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和字典有關的電影
擴展閱讀
戰爭電影什麼之青春 2025-09-17 23:40:19
印度電影在線觀看炙熱 2025-09-17 23:37:17

日本和字典有關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5-31 12:30:06

㈠ 電影"太行山"里有個鏡頭有一日本將軍說該有一本"露和詞典"多好啊!請介紹下那個日本將軍的具體資料

綜合日軍戰報,長樂村戰斗敵方參戰部隊主要有:
1、工藤部隊—工藤部隊是敵108師團104旅團105聯隊。聯隊長是步兵中佐工藤鎮孝。工藤是此次戰斗之指揮者(見下元部隊情報記錄第十六號)。 工藤聯隊屬於104旅團(苫米地旅團),故其兵力當與52聯隊(中村靜夫部隊)無異。每中隊228人,每大隊約有1239人,聯隊全部約有3800人。2、柏崎部隊—柏崎部隊是108師團第25旅團(旅團長中野直三少將)117聯隊(聯隊長柏崎延二郎中佐).柏崎部隊之兵力:每中隊約194人,每大隊約1023人。聯隊全部約3747人。
根據下元部隊情報記錄第十六號及其他文件,工藤所指揮的系其聯隊之第二、三大隊,第一大隊未在其內(第一大隊大概駐防於屯留)。柏崎部隊(117聯隊)有可能是當戰斗時由他方(遼縣?)---編者注1增援來的部隊,由我軍繳獲文件中只能發見117聯隊之第三大隊(笠原大隊)之文件及士兵書信,117聯隊是否全參加此次戰斗無由得知。
如117聯隊(柏崎部隊)之中僅笠原大隊參加戰斗時:
1.工藤部隊之第二、三大隊約2478人。
2.柏崎部隊之笠原部隊約1023人。
故僅其步兵人數約有3501人。
如117聯隊全部參加戰斗時:
1.工藤部隊之第二,三大隊約有2478人。
2.柏崎部隊約有3747人。
故僅其步兵人數約達6225人。
據我軍戰報稱:1938年4月15日,日軍第108師團第117聯隊3000餘人,由武鄉北犯榆社撲空,當即撤回武鄉。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決定殲滅該路日軍,遂令師主力及第115師第344旅第689團由涉縣以北地區向西急進,當日進至武鄉附近地區。黃昏,日軍棄城沿濁漳河東撤。第129師即以第772團、第689團為左縱隊,第771團為右縱隊,沿濁漳河兩岸山地平行追擊,以第769團為後續部隊,沿武鄉至襄垣大道跟進。16日拂曉,左右兩路縱隊超越日軍並將其1500餘人夾擊於武鄉以東長樂村地區,遂發起猛烈攻擊。日軍被截為數段,困在狹窄的河谷里無法展開。此時,已通過長樂村之日軍主力為解救其被圍困部隊,集結1000餘人,向第129師左翼發動進攻。第772團在戴家瑙與10倍於己的日軍激戰4小時,陣地失守,12時,第689團趕到增援,陣地被收回。14時,日軍第105聯隊1000餘人由遼縣趕來增援,在猛烈炮火掩護下,一路向馬村東南第689團陣地攻擊,另一路會合長樂村日軍向第772團陣地攻擊。17時,日軍又從遼縣增援1000餘人。第129師遂決定以第769、第689團各一部掩護,主力在黃昏時撤出戰斗。綜合兩方戰報,你所說的日軍指揮官應是日軍104旅團105聯隊長工藤鎮孝中佐。但電影中日軍指揮官竟是將軍,按我軍戰史稱從遼縣增援的日軍指揮官是104旅團長苫米地少將,有可能是導演因劇情需要作的修改。

㈡ 求字典情人主演、女主角介紹及字典情人高清下載地址

字典情人下載地址:movie-shili8-com
把短橫'-'換成點'.'

字典情人女主角介紹:
傑西卡·阿爾芭,甜美的巧克力美人,1981年4月28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的波莫納市,擁有5國混血血統。媽媽擁有加拿大 、法國、和丹麥人的混血,爸爸是墨西哥和美國的混血兒。這就解釋了傑西卡·棕色的肌膚和漂亮的深棕色眼睛。在她還是嬰兒的時候,隨父母移居到了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市[1]。
三年後褲螞,她在空軍服役的父親又把家搬回了加利福尼亞,然後又搬到德克薩斯州得爾瑞歐,最終在傑西卡九歲那年,他們家才在南
生活中的傑西卡(20張)
加利福尼亞定居下來。 傑西卡·阿爾芭小時候體弱多病,患過肺塌陷、肺結核、急性闌尾炎、鼻息肉等,少女時代的傑西卡·阿爾芭常常在醫院度過。
從五歲那年起,她就夢想成為一名演員。到了十二歲,她開始上表演培訓班,九個月後,她和一家經理人公司簽了合約,從此開始她了演藝生涯。年輕的傑西卡擁有很高的表演天賦,從事表演以來,她已經嘗試了從輕喜劇到嚴肅正劇等各劇種中多種類型的角色。
1993年,傑西卡參演了第一部好萊塢電影長片《瘋狂夏令營》(Camp Nowhere ,1994)。本來她只有兩周合約,但原本出演該片重要角色的一名女演員突然退出為她帶來了機會。傑西卡欣然承認,導演之所以看好她去頂替那個角色,並非出於她表演的天賦或是魅力,而是因為她的頭發和原來的女演員相似。兩周的合約變成了兩個月,傑西卡的名字也赫然出現在了演員表的首位。
Nintendo和J.C Penney的兩家美國商業電視台立即找上了傑西卡,1994年,她出現在熱門電視喜劇「The Secret World of Alex Mack」(1994)中,在劇中,她扮演了一名專門給該劇主角找麻煩的討厭的勢利眼。在進入電視圈之後,她還參演了幾部獨立制帆鉛片電影。同年,她得到了電視劇「Flipper」(1995)中Maya的角色,直到1997年該劇停播。
1996年,傑西卡在電影《維納斯起義》(Venus Rising,1995)中扮演年輕的Eve。1997年,她在加拿大脫口秀節目「The Dini Petty Show」(1989)中談論自己在「Flipper」中的角色和演藝事業。
2005年是傑西卡·阿胡轎埋爾芭最重要的一年。《罪惡之城》、《神奇四俠》是
05年碩果僅存的幾部大片之一,女主角傑西卡·阿爾芭的功勞不小。在她最受追捧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自小就感受太多孤獨。她公開向媒體透露:「我嚮往自己的婚禮。我15歲時就開始尋找關於婚禮、孕嬰的書刊來看,我還特別喜歡看烹飪書。現在,幾乎什麼菜都難不倒我。」
2008年5月19日,傑西卡·阿爾芭與凱希領取結婚證。27歲的阿爾芭4年前拍攝電影時,在片場認識了凱希,當時他是製片助理,對女主角阿爾芭一見鍾情,立刻展開追求。
2008年6月9日傑西卡·艾爾芭於這個周末在洛杉磯產下她的第一個孩子,寶寶是個漂亮的女孩。

㈢ 求一個電影名字 一個男孩去一個熱帶落後的地方 和一個女孩睡(**詞典) 學習當地的語言!

字典情人

時 長:109
類 型:愛情

1936年,年輕的英國人蔡斯科特秉承父親遺志,從千里之遙的英國來到英國的殖民地沙越拉,從事教化那些住在叢林中的當地人的工作。
從當地土著首領的兒子別蘭塞在碼頭接到蔡斯科特那一刻起,蔡斯科特就對當地居民無拘無束的生活困惑不已,並暗下決心要把來自英國的思想教育在這里發揚光大。
別蘭塞帶領蔡斯科特回到叢林,在叢林中的居住地,蔡斯科特見到了他的上級長官亨利和別蘭塞的父親以及他所吵咐要教化的人們。當地的人們用開玩笑的方式迎接了蔡斯科特的到來,並給他派去了一名美麗的「字典情人」。
「字典情人」是當地居民給來自英國官員們准備的情人,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是最初來到這里的英國人。這些情人的沖碰燃日常工作就是在照料這些英國軍官們的日常起居,並教他們說當地語言。但根據殖民地的法規,作為「字典情人」的女人們是絕對不能嫁給這些英國軍官的,否則就只有面對被處死的命運。
當初,亨利也因愛上了他的「字散虛典情人」在國家法規和愛情之間猶豫不決。但最終在嚴厲的法規面前,亨利放棄了他的情人和他的女兒,和他的國家站在了一起。

傑西卡阿爾巴大女神~

㈣ 大渡海詞典真的有嗎

沒有,《大渡海》詞典出自日本三浦紫苑所著的《編舟記》,並非真實生活中所用詞典。

《編舟記》講述玄武書房擬定出版一部面向當代人的中型辭典《大渡海》,這項工作由閱歷頗豐且行事一絲不苟的學者松本老師主持,誰知他最為器重的編輯荒木公平卻到了退休的年齡,選擇回家照顧病中的妻子。此時編輯部中僅有做事浮躁的西岡正志和臨時工佐佐木。

荒木和西岡多方物色,終於相中了營業部內不善於和人交往卻對詞語有著敏銳認知度,並且做事極為認真投入的青年馬締光也。浩瀚的詞語海洋,馬締與同事們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編制一艘駛向彼岸的小船。他們甘於寂寞,卻也收獲著彌足珍貴的幸福……

看這本書,不得不佩服日本當代作家開拓題材的能力。編纂詞典,這么枯燥的事情,都被寫得很熱血,非常有力量。匠人氣質的主角,用自己的認真去感染周圍或散漫或習慣性自我否定沒有自信的人,量變得質變。

(4)日本和字典有關的電影擴展閱讀

小說《編舟記》講述了個性古怪的出版社職員馬締光也,與詞典編輯部的同仁合作編寫耗時漫長的《大渡海》以及和周圍人們相互牽絆的平凡故事。

三浦作家通過《編舟記》表達了對詞典由衷的熱愛,她以常人鮮少關注的辭書和編輯為切入點,卻憑借功底淳厚的人物刻畫與劇情編排獲得廣泛的支持,該書2012年銷量突破45.8萬冊(截至2013年4月初累計銷量突破70萬冊)。

而電影化的決定無疑為這部題材冷僻的小說推波助瀾。電影《編舟記》導演由80後青年導演石井裕也擔任,他曾憑借《蜆貝小小姐(川の底からこんにちは)》一片成功殺入2010年電影旬報十佳行列。慣常在小眾領域摸爬滾打的石井導演,此番雄心勃勃搶占各大院線。

㈤ 電影字典情人在哪能看

56裡面有,還不錯,我這邊看著不卡。

㈥ 有部電影是日本的,說編纂字典的求名稱

應該是編舟記,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很不錯

㈦ 你有電影《字典情人》嗎很想看一下,呵呵

不好意思沒有,你可以網上搜迅雷下載

㈧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一:

《入殮師》觀後感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過之後就不會對死亡有異樣的感覺和恐懼了,深深體會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開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義氣眾多人間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給人已情感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聖儀式讓我們為死者最後的旅程充滿了尊重。不論死於何故,只希望能讓他(她)安然離開。

入殮師,一個外人看起來避之不及的職業,在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演繹下變得那麼的高尚與莊重。導演憑借這部《入殮師》出人意料得奪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使這部無人問津的,沒有火爆場面,沒有精彩特效的影片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入殮師》講述的是這么一個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廣告把入殮師定義為「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而該片的英文名字為「Departure」 ,為啟程,離開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詮釋:踏上新的旅程,正如

片中火葬師所說的那樣:「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 一樣。我作為看門人(火葬師),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這位看著一個個人走向終點的人超脫而曠達,真正做到了對生死的參悟。劇中還有一情節設置,兩條魚拚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來一條魚的屍體。「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裡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劇中這一情節的寓意便在於此。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絕,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 並且,「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通過入殮師這一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意義,「死亡」變得如此的優雅與凄美,而不是那麼地冷冰冰,同時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

入殮師這職業,在別人眼中,是一個被人看不起,不被人理解的職業,如51分鍾時,被稱: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妻子美香不許大悟碰她,並說出一句「骯臟」。主人公心中也曾矛盾過,並想過辭職。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周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為對美香難以啟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沖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並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主人公第一次的心理變化是看到社長為病死的婦人入殮,他看到社長懷著溫柔的情感讓已經冰

冷的人重新煥發出美麗,而且將這種美麗永遠的定格,他感到了一種靜謐的魅力。第一次大悟心裡感到了這份職業的一種莊重感。第二次心理變化是他親身為男身女容的止夫進行入殮儀式後,其父說了一句「我這么多年都沒好好看他??他是我的兒子。」他釋懷了,從心理上接受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被世人接受是他幫澡堂老闆入殮,他的認真,專注,虔誠,敬業精神贏得了妻子和澡堂老闆兒子的理解。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主角給自己恨了30年的離家出走的父親入殮,突然,父親手中的石子掉了下了,暗示了離家出走的父親還是時時刻刻想念著他們的,這時,音樂響起(觀眾應聲淚下)主人公再回想起以前的畫面,主人公父親的面容清晰了??

這部影片的配樂也很強大,請了久石讓來配樂。在46分鍾時小林半夜睡不著起來拉提琴,大提琴的聲音加上鋼琴,聲音有點低沉,緩慢,與小林那段痛苦的回憶配合得恰到好處。88分鍾在壟上拉琴,有鋼琴的,還有一些其他樂器的聲音,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飛舞的美麗的白天鵝給人一種希望,讓人感受到了小林的成長。畫面轉到最後,隨著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感人的主題《Memory》又再一次悄然響起,記憶父親的臉容逐漸清晰,音樂與畫面的融合,讓人眼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整部電影都圍繞生死觀在探討,用音樂和畫面來感染人。「人生是無盡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時間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時間,而是一節節待學的過程?」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二: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生命

——觀《入殮師》有感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溫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著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說,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著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為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為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秘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啟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著屍臭坐著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著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溫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內心的溫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說是為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為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著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唇印的歡笑流淚,有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著,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郁,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才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為看門人,我對他們說著,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說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妝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說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為她關上棺門,笑著說,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說要看著她的最後,為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著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溫暖。她,再也不能笑著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著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里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說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余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里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為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裡緊緊攥著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著,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么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著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說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溫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溫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三:

大概我高一的時候吧,就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了,同學們說這是一部好電影,極力推薦我去看,但我一聽到電影名,就聯想到死亡,頓時就敬而遠之了。這大概也與我們中國的歷史有關吧。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一個極其傳統的巨大民族。在 這樣的傳統教育下「死」成為了不能提及的詞,小的時候只要我一說到這個字,

姥姥就會馬上跺腳說「呸呸呸」。「死」在中國人的字典里是黑色的,消極的,它意味著腐爛,僵硬,惡心,所以多數人不願意去觸碰死者,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生前就為自己買下墓地,而這一切在東方文化中都是鮮見的。

我上大學了,因為對日本電影有些興趣,就選了這門課。老師在一節課上放了這部電影,其實我一開始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怕死亡,怕屍體,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我甚至以為這是一部恐怖片,但隨著電影的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逐漸消失無蹤。《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看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因此,當老師讓我們就日本一部電影寫讀後感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入殮師》。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去體會的,我只能盡力用我的語言來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點點的零碎的感悟。

當我看完之後,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部電影,我查找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了解到這部電影一開始沒有在電影界引來很多關注,卻意外地成為了8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馬。隨後,這部原本無人問津的作品成為了那一年最熱門的電影之一。 《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的電影理念是「電影是人的藝術和人的工作」,在他拍攝的電影中,表現人物的想法和性格的多面性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特點,而拍攝《入殮師》也是想要藉助這個傳統儀式探討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影片主要情節是這樣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影片的結尾也是高潮處,大悟接到了拋棄他三十年的父親的死訊,在為父親整理儀容時,大悟回憶起了少年時父親的臉,回憶起了父親對他的愛。這部電影對於死亡的定義是踏上新的旅程。正如電影中的台詞所說的:「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整部電影對於死亡的態度是懷著敬意為死者送別,可以說是從一個側面來體現日本人的「死亡觀」。日本人對於「死亡」有著一種天生的凄美感,追求一種「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境界,正如他們熱愛的櫻花絢爛卻短暫的花期一般,在一夜綻放後迅速凋零。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台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入殮是虔誠的,電影將入殮這個儀式表現得唯美庄

重。讓人覺得死亡是如此的淡然而優雅,甚至能讓人會心一笑。雙手為死者按摩臉部的各個部位,據說這是為了保持死者的面部輪廓。接下來,小林用綢被蓋住死者的身體,在不露出死者身體的情況下將衣服脫下,之後手持手帕,伸進被子中為死者擦凈身體——這個過程的意義是為了洗去死者在生前的痛苦和塵緣,好讓他(她)無牽無掛地安心上路。隨後是為死者打理遺容,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妝容,以期能恢復死者生前風采。最後,入殮師會請家人輪流用手帕為死者擦拭面容,讓家人向做最後的死者告別。入殮師每進行一道程序,都要向一旁的家屬說明並且徵求對方的同意,這是對死者最後的敬意,因此過程是極為靜謐肅穆的。整個入殮過程在影片被刻畫得絲絲入扣,每一個蘊含著日本傳統含義的儀式細節都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讓我們對入殮師莊重優雅的姿態肅然起敬。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美麗」——《入殮師》細致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入殮儀式的場景:小心翼翼地為死者擦拭,換衣;一絲不苟地為死者打磨面容,上妝;雙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將死者抬進棺材;而死者的家屬則圍坐一旁低頭肅穆??這樣鄭重而庄嚴的儀式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感,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入殮師的溫柔情懷與日本文化對死亡的尊重。這樣肅穆的入殮儀式不禁讓人們對死亡產生了敬畏:原來人的離去可以這樣美,就像一個畫著美麗妝容的新娘等著上花轎去迎接新的人生,原來人的辭世是這樣的寧靜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許多葬禮:因性取向異於常人而自殺的美貌少年,額頭上印著親人唇印離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離去的男孩,想穿著長筒襪入殮的老婆婆等等等等,眾生百態,導演把充斥著死別的葬禮導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劇,讓死亡也帶上了讓人動容的溫暖。除此之外,影片還展現了一種愛的傳承。在影片結尾處,大悟在已僵硬的父親屍體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給父親的一塊石頭,大悟又將這塊石頭貼在妻子的腹部,將父親對自己的愛傳給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兒子。這種深刻的親情將影片的主題再一次升華,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

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代戲劇的悲喜劇特點,用戲劇的手法來處理悲痛的題材,在影片開頭,小林第一次親自動手進行入殮儀式便遇到了尷尬的情況——他在為原本以為是女性的死者清理遺體時,竟然發現對方是位男性。緊接著,死者的家屬開始以為死者化女妝還是男妝而進行了小小地商討,將原本庄嚴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有些可笑。這種幽默在影片中無處不在,但它們是輕描淡寫的,不會讓你捧腹,卻成功地將葬禮的悲傷調和成了一種淡然的感傷,將死者背後的那些傷痛一筆帶過,達到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意境。每一場葬禮都是一段故事,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家庭和人物,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有的憤怒,有的悲傷,有的迷惘,正如世間所有的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無所適從的。然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人為去世的爺爺送別時,孫女、媳婦、女兒和奶奶分別在爺爺的臉上吻上了一個鮮紅的口紅印,象徵著她們對爺爺深厚的愛與感激。這個相當有趣味的送別方式包含了一種坦然面對死亡樂觀心態,以及希望死者能欣然離世的深情。導演在電影的藝術處理上是別出心裁的。

這部電影令我印象作深刻的則是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為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為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

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著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里。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里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這一發現也摧毀了小林內心的冷漠與矜持。從最初聞知父親死訊時的心理抵觸到收斂遺體時的淚水如注,小林從怨恨父親多年的心理圍城中得以解脫。隔絕不斷的畢竟是血緣親情,而升華到愛的理解寬容似乎更為可貴。

了。

《入殮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背景音樂,為了體現主人公的形象音樂主要由大提琴音構成,悠揚而渾厚,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打破死亡帶來的沉重,樂曲仿如主人公內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識流,真可謂神來之筆,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入殮師》將生死的涵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每個片段都流露出了脈脈溫情,情節舒緩卻不拖沓,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娓娓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歡笑與淚水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大悟最後成長為一個不懼死亡、豁達寬容的入殮師,同時也告訴我們,坦然接受人生中的種種感情,享受人生。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㈨ 觀而感 | 牛津詞典背後的故事——《教授與瘋子》


你聽過牛津大學嗎?那你知道牛津詞典嗎?我聽過牛津詞典,也經常在用牛津詞典,只知其內容非常之多,而且還在不斷的擴充之中。

電影《教授與瘋子》講述的就是牛津詞典背後的故事,電影以真實故事為背景,講述了牛津詞典的由來。

十七世紀末,當時還尚未有真正意義上的英語詞典。牛津詞典最初的編寫計劃便是由此而來,但是在前期經歷了許多坎坷十幾年間只完成了部分初稿的出版,直到1876年,在語言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出身寒微、靠自學成才的詹姆斯·默里表示願意接手這個工作。

詹姆斯·默里拖家帶口放棄了舒適的生活環境開始了牛津詞典的編撰工作。由於英語的詞彙量巨大,而且牛津詞典的目標是將每一個英文單詞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編排,所以這個工作量是及其巨大的。

默里想到了一個絕佳的方法來完成每個英文單詞相關引文和解釋的收錄,他向普通大眾發布公告希望通過群體的力量來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

雖然這樣節省了很多時間和人力,但是事情發展的並不是特別順利,直到一個人的出現——邁納醫生,他寄來了大量的引語使詞典的。

當詞典的第一卷出版,默里博士上門致謝,才發現邁納醫生是美國內戰時期的軍醫,因為精神分裂誤殺他人而被禁閉在精神病院。

在邁納醫生無意中發現默里發布的詞典引文求助公告後,全身心的投入進行詞典引文的編撰工作中。加上不斷地與當時被他誤殺對象的妻子交流,邁納醫生的病情逐漸穩定,而且漸漸獲得了受害者妻子的原諒。並且與默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之後歷經了一些曲折,精神分裂情況加重,被精神病院醫生使用激進不當的方式折磨治療。經過受害者妻子和默里同心協力的解救,最終脫離苦海。

對於牛津詞典的編撰來講,每一項偉大的跨時代的工程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牛津詞典編撰過程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默默付出的學者或大眾,歷時幾十年才完成。

邁納醫生的事跡讓我更加堅信,堅信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對於一件事的專注,對於興趣愛好的探索可以使我們的精神得到升華。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時間的腳步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快,而且會忘記所有的一切不快,全身心的投入。

除了邁納醫生致力於幫助默里編撰進行自我救贖外,邁納醫生的救贖過程還少不了默里的友情和梅雷特的諒解和感情上的支持。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無論悲傷還是歡樂都少不了朋友與戀人、親人與愛人的支持。

人生最大的魅力在於未知和不確定 ,邁納醫生因為戰爭的殘酷導致精神分裂,從而誤殺進入精神病院。

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有了自我救贖和被友情愛情所救贖的機會,胡游還在牛津詞典的編撰過程中貢獻梁頌了巨大的力量,也使自己的故事融入了人類的歷史長流中,被許多人所知曉欽佩橡做鄭。

信念與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 ,在影片當中,邁納醫生因為對於藝術和善良信念,完成了自我的救贖;默里因為對於英語或者說文明的信念,完成了牛津詞典的重要撰寫進程;而邁納醫生最後的救贖是來自與梅雷特的愛情,梅雷特將被折磨的近乎失去靈魂的邁納從黑暗中解救了出來。

人生在世難得摯愛,堅持對於文明與生活的熱愛,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遇到那個正確的人,相愛相擁,攜手餘生,品味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