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日本電影的名字!
楢山考節
劇情介紹
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個小村子裡,由於赤貧而沿襲下來一種拋棄老人的傳統:所有活到70歲的老人,都要被家人丟棄到楢山上。今年69歲的阿玲婆離上楢山的日子已不遠,可她身體還挺結實,她為此很苦惱,她有意在石磨上磕掉了兩顆門牙。她還一直為長子辰平擔心,怕他像他父親和平一樣,因不敢將母親背上楢山而惹人嘲笑。一天,阿玉作為續弦來到辰平家。阿玲婆和辰平都很喜歡她,長孫袈裟吉娶了雨屋家的女兒。雨屋家因偷眾人的土豆而全家被活埋。阿玲婆教會阿玉捉魚的辦法,說通阿金與次子利助過一夜性生活,然後來參加送她上楢山的儀式。拂曉,辰平背著媽媽攀上了楢山的山路。山上白骨成堆,到了山頂,辰平依依不捨地告別媽媽,返回村裡。天上飄下大片大片的雪花兒,阿玲婆在楢山大雪中平靜地等待著死亡。
㈡ 問一部電影的名字
《酋山節考》
改編於日本古典木偶戲,故事講了戰國時代一個封閉的山村的村民的生活習俗,以及圍繞著這個習俗而展開的人間速寫。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傳說,老人到了70歲必須由兒子背上山等死。關於這件事情的具體實施,還有著一套儀式。所有的老人和他們的家人都得遵守這個習俗,否則就會被村民們恥笑,難以立足。在中國的傳說中,老人最終因為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而取得了後生們的尊重,被推上崇高的地位。而在本片中,仍然硬朗的老人阿珍平靜地接受了強加於自己的死亡。
㈢ 聽說有這么一個地方活到了60歲了就會被丟棄在深山老林里,是不是真的,這個地方
那是古代有個小地方是這樣子的,你可以參考電視劇《皇上二大爺》,裡面就有這樣的劇情。一個人老了,就說他是墓虎,把他放在墓裡面,每天送一頓飯,然後加一塊磚,就這樣一百天,剛好磚頭把洞口封住。還有日本古時候也有類似的事情,把老人扔在山裡。
㈣ 日本電影人上了年紀沒有死就背到山上餓死
日本電影〈梄山節考〉以下是節選自網路的觀影感受
開篇是大雪下的山川,黑白相間,群山靜默,像一幅水墨山水。
然後是一個情節爛俗的故事,卻被演繹得無比壯烈。
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裡,有一個拋棄老人的風俗,所有年滿七十歲的老人都要被扔到高高的遙遠的梄山上,任其自生自滅。
這個村子裡,有一個69歲的老太婆,是樹樁家的主母,她的丈夫利平三十年前因為不捨得拋棄自己的母親而失蹤,這個家庭雖然富足,也因此受到全村人的嘲笑。更讓老太太擔心的是自己的長子辰平,也是一個內心善良而優柔寡斷的男人,很可能在拋棄自己這件事情上再一次重蹈其父親的覆轍,在全村人面前丟盡顏面。
老太太使盡了所有手段,包括故意磕掉自己的兩顆門牙以表示自己的衰弱。終於,兒子辰平吐了實話。三十年前,在它還是一個年輕氣盛的少年的時候,因為父親不捨得拋棄奶奶而受到全村人嘲笑,在一次打獵的時候,開槍殺死了父親,並把他葬在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下。「已經殺死了父親,怎麼能再一次殺死母親」,辰平英俊的臉上痛苦的抽搐起皺紋,這終生背負的原罪,使他更加無法鑒定拋棄母親的決心。
但他的母親,多年管家的鋼鐵意志是不容動搖的,終於,辰平還是背著母親上山了。
一路上,跋山涉水。
半路休息的時候,辰平起身去喝山泉水,一轉身不見了母親,以為她突然害怕死亡的恐懼自己回家去了,一路受壓抑的心靈終於露出了會心的微笑,伸手拈起一隻小鳥,讓它自由飛翔藍天。但一回頭,母親又默默回來了。
本來,按規定,母子倆是不能再說話的,辰平不斷地對母親說話,希冀母親能夠回答,但母親只用點頭、搖頭、微笑和拍他的肩膀鼓勵他為了家族的榮耀前進來回答他。
母子倆就這樣走著,母親在兒子背上,白發蒼蒼。
高高的梄山上,白骨累累,甚至還有死去不久尚沒有完全腐爛的屍體。辰平含著淚水再一次猶豫不決,他的母親卻格外平靜,不但狠狠給了徘徊不前的辰平一個耳光催其離開,而且堅定的拒絕了辰平留給她的干糧,在一片白骨中靜靜等待死亡。
最後,下雪了。辰平回到家裡,在兒女妻子的簇擁中,在紅紅火光的溫暖中,想著離開的時候母親最後的形象---雙手合十,一臉寧靜如水。
母親應該是幸福的吧。為了全家的榮譽死去。
標準的日本風格。
㈤ 七十歲老人丟下懸崖喂烏鴉是什麼電影
出自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講述了在一個小山村中,69歲的阿鈴與丈夫死別後,和新喪妻的兒子辰平以及孫兒們住在一起,她一直在為兒子尋找續弦。村中有個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必須去參拜楢山,所謂的參拜,其實就是把老人舍棄在山裡。
幕後製作
本片根據深則七郎的同名小說改編,敘述了貧困農村中舍棄老人的殘酷習俗。影片並沒有強烈渲染這一舊俗的非人道,而是著重展現出老人的從容和親人們的復雜心情,令本片成為一部描繪普通農民家庭溫情故事的作品。
導演在影片中融合了舞台劇的風格,採用舞台劇的手繪大背景作為布景;場面切換時採用幕布來表現,畫面的構圖也充滿了日本傳統藝能的樣式美。這些都為影片帶來了獨特的效果。影片獲得了當年度電影旬報和每日電影評選的最佳影片獎,木下惠介憑藉此片贏得了最佳導演獎。
本片是融合日本凈琉璃與歌舞會藝術的凄美傑作。不僅布景、運鏡、燈光充滿古典舞台的美感,人物的心理及感情也以日本傳統的獨特色彩來傳達。
片中飾演阿林的田中絹代及飾演辰平的高橋貞二都演得十分生動感人。對於描述民間棄老習俗的本片,雖漂浮著殘忍的異樣人生觀,但導演木下惠介將日本傳統藝術之美結合於電影,堪稱登峰造極的古典作品。
㈥ 日本古代的殘酷民俗:父母60歲後,由兒子背到深山遺棄
第一次看《楢山節考》這部日本著名電影時,被震撼到了:電影講述日本古代信州的一個貧苦山村,由於糧食短缺,老人一到60歲,就要被兒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實就是被遺棄等死。
圖:1984年《楢山節考》,囊括當年日本所有電影獎項
更加觸目驚心的是,這個殘酷的「棄老」民俗並不是虛構,而是日本真實的古代歷史。
一、
日本長野縣有座著名的「姨舍山」,日文意思就是「棄母山」。
古代日本的長野地區很貧窮,老人上了年紀後,為減輕家庭負擔,就被子女遺棄到深山等死。事實上,關於「棄母山」、「棄老山」的民間傳說、和歌、謠曲,遍布除了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日本從古到今,童話、謠曲、俳諧、小說、劇本里,「棄老」為題材的文學產品經久不衰。
日本平安時代(10世紀)的《古今和歌集》里,有一個「棄老山」的故事,說一個母親年過60歲,兒子把她騙到了山上想丟棄,但看到皎潔的月光,良心不安,吟了一首和歌:「我的心難平靜,眼看這棄老山籠罩在月色下。」終於把老人背下山繼續贍養。
對於古代日本的棄老風俗,日本現代學者分析原因有兩點。其一,日本自然資源貧乏,災荒多,由於飢荒、糧食匱乏、戰爭和遷徙,老人成為家庭的負擔和累贅,為了生存,才出現了遺棄老人的問題;其二,日本人自古就有樸素的神道觀,認為萬物有生有滅,「棄老「並不違反日本人的道德,而是為了集團利益的順應自然之事。
二、
除了日本,古代朝鮮、印度也有棄老風俗。
在高麗王朝時代(高麗王朝對應的是中國的五代十國、宋、元朝代),國家有法令:老人年過60後,由兒子用藤椅把老人背上高山遺棄,等老人死後再埋葬,叫做「高麗葬」。60年代有部韓國同名電影,說的就是這個殘酷風俗。
朝鮮的民間故事中,高麗王最終廢除了這個違背人倫的法令,原因是因為一個中國皇帝。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孝子不願意遺棄老母,偷偷把母親藏在山洞,每天送吃的。這時,中國的皇帝給高麗王出了一道難題:怎麼用灰擰成草繩?如果答不出來,就可能被輕視而攻打。高麗王和大臣絞盡腦汁都沒法子,於是發動全國百姓共同解答。
這個孝子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笑了:兒子啊,用稻穀擰成草繩後,放在地上燒掉,灰不就是草繩形狀嗎?兒子遂向高麗王獻計,高麗王大喜,詢問他為何這么智慧?兒子坦然說出是自己藏匿的老母想出的,高麗王深受感動,認識到老人是寶,於是下令廢除了「高麗葬」。
三、
類似朝鮮的「老人解難題感動國王」故事,在佛經故事裡也有一篇《棄老國緣》,只不過,國家是古代印度,不是遺棄而是活埋,而難題也變成很多條,都被老人一一答出。
與亞洲諸國相比,中國古代物產豐富,養老矛盾並不突出,特別是文明程度遠超,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中國人心,絕大多數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棄老」現象只存在極少數貧困地區,如湖北鄖縣等地發現過大量的「棄老洞」。
今天,古代的棄老惡俗早已根絕。日本的養老服務業世界領先,國民平均壽命高達83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適宜養老的國家之一。而韓國和朝鮮,則非常敬老,老人到了60大壽要過「花甲節」祝賀。
從「棄母山」到養老大國,從「高麗葬」到「花甲節」,這中間的漫漫過程,是人類物質和文明的巨大進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願「棄老」永成歷史,願天下的每個父母健康長壽。
㈦ 日本有部老電影,講述把老人老了放進深山上的故事
《望鄉》
㈧ 有部電影里老人50歲就要背到山裡喂烏鴉叫什麼名字
《楢 山 節 考》是1958年6月1日上映的 日本 劇情電影,由木下惠介執導,高橋貞二、田中絹代等主演。
講述了在一個小山村中,69歲的阿 鈴與丈夫死別後,和新喪妻的兒子辰平以及孫兒們住在一起,她一直在為兒子尋找續 弦。村中有個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必須去參拜楢山,所謂的參拜,其實就是把老人舍棄在山裡。
㈨ 一部日本的老電影,關於一個部落丟棄老人的電影
合拍片 濮存希 <清涼寺的鍾聲>
㈩ 日本遺棄老人的電影的名字
嗯,是樓上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