回敬了父親更過分的話,沒想到,父親聽了以後,只是沉默了。
其實兒子也同樣不理解父親啊。
兒子長大以後,父子之間相互不理解,又不溝通,似乎一直以來都是常態。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感情,總不像母子之間,女人之間,那麼直接。
總是帶著點克制,隱忍,卻又十分的深沉。日本的電影把這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好像男人之間的感情都叫「男人有淚不輕彈。
互相之間的關心也都要調侃著表達,從不會開口說「兒子,我想你。」,更不會說「我愛你。」
可是愛卻寫在了每一個眼神里,每一聲你離開後的嘆息里,每一次獨自深望過去的照片里。
只有當兒子成為了父親以後,才真的能懂得父親對自己的愛,父親對世界的深沉吧。
這一部有關父子情,有關人與自然之愛的電影,周末的晚上,送給大家。
父親那一刻沉默的背後,你在影片中都可以找尋得到。
願逝者安息,願你們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願疫情早日結束,全世界人民安康。
❸ 這部影片,在日本比《入殮師》早上映7年,曾感動無數人……
在日本電影里我們看過入殮師的故事、壽司師傅的故事……那些普通職業者帶給觀眾的感動和沖擊,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經典。其實我們也有類似的影片,它有不亞於日本電影的文藝氣質,不亞於日本電影的質朴溫暖,不亞於日本電影的厚重細膩……這部拍攝於1999年,後來機緣巧合漂洋過海去了日本,2001年上映時廣受好評,並感動了無數人的片子,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我們先隨鏡頭看看湘西山區的景色,綠得簡直要滴出來:山是一峰接一峰的綿延;水流潺潺,沖擊石塊形成的細波,再配上背景音,清新質朴撲面而來,讓人彷彿置身青山綠水之間。
影片講述了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中國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的故事。主人公是父子倆,以長長的郵路為明線,父子情為暗線,故事推進中父子二人漸漸消除了隔閡,自然流暢,標准中國式的剋制含蓄,又掩藏不住的深情。
郵路全程兩百多里,經過多個村落,沿途人煙稀少。影片拍攝是在晴天,單程走了三天。但是南方多雨,倘若下起大雨來,這條路有多難走可想而知。所以在兒譽迅子的記憶里,父親有時一個月才回一次家,父親忙得連打罵他的時間都沒有,對父親除了陌生甚至有些害怕。這一次,算得上是父子二人第一次單獨相處這么長時間。心路會不會比兩百多里的郵路還難走呢?
父親工作特別細致:山路上給人讓路要靠右,郵包輕拿輕放,看到在信封上貼了5毛錢的,要記得買郵票貼上…父親還告訴兒子,做一個鄉村郵遞員可不簡單。對特殊家庭特殊情況要用心區別對待,片中的盲人五婆,孫子是方圓幾百里唯一的大學生。可是,這孩子自從上了大學,就再沒回過山裡,除了新年賀卡和春節匯款單,再沒半點音訊……父親於心不忍,十天半個月就給五婆塞點「孫子寄來的錢」,讀沒字的「信」:奶奶,你身體怎麼樣?我挺好的,你有什麼困難記得跟鄉郵員說……
一趟還沒跑完,兒子心裡替父親感到不值:忙活了大半輩子,沒個一官半職,還落下一身病。他以為,鄉郵員來了,村民們會興奮地圍上來,事實上,人影兒都沒有一個...父親說:誰專門等你來啊?又不是視察的,還讓人家夾道歡迎啊?兒子不滿:送信這么苦,鄉里村裡的,也不給你寫封表揚信?父親說:寫過,我沒讓發,哪有自己給自己投遞表揚信的?兒子還想反駁,但是當他和父親准備離開村子,看到村民們得知父親退休,趕來相送時,兒子心有觸動:不能說我爸什麼也沒得到,至少這些鄉親們,肯定會想他的。
父子之間想法的差異,在電影中隨處可見。比如,對父親照顧五婆的行為,兒子就不理解:你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行,這事是她孫子該做的,你應該去告訴她孫子;再比如,兒子覺得可以搭搭便車,或找找有沒有合適的公交或班車。父親卻說:像你這么整天想著投機取巧,還怎麼跑郵路?晚上在侗族村莊參加婚宴時,遇到相談甚歡的美麗侗族姑娘。父親問兒子:你有沒有想過娶一個侗族姑娘?兒子說:不,我不想她像我媽那樣,離開了山裡,一輩子想家。這趟郵路,為他們之間互相理解打開了一扇門……
在賣陵最後的下山路上,父子倆決定抄個近路:蹚過一條小溪。父親就是因為以前蹚多了涼水,才落下的病根。兒子說,這次你不要受這個罪了。他背起了父親,他以為父親會很重,結果卻發現,他還沒郵包重。他忽然想起村裡人說的: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而此刻,父親在兒子中虛戚的背上淚流滿面。
從五婆對父親的信賴,到鄉親們在村口和父親告別,再到侗族村落特意等到父親送信的日子舉行婚宴……可以看出山裡人對父親的敬重,也可以看出父親和山裡人一樣簡單淳樸。有趣的是在片尾,兒子數落父親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囑父親注意和村裡人的相處。父親抱怨:山裡還這么復雜。兒子出人意料的說:」生活是復雜的」。父親這才發現,兒子已經長大了。
影片還講述了愛情、人和狗狗之間、人與人之間、對事業的執著、對人生夢想的追逐……不論身處哪個年代,這些都是生活中避不開的問題。每個人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然後堅持自己的選擇,這部90年代的影片,讓我們看到了那一輩人對生活交出的答卷!
經典語錄
1.村裡的老人說: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
2.公事公辦,人不求人啊一般大。(父親)
3.兒子:小時侯,媽給我講山裡的事,我就問她,山裡人為什麼要住在山裡?
父親:你媽怎麼說?
兒子:山裡的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面——舒服。
4.我怕他們也像我媽,離開了這里,一輩子都想家。(兒子)
5.在外的人總是有很多原因顧不上想家,倒是家裡的人更牽掛他們。(兒子旁白)
6.兒子:他們祖祖輩輩住在山裡,除了山沒有別的。
父親:誰說沒有想頭?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就什麼都有了,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滋味。
7.人的心其實比腿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