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漫談中國電影文學史
據報道中國的製片人張偉平說,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在威尼斯電影節得獎,有「貓膩」。因為該電影節的主席穆勒是賈樟柯這部影片的投資人。張偉平投資的大片【***】和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在威尼斯同日上演,角逐金獅獎,好比是兩部中國影片決斗,結果【三峽好人】獲勝,得到金獅獎。而【***】慘敗。
這使財大氣粗的老闆張偉平憤憤不平,回國即有上述言論。而賈導演樟柯則聲明並無此事,穆勒也聲稱和【三峽】沒有經濟關系。不管這場糾紛以後如何發展,如果從電影史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標志著中國巨資古裝影片沖擊外國獎項的徹底失敗。電影學院崔衛平教授評論【***】時說,「我們都在學【卧虎藏龍】」,至於為什麼要學,那無疑是因為【卧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而目前的中國人,把在國際上獲獎作為「崛起」的標志,對於製片和導演,得獎的意義當然更大。所以近年來中國人出了大錢,其中以張偉平先生最為執著,聘請中國或世界上最著名「編導演攝錄美」全套人員,組成「電影夢之隊」,效仿【卧虎藏龍】,作出巨資古裝武打影片,沖擊外國電影節大獎,其中包括【英雄】、【十面埋伏】和現在【***】,這三部影片前仆後繼,結果是全部被擊斃在評獎委員會的腳下。而在2006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敗得更慘,居然敗在低成本影片【三峽好人】之下。
實際上西方電影界在【卧虎藏龍】得獎之後,馬上就給中國電影節發出明確信息:別學著搞古裝武打片,哄我們給你們發獎:好萊塢華裔導演的古裝武打片,我們可以接受,但是對於中國影片,我們要求它表現中國的黑暗面。如果香港還沒有回歸,那麼武打片也是很不錯,但是既然回歸了就應該反映香港民主或回歸後的現實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東西,要想得獎,那就是妄想。
筆者以為這還不止是電影評論界的態度,西方觀眾也有同樣的要求。對於咄咄逼人,讓他們的國家不停地增加貿易逆差的中國,人們對你的陰暗面更感興趣,或者,你的陰暗面給西方觀眾更多的娛樂,使評委感受更多的美感。這娛樂和美感,超過了中國人以前給西方提供的傳統節目——真功夫的武打和雜耍式的武打。
中國的電影界並非不理解西方發出的這個信號,【孔雀】、【青紅】和【三峽好人】得獎,說明中國有些導演靈敏地迎合了西方觀眾和電影界的要求。但是在票房方面遭到慘敗。【青紅】在院線放映大約三天,票房100多萬。也就是說,在國外得獎,在國內賠錢。
張老闆偉平當然不能走這條路。他爭取既能在國外得獎,又能在國內和國外掙錢。於是被認為是走上了「學習【卧虎藏龍】之路」。但是如果仔細看看,就知道他們不是只學【卧虎藏龍】,而是學了很多東西。
首先,張老闆要給中國觀眾提供「中國夢」,至少是他心目中的中國夢。這個夢就是五星級的裝修,和海量的豐乳肥臀。這可是【卧虎藏龍】里沒有的。【十面埋伏】的妓院里提供這些:那麼豪華的妓院那裡是什麼「捕頭」能去的地方?那是招待公安部長或他兒子的地方。捕頭也就只能在外面站崗。【***】里的宮廷當然也就是皇家大妓院。裝修更為豪華,女人更為暴乳。這部分就是標準的現代中國夢。除此之外,這些影片極其血腥——【卧虎藏龍】並不血腥。這可能是受了吉布森和北野武的提示。吉布森拍的【耶穌】和最近上映的【啟示錄】,都非常血腥。雖然血腥卻有票房。而北野武乾脆玩兒的就是「暴力美學」。影片故事從頭殺到尾。還有那票房冠軍【殺死比爾】,殺了一集還不夠,還得來個續集。說明如今的觀眾相當嗜血,全世界的觀眾心理,和當年魯迅說的圍觀砍頭的中國人,並無大差別。果真,美國時代周刊被【***】評為2006年十佳影片之一。
2
西方文化對中國人的傳統看法,並不很好。非但不好,甚至還很壞。這些看法可以從以前西方人和日本人製作的中國的照片和明信片中看出來:中國人形容猥瑣,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奸傻之別,心胸險惡,目光短淺,追逐權利而無崇高感情。二張用黃金包裝之後的中國陰暗面,和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形象,在外表上有重大改善,在內心上更為糟糕——外表上不那麼猥瑣醜陋了,正相反,一切金壁輝煌。但是,內心卻更為凶險卑鄙。行為更為血腥無情。善惡之分依然缺失,崇高真情更為罕見。連家庭關系都充滿血腥。或許外國人愛看這個?
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顯然不是美國觀眾。他們認為【三峽好人】更好。【三峽】花很少的錢,就能夠提供赤裸裸,外表破破爛爛,現實的中國陰暗面。而且在陰暗之中,還能表現中國人的一些優點。以前,張導演藝謀也走的是這一條路,並受到西方影評界的寵愛。如今這一寵愛明顯地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對張大導演當然來說,當然不是很爽。但是他也應該看到,寵愛的轉移,是由於他偏離了以前「表現陰暗面」的路線。而其他人,那些得獎分子還在繼續走這條路,而且越走越「靠譜」。但是二張並非沒得到補償:***在國內票房上高居榜首,在外國應該會成績不錯。所以張老闆偉平底氣十足地對賈導演樟柯說:有本事讓人去看你的電影。他知道,賈導演的影片不能提供中國夢。這就限制它的市場。而且上演不久,天橋上就出現四塊錢一張的【三峽】正版DVD——據說是賈導演自己發行的,因為盜版賣出去還是能掙點錢,總比一點不掙好。不管賈導演樟科說什麼,是說現在電影中黃金太多,還是說觀眾的水平太低,還是院線封鎖,都無濟於事。前幾天據說是開了一場會,諸位導演聲討二張霸市,但是,「黃金滿地蜂乳肥臀」,當然比民工和拆遷工地更吸引人。用【三峽】和【***】爭票房,好比民工和模特兒比回頭率。
但是賈導演也很放心,因為他只要能得獎就不會缺少投資者。中國市場的票房收入多少,並不影響他拍下一步影片的資金。金獅獎已經給了他一筆巨大的資源,這筆資源很有吸引力。賈導演的世界行情一定會越來越好,以後幾年在外國拿獎,可能要靠賈樟科和顧長衛(孔雀)。這也是外國評委堅持不懈的努力的結果。而張老闆偉平的罵街,肯定無助於改善二張以後在世界電影界的處境。
3
張老闆的罵街,標志著中國古裝鉅片沖獎攻勢的結束。這一沖獎攻勢還包括其他大片,有陳大導凱歌,馮大導小剛,他們也都穿戴著重金製作的盔甲,帶著【無極】和【夜宴】,和二張一起,向外國評委進攻,結果也和二張的影片一樣。被擊斃在評委會的腳下。這些影片和二張的加在一起,可簡稱「十無夜黃」,它們全體失敗的原因,有好幾個,其中之一,就是西方評委對中國電影的要求,和對回歸前的香港,或現在的好萊塢華裔導演的要求,完全不一樣。
如果不考慮外國的獎項,我們看看這些影片,確實應該說是時代的標志:第一,它們很費錢,說明中國人有錢了。在90年代都不敢花這么多錢。而中國人有錢確實是這一時代的特點之一。另外,是影片的內容和那筆大錢不能配合。一系列古裝大片,只有一部【英雄】表示了對歷史問題的表示了認識,而這認識還是文革後期「批林批孔」的產物。當時把周恩來比作「周公」,而把最高領袖比作秦始皇。秦始皇的大功勞就是統一中國,影片中的武林好漢們,好像也在75年參加過「脫產學習」,認識到秦始皇對統一的偉大貢獻,能殺不殺。反而自己被殺。這種觀點並不能得到中外觀眾的認同。
好像因為【英雄】奪獎失敗,從此以後的影片子再也不談對歷史的認識。從商業影片的角度來看,【英雄】沒有懸念:兩千年前人們就知道,秦始皇沒死,刺客死了。懸念只剩下怎麼死和為什麼死,靠這個可吸引不了商業片的觀眾。好像是得到了教訓,【十面埋伏】搞了個大懸念:根本就沒結局。但是,【埋伏】沒有善惡。這也是商業片的大忌。而且,一點歷史知識都不提供。【英雄】假裝提供一點歷史知識,說「秦國的箭好,劍客的劍好」。這是假歷史知識,只能誤導觀眾。然後在影片里演出秦國士兵用腳蹬弓背,以增加拉弓距離的場面。這也是和外國影片學的。那是非洲人的技術。張大導演和陳大導演,和其他一些大導演,很會欺負中國觀眾看的外國電影少,把外國影片的場面直接就「引進」自己的影片。陳大導演的【刺秦】引進的更多。
或許是因為十面埋伏沒有得獎,二張經過研究,發現人家【卧虎藏龍】用的是一個老故事:西方人很熟悉的故事:老女人受愛情欺騙,培養小女人報復男人。中國沒有這種故事。中國多的是男人報復女人的故事。於是二張在【***】中採用了中外皆宜的故事。也就是【雷雨】。雷雨是當年中國從外國學的故事。所以應該中外皆宜。但是,不管是雷雨,還是易普生,還是肖伯納,還是別的什麼,都沒這么血腥暴力。我們說過,現在血腥好像也是大賣點。不管怎麼樣,【***】是好不容易比較齊全了:有豐乳肥臀,五星裝修,這是中國夢;有懸念,有大家熟悉的老故事。還有那吉普森式的血腥,北野武式暴力,【殺死比爾】式噴血,就是缺一點善惡:血腥暴力必須和善惡搭配,就像羊肉和茲然搭配。不管怎麼樣,經過張偉平先生的超級營銷,據說影片還是好賣。是真好賣還是假好賣,我們也不知道,因為張老闆偉平是商人,唱「經蹬又經踹,經洗又經曬」,是他的本行。
必須承認,這幾年,中國電影界最突出的人物,應該是張老闆偉平。他的履歷證明他能在最不健康的環境中發展壯大。他的市場意識確實很強。比如,他說,「【千里走單騎】把日本人看傻了」,還說,「看了【十面埋伏】不哭的找我」,就像菜販對顧客信誓旦旦地說:這蘿卜糠了找我。或者:這豬肉還不把你給香懵了。而且堅決地相信,難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不喜歡蘿卜豬肉的人嗎?如果有,那也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他賣的蘿卜豬肉的問題。
我們必須對張先生的商業素質表示敬意。他從一個打工仔做到中國最大的製片商,顯然是因為他能迎合市場。不管是房地產市場,還是航空食品市場。除此之外,他有更大而難得的本領,就是把各種關卡打通,門檻踩平。因為他從事的那些行業,都需要「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但是電影市場顯然和其他市場不一樣。電影要迎合的不僅僅是市場,還有個什麼「評論界」。實際上,也是個花錢就能買通的地方。但是張老闆對賈導演的態度可以看出,張老闆還是挺喜歡仗勢欺人。另外,這評論界和思想界還有一點關系——這一點也是若即若離,不那麼可靠。張老闆很不在乎評論界,所以對威尼斯的評委,和賈導演的評論,採用菜販的方式進行攻擊。這也是中國現代特徵之一。於是,他和張藝謀之間,由於他是老闆而且自信,並且營銷有方,使他逐漸成為主角,他不光是二張之間的主角,而是中國電影界的主角。如果用生物學的說法。張偉平這種基因,在中國現代這種狀態,變成顯性的了。而張藝謀為首的「電影夢之隊」,逐漸變成他僱傭的裝修隊。對於他來說,這種關系本身,已經是時代給他的大獎。
5
我們再來看看在西方得獎的那些影片。主要有【孔雀】,【青紅】和【三峽好人】。其中以【孔雀】最有代表性。按筆者陋見,也是最聰明。因為【孔雀】沿著中國電影的發展道路,著實地前進了一步——而且這一步發展的方向,正好符合西方人的期待。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點,我們簡略地談談中國電影自80年代後的歷史。
中國自八十年代在國際上得獎的影片,有【老井】,黃土地、紅高粱。其中以老井為最突出者。還有沒有得獎的影片如【八個和一個】。這些影片的都表現中國人落後的外表下,有積極上進,頑強不屈的精神。這些影片受義大利和法國影片的影響,特別是受義大利影片【我主我父】的影響。張藝謀陳凱歌上電影學院的時候,這部影片是當時電影學院的教材。【我主我父】表現50年代西西里島的生活,那地方在歐洲是比較落後的地區,人們思維方式落後,行為方式和幾百年前差不多。但是人的性格中有積極上進,頑強不屈的因素。從這個角度說,西西里島和80年代前的中國有類似之處。
【我主我父】對電影界有很大貢獻。如果從歷史上說,這種貢獻也不是【我主我父】一部片子的功勞。而是義大利和法國藝術家整體的功勞,而且是他們幾十年努力的結果。簡單地說,影片中義大利農民的行為,動作,走路的姿態,小孩的日常行為,都非常古老原始。但是讓人們看了能得到很多信息——有關他們生活的信息。從演藝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動作,和他的生活相關:他的生活經歷,給他的動作打下烙印。同樣,一個人的經歷、時代和社會環境,給他行為和思維方式,打上烙印。而這些烙印,是電影可以表現的。通過這些烙印,觀眾能得到很多信息。
這種製片觀念,在當時非常先進,它和以前盛行的「斯坦尼斯拉夫體系」,和德國的「表現主義」都很不一樣,都比他們更科學,也更有效率。現在大家都知道了,礦工的動作一定是和車工不一樣。長期的礦工生活,給他的動作表情留下印記。他的動作和秘書當然更不一樣。秘書的工作給他的動作留下印記。這么簡單的事情,以前在戲劇節或電影界,並沒有清楚地認識。因為以前的斯坦尼斯拉夫體系,要求演員「自省」,也就是自我想像處於角色的環境和狀態之中。如果培養出和角色相似的情緒,也就能把角色演好。但是新的做法,是要求演員觀察現實中的角色的動作特徵。然後模仿。同樣重要的,是觀察角色的思維特徵——礦工和秘書,遇到一件事的反映不一樣。實際上這套新體系不光和表演有關,和編導演攝錄美都有關系。因為編劇應該觀察故事所在的社會和時代,因為社會和時代會給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故事本身打下烙印。攝影美工也必須作同樣的功課,因為畫面、服裝都會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靠這種技術可以表現大量社會和時代信息。對某些觀眾來說,這些信息就有價值和娛樂性。義大利技術另外一種作用,就是迫使影片「現實化」。或者說這種電影技術給觀眾提供了兩種東西:一是故事的背景(時代社會環境),一是故事的情節。而以前只能的影片或戲劇只能提供其中一個:故事的情節。但是義大利技術也有一個問題:如果重視表現背景因素,那情節的發展必然受到限制。於是「沖突和情節」就可能被犧牲。對於那些喜歡逃離現實的觀眾來說,不是好事。
這個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就被西方電影節討論過:情節派說,如果你要看現實,你可以到電影院外面看。人花錢進電影院,就是要逃離現實,尋求「夢境」。而夢境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
但是義大利技術也有他的道理:如果提供的是外國的,古代的,或偏遠地區的現實,現代的城市觀眾在電影院外面也看不到。另外看看外國,古代,和其他地方的現實,對發達國家的國民也有娛樂性。至少能提高他們對現實的滿足程度。比如【三峽好人】,故事發生在三峽拆遷場地,這個場地的真實情況,其中的人和事,外國觀眾只能在電影中看,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既能獲得信息,也能得到娛樂。信息和娛樂有時候是聯系在一起的。有位學者說「娛樂就是得到所需的信息」。想來也對。需要真實信息,是人類天生的愛好。就像男人喜歡豐乳肥臀,女人喜歡瀟灑帥哥,都是天生的。凡是不喜歡真實信息的,早早就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了。被誰淘汰?被喜歡真實信息的。於是,夢提供娛樂,信息也提供娛樂,但是而這難以兼得。
對中國人來說,【三峽】的娛樂性就打了大折扣。因為正像「情節派」所說,中國觀眾在電影院外面就能看到類似的事情。雖然不是三峽的,但是大建築項目的拆遷和民工,到處都有。與其花錢進電影院看,不如到那個地道里或工地走走,看得更多更真——比電影中的更真實。如果膽子大到「城中村」或什麼地方看看,比【三峽】里的更驚心動魄,甚至可能留在「真實」之中,回不了家。
5
賈樟科利用了義大利人開發的電影技術。但是實際上是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最先利用這種技術。他們比賈樟柯早一輩。但是他們的老師,也就是電影學院60年代入學的學生,硬是沒學會。這也是怪事。這些老師用【我主我父】教陳凱歌等人,但是這些老師沒明白義大利的這一套的意義。應該說60年代的學生,在智力上就不如70年代末的學生。特別是文藝界經過幾次政治運動,凡是有點腦子的也早就「離開」了。在80年代初有一件事,或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那時日本導演今村昌平帶著幾部影片,到中國交流。日本著名女演員某某,在討論中評論中國的某影片,說其中的女主角(飾農婦),摘黃瓜的動作,像是仕女摘花。其背後的含義是演員和導演,都沒有按義大利技術,觀察農婦的動作特點,演員也沒有受訓練,總結和模仿其他人的動作。於是,城市出身的演員,無法把農婦的動作特點表現出來。更深一步的意思,是編導也沒有把農婦的行為和思維特點表現出來。日本演員的這個評論是很有意思,但是不被中國編導接受,非但不接受,還產生反感。這件事說明日本人當時已經學會「義大利新觀念」,而中國人還沒有。文革之後招的學生,也就是張藝謀等人,腦筋比文革前的學生靈光的多,他們意識到了這種電影新技術並且學會了。
義大利技術很適合中國,因為中國和義大利有點像。義大利當年十分落後,在英美人的眼裡,義大利就不是歐洲人。或者就不是純種白人。義大利人自己也有點自卑。但是,義大利從60年代開始,也「起飛」了。義大利在十幾年間,GDP的年增長都在7%左右。發展的路子和中國有類似,就是用勞動力密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然後有了自己的品牌。雖然至今科技水平還比較落後,但是到了80年代,義大利人就能說:最先進的是德國人,最富是我們義大利人。在這個時候,表現以義大利落後農村的影片,對西方觀眾也很有娛樂性。因為落後地區在歐洲已經是稀罕東西。西西里島古代很發達——這也和中國一樣。因為西西里是地中海東西兩岸交流的中轉站。但是後來西西里落後了,變成歐洲,甚至義大利最落後的地區。那裡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和中世紀的差不多,比如,家族仇殺,殺死對方之後,還要把他的鞋扒下來咬掉腳趾頭。孩子們跑到雞窩里,集體用母雞洩慾。發達地區的觀眾,就是在電影院外面也看不到這種現實。
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接受了這種義大利新觀念,在他們的影片中表現落後的環境中的中國人。第一部影片就是【黃土地】。故事放在四十年代的陝北農村。當然一切都土得掉渣兒。比西西里還土。後來又有【八個和一個】,【老井】,【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紅高粱】,落後農村的土得掉渣的故事,形象和動作,被搬上熒幕。它們和以前的電影不一樣,以前的農村的故事和形象,都沒這么土。這土就是關於時代、社會的信息。但是那時候的影片中,雖然一切都土得掉渣兒,還是要表現土裡面有金,有好的東西,有朴實真誠,有愛情和正義,和不屈不撓的追求。另外,還表現這個社會雖然落後但是有希望,能夠進步。這些影片也在外國得獎了。
但是,由於歷史的發展,在89年中國出了一些事件,90年蘇聯解體。在西方社會眼裡,中國的形象從「對抗蘇聯的盟友」,變成「專制的堡壘」。從「開放的前鋒」,到「保守的頑敵」——你的老大哥都解體了,你還堅持著,不是很討厭?在這個大背景下,西方對中國的影片的要求也改變了。於是【大紅燈籠高高掛】應運而生,而且得獎。這部影片中的中國人不那麼土,但是真誠朴實和愛情也沒有了。影片表現封閉壓抑的舊社會,卻沒有反抗精神。中國的這種形象,比較符合蘇聯解體後的西方人的口味。該片得獎給了中國電影一個信號,那就表現中國社會完蛋沒希望,人也窩窩囊囊,在外國比較受歡迎。
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說說【孔雀】【青紅】和【三峽】了,可以簡稱為「孔青三」。其中【孔雀】拍得最聰明。因為它描述中國人的心靈醜陋,卻有不少人認為那醜陋是美。說明中國人真有不少以丑為美,或者說現實中不少中國人心靈就是有問題。外國人看了當然很是高興。而且那電影把文革中的社會醜陋和文革後精神和社會醜陋,混在一起。好比把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混在一起,污臭的程度當然非同小可。【青紅】在這方面就差了不少。它寫的背景太實在,故事也太老套。
再說賈樟柯,還是非常靈敏地迎合了世界新潮流。這新潮流就是「環境問題」。我們知道蒙古的一部低成本電影【小黃狗的家】得獎。這部影片說的是蒙古牧民比較古老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在現在有好處,就是在草原上除了留下一個帳篷的印記,並不破壞其他東西。我們也知道美國前副總統科爾主持拍攝的,表現全球變暖的影片,得了數不清的獎。於是,我們就知道西方的知識界或思想界有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關注焦點從「民主」變為「環境」。這也是西方政治和思想界的新動向:前一陣子思想和政治界都關注「民主」,911之後,他們分家了。政治方面的焦點的反恐,思想界的焦點的環境。誰都知道所謂「恐怖主義」的背後有一個環境問題(當然還有其他問題)。中東問題的實質是石油,而石油的問題可以轉化成環境的問題。如果從環境入手,不用石油,也就沒有了中東問題和恐怖主義的問題。
這時候推出三峽問題,當然和環境問題掛上了鉤。現在有新的理論,水庫發電非但不能減少溫室氣體,還比燒石油煤炭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因為靜止的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在深水缺氧的條件下,放出大量甲烷,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於是,建水庫是反自然的,破壞環境的事情。如果用煤發同樣數量的電,放出的溫室氣體,不比它多。當然這也是一家之言。我們不是科學家,到底怎麼回事,我們也不知道。
不管怎麼樣,賈導演很機靈地迎合了外國的思想界,【三峽】既有黑暗面又屬環保題材。而且還有「好人」和真情。如果找【三峽】的前輩,應該是【老井】。張老闆說,【三峽】拿的金獅獎,是他們「拿剩下的」。還不如說,賈樟柯搞的這一套,是繼承吳天民的傳統。但是為什麼張藝謀等人不順著他的恩師吳天民【老井】的路子往下走?只能說他們受到獎和錢的雙重引誘。我們說過,到了90年代,國際形勢變了,外國人的頒獎條件也變了。另外,到了一定程度,錢比獎更有誘惑力。特別是有獎沒錢的時候。或許錢夠了,獎的誘惑力又會超過錢。
6
這幾年來,電影大多沒什麼意思。故事也都太簡單。現在電影技術能提供的東西很多,比如上述的義大利技術,提供故事背景信息,近來電影技術大發展,可以提供吉布森式血腥,北野武式暴力。殺死比爾式人類屠宰。這些東西,用話劇歌劇,都玩不出來。所以是電影的絕活。另外電影還有特有的好東西,比如好萊塢早早就發展出來的「大場面逼真」。這東西是好萊塢爭奪票房的看家本領之一。不管是【三峽】還是【***】,都努力提供大場面逼真。既然電影有這么多好技術,大家就對故事本身不那麼重視了。實際上人類還有一個天生的愛好,就是對復雜性的愛好。如果能清楚地表現復雜的故事,也能滿足觀眾這方面的要求。當然復雜的故事需要另外花功夫和錢。諸位老闆在這方面更不在行,也不願意往這方面花錢。
無論如何,現在還是挺繁榮。簡單的故事,大場面,血腥,陰暗,得獎,營銷,檢查,等等,加在一起,熱熱鬧鬧。雖然電影沒什麼意思,有關電影的事情還有點意思。
⑵ 受到各國好評的中國電影
秋菊打官司 一個都不能少 那山那人那狗 圖雅的婚事 卧虎藏龍 大紅燈籠高高掛 天裕
戛納電影節--中國電影獲獎全記錄
《霸王別姬》首摘金棕櫚獎
《花樣年華》助梁朝偉稱帝
1975年,台灣電影《俠女》在第28屆戛納電影節上獲最高綜合技術獎。
E歌時代來臨了! 飛魚大賽秀出你的風采
經典大作,扣人心弦 OLAY潔面乳免費試用!
1990年,張藝謀執導的《菊豆》獲第43屆戛納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
1993年,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台灣電影《戲夢人生》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1994年,張藝謀執導的《活著》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片中男主角葛優獲最佳男演員獎。
1995年,張藝謀執導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第48屆戛納電影節最佳技術大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春光乍泄》獲第5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9年,陳凱歌執導的《荊軻刺秦王》獲第52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
2000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獲第5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梁朝偉)及技術大獎;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獲評委會大獎;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一》獲最佳導演獎。
中國電影國際獲獎情況
中國電影國際獲獎情況
1 2 3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趙一曼》獲「優
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
譽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
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
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
獲「電影編劇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
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
獎」。
1956年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
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 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
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1959年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
獎。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
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獎。1993年
《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
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
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
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
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
導演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
獎;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
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
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大獎,
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
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
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
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
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
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
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
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
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
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
《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
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
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
獲最佳女演員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
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棗最佳創意
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
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
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
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
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
佳女主角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
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
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
合榮譽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
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69屆奧斯卡攝影獎提名。
《太陽有耳》(導演:嚴浩)獲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
最佳導演「柏林銀熊獎」。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孔雀獎。
《紅櫻桃》獲第5屆不結盟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大獎「火炬金獎」,導演葉大
鷹獲最佳導演獎,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7年
《鴉片戰爭》(導演:謝晉)獲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金秋鹿鳴》獲第七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長故事片金獎和兒童評委獎。
1998年
《變臉王》(導演:吳天明)獲第29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金孔雀獎」。
《我也有爸爸》獲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金象獎」。
兒童演員王泉(影片中飾病童大志)獲本屆影展「特別獎」。導演黃蜀芹獲由兒童和青
少年觀眾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頒發的「最受歡迎的兒童故事片」--「金匾獎」。
《紅色戀人》獲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
婷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1999年
《紅河谷》獲第十七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幕獎」。
《永樂大鍾》獲第一屆布達佩斯國際科學電影節「國際電影、電視和廣播合作理事
會獎」。
《一個都不能少》獲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⑶ 現在中國的電影電視為什麼老拍歷史上日本侵略中國的這些電影電視傳到日本讓現在日本人看見,不會激怒日
首先影視片大部分是一種商業片,需要盈利,個人認為老拍抗戰影視有幾點好處:
日本與中國由來已久的民族仇恨,致使大部分觀眾喜歡看日本人出醜,經國內多年的「抗戰神劇」宣傳,國民心中早已將日本人、特別是抗戰時期的日本人當成了小丑,看抗戰片像看小品劇一樣,一般都會笑料不斷,生活中你敢聽到日本話試試,看電視本身就圖個樂子嘛。
對很多老年人而言,那段歷史任然歷歷在目,而年輕人也一直生活在老年人的記憶之下,這時抗戰劇就有了市場;
戰爭其實一直都有,只是你看不到而已,在各個領域。
沒幾個國家敢於再次向中國挑起戰爭的,我們現在已經今非昔比,再也不是1840時的中國!
⑷ 《喜喪》被王家衛評價為「中國版」的《東京物語》,兩部電影有什麼相似之處
日本大師級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吧,無論在哪個日本電影史TOP榜單上,他都是牢牢占據前三甲的位置,甚至放眼整個電影史上的這種家庭題材類型片,它都能夠名列前茅。能夠和《東京物語》相提並論的電影是少之又少,但是《喜喪》卻得到了「中國版《東京物語》」的褒獎,並且這個評價並不是出自影迷之口,而是「最會裝逼」的導演王家衛說的。
生活在這個世界很難,你有你的苦衷,你有你的為難之處。但生育你的父母當初又背負了多少磨難?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過程,當初他們給予你呵護,那麼也請你給予他們關愛。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給我留言點贊哦~
⑸ 日本人是怎麼看待中國人的電影特別是戰爭片
在日本上映的中國戰爭片根本就沒有多少部。會去看的人就不會漠視,只有少數右翼才覺得中國電影歪曲了歷史。一般的日本人看中國電影,最喜歡看香港動作片,對於戰爭片,因為不了解所以沒有體會。
順便說一句,最近在日本上映的赤壁,宣傳的很大,但在日本人普遍市民看來,拍的太愛情,缺乏歷史劇的感覺。
⑹ 中國香港拍的頭文字D日本人怎樣看待這本片
從一個從小看熱血漫畫的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應該不會喜歡。因為除了劇中角色不夠貼切原著外,這部電影根本沒有抓到原著精髓,絲毫沒有原來看動畫時的暢快和熱血。另外,電影對賽車時一些特效處理也一般般,因此,也不會吸引太多人去看,市場也局限在港台和內地。如果你看過了一遍,就絕對沒有要看第二遍的感覺。個人覺得是純粹的賣錢,簡直是玷污頭文字D。從一個從小看熱血漫畫的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應該不會喜歡。因為除了劇中角色不夠貼切原著外,這部電影根本沒有抓到原著精髓,絲毫沒有原來看動畫時的暢快和熱血。另外,電影對賽車時一些特效處理也一般般,因此,也不會吸引太多人去看,市場也局限在港台和內地。如果你看過了一遍,就絕對沒有要看第二遍的感覺。個人覺得是純粹的賣錢,簡直是玷污頭文字D。從一個從小看熱血漫畫的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應該不會喜歡。因為除了劇中角色不夠貼切原著外,這部電影根本沒有抓到原著精髓,絲毫沒有原來看動畫時的暢快和熱血。另外,電影對賽車時一些特效處理也一般般,因此,也不會吸引太多人去看,市場也局限在港台和內地。如果你看過了一遍,就絕對沒有要看第二遍的感覺。個人覺得是純粹的賣錢,簡直是玷污頭文字D。
⑺ 200分:有人可以客觀評論中國、韓國、日本、泰國及美國電影嗎
中國電影,最近幾年拍的大片場面宏大,耗資也多,題材很爛(就我們來說),
但外國人可能喜歡(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環境和故事)現在中國電影
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階段,估計大家都看得出來,經驗不足,故事表現
力不強。相對於大片,小成本的電影卻有許多經典,值得一看。
韓國電影,一個字假,他們所反應的美好,大多是不存在的。唯一值得稱贊的是
他們的恐怖片和喜劇片,拍的有了自己的特色。
日本電影,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電影,有許多反映人「性」的。總體來說他們的電
影(我們能看到的)很大膽,裡面充滿了民族精神。有的電影中充滿
了血腥暴力,這可能是他們對社會壓力釋放。他們的漫畫電影很成熟
,大多數思想是積極向上的。
泰國電影,沒看幾部,主要看過他們的鬼片,很過癮。他們的鬼片和日本的差不
多,都是以渲染環境著稱,故事對於我們來說很新穎。
美國電影,什麼也不說了,他們有技術,有錢,什麼樣的電影拍不出來?他們的
片子大多數反映的是自由、冒險精神。老說他們是個人英雄主義,我
不同意,我承認個別人是變態,但那是電影,他需要一個重點來表
現。其他國家的電影也是如此。
現在他們缺的是一個好的劇本。
⑻ 如何評價金高銀電影中國城
《中國城》改編自日本暢銷作家村上龍原著,找來《鬼怪》超人氣演技派女星金高銀,與以本片突破性演出獲得無數大獎肯定的資深影後金惠秀大銀幕飆戲,影片挑戰暴力尺度極限,再創韓影犯罪驚悚類型高峰。不過劇情鋪墊的不夠,在一零的心上人死了以後,大家都開始自相殘殺了,覺得人物心理轉變得太快了,而且觀眾不知道一零的小姐妹要自殺的原因。其中一零養母祭拜自己母親的橋段處理得很好,感覺很有故事,也跟結尾變成大姐頭祭拜自己的母親形成呼應。總之,全片最出彩的是金高銀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