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韓國亂情中文字幕電影
擴展閱讀
日本狼窩電影 2025-09-15 22:30:31
小學生推薦電影英文 2025-09-15 22:08:56

韓國亂情中文字幕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6-19 10:01:11

Ⅰ 外國好看的唯美的愛情片。。最好有搞笑點的

1,《真愛至上》(LOVE ACTUALLY)★★★★★

是英國03年的賀歲檔。全都是大牌啊!我最愛的休格蘭特啊!是一坨人互相之間都有點千絲萬縷的關系,然後講他們各自的感情最感人的是那段「白板告白」,每次看到都淚崩!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每次心情不好拿出來看一看,感動一陣,哭一哭,看到最後,當音樂響起,心中總是暖暖陸宴的!

2,《WALL·E》(機器人總動員)★★★★★

2008年6月27日,一部名叫《Wall·E》的電影在美國上映,在IMDB上,它的評分一度超過9.3分,在投票超過一派悉晌萬人後,它的評分是9.1分,成為電影史上影迷心中排名第9位的電影。千萬不要覺得這不就是個動畫片么!皮克斯的很多動畫大片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3,《海角七號》★★★★

最近大熱的一個片子。台灣和日本聯合拍攝。講述的是一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還交織了60年前的一段凄美愛情。片子整體感覺是暖暖的,淡淡的。
嗯,適合情侶。

4,《戀戀筆記本》The Notebook ★★★★☆

這是我看一次哭一次的電影。感人。或許表達了人類對於真愛的渴望。裡面的老Noah的一句台詞:"Your mother is my home." 印象很深。推薦。

5,《愛情手冊2》★★★★

一部義大利片子。很商業化的賣點是,莫妮卡貝魯奇(就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里的性感女星)的出演。不過實際上她只出演了第一個故事。占的分量並不大。它講述了四段愛情。形式跟《愛情麻辣燙》差不多。義大利人的電影總是有些俏皮的因素。輕輕鬆鬆地就把道理告訴你,沒有那些腔調。這部電影也正是如此。不得不提的還有它的電影配樂。主旋律簡直是太好聽了。很多時候電影的配樂實際是非常重要的。這部片子無疑是成功了。推薦!

6,《漫長的婚約》★★★★☆

看過好幾遍的一個法國電影,還專門為它寫過影評。
講述的是一個法國女孩(演《天使愛美麗》的女演員奧黛麗·塔圖演的)憑借新年追尋在一戰中失蹤的未婚夫的故事。很溫暖的一個片子。有時候美國式的看多了換個口味也不錯。

7,《魔術師》(The Illusionist)★★★★

這個片子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啊!絕對會有驚喜的!
男主角愛德華·諾頓(就是演《面紗》那個)特有氣質特有味道,很英倫紳士啊!
有點19世紀的味道~推薦~

8,《天使愛美麗》★★★★

法國片,啥也不說了,經典~
喜歡法國片有點神經質的講述方式!這個片子看完之後覺得心情很燦爛。

9,《P.S I LOVE YOU》★★★☆

07年一個新片。很不錯。溫馨的愛情。感人。推薦!

10,《悲傷電影》★★★★
韓國片。說實在的我很少看韓國片。覺得最好的是《我的野蠻女友》,估計大家都看過也就不推薦了。這部片子,講述的也是四個故事。有點傷感,有點小心碎。
生活有的時候還是需要一些眼淚的!

11,《剪刀手愛德華》★★★☆

經典老片!啥也不說了!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
"HOLD ME"
"I CAN'T"

12,《美麗心靈》★★★★★

奧斯卡大片,我當成愛情片來看了!當時哭得稀里嘩啦!
在我心中它是五顆星!
當世界上所有人都遺棄你,唯有他/她,仍舊不離不棄!我想這就是愛吧!

13,《現在只想愛你》★★★★

日本片。純純的。日本愛情片里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情書》了,太有名了我就不推薦了!
這個片子是宮崎葵演的。
用我 朋友 的一句話說就是,這片子是那種純到老看某些片的男人看不下去的地步!
特別是最後女主角大幅的驚艷的照片,塵鋒耳邊又緩緩響起那首主旋律,想不哭都難!

14,《星月童話》★★★★☆

終於出來一部香港片。哥哥張國榮和常盤貴子演的!這就是愛情啊!
經典!還有什麼好說的!推薦!!

15,《definitely, maybe》(愛情三選一)★★★★

08年新片,溫馨的小片子!記得看的時候哭了!
敘事結構很有心意!也是那種讓人看完心頭暖暖的片子!
推薦!

16,《BJ單身日記》★★★★☆

英國片。出了1和2。兩部都很好看!
單身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尋找真愛的信念!
推薦!

17,《K歌情人》(Music and Lyrics)★★★★

又是休格蘭特的一個片子。故事好,音樂也好!愛情輕喜劇!
happy ending!
是個適合情侶的好片子!

18,《初戀五十次》★★★★

女主角意外地患上一個病,睡一覺之後就把前一天給忘了,記憶永遠停留在那一天。
於是男主角每一天都要讓女主角愛上自己!而他也做到了!
愛情輕喜劇!笑中帶著感動!適合情侶~

19,《諾丁山》★★★★

休格蘭特和大嘴 美女 茱莉亞羅伯茨合演的。很溫馨很感動。

20,《濃情巧克力》★★★☆

強尼戴普(加勒比海盜的那大海盜~)和朱麗葉特比諾什(就是演《布拉格之戀》那個)強強聯袂出演!~也是那種溫馨感人的!~

21,《觸不到的戀人》★★★☆

有兩個版本,我只看過美國版的。韓國版的還沒看。據說韓國版的是悲劇,更不錯!
大手推薦語:講的是時空的錯落的戀人,比異地戀更高境界,這可是超越時空的愛戀

22,《numb》中譯名:麻木
大推薦
美國08年電影主演是《老友記》(六人行)中扮演錢德勒的馬修派瑞。這個電影是講述患抑鬱症的編劇的愛情故事
可能看的時侯會覺得電影調子很低沉,有些讓人不耐煩。
但看到最後,你會被男主角對女主角非常平實的表白打動。

每 個人 的人生中都會經歷異常低潮的時期,男主角患上罕見抑鬱症可以說是一個典型。
但如何走出低潮,除了靠愛人的精神幫助,你還要靠自己。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就難。。。片子要表達的正是:只有先自愛,才有能力去愛人。

這是一部溫馨的愛情輕喜劇,值得一些現在正處於困難或低潮時期的情侶看,會受到鼓勵。

23,《假如愛有天意》★★★☆

韓國片。總覺得太作。有點非要賺人眼淚的感覺。
不過這個片子還是比較適合情侶一起看的!

24,《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網上情緣 ★★★☆
推薦:湯姆漢克斯和梅格瑞恩聯袂出演!
喬(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和凱瑟琳(梅格•瑞安 Meg Ryan 飾)是生意上的競爭對手。凱瑟琳經營著母親留下來的小書店,那裡溫馨宜人,已有40年歷史,為街坊所熟知。喬卻是同街一間大書店的老闆,憑著自身優勢,一開業就搞低折扣、服務佳的策略。凱瑟琳十分排斥他的入侵,白天二人展開鬥法。不料晚上卻在互聯網的虛擬時間中結為摯友,不知道彼此身份的夜談,讓他們感情迅速升溫。
雖然他們都有自己的情侶,但網路中傾心的交往令他們決定要出來見見面。然而就在此時,喬卻意外知道了這個網上知己的真實身份,從此對凱瑟琳有了全新的認識,暗暗忖度該如何接近佳人……

25,《The terminal》幸福終點站 ★★★★

湯姆漢克斯的又一力作,攜手凱瑟琳澤塔瓊斯!
故事的情節很有趣。湯姆是一個東歐小國的公民,來到美國。結果他在飛機上的時候,他的祖國發生暴動,原先的政權被推翻了。他的護照因此也不再被美國政府承認。於是他成了一個無國界的人。只能待在機場了。拍這個片子的機場可是拍攝方花巨資仿造肯尼迪機場建的哦!!

之後湯姆就在機場開始了他的艱苦歲月,又遇到了美麗的空姐凱瑟琳澤塔瓊斯!故事也就開始了~~~~~
很美妙的一部片子。

26,《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 ★★★★☆
北北推薦語:湯姆.漢克斯,梅格.瑞安主演,一「聽」鍾情,通過電台成就一段奇緣,那種心靈感應註定的緣分感人肺腑。

哈哈,這個電影是經典中的經典哦~所謂緣分天註定,或許就是這樣吧。兜兜轉轉,是你的總是你的,也許下一個轉角就能遇見他/她。

27,《當哈利遇到薩莉 When Harry Met Sally》★★★☆
北北推薦語:影片講述了對愛情與友情的見解截然不同的男女主角,初見印象都不好,可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但再次相逢時,兩人關系已有改善,並互相介紹對象,具有喜劇色彩的兩個場景:莎莉在公眾場合下模仿高潮的樣子「雷」到全場人……,另外一個是他們各自為對方介紹的對象,但是見面後,這兩個人卻很來電,丟下他們兩個約會去了~~
結局美好:男主角新年之夜突然意識到他已經深深愛上女主角……

28,《戀愛假期》★★★☆
北北推薦語:主演是泰坦尼克里的凱特·溫斯萊特和霹靂嬌娃里德卡梅倫·迪亞茲,喜歡她藍色的雙眸故事講的是:兩個戀愛受挫的女人,一個在英國,一個在美國,通過交換房子方式去對付那個國家渡過平靜安詳的聖誕節,期間發生了很多故事,美好的是,雙方各自找到真愛
比較輕松的一部電影,很好看。

29,《雲中漫步 A Walk in the Clouds》★★★☆

是基努里維斯時演的~基努里維斯何許人也?就是演美國版的《觸不到的戀人》的那位~(花痴ing,他在這部電影里貌似很年輕誒~哈哈)
二戰結束後,思鄉心切的大批美軍士兵踏上舊金山港即投進久候的親人的懷抱,但保羅•薩頓(基努•里維斯)久等仍不見其妻子的蹤影,夕陽西沉時,他拖著孤單落寞的身軀走回家中,發現妻子早已改變,她的眼裡只剩金錢不再有他。
眼看家中已毫無溫情,保羅也無心留戀,只是他再次外出離家是為工作。在火車上,保羅結識美麗的姑娘維多利亞•阿拉貢(Aitana Sánchez-Gijón),因為投緣,保羅將她一路細心照顧,而維多利亞在感激之餘,向保羅傾訴了自己的不幸,聽過她的遭遇後,保羅決定陪她返回家鄉,盡其所能幫助她。

Ⅱ 關於斯托克影評3篇

斯托克影評1

朴贊郁的電影風格應當是被想看此片的人所熟悉的。復仇,鮮血,殘酷的剪輯,對性和暴力不加掩飾的直視,以及所謂對社會的深刻批判。這一切早就了觀眾的一種矛盾心理:既被畫面和劇情的大膽震得夠嗆,心中暗畫個十字,又對下一部作品抱有期待,希望重新獲得一種重口味卻爽快的觀影體驗。在香港發現這片盡管被翻譯成《私房嚇》這樣勢力的片名,但是還是不負眾望被列為三級,自然要前去一看.

但整部片子看下來,符合」三級標准」的也就只有兩三場暴力場面,一次裸露和黑暗的 故事 .口味比起復仇三部曲甚至蝙蝠不知輕了多少.想當初蝙蝠作為我在影院看的第一部三級片真是讓我領略到影像的震撼,盡管劇情比較一般但是令人汗毛聳立的觀感如今猶在.斯托克看完之後卻讓我覺得不咸不淡,視覺上少了濃墨重彩,情節上少了驚世駭俗,連那種看完朴贊郁後典型的神經跳動都無處可覓,實在是略顯平淡,讓人覺得朴導在好萊塢看著這些金發碧眼的洋人真是使不上勁.

片子講的是一家三口裡的爸爸意外死亡,葬禮之後一個自稱是叔叔也確實是叔叔的人闖進了這個母女的家庭.這個家庭里還有幾個僕人,這就讓這個片子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可能是什麼私房裡嚇人的驚悚.無論是由於家裡唯一的男人死了之後女人需要一個主心骨還是編劇真的想把這個男的帶到這個房子了,這個男人就在這個房子里住下了.難道令人心悸的艷情戲和禁忌之戀題材又來到了么?並沒有。看完之後才發現,朴導想講的是一個關於家庭和少女成長的故事。

整部電影幾乎一直以小女孩兒作為主視角,緩慢鋪開的情節分別展現了她和母親之間略顯緊張的關系,她自身近乎孤獨症性格之下的對事物的特異觀感以及一個強有力的男性人物加入之後對整個家庭的沖擊。由於導演指導下的表演風格或是人物設定的原因,小女孩看待所有變故都顯得平平淡淡,無論是父親的離世,叔叔的加入還是學校男生的欺負。小女孩將自己包裹在一個由自我和自恃組成的保護層中,隨著幾場重要的戲才逐漸摧毀,但又迅速重新給自己造了一個更堅實的保護層,即自立。盡管叔叔這個角色的特徵明顯,被表演得收放自如又不失癲狂,但是核心永遠是女孩和她眼中這個朴贊郁式的世界,黑暗而冷漠。

摧毀女孩最初保護層的戲以性覺醒為主題。無論是與叔叔四手聯彈時高潮般的表現,與被害的學校男生的嘗試接觸,還是被叔叔當面殺人震撼到而在浴室里不由自主的情感抒發,都一步步讓這個一直以來在溫室里成長的女孩走向大人的現實世界。這些事情都經歷之後她越發覺得不能信任那些本就無法信任的大人,所以選擇掩飾自己,充分信任自己的能力。但還好她對父親的愛是一貫的,從開頭那從一歲送到十八歲的作為生日禮物的鞋子開始,到後面一再出現的父親指導下狩獵的場景,這個她生命到目前為止最刻骨銘心的男人形象一直揮之不去,指導著她的情感和選擇。

叔叔這個角色有自身的魅力,但是當揭秘之後發現他只是一個其他電影中精神病患者一樣的角色之後,這個人的懸念和震撼使命也就完結了,最終只能落個被爆頭的命運了。如同他在片子里所說,和女孩留著一樣的血,有著一樣的夢囈般的神經質舉動和超於常人的預判能力,但悲劇就在沒有愛到一起,手段極其殘忍,影響極其惡劣。這樣女孩雖然能繼承他的殺人能力,但是也因已不為任何人事所困而顯得略勝一籌了。

作為片子里最大的大牌,妮可基德曼表現得四平八穩。她對角色表演上的無力就好比片子里她對改善同女兒關系以及控制自己情慾的無力。作為處在叔叔和女孩之間第三角色的尷尬位置,她也只能靠房中等待叔叔時側於卧榻之上那《紅磨坊》式的一瞥來奪人眼球了。

不知是因為水土不服還是希望用輕一點的手法先在美國建立起自己的觀眾群體,亦或是越獄michael的劇本稍顯遜色,這一次的斯托克不能算是老男孩里那個虐我千百遍我待他如初戀的朴贊郁。希望他在好萊塢發展得順利,但是如果拍得不順心還可以回國繼續拍個新的復仇三部曲,至少我這樣的影迷是雙手贊成的。

斯托克影評2

朴贊郁進入好萊塢,肯定有諸多限制,但他還是獻上了一部典型的朴式作品。

影片再次體現他的超強電影語言功力。

幾乎全是視覺化敘事,大量的視覺細節挑戰一般人已經習慣的對白敘事風。

故事看上去很誇張,其實底下全有鋪墊。鏡頭關聯性相當強。

朴贊郁的牛逼之處,從來都在於他的「電影化」。

就是光看文字劇本,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影片的真實面貌。當然,米帥的劇本還是有不錯的基礎。

Stoker一定是部需要仔細"看與聽"的電影,光分析個劇情人物,或者只從字面上來分析劇情人物,容易表錯了情。一定要進入到視聽語言層面,看電影可不是讀小說聽故事會。至於一提到朴就要看什麼「重口味」的,我無語。

這部電影在視覺元素的對應、呼應與剪輯方面,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可以說,他以前的電影雖然玩得花,但在對應方面還真沒有Stoker這樣的大規模殺傷。

這部電影是講「女人成長」的,跟《金子》有點像,不過更暗黑一點。

幾乎所有的重要視覺元素,在影片中全都有呼應與雙層含義。

所以看這部片子,爽的不是看錶面那層,而是看底下那層意思。

比如一開場——成長畫外音加一些看似小清新的鏡頭,尼瑪還以為是個小文藝范呢。

誰知道——看過結局的人都應該心底發寒吧,這就是視覺元素對應、甚至是反轉的力量。同樣的場景,完全不一樣的意義,完全體現成長主題。

昆汀的Django里也有血灑花的鏡頭,但只不過是炫一下場面。而這部電影的血花,出現在最後,與前面的小清新對應,簡直觸目驚心。意義上更進一步,場面全為劇情服務,這就是老朴客的特點,他不會無緣無故的渲染場景只是為了好看。

影片開始,就是撲面而來的大量視覺細節,絕不是無意義的,大多數都與女孩成長緊密相關。

老媽的上衣、父親的皮帶,還有叔叔的鞋,這些造就了女孩——每個細節都有意義吧。

比如女孩開始起水泡的腳,一方面暗示鞋子不太合腳,或許是小了——女孩在成長。而挑出水泡,也是暗示成長的痛楚。

花園里的幾塊圓石頭,後面又有交待吧。

又比如樹上的盒子——盒子上的黃絲帶,都是後文重要的對應。

葬禮上女孩與老媽的鞋特寫,一個是女孩一個是女人。鞋子在這部電影里有很重要的意義,貫穿全片。那雙蛇皮高跟鞋代表什麼,不言自明。

蜘蛛爬上鞋子,爬上腳,爬到下體……成長的誘惑與詭異。

老朴最近兩部都有點「戀足癖」,跟昆汀是一丘之貉。

喝的也對應:冰激凌、紅酒,又是一個女孩一個女人。從吃冰激凌到喝紅酒,成長元素。


聲音方面,也有大量的暗示性設計。

太多了,這片要截圖分析對應的話會截死個人。

但這也是影片的最大看點,跟隨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神秘的、驚悚的視覺元素,來一次殘酷的成長之旅。

在關鍵劇情的講述上,老朴客祭起了拿手的時空剪輯,看得人眉飛色舞。

很少能看到導演這么沉迷於這種方式:不斷在高潮位同時講述兩三個時空的事,閃進閃回大膽穿插。加上之前說的視覺元素的對應感,讓簡單的情節產生了復雜的多元感受。無論是電話亭追殺、樹林扼殺還是——我靠,那個小屁孩躺在沙地上的場景讓人渾身起毛。

比如女孩多次回憶與老爸狩獵,要等待獵物飛出關鍵的一刻再給予致命一擊——影片中女孩正是這樣完成了她的復仇。又是意義與場面的雙重對應。

電影的核心角色有三個,其中推動劇情的暗力是查理叔,但實際上,女孩與老媽的關系也非常值得琢磨。是體現主題的重要一環。

片子里,女孩最後成長為女人。而一開始做為成熟女人的老媽,表現得卻更像個女孩,包括幾次表現她的嗜睡(又是對應)。這兩個人本該是同一個人,卻走了兩條不同的路。一個更文藝所以更無力只好逃避,一個更現實更能面對自己所以真正成長獲得自由。

整部電影的內核還是挺文藝的,但是「血腥文藝」,女性成長的姿態是冷酷而義無反顧的。

包括最後的字幕,隨著一滴血落下,一反常態從上往下出,印象中很少電影是這樣出片尾字幕的。

反正看點多多,又因為它影像的對應性,需要、也值得看第二遍。

Stoker整體想一遍,我覺得已經比較完整了。

反正,這片絕對能滿足朴贊郁的粉絲們。

至於不是粉絲的……愛誰誰吧。

另,女主表情的感覺也太「米帥」了。

斯托克影評3

爭議中脫穎而出,這是朴贊郁一直在走的電影之路。素有戲不驚人死不休的朴大叔,這種堅持個人風格的精神從未變。在復仇三部曲的黑暗基石上,建立起影像帝國里古希臘悲劇式王朝,且努力做好一個「危險的黑暗的大巫師」。不知不覺中,朴贊郁已從需要肯定的獨立電影人,成為了韓國影視界的另類領軍人物。而且是接納、鼓勵韓國電影多元化的聲音里,可見的鮮明旗幟,還是讓更多躑躅喪志的邊緣電影人不棄夢想的一盞燈。

我個人是喜愛並畏懼朴大叔的戲劇故事的。我能夠盡量適應某些紙上的鉛字,幻化成影像的不適感,但在過於敏感殘酷的鏡頭里,畫面上的扭曲與鮮血還是會驚悚到我不夠幽默的感官細胞。比如說,我可以從容地閱讀俄狄浦斯殺父娶母最後針刺雙目,但對這樣的影像故事,我總會本能的退避與猶豫。糾結著,最後被好奇俘虜,一看究竟。而這種矛盾的感受在朴大叔的電影里有,另一個就是拉斯.馮.特里爾了。

看《斯托克》前,朋友已幫我探了路,沒有劇透,只說了句「紅糖漿用得不多,費了幾條皮帶,斯托克的復古鞋不知道是誰贊助的?」這樣,我心裡有了底,再暴力也能看。看完,我再回想,朋友的確道出了視覺恐怖的精髓。除此,看點都在人物的關繫上,依舊戲說倫理,做他老朴的拿手菜——在至親間展開殺戮,曖昧與亂情在暗室遊走。只是異地食材決定了西式烹飪方式,多少在感覺上減弱了朴大叔的執導功力。好像吃的是用「洋白菜」腌制的韓國泡菜,至少比較他經典的《老男孩》,還是覺得缺了點味道。

特別是在力求可供看客思考的復雜的敘事方式同時,在跳亂的剪輯里要使人物關系與事件發展有合一的流暢性,最常見的失敗是「顧此失彼」。《斯托克》的問題並不明顯,卻存在很多,對劇情的困惑,隨後雖有答案,但都是點與點的對應,不是點線面的嚴絲合縫,這削薄了劇情的厚度並限制了再認識的廣度,最後只能給個感覺,「還不錯吧,其實可以更好。」因為它想要的太多,它要畫面的唯美腐感,要被詛咒的復古意境,要通吃御姐、小清新、怪蜀黍的情感,還要有深度地探討倫理、哲學、精神疾患,如此繁茂,沒有針對性地集中發力,丟了什麼自然不易察覺。

簡單概括這部電影就是:一個老精神病出於愛或欲,想挽救一個小精神病,在這過程中殺了四個人,結果小精神病殺掉了老精神病,一個人上路了。一句話,這就是一個精神病家族自相殘殺的故事。整部悲劇被一種「不可知的宿命」清洗著,漸漸消失的痕跡,引出了想要探討的「行為基因」。我覺得,不論是暴力、犯罪還是精神分裂症,背後由基因分析法操控的必然與偶然,讓《斯托克》看上去有了神秘莫測的魅力。從這部劇也可以了解到米勒還真是全才型藝人,編劇的功力足見他的文學功底與 文化 底蘊。

回到電影劇情上,如果捋順了,《斯托克》要講的故事是很好理解的。故事從開場鏡頭中「斯托克小姐」的那句獨白上開枝散葉了——穿著媽媽的上衣,系著爸爸的皮帶,穿著叔叔的鞋子,「叔叔」曾經躺在沙土上像蝴蝶一樣飛翔,她也在床上做著同樣的動作。形式的傳承昭示了隱蔽的遺傳基因,這就是她,這個家塑造了她,她的身體里又流淌著某種壞血,為避免更壞的情況而選擇殺戮,怪誕、冷酷、分裂都有跡可循。而從印第安.斯托克小姐身上就可以知道,斯托克家族的人都病了。

除了基因分析法,另一方面可探索成長環境與人格分裂的關系。從殺人魔「二叔」的角度考慮,可以了解,當年幼小的他挖坑埋掉蹣跚學步的小弟,第一次殺人是為了奪回大哥對他的關注與愛,他說理查德被小弟迷住了。結果,他被這個家徹底驅逐,住到了斯托克家族捐贈修建的精神病院,一住二十年。想想,幼小便錯亂的靈魂,關進「牢籠」里,這樣的人性不可能正常。之後,成人的他回來殺死大哥,繼而玩似地幹掉三個令他不爽的局外人,也在情理之中。

有關展現二叔、大嫂及侄女三人間的孽戀,似乎沒有朴大叔所闡述的那麼明顯,或許是為了符合精神病理的科學性。這就是精神病人,沒有牌理。有趣的是,米勒構築這段劇情時,「用精神病人意淫自己到處旅遊,剛結束歐洲之旅」來繼續故事,靈感上不知有沒有與喬丹.斯科特的《裂縫》碰撞,我是有瞬間的似曾相識之感的。

再從「父親理查德」也就是女主角印第安爸爸的立場想,曾經的家庭慘劇必然影響他之後的生活,他冷漠、專制、攻擊性的扭曲性格埋葬了家庭的歡樂,妻子成了飢渴愛與性的怨婦,女兒成了壓抑情感的冷血動物,他帶女兒一同獵殺動物製作標本,適應死亡與殺戮感受到的傷害、疼痛,以致對血腥習慣、麻木、無感。妻子則在看護動物標本的變態情緒中積累著尋求自由的無畏與勇氣,卻無力抵制危險的誘惑,放浪於亂倫的激情中。

至於印第安,她是父親、母親及叔叔三合一的載體,在她身上,可以透視到所有人物擁有的特質,她是「欲謀」的實施者,也是受害者,還是逃亡者,更是勝利者,我這樣排列,絕不是給三個成年人加特定的標簽,事實上慾望驅使的分裂,各種形式間應該沒有分明的界限。或許,我說的這些都只是表象,因為精神的病灶深不見底。但看電影,擺在印第安身上的問題,它偏重於成長期的慾望了。世界上以最毒蜘蛛聞名的北美「黑寡婦」,在電影里絕不是隨意的存在,復仇、慾望、黑暗,從宗教、生物學、民俗等等都能找到符合女主人公印第安人格特徵的解釋。

另外,我格外注意到的是,整部劇對「黃顏色」的特別利用。扎禮物盒子的黃絲帶,蛋黃,黃鉛筆,黃雨傘,插在沙雕上的黃旗,柏油路上黃線,花瓶內側的黃色菱形圖,黃電話,黃燈等等,重復強調這一元素,也是為了幫助看客分析人物性格。在西方世界,黃色的負面象徵意義是「危險」「不安」與「注意」,各種教派對黃色特殊對待,伊斯蘭教認為黃色寓意死亡而憎惡,____並不喜歡黃色,藏傳佛教中有些宗派因敬畏或其他原因,普通人不能著黃色衣物。這樣,把文化滲透進電影故事裡,別有韻味。而且有關梵高迷戀黃色,借他瘋狂行為與自殺的悲劇,想這位天才畫家中了黃色的毒,如此討巧地暗合電影,應該不僅僅是個噱頭了。

我始終覺得朴大叔對藝術有韓國人特有的敏銳敏感的悟性,他只是不喜歡拖沓地講一段溫柔的感情,所以他的電影都是骨乾冷艷的,而細微處的情感糾葛在處理時,卻有波瀾不驚下的暗潮洶涌。我特別鍾情於那一段,「大嫂」與「二叔」調情,配上經典老歌《summer wine》來暖色,之後覆蓋上殺人背屍的黑色,這一組鮮明的穿插對比。朴大叔把昆汀善用的技巧也拿來玩了玩,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細節上的用心也值得稱贊,小時候愛挖坑埋人的二叔,二十年後, 愛好 始終如故啊。還有開頭,印第安無法挪動的大鐵球,最後作為墓碑各據其位,反應過來時,是有點小意思的。當然,朴大叔雖內斂地表現了他的黑暗,倒也不弱,比如冰箱里女管家的冰屍標本,還有二叔對付女管家及Gin姑媽時,那樣運轉鏡頭,突出二叔解皮帶的畫面,那是激發人更加邪惡想像的。總之,寫這么多的過程中,我對這部電影的好感是有所回升的。好不好,還是自己看,才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