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 電影
日本恐怖電影帶有日本獨特的民族性,而這種特性在其他國家的電影中則很難見到,尤其與歐美系的視覺恐怖系大相徑庭,甚至同樣是心理驚悚電影,日本電影也與好萊塢電影涇渭分明。
《咒怨》那可是經典啊
好萊塢恐怖片主要以視覺恐怖為主,其中主要類別包括以《生化危機》為代表的僵屍電影、《德古拉》為代表的吸血鬼電影、以《德州鏈鋸殺人狂》為代表的血腥殺戮式電影。這些影片中往往沒有太多不可思議的元素,但充滿了大量的血漿、殘肢飛舞、以及醜陋的面孔和骯臟詭異的場景。基本都是靠感官刺激來取悅和驚嚇觀眾,少數電影如彼得·傑克遜的《群屍玩過界》還帶有濃烈的黑色幽默,不過整體感覺還是以惡心的場面為主。好萊塢的少數心理驚悚電影,比如《小島驚魂》、《第六感》等,在懸疑方面已經超越了僵屍片,能夠營造出恐怖的氛圍來,而且結局玩的懸念往往出人意料,但即使是《女巫布萊爾》這樣和日系恐怖電影風格已經很接近的片子,其恐怖的氣氛的營造方面恐怕比起《午夜凶鈴》來還不可同日而語。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對恐怖電影的理解與日本有很大的差距,最主要的文化差異就表現在宗教方面,對於信仰上帝的西方人來說,魔鬼永遠是邪惡和黑暗的,而天使則是正義和光明的象徵,因此在《驅魔人》等影片中,惡靈是邪惡到底的,不似日本電影中鬼中也有好的。而對宗教信仰的顛覆比如魔鬼統治世界,被視為異常恐怖的主題,是因為這突破了人們心目中的宗教底線,因此讓人難以接受,而日本人則似乎在任何方面都沒有底線可言。而且日本由於吸收了各文明的多元文化,因此始終很難給日本恐怖片的善惡畫出一條明顯的界線來。
日本的民間傳說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神怪,然而與亞洲其他國家不同,日本人只有在提及神話的時候,才有神的登場,而在絕大多數民間傳說里,無論善惡都是以妖魔的形態出現的,而且在日本的歷史上,無論褒貶都會把妖魔的名號加諸在某人頭上,而不會用神的名號。比如戰國時期,織田信長就被稱為「第六天魔王」,以諷喻他火燒比睿山延歷寺的殘暴罪行,而以「鬼孫市」的名號加諸大將鈴木重秀,形容其槍法精準,堪比鬼神。
日本的鬼怪文化龐博而復雜,主要是因為隨著日本的發展,不斷地吸取其他國家的文化,因此各國的鬼怪都改名換姓在日本重獲新生。從平安時代開始,日本就出現了「陰陽師」的職業,而以當時著名的陰陽師安倍晴明為主角的系列小說《陰陽師》,就被導演瀧田洋二郎搬上了銀幕。平安時代的《古事記》中除了神話外,還記載了許多志怪故事,其中應該很多是取材於中國的《山海經》以及《搜神記》等民間志怪書籍。後來的《日本書紀》、《今昔物語集》、《太平記》等重要文集中都對各種妖怪的民間故事加以收集和整理。還有《新耳袋》這樣純粹收集靈異故事的文集,其地位應該相當於我國晉朝干寶所著的《搜神記》。日本早期的怪談電影以及後來的恐怖電影,都是取材或改編於文學作品。
除了文學之外,日本的諸多藝術形式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恐怖文化的發展,比如歌舞伎,歌舞伎本來起源於鐮倉幕府時期,當時是草根的民間歌舞形式,後來在德川幕府時期為了豐富文化生活被認可為官方演藝事業,由官家開辦歌舞伎學校,而受認可的演員也就相當於國家級演員。歌舞伎的興盛促進了劇本創作的繁榮,而故事取材又多來自於民間,因此一些鬼怪傳說經過劇作家的包裝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如多次被拍攝成電影的《東海道四谷怪談》,就是根據竹田出雲的同名舞劇改編的。
可能因為從唐朝開始就深受佛教影響,日本文化中非常講究因果報應,在恐怖電影中也有體現,大多數日本電影是以鬼怪和怨靈為主角的,那麼最終結果也大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怨靈在平反了死時的冤屈就會超度,這一套路和早期的香港恐怖電影非常相似。而且在劇情中往往會交代怨靈的來歷和解決的方法,比起歐美恐怖電影中一味的血腥殺戮來說,劇情要合理的多。
類似於《午夜凶鈴》和《鬼水怪談》之類的日本恐怖片之所以非常成功,除了成功的營造了詭異的氣氛,以及劇情編排的懸念迭起,讓人心驚膽戰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故事看起來都是隨時可能發生在自己或者身邊的人身上,看過之後讓人對本來平凡的事物也心生恐懼,看過之後也無法忘記,日本的鬼怪傳說之多,的確是處處有靈怪,時時有妖魔,因此也為恐怖小說和電影的創作提供了無盡的素材,而且自從七八十年代「都市怪談」興起以來,恐怖電影的主題也是與時俱進,和科技共同發展,這類電影的特點容後再表。
② 姜文的《鬼子來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什麼事情
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
③ 日本電影《來了》最後,比嘉琴子死了沒有
沒有死。
在最後決戰時,代表魄魕魔的血液始終不能近到比嘉琴子腳邊,面對成形的妖魔,比嘉琴子充滿自信笑容的嘴角,一切盡在掌控中。對決中,比嘉琴子面對陽台,血液從陽台噴灑而出,沿著是比魄魕魔攻擊的方向。
隨著另一個驅魔師一口老血就要命了倒下了,琴子依然從容地說出:這么丟臉的驅邪還是第一次,面對危險顯得從容不迫,妹妹走前看向琴子的表情也是充滿信任而不是擔憂,而琴子明顯是完勝魄魕魔的血液。
電影《來了》的介紹:
《來了》該片根據澤村伊智小說《ぼぎわんが、來る》改編,是由中島哲也執導,岡田准一主演,妻夫木聰、黑木華、小松菜奈、松隆子、柴田理恵等共同出演的電影,於2018年12月7日在日本上映。
講述了秀樹與香奈夫婦因屢遭奇怪的事情,而求助於自由作家野崎,他的女友比嘉真琴,具有感應靈異的體質,野崎和真琴開始一起尋找解決辦法,與真琴的靈媒姐姐琴子合力對付不明正體襲擊的故事。
④ 值得一看的日本電影都有哪些
《熱血高校》 《千與千尋》《夢旅人》《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熱血高校》是由三池崇史執導,小栗旬、山田孝之等主演的動作片,該片於2007年10月27日在日本上映。
看千尋在這座物慾橫流的小鎮游盪,就像是看一滴清水,投入一灘泥水,不知最後是化作污泥,還是泥水變得更清澈了一點。
這座小鎮,像是夢境,實際卻是現實的寫照。
它看似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實際卻有著不可動搖的運作規則。
比如在這里,你必須要吃這里的食物,不然就會人間蒸發;可是,你又不能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否則就會變成豬。
在這里,你必須要找一份工作,證明你存在的價值,而尋求安逸的人將會變成動物,被永遠放逐。
在這里,你要忍受人類才是異類,那些怪物隨時可能會走到你面前,給你一句:他身上的味,可真臭!
在這里,金錢仍是被眾人趨之若鶩的至高存在,為了錢,神明們也可以爭得頭破血流、尊嚴掃地。
瞧瞧,這和現實世界又有什麼區別呢?
戳破它華麗的衣裳,仍然是一具借屍還魂的腐朽軀體。
而千尋將要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高度抽象的現實世界。
可是,她並沒有站出來挑戰這些腐朽的規則,或是成為改變世界的英雄。
相反,她接受了。
為了生存,她在湯婆婆的澡堂里,找了一份工作,安定下來。
這就讓整個故事,更具有現實意義:我們每個人,都只能接受既定的社會規則,成為這場游戲的一部分。
而區別在於,有的人,被那規則馴化出一種懦弱;而有的人,卻始終有底線地活著。
其他兩部因篇幅有限就不多做介紹介紹了,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兩部,但是熱血高校算不上很有深度的電影,但是誰沒有青春年少呢,看著很爽就行了
⑤ 電影《鬼子來了》到底想說明什麼怎麼看不懂啊
是姜文演的那個嗎
《鬼子來了》是一部反映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這部影片長達三個小時,是姜文第二部角逐戛納電影節大獎的影片。劇中的男主角馬大山是中國一個偏遠村莊的農民,這個角色由導演姜文本人扮演。
馬大三(姜文飾)是唐山地區「掛甲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晚上,馬大三在與本村的寡婦魚兒(姜鴻波飾)偷情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慌亂中,大三將門打開,一隻「王八盒子」頂在了他的頭上。根本不由得大三分說,那個自稱「我」的神秘人物留下了兩個麻袋便揚長而去。臨走時還扔下一句話,說是大年三十晚上回來取,有空替他們「審審」。大三打開麻袋後著實的吃了一驚,麻袋裡裝的竟是兩個大活人,一個是日軍的軍曹,一個則是翻譯官。掛甲屯的村頭就有長駐的日軍炮樓,裡面的日軍天天吹吹打打的從門前過。既不能讓日軍發現,又不能讓俘虜死掉,馬大三和村裡的男人們遇上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題。經歷過了驚心動魄的兩個月,終於到了大年三十,馬大三把村裡僅存的白麵包了餃子准備送兩人「上路」。大三天天擔心受怕等的就是這天,可到了初一的早上那個「我」沒來……
在外請的儈子手失手後,村裡的男人們決定不再等了,由自己抽簽決定誰把兩個俘虜殺了。這個倒霉的任務當然是落在了倒霉的馬大三身上,很明顯,大三並沒有殺人的膽量,最終還是把兩個俘虜藏在了長城上。半年過去了,本來很堅強的日本人軟了下來,請求大三以兩車糧食做為交換條件放他們回去,本來很軟弱的村民「堅強」了起來,在立下字據後護送兩名俘虜回到了營房。日軍將領果然沒有食言,不但給了馬大三兩車糧食,還額外的補充了四車,並護送興高采烈的大三等人回到掛甲屯。鬼子來了,還帶來了豐盛的美味與村民聯歡,可鬼子終究是鬼子,在瞬間就可以從「朋友」變成魔鬼,轉眼間,掛甲屯變成了一片火海,聯歡會變成了屠殺場,雖然這時日軍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
馬大三因為去魚兒娘家接魚兒而逃過了這一劫,看到這景象,馬大三猛然醒悟,隻身一人闖入日軍俘虜營報仇。結局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馬大三因被國軍以「違背停戰協定」罪名砍下了頭顱,身首異處的馬大三終於看到那個與他半年前朝夕相處而現在正在擦刀的日軍軍曹……
⑥ 鬼子來了電影簡介
《鬼子來了》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鬼子來了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鬼子來了電影基本信息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華億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喜劇戰爭劇情片。影片由姜文執導,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影片於2000年5月上映。
鬼子來了電影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末期,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這兩個俘虜在村子裡關的時間一久,村民們便商議將二人處死,以避免麻煩。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決意以死殉國,而翻譯董漢臣則利用語言上的障礙爭取求生的機會。在多次試圖處死兩人未果之後,村民們認定他們命不該絕,就一直把這兩個俘虜秘密關押在村裡。
六個月之後,花屋小三郎決定報答馬大三和眾村民的不殺之恩,提出與村民完成一筆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譯送還給憲兵隊,而日軍方面則以兩車糧食作為交換條件。在馬大三的主張下,經過一番商議,村搜消粗民接受了花屋的條件,並且簽字訂約。眾人一並護送兩個俘虜返回憲兵隊。到憲兵隊橋悔後,盡管隊長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還是同意履行那份約定,並率部隊將糧食送往掛甲台。糧食運抵村內,日軍召集全村老小飲酒歡慶,共享吃喝。當歡慶進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經向盟軍投降、日本戰敗的消息,於是形勢出現突變,日軍開始殺戮無辜民眾,整個村落化成屠場,又縱火將這一山村化為灰燼。在這一滅項之災中,只有馬大三一人倖免於難。不久,國民黨軍隊接管了日軍大部俘虜,花屋所在部隊也在其中。一個雨天,馬大三假扮成煙販,手持利斧沖進日軍俘虜營,見人就砍,鬼子死傷數人。而他最終被國民黨士兵所擒,被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正是那個與他們曾經朝夕相處的花屋小三郎。
鬼子來了電影幕後花絮
該片雖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國產主旋律電影嚴重不合拍,因此雖然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仍被封殺。
鬼子來了電影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取材於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投資拍攝
《鬼子來了》用了48萬卷電影膠卷。顧長衛提議姜文能不能拍黑白的,當時的技術手段和人員設備都不是特別齊全,黑白片對攝影師來
說是一種挑戰。這不是形式的問題,而是內容。看過的人都意識到,根據《鬼子來了》的故事,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內容。為了影片最後砍頭的那抹鮮紅的畫面,將整部電影拍成黑白片。拍《鬼子來了》時姜文曾經為一場戲從美國專門進口一台特殊攝像機,《鬼子來了》用48萬卷,結果導致比原計劃2000萬投資超30%還多。
鬼子來了電影影片評世鎮價
正面評價
沒有一絲一毫相似於來自於中國的任何一種創作特點,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電影。 (法國新觀察家)
與他的同胞張藝謀和陳凱歌相比,他的風格更接近費里尼和庫斯圖里卡,一部推陳出新的電影傑作標志了一位才藝非凡的電影人橫空出世。”《陽光燦爛的日子》將姜文的少年回憶留駐在膠片之上,《鬼子來了》則進一步確立了姜文在當代中國影壇的獨特地位。 (法國觀點周刊)
《鬼子來了》這部影片一反中國電影傳統的敘述和鋪墊方式,異常坦率直接,充滿力量與激情,體現了人性的復雜與多面性。整部影片如同老子所說“上善若水”,反映了中國人忍讓但堅韌不拔的性格。觀眾可以看到在中國人心底里流動的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種善不能被隨便欺侮。 (導演明格拉)
負面評價
姜文的《鬼子來了》涉及了抗日這個歷史話題,且立場不正。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騰訊網)
⑦ 近年來日本有什麼好電影
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花與愛麗絲》《四月物語》
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座頭市》《大逃殺》《壞孩子的天空》
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所有電影,經典的包括《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幽靈公主》《天空之城》《側耳傾聽》《魔女宅急便》《聽見濤聲》《歲月的童話》《龍貓》《再見螢火蟲》《貓的報恩》《平成狸合戰》《飛天紅豬俠》《鄰居山田君一家》。
淺野忠信,日本著名演員,代表作有和北野武合作的座頭市,還有和岩井俊二合作的《夢旅人》《燕尾蝶》也很有名。下面給你他的資料。
淺野忠信
英文名: Tadanobu Asano
性 別: 男
生 日: 1973-11-27
角 色:演員
淺野忠信1973年出生於日本橫濱市。1990年,松岡錠司把望月峰太郎的第一部漫畫《拍水的金魚》搬上大屏幕時,選中了當時只有17歲的淺野忠信。雖然在片中他的戲份不多,但他俊朗的外型和收放自如的表演還是吸引了很多觀眾。之後他逐漸打開了知名度,並數度與知名導演合作。他1993年參演的電視劇《無名地帶》是岩井俊二導演,1994年的《等待救火的日子》中他與竹中直人、冢本晉也、周防正行 、奧山和由等電影人配戲。1995年,是枝裕和的導演處女作《幻之光》在威尼斯拿下了兩項大獎,淺野忠信也因主演這部影片大出風頭。之後,他在1996年與岩井俊二又合作了《夢旅人》、《燕尾蝶》兩部影片。從此他的戲路大開,並與多名知名導演合作……
身高:179厘米
體重:58公斤
血型:A型
妻子:Chara
演員作品
無形海浪 Invisible Waves (2006)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何離棄我? Eli, Eli, rema, sabachthani? (2005)
亂步地獄 Ranpo jigoku (2005)
茶之味 Cha no aji (2004)
Vital (2004)
終結死亡 Dead End Run (2004)
如果和父親生活 Chichi to kuraseba (2004)
生存方式 5+ SURVIVE STYLE 5+ (2004)
光明的未來 Akarui mirai (2003)
宇宙的最後生命 Last Life in the Universe (2003)
座頭市 Zatôichi (2003)
我的爺爺 My Grandpa (2003)
咖啡時光 Coffee jikou (2003)
水之女 Woman of Water (2002)
殺手阿一 Koroshiya 1 (2001)
這么遠,那麼近 Distance (2001)
八萬伏特霹靂神龍 Electric Dragon 80.000 V (2001)
Gojoe senki (2000)
三條人 Kujaku (1999)
御法度 Gohatto (1999)
雙子星 Sôseiji (1999)
Hakuchi (1999)
無名地帶 Fried Dragon Fish (1998)
鯊皮男與蜜桃女 Samehada otoko to momojiri onna (1998)
東京日和 Tokyo biyori (1997)
睇真D殺人事件 Focus (1996)
夢旅人 Picnic (1996)
幻之光 Maboroshi no hikari (1995)
等救火的日子 Quiet Days of Firemen (1994)
⑧ 《鬼子來了》是在諷刺自己的民族姜文道出了其中玄機
影視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 一提起戰爭題材的電影,可能很多人都會立馬想到《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黑鷹墜落》等這些國外的優秀影片,彷彿一時間想不起來好的國產戰爭電影有哪些。
那麼,在這兒我就安利兩部評價比較高的國產戰爭題材電影,然後談一談它們對於戰爭的詮釋,還有揭示的一些道理。
該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率領九連47名戰士在汶河岸執行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團長劉澤水下令,以集結號為令,聽見號響就撤退。慘烈的戰爭在炮彈的轟鳴中開始,九連的戰士死傷慘重,排長焦大鵬,犧牲前說自己聽見了集結號,穀子地自己沒有聽見,他決定死守陣地。
九連打退了敵人三次進攻,炸毀二輛坦克,殲敵無數,全連除連長穀子地,47人全部陣亡。這場戰爭改變了穀子地的人生。由於部隊改了編號,穀子地找不到組織,九連犧牲的烈士們也被認定為失蹤。穀子地開始了艱難的尋找,為九連的兄弟們討個說法,也為了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
《集結號》使中國戰爭電影進入了正面書寫普通士兵個體生命價值的時代——即使最後他們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即使他們的犧牲只能給他們的家屬帶來700斤小米,即使那些戰士明明是犧牲的卻被列為「失蹤」,可能到最後連個名分都得不到。在戰爭中,他們普通的像塵埃,他們堅硬的像城牆。
《集結號》有很多地方其實也在向美國的戰爭電影學習:美國的戰爭電影中,將軍、領導一向是居於幕後、不加以突出表現的。看看之前的國產戰爭片,通常是大肆渲染英雄主義、浪漫主義,一片歌唱英雄、贊美領導之聲,普通的士兵們則為了虛無的理想、主義和看不見的人民而死。
但是在《集結號》中,他們是為了看得見的兄弟而死,為了看得見的信任而死,他們沒有說一句空洞和美麗的廢話。它擯棄了傳統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還原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荒謬絕倫。它沒有歌頌,甚至也沒有批判,而是以冷靜的敘事角度講了一個極為殘忍和迷亂的戰爭故事。
有的觀眾如余握看了以後這么來形容這部影片:一次事先未知、有去無回的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一位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軍官;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所演繹的不為人知的戰爭故事。
就在《集結號》打動中國網友的同時,也打動了一個日本網友。上面這張照片,是《集結號》日語版的封面,名字叫做《戰場的鎮魂歌》。為了獲取更多的點擊量,片名改為《國共戰爭》,從彈幕上可以看出,影片一開始日本觀眾是對這部影片嗤之以鼻。結果看到最後,發現這部電影真的還不錯!!甚至讓日本網友覺得中國電影超過了日本電影。
接下來介紹的是,姜文導演的一部戰爭題材電影——《鬼子來了》。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國產戰毀敬爭題材電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反映「戰爭與人」主題的國產電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來了》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講述的是在抗日戰爭末期,河北某偏僻鄉村掛甲台的老實村民馬大三迎來棘手難題:某人將分別裝有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和漢奸翻譯董漢臣的麻袋扔給他,聲稱不日來取,卻遲遲不見其來。
厚道的馬大三一邊將兩人當親爹娘侍奉,一邊同村人商議計策,最後決定將兩人處死,但終因「天意」不了了之。巧舌如簧的董漢臣為自救,設法令掛甲台村民與花屋小三郎簽署合約,稱將花屋安全送到日方憲兵隊後,村民可得到幾大車糧食。馬大三與眾村民興高采烈趕到憲兵隊,將俘虜交由日方,然而日方並無「以其禮還其禮」的教養。
看了前半段你可能會一直笑,到了後半段就漸漸笑不出來了,看完了之後只會覺得深深的悲哀。在抗日戰爭中,我們是勝利的強者,也是被侵略的弱者。整部影片發人深省,我們生活在當下這個抗日神劇的年代,是不是更應該理性、真實地去看待那段歷史。
《鬼子來了》這部影片一反中國電影傳統的敘述和鋪墊方式,異常坦率直接,充滿力量與激情,體現了人性的復雜與多面性。整部影片反映了中國人忍讓但堅韌不拔的性格,觀眾可以看到在中國人心底里流動的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種善不能被隨便欺侮。
電影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渣慶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這一點讓我從中看到了些許魯迅先生的影子。
黑白電影的真實感和記錄感給予觀眾真實的回饋,手持攝像機的搖晃感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和畫面的撕裂。這部電影里包含著姜文對那段歷史的解讀。影片中過多的展現中華民族的愚昧無知,對民族的諷刺,其實是在用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來揭示歷史的另外一面。如此不落俗套在眾多戰爭題材的影片中才會脫穎而出。
另外,附上兩段姜文導演的自述,了解一下他拍這部電影的初衷。
1、我為什麼要拍「鬼子戲」?
姜文說:這部電影不僅是再現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於一種警世的責任。在這部影片里,日本軍屠殺的是真正的中國老百姓、中國平民。而事實上,當年日本軍也確實殺過很多中國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發生過這樣的慘案。
我想通過這部影片告訴日本觀眾:你們要真正面對這段歷史,別想再否認。我也想以此告誡中國觀眾:面對惡人,我們不能無端地報以善良。面對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避免這種事再發生。
2、我為什麼不在影片中讓中國觀眾痛痛快快地「打」鬼子?
姜文說:拍這部電影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改變一些抗戰題材的「老片」可能會給人,尤其是給日本觀眾造成的一些誤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那些片子都是很好的,確實起到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但這些電影也有一些問題。
比如說,這些老電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並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輕人說:你們看,中國的老百姓哪一個不是間諜,他們哪個不是不穿軍裝的軍人?既然他們「全民皆兵」,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全民殲滅」。於是,我們的這些老電影成了他們掩蓋當年屠殺中國平民的把柄。但事實上,那時候我們並沒有「全民皆兵」,那隻是我們的一個理想。而我們現在拍電影,就再不能給日本人這種口實了。
我覺得通過拍一部電影過嘴癮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討點好,但是事情過去之後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觀眾真正進行思考。我拍《鬼子來了》就是試圖讓觀眾明白,如果想避免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歷史,除了過嘴癮還有什麼辦法。我不敢說《鬼子來了》給出了這個結論,事實上我一個導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個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