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電影
擴展閱讀
大保健的電影叫什麼 2025-09-17 23:54:42
劉德華霍新是什麼電影 2025-09-17 23:50:23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5-31 09:36:06

『壹』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鍾,台詞大有深意

每到假期,別人總是奔海邊跑,筆者總是偏愛沙漠,估計是小時候看電影留下來的情結。

印象最深的兩部關於沙漠的電影,一部是於榮光主演的《海市蜃樓》,那部電影告訴了筆者沙漠是多麼的殘酷。

另一部則是史詩電影《敦煌》,那部電影除了讓筆者感受到沙漠的深邃之外,還有一個異樣的感覺,這電影的風格怎麼有些奇怪。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 歷史 的作品。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鍾左右,占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一、《敦煌》的拍攝背景,泡沫經濟幸運兒

這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寫的小說《敦煌》里 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基本上算是電影和小說《敦煌》的故事梗概:

大宋舉人趙行德到西夏考察,路遇不幸,被迫加入西夏軍隊,為了生存筋疲力盡。後來得到機會在敦煌從事古卷抄寫和保護工作,在這期間他和一位「甘州小娘子(回鶻公主)」發生了一段愛情故事。

很多人都以為這段話來自於敦煌莫高窟所藏古籍,但根據考證,趙行德和「甘州小娘子」均為井上靖虛構, 歷史 上並沒有這個來自湖南的舉人趙行德。

不過,電影《敦煌》里涉及到的部分 歷史 ,如西夏李元昊攻滅甘州回鶻,佔領歸義軍都是真實存在的。

小說《敦煌》成書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時候,它被眾多影視公司和製作人盯上了。

在經過一番復雜的版權角逐以及兩換導演之後,《敦煌》確定由拍攝了《追捕》等電影的著名導演佐藤純彌指導,主演由佐藤浩市(飾演趙行德),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渡瀨恆彥(飾演李元昊)和新人中川安奈(飾演回鶻公主)擔任。

其中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演員應該是西田敏行,他曾是日本《西遊記》里豬八戒的扮演者。

《敦煌》由中日合拍,也是為了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不過說是中日合拍,片中國內地演員極少,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和演員都由日本派遣,中方主要提供了外景地和群眾演員等協助,其中片中幾場大規模的沙漠騎兵戰斗場面均由解放軍騎兵部隊擔綱,光騎兵就出動了八百多。

《敦煌》的拍攝正好還趕上了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因此日方在花錢上非常大方,該片總投資據說達到了45億日元之巨,有人曾按照1987年匯率估算約相當於一億多人民幣,在那個時代堪稱超級投資,要知道同時期的《西遊記》拍攝了6年二十五集才花了600萬人民幣。

在電影投資中包括建設一座價值兩千多萬人民幣的敦煌古城,日方原計劃在影片最後按照劇本所寫將敦煌古城真的焚毀,但在中方的堅持下,該鏡頭只是燒了一座木頭架子,這座古城如今成了景點和影視基地。

雖然投資巨大,但《敦煌》也帶來了超級收益,它在1988年奪得日本票房冠軍,總票房82億日元,在藝術上也獲得了十項「日本奧斯卡」大獎,可謂商業和藝術雙豐收。

拍攝和上映都趕在日本泡沫經濟期內,《敦煌》也可謂一部幸運的電影。

二、《敦煌》的三大看點

1、古意

誠然,日本人拍攝的《敦煌》,雖然努力在細節上力圖還原北宋風貌,其製作也

非常精良,但還是被很多國內觀眾抓到了不少穿幫之處。

不過,不論是 歷史 細節穿幫還是皇帝服飾不嚴謹,這其實都不算是重要問題,因為《敦煌》雖然題材為古裝 歷史 片,但其中心思想是拍出一種「古意」,讓觀眾進入古代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感受 歷史 的厚重。

應該說,《敦煌》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 歷史 片高度,網路上有很多人評價其為中國最好的 歷史 電影,稱其為史詩片也沒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拍攝的很多古裝片在氛圍上顯然太現代化了。

2、戰爭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敦煌》中的幾次騎兵大戰印象深刻,尤其是技術含量極高的甘州之戰。

在這段戲中,西夏軍隊和對手甘州回鶻軍隊在陣型、兵種、戰法、裝備上各顯神通。

我們可以看到,弩箭對騎兵的壓制,步兵方陣迎戰騎兵的打法,拋石機等裝備的威力,更有如雷貫耳的「鐵鷂子」「連環馬」,此外,李元昊高超的指揮藝術也讓人嘆為觀止,再加上讓人熱血澎湃的鼓點,整個畫面宛如戰場重現。

甘州之戰幾乎可以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標桿,在筆者看來,其技術含量已經不亞於《角鬥士》和《勇敢的心》等好萊塢經典大片。

關於戰爭還有一段很精彩,就是朱王禮在影片末尾率領少量騎兵反復沖擊西夏軍陣殺李元昊,三次失敗後陣亡的畫面。

這段劇情應該是取材於日本戰國時期著名勇士真田幸村沖陣殺德川家康的 歷史 ,他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兵」,這可能是日本片方為了取悅日本觀眾特設的劇情,同時也符合片中朱王禮勇敢無畏的人設。

3、文明

如果只看戰爭,《敦煌》已經夠優秀了,不過該片的靈魂實際上是文明。

片中有很多劇情都在圍繞著文字、名字、語言、書籍、繪畫和 歷史 等關於文明的印記:

趙行德去西夏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西夏文字、了解西夏文化,以備將來在殿試中不會再次失敗。

他遇到的第一個西夏女人,給了他一張西夏文字書寫的通行證。

趙行德被迫加入朱王禮的僱傭軍部隊後,在衣服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不願當無名的死人,不會寫字的朱王禮部士兵包括朱王禮本人紛紛求他也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名字。

趙行德在西夏系統學習了西夏文字,並且編纂了西夏文字典。

來到敦煌之後,趙行德致力於古卷的抄寫和保護,在敦煌城破前夕將古卷密封進莫高窟,他對朱王禮說,這是他願意捨命去做的有價值的事情。

而該片被一些網友評價為最有價值的一個片段,則是李元昊向麾下各族士兵下命令的一場戲,李元昊在台上說的是正兒八經的經過考證的西夏語,然後由翻譯傳達給語言不通的各族士兵。據說,這是西夏語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 歷史 和文明傳承意義重大。

可以說,如果《敦煌》只有趙行德和回鶻公主的愛情,以及高技術含量的戰爭戲的話,那該片的史詩意味將大打折扣,正是因為該片融入了大量關於文明的元素,才讓這部電影在 歷史 意義上要勝過《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 歷史 大片。

不過,該片在國內上映時遭遇被刪減的命運,似乎也和這些文明戲份有關。

三、刪減40分鍾背後的原因

《敦煌》在日本上映的版本是143分鍾片長,在國內上映和播出的版本則是99分鍾。

一開始筆者也懷疑自己的眼睛,畢竟一部電影刪減40分鍾,接近三分之一的劇情也太不可思議了。

後來筆者查閱了國內外的專業平台,發現確實如此,顯示均為99分鍾片長,那麼刪掉的那四十分鍾劇情是什麼呢?

由於之前看國語配音版的記憶已經模糊,筆者也不確定刪了哪些部分,後來在網路上找到了143分鍾長的國語配音版本,發現在國語配音中夾雜著一些日語原音片段,從技術上講,這部分混在國語配音中的日語片段估計就是被刪減的那部分。

筆者重看了一遍《敦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被刪減的片段,大部分是意義不大的過場戲或者龍套戲,對劇情主線影響不大。

但是,中間有兩段對話的片段比較顯眼,其中一段也是網友們公認的被刪減片段之一。

一段是影片末尾,趙行德和朱王禮在城破前一晚城牆上的對話,朱王禮要求趙行德為他樹立一個碑文。

另一個網友公認的應該刪減的片段,則是李元昊在西夏文館和趙行德的對話。

實事求是講,這段台詞不論是給日本觀眾看,還是給中國觀眾看,估計大家都能讀懂其中的深意,因此該片段在國內上映時被刪除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瑕不掩瑜,《敦煌》這部史詩電影,雖然是三十多年的作品,但其影響力卻非常巨大,不僅在日本引發敦煌研究的熱度,也為國內的古裝 歷史 影視劇樹立了一個標桿和榜樣。

最後,重看《 敦煌》,讓筆者最為感傷的劇情並不是回鶻公主的死,不是朱王禮的壯烈,不是趙行德的命運,也不是莫高窟的悲慘遭遇。

而是李元昊對著遠處向他沖來的朱王禮,說的這句台詞:能在 歷史 上留名的,不是你。

END

『貳』 從電影的角度看《千與千尋》是不是一部好電影

千與千尋是一部很好看的動畫電影,首先說下被禁後音樂,其實相比於片尾曲,更愛貫穿始終的插麴生命之名,指彈也練的這首,鋼琴曲超美,干凈、溫暖、觸動心弦,在當年DVD流行的年代,我們高中在校住宿的女生,唯一的 娛樂 便是每周六晚上在活動室觀影,而播放權掌握在我們手裡,剛開始她們還嫌棄,非要看偶像劇來著,結果就真香了,千尋的成長之路,也是找尋自我的過程。

她堅定著初心,善良且勇敢,抵擋住誘惑,簡單積極的面對著生活。一直堅信,白龍最終會與她相見,手捧著香豌豆,站在花叢中,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6年前看千與千尋我並沒有看見結尾,或許是我看過了結尾卻忘卻了。對於自己而言這是一部深入內心的影片,從6年前的那一天到今天的跨越,更象是生命長河之中的翻轉點。當時的我在千尋身上看到了純真與善良,體會到了白龍的熾熱,看到了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世界。

但是並沒有解讀出白龍對於千尋的感情,也並未銘記琥珀川。6年之後的今天,我或許更久關注的是這段匪夷所思的 情感 ,但她更是一部帶給我成長與激勵的影片。人生漫漫路,不忘初心,有所勇敢,有所追求,有所遠離,有所愛,有所擔當。這一路的風景取決於個人的能力,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或許自己擁有扭轉的力量。會改變,因為愛,因為有所守望,路很長,未來很遠,6年,再見。

看過很多遍的電影,這次終於有機會在大熒幕前觀看了,第一次看是小學的時候,那時候不是很懂電影所要表達的意思,只是單純覺得有點可怕,特別是爸爸媽媽變成豬那裡,哈哈,長大後再看,就能深深明白,宮崎駿爺爺想要在電影中呈現給觀眾的各種想法,鍋爐爺爺善解人意,雖然一開始對小千是各種嫌棄,但實際上卻一直在默默地幫助小千,為小千蓋被子的那一幕真的很感人。

小玲有勇有謀,小千遇到麻煩的時候會馬上出手幫助,在湯屋和小千相處的那段日子,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妹妹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她,讓她得以很快地適應湯屋的生活。錢婆婆通情達理,幫助了小千,原諒了無意犯錯的白龍,還收留了孤獨的無家可歸的無臉男,當然,要數最感動的部分還是白龍,從一開始給小千送飯團,安慰她,鼓勵她,幫她進湯屋找工作,再到最後護送她回去屬於自己的世界,白龍為小千所做的一切一切都讓人十分感動,看得淚流滿面。

小千偶然進入了這個異世界,可以說是改變了她一生,可以被稱為是一場成長之旅,從開始到結束,她一直在改變,除了她本身就有的善良質量外,我在她身上還看到了勇敢,堅強,她不再是開頭的那個膽小鬼,獲得了別人的幫助後,她也成為了一個願意犧牲自我去幫助別人的人。這部電影真的處處是淚點,是一部值得觀看很多次,而且每一次都必須要細細品味的好電影,感謝宮崎駿爺爺,欠你的電影票補上了。

我個人認為《千與千尋》它的確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是一部比較好看的電影。現實生活中,我們渴望交到朋友,誰對我們一點好,我們便掏心掏肺地想要回饋給對方。 為了合群,我們會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說一些違心的話,極盡努力去討好和巴結那個群體里的人。 因為我們害怕孤獨,無臉男的卑微和討好中,都有我們的影子。 有時候和一個人聊天,我們發給對方的消息,他很久才回復,可是我們收到對方的消息,卻總是迫不及待地大段大段回復給他。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習慣,給一個很重要的人發消息,如果對方一直沒有回,那自己就會默默刪了那個對話框。無臉男為什麼是沒有臉的? 因為他在卑微和討好中,早已失去了自己,也忘記了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我們不管在生活中有多麼的卑微,多麼的無奈,也不能失去了自己,總的來說這部電影比較貼切實際生活吧,個人覺得自己喜歡,觀眾喜愛就是一部好電影,大家說這部電影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嗎?

《千與千尋》2001年在日本上映,是唯一一部同時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和柏林金熊獎的動畫電影,其它的的獎項有三十多個,豆瓣評分9.3。所以從電影角度看它絕對是一部經典佳作!

從技術看,《千與千尋》是第一部採用DLP高清顯像技術的手工作畫的動畫電影。畫面精緻,畫風唯美,每一幀都讓人不捨得錯過。

從內容看,它是凈化心靈的一部電影,很治癒。故事的發生是在千尋與父母驅車前往新家的途中,父母因為貪而不小心誤入慾望橫流的異世界,千尋為了拯救父母進入異世界開展她的冒險之旅。

這部電影的所有劇情走向都是由宮崎駿自身的成長經歷及當時日本 社會 形態決定的。宮崎駿出身大家族,童年無憂無慮,他很了解上層 社會 的權力之欲;所以電影中油屋和湯婆婆的刻畫都離不開「浴」-慾望橫流的寫照。

同時他是次子不需要繼承家業,所以他思想是最自由的,更傾向於 社會 主義思想,他的目光總會系在那些在苦難中自然堅韌的普通人身上。比如鍋爐爺爺為什麼多出四條手臂,還有很多小煤灰,他們就是當時處於日本經濟底層任勞任怨又善良的勞動者的縮影。

他畢業於日本東京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這就是為什麼宮崎駿的電影里每個細節都充滿對 社會 政治經濟形態的隱喻,鮮明而深刻。也正是這些隱喻讓看過電影的人沉迷其中並津津樂道。

在油屋那裡忙碌工作的人和青蛙包括白龍自己千尋的父母,就是現實中那些為了填滿自己心中可悲的慾望而迷失自我的人,不僅忘記了自己的名字,更失去自己的生活被操控著。

電影上映是在2001年,當年日本前首相宣布日本經濟面臨崩潰,而在這之前的十年是日本經濟因泡沫而「消失的十年」。泡沫經濟的破滅不僅腐蝕了經濟,更腐蝕了日本人賴以安身立命的價值感。

千尋代表了希望和追求:如果要走出困境,不能懦弱要勇敢,不忘初心不被環境同化,如同電影里所說的「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心存善念最終會得到幫助完成解救父母的責任和使命。

至於白龍和千尋,千尋才十歲,兩人不是愛情而是純粹的友情親情。

千尋與無臉男之間的友情,用宮崎駿的原話是:人永遠不知道,誰哪次不經意的跟你說了再見之後,就真的不會再見了。

成長的路上我們會收獲很多,也會失去很多,這就是成長的魅力:未知、危險、考驗、成就。要勇往直前不要回頭頭。

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在讀高中,每隔幾年就會重溫一次,去年也剛看,前幾天陪女兒一起去電影院看。自己看是日語版,跟女兒看是國語版,感覺日語版更能讓人感同身受。真是不同人生階段對電影感悟都不同。

很多人看完電影之後都希望自己能像千尋一樣蛻變,現在不知道多少人活成了小玲和青蛙的模樣。

生活或總有諸多磨難

但只要心存希望

勇敢向前

磨難就會消散

做一個勇敢的人

你才能知道你有多強

毫無疑問,肯定是。

《千與千尋》不管在日本國內還是中國甚至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歡迎,他伴隨著我們的青春,是我們成長的見證者,是一部不朽的傳奇。

《千與千尋》能成為動漫電影的傳奇,並非浪得虛名,首先它在電影製作的過程中要求是非常高的,出動的漫畫師也是高達四十位之多,影片採用DLP高清現像技術,可見它在畫質和清晰度以及動漫人物付出的心血。本片不僅獲得國內外多部獎項,而且還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獲得過多名專家的推薦和支持,更是在日本國內獲得票房第一的記錄——308億日元

《千與千尋》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的動漫佳作!

隨著這部電影被搬上了大銀幕,讓人們得以在電影院欣賞心目中的神作,實則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說到宮崎駿的動畫,幾乎每一部你都可以看到高格調的愛和勇氣。主角一定都是孩子的身形,或多或少的具備了特殊的能力,然後在他們天真燦爛的生活當中,危機突如其來,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內在無比的力量,故事的最後,他們用最寬闊的心--治療了無數人的心,給了無數的人愛與勇氣。

千尋是宮崎駿眾多主角當中最普通的一個,她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華",還懶惰耍賴,無精打采,沒有禮貌,每天就是"混日子"。但是當他們一家走進了這個異世界當中後,因為父母的「慾望」而變化為「豬」,她為了拯救父母,迫不得已在這個異世界一邊打工,一邊尋找逃出的道路。於是她在白龍的幫助下,來到了湯婆婆的屋子,得到了一份在澡堂的工作。

作為給她工作的交換條件,就是要把她的名字「劃去」,在這個世界中,「名字」是迷失與否的關鍵。就如白龍一樣,他因為想要得到更多的能力,也迷失了原本的自己。要說到這部作品做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故事中摻雜了非常多的「隱喻」。

千尋是現代 社會 許多家庭孩子的「代表」。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之下長大,任性、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但是千尋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成長例子,她在這逆境中發揮求生適應力,慢慢的開始學會勇敢,開始變得堅強起來,在這趟可謂是生命的修練之旅中,她學會如何付出,如何去愛,悟得了在施予時的那種個人存在感。而她也象徵人類最初衷,具備勇氣與堅強,相較於大人是個還未深受 社會 污染的孩子。

湯婆婆無疑是故事裡十分重要的角色很難直接將她歸類定位。湯婆婆深知每個人的深層慾望,擅長以此做為控制人心的韁轡,因此,只要與湯婆婆簽訂了契約,真名就會被奪走。白龍即是在這個情況下成為她的手下,任她驅策的。斂財與控制(不管是對員工或是對孩子),錢與權是宮崎駿賦予湯婆婆的角色特質,以此象徵人心之所欲。

無臉男他沒有名字,只有以其特徵勉強造就一個代稱「無臉男」。從這個角度來看,顯然在故事裡,無臉男居處的層次最低,他連「本來面目」(名字)都不曾擁有,自然就沒有「失去」的危機;無臉男呈現出來的人格特質,其實相當程度反映了現代人空乏的內心:迷惘的、寂寞的、處理人際關系笨拙的、渴望得到愛卻不知如何付出的。而最後,宮崎駿為他找到的定位,是給予無臉男一個展現暨肯定自我能力的機會:當錢婆婆的助手。因為遺棄自己的人,是無法擁抱世界的。

整體而言,千尋在這個世界走了一遭後,很快的從不願意接受新環境的小女孩,成為有勇氣生存的大孩子。電影也許就是希望孩子們都能像千尋一樣成長吧,也提醒著家長不要忘了孩子的教導,不是課業,而是生活與美德。

喜歡動漫的朋友們一定不好錯過這部好電影!

去看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以前覺得裡面怪物的場面很新奇,現在看,覺得小女孩很像自己的女兒,笨手笨腳,膽小,愛哭,但是慢慢成長會勇敢,會有愛,會獨立。所以,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成長的故事。

短短一部動畫片包含了人情冷暖世間百態,故事裡的世界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每個關鍵人物都是現實生活的代表。兩個婆婆分別是人性的善惡兩面。代表人性惡的湯婆婆追求的是權利金錢和對後代的溺愛。而代表人性善的錢婆婆則可以幫助千尋戰勝代表人性惡的湯婆婆。故事中名字代表人原本善良的初心。小白是為了獲得權利和能力而誤入歧途把代表善良的初心的名字被湯婆婆奪走,從而為湯婆婆利用,但又良心未泯的人,他提醒千尋別把名字忘了,也就是別忘了善良的初心,否則就會被代表人性惡的湯婆婆控制。小白雖然被湯婆婆奪去了名字,但他還記得千尋,這說明他良心未泯,所以他幫助千尋,在偷了錢婆婆的印章後會受到紙片人的攻擊,這里的印章代表人的善念,紙片人代表良心的譴責。無臉男代表人內心的慾望,它很孤獨所以總是纏著人,如果抵擋不住它給的金子或食物誘惑就會被它吞噬,只有像千尋一樣抵擋住它的誘惑才能戰勝它並和它和平相處甚至得到它的幫助。河神代表被人類污染的自然界,在人類幫助他清理污染後,它會給人豐厚的回報,金子和給千尋的能夠治癒一切的葯丸,金子和葯丸代表自然的資源和力量。千尋的父母則是貪婪的代表,過分的貪婪會失去人的本性。再就是小主人公千尋了,她是個小女孩,是人類入世之初的樣子。她勇敢,為了把父母變回人類,為了幫小白找回名字,她一個人找鍋爐爺爺要工作,一個找湯婆婆簽合約,奮不顧身坐海上電車找錢婆婆,整個歷程雖然害怕但從不畏縮。她善良,幫所有人都不願接待的腐爛神洗澡,雖然被無臉男追殺仍願意與它為伴,把本打算用來救父母的葯丸救了小白和無臉男。她機智,一眼就看出那群豬里沒有自己的父母。它懂得感恩,小白小時候就過她,她便知恩圖報。她不貪婪,面對無臉男給的金子和食物,她說我不需要。做人當如千尋一樣,雖誤入塵世卻可不忘初心勇敢面對最後才能全身而退。小時候看千尋震撼於電影奇幻的畫面和絕妙的想像,今日再看已是現實的世界和人生的態度。你問我電影好不好?你說呢,反正我還沒看過比這部更好的動畫。

文/7788影視

首先你要明確什麼是電影!電影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藝術表達,來傳達某種或多種 情感 ,它即是現實生活的縮影,又是現實生活的升華!在電影《千與千尋》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選擇下有了不同的人生,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一部好的電影是多方面完美配合的結果,不僅僅是畫面,配樂,故事情節和故事連貫性,同樣也是看 情感 表達的成熟性即一種恰到好處的自然流露,它即需要觀眾的認可,更需要觀眾的共鳴!而這邊電影很顯然能給人這種共鳴,所謂優秀的作品沒有國界,在講訴 情感 和家庭上全人類都應該有共同的語言,在 情感 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前提下自然會得到大家的贊賞。因此《千與千尋》不得不說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千與千尋》真的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動畫片作品,我都是在別人的強烈推薦下看的,看完第一遍的時候真的沒有什麼感覺,因為我理解的不夠深刻的原因,當你看完一部有深度的作品後,我建議去看看影評或者網友的分析,這樣會讓你注意到很多細節,這部動畫片必須要看多遍才能體會其中的人性,甚至還要結合當時的政治和 歷史 背景來看,可以看到宮崎駿大師真正意圖。之所以得到這么多的好評,獲得這么多的獎項說明,這部動畫片是內容深度非常深的,只有溫故而知新才能獲取真諦

『叄』 《白夜行》:結合泡沫經濟時代的背景探討東野圭吾筆下人性的美醜

東野圭吾是當下日本最富盛名的推理小說家之一,而他的很多作品不僅僅只是一本推理小說那麼簡單,在一個個扣人心弦的連環案件背後,訴說的卻是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醜陋的人性與貪婪的慾望。

《白夜行》是東野圭吾的長篇推理小說,同時,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發行於1999年的日本。至今為止,《白夜行》這部小說曾被拍攝成日版和韓版兩個版本的電影與一部日本電視連續劇,可見其廣受讀者們的喜愛。 本篇文章結合這部小說故事中的時代背景,討論書中兩個主要角色西本雪穗與桐原亮司的人性美醜。

通俗來講,泡沫經濟的含義是指經濟運行像泡沫一樣,在美麗夢幻的外表之下,它的內核其實是空空盪盪的,輕輕地一觸碰便會瞬間幻滅。 在經濟學上,泡沫經濟指的是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其容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在二十世紀,很多國家都曾經歷過泡沫經濟的浪潮,其中比較顯著的就是八十年代的日本。

「泡沫經濟」一詞在小說中多次提到,並且小說開始時的案發地——一座廢棄的爛尾樓,通過作者對案發地的描述,我們可以猜測到當時日本經濟的衰落與蕭條。泡沫經濟破滅之後,許許多多的企業隨之倒閉,就業率驟然降低,有三分之一的國民處於失業狀態,並且他們的家庭背負著巨額的債務,當時的日本人體會到了金錢的重要性。 為了維持生計,金錢成為了凌駕於親情、友情、愛情等美好情感之上的事物,人性因此在追逐金錢中迷失。

在泡沫經濟重壓之下,日本又相繼發生了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氣殺人等自然災害和社會事件,日本出現的這些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年輕一代的金錢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在社會秩序掩蓋下的精神道德危機顯現出來,並且迅速加深,逐漸擴散到各個領域。 小說中,西本雪穗與桐原亮司的感情悲劇源頭則是因為泡沫經濟而產生的家庭冷漠與社會冷酷,致使人性發生扭曲 。

1.西本雪穗——多面的人性

雪慧曾擁有過四個名字,除了西本雪穗外,還有唐澤雪慧、高宮雪慧與筱冢雪慧,名字的變化正是在映射她一步一步地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擇手段地在白夜裡前行,將自己一點一點地包裝成眾人所認為的無可挑剔的女人,而這一切的黑暗都來源於她還叫西本雪穗的時候。那個時候(兒時),雪穗家境貧窮,與母親為伴,經濟的重壓之下,生母甚至將她賣給有著戀童癖的中年男人做骯臟的肉體交易。

兒時的雪穗經受過無數的惡魔折磨後,她的靈魂早已支離破碎 。隨著雪穗不斷長大,她成為了一個舉止優雅、光芒四射的大家閨秀,為什麼遭受如此的經歷卻成長為一個優雅的女子?那是因為當雪穗設計殺死母親的時候,她就已經變了,她可以通過一切手段去掩蓋自己不堪的過往,而殺掉母親只是蛻變的開始。

在東野圭吾的筆下,雪穗是一個相貌出眾、聰敏過人的小女孩,在她的骨子裡是充滿驕傲的,她不允許將自己醜陋的傷疤揭露給任何人看。因此,任何與這段骯臟歷史有關的人,借著桐原亮司的手,一一除掉。 雪穗的人性充斥著控制欲,是那種對一切事物的掌控慾望,所有脫離掌控的人,都要除掉。

在眾人眼中,雪穗是一個高貴神聖,甚至可以說是完美的女人,她有金錢、權力、美滿的家庭,並且受大家尊敬,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斷地掠奪而來的,將所有社會上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據為己有。 而這一切的掠奪與掌控,都是來自於她害怕再次變成兒時那個受欺負且無法做出改變的西本雪穗。

雪穗神聖的外表只是為了掩飾兒時的黑暗,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戴著面具走向權力與地位。 雪穗是泡沫經濟時期下的一個極端的人,她代表著那些對權力與地位的慾望達到了頂峰的人們。

2.桐原亮司——單純的贖罪者

相比於雪慧一生的掌控、佔有與掠奪,桐原亮司的一生則十分簡單,他是一個單純的贖罪者。 當兒時的亮司發現自己的母親與自家當鋪伙計發生不正當關系的時候,他就已經窺知了成人世界的骯臟之處。當他趴在通風管道看見自己的父親正在對雪穗強暴的時候,他的人性中殘存的美好徹底崩塌了。絕望、憤怒、惡心以及對雪穗的純潔感情,一並爆發。

亮司在絕望中舉起剪紙刀刺進自己的父親胸口。在這個時刻,亮司與雪慧的羈絆開始了。兩個人不再是有著共同愛好的夥伴,而是堅守著共同秘密的犯罪合夥人。從那以後,亮司的世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滿足雪穗一切的要求,他充斥著愧疚與恐懼,在白夜裡默默守護雪穗十九年。

在亮司的成長道路上,他殺了一條條與雪穗相關的人命,做著一件件為滿足雪穗的骯臟勾當,他如同一個行屍走肉,除了守護雪穗,沒有做過自己,或許只有在贖罪中,才能夠填補自己內心的空洞。 為了雪穗能夠在陽光下前行,亮司一直活在黑暗裡。

雪穗在溫暖陽光下是極致冷漠的,而亮司在冰冷黑暗中卻是點點溫存的。 亮司承擔了一切的黑暗,除了守護雪穗,他還將自己的同夥友彥推走,並祝福他早日結婚,當警察查清真相的時候,他選擇了跳樓自殺,用生命最後一次守護雪穗,將守在口中的秘密永遠抹掉。

泡沫經濟引發的家庭冷漠與社會冷酷一同施加在雪穗與亮司的身上,使之兩人的人性發生扭曲。 那麼兩個極端的人性中是否有著愛情呢?這也一直都讀者們最為爭議的地方,東野圭吾究竟是在以推理小說來揭露人性的丑惡?還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愛情?

有人認為他們之間有愛情,雪穗為亮司綉手帕,用自己的名字與亮司的名字縮寫開店;有人認為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在故事的結尾,亮司跳樓自殺的時候,雪穗沒有任何反應,書中的描述是:

雪穗就站在身邊,如雪般白皙的臉龐正俯向桐原。「這個人…是誰?」警官在最後問她。雪穗向人偶般面無表情的答道「我不知道。僱傭臨時工都由店長全權負責。」只見雪穗正沿扶梯上樓,她的背影猶如白色的影子。她一次都沒有回頭。

可是別忘了,雪穗是一個演技高超的女人,她永遠都在扮演著一個舉止優雅,面帶微笑的高貴女人。在亮司死亡的那一刻,她沒有表現出任何恐懼與驚慌,也沒有用驚人的演技表演出正常人該有的狀態,她明明可以,卻沒有,她是面無表情的。或許,在亮司死亡的那一刻,那個唯一照亮她前行的光熄滅了,因為她曾說過:

「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黑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雪穗與亮司之間是有情感的,不過不是愛情,而是另一種層次的感情,他們之間的情感是骯臟的,卑鄙的,見不得光的。 十九年裡,他們形同陌路,一個靈魂破碎的人無法拯救另一個靈魂破碎的人。 丑惡的人性中,殘存的感情,猶如渾濁的污水,平靜流淌,連綿不絕。

泡沫經濟時代將人性壓至扭曲變形,對孩子的童年更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摧殘,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心理發生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不過,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想像那種悲痛的,因此,從主觀上講,我無法一邊倒地去批判雪穗與亮司的罪惡。 但是一個人不能因為害怕受到傷害,就去傷害別人,人生的成長道路上有無數的選擇,一個人完全可以選擇使自己強大並且保護自己,而不是刻意地去成為一個充滿戾氣的惡人。

回味東野圭吾筆下的悲慘人物,令我產生深深的無力感,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卻無法輕易地抹去那些深刻影響過自己的陰影。人性是復雜與矛盾的,感謝《白夜行》給我帶來對人性的思考。

『肆』 一部反映日本經濟危機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電影名稱叫《重返泡沫時代》。

《重返泡沫時代》是由馬場康夫執導,阿部寬、廣末涼子等主演的喜劇影片,於2007年2月10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講述了日本政府為了遏制泡沫經濟瓦解所帶來的經濟危機,希望通過時間隧道重返泡沫經濟最鼎盛的90年代,阻止泡沫經濟發生的故事。

(4)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一、下川路功

演員阿部寬

日本財政部官房經濟政策研究室的主任研究員。日本經濟即將面臨重創,為了挽救國家危機,制止泡沫經濟瓦解帶來的打擊,決定依靠開發時間機器,打通時間隧道來改變歷史。

與時間機器的發明者真弓真理子曾經是戀人。

回到泡沫經濟全盛期後,發現當時的自己是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外表英俊、身高挺拔的「3高人才」,但年輕時的自己舉止輕浮、待人狂妄,並對從2007年回到1990年的真弓展開瘋狂的追求。

二、田中真弓

演員廣末涼子

為了償還前男友欠下的200萬日元的巨額債務,被迫到酒吧陪酒。但是始終湊不齊欠款,成天被高利貸追債,生活苦不堪言。

一天,下川路突然找到她,聲稱她的母親並沒有去世,而是乘坐時間機器回到了1990年,此後行蹤不明。她決定追隨下川路,踏上重返泡沫時代的時間機器,找回母親。

三、田中真理子

演員葯師丸博子

真弓的母親,發明滾筒洗衣機式時間機器的第一人,曾在日立家電研究中心工作。與下川路是東京大學的同學,二人曾經是戀人。

接受下川路的請求,為了防止泡沫經濟崩潰而引發的災難,發明了時間機器,通過時間隧道回到1990年3月的東京,此後不知去向。

『伍』 電影《離秋》中男主角在日本房產泡沫破滅時買了房

如下:

在此之前,男主角剛貸款買了房,並且讀了一張報紙。根據製片人對拍攝時代的確定,我們可以想到關於日本房產泡沫的時代背景。男主角在日本房價上升時接盤,卻在不久後房價出現了跌盤的趨勢。30年的貸款壓力讓這個男人心理產生了變化。

《離秋》是一部由汪崎執導,楊心彥編劇,譚凱、劉德基、謝承穎、菅野伯虎主演的劇情片,於2021年6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90年代日本的中國家庭,父母努力地經營和維持著在他鄉的生活,年幼的孩子也入讀了當地的幼兒園,一切都好像風平浪靜,卻因為在上海生活的爺爺的突然造訪,打破了原有的平靜的故事。

『陸』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

從為什麼叫《千與千尋(千と千尋の神隠し)》談起。

《千與千尋》於 2001 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講述一個 十歲 的小女孩與父母一同迷失,最後通過尋找,找到來處的故事。

荻野千尋在2001年影片上映時,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換言之荻野千尋是一個出生在1991年日本的小孩。而日本在1991泡沫經濟崩潰後到2000年代初期長期經濟不景氣,這十年在日本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日本公知學者們又將1991年的日本人稱為「The Lost 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

因此千尋這個角色正是上述這「迷失的一代」的代表。 宮崎駿想通過這個講述千尋迷失的故事告訴當時的日本人在迷失中如何尋找與回歸。而「千與千」兩個「千」加起來正是2000,「千與千尋」寓意著影片將探討日本這個國家在「2000年」這世紀之交的「探尋」。

網上有許多影評都將《千與千尋》定義成是有多重主題的動畫電影,實則不然。整個動畫都是在 通過講一個小女孩迷失的故事來隱喻日本的「國之迷失」,探討的是當代日本應該如何尋找出路,迷失的這一代人如何自我救贖。 這是整個故事的 Designing Principle (設計原則)。故事中所有的設定都是服務並依託於這個核心設計原則。

千尋一家為什麼會走入迷失?千尋一家人的奧迪從國道20轉入國道21後,父母為了抄近道走捷徑,最後導致了全家的迷失。

這正是寓意日本這個國家即將從20世紀行駛入21世紀,而由於上一輩人「走捷徑」不走正軌,因而帶著整個日本走向泡沫一般迷失的境地。而車牌1901也頗有寓意,1901正是20世紀的初始之年。

父母要走捷徑時,千尋已有不祥的預感,她不停掙扎,不停大聲呼喊著「我不去」,但父母的堅持讓千尋不得不緊隨其後,這其實對應的是日本現實世界中年輕一代依附長輩,人生道路被「規定」,被帶著一條道走到黑的悲哀與無奈。

千尋的父母走進迷失世界後看到無人經營的飯店,肆意地享用原本要供給神靈的飯菜,千尋的母親說「等有人來了,再付錢就是。」千尋的父親則說「有爸爸在,怕什麼,信用卡現金隨他收」。 這種先享用後付款的「信貸」概念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徹底走向迷失的根源, 千尋一直說「我不要」,但依然攔不住貪吃的父母,轉過身來父母已經變成了「豬」,無奈地任由一些看不到的「飯店主人」肆意鞭打。

很多影評都把《千與千尋》定義為一部愛情電影,影片中的白龍大多認為是千尋的男朋友。但這未免有些牽強,別忘了荻野千尋在故事中只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而全程自始至終白龍更像是千尋的守護者,莫非宮崎駿只是如此膚淺?這部作品只是鼓勵早戀?

當然不是!

為什麼叫白龍?

「白」是日本的神祗之色,包括國旗都有大片的白色;而「龍」在日本也是正統皇室的象徵,也是水神的象徵。

白龍跟千尋的關系可以從影片的一些對話看出一些端倪:

白龍在影片開端管千尋叫「好孩子」,並且不只一處,也就是說在白龍的眼中千尋就只是一個孩子。

千尋問白龍:「你為什麼知道我的名字」,白龍說:「你很小的時候我就認識你」。

為什麼白龍這么說呢?

在影片最後,千尋幫白龍找回自己的名字,白龍的本命叫「饒速水琥珀主」,(另有譯:「賑早見琥珀主」)。「饒速水」的這個名字是根據《日本書紀》跟《先代舊事本紀》中記載的一位神靈的名字——「饒速日」而來,因而千尋說聽到白龍的名字後說道:「好棒的名字,像神明一樣」。

那麼,「饒速日」是一位怎樣的神靈呢?據說「饒速日」是在日本天孫降臨之前駕臨人間,並且統治大和地方,後在神武天皇東征的時候被奪權而歸降,而自此淪為日本神武天皇的臣下,但是「饒速日」一直被一些日本人看做是始祖之神,是日本集體精神意識的緣起。

也就是說影片中 白龍象徵著的是「大和」未被天皇騎劫顛覆前的本源與正統,也意味著日本的過去 。因此白龍叫千尋「孩子」,對千尋說「你很小的時候我就認識你」。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白龍作為水與河流,是生命起始的意象,千尋曾經掉到過白龍的河水裡面,正是胎兒與母親懷胎時羊水的寫照,而龍又是陽性的代表,所以白龍也象徵的是千尋(日本)的過去與由來。

然而可惜這條代表這「大和」的本源與信念的河流,因為時代要發展被建築掩埋填沒;白龍為了學習魔法,為湯婆婆利用,幹了許多不好的勾當,慢慢忘記了自己的真正姓名。正如鍋爐爺爺所說:「白龍成為了湯婆婆的徒弟後,臉色越來越難看,眼神也越來越凶惡。」

白龍在執行偷取錢婆婆的魔女印章任務中,被其所下的詛咒弄得遍體鱗傷,無數的白紙不停襲擊他,而在白龍快死的時候,千尋的河神丸子令白龍吐出印章保住一命。

如果白龍代表的是日本的過往,那麼他所竊取印章是魔女錢婆婆制定契約的憑據,或可以理解為象徵「主權」,而一張張白紙則自然對應的就是一張張「不平等條約」。

白龍(過往的日本)因忘記了自我,被利用去竊取並吞下了不應吞食的印章(「主權」),而被詛咒並被一張張白紙(「不平等條約」)追擊。幾近喪命,終於在千尋的幫助下,吃下了河神丸子吐出了印章(主權)才得以存活。

油屋是一個日本古典風格非常強烈的澡堂子,所有的員工都是日本穿著日式的傳統服飾,而在這個充滿傳統「和風」的建築中的最頂樓層——「天」,是一個完全西式風格的房間,並且整個生產體系中最高級的職權者是一個不管穿著還是長相都是西方人模樣的錢婆婆。

這不正是日本與美國的關系的隱喻嗎?

在油屋這個生產體系中,所有人都在拚命幹活,但是既得利益者卻是高高在上的洋人婆婆;所有人都用姓名與這洋人婆婆簽訂了契約,而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忘記了自己的來處,如同出賣了靈魂;在湯婆婆管轄的這個世界,只要不勞動就會變成動物,每個人都必須為湯婆婆創造價值;白龍(日本)為了向湯婆婆學習魔法干盡壞事,日益兇殘……

此外,這個洋婆婆會不時化成頭發白色的鷹(美國的國鳥)去巡視這個屬於她的世界。

カオナシ 無面男在日文中有「沒有顏面」的意思,它代表的是2000年日本人的一種迷失狀態,迷茫,陰冷,孤獨,容易被影響同化。在千尋與無面男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影片中確實有這種寓意:

千尋的這幾個問題也是宮崎駿對現代日本人的一種哲學叩問。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去向何方?

當代的日本人弄不清楚這三個問題:無面男只知無意識無度地吞噬一切貪欲,自己雖不停壯大,卻給周遭帶來了破壞,並讓自己外表的不斷醜化變態。這映射的是日本一味盲目的發展,忘記了來處,忘記了本源,也不知何往。

無言沉默的無面男執意要給千尋葯牌,金子,所有他以為千尋會想要的東西。但正如千尋所說的「我想要的東西你絕對拿不出來。」這應該是日本人年輕一代與上一代人心靈深處的某種對話,迷失的上一代人創造的東西並非這代人真正所需要的,他們創造的「財富」對年輕一代「毫無價值」。最後, 無面男 與白龍一樣:無盡無度的吞食最後以「嘔吐」來完成自我救贖。

為什麼千尋原本的使命(calling)是解救自己已經變成豬的父母,但是故事中她卻似乎全程忘記了?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猜測,小千把自己從河神那裡拿到的河神丸子救了兩個完全陌生的人——白龍與無面男就是父親與母親的象徵:白色的白龍,黑色的無面男,正是一陰一陽,且不論白龍與無面男這兩者誰是父,誰是母。白龍無盡的保護,無面男無盡的給予,不正與「父母」並無二致么?

如果這個隱喻成立,那麼最後千尋分別幫助了白龍與無面男後,湯婆婆讓千尋從一大群豬中選出自己的父母時,千尋信心滿滿並毫不猶豫地說「這里沒有我的爸爸媽媽」,則不難理解了。因為千尋知道他的父母早已另有化身。而在影片結尾,白龍與無面男全無送別千尋走出神隱世界,惟白龍叮囑千尋千萬別回頭,當小千走到出口時,卻霍然發現父母早已在那等候。由此說來,白龍跟無面男就是千尋父母進入這個世界後的化身寓象也非常合乎情理。

「曾經發生的事情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這是錢婆婆對千尋說的話。

錢婆婆住在水上列車的第六站,影片出現的所有數字都有深刻的隱喻,那麼如果一站隱喻十年,那麼就是千尋要回到60年前才能與錢婆婆對話,由影片上映的時間2001年往回推到,60年前即1940年代,而1940年日本在世界上做什麼,應已無需贅述。

千尋帶著無面男(現代迷失的日本)代替白龍(過去的日本)向住在沼之底的錢婆婆道歉。那麼錢婆婆的身份已經不言而喻。

湯婆婆住在油屋的「天」,錢婆婆住在遙遠的彼方的「沼之底」,一天一地,又是一組陰陽對立的關系。正如湯婆婆說,她跟錢婆婆是雙胞胎,卻一點都合不來。如果湯婆婆是暗喻「歐美」,錢婆婆應就是暗喻「亞洲」無疑了。

圖片中是錢婆婆「沼之底」的家,這個「亞洲風格」的建築物在外觀上跟「油屋」湯婆婆的全西化是鮮明的對比,兩者幾乎天壤之別。

而更妙的是,「荻野千尋」中的「荻」字本是如蘆葦生長在水邊沼澤的植物的意思,「千尋」則在中文與日與中有著相同的意義,「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因此「荻野千尋」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長自很深的水底的植物」 與錢婆婆的住所「沼之底」正好呼應,也就是說錢婆婆的住處——「沼之底」正是「荻野千尋」生命的本源,正如同「亞洲」才是「日本」的本源。

坊寶寶是湯婆婆這個洋婆婆養大的日本巨嬰。他穿一件印有"坊"字的紅色肚兜。雖然他個子非常大,卻是嬰兒的模樣,很嬌慣任性,因為害怕「細菌」而天天待在堆滿了玩具和枕頭的房間里。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坊寶寶喜歡用哭來威脅人。

坊寶寶就如同當代的日本年輕人,在歐美文化的包裹與保護中成長,被父母嬌生慣養,如同溫室里的花朵,只知道玩樂。而諷刺的故事中這么一個未出過家門、害怕細菌又不講道理的孩子,被錢婆婆(亞洲)變成了一隻與細菌為伍的小老鼠,跟隨者千尋走出了房門展開旅行,等他再回到錢婆婆身邊時,卻已經長成了能自己走路、不哭不鬧、懂人情世故的大孩子了。

在《千與千尋》這部影片中,其實還有著許多細節可以對應到這部影片的核心設計原則( Designing Principle )——「迷失的日本」的諸多巧思。比如電影中,千尋幫腐爛神清垃圾那場戲,其實說的是日本因發展而迷失忽略了環境;又比如日本片名中的「神隱」所寓指的隱藏起來的神靈,以及影片中開場千尋一家人經過看到的一堆被世人忘記供奉的神龕石祠,其實說的是日本人對本源信仰的丟失。

正因為影片的創作核心意念是宏觀與哲學的,而影片的體式又是委婉的寓言體,所欲言之事盡隱匿其中,恰好應了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之中的「神隱」二字。也正因為這個隱喻的「本體」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那麼可以解讀自然包羅萬象,而人們對影片自然也會有無數種解讀方式,人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了「成長」、「愛情」、「環保」、「探尋」……

宮崎駿通過一個小女孩走入異世界而迷失的故事,嘗試提出自己對當代日本這種「國之迷失」精神層面的解答——

帶著現在迷失的自我,溯根尋源,為過往的錯誤致歉自省,找到自我,弄清楚自己究竟是誰,方才知道何去何從!

可嘆的是,大家至今還在探討怎麼做一個被大家高贊,賺錢的動畫電影時,宮崎駿早已在用他的作品履行他自覺的國民責任。

而對於這部創下無數佳績的寓言體電影,宮崎駿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千尋上車的那一瞬間,是我最開心的時刻。」