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關於日本下大冰雹的電影
擴展閱讀
窮小子翻身勵志電影 2025-09-13 19:59:05
2018歐美戰爭電影行榜 2025-09-13 19:56:47

關於日本下大冰雹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7-29 04:57:21

① 求問電影的一個鏡頭:在日本下大冰雹先是把警車砸壞了,接著把警察砸死了,後來把路上的人都砸死了。

是後天啊 裡面有這個場景

② 第二打頭的災難片。關於日本的大冰雹

是:後天。

劇情介紹:美國氣候學家傑克(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飾)認為,溫室效應正在引發地球的大災難,北極冰川的融化,會讓地球回到冰河世紀那樣的劫難。他的提醒並沒有引起美國當局的重視,一切都已經太晚:颶風、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極度嚴寒,一系列的地球巨變引發了一場不可挽救的災難。


(2)關於日本下大冰雹的電影擴展閱讀

《後天》角色介紹:

1,山姆·霍爾

是一名高中生,傑克的兒子。和同學一起前往紐約參加學術競賽,突發洪水被困在曼哈頓公共圖書館,隨後嘗試由電話聯絡父親,要守在室內並盡量保暖,等待父親的營救。

2,傑克·霍爾

氣候學家,觀察史前氣候研究時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傑克曾警告政府官員採取預防行動,但警告顯然已經太晚。傑克得知兒子山姆身在紐約後,決定冒險前進紐約在冰天雪地中展開救援行動。

③ 有一部電影,一開頭就講了南極冰川出現大裂痕,然後講到全球氣候變化,這是什麼電影啊

電影《後天》

《後天》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丹尼斯·奎德飾演)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後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

影片名稱: 後天
外文名稱: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其他名稱: 末日浩劫/明日之後
出品公司: 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羅蘭·艾默里奇
編劇: 羅蘭,傑夫利-納赫馬諾夫
製片人: 馬克-戈登 ,羅蘭-艾默里奇
類型: 災難,動作,冒險,科幻
主演: 丹尼斯·奎德,傑克·吉倫哈爾,伊安-霍姆,艾米-羅森
片長: 124 分鍾
上映時間: 2004年05月28日

詳細資料請見:http://ke..com/view/63399.htm#sub6647025

災難電影《後天》(又譯《末日浩劫》)講述了全球氣候異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生活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氣象學家傑克·霍爾(丹尼斯·奎德飾演)和他的搭檔經過多年研究,預測到溫室效應、冰川融化、海水鹽分稀釋和洋流改變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造成氣候系統的紊亂,並在一次科學研討會上向各國政要做出了報告,提出了長期的建議,美國副總統卻以經濟發展為由忽視了他的警告。

望採納。

④ 急求電影<<後天>>介紹 中文的

《後天》原本不叫《後天》,而是叫《明日之後》,也叫《末日浩劫》。這實在是個糟糕的變動,既沒有「明日之後」的末日幽冥感,又失去了「末日浩劫」直取要害的生猛,但願這個譯名不會抑制觀眾買票進場的慾望,因為這實在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在《魔戒》之後的北京,已經好久沒有看到這樣只靠視覺「殺人」的電影了。電影里也確實死了很多人,主要是美國人,大概死了小一半,其中還包括美國總統,就這點來說,本片比導演艾默里奇的前作《獨立日》更瘋魔了。

毀滅方式一:連天的海嘯席捲城市,曼哈頓沉沒。

毀滅方式二:巨大的龍卷風降臨人間,洛杉磯成為地獄。

毀滅方式三:超低溫氣流冰凍城市,自由女神像。

劇情篇 頭重腳輕的拯救

一般認為,災難片的重點當屬電腦特效,而劇情和人物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計。其實,災難片要展現的往往是人類群體面對滅頂之災時的反應,這就對劇作提出三點要求:一、角色眾多;二、層次明晰;三、主次得當。而想完好地達到如此要求,確實是對編導能力的極大考驗。

《後天》的編劇兼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是拍攝災難片的行家裡手,他以前的《獨立日》和《哥斯拉》雖然帶有科幻或者怪獸電影的元素,其核心依然是正統的災難片。所以,對艾默里奇來說,描寫災難下的群像還算是得心應手。在這部《後天》中,上有決策國民命運的美國總統,下有棲息紐約街頭的乞丐,既有監守崗位的英國科研人員,也有被冰雹擊倒在東京街頭的日本職員,再加上身為氣象學家的主人公與他的家人朋友,足以構成一派末日世界的微縮景觀。從劇情展開來看,影片一直以主人公傑克·霍爾的活動為主線,前半段描寫他說服政界高層,而後半段則是以他拯救受困紐約的兒子為重,而政界人士、霍爾的妻子、兒子的行動則成為輔線,始終都圍繞著拯救與自救的主題。可以說,《後天》在層次處理上也是非常得當。

然而,這部影片的劇情也並非完美,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影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潮段落,顯得敘事結構嚴重失調。《後天》最為精彩的段落就是開場不久後颶風席捲洛杉磯的場景,而等到影片的後半段,霍爾前往紐約尋找兒子的過程則顯得頗為平淡,未受太多磨難便按部就班地到達了目的地。也許,導演原意想將冰凍紐約處理成影片的高潮段落,可惜營造力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使得影片整體都顯得有些頭重腳輕。

至於影片的理論基礎,我想氣象學屬於非普及性的知識,多數觀眾也不至於太過較真兒,這畢竟只是部靠視覺沖擊取勝的暑期大片,而並非「探索」頻道的科學紀錄片。而影片為製造大團圓結局,居然讓主人公在完全斷電的情況下向遷移到墨西哥的美國政府發送傳真,這多少有些穿幫得叫人發笑。

特效篇 把地球裝進冰箱

沒有哪個導演像艾默里奇這樣瘋狂熱衷於把地球毀滅一萬遍,從《獨立日》到《哥斯拉》再到《後天》,其電影中的「毀滅當量」成倍增長,單從特技角度說,已經足以讓觀眾體驗到摧枯拉朽的破壞樂趣。

《後天》與環保無關,與政治無關,甚至都算不上一部預言第二冰河紀的科幻電影。在我看來,它完完全全是一部「奇幻」電影———滿足一些人心底里的破壞欲!

就像《終結者II》中「啟示錄」一般的核爆炸,當你看到「好萊塢」的招牌被龍卷風擰碎,日本街頭被炮彈般的冰雹砸爛,整個紐約被連天的海嘯吞沒,帝國大廈迅速冰凍,摩天大樓只剩鋼筋殘骸,文明的巔峰瞬間變成昏黃的廢墟,你怎能不感到巨大的沖擊,就如同頑劣的小孩掀翻地上的玩偶,未知的力量把地球放進冰箱!

在災難片中,大就是美。《魔戒》中的水淹雙塔算什麼?想像一下比那大一萬倍的場面!而且你的視角不只停留在地面,還會被帶到空中,帶到雲層,甚至太空!「人」變得越來越小,「環境」變得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麼片中只表現標志性建築的毀滅,很少看到成千上萬的「小人兒」抱頭鼠竄,動不動就是直徑幾十公里的風暴眼,隨便一個鏡頭都要用到搖臂,大量的全景俯拍、航拍,結合模型和電腦特效,把一場末世浩劫拍得窮奢極欲!

《後天》有著卓然視覺表現的原因,除了災難規模大、數量多之外,還在於充滿感染力的色調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災難類型的變化,影片的色調呈現出富有層次的過渡,比如災難來臨前蒼白黯淡的雲層,暴雨降臨時蒼茫渾濁的街道,颶風席捲後滿天塵土的昏黃都市,冰雪紛飛時慘白的世界,以及災難過後耀眼的白色冰層、反射著陽光余輝的紅色天際……一切都做到充分渲染情緒,讓人完全感受到寒冷、潮濕、溫暖等等氣候變化帶來的感官反應。

更有進步的是,艾默里奇學會了用「靜」抒情———比如衛星劃過時不再有「轟」的低響。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以下兩個場面———紐約化作冰川之後一艘巨大的郵輪靜靜漂入紐約街頭,以及暴風雪過後,丹尼斯·奎德和隊友在半掩於雪地中的自由女神像下走過,彷彿來到了又一個時空中的《人猿星球》!

類型篇 發現無政府的快感

災難片之所以長盛不衰,主要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幾類心理需要,下面就把《後天》放在災難片的坐標繫上,看一看它的成績單。

視覺沖擊:災難片總是能給那些視覺效果狂人以巨大的發揮空間,給觀眾的眼睛以「地毯式」的轟炸。我感覺《後天》中的視覺效果良莠不齊,恐怕是因為片子的攤子鋪得太大,場景太多,沒有一個場景能夠做得充分。相比起來,場景比較集中的《泰坦尼克號》、《龍卷風》等影片反而更有效果。

動作場面:很多災難片雖然講的是自然的憤怒,然而我們更多地是看到人在裡面跑來跑去,災難片是動作場面最好的載體。《後天》中的動作戲都不太過癮,原因可能還是攤子鋪得太大。其實,《後天》還有很多潛力可挖,比如說最後一場,完全可以搞個地板大塌陷,或者人狼大戰什麼的。相比起來,《泰坦尼克號》充分發掘了狹小的場景里動作戲的可能性。

末世幽冥:宏大的、混雜著傷感、恐懼和悲壯的幽冥感是只有災難片才能帶來的心理快感。《後天》的中段成功地達到了這種效果,然而在後半部這種感覺卻泄了下去。雖然《後天》的投資達到1.2億美元,然而它所達到的幽冥感只相當於投資7000萬美元的《天地大沖撞》,這只能歸咎於劇情安排的不合理。

無政府快感:災難來了,大家可以各行其是,這種無政府主義的快感被很多災難片所忽視,這主要是因為那些災難片只發生在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後天》的災難席捲全世界,當仁不讓地表現出末日浩劫中的無政府快感,這也是本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在《後天》中,把圖書當柴燒的情節肯定會成為很多觀眾的最愛,在別的災難片中很難找到對應的例子。

角色篇 到後天就把他們都忘記

《後天》惟一值得看的就是視覺效果,演員的表演幾乎沒有任何可圈可點之處。編劇導演將所有角色放在商業流水線上,打磨成統一尺寸的螺釘螺母,幾乎放過了對任何可能出彩的劇情、對白、或對角色的琢磨。因此你不會看到那些面對浩劫災難時本應變得復雜、叵測、意味深長的人性和人物關系,取而代之的是被處理得潦草蒼白的愛情、親情或者友情。它們在電腦特技造出的末世景象面前,虛假得如同一束塑料花兒。因此,當片中那兩大團狀如冰激凌的「風暴眼」在大氣層上空緩慢移動,地球像一枚誤放入冷凍室的柿子那樣從外到里逐漸結滿了冰碴兒的時候,我心想,這世界總算清凈了……

扮演男主角山姆的帥哥傑克·吉倫哈爾本是演獨立電影出身的,他顯然還不適合這種直白、簡單的角色,狀態一直緊綳綳的,很多戲都處理得缺乏火候。而他女友的扮演者艾米·羅森就更像一個擺設、一個芭比娃娃,其僵硬空洞卻十分標準的笑容讓「未來數年內好萊塢最值得關注的新星」這樣的稱號大打折扣;而山姆爸爸的扮演者丹尼斯·奎德稍好一點,畢竟他是男主角、大英雄、慈父愛夫,戲份不輕。可他義無反顧搭救兒子的行動實在缺乏信服力:除非他帶著《七龍珠》裡面的百變膠囊或者機器貓的時空車,否則他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在冰天雪地中步行到曼哈頓,見到兒子之後要怎樣呢?難道是要死在一起?

黑人流浪漢和他的狗倒是有些出彩的戲,伊恩·荷姆關於蘇格蘭威士忌的論調也很美妙,可惜這些短暫的亮點無法改變整體演技的粗糙和僵硬。在這點上,《後天》永遠超不過《人猿星球》、《地心末日》等經典科幻災難片的高度,甚至還不如《獨立日》好看……最後,「冰激凌」像《卡桑德拉大橋》中的鼠疫一般神奇地退卻,一切恢復正常,北半球上空的大氣層純潔得猶如回到造物之初。這個只凍了一半的地球給人們開了一個不那麼科學的玩笑,於是我們心情輕松,嘻嘻哈哈走出電影院,到了後天———甚至不用等到後天,就會把電影里所有的角色忘得乾乾凈凈。

⑤ 請問這部電影災難片片名叫什麼

後天
中文片名:《後天》(又名《末日浩劫》、《明日之後》)

英文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

導 演:羅蘭德-艾默里克 Roland Emmerich

領銜主演: 丹尼斯-奎德 傑克-吉倫荷

發行公司: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

中影發行集團公司 華夏電影發行公司

上映日期:2004年5月28日(全球同步上映)

背景

冰河世紀的威脅 嚴重的溫室效應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冰河世紀,讓恐龍全面滅絕;如果新冰河世紀來臨,人類會在哪裡?電影《後天》為喚起世界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理論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紀威脅,針對全球著名地標設計了一系列相關冰凍圖像,顯示氣候對人類的威脅的急迫性與全面性。由於影片中氣候異變是先由海水淹沒後因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非爾鐵塔、倫敦大笨鍾都將被凍成冰柱 ,橫向的冰柱突顯地球的急速降溫與急凍。選擇自由女神「濕身」和自由女神「雪糕」兩款圖像做為官方海報!

注意到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恐怖後果,《後天》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決心讓《後天》成為全球首部完全「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A級製作:「拍片時大量使用的燈光、發電機和燃料,都讓溫室效應更加嚴重,我們努力讓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被中和吸收掉來彌補地球Future Forests)合作,由未來森林計算拍攝這部電影將會製造的二氧化碳總量,然後在加州跟不丹種植森林!不僅如此,導演還出資購買省電燈泡到牙買加以及協助美國低收入戶家庭省電計劃!真正做到不惡化溫室效應,證實賣座電影也能愛護地球。

最近這幾年,不管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覺到地球氣候異變。大陸冰雹,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一天16次龍卷風,去年八月九日也創下百年最高溫38.7°C。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問,地球究竟怎麼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溫室效應是地球氣候異變的元兇。氣候暖化使得兩極融冰、海水增溫、洋流改變,世衛組織表示每年將有16萬人因溫室效應外圍影響喪生,2020年死亡人數更會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萬人遠離家園,第三世界將因洪水、飢荒、乾旱和農作物歉收大舉移民,歐洲老年人將死於熱浪。

劇情簡介

《後天》為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資1.25億美元,由曾經執導《獨立日》、《愛國者》等片的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執導,新生代偶像丹尼斯-奎德、傑克-吉倫哈爾、艾米-羅森、莎拉-沃德等主演。

影片講述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異變,全球即將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故事。全片匯集了大量頂尖特效,由於影片中氣候異變是先由海水因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爾鐵塔、倫敦大笨鍾都將被凍成冰柱,場面極為壯觀。當然除了鋪天蓋地的自然威脅之外,也將細密交織父子及男女之間刻骨銘心的動人情感。

看點

自然災難的大集合 超逼真特效

一、空前自然災難的大集合

《後天》最大的看點就是那些精彩的自然災難畫面,它力圖展現和說明的是:如果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重大災難,這無疑是一個有著十分現實危機感的大背景。

狡猾的羅蘭·艾默里奇幾乎把所有關於水的災難片里的元素都調動起來了,《天地大沖撞》中的洪水,在這次變成了冰川溶化後的滔天巨浪,狂湧入紐約市,《龍卷風》中的颶風,此次變得更加強大,掀起汽車和房屋已如家常便飯,它甚至把整個洛杉磯都撕裂殆?;褂性凇逗筇臁分興�賾械娜玷腫影憒笮〉謀�⑾�鞫���蟊┓繆└哺橇誦碌呂錚�肺耷襖�拇蟊┯甓冀吁嘍�礎W詈蠡褂杏捎謔鼙�ㄆ謨跋於�緯傻耐蚶銼�猓�桓齟游叢諞�簧先緔吮普娉魷止�謀�蛹駝瓜衷諼頤敲媲啊5苯裼疤澄ㄓ小逗筇臁吩諭�皇奔洌�鹽奘�跏澇幟淹懲吃蟻蛉思洹?
二、精彩絕倫超逼真特效

「現在已經沒有人想看大樓被炸飛的的鏡頭了(他指的是《獨立日》中轟炸白宮的場面),但《後天》是一部非常不同的影片,有一點像《海神號歷險記》或者《火燒摩天樓》的味道。它更像一部經典的災難片,只不過如果這些災難結束,世界已經改變。」導演艾默里奇說。

在這部影片中,給人最震撼之感的就是極其驚人和逼真的特效。歷史上罕見或從未有過的驚心動魄的曠世災難這次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影片中,最經典的畫面就是紐約市"速凍"前後的畫面,沖天巨浪狂涌進紐約市,自由女神被淹沒,萬巷瞬息沉沒在汪洋之中,萬噸巨輪竟被沖進樓宇之間。而轉瞬間,氣溫驟降,浩瀚汪洋中的紐約城又變成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頭像,象徵著人類文明城市大半也永埋入冰雪中。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渺?T詿舜危?0世紀福斯公司花足了心血,融合了《鳥》、《龍卷風》、《天地大沖撞》等災難的視覺奇觀。

《後天》雖只拍攝了380個特效鏡頭,但它們卻是導演艾默里奇職業生涯中最復雜的鏡頭,艾默里奇談到在一個活動拖車里虛擬出紐約城被冰凍起來的效果時說,「這是我首先想像出的一個場景,所有的道具都是為影片而特殊製作的,但他們看起來必須能夠以假亂真,無論是洶涌的洪水,還是呼嘯而來的暴風雪,所有的特效必須沒有任何破綻。所以我們在六個特殊製作的布景房間里像變戲法一樣輪換著進行拍攝,海嘯、地震……這樣,看起來所有的災難就彷彿真真切切地發生在地球上一樣。」

負責本片製作的是馬克-戈登製作公司,這家公司最著名的作品是《拯救大兵瑞恩》和《紳士大聯盟》。

三、1.25億美元巨制 全球同步上映

2002年7月,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打敗了派拉蒙、夢工?⒒非蚝突�尚值艿惹康校�沼誶賴謾逗筇臁返牡纈芭納閎ǎ�⒀�冒��鍥?《獨立日》、《酷斯拉》)這位擅長科幻災難題材的導演,而製作成本高達1億2500萬美元,將近90%的預算都用來製作特技效果。而且由於某些特效場面的製作難度過大,福斯公司決定將部分片段重新製作,所以該片的公映日期推遲了一年。本片原定2003年夏天上映,最終成為今年暑期的鳴鑼大片。奎德扮演名為霍爾的古氣候學教授,而他所要解決的難題比他以往面臨的問題要困難得多:解救冰凍的地球。

警世災難巨片《後天》最終確定於5月28日全球首映,影片用超眩的特效強力打造出有史以來電影中最驚心動魄的災難,最震撼人心的特效。《後天》在全球熱映風暴的就如同影片中的颶風、洪水狂卷而來。這次最值得慶幸的是國內觀眾也能在第一時間與世界各地的觀眾一起感受《後天》所帶來無與倫比的震撼。

四、人類面臨未來災難的真實預警

從艾默里奇導演過的影片來看,他十分喜歡災難片。「我最喜歡《海神號歷險記》。不過我喜歡災難片是因為它講述了普通人在非常情況下必須做出一些他們平常不會做的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拍攝《後天》卻不僅僅是喜歡這么簡單,還包括對地球環境問題的關注和憂慮。比起其他威脅人類生命安全、能夠引起世界范圍恐慌的天災人禍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是唯一一個大得能夠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停止戰爭,聯合起來一起拯救星球的問題。

「它是一部跟《獨立日》和《世界末日》一樣的商業電影。」丹尼斯-奎德也同意他的觀點,「但影片講述的內容是會發生的--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綜合各種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在影片的官方網站上,做了一個嚇人的統計和預測:2003年,在歐洲有2萬多人因氣溫過高死亡;美國創下龍卷風最高紀錄,一個月中平均每天6次,而且據分析該數字還有可能被很快刷新;在過去30年裡,熱帶氣旋帶來的死亡半數與洪水有關……到2050年125萬種生物將會滅絕;美麗的自然景觀將由於氣溫變暖而消失;由於氣候變暖,各種疾病將在這個星球上大肆傳播……

因此在這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意識到自己也正在製造二氧化碳的艾默里奇和他的創作隊伍還發起了節約能源以及植樹造林活動,並希望能夠號召更多人為創造未來的森林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如他所說,「你必須讓這部電影盡可能有娛樂性,但我還是想要豎起一面警告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