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第一部日本恐怖電影是什麼
50年代中期,新東寶貫徹「桃色怪誕」製片路線,把怪談(即鬼怪故事)電影視為一個重要商品推出。最早的日本恐怖電影應該是1957年的《怪談累淵》,導演中川信夫。
⑵ 日本電影史的日本電影史-第四期(1945~1960):
戰後及走向國際
日本投降後,電影法雖已廢除,而嚴格的檢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由美軍佔領當局取代了政府的檢查。受到戰爭和佔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然而,美國佔領者和電影壟斷資本是絕對不允許民主勢力有所發展的。1948年,東寶公司以整頓為名,准備解僱1200名職工,將企業中的共產黨員及傾向進步的人士清洗出去。這一企圖遭到東寶工會的反對,全體職工舉行大罷工,並得到進步文化團體的支持。罷工持續了195日,最後在美國佔領軍的指使下,出動大批裝備有飛機、坦克和機槍的軍隊,包圍了東寶工會作為斗爭據點的砧村製片廠,進行鎮壓。這次大罷工以20名工會幹部自動退出東寶公司而告結束,其中包括製片人伊藤武郎、導演山本薩夫、龜井文夫、楠田清、劇作家山形雄策等。工會方面終於爭取到使裁減人員止於最小限度。
戰後,日本獨立製片運動蓬勃興起,50年代中期為鼎盛時期。上述退出東寶的山本薩夫等一批藝術家,創辦了新星電影社;為了尋求創作自由而離開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組織了近代電影協會。這兩個組織成為戰後獨立製片的先驅,拍攝了一系列被稱為社會派的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們要活下去》(1951)、《回聲學校》(1952)、《濁流》(1953)、《這里有泉水》(1955)、《暗無天日》(1956)、《阿菊與阿勇》(1959);山本薩夫的《真空地帶》(1952)、《沒有太陽的街》(1954)、《板車之歌》(1959);家城已代治的《雲飄天涯》(1953)、《姊妹》(1955)、《異母兄弟》(1959);關川秀雄的《聽,冤魂的呼聲》(1950)、《廣島》(1953);龜井文夫的《活下去總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彈下的孤兒》(1952)、《縮影》(1953);山村聰的《蟹工船》(1953)。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電影市場完全由東寶、松竹、大映、東映、日活、新東寶六大公司所壟斷,獨立製片拍出的影片面臨無法與觀眾見面的困境,經濟上損失嚴重,整個獨立製片運動瀕於絕境。一些具有才華的藝術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
羅生門
日本投降之後,由於社會動盪和物資匱乏,電影的質量提高緩慢,直至1949年才逐漸走上復興的道路。盡管大公司對於攝制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採取排斥態度、熱衷於大量拍制純娛樂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藝術性於不顧。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圓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綠色的山脈》,均攝於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諷刺喜劇的樣式,為日本電影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此外,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1950)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日本電影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繼《羅生門》之後,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語》(1953),也分別在戛納或威尼斯電影節上得獎,為日本電影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1951年,木下惠介導演的《卡門歸鄉》是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
1949年以後約10年間,日本電影最明顯的傾向是文藝片的復興和描寫社會問題的作品增多。成瀨巳喜男的《閃電》(1952)、《兄妹》(1953)、《浮雲》(1955)、《粗暴》(1957)被譽為文藝片的佳作。同時,六大公司也迫於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約請一批有成就的編導人員拍攝一些有意義的藝術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麥秋》(1951)、《東京物語》(1953)、《彼岸花》(1958);溝口健二的《近松物語》(1954);黑澤明的《活下去》(1952)、《七個武士》(1954)、《蛛網宮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劇》(1953)、《二十四隻眼睛》(1954)、《山節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胡塗先生》(又譯《阿普》,1953)、《燒毀》(1958);五所平之助的《煙囪林立的地方》(1953);豐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獲得很高的評價。因此,電影評論家們認為,這些影片加上獨立製片的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戰後10年電影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1956)還出現了太陽族電影,主要作品有:《太陽的季節》、《處刑的房間》、《瘋狂的果實》等。此類作品都是根據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說改編,描寫一批「太陽族」(戰後中產階級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們既沒有明確的理想,也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只有無目的的反抗和對一切都表示不滿的無政府主義的行動。影片的中心內容不外乎是表現「性和暴力」。這些影片對青年一代產生的不好影響受到了嚴厲的輿論譴責。因此,風行一時的「太陽族電影」很快便衰敗下去。當然,它的暴露社會問題的影響在以後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來。
⑶ 日本電影發展史
神戶。
1896。
首次放映西方影片《西班牙人射擊圖》《旅館中的撲克游戲》。
東京。
1899。
扶桑人親自將瞬間的影子變成了永恆,拍出了記錄電影《京都祗園節》《大相撲》《北清事變記》。
吉澤商店。
1900。
國產放映機擺進店堂。
明治座。
1902。
吉澤試驗發聲活動照相。
1904。
首次送電影《日俄戰爭實錄圖》赴美國、曼谷巡迴放映。
1909。
拍攝首部舞台記錄電影《賞紅葉》,完成武打片《本能寺決戰》。
1919。
第一部起用女演員的純電影《生的光輝》誕生。
導演歸山教正創辦第一本電影雜志、寫出第一本電影理論書籍《電影劇作法與攝影法》。
導演牧野省三開拓了製片和經營放映的處女地。
他們成為日本電影草創期的先驅者,被尊為《日本電影之父》。
20年代。
日本電影與東西方藝術精華擁抱,完成了一次藝術的飛躍。
1923年。
日本表現派電影《靈與血》在溝口健二手中誕生。
評論界歡呼第八藝術——電影藝術誕生了。
1924。
日本電影旬報獎創立。
1926。
衣笠貞之助創建新感覺同盟,拍攝了《瘋狂的一頁》。
1929在淺草影院公映夏本健一喜劇電影,被譽為《日本的卓別林》。
1927。
第一個有聲攝影所誕生。
1931。
首部有聲電影《夫人與老婆》公映。
日本電影迎來了第一個輝煌期:它創造了巨匠溝口健二與小津安二郎,為世界電影史寫下了默片經典《浪華悲歌》、《青樓姐妹》、《東京合唱》、《生來第一次看到》。
默片與有聲片並行直至50年代末。
1937,蘆溝橋的炮聲斷送了日本電影戰前的輝煌。
《戶田家的兄妹》、《父親在世時》、《小島之春》、《小林一茶》、《無法阿松的一生》等,成為日本戰時電影的佳作。
1946。
日本電影獲得了新生。
名作《我對青春無悔》、《晚春》等迎來了電影的第二個輝煌期。
1950。
黑澤明的《羅生門》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獎、義大利記者聯盟外國電影優秀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敲開了世界影壇的大門,黑澤明被譽為日本的「電影天皇」,日本電影的國際時代來到了。
小林正樹的《切腹》《怪談》《東京裁判》威震戛納、柏林;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山椒大夫》威震威尼斯;新藤兼人的《裸島》威震莫斯科及歐美,日本電影進入世界電影經典的殿堂。
1954。
首部彩 *** 《地獄門》登上戛納獎壇。
1960。
電視沖擊電影,日本電影處於低潮。
大島渚以敏銳的洞察力與預言性創作了《日本的夜和霧》,觸動了政壇。
日本影壇出現了戰後第一次被禁演事件。
法國新浪潮東行,日本電影進入戰後第二次創作 *** 。
松竹新浪潮取代了戰後的巨匠們。
大島渚的《少年》、《絞死刑》、《愛的官能王國》;筱田正浩的《情死天網島》;《盲女阿鈴》;吉田喜重的《秋津溫泉》;寺山修寺的《死於田園》;敕使河原宏的《沙丘之女》等游弋國際影壇。
日本電影美學與世界接軌。
70、80年代,日本電影派生出三個新類型:以今村昌平的《諸神的慾望》、《猷山節考》為代表的民俗論文電影;以黑澤明的《蛛網宮堡》《亂》為代表的將西方文化移植於東方土壤的融會東西方文化的古裝電影;以山本薩夫的《戰爭與人》三部曲、《野麥嶺》、《阿西們的街》、《華麗家族》等,以及《德爾蘇·烏扎拉》、《海與毒葯》、《大戰末日》、《非正義的戰爭》、《新干線大爆破》等為代表的社會巨片。
1980。
小栗康平的《泥之河》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獎。
1983。
《猷山節考》獲戛納電影節金獎。
戰後一代巨匠黑澤明、今村昌平、新藤兼人、大島渚等面臨著大製片廠的解體,來自各行業的獨立製片新人進入影壇,創新與懷舊、返樸歸真與標新立異共存的,沒有巨匠的第三個輝煌期來到了。
大林宣彥的《與幽靈同在的夏天》用現實與虛幻對比的手法創造了溫柔的東方科幻,高嶺剛的《沖繩草莽英雄》朔造了東方超人,森田芳光的《家庭游戲》創新了視覺形象,相米慎二的《台風俱樂部》描寫了少男少女的心理騷動,金子修介的《就職戰線無異常》、《每天都是暑假》用漫畫式人物來寫現實題材,伊丹十三的《喪禮》、《女稅官》、《幸運女》、《女律師》等依據社會調查信息的作品構成了日本電影史上「情報電影」的新流派。
90年代。
個人電影與獨立製片的興盛形成了以個人命名的電影。
在國際影壇上享有盛名。
小栗康平電影《死之荊棘》1990獲戛納影平家獎。
竹中直人的《無能的人》在威尼斯發出了富裕社會中追求貧困的感嘆。
北野武的《焰火》1998獲威尼斯金獎。
還有追求快節奏的阪本電影。
在現實與虛構間走鋼絲的大林電影。
新穎的城市喜劇作家周防正行,等等,構成了90年代群體。
1990。
第一位東方電影人黑澤明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完成了東方電影的又一次飛躍。
1997。
今村昌平的《鰻魚》再次獲戛納金獎。
顯示了日本電影新的活力。
⑷ 70-80年代中日蜜月期引進的經典日本電影電視劇有哪些
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日建交後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中國很多的基礎建設項目都受到了日本資助和技術幫助,中國從日本引進了一些經典的電視劇,電影,給當時的只有八大樣版戲可看的人們,帶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當時的山口百惠,三浦友和,高倉建等,也是你我爸媽當時心中的偶像。
1.人證
講述了在長野縣岡谷的工廠里工作的少女的凄慘遭遇,把少男少女翻山越嶺外出打工養家糊口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本影片的所有演員的表演水平都比較高,群戲出色。
⑸ 日本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日本第一部真正的有聲電影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年)。
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5)傳入日本最早電影擴展閱讀:
由於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出現了東寶、松竹和1942年根據「電影新體制」而創辦的大映公司之間的競爭,形成鼎立局面。
這一時期最初五六年間,是日本電影藝術收獲最多的「經典時代」。其中《浪華悲歌》、《青樓姊妹》屬「女性影片」,被視為這一時期現實主義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觸到封建剝削制度的現實主義的農民電影。
⑹ 在七八十年代引進中國的日本電影有那些
在七八十年代引進中國的日本電影有:《砂之器》、《啊,野麥嶺》、《血疑》、《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
1、《砂之器》
《砂之器》是野村芳太郎執導,丹波哲郎等主演的影片。根據日本作家松本清張的小說改編而成。
講述了一名慷慨仁慈、受人愛戴的老警員在東京火車站被人謀殺,奉命調查的兩名探員完全找不到任何的殺人動機,但在他們鍥而不舍的追查下,卻揭開了一段涉及一位聲譽漸隆的年輕作曲家的神秘身世。
2、《啊,野麥嶺》
《啊,野麥嶺》( Oh! The Nomugi Pass),日劇名,是由導演山本薩夫( Satsuo Yamamoto)執導,東寶 Toho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c公司於1979年6月9日發行的日語影片。
3、《血疑》
《血疑》是日本東京廣播公司1975年播出的日本電視連續劇,由瀬川昌治、國原俊明、降旗康男執導,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
《血疑》主要講述大島幸子患上血癌,需不斷換血,可是她的父母和她的血液都不同,唯有她的男朋友相良光夫的血型與她相符,而幸子的特殊AB-RH血型又引出了她的身世之謎,並由此演繹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
4、《幸福的黃手帕》
《幸福的黃手帕》是由山田洋次執導,高倉健、倍賞千惠子、武田鐵矢等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因被判刑而與妻子光枝離婚的勇作,在出獄前給光枝寫信約定,如果還在等他就在門前掛一塊黃手帕,隨後在路上遇見的花田和小川的鼓勵和陪同下回家的故事。該片於1977年10月1日在日本上映。
5、《遠山的呼喚》
《遠山的呼喚》是由日本松竹映畫公司於1980年3月15日出品的一部劇情類影片,該片由山田洋次執導,倍賞千惠子、高倉健、吉岡秀隆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風見民子是個善良賢惠的女人,收留了殺人潛逃的田島耕作,在他們之間發生的友情和愛情故事。
⑺ 日本古代歷史電影
大家平時會關注日本古代歷史電影嗎?關於日本古代歷史電影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日本古代歷史電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日本古代歷史電影大奧第一章 大奧~第一章
戰國亂世,天下初定。德川幕府建立,拉開了最後一個武家王朝兩百多年的序幕。時有亂臣之女阿福(松下由樹 飾),因手刃猖狂的小妾而被丈夫休出家門。阿福滿懷羞辱和悲憤,拋棄三個年幼的孩子來至江戶。適逢二代將軍秀忠的正室阿江與夫人(高島禮子 飾)臨產,阿福應征成為乳母。世子竹千代不久誕生,阿江與雖心懷不舍,卻只能看著剛出世的孩子被交予乳母養育,從此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此後的歲月里,阿福所撫育的竹千代以及阿江與養育的次子國松展開連番爭奪繼承人的斗爭。
更名為家光(西島秀俊 飾)的竹千代最終成為三代將軍,阿福也作為大奧總管,開啟了其德川女帝的輝煌篇章……
日本古代歷史電影大奧華之亂 大奧~華の亂~
日本古代歷史電影幕府時期,五代將軍德川綱吉(谷原章介飾)耽於玩樂,無心政治。
將軍風流成性,他侮辱家臣牧野成貞之妻阿久里,逼得後者自殺。他戀慕牧野之女安子(內山理名飾)之美,硬是命其與丈夫成佳(田邊誠一飾)離婚,將其召為側室。
為了保住家庭,也為了報母親之仇,安子毅然步入大奧這個勾心鬥角的修羅場,並迅速得到綱吉的寵愛。這引起了綱吉之母桂昌院(江波杏子飾)、正夫人信子(藤原紀香飾)、臣子柳澤(北村一輝飾)一幹人等的嫉恨和注意,安子已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後宮的紛爭和陰謀之中。
日本古代歷史電影溫哥華的朝日
故事發生在20世紀之初,夢想攫得第一桶金的日本人在同鄉的鼓動下一個又一個踏上夾板,漂洋過海來到對他們來說十分神秘的加拿大。堅毅的日本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憑借雙手搭建了賴以憩息的小鎮,卻仍然遭到白人的歧視和恥笑。為了排解生活的苦悶,笠原雷吉(妻夫木聰 飾)和永西羅伊(龜梨和也 飾)、北本矽(勝地涼 飾)、三宅湯姆(上地雄輔 飾)、野島弗蘭克(池松壯亮 飾)成立了名為“溫哥華朝日隊”的棒球隊,他們利用工作之餘訓練,並參加全國性的比賽,可在強壯的白人面前只能淪為墊底球隊。某次比賽中,笠原通過觸擊球發現了己方的特長和優勢,從而扭轉了常敗的局面。他們不斷取得勝利,甚至得到了白人的尊重與支持,直到戰爭的陰雲布滿整個地球上空……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