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印度電影起點
擴展閱讀
會員看最新電影 2025-09-17 20:10:29
香港電影什麼的危險 2025-09-17 19:49:55

印度電影起點

發布時間: 2023-06-01 22:42:41

1. 電影的發展過程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如下: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

「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

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

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

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

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

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

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

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

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

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網路--電影發展史

2. 印度遠大前程電影的簡介

看著介紹里烏央烏央的一片顏值和演技並列的演員,很是讓人感嘆陳思成人脈之廣,居然請得動如此頂級的演出團隊來給他當配角!

但是,整體上他那浮誇的復制周星馳式喜劇的表演風格,卻全然與整個頂級團隊扎實穩重的表演風格格格不入,成為帶壞整體風格的那個耗子屎!

3. 印度人為何要分三六九等得從那場戰爭說起

印度的等級制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在印度,人分三六九等,等級森嚴,不同階層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高階層的女人不會嫁給低階層的男人,即使他們結婚了,生下的孩子,也被叫著雜種姓。

因為,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兩個階層,也就是兩個不同的種姓,兩個不同的種姓結婚生子,當然就是雜種姓了。

當然了,低階層的女人要想嫁給高階層的男人,得付出高昂的嫁妝,這也導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現為了嫁妝謀殺妻子的現象。

印度民眾

都說投胎是門技術活兒,在中國,你可能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可能偶爾會抱怨為什麼沒投胎在有錢人家。

但生在中國已經很幸福了,雖然出生在窮苦人家,但只要肯努力,也能夠走上人生巔峰,引娶白富美。

在印度,投胎那才真的需要技術,一旦出生在下流階層,一輩子都難以改變這種身份,一錘定音,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印度電影《起跑線》剛開始的時候,在服裝店內,老闆拉吉對店員說:「我說過很多次了,喬圖,你要了解顧客,在介紹前要先了解她們的階層,她們老家是什麼地方,她們喜歡什麼款式,哪裡顏色適合他們,這個時候再拿出商品,她們的防範之心就融化了。」

電影《起跑線》劇照

這部電影看似在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實質上是在探討印度森嚴的等級觀念,且不說影片中拉吉與太太米塔的女兒面臨的上學問題,就連買個衣服也要分等級。

在中國,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如果考上了名校,那麼他將很快融入那個圈子,成為天之驕子。

而在印度,就像電影《起跑線》講述的那樣,低層階級孩子,別說很難進入名校,就是進去了,也基本不可能融入進去。

電影《起跑線》劇照

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

此舉竟然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

相比起來,中國的高考,那真是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了。

那麼為什麼印度會有這么森嚴的種姓劃分呢?

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第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

雅利安人原來是活躍在東歐中亞一帶的草原游牧民族,他們主要以馴牛為生,並隨著牛車慢慢游移,這也是後來牛在印度地位崇高的起因。

後來他們遇到了蒙古人,學會了馴馬,開始成為了馬背上的戰斗民族。

「雅利安人」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印度的祭神聖典《梨俱吠陀》之中,原意為「高貴的人」。

從這個自大又自戀的稱謂上,就能看出人們的等極觀念是與生俱來的。

《印度歷史》: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四處尋找牧場,有的到了希臘,有的去了小亞細亞,其中一支到到了伊朗。

他們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經阿富汗,越過阿姆河、興都庫什山脈及帕米爾高原山口,進入了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他們在這里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吠陀語,後來的印度吠陀文化也就以此命名的。

進入印度五河地區以後,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進行長常的征戰,最後雅利安人勝出。

他們俘虜了大量的土著,並將其稱為「達薩」,也就是後來種姓中的一種。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印度進入了吠陀文化時代。

《印度歷史》一書中說:「在吠陀文化時代早期,印度基本也就兩個社會階層,一個是雅利安人,另一個就是奴隸達薩。」

那個時候,雖然是父系社會,但女性的地位很高,有著和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有權利參與家庭管理、宗教祭祀和社會活動。

《梨俱吠陀》記載,雅利安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進行部落居住,氏族內部平等,但氏族之間已經有等極劃分了,弱小的氏族的愛強大氏族統治。

隨著部落長久定居,政治組織開始慢慢形成,在部落之上有了大王,一個大王管理一個地區的幾個部落。

但王不是世襲的,也不是終身的,屬於選舉制,其下還有部落民眾大會和部落長老議事會,大王必須在聯合會中宣誓後方可被承認。

直到到「十王之戰」,也就是由十個弱小的部落部落組成的聯盟,共同討伐強大的婆羅多部落。

「十王之戰」以強大的婆羅多部落取勝告終,從此之後,國家這一機構開始慢慢形成,階級社會正式開始出現,君權神授思想開始出現,世襲制出開始了。

《阿闥婆吠陀》中說:「領土由王據有。」

這個時候,婦女的地位由原來的男女平等,變成了家庭的包袱和不幸的根源。

女子無財產繼承權,不得參加祭祀典禮或政治事務,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童婚和殉葬習俗也開始了。

他們甚至將婦女和酒、投骰子共同列為罪惡。

第二、種姓制度的正式確立

其實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時,已經有了三個階層,分別是武士、祭司和部落民。

但這算不上是種姓制度,確實的說,只是一種職業劃分,武士和祭司都不是世襲的,有能者居之,而且相互之間還可以通婚。

應該說,印度種姓制度出現的源頭,是「達薩人」的出現,也就是被雅利安人俘虜的土著。

雅利安人身形高大,白皮膚,高鼻樑,很帥氣。

而當地的土著幾乎個個都是扁鼻子,黑皮膚,和雅利安人比起來,可以說是醜陋。

《印度歷史》中說:當時雅利安人的氏族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解體,為了保持自己純正的血統,又要將這些俘虜來的達薩人納入他們的社會中,於是出台了一項「瓦爾那」制度,也就是根本「色」和「質」將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區分開來。

《梨俱吠陀》中將雅利安人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將非雅利安人稱為「達薩瓦爾那」。

隨著社會的演變,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階級分化,相應的社會勞動分工也已形成,於是瓦爾那制度有了新的劃分,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的發現》中也說:「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從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嚴格界限中開始的。」

為什麼要這么分呢?

當然是有依然的,而且還是神的旨意。

祭祀神典《普魯沙贊歌》是這么說的:「梵天大神從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羅門,從雙臂生出了剎帝利,從腿生出一吠舍,從腳生出了首陀羅。」

梵天大帝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婆羅門的僧侶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後來加入這本書中的。

當然,除了梵天大神生出的四種等級之後,還有一種人,那就是野生的,也可以說是後娘生的,不是夢天大神的親兒子,屬於濺民。

第三、種姓階層的劃分

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這話一點都不假。

夢天大神生出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同樣是他的兒子,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1、大兒子婆羅門:

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是神權掌握者,思想高超,地位超然,主持宗教祭祀活動,同時又壟斷文化化和教育,不用納稅,不可殺。

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

他們不負責具體的國事,但卻是一主九鼎,有著最高的話語權,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絕對領袖,就連國王也要聽命於他們。

2、二兒子剎帝利

剎帝利說白了就是皇族及掌權者,相傳是由早期吠陀時代的王族演變而來的,他們是國家的軍政領導,握有實權,負責片戰和國家管理,不用納稅,但依舊得聽命於婆羅門的決策。

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三兒子吠舍

《印度歷史》中說:吠舍當然於當今社會的普通民眾,是總人口中數量最多的,原指氏族部落成員,大多數人是村社的農民和小生產者,從事農牧商和手工等職業,少數人是富裕的城市工商業奴隸主。

他們擁有財富,地位僅次於剎帝利。

他們在政治上無權,必須納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貢獻者,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供養者。

4、四兒子首陀羅

這個最慘,都是一個媽生的,何必呢?

首陀羅是種姓制度中最後一個階層,他們屬於受奴役、壓迫和歧視的無權等級,大部分是由被俘虜過來的土著「達薩」組成,後來也加入了一部分雅利安人。

他們是社會中的主要勞動者,除了奴隸和僱工以外,也有獨立的小生產者,從事農業、牧業和手工業。

事實上,他們才是真正供養婆羅門人和剎帝利的人,是他們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GDP。

但他們卻是最窮最苦最被人看不起的人。

梅堯臣>說得好: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更有趣的是,這些從梵天大神腳上出生的人,在宗教儀式上,只能為高級種姓的人洗腳,因為他們是由生主神的腳創造出來的。

但是有一點,首陀羅雖然地位低下,但他們也是由夢天大神生出來,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親兄弟,所以除了一部分奴隸以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活動。

但是有點是最悲催的,大哥二哥三哥這種享受完了,下輩子還能托生為人,被稱為「再生族」,而老四首陀羅就不一定了,他們被稱為「一生族」,意思是下輩子不一定能托生為人。

5、濺民(不可接觸者)

這類人比首陀羅還不如,因為他都不是夢天大神生的,是後娘生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即達利特,意思是接觸了就會倒霉。

據說,到了現在,某些依舊保守的印度農村,你會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著人,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

他們為這個村子的人工作,卻不允許住在村子裡;他們不能到村子的井裡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學也必須上專門的學校。

所以,電影《起跑線》中的男女主角才會想方設法的要把女兒送進高級學校,因為一旦擺脫了現有的階層,她將過上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後記:

有人說,印度的這種種姓劃分最開始是由分工來界定的。

這話也說得也一些道理,除了被俘虜的「達薩」,其它人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為何別人能成為首領而自己不行,還不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都一窮二白,大家都不富裕,貧富差距不大,為何到現在會出現這么大的貧富差距,還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大家都是人是吧?

當然了,這只是說的初期,在等級觀念還沒成形的時候,大家同處一條起跑線,每個人都有機會。

但一定這種等級成形了,或者說貧富差距已經形成了,再想改變,還是很難。

特別的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發展到後面,也只能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了。

要想改變身份,只能下輩子,而悲催的是,首陀羅下輩子還不一定能變成人。

對於印度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你是怎麼看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

4. 《調音師》有哪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調音師》作為一部懸疑犯罪電影,成為了2018年印度的票房黑馬,在中國大陸上映後更是獲得好評無數。這部電影的故事靈感來源於2010年的一部同名法國懸疑短片,該電影講述了心懷夢想的調音師阿卡什為了獲得更深的造詣而假扮盲人,卻歪打成招成為了一場謀殺案的「目擊者」,最終他不得不捲入一場污濁不清的漩渦中,無法救贖自己。該電影劇情緊湊,故事激盪起伏,情節反轉不斷,電影中呈現的「腦洞」和讓人無法預測的「刺激劇情」使本片獲得各界的一致好評。

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就是不到最後一秒你永遠猜不中結局,更無法在緊張刺激的劇情中摸透導演的用意,還須觀影結束後細細品味才能洞察一二。影片中耐人尋味的細節比比皆是,如果細細咀嚼,你會驚嘆於導演靈感的迸發和巧妙地處理。

影片中還有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之處更是令人深思。蘇菲早已懷疑阿卡什假裝失明,還將他和西米「捉姦在床」,為何卻在兩年後繼續深信他編織的謊言?男主親眼目睹了西米的兩次謀殺,卻毫不猶豫地吃下了她遞來的貢品,導致自己雙目失明,這如何解釋?影片尾聲男主和醫生開車行駛的那條路上神似肝臟的大樹是否預示了真正的結局?片中的神來之筆「濕婆神」是否表達了作者孰善孰惡的終極之問?這些耐人尋味的細節處理註定了它是一部伏筆暗涌,跌宕起伏的經典懸疑片。毫不誇張的說,這部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通透飽滿,鮮明立體,其中信仰與背叛的對峙,善與惡的交織,彷徨與毅然的廝殺都被體現的淋漓盡致。這部優秀的影片給觀眾留下的是無盡的回味和思考,這就是它的無價之處。

5. 有山寨「好萊塢」之稱的印度寶萊塢,如今的它到底有多牛

提起印度的電視劇和電影,在幾年前的時候我們的印象都是在電視劇里看到的印度新娘的家長里短,但是這幾年印度寶萊塢的電影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十分大的驚喜,《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三傻大鬧寶萊塢》、《一個母親的復仇》等等,寶萊塢這幾年出品的電影幾乎都引起了國際上的巨大關注,並且口碑十分的好,如今寶萊塢出品的電影幾乎已經被打上了精品的認證,電影如今也能夠在全球的范圍內上映,印度電影開始受到了國際的關注。

但是寶萊塢牛就牛在這里,越是受到打擊越更加努力的去奉獻摸索好的電影,果然寶萊塢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以現實的不公為題材抨擊社會的不公現象,寶萊塢的電影越發的受到關注,如今幾乎在全球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憑借一己之力將印度電影推向世界,現在寶萊塢甚至就是好電影的代名詞。

6. 幾年前十八頻道放映過關於兩個印度人 追求音樂的電影 叫什麼名字 謝謝

原名:LondonDreams譯名:倫敦夢/倫敦尋夢

影片類型:歌舞

國家/地區:印度

年份:2009年

對白語言:北印度語

色彩:彩色

製作成本:INR200,000,000/estimated

導演:RajkumarSantoshi維普爾·奧盧圖爾·沙哈VipulAmrutlalShah

編劇:RiteshShah....(dialogue)SureshNair....storyandscreenplay

演員:薩爾曼·汗SalmanKhan....Mannu

阿辛Asin....Priya

朴雅卡·喬普拉PriyankaChopra

阿賈耶·德烏干AjayDevgan....Arjun

拉娜·杜塔LaraDuttaUrmilaMatondkar

克里斯托弗·威爾森ChristopherWilson....AirlinePilot

歐姆·普瑞OmPuri

GoldyNotay....Sima-TheReporterLee

NicholasHarris....Passerby

AdityaRoyKapoor....ZohebHayaatKhan

JohnnyLynch....PaparazziMandiSidhu

RannvijaySingh....WasimHayaatKhan

簡介:Mannu和Arjun是從小玩大的朋友,但他們除了各自家庭都稍微與音樂有些關系外並沒有什麼共同點。Arjun的生活被一種登上舞台實現他的祖父未竟的音樂夢想的激情所控制著,而與此同時Mannu對他的身為音樂老師的父親的樂器絲毫提不起興趣,只想繼續童年時的沒有野心,只要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好。但此時的他們萬萬不會想到後來就是音樂發展了他們的友誼繼而又考驗他們的友誼,瓦解了他們的友誼……

Arjun堅持不懈追求他的夢想,甚至不惜離開他在異鄉唯一的親人——他的叔叔,漫遊在倫敦的街頭,直到他在一個音像店落腳並以此為事業的起點進軍音樂的世界,學習演出技巧。

當Arjun和另外一對兄弟(Zoheb和Wasim)以及Priya(一位來自南印傳統家庭的音樂狂熱者)組建了樂隊的時候,Mannu正靠音樂維生,他在自己村莊的婚慶禮儀樂隊演奏。Arjun於是讓他加入樂隊,但不久就發現Mannu成了對自己最大的威脅和實現自己野心的最大的絆腳石。因為Mannu憑借著他的音樂天賦以及瘋狂的舞台表演成了眾人熱捧的對象,而這正是Arjun要花數年才能實現的,Mannu一夜就完成了,這讓Arjun感覺到自己被上帝背叛了,而他曾經在上帝面前放棄了一切只為追求音樂上的成功。

Arjun時常被嫉妒和不安侵襲,Mannu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又奪走了他的至愛Priya,這讓Arjun的仇恨更甚。他在和心魔作斗爭的時候最終敗了,並且想到了一條邪惡的招來毀掉他最好的朋友。在一次三城巡演的期間他用女人和毒品誘惑了天真的Mannu,讓他走上了一條急速的下坡路,幾乎完全毀掉了他的人格和正常的生活。他計劃毀掉Mannu的地方正是數年前他的祖父在兩萬五千人前失敗的地方,Arjun正想在這個地方贏得自己的榮譽。

最後Arjun幡然悔悟,當一切已經太晚,他付出了解散樂隊,失去友誼以及信任的代價。

7. 印度勒克瑙之花的原型

《烏爾都語》的小說。印度勒克瑙之花的原型是一部名為《烏爾都語》的小說,勒克瑙之花是一部印度電影,說的是發生在印度的故事。截止到2022年8月22日該小說仍在起點中書網可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