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人拍過描寫二戰的電影嗎
1:《做人的條件》(《人間的條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長,包括第1部《純愛篇》(104分鍾)、第2部《激怒篇》(101分鍾)、第3部《戰雲篇》(105分鍾)、第4部《望鄉篇》(75分鍾)、第5部《死的脫出篇》(85分鍾)、第6部《曠野的彷徨篇》(104分鍾)。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在日本電影史上,稱此作品為反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義深刻,反映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與他們的「良心」形成了種種大問號???講述了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理想和過失,夢想與幻滅,被迫與真心的集為一身,盡可能的像個人樣活下去的復雜心理。這些被迫作為軍國主義的走狗,時而反抗,時而伸張人道主義,因此立場異常痛苦。與時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片曾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59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鄉》(日本):《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3:《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美國、日本):與前幾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既非為日軍「招魂」,也非為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歷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面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歷史片來看待了。
4:《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動畫片;日本):雖然這是一部「喊冤片」,但還是稱得上經典,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人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高畑勛導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因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像本片這類強調「日本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夠了,否則總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眾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註:本片的導演是高畑勛,不是宮崎駿)
5:《人證》(《人性的證明》、《人間的證明》;日本):《望鄉》是二戰的前奏曲,《人證》則是二戰的後遺證。戰後不少日本女性為了過上優越的生活,主動與美軍士兵發生了關系。本片的不少演員都有過和故事相似的經歷,尤其是喬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為日本女性與黑人生下的孩子,他處處受到歧視。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蓋不光彩過去的人,喬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尋找媽媽,但媽媽卻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竟把他殺害了。本片沒有描繪到日軍的侵略史,但其實作者森村誠一是個正直的作家,他曾寫過《魔窟》、《新人性的證明》等作品抨擊731部隊,日本右翼對他痛恨之極。相比之下導演佐藤純彌則令人不敢恭維,別忘了他後來跑去執導「招魂片」《大和號》!(PS:主題曲《草帽歌》轟動全球,歌詞是一首關於「媽媽」的詩;故事批判了美國警察腐敗的一面,但美國人——包括紐約市長依然大力地協助拍攝,警方表示批判得對,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6:《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日本):4集電視電影,改編自溥傑夫婦的自傳。影片投資10億日元,製作期歷時三年,拍攝過程中獲得中國政府和溥傑之女的協助。影片在反映日軍對中國人的傷害上,遠比所謂的「謝罪大作」《赤月》來得直接。滿懷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遠嫁到中國後,卻發現中國人對待日本人竟是滿腔憤恨,到處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滾出去」,而日軍則形同強盜,搶掠中國百姓的財物,還屠殺抗日民眾。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批判了日軍,對國共兩黨則是述而不評,沒有偏袒誰,但有贊揚周總理。本片屬於想謝罪但對歷史研究不深入的類型,有些觀念很膚淺,這大概與日本人並不熟知二戰史有很大關系。盡管有種種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視了日軍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頻出的今天已屬難得。而劇組提倡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很有意義的。
7:《廣島之戀》(黑白片;法國、日本):觀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關歷史,不然很難理解當中的一些劇情。在日本從來不缺乏關於原子彈題材的作品,但大多會淪為論證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過這部與法國合作拍攝於1959年的影片卻是例外,當年就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曾與德國軍人發生過性關系的女性會被剪掉頭發,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個德國人。影片劇情的不少台詞是以詩歌的方式呈現的,這種類型恐怕很容易引來兩面極端的評價。
8:《逝風殘夢》(《風雪黃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實影片只是以二戰為時代背景講述一個愛情悲劇而已,對戰爭本身沒有直接的描繪或批判,當然片子對戰爭還是持否定態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開頭就有一段對話說道:「我們和敵人無怨無仇,但卻要殺死他們,可他們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嗎?……這場戰爭是錯誤的」。PS:影片的音樂很不錯~
9:《二十四隻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簡直拍成了偶像劇,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癢)。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嬌小玲瓏的女教師大石擁有「大石」這樣大氣甚至宏偉的姓。大石老師認真教學,關愛她的十二位學生。大石老師面對班上看著她的二十四隻眼睛,發誓要讓它們「永遠閃亮」,但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亞洲的罪惡戰爭徹底斷送。漁村小學男生被徵召入伍,大部分死於戰爭,活著的也成了瞎眼殘疾者。大石老師的丈夫也命喪戰場。該片改編自日本左翼女作家榮井壺同名長篇小說,人道主義傾向非常鮮明。」
10:《我對青春無悔》(《無愧於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澤明的作品,拍攝於二戰結束後不久,改編自左翼作家久板榮二郎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京都大學教授龍川事件和德國紅色間諜佐爾格事件為原型,講述女主角幸枝嫁給反戰作家野毛後的種種遭遇,野毛因發表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言論被檢察官逮捕結果屈死獄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從此被視為「賣國賊」,不但成天遭受眾人的白眼,幾經辛苦種植的田地也被「愛國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終於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對曾經受到的種種不白之冤,幸枝並不感到後悔,因為附近的墳墓里躺著野毛……
11:《動盪的昭和史·軍閥》(日本):東京英機的漂亮話與戰場的慘烈形成強烈的對比,新井記者決意告訴國民戰爭的真相,正當人們為新井的義舉所感動時,卻有人跑出來這樣斥責他:「新聞記者,戰爭初期你們講過些什麼?!什麼『皇軍無敵』啊,什麼『聖戰』啊、『萬歲』啊,什麼消滅美英鬼子……說這些話的是哪些傢伙?促使日本好戰正是你們這幫傢伙!打了勝仗,你們就歌頌東條,又吹又捧;打了敗仗,就把罪責都往東條身上推,難道你們就沒有責任嗎?!你們在報上寫:『打不勝的仗就應該停下來』,看你們說得多好聽哪!那麼,打得勝的仗,就應該打嗎?你們號召『聖戰,聖戰……』把日本搞得支離破碎……所有認為戰爭該打的人,全都該處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12:《沒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帶明顯的政治傾向,屬於「述而不評」的類型,導演只不過用平靜的鏡頭說明了那個時代發生了那些事,而沒去論辯論其中的是非,對日軍的行為既不鼓吹,也不辯護,正如主人公父親所問的:「國家是什麼?」。士兵們出征前常唱為國效力的歌曲,出征後卻常唱想念故鄉的歌曲,而熱愛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後所說的那段話富有反思色彩:「你見到過敵人的樣子嗎?我們老說『敵人、敵人』,可是,就算是美國的水兵也是喜歡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戀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敵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啊……」主人公臨終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謂的「為國盡忠」,而是大自然的美麗……
13:《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國、日本):中國對日本總是要比對國民黨來得寬容,80年代初,正當中國許多影視作品對國民黨的塑造還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時,對日本人則已經開始日趨客觀化。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稱得上是一部兩國人民的「歷史教科書」,雙方都可以用它來自我反思。本片導演佐藤純彌還執導過宣傳中國文化的《敦煌》、高倉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戰作家森村誠一的作品《人證》等,但左藤也曾跑去執導過「招魂片」《大和號》,日本有不少導演和演員既參與過反思片,同時也參與過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機會,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14:《硫磺島家書》(《硫磺島來信》;美國、日本):很多人認為《父輩的旗幟》不如本片來得「好看」,對此我不以為然,論反思性,《家書》不如《旗幟》。正如導演所說,他拍《家書》並非為了討好日本人,而是嘗試著從日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導演始終不是日本人,看待問題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廂情願。我很反感影片為了突出日軍的「人性化」,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一些事實,栗林忠道曾在中國進行掃盪,壞事干盡,但影片只是展現了栗林作為軍人「英勇」的一面。《家書》終究只是一部視野狹隘的商業片而已,要說沒有一點反思倒也冤枉,但遠遠不如同一類型的《決戰斯大林格勒》和《血戰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輩的旗幟》,更不如《細細的紅線》。
這些都是在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博客上找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一部關於狐狸的日本電影
小狐狸海倫
片名:Helen
譯名:小狐狸海倫
導演:河野圭太
編劇:今井雅子
主演:深澤嵐
大澤隆夫
松雪泰子
小林涼子
類型:劇情
音樂:西村由紀江
片長:108分鍾
發行:日本松竹影業
上映日期:2006年3月18日(日本)
IMDB評分:8.6/10 (141 votes)
官方網站:http://www.helen-movie.jp/
劇情簡介
有一天太一與一隻小狐狸相遇了,在春季的北海道綠色的大地上,沒有大狐狸照顧的一隻孤零零的小狐狸。太一將小狐狸抱到了診所中,看著被小狐狸,太一不禁聯想到了自己,就情不自禁的開口問小狐狸「你的媽媽也是自由人嗎?」
失島在妻子去世以後一直和女兒美玲兩個人生活在獸醫診所,太一的到來改變了他平日的生活。太一的媽媽律子是失島的情人,打算和失島結婚的律子將太一託付給失島照顧也是希望太一和失島能夠彼此之間有更多的了解, 但不擅長與他人交往的失島,不知道該怎麼接近太一,而失島的女兒美鈴也是沉沒寡言的人,這樣的三個人在一起開始了有些別扭的生活。
太一帶回來的這只小狐狸成為了這個家的第4個成員,失島雖然嘴上抱怨著太一老是給自己添麻煩,但還是為小狐狸做了細心的診斷。多年的獸醫經驗讓他馬上發現的小狐狸異樣之處,原來這只小狐狸又聾又瞎。 失島看著這只小狐狸隨口說了一句「這下可麻煩了,這個樣子就像是盲女海倫一樣嘛。」 太一聽到這句話之後就為小狐狸取名叫做「海倫」。
作為一名獸醫,看著自己無法幫助的小狐狸失島內心也煩躁了起來,此時他的腦中閃過了「安樂死 」這三個字, 看著不肯喝牛奶的小狐狸,失島隨口說道:「對它來說,死或許是更幸福的事。」聽到這話的太一強烈責備失島做為醫生不應該說那樣的話。太一想到自己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和媽媽在一起,因此他也認為小狐狸最幸福的事情也是能夠回到媽媽的身邊,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將小狐狸平安無事的送回它媽媽的身邊。
太一的熱情也感動了原本已放棄希望的失島,失島告訴太一:「如果小狐狸長大了的話,或許就能有足夠的體力接受手術而恢復視覺和聽覺。」為了讓小狐狸喝牛奶,太一用盡了各種方法,結果起初說什麼也不肯喝牛奶的小狐狸,最後彷彿好象也被太一的熱情感化了一樣終於開口喝起了牛奶。不但如此,小狐狸還開始吃太一喂給它的肉,或許對小狐狸「海淪」來說太一就是溫柔的照顧自己的「媽媽」或是「朋友」。 這樣過了幾天後小狐狸的體重也增加了一些,失島說服自己的恩師上原教授讓小狐狸接受更精密的檢查。但是小狐狸的健康狀況越越差……
關於影片
身負著悲慘的命運但卻頑強生存下去的小狐狸;遠離母親,但內心卻很堅強的男孩;學著去作一個父親,尋找做為獸醫的生存方式的獸醫,影片通過他們彼此聯系在一起的內心,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影片的原作是日本北極狐生態調查的權威人士,保護受傷野生動物組織的負責人,攝影師竹田津實所寫的小說《小狐狸海倫留給我們的東西》,該作品以實際拍攝的圖片和感人的文章向人們講述了一隻既看不到也聽不見的小狐狸的真實生活狀況。將原作經過改編和創新後,影片《小狐狸海倫》被搬上銀幕。
該片的導演是指導過《王的西餐廳》、《古畑任三郎--所有閣下的事業》、《白色巨塔》等熱門電視劇的河野圭太。而擔任劇本的是今井雅子,她曾經寫過《風之絨毯》等作品的劇本,在寫這部電影的劇本時,她在不改變原著愛護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大主題的前提下,對作品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力求為觀眾們帶來全新的感動。擔任攝影的是以《壬生義師傳》、《血與骨》等代表作品號稱代表日本電影界攝影最高水平的浜田毅。而照明和美術則分別由《NIN×NIN忍者》的松岡泰彥和《赤月》、《千里走單騎》的瀬下幸治擔任。
主演陣容
男主角太一由在《大家以前都是小孩》中有著出色表現的深澤嵐擔任。他在該影片中成功演繹了一名來到陌生的地方,與親人分別的小男孩。他從小狐狸身上深深的感覺到一個小生命的耀眼光芒後,自己也選擇堅強地成長下去。
負責照顧太一的獸醫失島則由曾主演《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解夏》的大澤隆夫飾演。他演的失島這個角色因為太過直接的性格而不擅長與人交往,外表看似冷酷無情,但內心深處卻溫厚善良。
太一的母親,律子則由一直活躍在電視劇和舞台上,已經3年沒有拍過電影的松雪泰子扮演。她選擇這部電影作為自己回歸銀幕的作品。她在劇中扮演一個充滿魅力的單身媽媽,雖然因為攝影師的工作滿世界飛來飛去,不能經常在太一身邊,但她帶給太一的卻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失島的女兒美玲則由因出演《Hinokio》而人氣急升中的少女演員小林涼子。
其他演員還有扮演失島的恩師,獸醫大學的上原教授的藤村俊二,出演住在森林中的迷樣老婆婆的吉田日出子,還有扮演太一的班主任老師的田波涼子等等。
❸ 日本有沒有反應侵華戰爭(在日本應該叫大東亞戰爭吧)的電影知道的請把電影名字留下來,我想看看。
珍珠港事件前他們給侵華戰爭起的名字是「支那事變」「支那戰爭」。珍珠港後二戰全面爆發。「大東亞戰爭」這個稱號是日本對他們戰爭的概括。因為這個稱號里包裹了日本對印度、緬甸、中國,還有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統稱「大東亞戰爭」。他們也說是「建立東亞共榮圈」我呸!!他們沒有正面拍過侵華戰爭的影視,不過有兩部稍微涉及到一點中國戰場。《明天的遺忘》和《記憶的證明》,不過這兩部電影很老,也很枯燥,我以前對二戰史發燒的時候,大量查閱了好多資料,電影,書籍……其實日本到最後也沒有把我們當回事。如果美國不投給他原子彈,如果蘇聯不對日宣戰,那麼日本還准備誓死保衛他們本土呢?其實美國投原子蛋也是怕了,因為美軍登陸日本沖繩島死傷太多了,大家都知道美國不怕花錢,怕死人。從他打仗手段就能看出來,美軍只要是想登陸哪個地方,都要先投下幾千頓炸彈地毯式轟炸一番,然後在進攻……但日本「狗」都不怕死,他們有個最讓美軍頭疼和迷惑不解的絕招∶萬歲沖鋒(就是子彈沒有了,然後躲在某個地方,等敵人來了,就猛沖出去高喊「天皇萬歲」和敵人同歸於盡)。
❹ 一部二戰題材電影的名字。
二戰電影中的愛情元素
——二戰電影中的愛情元素
正如愛的火焰在戰爭的無邊黑暗中帶來人類的力量與希望一樣,愛情元素也帶給了二戰電影更有力的敘事力量和更深刻的主題,帶著愛情的戰爭影片也帶給了觀眾更大的震動,同時引發了我們對人性更多更深的思索。
[b]戰爭毀滅世界,愛支撐世界[/b]
1943年的一天,盟軍的一架飛機在北非沙漠地帶被擊落,飛行員嚴重燒傷,被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救活,兩年以後,他住進了駐扎在義大利的一所加拿大軍隊醫院。在醫院轉移途中,一個名叫哈娜的女護士不忍看到虛弱不堪的病人隨軍奔波,不顧一切阻擋和危險決定與他一起留在一座被轟炸過的教堂里,照顧他,直到他死去,或戰爭結束。在危險艱苦的環境、瀕臨死亡的痛苦中,這位英國病人奧爾馬希靠對愛的回憶支撐著自己的世界,而他的故事也支撐了哈娜的世界,使她更加堅定地守護著這個病人等待著戰爭的結束。
戰前的奧爾馬希是一名沙漠探險家,他與同事克林夫頓的新婚妻子凱瑟琳在北非相識並墜入情網。戰爭爆發後,克林夫頓帶凱瑟琳來到探險營地,他試圖將飛機墜毀在奧爾馬希身邊以將他除掉,結果卻使自己喪命於沙漠中,也讓凱瑟琳身受重傷。奧爾馬希將她藏在一座山洞裡,隻身冒險回到沙漠中去求救。然而這時附近的村子都被英軍佔領了,他們對奧爾馬希那聽上去一點英國味道都沒有名字產生了懷疑,把他抓了起來。後來奧爾馬希逃離了英軍的押運火車,為了心愛的人,不惜用探險地圖換取德軍的幫助。當他終於歷盡險阻找到凱瑟琳時,卻發現她早已傷重死去。奧爾馬希悲痛地將凱瑟琳的屍體帶上了飛機,想帶她遠離戰火,卻不幸被德軍擊落,奧爾馬希被燒得面目全非、危在旦夕……
哈娜與奧爾馬希共同沉浸在他的愛情回憶里,相互支撐著。不久後一位擔負排除炸彈任務的錫克族軍官基普來到這里,並成為了哈娜的情人。一天晚上,戰爭結束的消息終於傳來,然而就在他們興奮地慶祝時,基普的戰友哈迪卻被一顆地雷炸死了。
奧爾馬希從回憶中醒來,請求哈娜給他注射大劑量的瑪啡,哈娜充滿愛意地滿足了他的要求。
這就是《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這部在第69屆奧斯卡獎評選中贏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等九項大獎的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也不是以戰爭中英勇悲壯的前線戰士為主角,卻講述了毫不遜色的戰爭與愛情。
戰爭毀滅了他們的一切,愛人、朋友、愛園,但是愛支撐著他們等到了最後的光明。
而日本東寶映畫公司耗資12億打造的二戰影片《赤月》則講述了一個隨夫來到中國東北的日本女人波子,因為日本戰敗後軍國主義對日本平民的背叛和遺棄,無法返回日本在中國輾轉求生的經歷。家業、財產都沒了,丈夫死了,情人大杉也死了,一個日本女人領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在那樣的年代,在中國,她面臨著巨大的生存考驗。因殺人如麻而飽受良心譴責,吸食鴉片成癮的冰室曾是波子喜歡的人,他的再次出現使波子重新燃起了愛和生命的渴望。她對孩子們說:「最重要的是,延續生命所必須的愛。」波子的愛使冰室終於戒掉了毒癮,更使他最後堅定了向中國人民自首贖罪的信心。
這是一部日本對戰爭罪惡進行反思的影片,同時它也通過波子與冰室的這一愛情元素展示了愛在絕境中支撐信念、生命、真理和正義的巨大力量。
同樣,二戰經典《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也用高超的電影技巧、豐富的電影語言揭示了關於戰爭與人性的多重主題,逃難時相攜相伴的猶太夫婦和情侶,集中營里簡單而神聖的婚禮,鏡頭看似隨意而鬆散,卻向我們傳遞了強大的信息——戰爭毀滅了我們的現實世界,而愛情支撐著我們的精神世界,所以我們從不會被消亡。
[b]戰爭讓世界變成了血紅色,淹沒了玫瑰花紅[/b]
獲得奧斯卡及金球等多項大獎,由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巨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被譽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其對戰爭場面毫不留情的真實刻畫,直白地表達了戰爭就是血淋淋的這一事實。成群倒下的人,剛剛打開艙門就被子彈打穿腦袋的戰士,重受重傷血流如注的身體,影片開始就向觀眾講述了諾曼底登陸的悲壯。變成了血紅色的海水不斷湧上海灘,沖刷著無數具屍體。在這樣一部以戰爭殘酷場面著稱的影片里,我們還是能找到有關愛情的溫柔角落。約翰·米勒上尉決定帶領小分隊留下來與瑞恩他們一起保衛橋梁。以十幾人、幾挺機槍的火力阻截德軍的裝甲部隊,每個人都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在最後的閑暇時間里,留聲機里放起了有關愛情的音樂,米勒上尉想起他的妻子和妻子種植的玫瑰花,他沒有講出來,他說:「那是留給我自己的。」瑞恩講起了戰死的大哥曾經的荒唐有趣的戀愛故事,邊講邊笑,流著淚的笑。小夥子們還都沒經歷過愛情,他們說著對愛情的嚮往,「等戰爭結束了,會有美麗的姑娘。」
那是最後的時刻,米勒心中的玫瑰花被他的鮮血淹沒,小夥子們還沒到來的愛情不會到來了……
被譽為史詩巨制的《鋼琴師》(THE PIANIST),取材於波蘭鋼琴家斯皮曼的真實經歷,它還帶著猶太籍著名導演波蘭斯基自己的慘痛印記。這部真實再現納粹鐵蹄下猶太人的凄慘命運及求生本能的影片,提醒著我們牢記法西斯的罪惡。
影片從1939年二戰剛剛爆發時的波蘭華沙市開始,遭到轟炸後,鋼琴師斯皮曼不得不放棄演奏,在混亂中他遇到了拉大提琴的美麗女孩杜羅塔並喜歡上了她。如果沒有戰爭,如果沒有法西斯對猶太人的瘋狂鎮壓,這將是一段美麗愛情的序曲。然而因為是猶太人,雖然是波蘭國內頂級的鋼琴師,斯皮曼仍然無法逃脫這場空前的劫難。父母及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被送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斯皮曼被人救出,開始了非人的避難生活。再見到曾經心愛的姑娘時,她已為人妻子並懷了身孕,在殘酷戰爭的危難年代,在納粹統治下種族滅絕的陰影下,在無處不在的死亡籠罩中,斯皮曼只能偷偷看著杜羅塔的背影,把心頭的一切愛意埋葬。納粹的鎮壓掠奪了猶太人的財產、權利、作為人的尊嚴直至生命,當然也包括愛情。
前蘇聯著名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雖然只是表現了一場小戰斗,但同樣滲透著無窮的力量。五個正值妙齡的美麗女兵投入了保衛祖國的戰斗,她們戰前美好的愛情不時閃回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刻。然而美麗生命終於被戰爭奪走,那些愛情也隨風而逝。
震撼著我們的還有《廣島之戀》,這部小說一樣的影片從原子彈襲擊後的廣島開始,同樣如廣島一樣被無情摧殘、不堪回首的還有一個法國女孩兒的初戀。她永遠無法忘卻那種痛苦,忘卻她那等待與她約會時倒在血泊中的德國愛人,忘卻她因為這「叛國」的愛所遭受的打擊。先不說正義與邪惡的劃分,所有國家的人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的一切,都被戰爭無情地踐踏了。愛情的玫瑰花兒在被鮮血染紅的世界中已看不出顏色。
[b]戰爭可以結束生命,愛情卻將得到永生[/b]
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戰役的戰爭愛情巨片《珍珠港》(PEARL HARBOR),將戰爭的殘酷、勝利的輝煌、軍人的精神和愛情的偉大結合得天衣無縫。影片的時代背景是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美國因此全面投入戰爭,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爆發。
雷夫和丹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他們熱愛飛行並都夢想成真當上了美國陸軍飛行大隊的飛行員。雷夫愛上了在海軍服役的年輕美麗的女護士伊夫琳,但是不久戰爭爆發了,雷夫志願加入英國皇家空軍,離開伊夫琳和丹尼奔赴歐洲戰場。丹尼和伊夫琳的苦苦等待換來的卻是在一次戰役中,雷夫的戰機被擊落,雷夫犧牲的消息,他們悲痛萬分,兩人漸漸相愛,互相安慰和支持。
可就在此時,雷夫卻從歐洲戰場回來了,三人之間的感情面臨痛苦抉擇,伊夫琳忘不了雷夫,但是她卻已經懷了丹尼的孩子。而國家的命運也面臨危機時刻,日本從海空偷襲了珍珠港的美國基地,珍珠港遭受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宣布加入戰爭。為了成全好友與自己所愛的女人,雷夫毅然參加了敢死隊,與杜萊特上尉一起奔赴前線執行「奇襲東京」計劃;在珍珠港,丹尼同樣為了愛情和信念在堅強地戰斗著。戰爭還是奪走了丹尼的生命,他對伊夫琳的愛卻在他和伊夫琳的孩子與雷夫身上延續著。
戰爭中的愛情總會有不一般的浪漫與力量。男女主角坐上戰斗機看落日的情景深深打動著我們的心;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所有飛行員的機艙中,都會有自己愛人的照片或是禮物。英勇的戰士們心底藏著溫柔的愛戀,他們相信即使失去生命,那份愛也會在終有一天硝煙散盡的藍天中永生。
國產大片《黃河絕戀》同樣講述了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愛情悲劇。渤海上,一艘日本軍艦被一架盟軍飛行擊中沉沒,而盟軍飛機也受傷迫降在長城腳下,飛行員歐文被一個中國孩子救出。八路軍戰士黑子和女軍醫安潔奉命護送歐文前往根據地。在途中,他們與日本鬼子進行了機智的周旋和勇敢對抗,而愛也在安潔和歐文之間萌生。安潔的父親和黑子的親人為了保護歐文被日本人殺害,黑子也犧牲了。橫渡黃河時他們再次遭到日軍的襲擊,受傷的安潔為了愛情和使命,毅然割斷了連在歐文身上的繩子,消失在滾滾的波滔中。半個世紀後,已經步入老年的歐文再次來到黃河邊,將安潔的照片放在黃河中,祭奠自己永生在黃河中的戀人。
[b]戰爭是黑暗的使者,愛情閃耀希望的光芒[/b]
誰也無法忘記《卡薩布蘭卡》。這部好萊塢在二戰期間拍攝的影片上映之初,正逢盟軍登陸和美英首腦會談,這為《卡薩布蘭卡》成為經典提供了不朽的歷史條件。該片獲得1943年度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三項大獎,而漢佛萊鮑嘉和英格莉褒曼也因本片成為永留影史的銀幕情侶。轉眼之間60年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卡薩布蘭卡》卻日久彌新,那段戰爭中凄美而偉大的故事成為了永遠的愛情經典。
1941年,二戰中的卡薩布蘭卡還沒有落入德軍手中,不少反法西斯戰士以這里作為中轉站獲得自由,捷克反納粹領袖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也來到了卡薩布蘭卡,希望獲得通行證離開這里。為擺脫德軍的阻撓,維克多和伊爾莎不得不逗留在卡薩布蘭卡的里克夜總會,老闆里克也是一名反法西斯戰士,而且竟是伊爾莎的昔日戀人。重逢令這對生離死別的戀人感慨萬千,里克因愛生恨,拒絕幫助伊爾莎夫婦。伊爾莎為了丈夫再次求助里克,並以死相脅。對戰爭的憎恨、正義感和對伊爾莎依然強烈的愛使里克戰勝了自己,諒解了伊爾莎,兩人再次相擁在一起。最後在里克的幫助下,伊爾莎夫婦來到了機場。為了愛情,也為了更大的博愛,里克再一次面臨與愛人的生離死別,他長久地注視著伊爾莎,那充滿著堅毅、熱烈、包容和愛的眼神,令《卡薩布蘭卡》超越了戰爭的傷痛,成為一個愛的傳奇,它穿通戰爭的黑暗,像明燈一樣照亮了我們心底的希望。
《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里的愛情浪漫色彩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影片取材於著名作家威廉姆·克雷格同名紀實小說,講述了蘇聯傳奇狙擊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戰爭經歷與愛情,再現了二戰期間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上蘇德狙擊手之間的生死決斗。
蘇軍狙擊英雄瓦西里射殺了大批德國軍官,在德軍中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德國王牌狙擊手、狙擊教官柯尼格少校來到了斯大林格勒的戰場,奉命射殺瓦西里。瓦西里與美麗的猶太姑娘、勇敢的女戰士塔妮婭相愛。決戰前的夜,塔妮婭鑽到了瓦西里的毛毯下面,把自己給了心愛的人。
瓦西里隱蔽在掩體里與敵人對峙著,而就在這決戰前最危急的時刻,塔妮婭在掩護平民撤退時被敵機炸彈擊中,彈片深深嵌入她的腹部,鮮血像泉一樣止不住地湧出。瓦西里得知消息,強忍傷痛,終於在對決中找到敵人的破綻,射出了一顆制勝的子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了,在後方醫院里,塔妮婭在灑進窗子的溫暖陽光中慢慢睜開了眼睛。瓦西里拿著塔妮婭寫給他的信來到了這里,在上百個人的病房裡一眼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火熱的愛情,緊握的雙手。戰火中的分離,陽光下的重逢。這段鐵血戰士的至愛柔情使影片的戰爭主題有了更深的含義,帶給人希望的力量。
[b]戰火終會燃盡,愛火卻永不會熄滅[/b]
根據路易·德·伯爾尼埃小說改編的電影《戰地情人》(又譯《科萊利上尉的曼陀鈴》)將二戰烽煙中被義大利和德軍入侵的希臘小島塗上了一抹玫瑰紅。安東尼奧·柯萊利是義大利上尉軍官,雖然身為軍人,但他和他的戰友們仍保有著浪漫善良的天性,在戰爭的壓力和背井離鄉的孤獨中,他常常彈起隨身帶著的曼陀鈴琴,琴聲優揚而憂傷,它打動了村裡醫生的女兒佩拉吉婭的心。然而因為兩國敵對的現實,愛情卻在給他們帶來甜蜜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傷痛,佩拉吉婭只有默默祈禱戰爭的結束。墨索里尼宣布投降和德軍將繼續接管小島兩個相繼而來的消息讓人們又從喜悅到恐懼。科萊利因為參加了希臘人民對德軍的戰斗而被德軍槍決,戰友用身體掩護他保住了性命,佩拉吉婭的未婚夫曼卓斯將科萊利救起。在佩拉吉婭父親的精心治療下科萊利的傷得到了控制,然而德軍在島中全面搜捕,情況危急,科萊利必須離開。戰爭將兩個心愛的人硬生生地分開,科萊利在曼卓斯的幫助下返回了義大利,而佩拉吉婭退掉了與曼卓斯的婚約,開始了漫長的等待。1947,小島人民以為不會結束的戰爭結束了,人們以為將會失去的小島又回來了。幾年後科萊利終於回到了小島,兩個相愛的人緊緊相擁在一起。
再肆虐的戰火總有燃盡的一天,而,愛的火焰卻永遠不會熄滅。
戰爭與愛情, 很好的電影主題.
大大這篇文章比較大氣, 說了個廣義的"愛".
這個主題偶一想就想到下面這部片子:
愛在戰火蔓延時 (1992)
年 代: 1992
地 區: 美國 (更多...)
片 長: 132 min / USA:127 min (DVD release) / USA:127 mi
導 演: 戴維 塞爾策 (David Seltzer (I))
編 劇: 戴維 塞爾策 (David Seltzer (I)) / Susan Isaacs (II)
類 型: 愛情 / 劇情 / 驚栗 / 戰爭
別 名: 愛在戰火蔓延時(中)/愛在戰火蔓延時(台)/英烈情緣(港)
出品公司: 二十世紀福克斯
主要演員
邁克爾 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Ed Leland
梅拉尼 格里菲思 (Melanie Griffith) Linda Voss
劇情簡介
以古典手法詮釋的戰爭愛情片,由邁克爾.道格拉斯與梅拉尼.格里菲思主演。劇情從戰前紐約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展開,擔任秘書的琳達愛上精明干練的老闆愛德華,極力爭取表現。與此同時,她也渴望能解救身陷納粹德國的親人。珍珠港事變發生,美國捲入二次世界大戰,愛德華穿上軍裝,才揭露了他原來是美國戰略情報處上校的真正身份,琳達因此加入了情報單位,協助愛德華偵查德國發展原子彈的高度機密,兩人因而身陷柏林,展開了九死一生的間諜生涯。大衛.謝澤的導演技巧中規中矩,但男女主角的明星魅力加上暢銷小說式的劇情,還是維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❺ 劉德華演的電影<阿虎>中女主角飾演修女的真名叫什麼
真名是常盤貴子。
主要角色及介紹:
阿虎:劉德華飾,一個自由搏擊拳手,年輕時性感開朗,直爽。代表香港參加「亞太之王大賽」,本來准備打場假拳,但他邂逅了一個來自泰國的女導演。阿虎因為打死人,被判入獄多年,出獄後發現自己還有個私生女,爾後又在意外情形下結識了孤兒院院長,並發展了一段感情。為了尊嚴,也為了贖罪,年近40的他重新走上拳壇。他在至愛親朋的目光中被對手活活打死,卻也以死贏得了所有人的諒解。
修女:常盤貴子飾,孤兒院院長,有點頑皮、小聰明,但心地善良,有恆心。她非常同情拳擊手阿虎的遭遇,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幫助阿虎感化他的女兒,兩人的情感也逐漸升華為熾熱的愛情。
Poly,Apichaya飾,阿虎的女兒,母親去世後在孤兒院長大。阿虎出獄後在孤兒院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Ploy,不過此時Ploy正過著醉生夢死、百無聊賴的生活。Ploy在孤兒院院長的幫助和父親的感化下原諒了父親。
❻ 赤月 電影 女演員
森田波子
演員 常盤貴子
自主獨立的日本女人,和擁軍的釀酒商丈夫森田勇太郎早年從日本的小樽來到中國東北。波子不是一般傳統的日本女性,她激情而感性,忠於自己的真情實感。雖然已有了孩子,但她還是常常回憶起過去的戀人,與昔日戀人軍官大杉的重遇激起了她心中的漣漪,同時她也對關東秘密情報機關的日本陸軍上尉冰室萌生了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