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樂屋什麼
擴展閱讀
任達華經典電影語錄 2025-09-13 21:54:26
光榮歲月搞笑電影翻譯 2025-09-13 21:48:41

日本電影樂屋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28 22:53:32

① 求一部日本動畫片。男主角叫大地,坐在機器人里,用劍當武器,謝謝

《魔動王》(又名《光能使者》)
故事發生在公元2100年。在2050年不知甚麼原因,月球在經過一次巨變之後,竟然開始有氧氣、有水。50年之後,月球已經完全開發成為了人類居住的地方。
地球人春香大地(就是咱家主角啰~)第一次獨自來到月球旅行,卻遇上了月球上的罕有生物 - 兔人。
自稱為「長耳族」的兔人兩婆孫 - 梅婆婆跟咕哩咕哩原本居住在位於月球內層的拉比星球,然而從外太空來的邪動族卻佔領了他們的星球,並令所有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她們兩人就是為了找尋對抗邪動族的光明魔動戰士才會來到月球表面的。
之後大地成功畫出光明魔法陣,召喚出地神號,成為第一個的魔動戰士。然後梅婆婆、咕哩咕哩跟大地三人就展開旅程,尋找其他兩個魔動戰士,並為了打倒邪動族而努力。
第二個魔動戰士是不斷進行修煉的卡斯,成功召喚出風神號;之後就是召喚出水神號的拉比。
一行五人幾經艱辛的從最外圍的第六區(世界之樹)、第五區(水柱)、第四區(火鳳凰光柱)、第三區(火柱)、第二區(冰柱),然後一直戰斗至第一區。
完全是一貫的正義機械人動畫,卻就是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的。矢立的早期作品,四、五級看的動畫啊,多麼的讓人懷念,簡直就是童年幻想的延續……
TV版目錄
1.魔法月球出現一張臉
2.這把弓誰拉得動呢?
3.卡斯馳聘在風中
4.轉動陀螺的第三位戰士
5.以毒攻毒?!
6.一決勝負!水上轉陀螺
7.魔鏡魔鏡,誰比較快?
8.龍卷風爺爺,加油!
9.初次見面您好,拉比星球
10.森林的秘密是什麼?
11.試膽大會真可怕!
12.這就是傳說中的魔法蝸牛?
13.世界樹在哭泣?!
14.笑吧,世界樹先生!
15.烏龜島的大運動會
16.乘風破浪的大海嘯
17.危險的漩渦
18.大家一起攀登瀑布
19.潛入肥皂泡
20.噴水的大鯨魚
21.我們來了,上古時代
22.恐龍是我們的好朋友
23.日頭消失了
24.回到起點
25.尋找樂屋公主
26.超級真強
27.我回來了,拉比星球
28.玩火是禁忌
29.穿著玩偶衣唱歌吧
30.滾滾炊煙的山上吹起了風
31.火龍親子大變身
32.吃著刨冰涼颼颼
33.這朵花是歐蓮達
34.摔倒一次就變成大人
35.奇妙搭檔我們走
36.手制飛機飛了
37.解開無法溶解的冰之謎
38.路那好重啊
39.醒來了!黑暗大邪神
40.初次見面,媽媽
41.我回來了,媽媽
主要人物資料
遙 大地(はるか だいち)
生日:2089年5月5日(11歲)
身高:115cm
體重:29.4kg
喜歡的東西:媽媽做的奶油泡芙
討厭的東西:胡蘿卜
興趣:玩機械
CV:松岡洋子
主角,個性活潑的好孩子,最大的問題是有點戀母傾向?(笑)抽獎抽中月球之旅來到月球,因而開始了這段冒險。駕駛地之魔動王,是地之魔動戰士。
山本 加斯(ガス.ヤマモト)
生日:2089年10月10日(11歲)
身高:78cm
體重:28.4kg
喜歡的東西:什麼都喜歡,不過最喜歡的是飯團
討厭的東西:沒有特別討厭的
興趣:鍛鍊身體
CV:松田辰也
力量超大,正直有禮的少年。不過只要餓了就渾身沒力...當然食量也是超大的。駕駛風之魔動王,是風之魔動戰士。
拉比(ラビ) 原名:馬里斯.馮.拉瑪斯(マリウス.フォン.ラーマス)
生日:不明(11歲)
身高:128cm
體重:31.5kg
喜歡的東西:蛋包飯,錢
討厭的東西:黏黏滑滑的東西
興趣:跟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
CV:安達忍
嘴巴壞,態度惡劣又別扭的長耳族少年,但其實心地善良。把長耳朵隱藏起來獨自一人在月面生活,事實上是大魔法使V.拉瑪斯,也就是TV版大魔頭亞古拉曼的孫子,同時也是高耳族的後裔。駕駛水之魔動王,是水之魔動戰士。
V.梅(V.メイ)
年齡:75歲
身高:68cm(不含耳長)
體重:21.3kg
喜歡做的事:午睡
討厭的東西:邪動族
興趣:作愛情葯
CV:鈴木れい子
旅途中一直給予主角們幫助的長耳族老奶奶,實際上是聖地路那三大魔法使中的一人,是長耳族中非常偉大的一位人物(應該...)。
咕哩咕哩(グリグリ)
年齡:5歲
身高:66cm
體重:19.5kg
喜歡的東西:紅蘿卜
討厭的東西:沒有特別討厭的
興趣:吃紅蘿卜咕哩!
CV:林原めぐみ
V.梅婆婆的孫女,會使用一些經常沒用的奇怪魔法。說話時句尾總帶有「咕哩」二字。頭上的可愛黃色毛球謎狀生物哈比見到邪動族時會全身毛發直豎,成為大地等人的最佳邪動族偵測器...
夏曼(シャマン)
年齡:18歲
身高:205cm
體重:73.3kg
喜歡的東西:力量即是正義(以力量為基礎的正義)
討厭的東西:魔動戰士
興趣:收集古藝術品
駕駛機體:邪動王ワイバースト
CV:山寺宏一
可說是大地宿敵一般的角色,邪動帝國第一戰士(應該...)的夏曼。一開始都是搭劍齒虎號,後來改搭邪動王ワイバースト(懷暴特或歪巴斯特),等於是魔動火王的邪動族版。劍術與邪動力更勝黑武士(莎尤莉),應該是很強的,不過被拉比的分身(?)打敗了...。得知亞古拉曼的真實身分後起而反叛,雖然看起來是理性冷酷的型,但最後接受了邪動族的失敗而回到故鄉,其實並不是那麼無情。
艾奴瑪(エヌマ)
年齡:16歲
身高:176cm
體重:56kg
三圍:81,56,83
喜歡的東西:自己的美貌
討厭的東西:夏曼
興趣:一日一回的沐浴
駕駛機體:邪動王ヒドラム
CV:林原めぐみ
邪動帝國第一美女(應該)的艾奴瑪。一開始老是調些怪變身葯給寵物喝,可是看她的寵物好像喝得很痛苦的樣子,為什麼她還覺得「味道正好」呢...該不會是味覺痴...咳咳。駕駛著相對於魔動水王的邪動王ワイバースト(血特藍或希特勒),不過也是不敵拉比的力量。最後跟夏曼一起回故鄉,留下悔恨的眼淚,是因為輸了所以不甘心呢?或是因為被夏曼救了呢?其實有兩人結婚的里設定(?)。不過,當初可能有不少人難以想像她跟咕哩咕哩的聲優竟然是同一人啊...
那布(ナブー)
年齡:35歲
身高:227cm
體重:121.9kg
喜歡的東西:戰爭與將棋
討厭的東西:和平
興趣:讀書
駕駛機體:邪動王ハービザン
CV:島番 裕
別看他一副兄貴模樣,其實是高知識份子(大概...)的那布,看他的興趣就知道了,將棋還下得贏天才科學家者聖經搏士呢。可惜這樣一個人才(?),是三邪動戰士中唯一死亡(消失)的,駕駛著邪動王版風王的邪動王ハービザン。
亞古拉曼(アグラマント)
年齡:推定80歲
身高:約110cm
體重:不明
喜歡的東西:黑暗之力
討厭的東西:長耳族
興趣:宇宙征服
CV:緒方賢一
雖然是邪動族侵略的總帥,事實上是長耳族的大魔法使V-拉瑪斯,又其實是高耳族殘存者之一,同時也是拉比的外祖父,總之是有著謎一般生平的角色。到底為什麼要侵入拉比露那喚醒邪動神,究竟是要像長耳族復仇或基於自己的野心,或二者兼有,已經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最後犧牲自己生命救了女兒莎尤莉,算是死前的「悔改」吧。

② 如何評價白夜行又什麼亮點嗎

《白夜行》將無望卻堅守的凄涼愛情和執著而縝密的冷靜推理完美結合,亮點在於被眾多「東飯」視作東野圭吾作品中的無冕之王;

小男孩對於「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的念想,是那段素凈卻因此註定無法實現的愛情。就是因為這段愛情,東野圭吾才保留了日本文學一向迷戀的永恆悲傷。

《白夜行》堪稱2009年的第一書:一切一切都有深深的情感與無奈完全貫穿,《白夜行》殺人寫得像游戲,完全不是小說。

(2)日本電影樂屋什麼擴展閱讀:

反諷

《白夜行》以文化符號作編年紀事,劇情環環相扣,章回之間相互呼應。可以看出,鋪排劇情是東野圭吾的強項。

而從根本上來剖析,這部小說的世界其實是一個二元的結構,一邊是罪,一邊是愛;一邊是黑,一邊是白。

東野圭吾總是用反諷法去將上述的二元結構顛倒過來,表面上純潔美麗的雪穗是罪惡的,她黑暗的童年陰影無法去除,所以生命中沒有太陽。

③ 電影版NANA有幾部 分別叫什麼名字~ 謝謝

有兩部《NANA》《NANA2》
一部在日本很火的漫畫《NANA》(又譯《世上的另一個我》)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兩個女孩子,擁有同樣的名字。娜娜和奈奈,在五光十色的東京,相依相偎著度過她們最美好的那段青春人生。
《NANA》真人電影版,完美再現矢澤老師筆下的那個時尚故事

④ 請介紹一下日本的能樂藝術

日本能樂
能樂簡介
●能樂,在日語里意為「有情節的藝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就其廣義而言,能樂包括「能」與「狂言」兩項,兩者每每在同時同台演出,乃是一道發展起來並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們在許多方面確實大相徑庭。前者是極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劇,後者則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劇。其實能樂是一個非常晚出的名稱,從平安時代中葉(782-1185)直至江戶時代(1603-1868),這種藝能一直被稱為「猿樂」或者畢岩「猿樂之能」。而且,以日本南北朝為界,前期猿樂與後期猿樂面貌迥異,故現今日本學術界將前者稱作「古猿樂」,而將後者稱作「能樂」。
●關於能樂的起源,雖然在具體分析上存在著許多分歧,但能樂是「古代日本本土藝能與外來藝能之集大成」,可謂學術界的共識。許多文化樣式都對能樂的形成,發展和定型起到過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國的古代文化。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豐富多採的歌舞藝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儀式、贊美生產勞動的歌謠、關於戰爭題材的英雄贊歌,以及描寫男女愛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在民間,還有傀儡師、游女、巫子等流浪藝人,他們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是民間戲劇的表演者和傳播者。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當於我國唐朝的時期,大陸各國及朝鮮半島的伎樂、舞樂、散樂陸續傳入日本後,長期在宮廷演出。這樣就使日本古代的藝術,以中國、朝鮮、林邑為媒介,和印度以及歐洲國家等早期演劇聯系起來,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樂、舞蹈和表演藝術的水平,培養了很多藝術人材,甚至還保存了後來別國已經失傳的寶貴藝術財富。把外來因素和民族傳統結合起來,出現了一個「百戲雜陳」的民族文化的高漲時期。鐮倉時代以後,新興的武士階級代替了舊貴族的統治地位。宗教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強調了民族文化的獨立發展。這時的演劇藝術,就和普遍開展的宗教活動結合起來,以各地的寺院、神社為基點,進行各種演出活動。延年、田樂和猿樂等廣為流行。到了十二、三世紀,已經出現了不少專業的戲班(座),並已開始有了藝人的世襲制度。在室町時代,在我國宋代大麴和元代雜劇的影響下,產生了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
●關於日本演奏外國音樂的最早記錄,一般認為是453年允恭天皇葬禮之時,新羅國王派80名新羅樂人到日本的一段記載。100年後的554年還記載道,欽明天皇時,朝鮮半島的百濟派來的、接替前任的音樂家已抵達。此外,612年推古天皇之時,還有關於名伎樂(吳樂)傳到日本的記載。684年天武天皇在位期間,有演奏來自朝鮮半島三國的音樂的記載。從5世紀到7世紀,日本關於音樂的記載,大部分都與從朝鮮半島傳來的音樂有關。後來日本於607年派出遣隋使、630年又開始派遣遣唐使,中國的音樂舞蹈也以此為契機,開始傳入日本吧。藤原真敏(807—897年)作為遣唐使於835年入唐都長安,隨當時的琵琶博士廉承武學習琵琶。據說他後來攜唐的琵琶歸國,還帶回了唐的樂譜,而且回國後一直持教宴敬授琵琶之業,那麼唐的音樂也無疑傳入了日本。早在701年頒布的《大寶律令》中,就有在治部省中設置雅樂寮,專事演奏音樂、培養演奏家的規定。該機構演奏的音樂包括日本古代傳下來的禮儀音樂及多種外來音樂。這說明當時日本曾將外來音樂的演奏,置於國家機構的具體管理之下,通過為外國使節演奏、表演,以提高國家的威信。
●當時中國大陸經由朝鮮半島或直接流傳到日本列島的樂舞,主要有伎樂,舞樂與散樂。伎樂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即我國的樂舞,由於隋初設置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七部樂而得名,傳入日本後或稱伎樂舞。相傳在隋煬帝大業八年(612 年),在吳國學習樂舞的百濟人味糜之歸化了日本以後,開始在日本傳授伎樂,由於當時的聖德太子十分喜愛伎樂,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從味糜之學習,並且在雅樂寮職員令里設了伎樂師、伎樂生,最後更把這種舞蹈定為佛教祭儀,隨後伎樂在日本逐漸盛行起來,並對日本能樂形成了很大影響,流傳到日本的伎樂曲目有:《獅子舞》、《吳公》、《金剛》、《迦樓羅》、《婆羅門》、《昆侖》、《力士》、《大孤》、《醉胡》、《武德樂》,稱為十伎樂。
●散樂本是中國古代樂舞,《周禮。春宮。旄人》中載有「掌教舞散樂,舞夷樂。」鄭玄註:「散樂手祥御野人為樂之善者,若今黃門倡矣。」原指周代民間樂舞;到了南北朝時期,成為百戲的同義詞。包括各種雜技,幻術(如扛鼎,,吞刀,吐火),裝扮人物的樂舞,裝扮動物的魚龍曼妙以及帶有簡單故事的《東海黃公》等。散樂傳到日本以後,散樂先由奈良宮廷指定的散樂戶傳習,延歷元年(公元782年),即平安時代之始,廢止散樂戶。於是散樂流傳於民間,於是產生了許多變化發展。散樂經由中介形式猿樂而發展成為能樂的說法,幾乎為所有的日本當今演劇史著作,藝術史教科書所採納。流行於日本列島的散樂的面貌,可從至盡收藏在奈良市的正倉院的《彈弓圖》,《信西古樂圖》中得到印象,它包括拋球,頂竿,弄槍,高蹺等雜技,吞刀吐火等魔術,傀儡戲,口技以及滑稽模擬表演等,與中國散樂面目幾同。在宮廷中,散樂是作為與舞樂對應的俗樂,作為相撲節會,神樂的余興表演的。奈良皇朝行保護散樂戶的政策。但平安朝廷自掌權之日便解散了散樂戶,散樂藝人流向民間,供奉於各地神社,寺廟,以及在廟會社祭等場合上表演。平安中葉也後散樂走向了分化,一部分雜技因素被田樂等民俗藝能繼承,模擬表演在其後裔猿樂中得到發揚,並最終從中引導出成熟的戲劇形式-能樂。
●關於平安猿樂的面貌。十一世紀中期的藤原明衡在《新猿樂記》中展示得十分詳盡。他羅列了京都稻荷祭上的猿樂表演段子近三十種。可將它們分作獨立藝能、雜技類藝能、模擬伎藝和模擬小戲四類。第一類咒師、田樂、傀儡子等本不同猿樂系統,是別種藝能參予猿樂表演而已;第二類是對原有散樂的繼承;第三類是單項動作模擬;第四類已經有人物扮演,簡單故事清潔,其中最為接近後世戲劇形態的如「京童之虛左禮,東人之初上京」,表演一個充滿城裡人的「優越感」的「京童」,調弄一個第一次上京的鄉下人,那內容、規模與戲劇化程度,堪於同時的中國宋金雜劇相媲美。
●平安中葉,散樂改稱日本式的名字「猿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動呢?日本學界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猿」是「散」的假借字,「猿」和「散」兩字的讀音相近而轉訛,他們從語言學入手,舉類似的例證,並在史料中尋找兩者混用的記錄;另一種認為:那是由於散樂中獼猴之藝十分令人注目,它的鳴滸之藝漸漸成為此樂的風格。這種說法把工夫下在「猿」字本身,而不單在讀音上尋找原因,被認為是一種樸素的看法。
●以極盡風雅之能事的平安貴族為主體的平安文化,到了平安末期(12C末)開始走向沒落。而隨著律令官制的崩潰,兵制的變遷,庄園經濟的發展等諸多因素。從地方名主脫穎而出的新興勢力---武士階層開始借機進入權力中樞。而朝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引發了「保元之亂」、「賓士之亂」兩次內亂。平息了內亂的平氏等武家集團勢力迅速壯大,甚至在朝廷與攝關平分秋色。而後武家內部諸勢力之間矛盾激化,源氏和平氏發生了正面沖突,以源氏的勝利告終。建久三年(1192年)七月,源賴朝在鐮倉開設將軍幕府,出任「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所謂的武家政治,鐮倉時代就此拉開序幕。源氏三代而亡,其後的幕權由北條氏繼續維持。經過「承久之亂」(1221年)後,皇權愈發衰微,貴族更加的腐朽。實權在握的鐮倉幕府加強了對武士的控制,通過制定《御成敗式目》(1232)年,作為武士社會的法典,確立了與前代貴族社會不同的倫理觀念,道德規范,行為准則,鞏固了「御家人」制度,將將軍與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以法令的形式確定下來。標志了中世文化的確立。
●但是文化的轉變是個漸進的過程,鐮倉時代腐朽而糜爛的公卿文化依然占據著支配地位,在教育和學問上都非常欠缺的武家要想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帶有武家特色的新型文化是不可能的,而此時所謂的「武家文化」,其實也有兩個側面,一是繼承平安貴族傳統的文化側面,一是萌生於武士社會內部的文化側面。平安後期的武士集團首領,倘若追溯其源流,如源氏、平氏均出自皇族,他們長期作為皇帝貴族的侍從,即使在鐮倉開幕以後,還有大批武士滯留京都,逐漸受到貴族文化的熏陶。可以說,武士把地方文化帶入了京畿,又把貴族文化傳向了各地,扮演了溝通文化的角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貴族的傳統文化逐漸走向衰退,以武士為核心的新文化逐漸占據優勢,同時邁出走向民眾化的第一步,就藝能來說,因為貴族的崩潰,地方武士的抬頭,「下克上」現象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之後,各階層的交替發展使當時的藝能的受眾成分在不斷的變化。從而使藝術交流在各地的藝人之間廣泛發展。這一時期對後世能樂的產生起到極大的影響的藝能就是延年和田樂。
●延年,又稱為遐齡延年或延年舞曲,是寺院里大法會的會後游宴,是神社祭禮後宴會上的酬賓節目。開始於平安時代中期,極盛於鐮倉時代,而到了能樂興盛起來的室町時代中期以後,便衰退下去了。這種藝術形式在連接散樂到能樂的發展脈絡中起到了很好的連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延年的曲目是多種多樣的,各自獨立,互無關聯。既有宮廷貴族的雅樂,包括舞樂、神樂、催馬樂、朗詠等,也包括平安時代以來的雜藝及中世流行的模仿性演出。可以看出,延年體現了這一時代文化轉型時期過渡性的特點,及保持了宮廷公卿貴族的文化特色,又體現了藝能向民間普及發展的趨勢。
●延年的樂器,處了雅樂的東西之外,還用了鼓,出現了「地謠」這種伴唱形式。而舞台則是在寺院的草坪(芝生)上搭建的,後世所謂「芝居」即來源於此,意為劇場或演劇本身。舞台的後方建一個後台(樂屋),留一個「V」字形的出入口供演員出入。人們都在舞台對面的庭院觀看演出。
●將雅樂、猿樂、田樂、風流以及其他鐮倉時代的藝能加以綜合吸收的延年,對後世的能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因為延年本身是依託於寺院而生存的,經過南北朝的兵荒馬亂,室町時代的戰國亂世,寺院所依靠的庄園經濟崩潰,無法再維持延年的生存,導致延年走上衰退的道路。只有部分有勢力的寺社依然保持了這種表演形式,如奈良興福寺的春日若宮御祭仍保有這個傳統劇種。
●而田樂則來源於古代的樂舞「田舞」,田舞最初是祈禱豐年的祭祀儀式,後來被引入宮廷成為御用樂舞,但迅速又被其他樂舞壓制而衰落,其中一部分被庶民所接受成為田樂而發展起來,因朝廷廢除「散樂戶」從而使散樂流傳到民間,某些散樂藝人散樂與田樂這種民間藝能相結合,表演帶有雜技性質的表演,如「一足」、「高足」、「刀玉」等,使田樂從一種民間祭祀儀式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田樂真正成為職業化的藝能是在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田樂中的歌舞發展成為田樂能,其曲目有《菊水》、《合浦》、《二星》、《北野物狂之能》、《尺八之能》、《法然上人之能》、《四隻鬼之能》、《源氏之能》等等,狂言部分,有很多與能狂言是共通的,如《山行》、《宗論》、《附子》等。這些劇目的基本結構,已經具備了序、破、急的體制,從戲劇構成部分來看,其中有故事情節,有對話,有歌舞,也有舞台動作,還有歌隊和樂隊的演唱和伴奏。處於鼎盛時期的田樂能,給予猿樂能的發展有極大影響,隨著猿樂能得到將軍的支持而興盛時,田樂能也就完成了自己所承載的歷史任務而衰落下去,再次走向民間作為民俗而保留至今。
●應仁之亂以後,幕府體制弱化和寺社的衰退,對能樂的發展打擊很大。僅僅只有服部小次郎信光、其子長俊、金春禪鳳等通過創造華麗並富有戲劇變化的曲目獲得了一般觀眾的好評。而此時的田樂和近江猿樂幾乎已經消亡了。16世紀後半期,大部分能演員逐漸投靠那些有勢力的大名以尋求支持和保護。
●信長對能樂的愛好,是人所共知的。而其後的秀吉,更是狂熱的能樂愛好者,他除了自己觀賞,甚至自己也經常表演,並在經濟上支持了大和猿樂四座,使之得以在亂世生存下去。從此,能樂演員就逐漸脫離了寺院、神社轉而投靠武士,由武家來支配了。經過這樣的變化,除了一些殘存的小型表演團體(樂座)以及投靠武家的大和猿樂四座,其他的樂座基本上在這個時代消失了。
●這個時期,以絢爛的桃山文化為背景,豪華絢麗的能樂舞台樣式被確立,演員的裝束也更加的奢侈,在能面製作方面,也是名家輩出,能樂表演中所使用的面具,在這個時期基本上都已經出齊了。劇本也發展了起來,狂言名家也頻頻出現在這一時代,可以說戰國時代是能樂的轉型期和復興期。
●秀吉死後,出任征夷大將軍的家康也沿襲了秀吉的制度。給予能表演者知行和官位,從而以保護藝人的表演能力。新興的喜多流也被扶植成為一流流派,與大和四座並稱五大流派。這些藝人轉移到了江戶這個能樂的中心,藝人們原來顛沛流離的生活總算是安定下來了。同時,各地的藩府也僱傭了五大流派的弟子,讓其在自己的領內進行表演以及研究。
●但是幕府和諸藩既是能樂的保護者同時也是嚴厲的監督者,根據頻繁頒布的措辭嚴厲的通告,演員們被要求進行表演技巧的鍛煉和繼承傳統技藝,能樂變得漸漸莊重,一曲的所用時間也變長,變成消耗精力和體力的嚴厲的技藝。與此同時,能樂方面、伴奏方面、狂言方面等細小的部分也獨立分裂分化出眾多的流派,而以「大夫」為中心的掌門人制度守護本座的體制在這個時代得以確立,反過來說這也是能樂在歷史的流動中自由的發展前途被關閉的結果吧。
能樂的特點
●「能樂」這個名稱是到明治時代才確定下來的,當時的有志之士仿照西洋樂劇而創出的典雅名詞。這種藝術形式在十四、十五世紀發展的高潮期仍被稱作為「猿樂之能」。為了方便敘述,我們將已經具備後世能樂特點的猿樂之能在下文中一概稱作「能樂」。
●能樂發展到室町幕府時期,已經非常成熟了,它已經具備了戲劇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舞台藝術等各種因素。但它主要還是以歌舞為主的音樂劇,簡短精練,不追求情節的變化發展,著重敘事抒情。其題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學作品,如《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伊勢物語》、《源氏物語》、《今昔物語》、《平家物語》、《曾我物語》、《義經記》等 ,就中掇其半鱗片羽,予以深入發揮,以情動人。能樂的一出戲有主角一人,稱為「仕手」,戴面具著錦衣華服,有時帶副主角「連」(為主角配戲者)上場。主要配角一人,稱為「脅」,有時帶副配角「脅連」(為配角配戲者)上場。另外還有一些陪襯的角色,如小生(又稱為「子方」,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龍套」,但和「龍套」不同的是,日本的「龍套」允許有台詞)。這些角色一般不會全部上場,象出場人數比較多的能劇《安宅》共有十四名演員上場,也只)、隨從(又稱為「立眾」,有五種類型的角色。一般的戲中,只有二到三個演員表演。所有的能樂演員都是男的,如扮演女性就戴假面。此外,在能樂的表演中還存在著「間」的角色,他們的作用是幫助觀眾了解故事背景,並使劇情順理成章的過渡,把戲引向高潮。他們只道白而不歌舞,所以被稱之為「狂言」,又因其出現在前後場的關節上,所以稱為「間狂言」,它是以後能狂言的前身,但能狂言形成之後,這種「間狂言」也並沒有廢除,依然起到過渡劇情的作用,與在兩番能劇中上演的狂言是並存的。
●能樂是擁有被稱作「謠曲」的文學劇本的演劇,在能樂大師世阿彌的謠曲作品中,還出現了叫做「事書」的提示此處該如何表演的插注。因此可以說,謠曲是日本最早的表演戲曲劇本。謠曲具有高度的語言藝術成就,其中有對白也有唱詞,有一定的韻律。唱詞大多引用了日本的和歌或漢詩。是日本古典文學中的瑰寶。對日本文學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後來形成的劇種,如木偶凈琉璃、歌舞伎等,都承襲和發展了它的傳統,上演它的劇目。謠曲的文體兼用韻文和散文,對白部分都屬散文,這些散文很講究節奏,而且兼用文言和室町時代的口語。韻文均由七五調構成(前半句七個音節,後半句五個音節)組成。
謠曲的基本結構分為序、破、急,是能樂的規范。對理解能樂的結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序 段 脅的登場
破一段 仕手的登場
破二段 仕手和脅之間的問答
破三段 前段的展開,曲舞,幕間休息(由「間」上場過渡)
急 段 仕手再度出現並表演舞蹈
●序段是交代劇情,包括「次第」、「通名」、「道行」三段。開場的時候,樂隊先奏音樂,然後脅從舞台左側的「幕口」里慢慢踱上舞台。在舞台上,「脅」伴隨著音樂先唱一段,一般為七五、七五、七五句,但第三句結尾要少一個音節,共為三十五音。第二句要重復第一句。合唱隊「地謠」也接著反復唱,這叫「次第」登場。接著是「通名」,配角伴隨著音樂及合唱,說明自己的名字及旅行的目的。如《賴政》中(注1),行僧通名:「我是雲游各地的行僧,近來在京城遍訪了所有寺院,現在打算往奈良一游。」然後是「道行」段子,交代整個故事的時間、地點、前因後果。配角「脅」作為「觀眾的代表」用這種方法贏得觀眾對他的理解,期待與觀眾進行親切的感情交流。這些表達告一段落之後,配角「脅」就在規定的地方(配角位)坐下來。這樣序段就結束了。
●在讓觀眾充分產生了期待情緒之後,主角「仕手」上台扮成一個鄉下人,一邊歌唱,一邊踱過橋廊來到舞台上。並作著與劇情有關的帶有幻想情趣的道白。「仕手」與「脅」一問一答,劇情就這樣展開了。「仕手」根據「脅」的發問,進行一些有關於本劇主人公的說明,也就是讓觀眾明白劇情。《賴政》中,行僧就問「仕手」:「我初到此地,這宇治里的名勝古跡,望能一一賜教。」(注2),通過對與源賴政有關的古跡,如平等院、扇草坪等遺跡,引起觀眾對主人公的認識。
●在通過主角與配角的對話表演敘述完劇情之後,脅(同時也是觀眾)對主人公獲得一定的認識,而那個扮成「鄉下人」的主角就自稱「我就是那個主人公的亡靈」,說罷便消失了。《賴政》中化身為鄉下老翁的源賴政唱道:「夢入塵寰虛此生,宇治橋頭易霜星。皺滿額頭年高邁,失語行僧我真情。吾乃三位源賴政,宮戰之役化幽靈。未及通名急隱去,姓名未通隱身形。」(然後,悄然中途退場)這時,對無名鄉人的淵博知識還在感到敬畏的配角「脅」,遇見了以本地人身份上場的「間」。在「間」與「脅」的一問一答中,「脅」得知剛才原來遇見的人是主人公的亡魂。「間」勸「脅」去祭奠亡魂,然後退至狂言位。這一段稱作「間狂言」,後來發展成為與劇情無關的滑稽喜劇。(這種以「間」劃分前後場的能叫「復式能」,沒有「間」只有一場戲的就叫「單式能」)
●當配角「脅」得知剛才的鄉下人原來是亡魂,不勝驚異。接著,「脅」一邊緬懷著剛才提到的歷史人物,一邊假寐(表示進入了夢境之中)。這是已經退場的主角「仕手」,化裝成主人公在世時的摸樣,重新登場。也就是說,他又一次的顯靈了。這時配角面對的是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至此,進入急段,又是一連串的歌舞和問答,節奏逐漸緊張,進入高潮,仕手向脅(也就是向觀眾)講述了當年的事跡。《賴政》中源賴政上場後就講了當年支持高倉宮起兵作反,最後不幸失敗的事。講完之後,再一次的消失(退場),全劇結束。

⑤ 白夜行:為什麼說是一部香艷、刺激、冷冽、凄美的韓國電影

引子}

記得在早稻田大學的面試的時候,一位早大的教授問我:你認為日本文學有什麼特點?

我的回答是:當你拿起一本日本的小說的時候,你不知道讀完這本小說後的自己的價值觀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作家們肆意描寫著性,謀殺,毒品以及病態的心。而這些真實存在的,我們故意說服自己去忽視的細節,往往在一衣帶水的文字里得到赤裸裸的暴露。日本作家們像是催眠師一樣,用他們的語言更改著我們對生活的認知與理解。世界在我們的眼中呈現了另外的一副模樣,它不光是美好的,它還摻雜著血淋淋的罪惡。這是世界的補全,也是人性的補全。

已經不需要我來提及川端康成,村上春樹,渡邊淳一這些響徹國內外的日本作家,單單是近幾年在中國掀起狂瀾的東野圭吾就足以詮釋。在我去日本留學之前的假期,每每逛到書店,總會看到最醒目的書架上滿滿的擺放著東野圭吾的各種小說。

也許很多很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東野圭吾甚至其他日本作家的曾經鋪天蓋地的各種小說,但是一代代人過去,他們會記得一本《白夜行》。

初讀白夜行是在同名電視劇已經上演後很多年的一個高二的夏天,很厚的一本書,捨不得有絲毫間斷的讀完後,直到翻過最後一頁的時候感到了徹骨的冷。

白夜行電影上映前,各路人士對堀北真希擔當唐澤雪穗這一角色表示非常不看好,畢竟堀北尚年輕難以擔負這個角色。確實,堀北真希雖然算是新一代日本一線女演員中難以忽視的一個,但是放眼這姑娘的演繹生涯,無論是《野豬大改造》《花樣少男少女》《欺詐獵人》《Innocent Love》都難逃花瓶+迷迷糊糊的少女形象。也許深川榮洋導演看重的正是她的那種清純的容貌以及年輕的形象,而事實證明確實堀北為日本電影版白夜行吸收了很多男性觀眾,記得我1月29號那天去看首映的時候身邊的三個男孩子就是沖著堀北而去看電影的。對我來說,對堀北的印象一直不錯,小姑娘確實非常招人喜歡,生活中的堀北真希也的確就是那種迷迷糊糊的,坐電車也會站著睡著而坐過站的天然呆女孩。

可是唐澤雪穗絕對不是一個僅僅依靠漂亮的外表就可以詮釋的花瓶。唐澤是一個極其矛盾的個體,她本身是一個幼年因為母親不管不顧而遭到性騷擾的女孩,而被亮司救出來後,憑借著自己的巧言而被名門貴婦收養,一步一步利用身邊的人而有計劃的向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走去的女人。應該說讓白夜行無端增添一抹寒光的就是唐澤雪穗這個人物。從殺死自己的母親,幫亮司提供證詞,回答警察的詢問,到找鄰居開門並發現自己母親的屍體,這一切一切如同殺人慣犯一樣的縝密精細到每個細節的思維方式,竟然出自一個還在上小學的小女孩,簡直讓人不寒而慄。雪穗是一個非常懂得利用別人來達成自己野心的人,並且有仇必報而且手法兇殘。這些本性被掩飾在不正世事的恬然的外表下,暗藏殺機。

我必須要說,堀北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她可以說比較准確的表現出了雪穗那種時時刻刻都在刻意隱忍的外表,雖然有的時候讓人感覺到有一點點面癱的感覺,但是很好的捕捉了雪穗即使在笑著也僅僅是皮笑肉不笑的那種偽裝。堀北姑娘其實最讓人喜歡的就是她的笑容,但是為了配合本片整體的氣氛和角色的性格,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那種燦爛的微笑。而唯一的一個雪穗真心的微笑是在片尾,暫且按下不表。

日劇白夜行非常失敗的篡改了結局,而我非常熱忱的早早訂好票來看此次的電影版首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本片真實的還原了東野圭吾的原版結局。雖然早在預告片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雪穗那句經典的「我不認識他」,但是一連串的看到全片之後,經過了高良健吾上一幕和警官先生精彩的對手戲之後,看著堀北版的雪穗一步一步淡定的走到亮司的屍體前,面對著警官的哭訴,平靜的說出:「我不認識他」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堀北盡了全力去試圖演繹好雪穗的角色,她微微的眯起眼睛彷彿努力的剋制住面部的表情,幾乎用一種嘆息式的,自我催眠感覺的語氣說出了『私、知らない』而在她退後一步轉身離去的時候,我幾乎是死死的盯著堀北面部的表情,她用了一種緩慢的幾乎難以察覺的速度隨著自己的步伐在變換臉部的表情,從微微的眼神失焦到堅定的看向前方,從僵硬的嘴角慢慢的現出一絲淡淡的冷笑再轉變為溫和的笑容,這些極其微小的細節堀北處理的非常完美,至少在這一幕讓我可以毫不含糊的稱贊她的演技。{關於演員——船越英一郎}

看過很多船越英一郎大叔的配角戲,說實在的,在白夜行的熒幕上再次見到他只是覺得熟悉而已,但是在看過白夜行之後我想我會徹底的記住這個大叔。船越英一郎飾演的警官笹垣潤三是日劇乃至日影裡面常見的警探形象——被罪犯耍著玩。但是船越英一郎的警官形象卻讓我多了一分敬佩和感動。

很多人反饋說船越英一郎演的角色面癱,但是我的見解相反,可以說船越大叔是整部片子裡面演技最好的演員。他飾演的警官總是微笑著,讓人覺得那種微笑的全片中唯一可以看得見的一絲溫暖,但是那抹微笑總是很輕易的很細膩的被另外一種表情代替,那就是震驚。警官是整個故事的線索,因為他的窮追不舍而得以真相大白,他所發現的每個證據總是再將當年那件懸而未斷的案子推往一個他所不能接受的,同時也是觀者所不能接受的方向發展,所以,他總是在震驚,他總是在用一種『怎麼可能』的面孔推進著整個事件的發展。他所追尋的真相是要親手把罪名放置在一個他曾經審訊過的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恐懼中的少年身上,他所渴望得知的事實是要把這個冷酷的詭計歸功於一個他曾經以為單純可愛的純潔無辜的少女身上。也許整個片子裡面,最悲情的角色該屬於船越大叔,因為他所詮釋的是一個目睹著人性是如何的醜陋扭曲的觀者。於是最後的最後,警官再也無法保持這象徵希望的那抹微笑,他只能抱著亮司冰冷而殘損的屍體哭的心酸而悲哀。{關於演員——小男孩}

飾演亮司童年的孩子讓我彷彿看到了未來的一顆影視奇葩,雖然不知道這孩子的名字,但是無論是醫龍裡面的小心臟病人還是code blue裡面的黑田醫生的的兒子,都讓這個孩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夜行里關於他的第一幕是警官先生到亮司房間求證,當他坐在旋轉的椅子上轉過身的時候,看慣了這個孩子各種生動的表情的我實在不能接受他那種異常陰暗的神色,雖然這孩子使勁為了追求陰暗的感覺而皺眉的動作,但是作為一個孩子來說,這已經非常好了。小男孩主要的戲份在揭露真相的那部分,歡樂的小學生活難得的成為這部電影裡面溫馨的一幕,亮司和雪穗的笑容綻放在美好的兒時生活中,直到亮司看到自己的爸爸牽走雪穗走往一個廢舊的大樓,此時小男孩眼中的焦慮和不安表現的非常生動。亮司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男孩顫抖的雙手保持著纂著剪刀的姿勢,滿眼的恐慌和不敢相信,下一秒男孩渙散的眼光轉到雪穗身上,他拚命的拉起雪穗的手把她推出大樓的門外,然後一點點的闔上了大門。雪穗努力的想要讓他和自己一起離開這里,但是男孩遙遙頭依然慢慢的闔上了門,就像是一個緩緩許下的承諾一樣,從此他把自己隱藏在見不得人的黑暗裡。小男孩飾演的亮司在闔上門後一邊哭著用水桶賭住大門,一邊哭著為自己用刀刺到但卻仍剩下一口氣的父親終結了生命,系好了腰帶。小男孩把一切的開始演出了一個成人演員才能表現的絕望。
正如我之前所言,我非常非常不喜歡日劇版本的白夜行,雖然可能電視劇更能容易的讓觀眾接受,但是我欣賞的這部日本版的白夜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最大程度上的還原了原書本來的結構和結局。雖然進行了一定量的刪減但是完全忠於原作的結局使得整部片子具有了思考的空間和人性的分量。
電影所使用的色調近似於studio的感覺,近似於黑白但是又不全是黑白,可以分辨的出不同的顏色只不過渲染出了一種冷峻的效果。白夜行三個字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非常像是樹立在田野間的慘白色的十字架,讓人覺得壓抑,而這感覺就像在讀東野圭吾的原著時的心情,明明眼前是是簡單的語句,卻好像在文字的背後蘊藏著讓人難以承受的景象。
將一本五百多頁的小說壓縮成一部電影並非易事,全片兩個多小時的長度已經到達了極限,但是還是不能避免的在影片中後部出現了拖沓的感覺,如果不是東野圭吾的重視讀者我想很難保證後半部分我不會睡著。
但是我還是要大言不慚的繼續重復的稱贊結尾的部分,由警官而娓娓道來的真相簡直讓人有行雲流水的酣暢只感,加之小童星的精彩演繹使得整個影片的高潮非常不同凡響。導演深川容洋對原著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去掉了很多的人物,甚至將幾個人物的形象合並在一個角色的身上,但是我認為這種做法非但沒有破壞原著的感覺反而使得整本書搬到熒幕上後簡化了不必要的情節而留出時間來更加細膩的表現人物的情感,本片還運用了大量的人物的特寫從而突出了人物細微變幻的表情,這也成為了本片最大的特點之一。有人說把軟體公司那部分全盤刪除並不合適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事實上軟體公司的那部分的刪節與否並不會構成對整個主線的影響,反而現在刪去軟體公司的本片顯得非常的自然流暢。

讓我充分感受到深川榮洋作為一個日本導演的感性是在他插入的原著所沒有的一個橋段裡面。這個小小的,可能總計不到5分鍾的片段,是長大後的雪穗和亮司唯一的面對面的交集,而導演將這個簡單的片段分割成了三個部分,當你在片尾終於將這三個片段看過之後,你就會頓時明白了何所謂「無望的守候」,還未察覺就已然淚下:第一個部分我們只看到亮司身著臟兮兮的工裝,不知面對著什麼淚流滿面的笑著,這個片段穿插的非常突兀,上一秒還淡然的離開典子死去公寓的他,為何漠然如他下一秒卻突然像情感爆發一樣?第二個部分是,雪穗在和未婚夫高宮挑選婚紗,雪穗穿上婚紗魅力非常,她非常優雅的看向站在玻璃窗旁的未婚夫高宮,高宮回以贊許的眼神。第三個部分是在最後的片尾,穿上婚紗的雪穗看向未婚夫後,慢慢的把視線輕輕調離了未婚夫身旁的玻璃窗外,窗外是穿著工人裝的亮司仰頭望著她,然後雪穗突然在一瞬間對著窗外的亮司綻放了笑顏,就像是曾經的那個單純的小姑娘,那笑容是那麼的溫暖而燦爛,窗外的亮司淚流滿面的笑著,也許很悲傷,也許很心酸,又也許真的在為她高興。是利用也好,是真心也罷,原來她曾經單單只為了他而那麼美麗的微笑過。

深川導演沒有像電視劇那樣強制性的改變了原著,而是順從著東野圭吾的意圖而鋪陳給觀眾一個開放性的結局,那愛情是否存在過已經不再重要,導演只是想用他的方式來解讀白夜行的真諦。

⑥ 一部日本真人版片,男主角在封面上有黑色翅膀

水瓶戰紀劇場版

主演,就是那個有黑色翅膀的是櫻田通……
貌似沒有簡介,當初我是沖著櫻田通看的,貌似有下載過,但是後來刪了
忘了在哪裡下的了

-------------
又叫寶瓶時代,網路裡面有

http://ke..com/view/1013684.htm
電影
片名:寶瓶時代 又名: 水瓶戰記/水瓶世紀/アクエリアンエイジ 英文片名:Aquarian Age The Movie 國家/地區:日本 區域:亞洲 出品: 發行:BIO-TIDE 類型:奇幻 導演: 田原英孝 編劇: 主演:櫻田通 栩原樂人 植原卓也 木村啟太 藤井俊清 長澤奈央 綾野剛 堀內正美 分級:未分級 上映時間:2008年3月22日 詳細劇情 日下部要(櫻田通飾演)和籃球部的學長司馬一心(植原卓也飾演)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了一個身受重傷的少年,當二人想過去幫助他的時候,這個少年卻猶如驚弓之鳥似的逃進了一家正在舉行搖滾演唱會的音樂屋。當樂迷們漸漸散去的時候,那個少年也不知了蹤影,但是卻在無人的音樂屋中留下了一個可怕的血印以及一根黑色的羽毛。 第二天清晨,日下部要因為後背劇烈的疼痛而早早醒來,可是等來到學校之後,卻遭到襲擊而失去了意識。等他恢復意識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這時一位身穿白大褂的研究員麻耶(長澤奈央飾演)告訴他,其實他是黑翼族的「Darklore」的後裔,而背部疼痛的原因是因為要長出翅膀的原因。如此的說法讓日下部要吃驚不已,覺得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相信這是事實的日下部要慌忙的跑出了醫院。 但是沒過多久,日下部要還是回到了醫院,強烈的好奇心讓她想了解關於黑翼族的事情。原來,這個世界上除了「Darklore」之外,還存在著很多繼承了特殊遺傳因子的其它異族——擅長東洋秘術的阿羅耶識、精通西洋魔法的WIZ-DOM、擁有預知能力和傳心術的EGO。自古以外,這些種族都在彼此爭吵著。 後來日下部要又得知那個少年被人寄居在教堂,想著要前去探望,結果卻遭到了老神父中浦智律(藤井俊清飾演)的嚴厲責問。日下部要在離開教堂之後,只覺得後背越來越疼,終於體力不支倒在了地上。早已命中註定之輪開始轉動起來…… 看點 這部影片取材於《寶瓶時代》大家族中的漫畫故事《獵戶座少年》,值得一提的是主要角色皆為男性。為了保持原作中華美的風格,製作方特意聚集了一批水嫩嫩的小帥哥傾情出演。其中包括了舞台劇《網球王子》的第三代越前龍馬的扮演者櫻田通;曾出演過《學校的階段》、《玻璃的獠牙》的栩原樂人;電視連續劇《涉谷15》中的植原卓也;出演過影片《妖怪奇談》的綾野剛以及木村啟太、藤井俊清等這些活躍在影視、話劇、廣告領域的美少年們。相信影片的養眼指數勢必會隨著影片的上映而節節攀升。 其它: 《寶瓶時代》原來只是日本Broccoli公司於1999年的一款游戲牌,為這款卡片游戲擔當人物設定的都是許多當紅的實力派畫家,如後藤圭二、七瀨葵以及阿部恆等等。這套游戲牌推出之後以他浩大的背景和獨具一格的人物而廣受好評,備受推崇,於是各種後續系列不斷推出,接著又延伸到了漫畫、動畫片、電子游戲等多種媒體上,成為了日本人氣第一的鬥牌游戲。 在「寶瓶時代」系列的所有商業產品中,尤以大橋譽志光監督製造的動漫片《寶瓶時代》最為出名。這部動畫的目的就是要把游戲者頭腦中的想像表現出來,現實與想像的交錯在動畫手法上表現得很好,零而不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卡通片完全描述出了動畫的精髓所在,幾乎達到了動畫界的頂峰。 這部動畫片以我們大家都感興趣的當今娛樂界為切入點,引出了人們平靜生活背後不為人知的一場超能力者之間的戰爭。片中掌握著神賜予的自然之力的「阿羅耶識」,以自己的靈力為戰斗的媒介;擅長傳承自西洋的魔法「WIZ-DOM」,以塔羅牌占卜戰斗。還有半獸人「達格羅亞」以及以少女組成的新勢力E.O.G,這些非常奇特的人物深深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即便許多成年人也對這個動畫片贊不絕口。於是,《寶瓶時代真人電影版》就在人們的千呼萬喚之下拍攝完成了。 《寶瓶時代真人電影版》的導演是首次執掌導筒的田原英孝,他曾經為幸田來未、Orange Range等人氣歌者製作MTV,相信此次進軍影壇也會為之帶來一股新鮮勢力。除此之外,視覺系樂隊「愛麗絲9號」不僅為影片創作了主題歌《MIRROR BALL》,而且還將在片中友情露面。 由於《寶瓶時代》動畫版的異常成功,使得真人版的《寶瓶時代》更為人所期待。而該片也絕對沒有人失望,公映之後獲得如潮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